❶ 美人心伍子胥是誰演的
電影美人心中的伍子胥由李金飾演
❷ 有誰知道伍子胥的生平故事
伍子胥,原是春秋時楚國人。他的父親伍奢得罪於楚平王,遭滅族之禍。伍子胥隻身投奔吳國。他幫闔閭奪得吳國王位,又發展了吳國的軍事力量,受到重用。後率軍隊攻破楚國,開棺鞭笞楚平王屍骨以泄仇恨。最終卻被吳王夫差疏遠,以致被迫自殺。
伍子胥,是楚國人,名員(yún,雲)。伍員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楚平王有個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費無極做他的少傅。費無極對太子建不忠心。平王派無極到秦國為大子建娶親。因為秦女長的姣美,無極就急忙趕回來報告平王說:「這是個絕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給太子另外娶個媳婦。」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極度地寵愛她,生了個兒子叫軫,另外給太子建娶了媳婦。
費無忌用秦國美女向楚平王獻媚以後,就趁機離開了太子去侍奉平王。又擔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繼位殺了自己,竟因此詆毀太子建。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國人,楚平王不寵愛她。平王也越來越疏遠太子建,派太子建駐守城父,防守邊疆。
不久,無忌又沒日沒夜地在平王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他說:「太子因為秦女的原因,不會沒有怨恨情緒,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備著點。自從太子駐守城父以後,統率著軍隊,對外和諸侯交往,將要進入都城作亂了。」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來審問。伍奢知道無忌在平王面前說了太子的壞話,因此說:「大王怎麼能僅僅憑撥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壞話,就疏遠骨肉至親呢?」無忌說:「大王現在不制止,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大王將要被逮捕了!」於是平王發怒,把伍奢囚禁起來,同時命令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還沒走到,奮揚派人提前告訴太子:「太子趕快離開,要不然,將被殺死。」於是太子建逃到宋國去了。
無忌對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賢能,不殺掉他們,將成為楚國的禍害。可以用他父親作人質,把他們召來,不這樣將成為楚國的後患。」平王就派使臣對伍奢說:「能把你兩個兒子叫來,就能活命,不叫來,就處死。」伍奢說:「伍尚為人寬厚仁慈,叫他,一定能來;伍員人桀驁不訓,忍辱負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來了一塊被擒,勢必不來。」平王不聽,派人召伍奢兩個兒子,說:「來,我使你父親活命;不來,現在就殺死伍奢。」伍尚打算前往,伍員說:「楚王召我們兄弟,並不打算讓我們父親活命,擔心我們逃跑,產生後患,所以,用父親作人質,欺騙我們。我們一到,就要和父親一塊處死。對父親的死有什麼好處呢?去了,就叫我們報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別的國家去,藉助別國的力量洗雪父親的恥辱。一塊去死,沒有意義呀。」伍尚說:「我知道去了最後也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可是只恨父親召我們是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後又不能洗雪恥辱,終會被天下人恥笑。」對伍員說:「你可以逃走,你能報殺父之仇,我將要就身去死。」伍尚接受逮捕後,使臣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滿了弓,箭對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前去追隨他。伍奢聽說子胥逃跑了,說:「楚國君臣將要苦於戰火了。」伍尚來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塊殺害了。
