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楊震暮夜卻金》里楊震高尚的行為表現在哪裡
《楊震暮夜卻金》講述了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靜之時,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楊震作為王密的上司,同時又是他的恩師,堅決拒收重金,並且錚錚鐵言,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獨」的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故事雖小,其教育意義卻不小。一個人,從小到大,為民為官,白天黑夜,有人無人,都能嚴以律己,不貪不佔,拒禮拒賄,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規范,有口皆碑。 《東施效顰》 比喻不了解人家真正長處,而去生搬硬套,結果事與願違。也泛指機械的模仿者愚蠢可笑。或者:不要盲目模仿他人,這樣只會適得其反,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楚王好細腰》這篇文章諷刺了那些投其所好的人,描述了他們的可悲下場 ,領導者應注重自己的言行,用正確的方法來修身養性 . 《學奕》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要專心。
記得採納啊
❷ 題目《楊震暮夜卻金》中「暮夜」一詞能否刪掉為什麼
不能刪掉,因為「暮夜」一詞點明了時間是「深夜」,這篇文章講述了
楊震
「暮夜」拒賄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靜之時,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楊震作為
王密
的上司,同時又是他的恩師,堅決拒收重金,並且錚錚鐵言,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
人理
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
慎獨
」的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
❸ 楊震暮夜卻金,楊震是個怎樣的人
楊震(?一公元124年),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家道衰微,寓居今河南省靈寶市境內。他勤奮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是當時的大儒學家公正廉潔,不謀私利。他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他調任東萊大守,途經王密任縣令的昌邑(今山東金鄉縣境)時,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倆人聊得非常高興,不知不覺已是深夜。王密准備起身告辭,突然他從懷中捧出黃金,放在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我准備了一點小禮,以報栽培之恩。」楊震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的真才實學,所以才舉你為孝廉,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可你這樣做,豈不是違背我的初衷和對你的厚望。你對我最好的回報是為國效力,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麼東西。」可是王密還堅持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肅,聲色俱厲地說:「你這是什麼話,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王密頓時滿臉通紅,趕緊像賊一樣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楊震的子孫為緬懷其清正德操,取堂名為「四知堂」。
楊震從小沒了父親,生活貧苦但愛好學習,精通歐陽《尚書》,眼光透徹,知識淵博,儒者們為他編了這么句話:「關西孔子楊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書,州郡長官聘請他去做官,他都沒有應允。人們都說他年紀老了,想出來做官也遲了,而楊震卻更安心他的教書生活。鄧騭聽說後就召請他做官,那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了。屢次升遷,升到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往東萊郡上任時,路過昌邑縣,原先他所推薦的秀才王密,這時做昌邑縣令,夜裡懷中揣著十斤金子來贈送給楊震。楊震說:「作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卻不了解我,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王密說:「這么晚了,沒有人知道這事。」楊震說:「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王密慚愧地出門走了。後來調任涿郡太守。為人奉公廉潔,子孫常常吃素菜,出門步行,從不浪費錢。老朋友中有人想讓他為子孫置辦產業,於富裕為後代,楊震不肯,說:「讓後代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把這個『產業』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的嗎?」 百姓連連稱贊。
