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微電影 > 中國近現代史微電影立意

中國近現代史微電影立意

發布時間:2022-08-29 20:46:38

① 《奔跑的鴨蛋》觀後感。怎麼寫!!!!!!!!急!!!!!!!!!!!!!!

農村留守兒童和老人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微電影《奔跑的鴨蛋》以此為背景,講述留守兒童小杉考試故意得「鴨蛋」希望在外打工的媽媽能回來看望自己的故事。父母長期在外打工,造成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奔跑的鴨蛋》畫里畫外充滿著濃濃的「盼媽媽回家」的氛圍。以新穎的角度作為故事切入點,呼籲社會關注留守兒童,碰撞出強烈的情感共鳴。
在此前北京舉行的「中國夢」原創系列微電影賞析會上,以嘉賓身份亮相的導演孫周表示,微電影表現形式上雖趨同於電影,因為時間短,無法做到足夠的鋪墊,所以更應該做到精簡,找到引爆點,以更先鋒的表達方式直奔主題,顯現出鮮明的個人色彩。《奔跑的鴨蛋》相當出色,立意傳達准確、敘事角度新穎、導演對故事節奏把握的很好,時間雖短,情感釋放的層次張弛有度,是難得的微電影精品之作。
感情真摯感人 《奔跑的鴨蛋》引發共鳴
微電影《奔跑的鴨蛋》由中國網路電視台出品、北京風華年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製,導演大梁執導、演員蔡鴻翔和楊硯鐸「老少搭檔」主演。導演大梁表示,在農村留守人群中,最容易受到傷害的還是孩子。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打工,他們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這些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更無法用正確的方法表達著自己的情感訴求,對親情的渴望在現實當中卻變成了一種奢望。

影片中,小杉一向成績都很好,但同班一位經常考零分得「鴨蛋」的差生,他的媽媽卻為此從打工的城市來看望他。受此啟發,成績一向很好的小杉也開始故意得「鴨蛋」,盼望著媽媽能回來一趟,哪怕是回來打自己的手掌。天真的小杉奔向了另一個「尋找媽媽」的方向,此時奔跑的不再是一個孤單的身影,而是一顆失去方向的童心。《奔跑的鴨蛋》引發了網友強烈的共鳴,而這種共鳴不單單是為小杉考「鴨蛋」盼媽媽回家天真舉動的心酸,而是觸發大家內心的思考和反思。除了生活之外,包括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在內,怎樣才能幫助到他們,《奔跑的鴨蛋》新穎的敘事角度以及真摯情感的噴發,才是一部品質精良微電影更有價值的存在意義。

② 如何認識中國近代史怎樣分析其主題和主線

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而斗爭的歷史,即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這就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題。

近現代以來中國歷史主線共有四條:

一、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擴大國際參與、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進程

二、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求強求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三、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和實現人民民主的歷史進程。

四、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向西方尋找真理、選擇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發展的歷史進程。