伍子胥到宋國以後,正好遇上宋國華氏作亂,就和太子建一同逃到鄭國去。鄭國君臣對他們很友好。太子建又前往晉國,晉頃公說:「太子既然跟鄭國的關系友好,鄭國信任太子,太子要能給我們作內應,我們從外面進攻,一定能滅掉鄭國,滅掉鄭國,就把它分封給太子。」於是太子回到鄭國。舉事的時機還沒成熟,正趕上太子因為個人私事打算殺掉一個跟隨他的人,這個人知道太子的計劃,就把它告訴鄭國。鄭定公和子產殺死了太子建。建有個兒子叫勝。伍子胥害怕了,就和勝一同逃奔吳國。到了昭關,昭關的官兵要捉拿他們,於是,伍子胥和勝各自隻身徒步逃跑,差一點不能脫身。追兵在後。到江邊,江上有一個漁翁乘著船,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過江。伍子胥過江後,解下隨身帶的寶劍說:「這把劍價值百金,把它送給你老人家。」漁翁說:「按照楚國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賞給糧食五萬石,封給執珪的爵位,難道是僅僅值百金的寶劍嗎?」不肯接受。伍子胥還沒逃到吳國京城,就得了病,在中途停下來,討飯吃。到達吳都,吳王僚剛剛當權執政,公子光做將軍。伍子胥就通過公子光的關系求見吳王。
過了很久,楚平王因為楚國邊邑鍾離和吳國邊邑卑梁氏都養蠶,兩地的女子為爭採桑葉相互撕打,就大發雷霆,以致於兩國起兵相互攻打。吳國派公子光攻打楚國,攻克了楚國的鍾離、居巢就回去了。伍子胥勸說吳王僚說:「楚國是可以打敗的,希望再派公子去。」公子光對吳王說:「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國殺死,勸大王攻打楚國,是為了報他的私仇。攻打楚國未必可以打敗它呀。」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國內有野心,想殺死吳王僚而自立為君,不可以用對外的軍事行動勸說他,就向公子光推薦了專諸,離開朝廷,和太子建的兒子勝到鄉下種地去了。
五年以後,楚平王死了。當初,平王從太子建那兒奪來的秦國美女生了一個兒子叫軫,等平王一死,軫竟然繼平王即位,這就是昭王。吳王僚趁著楚國辦喪事,派燭庸、蓋餘二公子領兵襲擊楚國。楚國出兵切斷了吳國軍隊的後路,使吳軍不能回國。吳國國內空虛,公子光就命令專諸暗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闔閭自立以後,願望實現了,就召回伍員,官拜為行人,和他共同策劃國事。
楚國殺了它的大臣嚭宛、伯州犁,伯州犁的孫子伯嚭逃到吳國,吳國也用伯嚭做了大夫。先前,吳王僚派遣攻打楚國的兩位公子,後路被切斷不能回國,後來聽說闔閭殺死吳王僚自立為王的消息,於是帶領著軍隊,投降了楚國,楚國把舒地封給了他們。闔閭自立為王的第三年,就發動軍隊和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國,佔領了舒地,捉住了原來背叛吳國的兩個將軍。因而闔閭想乘勝進兵郢都,將軍孫武說:「百姓太疲憊了,不可以,暫切等待吧。」就收兵回國了。
闔閭四年(前511),吳國攻打楚國,奪取了六地和灊(qián,潛)地。闔閭五年,攻打越國,並戰敗了它。闔閭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領兵攻打吳國。吳國派伍子胥迎戰,在豫章打敗了楚國的軍隊,奪取了楚國的居巢。
闔閭九年(前506),吳王闔閭對子胥、孫武說:「當初你們說郢都不可攻入,現在的情形怎麼樣呢?」子胥、孫武回答說:「楚國將軍囊瓦貪財,唐國和蔡國都怨恨他。大王一定要大規模地進攻楚國,必須先要得到唐國和蔡國的幫助才行。」闔閭聽從了他們的意見,出動了全部軍隊和唐國、蔡國共同攻打楚國,和楚國軍隊在漢水兩岸列兵對陣。吳王的弟弟夫概帶領著軍隊請求相隨出征,吳王不答應,夫概就用自己屬下五千人攻擊楚將子常,子常戰敗逃跑,直奔宋國。於是,吳軍乘勝挺進,經過五次戰役,就打到了郢都。己卯日,楚昭王出逃。第二天,吳王進入郢都。
楚昭王出逃,進入雲楚大澤;昭王遭到強盜的襲擊,昭王又逃到鄖地。鄖公的弟弟懷說:「平王殺死了我們的父親,我們殺死他的兒子,不也可以嗎?」鄖公擔心他的弟弟殺死昭王,就和昭王一塊逃到隨地。吳兵包圍了隨地,對隨地人說:「在漢水流域的周朝子孫,被楚國全部消滅了。」隨人要殺昭王,王子綦把他藏起來,自己冒沖昭王來搪塞他們。隨人算了一卦,卦象表明把昭王交給吳軍,不吉利,就謝絕吳國,不交昭王。