❹ 《楊震暮夜卻金》文言文翻譯
譯文:楊震四次升遷,擔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到郡上任,路過昌邑時,過去曾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正做昌邑的縣令。晚上,王密去拜見楊震,懷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給楊震。
楊震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這是怎麼回事呢?」王密說:「這么晚了,沒有人能知道這件事。」楊震說:「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
原文:(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4)暮夜卻金微電影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盛行於世。
二、賞析
《後漢書》除體例上的創新外,最顯著的是觀點鮮明,褒貶一語見地。如,他不為那些無所作為的大官僚立傳,而為許多「操行俱絕」的「一介之夫」寫了《獨行列傳》,充分地表明了他愛憎分明的態度;《黨錮傳》則正面歌頌了張儉、范滂和李膺等人剛強正直的風尚。
在《楊震傳》中,多處歌頌了楊震及其子孫廉潔奉公的家風;《宦者傳》贊揚了蔡倫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對於侯覽等人則直書其「凶家害國」。特別是《後漢書》的「論」「贊」,以犀利的筆鋒評判是非,表彰剛正,貶斥奸惡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優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震暮夜卻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後漢書
❺ 楊震暮夜卻金主要內容怎麼寫
楊震小時候喜歡學習。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四次升遷,從荊州刺史轉任東萊郡太守。在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裡,王密懷揣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為什麼呢?」王密說:「夜深了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銀子)羞愧地出去了。後來楊震調動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見。他的子子孫孫常吃蔬菜,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長的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答應,說:「讓後代被稱作清官的子孫,把這種為人清白的風氣留給他們,不也很優厚嗎?」
❻ 楊震暮夜卻金中楊震是怎樣一個人
<楊震暮夜卻金>講述了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這是一篇文言文,講的是在夜深人靜之時,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楊震作為王密的上司,同時又是他的恩師,堅決拒收重金,並且錚錚鐵言,其「慎獨」的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這個小故事表現了楊震的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楊震「卻」的是什麼東西,多少東西。他卻的是「金」,而且是「十金」,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拒絕接受巨額財產,可見他不愛財,更不貪財,為官廉潔,品德高尚。
❼ 楊震暮夜卻金給我留下了什麼啟示
這不明白著嗎?這種故事一般來說就是在教育我們怎麼做人。
楊震暮夜卻金的故事自然就是啟示我們為人要清正廉潔,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不行無義之事,要堅定對不義之財說不,抵制利益誘惑,不畏懼強暴,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❽ 《楊震暮夜卻金》里有幾個詞的意思不懂 求解~ 速度下好嗎
當之郡 里的「當之」【當他上任 之:上任】
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 「故」【原先】 、 「舉」【舉薦,推薦】
還有「茂才」【秀才】 謁見的「謁」【拜謁,拜訪】
「暮夜無知者"【這么晚了,沒有人知道這事。】
「以遺震」【來贈送給楊震 遺:贈與,送給。 】
❾ 楊震暮夜卻金的主要內容
