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紀錄片的重要性
紀錄片可以真實地專門報道某一問題或事物。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紀錄片是十分寶貴的影像記錄資料,它可以很客觀的記錄後代看來很真實的當時景象、人物包括環境等等因素,現在的紀錄片越來越多,這也為我們留下了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與文字記錄不同,紀錄片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阻止篡改的,因為拍攝紀錄片的時候,是要求全部在真實環境下,後期加工的時候也只是去掉背景中不合時宜的瑕疵,這種片一般是由政府或者社會機構來做的。
② 世界記錄電影之父是誰啊
《北方納努克》、《亞蘭島人》、《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紀錄電影之父」和影視人類學鼻祖的弗拉哈迪
③ 紀錄電影之父是誰
世界「紀錄電影之父」是羅伯特·弗拉哈迪
羅伯特·弗拉哈迪 (RobertJ.Flaherty,美國,紀錄片導演)
1884年2月16日生於密執安州鐵山,1951年7月23日逝於紐約。畢業於密執安礦山學校,曾在北美洲極北部從事勘探工作,1913年前後開始業余攝制影片。 被譽為「世界記錄電影之父」
1920—1922年:《北極人納努克》(編劇與攝影:弗拉哈迪)。1923—1926年:《摩阿拿》(編劇與攝影:弗拉哈迪)。1925年:《一個陶磁工人的故事》,《二十四美元的海島》。1927—1928年:《南海白影》(編劇:弗拉哈迪和R.多依爾,導演:范戴克,主要演員:M.勃呂,L.托萊斯。弗拉哈迪未等影片攝完已經離去,故未在片中署名)。1928—1931年:《禁忌》(根據弗拉哈迪原作改編,編劇:茂瑙與弗拉哈迪,攝影:F.克勞斯貝,導演:茂瑙,主要演員:雷利與馬塔希)。1931年去歐洲。1932年(在英國):《工業的英國》(攝影:弗拉哈迪,剪輯:格里爾遜)。1932—1934年(在英國):《亞蘭島人》(導演與攝影:弗拉哈迪,編劇:羅伯特,法朗西斯和大衛·弗拉哈迪)。1935—1937年:協助佐爾坦·柯爾達攝制《象童》。1939—1942年(在美國):《土地》(編劇與攝影:弗拉哈迪,該片由美國農業部出資攝制,由於內容過於悲觀,迄未公映)。1948年:《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
④ 被稱為「世界紀錄電影之父」的是是哪國的電影工作者,這個國家是
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eherty(1884-1951)(美國),被譽為世界紀錄電影之父和影視人類學鼻祖。
⑤ 紀錄片劇本創作的標准格式
紀實紀錄片為了追求真實,一般沒有劇本,也就是開機——拍攝——剪輯——然後完成紀錄片。
當然,也有以紀錄的形式拍有劇情的影片(比如《第九區》)
紀錄片劇本:《伍廷芳》
1、一張張昏黃的中文報紙,或1981年8月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國近代報刊史》等書籍圖片。
(旁白)他,與友人創辦了中國第一份中文日報。
2、律師穿著律師袍、頭戴假發的背影。背景是西方法庭。
(旁白)他,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學博士,第一位獲英國大律師資格的華人。
3、香港。立法局外景。暗黃色調,刻意營造歷史氛圍。
(旁白)他,是香港第一位華人「太平紳士」,第一位華人「立法局議員」。
4、條約資料照片,法律書籍圖片。
(旁白)他,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中墨通商條約》,主持制定了中國第一部商業法典——《大清商律》。
5、孫中山圖像,北伐時期的圖片、進軍的線路圖等。
(旁白)他,忠心追隨孫中山,頑強抗擊南北軍閥、官僚、政客,一度成為孫中山的代言人和最高權力的執行者。
6、伍廷芳照片(最為人熟知的照片)。
(旁白)他,就是新會伍廷芳。
(出片名 伍廷芳)
7、夕陽下的崖門炮台,濁浪排空。
8、夕陽下的鄉村。小巷、舊屋、野草、葵樹,雞犬相聞。
(旁白)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官來橋,是伍廷芳故里。其父伍榮彰,早年因家貧,遠走新加坡經商。1842年,伍廷芳出生。3歲時,隨父親回到中國,定居廣州芳村。
(采訪設計1):伍廷芳從小非常聰明。13歲那年,被土匪綁票一個多月。在匪巢,伍廷芳發現伙夫是被土匪擄來的同鄉,便合謀在土匪外出時,利用酒肉灌醉看守,逃離匪窟。
(采訪設計2):伍廷芳少時厭棄四書,喜讀小說。有次,老師要求寫題目為「不歸於楊由歸於墨」的八股文。按八股規矩要先「破題」。伍廷芳就把《紅樓夢》里賈寶玉所作「歸於墨」的破題抄送上交。老師沒讀過《紅樓夢》,把文字圈得丹黃燦然。後來老師去應鄉試。卷中恰恰有這個題目,老師將伍廷芳的破題給錄出來,居然瞞過主考,中了舉人。
9、輪船駛過,濺起的浪花。輪船遠去。
(旁白)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爆發,清王朝遭受了沉重打擊。社會劇變,斷絕了科舉之路,不少士人學子只好另覓前途。
10、香港。聖保羅書院外景,鏡頭拉向蔚藍的天際,再切換成歐洲西方各國政治中心的風貌(表示伍廷芳之嚮往)。
