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2015年電影《十二公民》,當時我記得我們這的電影院只上了一周就不放了
國內首部戲劇電影
電影《十二公民》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青年導演徐昂執導,也是他首次導演的電影作品。12位北京人藝及國家話劇院的實力派演員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米鐵增、高冬平、張永強、李光復、王剛、班贊、劉輝、雷佳領銜聯袂主演。
原劇本《十二怒漢》文本帶著很強的懸念,一環扣一環,所以要求表演者一氣呵成,每一步都恰到好處。加上《十二怒漢》至今已是全球改編最多的電影之一,各個優秀版本珠玉在前,故此次中國版壓力不少。由於導演以及演員都是戲劇界中人,電影在正式拍攝前也像舞台劇一樣經過了近20天封閉式排練,到正式拍攝當天,12位演員竟無一人攜帶劇本, 流暢地進行了演出,這種做法也有別於現今的電影拍攝。
在昨天的電影點映中,影片讓在場的觀眾彷彿置身於話劇現場。因為這部電影中涵蓋了戲劇的表現形式,整部電影沒有多變的場景,只在一個「模擬法庭」的主場景,這在其他商業電影中是不可思議的做法。據了解,這個場景是現實中北京798藝術中心的一家知名展覽館,在影片順利拍攝完成之後,由於密閉空間戲的剪輯難度很大,後期花費了一整年的時間,最後請到前法國真實電影節主席杜阿梅女士擔綱剪輯指導,才敲定簡潔大氣的最終定剪版。
而且《十二公民》劇本文學性強,完全以針鋒相對的對話推動劇情發展,電影先從陪審團11:1幾乎一邊倒的判決開始,隨著12個人對案情疑點的爭議,最終陪審團觀點的完全逆轉,反高潮,引發觀眾對法律的嚴肅與公正的深刻思考。這種的敘事手法也是話劇常用的。
這部電影的演員常演出話劇,把舞台劇的戲劇張力帶到電影裡面。「模擬法庭」中12人圍坐,話語連珠,你說一句我說一句,針鋒相對,沒有浪費一個鏡頭。但是話劇形式的表演方式去表達電影未免給人過於煽情的感覺。
不同人有不同偏見
電影《十二公民》原著《十二怒漢》被不同國家都搬上過銀幕,但由於每個國家國情不一樣,大家相似的故事的表達內容也不盡相同。
最初的美國版《十二怒漢》,講述的是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因為涉嫌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1991年日本版《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通過一樁弱女子殺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討了女性權益的保護問題,也是唯一囊括了女性陪審員的一部;2007年俄羅斯版《十二怒漢大審判》說的是車臣男孩被指控謀殺自己俄羅斯軍官的繼父;至於2015年中國版《十二公民》,審理的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富二代弒父」案。
從而亦可窺探出不同國家所要反映的偏見也有所不同:美國的偏見是種族歧視,日本的偏見是女性地位;俄羅斯的偏見則是車臣問題;中國的偏見是「富二代」。
而且電影《十二公民》與之前的不同版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陪審員都是採用不同的性格以及社會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然後針對同一件事作出的不同反應,顯現出大家的不同偏見。與其說這部電影是講法律和公平,不如說它披著司法的外套,訴說人性的偏見。
《十二公民》的重要角色「8號陪審員」扮演者何冰接受采訪時說: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普遍充滿怨氣,我們沒有陪審員制度,但在網路上,類似的爭論每天都在發生。大家交換意見時前三句還能好好說,到第四句就罵起來了。我希望大家看了電影,至少能有話好好說。