(2)中國近現代史微電影立意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中國歷史。歷經清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③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新航路的開辟,為全世界的進步特別是在東西融化、或者說是全球歐化了提供動力。從此,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遇數千年未有之強敵,轟轟烈烈以鴉片戰爭為前奏,展開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來,這未嘗不是數千年未有之機遇。從馬嘎爾尼訪華的失敗,到嘉慶年間英國第二次派人來華受冷遇,從為抵禦外敵而僅設立的一處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到不承認別國的平等、儀統、儀式問題——除了文化差異外,「我們抱定『天朝馭萬國』的觀念,不承認國際,而西方則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國際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證明中國絕不會自動地接受西洋的科學與工藝。」
數千年來,從絲綢之路的捍威到貞觀之治的「天可汗」威儀,再到鄭和下西洋的外撫四夷,封建中國自詡天朝大國應有盡有,以不平等待遇對外邦交,以封藩屬國作為我國的國防外線代守門戶。卻不料在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現一個個「日不落」的神話,黯淡了東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說:「在世界上,一切國家能接受現代文明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慘敗。」那麼,西方列強的侵略正是使閉關鎖國的封建中國覺醒,探索走向現代化,走向富強。
我們總將其屈辱原因歸結為「落後就要挨打」,那麼這個「落後」又體現在哪些方面的軟肋之上呢?
一.舊社會的惡性循環
在第二章里,蔣先生提到兩個惡性循環①大亂後大治:因為民眾不知利用科學節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學增加生產,於是亂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墾——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燒香拜佛,土匪起義,小亂變大亂——大治末,亂世初;②每朝開國君主及元勛大部分起自民間,自奉薄,奢侈低,體恤民情,內政昌明吏治澄清;後來則慾望提高,奢侈增多,貪污長進。
這兩個循環造就了中國歷史如同sin函數圖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勢力侵略起始的時候,正是我們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時候,我們開始處在雲端做雙曲線中的下拋運動。這映證著近代歷史血淚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擺脫這種受制於人的命運,必須跳出該圖像的發展,也就是必須革命地徹底,將中國封建統治連根拔起,這我也將在下面第三點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與國家進退
《南京條約》後,廣州民眾因為觸及到自身利益而產生仇外心理,不讓外人入城。當政者沒有顧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則徐等的意見認為「民心可用」,認為」四萬萬同胞有勝無敗」,希望等到外人騷擾作亂時組織百姓去抗議其洋槍洋炮。「僅以民心對外人的炮火當然是自殺」,民心代表一種趨勢,但如果沒有大勢力量——也就是綜合國力的推動這根本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花骨朵兒。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更有甚者當起了漢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還幫忙外敵搬運物資——當秦始皇焚書坑儒地抑制思想發展,當明清八股局限、文字獄風行時,統治者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江山的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況,「民眾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礙之一。"就好像在北洋軍閥割據時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國人民的鄉族觀念,從而利用之,已達到割據的目的。」就算是接受了西洋文化,也只是盲目地學習。就好像以洪秀全為代表的小農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狹隘階級利益(「他的真實心志不在於建設新國家或新社會,而在建設新朝代。」)而打著天朝的幌子,通過宗教信仰從而進行革命,其根本與封建文化無異。
士大夫階級的獨立、大無畏、創新精神在哪裡
在鴉片戰爭前與外國的邦交中,在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除了一點被迫的無奈外,是否更多體現了晚清「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爭所不當爭,放棄所不應當放棄的」?士大夫認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聖先賢的法制,歷代相傳,絕不可變更。」直至戊戌變法才被調整;在洋務運動中,「時人對自強事業則多方掣肘,對邦交則好輕舉妄動,結果就是誤國」;曾國藩在推翻太平天國中,也是「以中國舊禮教為其立場,維持清政府作為政治中心,憑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網友提到的「是因為他們自己的不徹底,接受的舊式教育,脫離不了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束縛。大部分則是時代不容許他們徹底。這個時代,包括很多:閉關自守;外國的趁火打劫;民眾的迷信與無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我們要理解他們的局限性,但除此之外,我們是否更應該想到,百年樹人,教育為本,當國家棟梁尚為此愚昧,也就不難理解國難殤殤了。
四.戰略戰術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近代有好幾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就拿洋務運動來說,洋務派出於國防動機率先開始軍事建設和企業建設。奕他們「絕不轉頭回看,留戀那已去不復回的閉關時代。他大著膽向前進,到國際生活中去找新出路。」而蔣先生痛心扼腕地說,這種新精神為什麼不能出現在鴉片戰爭後而出現在20年後的咸末同初呢?「鴉片戰爭失敗根本在於我們的落伍,但其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傷……我們的近代化若比日本早20年,遠東的近代史則完全改寫。」洋務派們遲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務運動終結的北洋海軍潰敗中戰略戰術運用不當。當時我們已經引進很多西方的大炮船隻,但「我們的失敗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為戰略戰術不如人。」例如總司令選用帶馬隊、全不了解海軍作戰的丁汝昌;例如在變更陣勢形勢自亂,敵人有空可鑽,而我們第一炮誤中自己望台……而且當時一些有遠見的賢士郭嵩燾、曾紀澤等也鬱郁不得志,
最重要的,是「近代化的國防不僅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經濟,並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這種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局限性是中國舊式民間運動不能救國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們一步步嘗試學習和接受近代文化,取其精華地繼承傳統文化,於是有了推翻封建統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處在近代的中國,就好像剛剛脫離溫室的花朵,唯獨經歷風雨的洗禮,才可以擺脫自身的嬌弱。我們憤怒,為著列強的惡毒和兇殘;我們悲痛,為著大廈將傾,屍骨遍野;我們慶幸,可以卧薪嘗膽,力挽狂瀾——所以我們努力,為中華崛起而奮斗!而唯有在那一層屈辱之下取長補短去學習,把握機遇去成長,中華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高一的孩子,談談自己的感想,順便完成自己的暑假作業,放在這里希望大蝦們多多指點~謝謝!