(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故所舉荊州秀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金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公正廉潔,不謀私利。他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他調任東萊大守,途經王密任縣令的昌邑(今山東金鄉縣境)時,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倆人聊得非常高興,不知不覺已是深夜。王密准備起身告辭,突然他從懷中捧出黃金,放在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我准備了一點小禮,以報栽培之恩。」楊震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的真才實學,所以才舉你為孝廉,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可你這樣做,豈不是違背我的初衷和對你的厚望。你對我最好的回報是為國效力,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麼東西。」可是王密還堅持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肅,聲色俱厲地說:「你這是什麼話,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王密頓時滿臉通紅,趕緊像賊一樣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
輔助資料:
楊震(?一公元124年),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家道衰微,寓居今河南省靈寶市境內。他勤奮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是當時的大儒學家。他長期客居河南湖城縣,任教二十多年,人們都尊稱他為「關西夫子楊伯起」。州郡里多次請他去做官,他都拒絕了,只在家裡教書。有一天,有隻冠雀(鸛雀)含了三條魚,飛到他的講壇上。他的學生把魚拿起來說:「老師,這是蛇一樣的魚,聽說它的顏色是象徵官服顏色的,三條的數目,是表示三公的職位,老師以後一定會高升發達!」楊震聽了,更加發奮用功。五十歲才接受大將軍鄧駕的推薦進入官場,歷任荊州刺史,東萊(今山東掖縣境)太守,後又任涿郡(今河北涿郡縣境)太守。元初四年(公元110年)到朝中任太僕、太常。永寧元年(公元120年)做司徒。
楊震公正廉潔,不謀私利。他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他調任東萊大守,途經王密任縣令的昌邑(今山東金鄉縣境)時,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倆人聊得非常高興,不知不覺已是深夜。王密准備起身告辭,突然他從懷中捧出黃金,放在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我准備了一點小禮,以報栽培之恩。」楊震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的真才實學,所以才舉你為孝廉,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可你這樣做,豈不是違背我的初衷和對你的厚望。你對我最好的回報是為國效力,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麼東西。」可是王密還堅持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肅,聲色俱厲地說:「你這是什麼話,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王密頓時滿臉通紅,趕緊像賊一樣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楊震的子孫為緬懷其清正德操,取堂名為「四知堂」。
楊震做官清正廉明,從來不肯私下接見任何人,就是家裡的人,也不準他們過問他的公事。他除了應得的薪餉之外,一絲一毫都歸入公家。他常常教育家人要節省家用,出門的時候,也叫他們步行,不準乘坐公家給他准備的車子。有人見他這樣清廉,做了大官,家裡還是那樣的清苦,就勸他添置產業。他卻說:「讓後世的人稱我的子孫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拿這個當作遺產,不是很豐厚嗎?」由此,「清白傳家」的美譽傳誦至今。
漢安帝元初四年丁巳(117年),楊震被征入為太僕,遷太常。當時博士選舉風氣不正,所選博士名不符實。楊震極力煞住這股歪風,他薦舉的明經名士陳留、楊倫等,都是才能和品格都過得硬的人。安帝延光二年癸亥(123年),楊震升為太尉。安帝的舅父耿寶向楊震推薦中常侍李閏的哥哥,希望得到提拔。楊震不同意,耿寶又親自找到楊震說「國家很倚重李常侍的才能,准備讓您提拔他的哥哥,我只是向您傳達皇上的意思罷了!」楊震說:「假如朝廷想要我們太尉三府徵召人才,就一定會有皇上批示的尚書命令。我是為國家挑選人才,看重的是才德,而不是情面。」他堅決不同意,耿寶只好失望而歸。皇後的哥哥推薦親信給楊震,楊震也不接受。
然而,像這樣正直清廉、不徇私情的官吏,在朝廷內外不僅是吃不開的,而且必然遭讒受謗,不獲善終。楊震更是如此。臨死前,他說:「死是不可免的。我蒙受皇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滅,還有什麼面目見天下呢?我死了以後,只要用雜木作棺材,用布單蓋住身體就可以了,不要搭設靈堂,更不要建造祭祠。」
