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生活在別處》
我國讀者對於東歐文學也許並不算太陌生。早在半個世紀前,魯迅先生及其同人就對這塊與我們相似土壤上的文學尤為關注,並在《小說月報》的《被損害民族的文學號》上作了大量翻譯介紹。裴多菲,顯克微支,密茨凱維奇,哈謝克,恰佩克這些東歐作家的作品在過去歲月也早巳成為我們精神上的良師益友。這里還不算出生在布拉格的現代派文學的兩位大師卡夫卡和里爾克,他們盡管屬於德語系統,但無疑卻是東歐這片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是這片土地培養了他們最初的文學情愫。然而時過境遷,這十年來我們在向世界文學的開放過程中,對當代東歐文學的介紹和研究相對來說卻冷落了不少。這里的個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點似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代一些東歐作家的作品中有著某種我們怯於正視的東西。
捷克當代作家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便是如此。這不僅在於作者那特殊的經歷:他1929年出生於捷克的布爾諾,參加過捷共,當過工人,爵士音樂者,布拉格高級電影學院的教授,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他的作品遭到禁止,遂於1975年移居法國;更重要的是在於,他的作品表現了直面真實人生的勇氣和良知,對歷史和現實的批判精神,以及對人的本性和處境的深刻思考。昆德拉的另外兩部小說,《為了告別的聚會》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已經在國內出版。《生活在別處》是他的又一重要作品,這部作品使他於1973年首次獲得一項重要的外國文學獎——法國梅迪西斯獎。誠然,獲獎本身從來不是街量作品藝術高下的標准,但卻無疑是一個作家文學影響和名聲的標志。
《生活在別處》是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畫。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具有「發展小說」的許多特點。就其題材而言,表現一個藝術家(或知識分子)是本世紀文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展示我們這個復雜的時代也只有復雜的人物才能承擔。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詩人創作過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細的。創作過程當然不僅指下筆寫作的過程,而且更廣義地指一個詩人的全部成長過程。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這部小說是「對我所稱之為抒情態度的一個分析。」正是在這樣的創作意圖下,這部書最初曾被題名為《抒情時代》。作者所要表現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靈所具有的激情,它的產生和它的結果。因而這本書又是一本現代心理小說,表現了一個詩人的藝術感覺的成長。書中每一章 節的名稱都展示了詩人生命歷程的一個階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他怎樣讀書,怎樣戀愛,以及怎樣做夢等等。關於時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動都遲到了遠處,一切觀察的焦點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並且與他的內心活動有關。有如激情的澗水,在時間的亂山碎石中流過,兩岸的景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將流向沃野還是沙漠。換句話說,作者在這里所關心的是詩人心理和精神上的發育。為了潛入到人物意識中最隱秘的角落,作者採用了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客觀意識流的敘述方式:時間與空間交織(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所發生的事常常出現在同一段敘述中),現實與夢幻交織(第二章 《澤維爾》完全是一個夢套一個夢),情節的跳宏,思考的猝然與不連貫,故意模糊主語的陳述,這些都使此書更接近於詩歌而不是小說。假如我們把書中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這部作品的內容就剩不下什麼了。這種形式使我們更能切近詩人的內心活動,感觸到詩人的激情是怎樣產
② 這部影片叫什麼