④ 有哪些適合大學生拍微電影的中國近代史的題材

鴉片戰爭,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等等。

⑤ 我對中國近代史的看法 500字作文 求解答

寫作思路:把自己對於中國近代史的看法寫下來,寫作的時候注意用詞的准確性。

一提到中國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想的,反正我就感覺到了兩個字:可惡。當然,這是說外國人的。每每當我看到外國人如何如何霸佔中國領土,如何胡攪蠻纏,使得中國政府暈頭轉向,答應他們無理的要求,我就覺得十分地憤恨:外國人,你們怎麼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當我看了《中國近代史》這本書後,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變。對中國的歷史也有了新的認知。

書中一開始便指出了中國人的三種心態:「怨婦」心態,「潑婦」心態,和「情婦」心態。這讓我有些難以接受,可是隨著我漸漸地深入讀了下去,我發現作者說的也是不無道理。不僅如此,書中作者不少描寫的地方都沒有怎樣偏向中國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國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便讓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發熱的腦袋變得冷靜了些。

畢竟,不管中國人如何掩蓋,事實就是這樣:晚清亡國了。而我們呢?出於一種「愛國主義」,便是大肆宣揚外國人如何如何狡詐,蠻橫,而對中國失誤的地方,則是輕飄飄地一筆帶過,這便讓我的思想出現了一種誤區。

思考問題也變得片面起來,覺得中國人是很無辜的樣子,一切都是外國人侵略我們的錯。可是,如果中國不弱小,外國人又怎麼會打上中國的主意?如果中國採取了正確的措施,外國人的計劃有怎會得逞呢?

