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短片扶貧觀後感
找准寫作的切入口。
一部電影人物眾多,內容紛繁,情節縱橫交錯。寫作時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找到一個切入口展開全篇,好像一條紅線將「簡介-評論-感受」三塊內容串連起來。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選擇一個人物。一部電影看完,有的同學對主角贊不絕口,有的對某一配角記憶深刻。不管怎樣,只要挑選一個人物,透過其言行舉止走入他的內心,由此而發表評論,抒寫感受。2、截取一個片斷。即選擇影片中的一個小故事或一個獨立的情節展開。如電影《任長霞》中,表現任長霞一心為民的事例很多。同學們就可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故事作為切入口,聯系實際談感受。
3、描寫一個鏡頭。即採用特寫或素描的方法,生動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個鏡頭,引發自己的情感共鳴,進而談體會說感受。
Ⅱ 電影紅指甲觀後感
電影紅指甲觀後感,從電影的內容,積極的號召等多個方面寫:
10分鍾的公益微電影《紅指甲》,講述了一段留守兒童和留守老師相互陪伴的感人故事。發布會上,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副秘書長陳志朝發起倡議:「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日,這一天,讓我們所有人把左手大拇指指甲塗成紅色,或貼上紅色標志,以表達對全國留守兒童的關愛。」
《紅指甲》是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相守計劃」公益項目的形象片。微電影《紅指甲》的導演楊立仁是河北省大名縣教育體育局的一名職員,演員都是大名縣土生土長的老師、學生、群眾。大名縣位於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縣。縣里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許多孩子留守在家。因此,主創們也格外能夠體會片中角色的情感。
在留守兒童集中的地方,還伴生著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留守老師。他們來自外鄉、外縣甚至外省,懷著滿腔的熱情投入到邊遠農村教育的第一線。他希望通過這部微電影,讓公眾了解有這樣兩個群體在相伴相守,留守老師是離留守兒童最近的、可以彌補父母關愛的群體。
紅指甲寓意著愛、思念、期盼、團圓。11月20日,世界兒童日,我們倡導全社會,一起把左手大拇指指甲塗成紅色,或貼上紅色標志,表達全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關愛。
Ⅲ 走出大山的路觀後感他對你什麼關系
認真觀看《走出大山》微電影後,我被這部貼近生活、朴實感人的電影深深打動了。影片中的劉書記、李大叔及李大叔的兒子,他們的人物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電影之初,山裡的一位婦女村民,由於山路交通不便,被迫低價賣出了品質優良的山貨,這一幕被李大叔看到,激起了他帶領村民致富的決心。他不怕困難,虛心向年輕同志學習網店經營經驗。經營過程中,也是困難重重,但李大叔仍堅持不懈,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最終走向了成功。他是我們廣大貧困農民學習的榜樣,人窮志不能窮,貧困農民要有發奮的決心,不甘於貧窮,才能拜託貧困面貌。
劉書記他為民服務,熱心幫助李大叔,為李大叔創業路上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先是為他聯系物流公司,再是幫助李大叔創業貸款,幫他度過難關。精準扶貧工作要做到實處,劉書記做出了政府當下精準扶貧的好榜樣,精準扶貧工作是一塊難啃的大骨頭,劉書記是我們的政府、黨員、扶貧者對待扶貧對象的真實寫照。我們政府,黨員都應該像劉書記那樣,真扶貧,扶真貧,切切實實為民辦事,為貧困者解決實際問題,讓貧困戶早日脫貧,過上美好幸福的日子。
Ⅳ 我在崇禮做扶貧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Ⅳ 公益微電影暖陽觀後感
回家過年,對於在外拼搏的人們來說可是頭等大事。但是,稍不留心,春運火車票就一票難求了。如果沒能買上票,能怎麼辦?這部微電影,作為某公益項目的宣傳短片,通過講述一對小夫妻尋找同路人一起開車回家的故事,推廣了一種綠色順風車的生活概念。
剛買車的年輕小夫妻順子和丹丹,興致勃勃地加入了搭乘他人的順風車隊伍,希望在春運期間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們。他們在官方網站上登記了自己的路線及信息,得到了形形色色的咨詢和響應。該如何選擇搭乘的人,究竟誰才是最需要幫助回家的人呢?在這個選擇的過程里,創作者加入了很多搞笑的元素,比如風騷的女子,愛開快車的帥哥,一頭雞窩狀的銷售小姐,讓影片一致保持在較高的情緒水平上,但是有些細節的涉及用力太猛,反而流於低俗。
如果可以在開場的幾句台詞里減少項目名稱的曝光,然後再截去最後那段莫名其妙的舞蹈,這部微電影應該會更能博得觀眾的好感。
Ⅵ 觀看感恩助學金微電影的觀後感
昨晚在老師的要求下去大禮堂看了這部電影。一般來說像這種題材的電影我是不會看的,因為我不想流淚。且在猶如電影院的地方看電影,效果更驚人,更具感染力,更讓我完整的把這部電影看完了。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拉琴少年的成長故事,它是一部反映普通人微小情感的「小」題材電影。
這部電影中給人印象深刻的人也就只有幾個,其他的人在電影里連名字都沒有,足以說明他們的主角地位。
首先肯定先說的是影片的主角——劉小春。春是個很有音樂天賦的沉默少年,他純朴善良,感情纖細,小提琴一直是他最喜愛的表達方式。他的父親劉成是一個普通的廚師,深以小春為傲,對兒子寄予深切期望和天真的野心。於是他們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北京。
春剛到北京時就被時尚女郎莉莉所吸引,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成了朋友。對於春而言,他在莉莉的身上也許折射了他其他的感情,親情或愛情?