當初,伍子胥和申包胥是至交的朋友,伍子胥逃跑時,對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包胥說:「我一定要保存楚國。」等到吳兵攻進郢都,伍子胥搜尋昭王,沒有找到,就挖開楚平王的墳,拖出他的屍體,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手。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去對伍子胥說:「您這樣報仇,太過份了!我聽說:『人多可以勝天,天公降怒也能毀滅人。』您原來是平王的臣子,親自稱臣侍奉過他,如今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這難道不是喪天害理到極點了嗎!」伍子胥對來人說:「你替我告訴申包胥說:『我就像太陽落山的時候,路途還很遙遠。所以,我要逆情背理地行動。』」於是申包胥跑到秦國去報告危急情況,向秦國求救,秦國不答應。申包胥站在秦國的朝廷上,日夜不停地痛哭,他的哭聲七天七夜沒有中斷。秦哀公同情他,說:「楚王雖然是無道昏君,有這樣的臣子,能不保存楚國嗎?」就派遣了五百輛戰車拯救楚國,攻打吳國。六月間,在稷地打敗吳國的軍隊。正趕上吳王長時間地留在楚國尋找楚昭王,闔閭的弟弟夫概逃回國內,自立為王。闔閭聽到這個消息,就棄楚國趕回去,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兵敗,跑到楚國。楚昭王見吳國內部發生變亂,又打回郢都,把堂溪封給夫概,叫做堂溪氏。楚國再次和吳軍作戰,打敗吳軍,吳王就回國了。
又過了兩年,闔閭派太子夫差領兵攻打楚國,奪取番地。楚國害怕吳國軍隊再次大規模地進攻,就離開郢城,遷都鄀邑。在這個時候,吳國用伍子胥、孫武的戰略,向西打敗了強大的楚國,向北威鎮齊國、晉國,向南降服了越國。
夫差攻楚取番以後四年,孔子出任魯國國相。
又過了五年,吳軍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率兵迎戰,在姑蘇打敗吳軍,擊傷了吳王闔閭的腳趾,吳軍退卻。闔閭創傷發作,很嚴重,快要死的時候對太子夫差說:「你能忘掉勾踐殺你父親嗎?」夫差回答說:「不敢忘記。」當天晚上,闔閭就死了。夫差繼位吳王以後,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練士兵。二年後攻打越國,在夫湫打敗越國的軍隊,越王勾路就帶關殘兵敗將棲息在會稽山上,派大夫文種用重禮贈送太宰嚭請求媾和,把國家政權託付給吳國,甘心做吳國的奴僕。吳王將要答應越國的請求,伍子胥規勸說:「越王勾踐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要不一舉殲滅他,今後一定會後悔。」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規勸,而採納了太宰嚭的計策,和越國議和。
和越國議和以後五年,吳王聽說齊景公死了,大臣們爭權奪利,新立的國君軟弱,就出動軍隊向北攻打齊國。伍子胥規勸說:「勾踐一餐沒有兩味葷菜,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將打算有所作為。這個人不死,一定是吳國的禍患。現在吳國有越國在身邊,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鏟除越國卻一心致力攻打齊國,不是很荒謬的嗎?」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規勸,攻打齊國。在艾陵把齊國軍隊打得大敗,於是懾服了鄒國和魯國的國君而回國。從此,就越來越少地聽從伍子胥的計謀了。
此後四年,吳王將要北上攻打齊國,越王勾踐採用子貢的計謀,就帶領著他的人馬幫助吳國作戰,把貴重的寶物敬獻給太宰嚭。太宰嚭多次接受了越國的賄賂。就特殊地喜歡並信任越國,沒日沒夜地在吳王面前替越國說好話。吳王總是相信和採納太宰嚭的計謀。伍子胥規勸吳王說:「越國,是心腹大患,現在相信那虛飾浮誇狡詐欺騙之詞,貪圖齊國。攻克齊國,好比佔領了一塊石田,絲毫沒有用處。況且《盤庚之誥》上說:『有破壞禮法,不恭王命的就要徹底割除滅絕他們,使他們不能夠傳宗接代,不要讓他們在這個城邑里把好人影響壞了。』這就是商朝興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棄齊國,先攻打越國;如不這樣,今後悔恨也來不及了。」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卻派他出使齊國。子胥臨行,對他兒子說:「我屢次規勸大王,大王不聽。我現在看到吳國的末日了,你和吳國一毀滅,沒有好處。」就把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而返回吳國向吳王報告。
