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微電影 > 河套殺豬菜微電影第一季

河套殺豬菜微電影第一季

發布時間:2022-08-23 07:52:26

㈠ 2010年的小年是正月初七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習俗日歷

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過後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祭灶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或蜜)融化,塗抹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曰為:上天言好事。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後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
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後,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天津市民俗專家林希介紹說,小年這天要把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臘月二十四
掃塵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 本「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 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臘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活動。[4]
臘月二十六
割年肉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臘月二十七
宰雞趕大集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6]
臘月二十八
貼花花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7]
臘月二十九
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正月初一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10]
正月初二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11]
正月初三
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12]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13]
正月初七
人日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吃七寶羹
人日節,人們用七種新鮮的節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稱為「七寶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如此種種。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攤煎餅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出遊、登高
人日節也是仕女出遊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雲:「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正月初八
穀日
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捻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或用49盞,或用108盞,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後,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15]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16]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賀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面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櫃,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崔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屬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正月十五
元宵節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燈會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㈡ 巴彥淖爾市,臨河市,哪裡有好吃的飯團,是在不行,內蒙古其他地方也行!

單獨賣飯團的不知道。不過新華書店附近的好倫哥裡面有。

㈢ 鄂爾多斯人為什麼喜歡吃豬肉燴酸菜,從地理的角度看,為什麼呢

LZ您好
鄂爾多斯已經屬於半乾旱地區,這里較為適宜種植的蔬菜除開大白菜之外,可能也就十子花科的蕪青可以種了(當然技術發展解決灌溉問題的話,很多蔬菜都能種了)
所以過去沒有冰箱的時候,儲存蔬菜(大白菜)最好的方法,就是腌制酸菜。

另外,鄂爾多斯這里擁有家豬的一個很重要亞種---東北民豬,這種豬抗寒抗病,肉質肥厚多汁,繁殖性能好。一直是當地重要的肉用畜牧品種之一。(當然,近年杜洛克,大白豬等亞種以及相關肉製品引進當地,給這種亞種的飼養造成了一定沖擊)。
所以,豬肉燴酸菜的2大原料,均是當地優勢食品,所以當地人喜食這二者結合的菜品,是很正常的

