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禮記 大學》有沒有作者
《禮記大學》有作者,作者是曾子。創作年代是春秋末期,作品出處是《禮記》,文學體裁是散文。
《禮記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
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禮記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禮記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
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禮記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1)禮記大學微電影擴展閱讀:
《大學》的基本內容主要是對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作了一種體系性、結構性的概括和描述,以闡明儒家關於學習的內容、目標和為學的次序途徑,旨在張揚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學和聖王的治政之道。《大學》作為《禮記》中的一篇,它對於漢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啟發。
特別是到宋代理學勃興後,藉助科舉的力量,又使它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宋以後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受到《大學》的影響。《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還強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大學》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唯一標准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人世,注重自身修養,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一,對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 禮記·大學的簡介
《大學》,西漢戴聖所傳《禮記》的第四十二篇,亦稱正本、原本、古本《大學》,乃有別於始於宋朝的朱子章句本。此篇《大學》原文,依據清末阮元重刊的《宋本禮記註疏》。
③ 禮記·大學的評價
中國古代理想家在討化教育教學問題時,總是用最朴實的語言、用淺顯的比喻展開論述的。《學記》是中國兩千年前的一部教育學專著,幾乎討論了教育教學的所有問題,其所歸納的教育教學六大原則(預防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循序性原則、觀摩性原則、長善救失原則、啟發誘導原則)都是現代教育著作中予以重點論述的。如此「皇皇巨著」,竟然只有一千多字。其文字之淺易,蘊涵之豐富又是當代的教育著作所無法相比的。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為什麼不去讀一讀呢?中國先哲的教育教學著作都不難讀懂,〈學記〉、〈勸學〉、〈師說〉、〈原教〉等,都頗具韻味,可琅琅上口。在誦訊這些教育教學精篇,品味中國古典文化意蘊的同時你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先哲教育智慧的熏陶,這是一件很令人快樂的事情。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貫通古今以植其根,融會中外以繁其葉」,這是繁榮與發展我國教育所應遵循的途徑。
④ 禮記·大學主要講了什麼,簡要的刷一下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大學》寄託了古人內聖外王的理想。 《大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窺儒家之門。 該文從實用主義角度,對現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等均有深刻啟迪意義。 國父孫中山作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第六講題提到;「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
⑤ 美麗的故事觀後感
女性的光輝
----電影《美麗的故事》觀後感
早就聽說由上饒市委宣傳部、德興市委宣傳部、北京中作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拍攝的電影《美麗的故事》在德興殺青了,沒想到我竟然有機會先睹為快。陳美麗的故事在上饒家喻戶曉,誠信為美德的農村婦女感動了千千萬的中國人。本土作家建平、洪柳以她的故事為原型創作了電影劇本《美麗的故事》,並邀請到集作家、製片人和導演身份於一身的畢雲琪導演和影視獲獎專業戶、著名主旋律導演張今標攜手執導,由知名演員周浩東、池華瓊擔綱男女主角。
電影《美麗的故事》講的是德興市李宅鄉宗儒村農村婦女陳美麗的丈夫在一次撲打山火中不幸身亡,丈夫生前借過許多鄉親的錢,陳美麗聽說後,馬上貼出還債通告,承諾不管有無借據,一定替亡夫還債。從那以後,陳美麗懷著一顆誠信而又堅強的心,一邊挑起家庭的重擔,悉心照顧公婆和兒女,一邊用行動踐行自己的諾言,外出打工掙錢還債。她的義舉感動了無數人,廣受媒體關注。