吳國太宰嚭和伍子胥在感情上產生裂痕以後,就趁機在吳王面前說他的壞說:「子胥為人強硬凶惡,沒有情義,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釀成深重的災難。前次大王要攻打齊國,子胥認為不可以,大王終於發兵並且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子胥因自己計謀沒被採用感到羞恥,反而產生了怨恨情緒。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齊國,伍子胥又獨斷固執,強行諫阻,敗壞、詆毀大王的事業,只希望吳國戰敗來證明自己的計謀高明。現在大王親自出征,出動全國的武裝力量攻打齊國,而伍子胥的勸諫不被採納,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裝有病不隨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備,這是很容易引起禍端的。況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齊國,就把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氏。做人臣子,在國內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諸侯,自己認為是先王的謀臣,現在不被信用,時常鬱郁不樂,產生怨恨情緒。希望大王對這件事早日想辦法。」吳王說:「沒有你這番話,我也懷疑他了。」就派使臣把屬鏤寶劍賜給伍子胥,說:「你用這把寶劍自殺。」伍子胥仰望天空嘆息說:「唉!讒言小人伯嚭要作亂,大王反來殺我。我使你父親稱霸。你還沒確定為王位繼承人時,公子們爭著立為太子,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爭,幾乎不能得到太子的位職。你立為太子後,還答應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卻不存在你報答的希望,可現在你竟聽信諂媚小人的壞話來殺害長輩。」於是告訴他親近的門客說:「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來觀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於是自刎而死,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里,漂浮在江中。吳國人同情他,在江邊給他修建了祠堂,因此,把這個地方命名叫胥山。
吳王殺了伍子胥後,就攻打齊國。齊國鮑氏殺了他們的國君悼公輔佐陽生作國君。吳王打算討伐鮑氏,可是,沒有取得勝利,就撤兵回去了。此後二年,吳王召集魯國、衛國的國君在橐皋會盟。第二年,就勢北上,在黃池大會諸侯,來號令周天子。這時,越王勾踐襲擊吳國,殺死吳太子,打敗吳國軍隊。吳王聽到這個消息,就回國了,派出使者用豐厚貴重的禮物和越國媾和。過後九年,越王勾踐終於滅掉吳國,殺死吳王夫差,又殺了太宰嚭,因為他不忠於他的國君,接受外國的貴重賄賂,私下親近越國。
當初,跟隨伍子胥一塊逃亡在楚國原來的太子建的兒子勝,在吳國。吳王夫差在位時,楚惠王要召勝回到楚國。葉公規勸說:「勝愛好勇武而暗中尋訪敢死的勇士,大概有私心!」惠王不聽他的進諫,終於把勝召回來,讓他居住在楚國的邊邑鄢。號稱白公。白公回楚三年而吳王殺了伍子胥。
白公勝回楚國不久,怨恨鄭國殺死他的父親,於是暗地裡收養敢死的勇士向鄭國報仇。回到楚國五年,請求楚王攻打鄭國,楚國令尹子西答應了他的要求。可是,還沒發兵而晉國已經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派人到楚國請求救援,楚王派子西前往救鄭,和鄭國訂立了盟約才回國。白公勝發怒說:「我的仇敵不是鄭國,我的仇敵是子西!」白公勝親自磨礪寶劍,有人問他:「用它干什麼?」白公勝回答說:「要用它殺死子西。」子西聽到這件事,笑著說:「白公勝如同鳥蛋,能有什麼作為呢?」
此後四年,白公勝和石乞在朝廷上突然刺殺了令尹子西及司馬子綦。石乞說:「不殺掉楚惠王,不行。」於是,把楚惠王劫持到高府。石乞的隨從屈固背負著楚惠王逃到昭夫人住的宮室。葉公聽說白公勝作亂,帶領著他封地的人攻打白公勝。白公勝一夥人戰敗,白公勝逃到山裡自殺了。石乞被俘,審問他白公勝的屍首在哪裡,不說出來就要把他煮死。石乞說:「事情成功了就做卿相,不成功就被煮死,本來是應盡的職分。」最終不肯說出白公勝屍首在什麼地方。於是,把石乞煮死了。找回楚惠王,再立他為國君。
太史公說:怨毒對於人類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國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追隨他的父親伍奢一起死去,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放棄小義,洗雪重大的恥辱,讓名聲流傳後世。可悲啊!當伍子胥在江邊困窘危急的時候,在路上沿途乞討的時候,他的心志難道曾經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嗎?所以,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剛正有氣性的男子,誰能達到這種地步呢!白公如果不自立為王,他的功業和謀略恐怕是說也說不完啊!