微電影:遠離我所欲 Protect Me From What I Want(2009)
導演:Dominic Leclerc
編劇:Dominic Leclerc
主演:Naveed Choudhry/艾略特·提特恩索
類型:劇情/短片/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英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09年
片長:13分37秒
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zOTA1MzY0.html
③ 毛騙第一季的藍曉樂是誰演的
演員 車路平,還客串了《有情有趣》《那些特立獨行的豬》《屌絲歪傳》,微電影《出軌》等,《生活在別處》欄目主持人。
④ 跪求 生活在別處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分享鏈接:https://pan..com/share/init?surl=qGgKXgMhLj6AE1AFrRkyJA
提取碼:2a3m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關簡介:《生活在別處》是FrédéricChoffat導演,SandraAmodio、VincentBonillo、DorianRossel主演的喜劇電影,2006年上映。影片講述在日內瓦火車站,一個將要去馬賽舉行講座的女人。
⑤ 」生活在別處」是什麼意思
昆德拉在小說《生活在別處》中引用了這句蘭波的詩,是為了說明當時捷克青年的一種過度理想主義的普遍心態。
「別處」即意味著遠方,意味著漂浮於現實以外的人生理想。當時的捷克青年由於對社會現實感到失望,因此很多人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並把這當做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們渴望一種理想化的生活,但這種生活只有在別處才能找到。
米蘭昆德拉對這種傾向是不贊成甚至批判的。他的小說里使用的是反諷的手法。
(5)微電影生活在別處擴展閱讀:
《生活在別處》作家米蘭·昆德拉創作的長篇小說,1969年完稿,1973年在法國首次出版。《生活在別處》是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畫。昆德拉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
《生活在別處》在描寫主人公雅羅米爾的青春和激情時,同時插進了對蘭波、雪萊、萊蒙托夫、馬雅可夫斯基等不同國度的詩人以及其他捷克詩人的激情與幻想的描述。在小說的某些章節,作家往往置情節發展的連續性於不顧,停頓下來插敘其他事件,或發表議論,從而使作品結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
米蘭·昆德拉通過《生活在別處》這部作品研究人性的崇高與邪惡,透視人身上最黑暗最深刻的激情。揭示它可能導致的悲劇。
生活在別處 網路
⑥ 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易懂的讀後感
對於每個人來講
自己的此處便是他人的別處
是他人憧憬嚮往的地方
在他人的眼裡
你的此處很美
但我們自己卻渾然不覺
或根本不懂得去珍惜
但當別處成為此處時
我們又會漸漸失去當初的感覺
繼而厭倦
又想尋找新的別處
永不滿足……
於是
我們很累
看完《生活在別處》,我突然的不想去思考任何的問題,只是放鬆的去回憶書中的只言片語,回憶那些片段帶給我的驚奇。那些毫無掩飾的文字,帶給我的僅僅是單純的思想,這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戰火硝煙的年代,到處是被法律所迫害的人們。殘破的軀體,殘破的靈魂,在那些戰火里灼燒,焚化。而文人作為那個時代的精神力量,也已經被塗抹了很重的時代墨彩,詩人在短暫的一生中,濃妝艷抹的扮演了各種角色,完全淪為了歷史的工具。雖然詩人在努力的挖掘自己的精神價值,燃燒著自己的激情,卻並不能掩飾濃重的政治色彩和大背景下的時代氣息。詩人的母親也同樣在戰火中激情、瘋狂、沉默、而後漸漸的麻木、失落,在悲劇中衰老,伴隨她的僅僅只有她不願被人看到的「褶皺的肚皮」和那垂死的激情。詩人的父親在戰火中死亡,而他和母親卻依然遭受著社會的精神壓迫,這種壓迫讓人瘋狂,讓人窒息,比那些刀槍子彈更讓人難以忍受。
盡管詩人成功的讓畫家和周圍的人刮目相看,卻已經失去了原本作為詩人的自由抒情,僅僅是在這個瘋狂的文學時期留下點不一樣的東西,而那是什麼,一點也不重要。
是么?不重要?那詩人又為什麼想留下東西呢?終究是條不過那文化的長河,在河水中腫脹、腐爛、而後消失。
政治依然在繼續,那麼留下的東西有什麼用?沒用,但依然要留下,至少那些曾經令他發狂、出眾的東西。或者是一些沒有頭的女體畫像,或者是一些類似「石頭的腿,穿上了沙的長襪」的詩句。那些殘留著他瘋狂思想的東西,遺留。只有這些,才能讓他覺得自己有所為了,安心的倒在歷史的黃土裡。