小春對他的第一個老師——江老師的感情也是不斷變化的。一開始認為江老師很是驕傲,桀驁不馴,傷感寡歡,不易相處,且生活不能自理,總是打斷他的練琴讓他做雜工,春認為江老師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的教他練琴。但後來他與江老師的關系在春純朴的影響下漸漸改善,最終當他爸要春改拜余教授的門下時,他們的感情爆發了,那曲小提琴鋼琴合奏曲震撼人心,充分表現出了他們的不舍之情。春對音樂的熱愛在被迫離開江老師後消失了,沒有音樂的寄託,還要琴有何用?這時,春把音樂的寄託轉嫁到莉莉身上,將琴賣掉而買了件貴重裘皮大衣送給莉莉。結果不重要,這種過程是春渴望留下記憶的唯一方式。
即使春用他的方式抗議過,但最終春在莉莉的努力下仍到余教授那學琴。小春在余教授的掌控下繼續追尋成功的路程。這位新老師嚴格、苛求,擺布控管,特意將小春和他得意女弟子林雨湊在一起,讓兩人競爭。林雨對春懷有敵意,小春的心在這段時間里受到的沖擊很大。在這段辛苦的過程中,小春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卻越來越緊綳,兩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比賽的前夕,余教授終於指定小春參加選拔賽,而不是林雨。他甚至泄露給小春一個將影響他一生的秘密——劉成並不是春的生父。在激動發泄過後,春對劉成的感情很是復雜,在得知劉父要在比賽當晚走,他的不舍及感恩之情都噴涌而出,他願意放棄比賽和劉父一起回老家,雖然他被暫時勸阻住了,但在林雨的刺激下,他最終去了車站。劉小春在火車站拉小提琴拉琴喚父的場景,好感人。
劉成,一個為了孩子的未來費盡心思的父親,即使孩子不是他親生的。小春在少年宮的比賽排名第五,對劉成來說,這象徵兒子大好前途的第一步。經過不懈努力,劉成終於讓江老師同意收小春為學生。劉成打工以支付小春的琴課學費,一趟偶然的送餐差事中,劉成聆聽了接受滿堂喝彩的一位年輕演奏家的演奏。他登門拜訪後者的恩師,高雅的余教授,並說服了他傾聽兒子拉段小提琴。其實我在電影里總是看到他對人卑躬屈膝的,對他的印象並不好,但我知道這是這個社會的氛圍所致。在這個舉動的背後是他為孩子無私奉獻的精神,這點又讓我非常感動。在余教授說他可能成為春成功路上的阻礙後,他又無悔的要回鄉下去,這點讓我對他的敬意達到了最高點。他值得我們尊敬。
江老師,在劉父想要為小春換老師時,他非常的理解劉成的心情,所以他說:「我可以給你音樂,但不能給你成功。」當他說出這句話,他便贏得了我的尊敬。他與小春的合奏非常感人。最後我可以說,他,是一個好老師。
林雨,在這部影片里相當於一個反派,她對小春言語刻薄,舉止挑釁。最後在決定小春為參賽選手之後,為了讓小春放棄比賽她拿出了余教授買的一把琴——之前小春賣的那把。於是小春追到了火車站,而她得償所願參加了比賽。她是個為了成功不折手段的人,但你說她錯了嗎?不,她沒錯,她只是把小春不知道的事實擺在他面前,她只是推了小春一把,讓他下定決心。成功是她的選擇。
余教授,我對他的感情挺復雜的。余教授很清楚,過多的商業演出會毀掉音樂天賦,所以在洗手間的感悟是余教授無奈的呻吟。他已經無法去改變這種格局。當他發現春的天才時,他想在春的身上實現自己的遺憾,所以他把春的身世告訴了春,想用這段心酸的感情來充實春的感恩之心,從而演奏出他希望出現的音樂。可惜,他的目的只達到一半,春將這顆感恩的心奉獻給了父親。余教授只能繼續聆聽他那冰冷沒有靈魂的琴聲。而那把琴就讓我對他的感覺復雜起來,人果然還是為了自己的。
莉莉,美麗俗艷,有點玩世不恭,張喬做致,忽而並懷,忽而嗔怒,轉換之間了無痕跡。在她美麗面孔下有著一個戀愛中包養女人的焦慮和不時受男人欺騙的傷心失望。熱情如火,變化如風,敢愛敢恨,做事有擔當。當她知道那件大衣是小春賣琴所得時,她二話沒說就開始湊錢,並親自去余教授的課堂,求余教授再給小春一次機會。她的美麗,她的個性,都讓人印象深刻。
整部影片中音樂貫穿其中,在適時的地方畫龍點睛,烘託人物感情,感恩是影片的主題,它融入到了音樂中。
在北京站,春用感激之心演奏了樂曲,整個車站都被他的音樂所包圍,所有人都被音樂所感染留下眼淚。
我想在成功和親情的選擇上,我們很多人都難以放下。所以小春是位巨人——感情上的巨人。
真實的情感,是給予,而不是所取。成功其實是種所取,江老師給予了音樂,余教授想所取成功。劉成的付出獲得了最真摯的音樂回報,我們是不是應該為家人做些什麼呢?從這部影片中我們應該學會感恩,不管是對父母還是朋友。
Ⅶ 遲來的告白觀後感作文300字怎麼寫
