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中經典的無技巧轉場徵集
新片《撞車》、《生死停留》、《格林兄弟》中都大量出現過無技巧轉場、
大致無技巧轉場分以下幾類:
1.相同主體轉換
2.遮擋鏡頭轉場
3.主觀鏡頭轉場
4.特寫轉場
推薦看看《生死停留》,其中運用了大量的相似主體轉場,幾乎用濫了。
『貳』 電影視頻編輯中技巧轉場的方法
電影視頻編輯中技巧轉場的方法
一部完整的微電影是由多個情節的段落所組成,而每一個情節的段落則由若干個蒙太奇鏡頭段落組成,每一個蒙太奇鏡頭段落又由一個或若干個鏡頭組成。場面的轉換首先是鏡頭之間的轉換,同時也包括蒙太奇鏡頭段落之間的轉換和情節段落之間的轉換。為了使影片內容的條理性更強、層次的發展更清晰,在場面與場面之間的轉換中,需要一定的手法。
轉場的方法多種多樣,但通常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用特技的手段作轉場,另一種是用鏡頭的自然過渡作轉場,前者也叫技巧轉場,後者又叫無技巧轉場。
技巧轉場的方法一般用於電視片情節段落之間的轉換,它強調的是心理的隔斷性,目的'是使觀眾有較明確的段落感覺。由於電子特技機、非線性編輯系統的發展,特技轉換的手法有數百種之多,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種形式:
1.淡出與淡入
淡出是指上一段落最後一個鏡頭的畫面逐漸隱去直至黑場,淡入是指下一段落第一個鏡頭的畫面逐漸顯現直至正常的亮度,淡出與淡入畫面的長度,一般各為2秒,但實際編輯時,應根據電視片的情節、情緒、節奏的要求來決定。有些影片中淡出與淡入之間還有一段黑場,給人一種間歇感,適用於自然段落的轉換。
2.掃換
掃換也稱劃像,可分為劃出與劃入。前一畫面從某一方向退出熒屏稱為劃出,下一個畫面從某一方向進入熒屏稱為劃入。劃出與劃入的形式多種多樣,根據畫面進、出熒屏的方向不同,可分為橫劃、豎劃、對角線劃等。劃像一般用於兩個內容意義差別較大的段落轉換時。
3.疊化
疊化指前一個鏡頭的畫面與後一個鏡頭的畫面相疊加,前一個鏡頭的畫面逐漸隱去,後一個鏡頭的畫面逐漸顯現的過程。在電視編輯中,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一是用於時間的轉換,表示時間的消逝;二是用於空間的轉換,表示空間已發生變化;三是用疊化表現夢境、想像、回憶等插敘、回敘場合;四是表現景物變幻莫測、琳琅滿目、目不暇接。
4.翻頁
翻頁是指第一個畫面像翻書一樣翻過去,第二個畫面隨之顯露出來。現在由於三維特技效果的發展,翻頁已不再是某一單純的模式。
5.停幀
前一段落結尾畫面的最後一幀作停幀處理,使人產生視覺的停頓,接著出現下一個畫面,這比較適合於不同主題段落間的轉換。
6.運用空鏡頭
運用空鏡頭轉場的方式在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特別是早一些的電影中,當某一位英雄人物壯烈犧牲之後,經常接轉蒼松翠柏、高山大海等空鏡頭,主要是為了讓觀眾在情緒發展到高潮之後能夠回味作品的情節和意境。空鏡頭畫面轉場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除以上常見的轉場方法,技巧轉場還有正負像互換、焦點虛實變化等其它一些方式。
;『叄』 城市紀錄片剪輯:無技巧轉場更「高級」(一)
1.遮擋轉場
遮擋轉場,也稱前景遮擋轉場,是利用遮擋物完成轉場的方法,這些遮擋物可以是自然存在的,也可以是人工製造的:樹木、人物、手部、汽車、牆壁、幾何體等均可以作為遮擋物。當其他遮擋物不好利用或無法找到時,人物的手部就是一個很好的“遮擋物”。
遮擋轉場的成功運用需要攝影師的密切配合,前期拍攝時就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想法。在拍攝時可以用手掌逐漸遮擋住鏡頭,然後停止拍攝;下一個鏡頭開始拍攝前用手掌遮住,開始拍攝後再將手掌慢慢移開,同時後拉鏡頭。
影片中多次使用了遮擋物實現轉場效果。在展示工人辛勤工作拉貨的鏡頭中,巧妙地使用柱體作為遮擋物,拉貨的人也由青年變成了一位白發蒼蒼的長者;而上一秒是街拍的場景,利用一輛經過的貨車作為轉場物,成功地將場景切換成了玩手機的路人。雖說選擇遮擋物很重要,但真正的挑戰是使用遮擋物的同時保持動作流暢,這就需要在時間軸上下功夫,對元素進行適當的微調。
以上就是小編關於城市紀錄片剪輯中的無技巧轉場的分享,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本平台,小編也會及時的整理和發布的,注意查看哦!