那些如「在手術台上邂逅一把雨傘和一台縫紉機就是美。」以及「睡著了,一隻眼裡有月亮,一隻眼裡有太陽。」的晦澀語言,伴隨詩人深埋在黃土下,醞釀著更深的文化。
而我們一樣,在這個政治的背景下瘋狂,死亡,然後在黃土下醞釀著更深的文化。僅此而已。
⑦ 誰能告訴我<生活在別處>里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
《生活在別處》是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畫。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具有「發展小說」的許多特點。就其題材而言,表現一個藝術家(或知識分子)是本世紀文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展示我們這個復雜的時代也只有復雜的人物才能承擔。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詩人創作過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細的。創作過程當然不僅指下筆寫作的過程,而且更廣義地指一個詩人的全部成長過程。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這部小說是「對我所稱之為抒情態度的一個分析。」正是在這樣的創作意圖下,這部書最初曾被題名為《抒情時代》。作者所要表現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靈所具有的激情,它的產生和它的結果。因而這本書又是一本現代心理小說,表現了一個詩人的藝術感覺的成長。書中每一章 節的名稱都展示了詩人生命歷程的一個階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他怎樣讀書,怎樣戀愛,以及怎樣做夢等等。關於時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動都遲到了遠處,一切觀察的焦點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並且與他的內心活動有關。有如激情的澗水,在時間的亂山碎石中流過,兩岸的景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將流向沃野還是沙漠。換句話說,作者在這里所關心的是詩人心理和精神上的發育。為了潛入到人物意識中最隱秘的角落,作者採用了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客觀意識流的敘述方式:時間與空間交織(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所發生的事常常出現在同一段敘述中),現實與夢幻交織(第二章 《澤維爾》完全是一個夢套一個夢),情節的跳宏,思考的猝然與不連貫,故意模糊主語的陳述,這些都使此書更接近於詩歌而不是小說。假如我們把書中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這部作品的內容就剩不下什麼了。這種形式使我們更能切近詩人的內心活動,感觸到詩人的激情是怎樣產生和燃燒的。
⑧ 《生活在別處》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生活在別處》([捷克] 米蘭·昆德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nlvuKZ2rQibynVw187T9-w
書名:生活在別處
作者:[捷克] 米蘭·昆德拉
譯者:袁筱一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6
頁數:425
內容簡介:
《生活在別處》是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畫。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具有「發展小說」的許多特點。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詩人創作過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細的。創作過程當然不僅指下筆寫作的過程,而且更廣義地指一個詩人的全部成長過程。作者所要表現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靈所具有的激情,它的產生和它的結果。因而這本書又是一本現代心理小說,表現了一個詩人的藝術感覺的成長。
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曾在藝術領域里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馨。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