思路:根據影片的內容展開。
個人與家國(集體),貧與富。四個關鍵詞:脫貧攻堅、企業轉型,軍人轉業,網路平台。這部電影真是又紅又專啊,但是也很真實。三觀很正,正到都糾正我糾正到讓我感到疼痛。
有兩句話我印象很深刻,余穆說的。都是對那個愛喝往事隨風42度酒的人說的。一句是,你這是糊弄我呢,還是糟蹋你自己呢!第二就是我不管你怎麼說,我只看你怎麼做。
支持山西本土電影,全部本土人員製作和本土取景完成,一部關於軍人的家國情懷的故事,沒有嘩眾取寵,沒有扭捏作態,有的是探索企業與農村扶貧工作相結合,如何樹立轉型發展思路的影片。
故事中盡顯山西本土人情風貌,以小博大見世間百態,勵志扶貧故事充滿時代正能量,片中主人公「余穆」鐵漢柔情的「山西漢子」形象更感人至深,被影展官方譽為「小人物、大情懷,一個扶貧英雄的故事」。
(7)扶貧微電影觀感擴展閱讀:
扶貧題材電影《遲來的告白》定檔2019年10月17日上映。該片由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擔任專業指導,李彬擔綱導演,伊珊擔任總製片人,董波、羅米、喬立生、王志鵬、韓福利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退伍軍人余穆放棄優渥的生活條件,來到邊遠山村鄧氏村,成為一名扶貧志願者,幫助村民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
拍攝雨戲時,由於資金不足,只能租借一天噴水車,要在一個晚上拍完,主演董波連著淋了幾個小時的雨,卻絲毫沒有怨言,拍完嘴唇都紫了,凍得說不出話來。
Ⅷ 定西扶貧第一線觀後感
定西扶貧第一線觀後感
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區以開展「千名黨員員進千家」和「百名幹部包扶百家企業」為載體,在全區上下掀起了扶貧幫困的新高潮,全區黨員幹部從機關走進了千家貧困戶和百家貧困企業,幫他們出主意,想辦法,千方百計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讓他們早日走出困境。在具體實踐工作中,得出以下幾點心得感受。
思想扶貧要先行。不管困難居民,還是困難企業,壓力面前,他們總是處在低谷階段,要想讓他們脫貧致富,首先讓他們必須從思想上站立起來,如果自己在精神上不能直立,那麼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在首次入戶對接過程中,就鼓勵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困難面前不委靡,壓力面前不倒下,敢於直面慘淡人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鼓足他們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做到先從精神上扶貧,然後再想辦法解決實際問題。
觀念扶貧要注重。不論是居民還是企業,身居困難境地,他們免不了悲觀和消極,畏難情緒也很嚴重,等靠要思想也無時不在。為此,觀念扶貧猶為關鍵。所以必須注重引導他們徹底改變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正視眼前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振作精神,努力奮斗,只要前行,總會到達成功的彼岸。鼓勵他們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別人幫是一時的,只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會徹底擺脫貧困。觀念更新了,思想端正了,他們才會迎難而上,才有可能打贏脫貧致富攻堅戰。
對策扶貧是保障。扶貧可以有多種渠道和方法,解決一袋米,一桶油、或者給幾百元錢都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和緩解暫時的經濟困難,但都不是萬全之策,要想幫助他們徹底走出困境,必須真心實意幫助他們做些根本的事情,出主意,找對策,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如對沒有勞動能力的困難戶,你不可能一輩子供他們錢花,要想讓他們脫貧,必須找出脫貧的辦法,除幫助他們落實低保政策外,幫助他們的子女解決就業問題,實現以小養老治困。對困難企業,幫助他們找到致困原因,從政策上傾斜,從技術上引導,從人才上支持,循序漸近,逐步加以解決。