《十二公民》點映期間是各大影片競爭激烈的五一檔期,國內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矛盾再次凸顯出來。我留意到張艾嘉導演的《念念》和王小帥導演的《闖入者》僅僅只得到1%左右的排片,而且都是不好的時段為主,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低分但排片量相當可觀的《左耳》和《何以笙蕭默》等國產青春片。這部戲劇電影《十二公民》沒有明星光環,文學藝術成分較重,上映前後均有進口大片。
❷ 趙寶剛都拍過什麼電視劇
1983年《聊齋故事--葛巾》飾:常大用
1984年《四世同堂》飾:祁瑞豐
1990年《渴望》導播
1991年《編輯部的故事》導演
1992年《皇城根兒》導演
1994年《過把癮》導演
1995年《東邊日出西邊雨》導演
1996年《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導演
1996年《血色婚戀/愛的灣道》總策劃
1997年《無雪的冬天》導演
1998年《永不瞑目》導演
1999年《男人離婚》總監制,合作者:沈 曄
2000年《像霧像雨又像風》導演,合作導演:汪俊
2001年《浮華背後》監制
2002年《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導演
2003年《別了,溫哥華》總導演,導演:汪俊
2003年《滄海百年》總監制
2004年《錄像帶》導演
2005年《給我一支煙/夜雨》導演
2007年《奮斗》導演、製片、監制
2007年《梅艷芳菲》總導演
2007年《落地,請開手機》總監制
2008年《夜幕下的哈爾濱》導演
2008年《我的青春誰做主》導演
2008年《蘇菲的供詞》製作人,主演
2009年 新版《四世同堂》飾:冠曉荷
2009年《婚姻保衛戰》導演
2010年《家的N次方》飾:薛茂祥
2011年《男人幫》導演
2011年《北京青年》導演
2012年《老有所依》[3]導演
2012年8月16日起,趙寶剛大劇《北京青年》熱映。
❸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上映,都有哪些令人期待的看點
導演劉漢祥透露,影片的拍攝初衷是因他對於親子教育的困惑,但拍完三個少年打冰球的故事後,他也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
就像片中曲瑞晨的母親所說:「我們也不告訴他正確答案是什麼,因為可能我們窮盡自己的一生,也在尋找我們人生的正確答案」。現場觀眾對於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家庭教育困境和不斷探尋人生答案的過程也感同身受,對電影的品質贊不絕口。
映後采訪中,有位小朋友說,當片中的冰球少年在賽場上遇到挫折時並沒有倒下,而是繼續堅持冰球之路,讓他特別感動。影片拍攝歷時三年,沒有腳本,沒有排演,素材完全來自幾組家庭真實的生活狀態,而正是因為這種真實的力量,才最打動人。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深圳首映現場。主辦方供圖
▲成都首映現場,觀眾為北京冬奧助力。主辦方供圖
▲冰球少年參加影片深圳首映。主辦方供圖
━━━━━
關於《冰上時刻》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將於1月7日正式上映。
影片故事開始於2018年的夏天,北京某俱樂部重組了一支少年冰球隊,球隊成員是一群2009年出生的孩子。66號於力凡、95號曲瑞晨、97號翟子男逐漸成為了故事的主人公,他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追夢冰雪,從稚子懵懂到少年初長,依然堅持踐行著自己的冰球夢想。
而在這背後,他們的父母和家庭也付出了不為人知的努力,和孩子們再一次經歷了「成長」的快樂與陣痛。該片曾獲得FIRST青年電影展紀錄片實驗室最佳紀錄片提案,並入圍IDF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創投項目。據悉,影片將於1月7日與全國觀眾見面。
━━━━━
紀錄片是生命的陪伴,
導演也在尋找答案
導演劉漢祥特地把自己的女兒和家人帶到了首映禮現場,談及為何拍這樣一部紀錄片,他直言不諱:「2017年,我的女兒出生,作為一個新手爸爸,我不知道如何陪伴她成長,如何教育孩子。拍攝這部紀錄片,也是我帶著對教育的困惑尋找答案的過程。」