這本書,給我的思想敲了警鍾,它不僅告訴了我不少關於晚清的知識,民國的知識。更告訴了我:思考問題,不要太片面。

⑥ 近現代史讀後感,論文形式,1500字左右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系統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總結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和本國賣國賊的英勇斗爭,著力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基本結構就是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這三次中國近代史上革命高潮為中心來展開歷史畫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條線索作為這個時期的歷史的進步潮流,而堅持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為主體來論述中國近代史。作者認為,在太平天國、義和團和辛亥革命時期,全國各地都有大規模的農民反抗斗爭,正是這些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才把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給予內外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作者認為,就連戊戌變法這場由社會上層演出的歷史劇當中,「歷史的真正主角其實既不是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後或光緒皇帝,而是成億的被剝削、被壓迫的,為求生存而斗爭的貧苦勞動人民,其中主要是農民大眾。」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始終環繞著愛國主義的思想來分析具體的歷史事件。 作者評論太平天國的宗教色彩時指出,拜上帝會的創立「並不是基督教俘虜了洪秀全,影響了中國的革命農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國農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壓下的中國農民革命取得了一個新穎的形式。」盡管宗教迷信是他們的一個很大的弱點,但這在當時對激發群眾和組織群眾是起了作用的。本書列舉史實說明,太平天國的英雄們並未因為外國侵略者與自己共同信仰一個上帝,就放棄了愛國主義的立場或麻痹了鬥志,他們與清朝政府的對外卑躬屈膝形成鮮明對照。他們堅決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堅持嚴禁鴉片,最後,「現實的斗爭迫使革命的農民不能不撥開宗教的迷霧而同聯合起來的一切內外敵人進行艱苦的斗爭」,表現了農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對義和團運動,作者並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義落後性和排外主義的毒素而大張撻伐,而是緊密結合當時的內外形勢,滿懷激情地描述了義和團抗擊侵略者的壯烈斗爭,充分肯定了義和團運動阻止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歷史作用,是中國人民日益高漲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先驅。義和團運動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廣大農民不但是同封建勢力斗爭的強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國主義斗爭的強大力量。 本書對於民族資產階級救國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評價。作者認為,戊戌維新基本上是一場愛國主義的運動,盡管維新派敵視農民革命,只主張改良,但當時面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維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幟。他們對國勢危急的大聲疾呼,對改革主張的有力的宣傳,「喚起了群眾的愛國熱情,因而使他們所發動的政治改良運動成為一個群眾性的愛國主義運動。」本書還給予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應有的歷史地位,高度贊揚了孫中山及其同志們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和他們提出的比較完備的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又專門敘述了資產階級的愛國運動,並指出在當時條件下,「體現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以及中國社會在其發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正是打擊了站在它背後的帝國主義。雖然辛亥革命失敗了,但「預示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將要進入新的階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繼續展開」。 作者在滿腔熱情地歌頌中國人民愛國斗爭的同時,又鞭笞了陷中華民族於水火中的丑類。當我們讀到鴉片戰爭的慘痛結局、太平天國的壯烈失敗、八國聯軍的滔天罪行和外國人「代表中國」出使外國的滑稽劇等史實時,激起了對侵略者和賣國賊的強烈的義憤。作者著墨不多,筆鋒上凝聚著的鮮明的愛憎,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壯地失敗了,中國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中掙扎。歷史向我們提出了這樣嚴肅的問題:中國的出路何在?怎樣才能救中國?《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用大量的史實雄辯地說明:農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種代替舊秩序的新制度;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歷史所作出的結論是:只有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才能勝利;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救中國!這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應當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擁護者。