㈣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都有什麼?
納西族系古羌人後裔,自西北河湟地區南遷,與土著融合而構成。由於納西語方言的差異,有:納西、納、納日、納罕、納若等多種自稱。這些自稱在發音上有輕微差別,但基本族稱都是「納」;而西、恆、罕、日都是「人」的意思。漢文獻中對納西族的他稱有:麽些、摩梭或摩些(「些」讀為「suō」)。那麼納西族的風俗習慣都有什麼呢?微信名
納西族信仰東巴教、藏傳佛教等宗教。麗江納西族還普遍信奉「三朵」神,成為多種信仰的民族。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一般認為,納西族有兩種傳統文字:東巴文和哥巴文。東巴文(納西象形文字):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態比甲骨文還要原始。被認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字的載體東巴紙是古時東巴專用,用以書寫東巴文字的紙張。其工藝純屬手工作坊,只有出自此作坊的東巴文字,才是原汁原味、富於魅力的。東巴紙由和聖文老師的祖先在300年前發明自製的,失傳10多年後,又由和老師重新恢復了東巴紙的生產,並在傳統基礎上發展了書畫紙、裝裱、高檔名片、壓花書簽、壓草封活面藏經紙等系列,它工藝精美的質地、防蟲駐的特點,深受國內外用戶好評。
納西族原來信仰東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農歷記年。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其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屆時家家都要宰殺年豬,製作酸肝,釀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殺雞、燉豬頭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時,如家裡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擺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無掌教人的村寨,推選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東巴誦唱相應的祭天經詩,合起來多達近萬行,構成了洋洋大觀的祭天長歌。並宰殺輪流喂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第三者的愛情
麗江壩區過去的納西人,由於在1723年雍正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受漢族文化影響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實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辦婚姻的制度。兒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豬,酒聘娶。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等漢族傳統倫理,麗江納西與漢族、藏族聯姻的較多。在本民族內部,同姓不一樣宗的人能夠通婚,但絕對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結婚,一般都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行婚禮的程序。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透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著一種「搶婚」遺風。這也是一種古老婚俗的遺風,反映了女子對父系制從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堅持舊傳統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願望。現代社會中的「搶婚」,僅是一種形式,並非真的強搶,而是男女雙方的一種默契,為了以「生米已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有異議的女方父母。
納西族重信用講義氣,一般不計較客人因不懂納西族的習俗禮儀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因此在與納西族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說明,不可欺瞞哄騙。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愛在檐廊下,晚間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裡,則在火塘邊。座位雖無嚴格區分,但講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別。如在飯桌或火塘邊,其正位稱「上八位」或「格故魯」,是老人的優先位子。因此,到納西族人家裡,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請,也要把「上八位」讓給老人,進餐時,更應先請老人和長輩入座,切不可主動占據。如果有老人進來,年輕人要起身讓座,主動問候。有老人的場合,不可高翹二郎腿。
在會客和飲食場合要坐姿端正,忌高聲喧嘩、猜拳行令,不好踩踏飯桌橫檔,當主人敬煙酒、盛飯時,宜用雙手相接,並表謝意。吃飯忌把筷子豎插在飯里(正因把筷子插在飯里在死人上香的時候才會出現),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連不斷地夾菜。一般夾菜時要招呼旁人一齊動筷,夾一次,停一會兒,待上一口下咽後再夾第二箸。注重節約,不得浪費糧食。不好在碗底留剩飯。
如果坐二人凳,在瀘沽湖地區,不得隨意進入姑娘的「花樓」,不好詢問「阿夏」的狀況。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跨豎在大門的「陸」石、「色」石,忌跨火塘,年青人不得在火塘邊脫鞋烘腳。在火塘邊烤火的時候聽見「火笑」要添柴,為添財發財之意。忌坐在門檻上和在房檐灶頭邊上吃飯,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不得在家中唱情歌,小孩不得拿著一頭未熄的棍子或炭頭耍玩,一是危險,二是稱會做噩夢。公公不得進入媳婦的卧室。
有人出遠門或出去做生意時候不能隨出門人而掃地,太陽落山後不能掃地。客人在座不能掃地。不得在客人離去時立刻關門,應送客人至大門外。不宜在大庭廣眾下晾曬女性內衣褲,不可將褲子、裙子晾曬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
晚上點火回家,忌把火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卧室。早晨忌講晚上做的夢。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木,不能從韁繩上或釣魚竿上跨過。忌吃不見血的肉。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給人添飯、倒水。忌喝他人喝過的殘酒、殘茶。
參加「祭天」或「三朵節」的人,事前要凈手,並要跨過由杜鵑枝等燃起的煙火堆,以示除穢。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進家門,忌婦女早起床。歷史上納西族信奉東巴教,這是一種以自然崇拜為主要資料的原始宗教。
納西族----簡介: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納西族講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東、西兩種方言。以金沙江為界,西部約20萬人,內部能互相通話;東部中又分為三部分,各有土語,互相通話有困難。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人就創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東巴文和一種音節文字哥巴文,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還流傳的民間活的象形文字。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典籍稱為<<東巴經>>,中國藏有9000冊左右,世界其它各國藏有1。1萬冊左右。1957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方案,此刻通用漢文。
納西族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麥、豆類和棉、麻等。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多,被譽為植物寶庫。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葯材和特產。
納西族----歷史
納西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納西這一族名來源於古代髦人的一個部落名。其先民在晉代史籍中稱「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他們先向南遷至岷江上游,又像西南方向遷到雅壟江流域,後又西遷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們聚集在麗江、永寧一帶,先後被吐蕃(藏族)和南詔(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統治。三國時內部已有階級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詔(磨些詔),為六詔之一,後為南詔所滅。南詔統治者曾將上萬戶的磨些人遷到昆川地區,這些磨些人之後與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邊的漢人也融合到納西族中。從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領先後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襲封建土司官職,其管轄地區基本上都已進入封建領主制發展階段。尤其是清初實行「改土歸流」後,納西族封建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必須名為納西。納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產生於公元7世紀的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東巴文書寫的東巴教經典的《東巴經》,是研究納西族社會發展歷史的珍重資料。
納西族----禮儀
納西族很重視人際關聯,重感情交往,患難與共,講求禮尚往來。尊老愛幼是納西族的美德。老人在家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倍受尊重。凡遇天災人禍,婚喪嫁聚,親友村鄰都會主動接濟幫忙,不計報酬。好客是納西族的傳統美德,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若村中或家裡來了客人,男女老少都會起來打招呼,熱情讓坐。在家裡,年青人要先顧老人吃和睡,要給老人端洗臉水、洗腳水,此種美德世代相傳。
納西族----節慶
納西族以農歷記年。主要節日「三月龍王廟會」、農歷正月十五日的「米拉會」(即棒棒節)、夏歷七月中旬舉辦的麗江七月會,也稱為「七月騾馬會」等。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除年節外,納西族還有許多祭祀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任祭司,並宰殺輪流喂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祭時用全牲大祭,在場者均要洗手執香肅立。祭畢,用豬血灌腸、豬頭、內臟燒湯,熟後按戶分食。大祭後三天,還要進行以各家各戶為單位的小祭。還有「祭三朵(本族保護神)」,納西族認為三朵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麗江地區的納西族祭三朵還要帶著火鍋到風景秀麗的地方野餐。
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舉行朝拜女神山的活動,這是一個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群眾節日。這天人們穿著盛裝,聚集在獅山下燒香,喇嘛念朝山經,人們向女神敬獻酒肉及水果,並叩頭朝拜。
二月初八的北嶽廟會,納西語稱作「祭三朵」,這也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保護神或戰神「三朵」的傳統節日。北嶽廟,因南詔時曾封玉龍山為北嶽,三朵廟建在玉龍山麓而得名。相傳,古時有一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一塊奇異的雪石,背回家去,走到現今的廟址時,雪石異常沉重,就歇下休息。再想背起趕路,雪石重不可移,人們認為這是神的化身,就地建廟祭供,從此,人們常常見到一位身著白甲,戴白盔,執白矛,跨白馬的天神,經常顯靈,保護那裡的土地和人民。納西人認為三朵就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權威的神、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屬羊日,要用全羊隆重祭奠。廟會期間,正是茶花初開時節,屆時,人山人海.煙火繚繞,花開四野,人們四散野餐,信徒燒香磕頭。此廟會之隆重與氣氛,冠麗江所有廟會和節日之首。
納西族----婚俗
永寧納西族自稱「摩梭」。他們直到這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著母系制遺俗。在以往典型的摩梭人家庭結構中,只有母親血統的親人——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母親的親生兒女以及母親姐妹的親生兒女,生身父親被視為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婦女的地位顯赫,家長由長輩高的婦女擔任。她還是家庭中宗教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家庭的血統世系按母系計算,財產也依母系原則繼承。
與這種母系家庭相適應的婚姻制度,人們習稱為「阿注」婚。「阿注」意為「朋友」、「伴侶」。這種婚姻的主要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屬不一樣母系血緣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意願挑選心上人,只要彼此樂意,便互贈手鐲,腰帶一類的禮物,並開始過起了偶居生活。由於他們分別在兩個家庭里生產、生活,因此男子要在夜幕降臨後才去女家訪宿,次日清晨又匆匆回到母家。同居所生的子女,姓母親姓氏,並歸母親家庭撫養,男子對子女們沒有任何權利和義務。由於這種婚姻家庭沒有經濟等方面的必然聯系,因此男女雙方的離異十分自由,只要女方拒絕來訪或男子停止訪宿,「阿注」婚便宣告結束。
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持續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麗江婦女上寬腰大綉的大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外加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穿船形綉花鞋。衣服多為藍、白、黑三色,在領、袖、襟等處綉有花邊,樸素大方。已婚婦女在頭頂梳發髻,戴圓形的紗帽,未婚女子則將發辮盤在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帽。
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徑為二寸左右的綉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這一裝束的來源有多種不一樣的說法。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寓意為「披星戴月」,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綉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與旱魔王搏鬥,奮戰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陽衫上,以後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徵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
納西族----飲食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個性喜食當地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個性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納西族古代以牛肉、羊肉、氂牛肉、養麥、稗干、園根(蔓青)為主食。之後,在漢、白族影響下,農業發展較快,生活習俗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麗江壩區以玉米、小麥、大米為主食。瀘沽湖。中旬、鹽源、木里等地的納西族,以稗子、青稞、玉米為主食,輔以養子、大米、小麥和土豆。麗江壩區的村民於房前房後種菜,自己食用。大部分豬肉都做成腌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能夠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勤勞節儉的納西人,喜愛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瀘沽湖摩梭人,男女均愛吸份未狀的「蘭花煙」,吃自製的帶酸味的「棱里瑪酒」。主婦在每年殺年豬後,要趕做儲存腌肉。麗江的火腿粑粑、寧菠的琵琶肉,滬估湖地區的酸魚和魚干,都味美可口,是納西人待客或饋贈親友的佳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納西族----建築
納西族的建築古樸典雅,麗江古城的四方街最具代表性。整個建築群都是土木結構的瓦屋,建築上的門窗、牌樓上有精工細雕的圖案,題材豐富,線條生動蒼勁,形象栩栩如生,顯示了納西民族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
麗江古城有「東方的威尼斯」的美譽。瀘沽湖畔摩梭人的木楞房,則以整根圓木堆垛成壁,用樹塊劈成板做瓦,井乾式的造型,整幢房屋不用一顆釘子,也不用磚瓦,不僅僅冬暖夏涼,還個性防震。四合院直觀的反映其婚姻形態、家庭組織和宗教信仰,是母系社會的一種形式載體。
納西族----禁忌
納西族性格熱情開放。有著知書識禮、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公共場所忌高聲喧嘩、說粗話,騎馬到寨前務必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可蹺二郎腿;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生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樓」,不能詢問「阿夏」的狀況,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吹口哨;吃飯時忌敲碗筷、翻菜、連續夾菜;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獵殺入家宅的小動物。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納西族----宗教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東巴」是納西語,意為「智者」,也就巫師和祭司。東巴文化與東巴教密不可分。東巴教是唐初納西族在原有巫教的基礎上,吸收了藏族本教文化而構成的。東巴多才多藝,集寫、畫、唱、舞於一身,因而他們成為納西族古老東巴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和繼承者。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永寧又稱「達巴」),是一種受藏族銘教(黑教)影響的原始巫教,崇奉多神,山水風火等自然現象均視為神靈,非病死者及冤家仇人則視為惡鬼,凡遇疾病、婚喪、節日等都要請東巴念經。東巴沒有寺廟,一股都是不脫產的農民。納西族地區又是佛教(禪宗)和喇嘛教(密宗)交匯的地方,紅教喇嘛寺從藏區往南傳到麗江為止,撣宗和尚廟由內地往北傳也到麗江為止,因此納西族也信佛教和喇嘛教,還有信道教的,構成了信仰多種宗教的民族。
東巴教是納西族全民信奉的古老宗教,源於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為基本資料,祭天、喪葬儀式、驅鬼、禳災和卜卦等活動為其主要表現形式。
東巴教有特殊的法器和服飾,法事亦十分繁雜,全年幾乎每月都有大小不等的法事活動,主要分祭祀、喪葬、禳災、卜卦、賜名五大類,其中祭天最為隆重。