❸ 伍子胥憑一己之力讓一個國家滅亡,這其中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憑一己之力報仇雪恨,摧殘強楚,掘墓鞭屍,伐齊討越,生能酬楚怨,死可報吳恩!這不正是真英雄,真血性嗎?見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其中的緣由。
之後,吳王選任伍子胥和孫武,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構建赫赫的偉績。闔廬去世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伍子胥輔佐夫差伐越,越國妥協,越王勾踐到吳國做人質事件,伍子胥認為殺勾踐,滅越國,覺得勾踐沒死,必定禍患無窮。
吳王夫差期待北伐齊國獨霸中原,伍子胥覺得越國是腹心之疾,必須要先除越國才可以謀遠。結論夫差不聽,伐齊大勝而歸,因此更為生疏伍子胥。四年後,夫差有準備伐齊,讓伍子胥帶兵,伍子胥推薦伐齊無利,滅越才是重中之重,並認為夫差一意孤行可能滅亡,於是把自己兒子交給齊國卿醫生鮑氏。
而太宰伯嚭私收越國行賄,借機挑撥夫差說:伍子胥由於進諫不受用而憎恨,並且把孩子送至趙國藉助諸侯國,一定是意圖不軌。夫差還對伍子胥心存顧慮,因此賜劍要伍子胥自裁。伍子胥規定門下在自己墓上植樹,將自己雙眼放在吳國東門邊便於親眼看見越國滅吳。而夫差聽聞後氣憤下把伍子胥沉屍於江,吳人愛憐伍子胥,在江旁向其立廟祭拜。聽說江浙地域端午節紀念是指伍子胥哦!
伍子胥去世後三年越國趁吳王伐齊,都城苦悶之時,舉兵圍攻吳國,殺吳國太子;再九年,越國滅吳,夫差被逼自殺,臨死時想到伍子胥,慨嘆說:吾悔無需子胥之話,自令陷此!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歷盡磨難,總算憑一己之力報仇雪恨,生能酬楚怨,死可報吳恩。這不正是真英雄,真血性嗎?伍子胥真不愧是中華血性男兒第一人!你覺得呢?
❹ 《伍子胥過昭關》一文的主要內容.
主要記述了伍子胥為報殺父子之仇,棄小義而滅大恨的事跡。昭關受窘,中途乞討,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於復仇雪恥,名留後世。
漢·司馬遷《伍子胥過昭關》原文: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員父曰伍奢。員兄曰伍尚。其先曰伍舉,以直諫事楚莊王,有顯,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無忌不忠於太子建。
平王使無忌為太子取婦於秦,秦女好,無忌馳歸報平王曰:「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生子軫。更為太子取婦。
無忌既以秦女自媚於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殺己,乃因讒太子建。建母,蔡女也,無寵於平王。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備邊兵。
頃之,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於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無怨望,願王少自備也。自太子居城父,將兵,外交諸侯,且欲入為亂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伍奢知無忌讒太子於平王,因曰:「王獨柰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無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見禽。」於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行未至,奮揚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將誅。」太子建亡奔宋。
無忌言於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可以其父質而召之,不然且為楚患。」王使使謂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則生,不能則死。」伍奢曰:「尚為人仁,呼必來。員為人剛戾忍紘,能成大事,彼見來之並禽,其勢必不來。」王不聽,使人召二子曰:「來,吾生汝父;不來,今殺奢也。」
伍尚欲往,員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後生患,故以父為質,詐召二子。二子到,則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讎不得報耳。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俱滅,無為也。」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
謂員:「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讎,我將歸死。」尚既就執,使者捕伍胥。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使者不敢進,伍胥遂亡。聞太子建之在宋,往從之。奢聞子胥之亡也,曰:「楚國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並殺奢與尚也。
白話釋義:
伍子胥,是楚國人,名員(yún,雲)。伍員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楚平五有個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費無忌做他的少傅。費無忌對太子建不忠心。平王派無忌到秦國為大子建娶親。因為秦女長的姣美,無忌就急忙趕回來報告平王說:「這是個絕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給太子另外娶個媳婦。」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極度地寵愛她,生了個兒子叫軫,另外給太子建娶了媳婦。
費無忌用秦國美女向楚平王獻媚以後,就趁機離開了太子去侍奉平王。又擔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繼位殺了自己,竟因此詆毀太子建。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國人,楚平王不寵愛她。平王也越來越疏遠太子建,派太子建駐守城父,防守邊疆。