⑦ 喜劇片的立意思想內涵

以下內容均摘自網路《喜劇片》條目:
喜劇片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常用不同含義的笑聲,鞭笞社會上一切丑惡落後現象,歌頌現實生活中美好進步事物,能使觀眾在輕松愉快的笑聲中接受啟示和教育,以及得到愉悅的心情。多以巧妙的結構,誇張的手法,輕松風趣的情節和幽默詼諧的語言,著重刻畫喜劇性人物的獨特性格。種類較多,常見的有歌頌性喜劇和諷刺性喜劇,如《假鳳虛凰》、《今天我休息》、《小鬼當家》、台灣影片《稻草人》和周星馳的<<喜劇之王>>等。以及內地的《私人定製》《舉起手來》等等。
喜劇片亦被稱作為「瘋顛喜劇」或「愛情喜劇」。由弗蘭克·卡普拉拍攝的《一夜風流》(1934年),是這一時期這類影片的最初範本。影片描寫的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工業大亨的女兒(克勞迪·考爾伯飾)一個是玩世不恭的新聞記者(克拉克·蓋寶飾)。兩個人在經濟蕭條時期,一起經歷了一次橫跨大陸的長途旅行。由於他們之間不同的經濟地位和社會態度,使得他們在不得已同宿於一間農舍時,在兩床之間桂起了一張具有象徵意義的毛毯。然而,當他們的差別在不斷發生著的矛盾中逐漸崩潰的時候,那張毛毯也最終癱塌了。兩個不同經濟、文化環境的代表,在影片最後的高潮中大團圓。這種喜劇往往具有一 個不確定的虛構的空間,作為敘事空間在起作用。其中突出表現的是那種特有的美國人的求愛方式,劇情和人物開始以對抗性的敘事布局出現,將滑稽戲和社會諷刺 結合起來,最終達到主題的效果的目的。
這類作品更多關心的是人物性格的完整性。薩杜爾曾注意到《一夜風流》確立了一種新的風格,它的主題已成為30年代的上百部愛情喜劇片的樣板」。的確,在《一夜風流》之後,出現了大量的這類影片,如:喬治。庫克的《假日》(1938年)、《費城的故事》(1940年);霍華德.霍克斯的《撫養嬰兒》 (1938年)、《他的姑娘星期五》(1940年)等等。托馬斯·沙茲在《舊好萊塢/新好萊塢:儀式、藝術與工業》中曾指出:雖然他們的喜劇各有不同「卡普拉的是瘋瘋顛顛的喜劇,庫克的是愛情喜劇,而霍克斯的是瘋狂的喜劇——但是所有這些影片對人物性格、社會態度和敘事格局的處理都是公式化的描寫,這成為 一種明顯的類型」。這種類型雖然缺少相類似的圖像符號——場景、服裝和確定的空間,但他們仍舊有自己「最基本的成規化要素:在任何社會情境中的那對喜劇人物。」
喜劇片是電影中充滿智慧和活力,永遠受到觀眾喜愛的片種。喜劇表演又是最需要演員的氣質和敏感,是最難於把握的表演技巧。大家都知道,讓人開懷大笑比讓人哭要難得多;讓人在笑聲中感到機智和深沉,苦澀和辛酸就更難。翻開電影史的目錄,在查利,卓別林,麥克,塞納特,勃斯特,基頓這些喜劇天才之後,優秀的喜劇片太少了,中國電影的一大缺陷就是缺少幽默感和高品位的喜劇影片。 喜劇片可以更細地劃分為:喜劇、輕喜劇、悲喜劇和正劇中的幽默成分。我們對喜劇的研究是很不夠的,我們只能把有關喜劇的論述簡要概括地做些介紹:
喜劇的本質
喜劇藝術是通過笑來起作用的。笑主要是表達喜悅和滿意的情感。然而笑的性質也是最為多種多樣的,笑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抑鬱的、含淚的。笑可以是善意的或憤怒的,聰明的或愚蠢的,勉強的或誠懇的,驕傲的或諂媚的,鄙夷的或驚慌的,侮辱性的或贊許性的,橫蠻的或膽怯的,友好的或敵對的,譏諷的或淳樸的,尖酸的或天真的,溫存的或粗暴的,意味深長的或莫名其妙的,無恥的或羞澀的。這份清單還可以一而再地擴大下去:快樂的笑、悲慘的笑、神經質的笑、歇斯底里的笑、情慾的笑、獸性的笑;還有凄涼的笑、寂寞的笑…… 笑的聲調也是不計其數的,在唇邊依稀掠過或者在眼角倏然閃過的微笑,直到震耳欲聾的、流淚、捧腹、痙攣同時發生的哈哈大笑。 在笑中所表示的和因笑而產生的人們的相互關系是各式各樣的。譏笑、嘲弄、奚落、開玩笑、取笑、相對而笑、互相嘲笑。
最常見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是人跟人在一起笑。笑是有感染性的。笑會因為笑的人數增多而加強。 那麼,是什麼引起笑聲,使人發笑的呢?亞里士多德在《詩學》里說:「可笑的東西,是並不招致痛苦和危害的某種丑怪的東西。」西塞羅的《論演講家》中說:「:可笑的東西總合有某種丑的,畸形的東西在內。」 』車爾尼雪夫斯基:「丑便是喜劇性東西的起點和本質。」 另外的說法是:笑多半是由不協調引起的。「只有不具危險性的,即不導至痛苦的不協調才能引人發笑」。「捷克的波德斯卡爾斯基說:喜劇藉助愚蠢來表現理智」。 德國的斯提登?杜多夫說:「發現缺點,這是笑的根源,也是喜劇性的根源。」 「如果被描寫的人物身上的缺點也正是當時社會缺點的話,對這二者的嘲笑便得到了統一,這時喜劇便也達到了美的程度。這種笑是最深刻、最持久的,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會笑出來」。
「寫一出喜劇,意味著舉行一次審判,不管是對人還是對社會情況,而笑是最後的和最高的審判。」 西德的思斯特?伊洛思說:「喜劇性的基礎是一種由於結局與假設正好相反而產生的對比效果。產生這種效果的先決條件是我們內心深處對事件抱有一種超然的態度。」亞里士多德還說過:「可笑的東西產生於無害的悖理現」。 看來,用一個簡括的定義來包羅極其多樣的具體的喜劇性現像是十分困難的。 另外,喜劇和幽默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它們永遠是具有迫切的現實性和現代性。因為幽默是一種社會范疇,包含著對該社會和該時代斷面的活動家們所固有的惡習、弊病和反常現像的暗示,嘲諷和辛辣揭露。現代諷刺作家只需要提一筆就能明白的東西,對另一代人說來都是不明不白的,它們往往需要注釋。而不能在剎那間引起反應的幽默是沒有生命的。(如:1992年3月25日《文摘周報》上的一則「生活笑話」:「先生,不瞞你說,我是跑單幫的生意人,哪裡看得懂洋文書!我身上帶著很多錢,現在路上社會治安情況不佳,所以我裝出知識分子的樣子。現在,人人知道知識分子是窮的,沒有油水可撈 我帶了一本洋文書,就是為了圖得一個一路平安罷了。」