㈤ 河套殺豬菜怎麼做

步驟 1
將五花肉切大塊,血腸切7mm左右的片,酸菜切細絲,蔥姜切末備用

步驟 2
將五花肉塊放在冷水裡煮,開鍋後撇去浮沫,放入蔥、姜、少許鹽,改小火煮半小時,撈出切成大薄片,再放回煮肉的湯中,大火煮開,放入酸菜絲,煮開後改小火10分鍾後加鹽調味,再加入血腸,再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繼續煮20分鍾就可以了,途中若水少了可添一些開水,這道菜做好後要有一些湯水在裡面的

步驟 3
殺豬菜搭配的最佳主食應該是饅頭,做菜的同時我都是再蒸上一鍋大饅頭,一起吃非常過癮,你也試試吧😄

㈥ 彌勒的風俗有哪些

幫忙點個採納,謝謝!
彌勒市位於紅河州北部,是紅河州的北大門。象他的名字一樣,彌勒市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像,而佛像所在的錦屏山風景區是滇東南最為著名的佛教勝地。此外,白龍洞、湖泉生態園等都各具特色,值得流連。尤其是湖泉生態園,園區之大可以用「一座公園半座城」來形容。

最令彌勒為世人所知的莫過於「雲南紅」。彌勒是高原葡萄之鄉,聞名遐邇的雲南紅就是出自這里。品葡萄酒、觀葡萄園,還可以枕著萬畝葡萄園入睡,怎不會醉倒在這葡萄之鄉。

彌勒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更是彝族阿細支系的聚居地,民俗風情濃郁,節日眾多。每年8月是傳統的祭火節(阿細跳月節),場面熱鬧非凡,不可錯過。

㈦ 河套地區什麼時候殺豬

家鄉的殺豬菜是河套後套地區的名吃。每年大小雪時當地農村家家戶戶開始殺豬,這個時候天冷了,肉能放住了,豬也長到三四百斤了,農民地里也沒活了,人閑了,該犒勞一下辛苦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了。殺豬這天,是河套農民的特殊節日,也頂如辦個小事宴,擺個三桌兩桌是極平常的事。提前幾天就給城裡的親戚同學打電話,我什麼什麼時候殺豬,領上老婆孩子來吃殺豬菜。邀請的自豪高興,被請的也覺的很有面子。家裡有孩子在城裡上班的,一定會請領導和同事去,藉此搞好與大家的關系。