不久,無忌又沒日沒夜地在平王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他說:「太子因為秦女的原因,不會沒有怨恨情緒,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備著點。自從太子駐守城父以後,統率著軍隊,對外和諸侯交往,將要進入都城作亂了。」
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來審問。伍奢知道無忌在平王面前說了太子的壞話,因此說:「大王怎麼能僅僅憑撥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壞話,就疏遠骨肉至親呢?」無忌說:「大王現在不制止,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大王將要被逮捕了!」於是平王發怒,把伍奢囚禁起來,同時命令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還沒走到,奮揚派人提前告訴太子:「太子趕快離開,要不然,將被殺死。」於是太子建逃到宋國去了。
無忌對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賢能,不殺掉他們,將成為楚國的禍害。可以用他父親作人質,把他們召來,不這樣將成為楚國的後患。」平王就派使臣對伍奢說:「能把你兩個兒子叫來,就能活命,不叫來,就處死。」伍奢說:「伍尚為人寬厚仁慈,叫他,一定能來;伍員人桀驁不訓,忍辱負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來了一塊被擒,勢必不來。」
平王不聽,派人召伍奢兩個兒子,說:「來,我使你父親活命;不來,現在就殺死伍奢。」伍尚打算前往,武員說:「楚王召我們兄弟,並不打算讓我們父親活命,擔心我們逃跑,產生後患,所以,用父親作人質,欺騙我們。我們一到,就要和父親一塊處死。對父親的死有什麼好處呢?去了,就叫我們報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別的國家去,藉助別國的力量洗雪父親的恥辱。
一塊去死,沒有意義呀。」伍尚說:「我知道去了最後也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可是只恨父親召我們是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後又不能洗雪恥辱,終會被天下人恥笑。」對伍員說:「你可以逃走,你能報殺父之仇,我將要就身去死。」
伍尚接受逮捕後,使臣又要逮捕伍王胥,伍子胥拉滿了弓,箭對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前去追隨他。伍奢聽說子胥逃跑了,說:「楚國君臣將要苦於戰火了。」伍尚來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塊殺害了。
人物背景: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為使吳國能內可守御,外可應敵,他首先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親自受命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
吳王闔閭九年,吳王親率伍子胥、孫武攻下楚國都城郢,於是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報得殺父之仇。伍子胥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
伍子胥對吳國事業忠心耿耿,吳王闔閭去世後,他扶助夫差即位,幫助夫差打敗越國,他勸阻夫差與越講和,並阻止夫差讓勾踐回國,諫勸夫差放棄攻打齊國而伐越。夫差聽信伯喜否讒言,於公元前484年秋賜劍使伍子胥自刎,並將其屍放鴟夷革中,漂浮江上。
吳地人十分懷念這位吳國忠臣,並命名胥江、胥口、胥山等地名以示永久紀念,立祠廟祭祀。胥口鎮舊有胥王廟和伍子胥墓。
寫作背景: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
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被鄭定公殺了。伍子胥只好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❺ 伍子胥的故事是怎樣的
伍子胥(?—前484),名員,字子胥,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春秋時期楚國人。吳國大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伍子胥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伍子胥祖父伍舉、父親伍奢、兄伍尚俱是楚國忠臣。春秋初年,楚莊王勵精圖治,擴張國力,曾一度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傳至平王時,由於荒淫殘暴,國勢日衰。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將入為亂」,遂遷怒於太子太傅伍奢,將伍奢、伍尚殺害,伍子胥逃往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 伍子胥入吳後,了解到吳公子姬光想推翻吳王僚而自立。伍子胥為了利用姬光和吳的力量攻打楚國,報父兄之仇,便幫助姬光刺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闔閭登位後,任伍子胥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協助其管理國家大事。任命另一個從楚國逃亡出來的貴族伯嚭為大夫。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大軍事家、齊國人孫伍為將。為了鞏固和擴大吳國的統治,伍子胥向吳王進以「安君理民」、強國興霸之道,闔閭採納了他的建議,委託伍子胥築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自此,吳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逐漸得到加強,闔閭圖謀大舉攻楚。 