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3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松,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⑨ 《生活在別處》是誰的作品
生存在這里,生活在別處
19世紀, 法國詩人蘭波創造了"生活在別處",
一九六八年五月,巴黎學生把這句話刷寫在巴黎大學的牆上。
七十年代,米蘭昆德拉把它作為小說的名字
之後,它是全世界酒吧常用的名字
「生活在別處」是法國象徵主義詩人蘭波的一句名言,真正的生活總是在別處。這正是青春的特色。在青春時代,誰沒有對榮譽的渴望?誰沒有對家庭的反抗?誰沒有對未知世界的嚮往?舉目四望,我們周圍的生活平庸狹窄,枯燥乏味,一成不變,每天的日子都被衣食住行所填滿,毫無色彩,毫無光亮。正是為了逃脫這一惱人的生存現實,人們才賦予自己激情和想像。
蘭波(1854-1891),15歲就擅長寫作拉丁文詩歌,掌握了法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格律。從16歲(1870)起,他常常外出流浪,和比他年長10歲的詩人魏爾蘭關系親密,但後來發生沖突,魏爾蘭甚至開槍打傷了蘭波。現存的蘭波的詩有140首左右,主要在16至19歲期間所寫。在蘭波早期的詩中可以看出帕爾納斯派的影響,後期詩作加強了象徵主義色彩。主要詩集有《地獄的一季》、《靈光集》。
----------------------------
生活在別處
作者:nanjiyun 日期:2005-04-16 14:36:31
我看的這本詩歌集里,除了狄金森,還對另外兩位詩人也留下深刻印象,我並不喜歡他們的詩,只是對他們的故事有些感觸。
這兩位詩人,分別是法國象徵派詩人三劍客中的兩位,魏爾倫和蘭波。
魏爾倫很早就出版了詩集,尤其是當他遇到後來成為他妻子的瑪蒂爾德時,他寫了很多熱情的情詩,充滿對溫情、幸福生活的嚮往,並在文壇上有一定影響。他的命運,在遇到蘭波後開始改變。
蘭波是個有著不幸童年的少年,母親遇人不淑,被拋棄後帶著孩子獨自生活,同時把不幸轉嫁到孩子身上,常嚴厲的懲罰孩子,然而他也是個天才的少年,15歲時就寫出了令世人驚嘆不已的《母音》和《醉舟》。十五六歲的他孤身來到巴黎向魏爾倫請教,年長他10歲的魏爾倫對他的才華也非常欣賞,悉心指導他,在生活上熱心幫助他,漸漸竟對蘭波產生強烈的感情。
之後他們的行為就比較駭世驚俗了。他們常在一起,情不自勝時,乾脆在大街上擁抱,引得路人側目,最後魏爾倫拋棄了家庭,偕蘭波出走,在英國和比利時共同度過了兩年的時間。
我想同性戀之間的感情,也應該和異性戀一樣吧,不過他們愛戀的對象和常人不同而已。但魏爾倫和蘭波的感情顯然是不對等的,在英國,為了維持生活,魏爾倫到處找工作,生活艱苦,他是真的喜歡蘭波,樂於為他付出一切。如同所有陷入熱戀中的人一樣,而蘭波,只不過是個少年,接受這一切顯然很被動,兩年後,他厭倦了這種生活,向魏爾倫提出分手,想回巴黎去,魏爾倫情緒失控下舉槍打傷了蘭波,並為此入獄兩年。
就在這一年,19歲的蘭波放下了詩筆,就此永別詩壇。我想,才華和詩歌帶給少年的他痛苦遠多過聲名。
他們就此散場,以後兩人的人生軌跡截然不同。
兩年的監獄生活,使魏爾倫的思想和感情都產生了變化,他在獄中接受了天主教,對人生和感情也有新的理解,徘徊在頹廢和虔誠懺悔之間,他的詩歌語句飄忽不定。出獄後他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但一直沒有終止詩歌創作而且成績顯著,在他年過半百時被當選為法國的詩人之王,但聲名顯然對他的生活和精神於事無補。
蘭波是個很容易厭倦既有狀態的人,這從他20歲以後從事的職業和到過的地方就能看出,他離開法國,到南歐,北歐、亞洲、非洲,他當過兵,作過監工、翻譯,最後在非洲經商,非常富有,37歲時因病去世。
看過他們的結局,也許應該同情的是魏爾倫,愛人並沒有錯,為愛人付出一切換來牢獄和潦倒,魏爾倫讓我想起那些付出很多卻失去一切,同時也失去理智的怨婦。但是我卻同情不起來,蘭波首先還只是一個少年,熱心一個未成年的少年,還不在我的理解和容忍范圍內,另外蘭波是一個這樣的人,他追求的是遼闊的生命,想要成為無定形的,也無法被人定義的蘭波。「我願意成為任何人」,這是他生命和藝術之舟追尋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是漂浮在大海之上並隨急流游盪的,永遠不可企及。他可以不在乎一切和魏爾倫在一起,但卻會很快厭倦在一起後固有的生活。魏爾倫喜歡上這樣的人,就和小家碧玉喜歡上浪子一樣,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生活在別處」,蘭波在詩中這么說,這句詩後來被米蘭 昆德拉用來做小說題目,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