㈧ 舌尖上的鄉愁讀後感800字

你好,這邊有幾篇文章可以供你參考一下。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一:舌尖上的家鄉

前陣子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播出,使我不禁啟開記憶,憶起百里之外「舌尖上的故鄉」。
我的家鄉湖北黃陂,古代稱之為黃國,據說是花木蘭將軍的故鄉。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縱橫,河汊相連,溢滿江南水鄉的宛然與靈動。這里的水,除了滿足日常生活、澆灌莊稼外,還賜予了人們許多水鄉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種。蔾蒿臨水而居,耐陰喜濕。陽春三月,乍暖還寒,它們見風便長。遠遠望去暗紅莖桿,一叢一叢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來後,一般不能馬上食用,要堆在牆角邊漚上幾天,每日灑上幾遍水,約摸三五天光景,便長出白中帶綠的嫩梢。去黃葉老梗,留翠桿新芽,掐成寸長洗凈,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臘肉切成絲,爆炒三五分鍾起鍋。
盤中蔾蒿略帶幾分苦辛的清香,托著臘肉積淀了一個冬天的醇香,讓每個家鄉人都會為之傾倒。可惜的是,隨著周遭環境的變遷,如今野蔾蒿也越來越難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帶表妹從城裡來踏青,閑暇之餘,三天時間竟挖來滿滿一大袋,大喜,不僅飽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家鄉人再也熟悉不過的,生命力極強,幾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們便會如約從水中發出來,那一根根源於肥沃淤泥之中的細長主根,便會如約托舉起一個個菱葉盤子浮出水面,擠在一起,開出一朵朵小白花,襯著一塘一河的青綠,構成了家鄉特有的旖旎。
常見人們站在岸邊,將兩根長長的竹篙伸入水中,輕攪菱角根莖,再貼著水面將它們拖拽上來。在鍋中加姜蒜翻炒兩三分鍾出鍋,吃起來也是清新得很,是家鄉人夏天喜愛的下酒菜。
與菱角梗同生於水裡的還有藕腸子,其實就是尚未長成的蓮藕,因它前頭有個像毛筆頭的鼓包,我們老家一帶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來你要會水,還要不怕冷;二來有時還得付出被長著硬刺的荷梗劃傷的代價,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腸子,實際上就會失掉一條藕,這是大人們最不願看到的。
初夏午後,水還有些涼,我們幾個便趁著大人們困覺,或去地里幹活的當口,偷偷下到荷塘里,各自覓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順著荷梗一個猛子紮下去,一條白嫩細長的藕腸子便會從水底淤泥中抽出來,把它在水裡擺兩下,算是洗過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裡塞,那滿嘴略帶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個爽啊……
我離開了家鄉,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漢買了房子。居市區之中,高樓林立,但缺了許多家鄉山村的靈氣。每每靜下來,思緒總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鄉,那水、那田、那人……這些漸從我生活中逝去的家鄉小菜啊,沒有了你們,家鄉的訊息又有誰人告知?我這遊子與故鄉之間靠誰來維系?我那濃濃的鄉愁又該訴與誰聽?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二:舌尖上的家鄉

「安子」你知道是什麼嗎?其實「安子」就是櫻桃,我家鄉的土話,所以我已經叫習慣了,因為這裡面還有一段濃濃的情感。安子在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
老家就有兩棵安子樹,是爺爺在我5歲的時候種的。我已經忘了爺爺當初種下時樹的模樣,只記得我家的樹很高、很大,最高的地方,已經攀到了兩層樓的窗戶。
5月,當安子長得橙黃,卻還不是火紅的時候,我和弟弟就按捺不住了,放學丟下書包就往後院跑。弟弟比我矮,采不到,我就搬條凳過去,站到上面,粗魯地把枝條拉下來,採到一顆就遞給站在下面望眼欲穿的弟弟——我家的安子就是和別家的不同,顆粒小,但是非常甜,汁水又多,很好吃。
樹上有毛毛蟲,不過我們哪會放在心上。采了一把,我們就一股腦兒往嘴裡送,然後「噗」地把核吐出來,抹抹嘴,笑著看看對方。
6月初,是安子完全熟透的季節,果實紅得像要燒起來,有些甚至連皮都綻開了,露出裡面水嫩水嫩的果肉。我和弟弟爭著要上去采,爺爺走出來,一邊告誡我們別急,一邊找出一架梯子,支在牆壁上,然後由我們扶著,他提著籃子爬上去。
爺爺采了滿滿一籃子的安子,鮮紅鮮紅的。我們抹抹早已流到嘴邊的口水,抓起來就往嘴裡塞。爺爺看著我們,笑笑說:「慢點吃,沒人跟你們搶。」
過了會,爺爺從籃子里倒出一些安子到塑料袋裡,我們問他這是干什麼,他說:「分給鄰居吃啊。」「為什麼要分給鄰居吃,我們自己吃都不夠!」我和弟弟去搶他的袋子。「乖,吃完了爺爺再上去給你們采。」
後來,因為家裡要造房子,地基不夠,那兩棵安子樹只能被砍掉。我和弟弟抗爭許久,終究沒能如願。那天放學後,我們看見兩棵安子樹已被砍倒在地,葉子蔫了,只剩下幾顆未被採摘的紅紅的小安子,孤零零地掛在枝上。
現在,每到五六月份的時候,我和弟弟都會想念老家那兩棵高大的安子樹,想念安子的味道。好在,熱心的鄰居們會准時在安子成熟的季節給我家送來安子。洗得乾乾凈凈,用大碗裝著,紅撲撲,別提有多誘人了。而直到這會兒,我們才終於明白爺爺當年的用意——安子樹是你家的、我家的,但終究是大家的。
因為,我們都生長在同一塊土地上,每次吃安子,都會有一種熟悉的親切的味道在舌尖,因為安子的味道是家鄉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三:舌尖上的家鄉