電影《美麗的故事》題名一箭三雕,既點出了女主人公的名字又表現了農村少婦淳樸美麗的外表,同時更深地挖掘出了人物內心的美。電影的主題思想鮮明,謳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記·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它提出的是當時社會的一種道德綱領,而如今「德」已成為中國倫理的核心理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雖然當今正處於一個傳統道德斷鏈的時期,社會各個環節都嚴重缺乏誠信,什麼學術造假、學歷造假、食品造假、名人古墓造假等現象到處充斥著人們的眼球和心靈,就像電影中來冒領錢的一夥人一樣,他們都是假惡丑的代言人。但有假惡丑的地方,就一定有真善美。女主人公美麗的誠信美德正是對它最好的闡釋。
電影最值得稱道的是,成功塑造了三個農村婦女形象:具有堅忍不拔性格,生活態度積極平和,展現了人性中真善美的農村少婦陳美麗;雖說不上知書識禮,但大義凜然、任勞任怨的山林母親;誠惶誠恐,攛掇丈夫貪小便宜,並且沾沾自喜的寶生嫂。
電影一開始,陳美麗只是一個賢妻良母式的內當家形象,主要塑造了美麗的丈夫山林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並因為守信用,老闆願意雇他運貨,村裡的人願意把錢借給他,沒想到一起意外的山火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家裡留下年邁的老母親、痴呆的小叔子以及一雙未成年的兒女。在農村,家庭主要男勞力的喪失使這個原本就不寬裕的家庭滑向深淵,然而妻子美麗在拿到五萬多元撫恤金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替亡夫還債。還債通告上牆,各方債主上門:有貪小便宜的寶生嫂,有村裡游手好閑的小混混,還有開著車來騙錢的闊佬,門庭若市,好不熱鬧。電影戲劇地通過還債過程中的鬧劇體現了農村婦女美麗的高尚人格,反襯這些人心靈的丑惡。同時用兩個情節加強塑造了女主人公形象的生動飽滿:哥哥的勸說,傻小叔子的藏錢,全不能動搖美麗還錢的倔強信念。電影兩次用到妻子美麗到墳前告慰丈夫在天之靈的鏡頭,也說明山林夫妻是一對琴瑟和諧、心心相映的好伴侶,丈夫的亡故不但沒有擊垮妻子生活的信心,反而使妻子繼承了丈夫的美德,承擔了家庭的重擔,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有道德、有尊嚴、誠信的美麗之路,使觀眾在擦乾眼淚悲痛惋惜之際更加振奮精神。
山林的母親是一位六十多歲的普通農村老太太,電影中著墨並不多。但細心的觀眾還是可以讀出,她是一位命運多舛的老太太,僅有的兩個兒子一個死,一個傻,還有兩個未成年的小孫女,在媳婦外出打工後都要由她來照看。片中媳婦美麗拿到撫恤金後說要先還債,她馬上支持,一點異議都沒有。從中可以看出山林的誠信美德也是來自於偉大平凡母親的教育,同時也可得出,一村一家都這樣講「惟德乃興」並不是沒有淵源的,而是村人代代相傳「以德為本、以德服人」的處世道理深入人心。
寶生嫂是片中普通農村婦女的一個代表。她心裡的小算盤,整天都在算計著錢的事情。雜貨店經營的小生意,不失時機的向山林討債,山林死後時刻惦記著債,不停攛掇丈夫催債,向美麗理直氣壯要債,以及討債多得了三百元後的自鳴得意,真實刻畫了一個俗人的全部嘴臉。但她又是不同於小混混和闊佬的壞人,她只是一個俗人。俗人的道德境界只是很低,但並不是沒有,她最終在美麗精神的感召下良心發現,及時退還了多要的三百元錢,可見「德」的感化作用對於俗人還是有用的。
逝者已去,生者猶在。美麗嬌俏柔美的外表下,映射出新時代農村女性的光輝,「惟德乃興」的做人理念在中華大地回盪悠長。
用誠信構建美麗人生
——電影《美麗的故事》觀後感
姜光麗
陳美麗,一個普通的名字,江西省德興市李宅鄉宗儒村的一個32歲的普通村婦。
陳美麗,一個不普通的名字,她以替亡夫還債的誠信之舉,感動了中國,被評選為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
根據陳美麗的真實故事,改編成的電影《美麗的故事》,已經進入了最後合成階段。11月16日晚,我們上饒市三清女子文學會的部分會員,相聚在金洋帆十五樓,有幸提前觀看到了電影《美麗的故事》的樣片。
該影片由畢雲琪、張金標執導,池華瓊、周浩東主演,在江西省德興市李宅鄉宗儒村陳美麗的家裡現場拍攝完成。影片一開始,是如黛的青山環抱著位於德興市郊有江南四大名樓之美譽的聚遠樓,在這片青山綠水。唯德乃興的土地上,王雲林家,一個普通的甚至是貧困的農村家庭——斑駁的泥牆,黑褐的瓦頂;陳美麗,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正燒好早飯,一邊忙著家務,招呼女兒上學,一邊督促還賴在床上睡懶覺的丈夫雲林,提醒他今天送貨的事情。雲林轉過身趁機就把美麗抱在了懷里,美麗嗔羞捶拍,滿臉的幸福恩愛。
如果沒有那一場山火,這個貧寒家庭的幸福還會繼續下去,象最多數的夫妻一樣,互相扶攜著,贍養年老體弱的婆婆,撫養兩個遠未成年的女兒,因小時候患有腦膜炎智力受損,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的生活,也依然會得到悉心照料,然後在歲月中漸漸老去,度過平靜祥和的一生。
意外還是發生了。雲林在送貨歸來的途中,發現村裡的一處山林著火,便召集了村裡人同去撲火。這一去,卻是拋妻別女,夢歸黃泉。在救火過程中,雲林被一個掉落的山石砸中昏倒,最終被無情的山火奪去了性命。
面對丈夫的突然離去,陳美麗欲哭無淚。她強忍悲痛,處理了丈夫的後事之後,爭取到婆婆的支持,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那就是用丈夫的死亡賠償金和賣掉貨車後所得總共五萬元現金,償還丈夫生前欠下的十幾萬元的債務。俗話說人死帳爛,但陳美麗以柔弱的肩膀,承擔起人死帳不爛的誠信諾言,因為找不到帳本,她在自己門前貼了這樣一張告示:「各位鄉親好友:如有與死者王雲林生前有經濟來往賬目的,即日起請與其家屬聯系,以待清理解決。家屬:陳美麗。」