真心扶貧是關鍵。扶貧幫困工作,是一項愛心工程,如果只做表面文章,那隻是解一飢,但不能解百飽。所以不能流於形勢,應付了之,必須秉承組織厚望,不負人民重託,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干點實事。並以此為契機,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這既是開展扶貧幫困活動的初衷,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千名黨員員進千家」和「百名幹部包扶百家企業」活動已經在全區拉開了帷幕,這是我區黨員幹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和實際行動,也是廣大黨員幹部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面對幫扶實際,我們還任重而道遠,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任務,積極採取有力措施,按照區委統一安排和部署扎實有效地開展工作,確保幫扶對象徹底走出困境,實現扶貧脫困的良好願望。
Ⅸ 情系貧困生,扶貧面對面觀後感600字急急
為搭建社會幫扶平台,吸納社會愛心力量,8月9日,浦北縣創新開展了「情系貧困生,扶貧面對面」扶貧公益節目活動,並啟動社會幫扶資金募集活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我會克服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將來以優異成績報答愛心企業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愛和幫助。」在活動現場,該縣江城街道辦貧困生羅家利動情地說出了她的心聲。「你的手怎麼這樣粗?不像個考取中山大學的優秀學生啊?」工作人員心疼地撫摸著貧困生張全喜的手掌問。「我上學之外,還要照顧好生病的媽媽,農活幹得多了,手就變得粗糙起來。」張全喜說出這樣的原因時,在場觀眾為這位勇敢面對現實,不畏艱辛,執夢前行的勵志少年報以熱烈掌聲。
當天活動現場,像羅家利、張全喜等10名貧困生的勵志圓夢故事,也感動了在場愛心企業嘉賓。隨後,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浦北健美樂食品有限公司、小江瓷藝有限公司等愛心企業現場落實幫扶結對貧困生,助力貧困生繼續前行。活動主辦方也為愛心企業頒發了「履行社會責任,助力扶貧攻堅愛心企業」牌匾。同時,啟動浦北縣社會幫扶資金募集活動,接受線下捐助,引導、倡導社會扶貧資源向貧困村、貧困戶匯聚,形成扶貧攻堅合力,助力扶貧攻堅戰。
Ⅹ 走出大山的路觀後感他對你有什麼關系
認真觀看《走出大山》微電影後,我被這部貼近生活、朴實感人的電影深深打動了。影片中的劉書記、李大叔及李大叔的兒子,他們的人物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電影之初,山裡的一位婦女村民,由於山路交通不便,被迫低價賣出了品質優良的山貨,這一幕被李大叔看到,激起了他帶領村民致富的決心。他不怕困難,虛心向年輕同志學習網店經營經驗。經營過程中,也是困難重重,但李大叔仍堅持不懈,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最終走向了成功。他是我們廣大貧困農民學習的榜樣,人窮志不能窮,貧困農民要有發奮的決心,不甘於貧窮,才能拜託貧困面貌。
劉書記他為民服務,熱心幫助李大叔,為李大叔創業路上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先是為他聯系物流公司,再是幫助李大叔創業貸款,幫他度過難關。精準扶貧工作要做到實處,劉書記做出了政府當下精準扶貧的好榜樣,精準扶貧工作是一塊難啃的大骨頭,劉書記是我們的政府、黨員、扶貧者對待扶貧對象的真實寫照。我們政府,黨員都應該像劉書記那樣,真扶貧,扶真貧,切切實實為民辦事,為貧困者解決實際問題,讓貧困戶早日脫貧,過上美好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