舌尖上的巴彥淖爾作者-----牟如麗

「八百里河套米糧川,水肥草美賽江南」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我的家鄉巴彥淖爾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巴彥淖爾位於黃河幾字形的位置上,母親河灌溉著肥沃的土地,而土地則捧出豐富的物產回饋家鄉人,勤勞質朴的巴彥淖爾人利用家鄉的特產和對美食的愛好,做成了許多特色美食。
豬肉燴酸菜。每逢年下,農閑下來的人們就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殺豬節了,我們這里俗稱「殺豬事宴」。因為家家戶戶都殺豬,輪著請吃殺豬菜,喝酒,就像一個小型的事宴。每逢到了這個時候,是城裡人最羨慕的時候,誰家有農村的親戚,就成群結隊的開著車趕著去吃殺豬菜。殺豬菜是用豬的槽頭肉和腌制了一冬天的酸白菜經過兩三個小時精心燉制而成的。豬槽頭就是豬脖子上的肉,剛褪干凈的豬肉,切成兩三寸厚、一指長的塊放在鍋里來回翻炒,為的是把里邊的油脂通過高溫逼出來,炒至金黃時加入蔥、姜、蒜等調料烹炒,然後加水放入酸菜,用木頭等硬柴火熬。兩三個小時之後,揭鍋一看,那顏色金黃誘人,看著就讓人口水直流。夾一口放嘴裡,酸菜的酸香味和豬肉的入口即溶刺激著你的味蕾,頓時讓你食慾大增,酒足飯飽後再用滾燙的開水泡一碗酸菜喝,那味道就甭提有多爽口了!還有一樣美食不得不提,那就是面精。
陝西人就涼皮,也有就釀皮的。但陝西的味道比起我們這的那裡差遠了。走到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賣面精的小鋪,走進去,調一碗,聞著那味就讓你直咽口水。稍稍發黃的麵皮,配以像蜂巢一樣到處是窟窿眼的面精塊,然後用醋和醬調制的湯,加上用胡油熗炒的蔥花油和辣椒油,配以黃瓜、香菜、芹菜和腌制的鹹菜調還有幾味調料,拌勻了,辣椒油的紅潤,醋的微酸很好的混合在一起,炎熱的夏天來一碗,真可謂是消暑的極品美食!
面精的製作過程比較復雜,需要先把面活好,再用冷水去把面里的營養洗出來,讓後放到開水鍋里用特製的粉楦子去蒸,洗完面精剩下的部分就是面精塊了,那可真是面的精華啊!不過因為當地人都愛吃面精,所以現在人們都改用機器去蒸,省去了許多人工,也加快了速度。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媽媽掉的面精,因為純正,充滿了母愛的味道!
還有許多特色美食,鐵鍋燜面、烤羊肉串、鐵鍋燴菜……勤勞朴實的巴彥淖爾人用自己的勤勞智慧演繹著自己對美食的理解,傳承者巴彥淖爾的文明!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四:舌尖上的家鄉

原來鄉味如此濃烈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嘗遍天下美食恐怕是每一個愛吃之人的心願,然吃過再多之後還是覺得家鄉的風格最對胃口。我的家鄉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安慶歷史悠久,是皖西南中心城市,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中國傳統戲劇黃梅戲之鄉,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安慶處長江中下游,水產資源豐富,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適宜農林牧漁全面發展。地貌豐富多樣,總體特徵西北部是大別山中低山區,東南部為長江洲圩灘地,中部丘陵起伏,間有低山、湖泊。安慶美食自古聞名。鰣魚、鱭刀魚、大閘蟹、墨子酥、油酥餅、桐城豐糕、石牌貢糕、江毛水餃、雞湯炒米、大關水碗、藜蒿、蒿子、芹菜芽、等特色食品讓人回味無窮。
我對家鄉美食的記憶源於我的姥姥,姥姥年輕時是村裡的能手,做得一手好菜,那時候還沒有去飯店請客的習俗,家家有什麼紅白喜事都是來請姥姥去辦酒席,主人家置辦的各色食材在姥姥的巧手之下很快變成幾桌子的美味,吃過的客人無人不誇姥姥的手藝精妙。除了幫人家辦宴席,姥姥平時在家時也會做一些家鄉的特色小菜,童年的我對姥姥總是充滿佩服和自豪,對老姥姥燒出來的各種美味總是垂涎三尺,怎麼吃都覺不夠。而姥姥對我很是寵溺,總是想方設法做出許多好吃的東西來滿足我這小饞蟲的嘴巴。
春天,槐花盛開,村內外都飄散著淡淡的花香,每年這時,姥姥一定會採摘槐花回來,她對花朵很是講究,只挑半開的槐花。清水洗凈用麵粉裹上,然後放入鍋中蒸至八成熟,用上家裡的豬油和辣子炒過後,不僅賞心悅目,而且色香味俱佳,讓人胃口大開。槐花味道清香甘甜,富含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潤肺、降血壓、預防中風的功效。將其採摘後可以做湯、拌菜、燜飯…家鄉的春天還有另外一道野味,蕨菜炒臘肉,蕨菜一般都是在山上較為低窪但是陽光充足雜草叢生的偏僻處,株高達一米,根狀長而橫走,有黑褐色絨毛。早春新生葉拳卷,呈三叉壯。柄葉鮮嫩,上披白色絨毛,此時姥姥會背著竹簍上山去,摘下一簍鮮嫩的蕨菜苗,回家後洗凈,再取下一條去年冬天腌好的臘肉煎好,加入蕨菜苗一起小炒,一道清新美味的特色菜就上桌了。這樣的野味讓我怎能拒絕?