這是一紙誠信的宣言,這是一面靈魂的鏡子:鄰居大叔看美麗一家的艱難,堅決不讓妻兒到美麗家提雲林欠他3000元貨款的事;由雲林送到醫院,後又借雲林的貨款墊交了宮外孕醫葯費的小夫妻,變買了項鏈戒指,還清了欠美麗家的錢。開著小商店潑辣貪財的寶生嫂把雲林欠她的700元冒領成1000元後,終於良心發現又退回了300元;村裡正愁手上沒錢花剛要冒領500元的小混混,被帶進了「唯德乃磬」的宗祠受到了長輩的責罰;當美麗告示償還亡夫欠款的事情,在互聯網上傳頌,並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時,一些不法之徒趁機假冒雲林生前的朋友,上門逼債,並實施搶劫,最後在村民們舉著鋤頭抄近道,人人憤怒個個追的強大攻勢下,慌不擇路,束手就擒。這一幕幕場景,真是大快人心啊!從中也讓我們看到了誠信的力量,正義的光芒。
影片里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美麗的哥哥。他從一個心疼著妹妹的哥哥的心理出發,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考慮,一次又一次地為美麗尋找到脫離這片苦海的途徑:當美麗望著這五萬元錢發呆時,哥哥說,人死帳爛,這些錢你就留著一家人好好過日子吧;當美麗告示還債,發現竟欠款十三萬元之多時,哥哥說,手上的現金都還光了,你也算盡心了,哥已經給你找了個好人家,可以帶著小女兒一起嫁過去,這樣你以後的日子就平安了。當美麗決定出外打工還債,哥哥又默默地支持,幫助美麗種田收割。哥哥給出的這每一條路,都是同樣狀況之下普通人常走的路,只要美麗去選擇了,就一定會輕松很多,社會和人們也會給予理解,但美麗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用誠信構建起自己平凡又不平凡、普通又不普通的美麗人生。
影片最後,美麗來到了丈夫的墓碑前,把臉貼在碑上,輕輕地撫摸著,深情地告慰丈夫:「雲林,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的欠款已經全部還清了。家庭的擔子我也會一直挑下去的。一切你就放心吧!」
是啊,人生的路還很長,但我們有理由堅信:用誠信構建起來的人生和社會,一定會更加美好!
觀影片《美麗的故事》有感:誠信讓"美麗"更美麗
日前,在北京看了由畢雲琪、張今標執導,池華瓊、周浩東主演的電影《美麗的故事》樣片,眼含感動的熱淚,我們深深地被主人公陳美麗張榜替亡夫還債的故事所打動。看完影片,走在街頭,雖然寒風陣陣,但我們的心中依然溫暖。
電影《美麗的故事》,根據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陳美麗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講述了發生在大山深處的一個普通農婦陳美麗在丈夫因救火不幸身亡之後,貼出通告幫亡夫還債的故事。陳美麗堅持誠信為本,無論是手持借據的,還是沒有借條的,陳美麗都一一償還。她寧願自己過苦日子,寧願自己打工賺錢,也要還清亡夫所欠。她那種不僅自己講誠信,也信他人的高貴品質,那種人死債不爛、欠債就要還的樸素思想,感動了億萬人。該片已進入最後合成階段,即將在全國上映。
影片催人淚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人公誠心對待債主,去疑心而積信義,譜寫了一曲頌揚誠信的贊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導演從細節入手,營造出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情節,讓觀眾的情緒不由自主地跟著主人公走。陳美麗丈夫救火身亡後,年老的婆婆、呆傻的弟弟、兩個年幼的女兒以及一所破舊的房子所組成的貧苦家庭怎麼生存?這深深地牽動著觀眾的心。是拿著亡夫的撫恤金過一段時間的「好日子」?還是棄家不管而遠走他鄉?當美麗毅然貼出公告,決定用微薄的撫恤金和自己出去打工來替亡夫還債時,一些觀眾先是吃驚,繼而有些不理解,最終卻被她的誠信和善良所感動。當美麗找到大女兒紅紅後並與之抱頭痛哭,承諾絕對不離開女兒、不離開這個家的時候;當她冒雨趕到醫院送錢救人時,她的舉動,讓觀眾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交融、真切的情感共鳴。正是這種對人物心靈細致入微的刻畫,使一個個人物形象生動,真實豐滿,有血有肉。
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點亮一片星空;一片小小的綠葉,可以美化一個季節;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涌動起整個海洋,這就是誠信的力量,也是電影《美麗的故事》給我們的深刻啟示。當今社會正處在大變革、大變動、大變化、大發展的轉型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多樣化,思想意識多元化,以致見利忘義、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等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社會呼喚誠信,時代呼喚誠信,民眾呼喚誠信。陳美麗的故事告訴我們,誠信是最重要的財富。影片中,當混水摸魚的小混混被帶進掛有「惟德乃馨」的宗祠,想騙錢的騙子被戴上手銬,潑辣而又視錢如命的寶生嫂主動退還多要的300元錢時,我們從中看到了誠信的力量;當帳本被找到,帳目借支基本吻合時,我們那顆一直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故事發生地江西德興的一些鄉村,是陳美麗誠信故事肥沃的土壤。當美麗替夫還債的故事感動全社會的時候,我們發現,誠信的遠離,其實一直是中國人心中永恆的痛。