(旁白)香港,英國殖民地,得開西方風氣之先。伍榮彰送伍廷芳到香港接受西方教育,盼有朝出人頭地,改換門庭。1856年,伍廷芳進入香港聖公會辦的聖保羅書院,「治英文、算學、格致諸科,試輒冠儕輩」。漸漸的,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就在他心中紮根。
(5)世界記錄微電影之父擴展閱讀: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
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
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記和紀是有分工的,兩者在不同的場合出現,有一定的規律性。相同的特性是記和紀都可以做動詞,也可以做名詞。
「紀錄」一般只做名詞用,指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以內記載下來的最高成績,如打破紀錄,創造新紀錄等。「紀錄」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某方面的最好成績。另一個意思是指對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的記載。
「記錄」在做動詞時,指把聽到的話或發生的事兒寫下來,例如記錄在案。記錄在做名詞時,指當場記下來的材料,如做會議記錄,也指做記錄的人,如推舉他當記錄。
記錄片一般是指一些寫實的影片,年代比較近的,紀錄片與記錄片在通常下意思是一樣的,沒必要區分得太開。
世界紀錄電影之父:羅伯特·弗拉哈迪、吉加·維爾托夫、約翰·格里爾遜、尤里斯·伊文思。
體現出紀錄片與故事片之間實際上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一般來說,觀眾對一部紀錄片的期待是它寫實,但實際上僅僅鏡頭和拍攝人的在場這個事實,就可以影響被記錄的情況。嚴謹的紀錄片同時也記錄下拍攝過程對被記錄的情況的影響,來讓觀眾獲得一個比較客觀的印象。
被記錄的情況的代表性也影響到一部紀錄片是否寫實。比如許多描寫動物的紀錄片在裁剪時往往更加願意選擇帶有戲劇性的鏡頭,而這些鏡頭並不一定是這些動物典型的生活習慣。紀錄片的拍攝者的個人觀點和他的評論也可能影響一部紀錄片的寫實性。
比如許多描寫動物的紀錄片中評論者喜歡用擬人的語句來描寫一個動物的行為,而實際上動物的行為與擬人的描寫可能毫不相關。
⑥ 被稱為「世界紀錄電影之父」的格里爾遜是下列某國的電影工作者,這個國家是
英國電影導演
⑦ 電影之父是誰
電影之父是「盧米埃爾兄弟」盧米埃爾兄弟以記錄的形式拍攝成為了紀錄片,由此成為紀錄片的鼻祖。被尊為「電影之父」。
「電影之父」來歷——
盧米埃兄弟,即奧古斯特·瑪麗·路易·尼古拉斯·盧米埃爾與路易·讓·盧米埃爾,是法國的一對兄弟,出生於歐洲最大製造攝影感光板的家族,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
以每秒16格拍攝影片,第一部此規格的影片,為1895年3月拍攝的《工廠下班》,並向商業與科學團體舉辦試映會。
兄弟倆改造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所創造的「西洋鏡」,將其活動影像能夠藉由投影而放大,讓更多人能夠同時觀賞,而在1895年12月28日,星期六,法國巴黎卡普辛大道十四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展開了「活動影戲」
放映了包括《離開工廠》、《火車進站》(最為有名的一部)》等電影。此次雖然不是歷史上電影的第一次公開放映,但由於較接近後來電影觀賞的形式(售票放映),因此常被認為是世上電影的第一次放映。在1895年12月28定為電影誕生日,盧米埃爾兄弟也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
(7)世界記錄微電影之父擴展閱讀:
爭議——
作為發明家的愛迪生曾為電影做出過很大的貢獻。他對於電影機器、裝置的研製,為新藝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而他更大的榮耀,則是為這門新藝術起了一個富有魅力、富有詩意、富有幻覺意識的名字——電影。然而,愛迪生對待電影、這門新藝術的觀念上,卻存在著很大的局限。
首先,愛迪生提供給他的「電影視鏡」所放映的影片,大都是在他所設置的一個被稱作「黑囚車」的裝置中拍攝出來的。而事實上,他的創造本身並沒有脫離「照相館」的原有模式。在那個只能供一個人觀賞的「窺視鏡」前面,觀賞者的「窺視」不過是一次次地重復著攝影師的「窺視」。
影片中的人物則是由愛迪生請來的演員為攝影機表演的,如同一張張「活動的照片」。這不過是套用了舞台劇的模式虛構的一些小節目而已。
⑧ 微紀錄片的發展進程
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片斷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電影一出現就顯示了它的紀錄功能。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紀錄片。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廳內正式公映的由L.盧米埃爾攝制的《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等12部實驗性的影片,都是紀錄真實生活景象的。弗拉哈迪被稱作為「紀錄電影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