㈨ 舌尖上的鄉愁的作文

你好,這邊有幾篇文章可以供你參考一下。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一:舌尖上的家鄉

前陣子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播出,使我不禁啟開記憶,憶起百里之外「舌尖上的故鄉」。
我的家鄉湖北黃陂,古代稱之為黃國,據說是花木蘭將軍的故鄉。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縱橫,河汊相連,溢滿江南水鄉的宛然與靈動。這里的水,除了滿足日常生活、澆灌莊稼外,還賜予了人們許多水鄉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種。蔾蒿臨水而居,耐陰喜濕。陽春三月,乍暖還寒,它們見風便長。遠遠望去暗紅莖桿,一叢一叢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來後,一般不能馬上食用,要堆在牆角邊漚上幾天,每日灑上幾遍水,約摸三五天光景,便長出白中帶綠的嫩梢。去黃葉老梗,留翠桿新芽,掐成寸長洗凈,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臘肉切成絲,爆炒三五分鍾起鍋。
盤中蔾蒿略帶幾分苦辛的清香,托著臘肉積淀了一個冬天的醇香,讓每個家鄉人都會為之傾倒。可惜的是,隨著周遭環境的變遷,如今野蔾蒿也越來越難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帶表妹從城裡來踏青,閑暇之餘,三天時間竟挖來滿滿一大袋,大喜,不僅飽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家鄉人再也熟悉不過的,生命力極強,幾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們便會如約從水中發出來,那一根根源於肥沃淤泥之中的細長主根,便會如約托舉起一個個菱葉盤子浮出水面,擠在一起,開出一朵朵小白花,襯著一塘一河的青綠,構成了家鄉特有的旖旎。
常見人們站在岸邊,將兩根長長的竹篙伸入水中,輕攪菱角根莖,再貼著水面將它們拖拽上來。在鍋中加姜蒜翻炒兩三分鍾出鍋,吃起來也是清新得很,是家鄉人夏天喜愛的下酒菜。
與菱角梗同生於水裡的還有藕腸子,其實就是尚未長成的蓮藕,因它前頭有個像毛筆頭的鼓包,我們老家一帶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來你要會水,還要不怕冷;二來有時還得付出被長著硬刺的荷梗劃傷的代價,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腸子,實際上就會失掉一條藕,這是大人們最不願看到的。
初夏午後,水還有些涼,我們幾個便趁著大人們困覺,或去地里幹活的當口,偷偷下到荷塘里,各自覓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順著荷梗一個猛子紮下去,一條白嫩細長的藕腸子便會從水底淤泥中抽出來,把它在水裡擺兩下,算是洗過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裡塞,那滿嘴略帶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個爽啊……
我離開了家鄉,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漢買了房子。居市區之中,高樓林立,但缺了許多家鄉山村的靈氣。每每靜下來,思緒總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鄉,那水、那田、那人……這些漸從我生活中逝去的家鄉小菜啊,沒有了你們,家鄉的訊息又有誰人告知?我這遊子與故鄉之間靠誰來維系?我那濃濃的鄉愁又該訴與誰聽?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二:舌尖上的家鄉

「安子」你知道是什麼嗎?其實「安子」就是櫻桃,我家鄉的土話,所以我已經叫習慣了,因為這裡面還有一段濃濃的情感。安子在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
老家就有兩棵安子樹,是爺爺在我5歲的時候種的。我已經忘了爺爺當初種下時樹的模樣,只記得我家的樹很高、很大,最高的地方,已經攀到了兩層樓的窗戶。
5月,當安子長得橙黃,卻還不是火紅的時候,我和弟弟就按捺不住了,放學丟下書包就往後院跑。弟弟比我矮,采不到,我就搬條凳過去,站到上面,粗魯地把枝條拉下來,採到一顆就遞給站在下面望眼欲穿的弟弟——我家的安子就是和別家的不同,顆粒小,但是非常甜,汁水又多,很好吃。
樹上有毛毛蟲,不過我們哪會放在心上。采了一把,我們就一股腦兒往嘴裡送,然後「噗」地把核吐出來,抹抹嘴,笑著看看對方。
6月初,是安子完全熟透的季節,果實紅得像要燒起來,有些甚至連皮都綻開了,露出裡面水嫩水嫩的果肉。我和弟弟爭著要上去采,爺爺走出來,一邊告誡我們別急,一邊找出一架梯子,支在牆壁上,然後由我們扶著,他提著籃子爬上去。
爺爺采了滿滿一籃子的安子,鮮紅鮮紅的。我們抹抹早已流到嘴邊的口水,抓起來就往嘴裡塞。爺爺看著我們,笑笑說:「慢點吃,沒人跟你們搶。」
過了會,爺爺從籃子里倒出一些安子到塑料袋裡,我們問他這是干什麼,他說:「分給鄰居吃啊。」「為什麼要分給鄰居吃,我們自己吃都不夠!」我和弟弟去搶他的袋子。「乖,吃完了爺爺再上去給你們采。」
後來,因為家裡要造房子,地基不夠,那兩棵安子樹只能被砍掉。我和弟弟抗爭許久,終究沒能如願。那天放學後,我們看見兩棵安子樹已被砍倒在地,葉子蔫了,只剩下幾顆未被採摘的紅紅的小安子,孤零零地掛在枝上。
現在,每到五六月份的時候,我和弟弟都會想念老家那兩棵高大的安子樹,想念安子的味道。好在,熱心的鄰居們會准時在安子成熟的季節給我家送來安子。洗得乾乾凈凈,用大碗裝著,紅撲撲,別提有多誘人了。而直到這會兒,我們才終於明白爺爺當年的用意——安子樹是你家的、我家的,但終究是大家的。
因為,我們都生長在同一塊土地上,每次吃安子,都會有一種熟悉的親切的味道在舌尖,因為安子的味道是家鄉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三:舌尖上的家鄉