影片用優美的鏡頭和朴實的語言,講述了一個簡單而又不平凡的誠信故事,讓我們切身感受到,道德模範其實很平凡,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樓上樓下、前村後院。影片正是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引導觀眾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使以誠實守信為重要內容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深入人心,這在金錢萬能、物慾橫流的今天,無疑是一筆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
⑥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這段話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譯文】古代想把彰明光明正大的品德推及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整個國家。想要治理整個國家的人,先要在家族裡實行平等;想要在家族裡實行平等的人,先要修養自身;想要修養自身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性;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性的人,先要使自己意念誠摯;想要使自己意念誠摯的人,先要達到認識明確;而達到認識明確的方法就在於探究事物的原理。
【張居正講解】這一節是《大學》的條目功夫,其序如此。誠,是實;致,是推及;知,是識;格,是至;物,是事物。孔子說:「明德新民,固大人分內之事,而功夫條目,則有所當先。在昔古之人君,任治教之責,要使天下之人,都有以明其明德者,必先施教化,治了一國的人,然後由近以及遠。蓋天下之本在國,故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也。然要治一國的人,又必先整齊其家人,以為一國的觀法,蓋國之本在家,故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也。然要齊一家的人,又必先修治己身,以為一家之觀法,蓋家之本在身,故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也。身不易修,而心乃身之主宰,若要修身,又必先持守得心裡端正,無一些偏邪,然後身之所行,能當於理。所以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不易正,而意乃心之發動,若要心正,又必先實其意念之所發不少涉於欺妄,然後心之本體能得其正。所以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至於心之明覺謂之知,若要誠實其意,又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見得道理無不明白,然後意之所發或真或妄,不致錯雜,所以說,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理之散見寓於物,若要推及其知,在於窮究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極的去處,然後所知無有不盡,所以說,致知在格物。」這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明明德的條目;齊家、治國、明明德於天下,是新民的條目;人能知所先後,而循序為功,則己德明、民德新,而止至善在其中矣。《大學》之道,豈有外於此哉!
【今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中的「八目」,這「八目」是《大學》的核心思想,因為《大學》後面的章節都是在闡釋這「八目」,闡釋如何通過「八目」的修行,而達到「三綱」的最高境界。
家是國家的最小細胞,家是個體安頓自己身體的一個基本單元。沒有家,人將漂泊無依;沒有家,國將變得不穩定,所以人們總是期望「家和萬事興」。因此,儒家把進退有序、長幼有序的「齊家」看成是一個人成年所必須經歷的過程。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就是在家族裡邊要言行規范,要能夠齊家。人是個體的人,也是社會的人,他要參與一個群體,這個群體首先就是家,然後是國,而修養或責任的實施也是由「齊家」到「治國」。中國有一句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正說明天下的事國家的事不是和個人沒有關系的。這就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觀點。如果國將不國,家何為,人何在?在這個意義上,家國與個人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人必須從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素質,以身作則,才能言出令行。
⑦ 禮記·大學的介紹
《禮記·大學》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大學》、《1》看作與《孟子》、《2》同等重要的「經書」;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書章句集注》,因《論語》記載孔子言行,《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子思所作,《孟子》記載孟子言行,故又稱「四子書」。元延祐年間,以《四書章句集注》試士子,懸為令甲,從此,「四書」成為芸芸士子干祿之必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