劉漢祥慶幸碰到了曲瑞晨、於力凡、翟子男三位小主人公及他們的家庭,在鏡頭前,他們非常誠懇、真實地呈現了各自的生活。三年多的拍攝過程,有很多瞬間讓劉漢祥感同身受,只是關於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的正確答案,他並不確定,「可能我也需要窮盡一生去尋找。」
活動現場,製片人徐秋麗感謝了很多人,從導演、攝影師到被拍攝的家庭,從提供場地便利的冰球俱樂部到後期的剪輯人員、幕後工作人員。一部好看的紀錄電影呈現到大家面,很多人為之付出了三年多的努力。
❹ 喬喬的公益電影人喬喬
地球人都知道,在中國有這么一個執著的人,一年四季用攝影機記錄著生態變遷和環境污染。在深邃無聲的鏡頭背後,有他一雙熱切閃動的眼,把他炙熱的公益之心一次次的熨燙在每一個畫面上。用光影的溫度感染心靈,用光影的力量呼喚公益,在光影的交錯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鏗鏘有力、跳動著的公益之心!他只為實現一個理念: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
他不是環保局官員,也不是林業局官員——本該是環保局做的事兒,他做了!本該是林業局做的事兒,他也做了!當他冒著生命危險用自己的行動保護生態環境,已經超越了官員,樹立了一個「最有擔當的青年導演」的標桿。世界之所以還這么美好,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有他這些人的愛!
他身為電影苦行僧,心為良知公益人,關注社會敏感話題,熱愛生活,敢於說真話,不時通過微博發出中肯的批評。刪帖、禁言、關小黑屋,神馬都是浮雲,他通過微博告訴我們:也許當今的互聯網不再需要偶像,但一定需要正能量。
他是 @導演喬喬JOJO (新浪微博)。
拍常規的商業片,既賺錢,又體面,還能慢慢在這個星光熠熠的圈子中積累人脈和經驗。但是,這個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青年導演喬喬卻出人意料地拐上了一條絕對非主流的羊腸小道:拍公益電影。
為了把「拍攝中國野生動物電影」這個「燒錢而又賠錢」的活兒干到底 ,喬喬至今已經花費了數百萬元,賣了房子又賣車,借完親戚借朋友。「我會不定期地接一些商業片的活兒,賺了錢就再次投入到紀錄影片的拍攝中。」
作為一個公益電影人,他踐行「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他說,「以自己的想法來拍攝我想要表達的影片,將是我在孤獨的電影之路上不斷求索的。」
人民日報以《100個人的中國夢:「瘋子」導演喬喬「砸鍋賣鐵」拍公益電影》為題,報道了他甘於清貧寂寞、投身公益電影的感人事跡,稱他在「傳遞基層正能量」。
中國青年報這樣寫道:對他來說,幾年來最美好的時刻,既不是手握國際大獎,也不是被同行稱贊,而是守候和拍攝的「每一分每一秒」。
法制日報這樣評價:「他們是一群特別勇敢的人,不為賺錢,也不為名聲,只為有所表達,紀錄這個時代的點滴。」
中央電視台則以《電影苦行僧》為片名,滾動播出了他執著於野生動物電影拍攝的公益廣告。
❺ 如何評價電影《十二公民》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20世紀最偉大的法律電影《十二怒漢》,但由於中國並沒有原作中的「陪審員制度」,所以影片進行了中國本土化改編,通過模擬法庭對飽受爭議的「富二代弒父案」進行審理,12位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陪審員——身份分別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對案件進行最終「審判」。去年10月,這部電影斬獲第九屆羅馬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馬可?奧列留」金獎。
國內首部戲劇電影
電影《十二公民》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青年導演徐昂執導,也是他首次導演的電影作品。12位北京人藝及國家話劇院的實力派演員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米鐵增、高冬平、張永強、李光復、王剛、班贊、劉輝、雷佳領銜聯袂主演。