喜劇的技巧
「人本身是造成喜劇性的主體。因此,在電影里,人的表演是造成喜劇效果的重要的、最常用的手段。」 「首創性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同樣一個笑話(笑料)很少能第二次使人發笑。」 「基頓的獨到之處,是他的表演藝術寓嚴肅於滑稽之中,他堅信幽默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他說:「我在幼年時便明白,只要我一笑,觀眾就不笑了。」--湯?達迪斯。卓別林:「再沒有比表演過火更能立即扼殺笑聲的了。」「節制是句至理名言。」 「能用一件事引起鬨堂大笑,要比用兩件事好得多。」

⑧ 求一微電影劇本,主題中國近代史 或者求詳細的中國近代史1500字左右

中國近代史論文2008-12-23 11:25《「回眸」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近代,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不僅從軍事、經濟對中國進行侵略,還從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經濟凋敝,一片國將不國的慘狀。壓迫侵略,必然導致反抗,中國人民積極開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爭。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台灣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無不體現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國起義,極大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使得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同時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國並不承認清政府簽訂的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在面對列強的侵略與壓迫時,並沒有採取像清政府一樣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積極同外國侵略者展開了斗爭,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是極其鼓舞人心的。雖然太平天國由於內部的種種原因失敗了,但它卻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是中國農民起義戰爭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曾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他們翻譯外國書籍,學習西方先進的現代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開始有了較為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於是出現了早期的維新思想,出現了一大批以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戰爭以後的戊戌維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大旗下發生的。這些斗爭和探索,使中華民族燃燒起了新的希望,標志著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力量成長壯大的基礎上,在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礎之上發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這次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群眾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它標志著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從此中國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須依賴的力量基礎,五四運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五四運動發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勞動運動的真正開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之後,即民族問題和殖民地革命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改變了過去面貌之時,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以及其在世界歷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顯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被歷史證明了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現代史微電影立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