根據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系,與孫武等制定先西破強楚,以解除對吳之最大威脅,繼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伍子胥鼓動吳王出兵攻楚。他針對楚國執政者眾而不和,且互相推諉的弱點,提出分吳軍為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亟肆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左傳·昭公三十年》),待楚軍疲敝,再大舉進攻,必能克敵制勝。闔閭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次年先後出兵攻佔了楚國的夷(即城父)、潛(今安徽霍山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進而圍弦(今河南潢川西南),襲擾楚國達6年之久,迫楚軍被動應戰,疲於奔命,實力大為削弱,為大舉攻楚創造了有利條件。 吳隨即展開大舉攻楚的准備,爭取與楚有矛盾的蔡、唐兩國作為吳的盟國,使楚北方門戶洞開,為爾後避開楚軍防守正面實施突襲創造了條件。又出兵攻越,給楚造成吳不會大舉攻楚的假象,並施反間於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戰的子期,而用貪鄙無能的子常為帥。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親率其弟夫概王和伍子胥、孫武、伯嚭等,出兵沿淮水攻楚。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略突襲,直搗楚腹地。吳軍以靈活機動的戰法,擊敗楚軍主力於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並展開追擊,長驅攻入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見柏舉之戰)。由於懷有強烈的個人復仇願望,在楚未能安撫民心,激起楚國上下反對,致使吳軍難以立足。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承王位。吳國乘機攻越。越軍利用吳軍的疏忽,採取偷襲戰術打敗吳軍於檇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斬傷闔閭的腳大姆指,闔閭重傷身亡,將死時囑太子夫差勿忘越殺父之仇。夫差繼承王位後,任命伍子胥為相國,伯嚭為太宰,積極訓練軍隊,重振吳國軍事力量。二十六年,吳國為報前仇,出動精兵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椒山)大敗越軍。越王勾踐派人向吳王求和,吳王夫差將要應允,伍子胥表示反對。他說;「勾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於是乎克而復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後雖悔之,不可食已。」但吳王爭霸中原心切,遂不聽伍子胥勸阻,與越國達成和議。准許越國成為吳國的屬國,囚禁勾踐和大夫范蠡3年。伍子胥悲憤地說:「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意謂吳國宮室將因越軍破壞變為池沼)」 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夫差聞齊景公死,齊國內亂,大臣爭寵,就要發兵攻齊,伍子胥勸諫說:「吳有越腹心之疾,臣聞勾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願王釋齊先越。」但夫差認為越已臣服,已構不成威脅,因而執意率軍攻齊。結果,敗齊師於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一說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夫差更加驕傲自負。在吳國攻齊的4年中,越王勾踐用子貢之謀,一面率越軍助吳,以示忠心,一面以重金賄賂太宰伯嚭,使伯嚭在吳王面前為越王說好話。從吳王及列士皆有饋遺,吳人皆喜,唯伍子胥對此深為憂慮,再次規勸夫差說:「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詞詐偽而貪齊。破齊,猶臂石田,無所用之。……願王釋齊而先越,若不然,後將悔之無及。」但吳王受了伯嚭的挑唆,不僅不信任伍子胥的計謀,反而懷疑伍子胥有貳心,遂賜劍命其自裁。伍子胥仰天長嘆道:「嗟呼!讒臣為亂矣,王乃反誅我!」又對舍人說:「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史記·伍子胥列傳》)語畢自刎而死。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命名叫胥山。 其後,果不出伍子胥所料,夫差爭霸心切,於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十五年)率全國精銳部隊北上黃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與晉爭長。越王勾越伺機調集四萬九千大軍分兩路,一路斷吳歸路,一路直搗吳都。又經笠澤之戰(水名,在今蘇州南,自太湖東至海,南與吳淞江平行)和對姑蘇的長期圍困,遂置吳國於死地。夫差請和,越不許,夫差終於自殺。自殺前,以袂掩面,說:「吾無面目以見子胥也!」
❻ 吳國大夫伍子胥是怎麼死的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春秋時楚國監利縣(現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伍場村附近)人。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有關於伍子胥的電影,影片中有這樣一幕片段:伍子胥跪於吳王夫差面前,告訴他,請大王不要聽信勾踐和范蠡的話,以免誤國,再說他們也並非真正降於大王您,他們想利用西施的美色來迷惑大王,使大王荒於朝政不理政事,之後,他們便會趁機攻打吳國,到那時後果將會很嚴重,請大王三思。可是吳王夫差哪裡聽得進去伍子胥的話,他只顧與西施整日遊玩,貪圖享受,不理朝政。面對伍子胥的忠言進諫,吳王卻不屑一顧。伍子胥多次勸諫吳王都沒有成功,便感嘆說:吳國,不久將亡也。吳王聽後大怒,賜劍於伍子胥,讓他自裁了斷。伍子胥恨鐵不成鋼,最後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一腔報國熱情,自刎於吳王夫差跟前,看到此刻不禁熱淚盈眶,一個悲劇式的英雄死去,令人感慨萬分!