楊震死後一年多,漢順帝即位(126年),奸臣樊豐、周廣等被殺,楊震門生虞放、陳翼往京城為楊震翻案。朝廷都稱頌楊震是忠臣。順帝才下詔封楊震的兩個兒子為郎,贈錢百萬,用很高的禮節將楊震改葬於華陰潼亭。下葬的時候,一群大鳥集結在他的墓前,俯仰悲鳴,淚下沾地。葬禮完畢才飛去。郡守將這種神奇景象匯報給順帝,加上當時連續發生災異。順帝覺得這一定是上天顯靈,告訴大家楊震是被誣陷而死的。於是下詔說:「已故太尉楊震,正直為懷,輔佐時政,而小人顛倒黑白,陷害忠良,上天發威,屢降災害,求神問卜,都說是楊震枉死的緣故。」於是派人在楊震的墓前立了一尊高高的石鳥像,徹底為楊震平反昭雪。
楊震暮夜卻金的感想: 惟有誠信才能立足於社會 惟有誠信之人才能常保安寧
楊震(?一124),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少好學,知識廣博,當時被稱為「關西孔子」。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
楊震在家鄉教了二十多年書,州郡的長官聘請他去做官,他都沒有答應。後來,人們說他年紀大了,再想出來做官也遲了,楊震也就更安心他的教書生活了。
鄧太後的哥哥大將軍鄧騭聽說這事後,也召請他去做官,那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了。楊震做了官後,屢屢升遷,升到了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楊震在做荊州刺史時,發現當地有一個叫王密的讀書人,學問淵博,才華出眾,覺得他堪為大用。經楊震向朝廷舉薦,王密做了昌邑縣(今山東金鄉縣)的縣令。
楊震在荊州刺史任上數年,忠於職守,清正廉潔,把轄境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得當地百姓的好評和朝廷的贊賞。信用中國我們共同打造ccn86.com於是皇帝決定提升楊震為東萊(治所在今山東龍口市東南)太守。
楊震陞官,舉家由荊州遷往東萊。動身之前,很多官員都來巴結,送禮的人絡繹不絕,楊震一概謝絕,任何禮物都沒有收。
他對那些前去送禮的官員們說:「大家與我共事多年,我的稟性諸位應該知道,這些禮物還是請大家帶回去,只要大家多為國家出力、多為百姓造福,就是給我的最好禮物!」
楊震在離開荊州趕赴新的任所時,一路上輕車簡從,途經許多州縣都是住在路邊的小店裡。不認識的,人誰也不會想到這個普普通通的老大爺竟然會是朝廷重臣。
這一天,楊震一行路過昌邑,傍晚就找了個小店住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忽聽店裡人聲嘈雜。店主慌忙來報:「縣太爺要接您到縣衙去住,您趕快收拾一下吧!」
店主的話還沒有說完,只見一個身穿官服的人走了進來,倒地就拜。口中說道:「學生王密,不知恩師駕到,有失遠迎。剛才有個荊州老鄉告訴我您已住進小店,我才趕忙來接。您就搬過去住吧!」
楊震推辭不過,只得坐上王密帶來的官轎,被抬到了縣衙。在縣衙里,王密親自端茶端飯,對楊震照顧得細心周到、無微不至。
夜已經深了,王密還在訴說著別後離情。他說:「當年如果不是恩師舉薦,我王密至今還是個白丁布衣,哪裡會有今天呢?為這,我會感激您一輩子。」
楊震聽了,很平淡地說:「你不要感激我。為朝廷舉薦賢才,是我的本分職責。只要你能忠於職守,為國效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就心滿意足了。」
王密說:「一定,一定!」說著,他走出門外四處看了看,返回後將房門關上,從懷中掏出一個口袋,低聲說:「為了感謝恩師的知遇之恩,學生本當送上重禮。但倉促之間來不及准備,只備下這些碎金,不成敬意,請您收下,在路上使用吧!」
楊震見狀,忙說:「不可,不可!作為老朋友,我了解你,可你為什麼就不了解我呢?再者說,朝廷已經三令五申,不準大臣外出收禮。難道你不知道這個規定嗎?」
王密還是不肯作罷,又說:「這個規定我是知道的,可禮有不同。我送禮給您,並非賄賂您,而是為了感謝您的知遇之恩,這又有什麼不可的呢?再者說,現在是黑夜,外面又沒有一個人,誰也不知道。所以還請您一定收下!」
楊震見王密如此說,真的有些生氣了。他很嚴肅地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送金子給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信用中國我們共同打造ccn86.com明明有這『四知』,怎麼能說誰也不知道呢?!再者說,以為別人不知道就寬容自己,這可是很要不得的。你怎麼能這樣做呢?」
王密見恩師動了氣,只得連連認錯,趕忙收起了金子,慚愧地出門走了。
楊震為官清正廉潔,從不接受別人的私自請托。子孫們常常吃素食,出門也是步行。有些親朋故友勸他為子孫置辦一些產業,楊震不肯。他說:「讓後代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把這個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的嗎?」
楊震一直升至太尉,他的清廉自律確實給後代樹立了榜樣,其兒子、孫子、曾孫子都做過太尉,被世人稱為「一門四太尉」。
誠信是一個人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惟有誠信才能立足於社會,惟有誠信之人才能常保安寧。無論是為官還是做人,以誠對己,以誠待人,慎微慎獨,時刻記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古訓,時刻記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道理,決不可以因別人不知道就寬容和放縱自己。特別是為官者,更應該自省、自警、自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