原劇本《十二怒漢》文本帶著很強的懸念,一環扣一環,所以要求表演者一氣呵成,每一步都恰到好處。加上《十二怒漢》至今已是全球改編最多的電影之一,各個優秀版本珠玉在前,故此次中國版壓力不少。由於導演以及演員都是戲劇界中人,電影在正式拍攝前也像舞台劇一樣經過了近20天封閉式排練,到正式拍攝當天,12位演員竟無一人攜帶劇本, 流暢地進行了演出,這種做法也有別於現今的電影拍攝。
在昨天的電影點映中,影片讓在場的觀眾彷彿置身於話劇現場。因為這部電影中涵蓋了戲劇的表現形式,整部電影沒有多變的場景,只在一個「模擬法庭」的主場景,這在其他商業電影中是不可思議的做法。據了解,這個場景是現實中北京798藝術中心的一家知名展覽館,在影片順利拍攝完成之後,由於密閉空間戲的剪輯難度很大,後期花費了一整年的時間,最後請到前法國真實電影節主席杜阿梅女士擔綱剪輯指導,才敲定簡潔大氣的最終定剪版。
而且《十二公民》劇本文學性強,完全以針鋒相對的對話推動劇情發展,電影先從陪審團11:1幾乎一邊倒的判決開始,隨著12個人對案情疑點的爭議,最終陪審團觀點的完全逆轉,反高潮,引發觀眾對法律的嚴肅與公正的深刻思考。這種的敘事手法也是話劇常用的。
這部電影的演員常演出話劇,把舞台劇的戲劇張力帶到電影裡面。「模擬法庭」中12人圍坐,話語連珠,你說一句我說一句,針鋒相對,沒有浪費一個鏡頭。但是話劇形式的表演方式去表達電影未免給人過於煽情的感覺。
不同人有不同偏見
電影《十二公民》原著《十二怒漢》被不同國家都搬上過銀幕,但由於每個國家國情不一樣,大家相似的故事的表達內容也不盡相同。
最初的美國版《十二怒漢》,講述的是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因為涉嫌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1991年日本版《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通過一樁弱女子殺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討了女性權益的保護問題,也是唯一囊括了女性陪審員的一部;2007年俄羅斯版《十二怒漢大審判》說的是車臣男孩被指控謀殺自己俄羅斯軍官的繼父;至於2015年中國版《十二公民》,審理的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富二代弒父」案。
從而亦可窺探出不同國家所要反映的偏見也有所不同:美國的偏見是種族歧視,日本的偏見是女性地位;俄羅斯的偏見則是車臣問題;中國的偏見是「富二代」。
而且電影《十二公民》與之前的不同版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陪審員都是採用不同的性格以及社會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然後針對同一件事作出的不同反應,顯現出大家的不同偏見。與其說這部電影是講法律和公平,不如說它披著司法的外套,訴說人性的偏見。
《十二公民》的重要角色「8號陪審員」扮演者何冰接受采訪時說: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普遍充滿怨氣,我們沒有陪審員制度,但在網路上,類似的爭論每天都在發生。大家交換意見時前三句還能好好說,到第四句就罵起來了。我希望大家看了電影,至少能有話好好說。
《十二公民》點映期間是各大影片競爭激烈的五一檔期,國內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矛盾再次凸顯出來。我留意到張艾嘉導演的《念念》和王小帥導演的《闖入者》僅僅只得到1%左右的排片,而且都是不好的時段為主,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低分但排片量相當可觀的《左耳》和《何以笙蕭默》等國產青春片。這部戲劇電影《十二公民》沒有明星光環,文學藝術成分較重,上映前後均有進口大片,希望上映時不要淪為炮灰。
❻ 趙寶剛導演有哪些作品,求經典。
1990年擔任電視劇《渴望》導播(50集),榮獲廣播電影電視部「飛天獎」,長篇電視連續劇特別獎,獲得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長篇電視連續劇獎,獲首屆北京電視藝術「春燕杯」,優秀電視連續劇獎。