舌尖上的巴彥淖爾作者-----牟如麗

「八百里河套米糧川,水肥草美賽江南」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我的家鄉巴彥淖爾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巴彥淖爾位於黃河幾字形的位置上,母親河灌溉著肥沃的土地,而土地則捧出豐富的物產回饋家鄉人,勤勞質朴的巴彥淖爾人利用家鄉的特產和對美食的愛好,做成了許多特色美食。
豬肉燴酸菜。每逢年下,農閑下來的人們就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殺豬節了,我們這里俗稱「殺豬事宴」。因為家家戶戶都殺豬,輪著請吃殺豬菜,喝酒,就像一個小型的事宴。每逢到了這個時候,是城裡人最羨慕的時候,誰家有農村的親戚,就成群結隊的開著車趕著去吃殺豬菜。殺豬菜是用豬的槽頭肉和腌制了一冬天的酸白菜經過兩三個小時精心燉制而成的。豬槽頭就是豬脖子上的肉,剛褪干凈的豬肉,切成兩三寸厚、一指長的塊放在鍋里來回翻炒,為的是把里邊的油脂通過高溫逼出來,炒至金黃時加入蔥、姜、蒜等調料烹炒,然後加水放入酸菜,用木頭等硬柴火熬。兩三個小時之後,揭鍋一看,那顏色金黃誘人,看著就讓人口水直流。夾一口放嘴裡,酸菜的酸香味和豬肉的入口即溶刺激著你的味蕾,頓時讓你食慾大增,酒足飯飽後再用滾燙的開水泡一碗酸菜喝,那味道就甭提有多爽口了!還有一樣美食不得不提,那就是面精。
陝西人就涼皮,也有就釀皮的。但陝西的味道比起我們這的那裡差遠了。走到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賣面精的小鋪,走進去,調一碗,聞著那味就讓你直咽口水。稍稍發黃的麵皮,配以像蜂巢一樣到處是窟窿眼的面精塊,然後用醋和醬調制的湯,加上用胡油熗炒的蔥花油和辣椒油,配以黃瓜、香菜、芹菜和腌制的鹹菜調還有幾味調料,拌勻了,辣椒油的紅潤,醋的微酸很好的混合在一起,炎熱的夏天來一碗,真可謂是消暑的極品美食!
面精的製作過程比較復雜,需要先把面活好,再用冷水去把面里的營養洗出來,讓後放到開水鍋里用特製的粉楦子去蒸,洗完面精剩下的部分就是面精塊了,那可真是面的精華啊!不過因為當地人都愛吃面精,所以現在人們都改用機器去蒸,省去了許多人工,也加快了速度。不過我還是最喜歡媽媽掉的面精,因為純正,充滿了母愛的味道!
還有許多特色美食,鐵鍋燜面、烤羊肉串、鐵鍋燴菜……勤勞朴實的巴彥淖爾人用自己的勤勞智慧演繹著自己對美食的理解,傳承者巴彥淖爾的文明!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四:舌尖上的家鄉

原來鄉味如此濃烈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嘗遍天下美食恐怕是每一個愛吃之人的心願,然吃過再多之後還是覺得家鄉的風格最對胃口。我的家鄉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安慶歷史悠久,是皖西南中心城市,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中國傳統戲劇黃梅戲之鄉,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安慶處長江中下游,水產資源豐富,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適宜農林牧漁全面發展。地貌豐富多樣,總體特徵西北部是大別山中低山區,東南部為長江洲圩灘地,中部丘陵起伏,間有低山、湖泊。安慶美食自古聞名。鰣魚、鱭刀魚、大閘蟹、墨子酥、油酥餅、桐城豐糕、石牌貢糕、江毛水餃、雞湯炒米、大關水碗、藜蒿、蒿子、芹菜芽、等特色食品讓人回味無窮。
我對家鄉美食的記憶源於我的姥姥,姥姥年輕時是村裡的能手,做得一手好菜,那時候還沒有去飯店請客的習俗,家家有什麼紅白喜事都是來請姥姥去辦酒席,主人家置辦的各色食材在姥姥的巧手之下很快變成幾桌子的美味,吃過的客人無人不誇姥姥的手藝精妙。除了幫人家辦宴席,姥姥平時在家時也會做一些家鄉的特色小菜,童年的我對姥姥總是充滿佩服和自豪,對老姥姥燒出來的各種美味總是垂涎三尺,怎麼吃都覺不夠。而姥姥對我很是寵溺,總是想方設法做出許多好吃的東西來滿足我這小饞蟲的嘴巴。
春天,槐花盛開,村內外都飄散著淡淡的花香,每年這時,姥姥一定會採摘槐花回來,她對花朵很是講究,只挑半開的槐花。清水洗凈用麵粉裹上,然後放入鍋中蒸至八成熟,用上家裡的豬油和辣子炒過後,不僅賞心悅目,而且色香味俱佳,讓人胃口大開。槐花味道清香甘甜,富含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潤肺、降血壓、預防中風的功效。將其採摘後可以做湯、拌菜、燜飯…家鄉的春天還有另外一道野味,蕨菜炒臘肉,蕨菜一般都是在山上較為低窪但是陽光充足雜草叢生的偏僻處,株高達一米,根狀長而橫走,有黑褐色絨毛。早春新生葉拳卷,呈三叉壯。柄葉鮮嫩,上披白色絨毛,此時姥姥會背著竹簍上山去,摘下一簍鮮嫩的蕨菜苗,回家後洗凈,再取下一條去年冬天腌好的臘肉煎好,加入蕨菜苗一起小炒,一道清新美味的特色菜就上桌了。這樣的野味讓我怎能拒絕?
夏天,在農歷三月三吃蒿子粑是家鄉的傳統,據祖輩老人傳下來的說法,「三月三」是一切亡靈的節日。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願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姥姥向來敬重神靈,所以這樣的節日她總是格外看重,她做出來的糍粑粑一直是我喜愛的麵食。蒿子名叫蒿草,屬草本植物,俗名粑蒿,葉面呈綠色,葉底微白帶絨毛。初夏,生長於低崗野地,采擷後搗碎,浸泡,去汁,揪干,然後用糯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進臘肉等佐料,做成圓粑粑。可用蒸籠蒸,也可用平鍋焊,熱吃冷食均可。姥姥做的蒿子粑略帶綠色草類清香,特別甜美可口,實乃最具地方風味。到端午節,我們那個地方沒有劃龍舟的比賽,唯一的慶祝方式就是吃粽子,姥姥家門前種著一排箬葉,又稱粽葉,天然生長,無毒害,無污染,並且年年可采,季季可收,稱之為「天然綠色食品」。它不僅能用於包粽子,還用於包裝其他的食品及餐桌上的裝飾和食品的陪襯,還可用於編制器皿、做盒飯盒和剪成各種形狀。不同於別處的荷葉艾葉包的粽子,姥姥的粽子個頭均勻,氣味芳香,聞上去有回歸大自然的感覺。我也學過包粽子,但怎麼也包不出來姥姥那般的精緻勻稱。也許就像姥姥說的,這是門藝術,心浮氣躁的人學不來。
秋天,五穀豐城,這是個黃燦燦的收獲的季節,善良鄉親們會用當年收回來的穀物做些美食,用來感謝上天恩賜的豐收。其中谷五穀豆粑是我最愛之一,傳說豆粑是心靈手巧的七仙女用五穀雜糧為原料,用純凈甜潤的天仙河水調配,經過手工精心製做而成的。因為其原料均為天然五穀雜糧,營養豐富,口味鮮美,食用方法簡單,一直流傳至今。姥姥用雞蛋和清水將米粉和好,鍋中放入少許油,然後將和好的米粉倒入沿鍋抹開成餅狀,燙熟掀起,冷卻後捲起用刀切成條狀備用,燒開水,放入豬油之類作料,豆粑與新鮮白菜或者土豆一同倒入,燒熟盛起,一碗熱氣騰騰的豆靶便新鮮出爐,豆靶爽口,湯鮮味美,讓你吃了一碗還想再來一碗。姥姥還會做一些炒米,泡米後炒好,放在罐子里,閑時或者餓了,用高湯或者清湯沖泡即可,這個我小的時候經常喝的。姥姥做的另一樣便是芝麻粉,黑芝麻生產歷史悠久,歷史上早就漂洋過海,出口歐美及東南亞國家,深受外商歡迎。近將鮮芝麻洗凈晾乾用石磨磨成粉狀,想吃時,可用糖拌干吃,也可沖泡做茶喝。一碗芝麻茶一般是是獻給敬重的人。
冬天,田間地里的莊稼差不多都收過了,姥姥閑時會給我燒個小火鍋,類似於河南的雜燴菜,把白菜、粉條、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蔥、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鍋。這其中的粉條可是重頭戲,很有講究,選表面光滑,無病蟲害,無青頭,大小適中的紅薯。裝入籮筐放人水中,把泥土、雜質洗掉,並把紅薯兩頭削掉,洗凈。去碎粉廠搗碎,回來用吊漿布過濾,將過濾液進入小池沉澱。當池內全部澄清,把水排盡,取出表層油粉後,把下層澱粉取出吊成粉砣,放在曬場上曝曬。晾乾後收好,做粉條時取適量與清水和好,放入鍋中炕成固態,邊用鍋鏟壓實。取出切條,與其他食材一道放入火鍋內,那叫一個勁爽,粉條滑嫩,口感好,味道鮮美,離家以後在任何地方都未嘗過那樣原汁原味的紅薯粉條,我想姥姥一定是用心用愛才讓我有幸吃到那般美味的食物。
小的時候,每每姥姥給我做完好吃的之後,哪怕再累都要把灶台收拾得很乾凈,姥姥說灶里住著灶王爺不收拾干凈就是對他不恭,會受到他的懲罰讓土灶再燒不出任何美味。年幼的我吃到外婆端上桌的家鄉小菜時,都會想這一定是外婆的虔誠,才讓那個是藏在灶里的王爺奉獻出來的佳餚。姥姥年紀大了,記性變得很差,當我吃到她親手給我做的小菜時,會吃出很大的鹽巴,或者根本沒有鹽,但我依然會誇張的說太好吃了,大聲稱贊她,我姥姥的手藝永遠是全村最好的,不為其他,只為看到姥姥臉上藏不住的一抹滿足。
現在的我終於懂得,為何吃過那麼多地方和各式的風味,最懷念的依然是姥姥做出的小菜點心,梁實秋曾經說過,吃一頓好飯菜,人生觀都會改變。可見美食的力量不可小覷。美食不一定美在它的味道,更主要的是承載了一段記憶,讓人感傷讓人神往,總有一個味道能讓你淚流滿面。看著熟悉的美食,彷彿又見到了昔日的陪你一起吃飯的那人。家鄉的特色風味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食材大多是原生態的,朴實的鄉親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做出許多令人難忘的美味。外出的遊子,人雖在外,但是胃依然留在家鄉