公元前451年,夫差做了吳國的大王,此時的伍子胥已是三朝元老,居相國位,地位可謂是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極人臣。他以卓越的才乾和直言進諫的忠誠,贏得了吳國人的尊敬,而在他心目中,吳國就是自己的祖國,為了國家,他寧可去死。
吳王夫差得到伍子胥之助,滅越國而以勾踐為奴,意欲稱霸天下。蒸蒸日上的吳國,有一胸懷天下的夫差,有一深謀遠慮的子胥,稱霸之期不會遙遠。但吳王對越國的處置讓子胥如魚梗在喉,這是君臣之間分歧的開始。其一,夫差放臣服的越王勾踐歸國,這在伍子胥看來,無疑是放虎歸山,吳越爭霸數年,如今吳勝越敗,不趁機斬草除根,必留後患。其二,英雄難過美人關,吳王寵信越女西施,子胥認識到這是越國實施的美人計,以後能離間君臣,使吳王大興土木,導致兵乏民困者,西施當是禍首。其三,吳王以越國大夫、號稱天下第一謀士的范蠡為大夫。子胥言:范蠡若真心歸吳,乃吳之大福,否則,滅吳者必范蠡也。
吳越之間的爭斗,最終歸結於兩個人之間的戰爭:伍子胥和范蠡。讓吳王信任哪一方,決定著吳、越兩國的命運。伍子胥進言痛陳利弊,吳王不聽,伍子胥欲殺勾踐而不得,欲殺西施也不成,他耿直的性格比不上范蠡的隱忍與耐力。當他咄咄逼人地要求夫差絕後患時,范蠡則不露痕跡地運籌帷幄。一個王者,坐得越高,越順利之時,聽到忠言往往覺得刺耳,何況強硬如伍子胥,要殺夫差的信臣愛妃,在夫差眼中這是位高權重的伍子胥對王權的挑釁。至此君臣之間的距離越走越遠。
在伍、范的鬥智中,伍子胥逐漸處於下風,直至他將兒子送去齊國,為吳、齊交好,日後聯手抗越作準備,這已是保護吳國的下下之策。但夫差把這一切誤認為是伍子胥通敵賣國,伍子胥的個人悲劇達到頂峰。他忠於吳王,吳王則賜劍讓他自刎,他要保護吳國,卻眼睜睜看著吳國走向滅亡。
或許自始至終最敬佩伍子胥的,是他的對手范蠡。伯牙遇子期,那是幾世修來的福分,但是兩位能夠互相賞識的英雄卻是各為其主。范蠡要救這位失敗的英雄,堅強如伍子胥,在這一刻流下眼淚,感動於這份知音之情。但是他拒絕了范蠡出手相救的好意,最後自刎於吳王前,囑咐其子在他死後挖出他的雙眼懸於吳門之上,他要看著越過怎樣攻破吳國。
伍子胥至死希望吳王夫差醒悟,可惜沒能如願,最後死不瞑目。
感動於這樣一個故事,歷史的美麗在於那些逝去的人物,那些細微的情節,那些真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