1991年開始獨立執導《編輯部的故事》(25集),榮獲廣播電影電視部「飛天獎」二等獎,獲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長篇電視連續劇獎,獲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獲第一屆優秀喜劇片獎。
1992年導演《皇城根兒》(30集)。
1994年導演《過把癮》(8集),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45周年佳作獎,榮獲廣播電影電視部「飛天獎」,中篇電視連續劇三等獎,獲第十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電視連續劇獎,獲第四屆北京電視藝術「春燕獎」優秀電視連續劇獎,獲華北地區第七屆電視藝術「舞龍獎」《神泉杯》中篇連續劇一等獎。
1995年導演《東邊日出西邊雨》(20集),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佳作獎,獲第五屆北京電視藝術「春燕杯」優秀電視連續劇獎。
1996年導演《一場風花雪月的事》(20集)。
1997年導演《無雪的冬天》(21集)。
1998年導演《永不瞑目》(27集),榮獲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長篇電視連續劇獎。
趙寶剛[4]
2000年導演《像霧像雨又像風》(30集)。
2001年監制《浮華背後》(25集)。
2002年導演《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23集)。
2003年導演《別了,溫哥華》(22集)。
2003年總監制《滄海百年》(36集)。
2004年導演《錄像帶》(19集)。
2005年導演《給我一支煙》(20集)。
2007年導演《奮斗》
2007年總導演《梅艷芳菲》
2007年總監制《落地,請開手機》
2008年導演《夜幕下的哈爾濱》
2008年導演《我的青春誰做主》
2008年《蘇菲的供詞》製作人
2009年導演《婚姻保衛戰》
2010年《家,n次方》飾 薛茂祥
2011年導演《男人幫》(30集)
2011年導演《北京青年》
個人覺得趙寶剛導游拍的戲看著很有味道,很深刻,希望你喜歡吧。
❼ 電影<天邊的雲>什麼時候上影
具體時間,需要片方通知。我只知道這個
10月28日,北京電影製片廠青年導演李萍萍和製片主任一行慕名到黃山區烏石鄉選擇電影《天邊的雲》外景地。經過一天的實地考察,對烏石鄉秀美原生態的山水風光和古樸濃郁的鄉土氣息贊嘆不已,認為這里是該片理想的外景拍攝地,初步決定將《天邊的雲》主要外景地選定在烏石鄉。據悉,該片是一部反映大學生回鄉創業、立志改變山鄉面貌、追求美好生活和愛情的電影。該片由北影廠知名導演李萍萍編導,將於今年11月份正式開機。
❽ 十一度青春系列電影是怎麼回事
2010年6月3日,中國第一視頻網站優酷聯手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雪佛蘭科魯茲聯合啟動中國首部跨平台傳播的新媒體電影——《十一度青春》開機儀式。此番優酷與中影集團聯合出品、雪佛蘭科魯茲全程戰略合作,三強聯手推出更具互聯網屬性及用戶觀看習慣的新媒體電影,以系列網路短片+電影的形式,將呈現給用戶前所未見的藝術視覺內容
十一度青春系列
《拳擊手的秘密》(張亞光導演):他不想再看這個世界,他選擇了失明。 《哎》(尹麗川導演):兩個龍套的愛情,能否修成正果? 《夕花朝拾》(庄宇新導演):遇到57歲的自己…… 《東奔西遊》(李馮導演):唐僧師徒有了夢中情人。 《泡芙小姐的金魚缸》(皮三導演):有這樣一種病,當你太在乎你的愛人的時候,你會忘記他。 《江湖再見》(沈嚴、唐浚導演):因為不能在一起,他們相約自殺…… 《李雷和韓梅梅》(方剛亮導演):作為老鄉的他和她因打錯電話而相識,但他們擁有的只是漂泊。 《阿澤的夏天》(張躍東導演):剛畢業的阿澤來到北京,但這兒沒有他的立足之地…… 《L.I》(張亞東導演):深愛的他神秘失蹤,痴心的她該何去何從? 《老男孩》(肖央導演):兩個最普通的北京小人物的夢想與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