舌尖上的家鄉作文五:舌尖上的家鄉

我愛我的家鄉,我的家鄉在萍鄉,這座古老的小城歷史悠久,物產豐富,這里有許許多多的美景和美食,民以食為天,作為一個小小美食家,我來向大家介紹家鄉的美食吧。
來過萍鄉的人都知道萍鄉人善於吃辣更不怕辣,雖然我不太吃辣,但不能阻擋我對萍鄉美食的熱愛。萍鄉小炒肉、冬筍炒臘肉、上栗手撕狗肉、蓮花血鴨、源濱小河魚和豆腐、辣炒田螺和龍蝦,這些以辣為主的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萍鄉的家常菜,也是萍鄉人的最愛,到萍鄉人家裡做客都會品嘗到這些美味,相信吃過的人都會大贊好吃,流連忘返,回味無窮,恨不能多吃三碗飯。
當然,除了這些菜餚外,萍鄉還有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特色小吃,像萍鄉炒粉、萍鄉米面、艾米古、米豆腐、霉豆腐、扣糯等美食都備受當地人的歡迎。就拿艾米穀來說吧,我奶奶最拿手了,我們全家去鄉下摘下新鮮的艾葉,拿回家先用大火蒸煮30分鍾煮出汁,然後將艾葉與麵粉和起來,放入蒸鍋,出爐即可使用。純天然製作,老少皆宜,我一次能吃四五個呢。媽媽喜歡吃百年老店楊鬍子米面和北橋的搓菜炒粉,爸爸喜歡吃姥姥做的霉豆腐,爺爺喜歡吃香甜的扣糯……你們看了是不是也直流口水了。
差點忘了還有我們小朋友喜歡的萍鄉零食:花果、鹽果子、萍鄉涼水、酸棗糕等等。暑假的時候我自己還和奶奶試著做過涼水,放蜂蜜、姜水、醋等,涼涼的好吃極了;純手工製作而成的花果色澤鮮美、造型獨特,口感甜脆,加工後不破壞原有的營養物質,特別是一些用橙皮、薄荷、紫蘇等做的花果,還具有祛寒止咳、清熱解毒、健脾開胃的治療保健功效。是名符其實的綠色保健食品。小朋友看了是不是嘴饞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中央電視台的《舌尖上的中國》吧,我被裡面的美味所折服,我想要如果萍鄉能有一個美食入選其中該有多好。我長大後無論在何方都不會忘記家鄉的美食家鄉的味道!因為我深愛著我的家鄉——萍鄉!

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河套殺豬菜微電影第一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