『肆』 轉場的無技巧轉場
(一)無技巧轉場 (13種)
無技巧轉場是用鏡頭自然過渡來連接上下兩段內容的,主要適用於蒙太奇鏡頭段落之間的轉換和鏡頭之間的轉換。與情節段落轉換時強調的心理的隔斷性不同,無技巧轉換強調的是視覺的連續性。並不是任何兩個鏡頭之間都可應用無技巧轉場方法,運用無技巧轉場方法需要注意尋找合理的轉換因素和適當的造型因素。無技巧轉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兩極鏡頭轉場
前一個鏡頭的景別與後一個鏡頭的景別恰恰是兩個極端。前一個特寫,後一個是全景或遠景;前一個是全,遠景,後一個是特寫。
特—遠 特—全 全—特 遠—特
效果:強調對比。
2 同景別轉場
前一個場景結尾的鏡頭與後一個場景開頭的鏡頭景別相同。
全—全 特—特
效果:觀眾注意力集中,場面過度銜接緊湊。
3特寫轉場
無論前一組鏡頭的最後一個鏡頭是什麼,後一組鏡頭都是從特寫開始。
其特點是,對局部進行突出強調和放大,展現一種平時在生活中用肉眼看不到的景別。我們稱之為「萬能鏡頭」,「視覺的重音」。
4 聲音轉場
用音樂,音響,解說詞,對白等和畫面的配合實現轉場。
5空鏡頭轉場
空鏡頭是指一些以刻畫人物情緒,心態為目的的,只有景物,沒有人物的鏡頭。空鏡頭轉場具有一種明顯的間隔效果。
作用是渲染氣氛,刻畫心理,有明顯的間離感。另外也為了敘事的需要,表現時間,地點,季節變化等。
6 封擋鏡頭轉場
封擋是指畫面上的運動主體在運動過程中擋死了鏡頭,使得觀眾無法從鏡頭中辨別出被攝物體對象的性質,形狀和質地等物理性能。
影片《穿prada的女王》裡面就有一組很精彩的封擋。
7 相似體轉場
(1 )非同一個但同一類
(2) 非同一類但有造型上的相似性
如飛機和海豚,汽車和甲殼蟲。影片《007》片頭、《放牛班的春天》《瘋狂的石頭》都有相似體轉場。
8 地點轉場
滿足場景的轉換。比較適合新聞類節目。根據敘事的需要,不顧及前後兩幅畫之間是否具有連貫因素而直接切換(使用硬切)。
9運動鏡頭轉場
攝影機不動,主體運動。攝像機運動,主體不動。或者兩者均為運動。
作用:轉場真實,流暢,可以連續展示一個又一個空間的場景,是紀實紀錄片創作的有力武器。
10 同一主體轉場
前後兩個場景用同一物體來銜接,上下鏡頭有一種承接關系
11 出畫入畫
前一個場景的最後一個鏡頭走出畫面,後一個場景的第一個鏡頭主體走入畫面。
12主觀鏡頭轉場
前一個鏡頭是人物去看,後一個鏡頭是人或物所看到的場景。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主觀性。此轉場要慎用。
13 邏輯因素轉場
前後鏡頭具有因果,呼應,並列,遞進,轉折等邏輯關系,這樣的轉場合理自然,有理有據,在電視片,廣告片中運用較多。
『伍』 土耳其瞭望塔中的無技巧轉場都有哪些
1:兩級鏡頭轉場
前一個鏡頭的景別與後一個鏡頭的景別恰恰是兩個極端。前一個特寫,後一個是全景或遠景;前一個是全,遠景,後一個是特寫。特—遠特—全全—特遠—特效果:強調對比。
2:同景別轉場
前一個場景結尾的鏡頭與後一個場景開頭的鏡頭景別相同。全—全特—特效果:觀眾注意力集中,場面過度銜接緊湊。
3:特寫轉場
無論前一組鏡頭的最後一個鏡頭是什麼,後一組鏡頭都是從特寫開始。其特點是,對局部進行突出強調和放大,展現一種平時在生活中用肉眼看不到的景別。我們稱之為“萬能鏡頭”,“視覺的重音”。
4:聲音轉場
用音樂,音響,解說詞,對白等和畫面的配合實現轉場。
5:空鏡頭轉場
空鏡頭是指一些以刻畫人物情緒,心態為目的的,只有景物,沒有人物的鏡頭。空鏡頭轉場具有一種明顯的間隔效果。用是渲染氣氛,刻畫心裡,有明顯的間離感。另外也為了敘事的需要,表現時間,地點,季節變化等。
6:封擋鏡頭轉場
封擋是指畫面上的運動主體在運動過程中擋死了鏡頭,使得觀眾無法從鏡頭中辨別出被攝物體對象的性質,形狀和質地等物理性能。
7:相似體轉場
(1)非同一個但同一類
(2)非同一類但有造型上的相似性
轉場技巧你會用幾個呢?是否對你有幫助呢?以上就是環球青藤小編關於無技巧轉場的分享,希望對想要學習視頻製作的小夥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歡迎關注本平台。
『陸』 無技巧轉場的常見的直接切換轉換場景的技巧
(一)利用相似性因素
(二)利用承接因素
(三)利用反差因素
(四)利用遮擋元素(或稱擋黑鏡頭)
(五)利用運動鏡頭或動勢
(六)利用景物鏡頭(或稱空鏡)
(七)利用聲音用音樂、音響、解說詞、對白等和畫面的的配合實現轉場
(八)利用特寫
(九)利用主觀鏡頭
(十)隱喻式轉場
(以上多種技巧的綜合運用可參見片例《丹麥交響曲》片斷、《新加坡透視》片斷) 上下鏡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體形象,或者,其中物體形狀相近、位置重合、在運動方向、速度、色彩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等等,以此來達到視覺連續、轉場順暢的目的。這樣的例子在影視片中有很多:電視片《丹麥交響曲》剪輯效果非常流暢,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量採用相似性的直接切換技巧,比如,利用固定鏡頭中的玩具士兵與現實中皇家衛隊儀式活動連接;森林中一棵大樹正倒下,與順勢倒在切割機上的木樁相接,從森林伐木場轉至木材加工點;從切割機將木頭切割成塊,再拼接成木地板,轉換到排練廳內的木地板特寫,木地板上有舞者的身影,自然接了一組芭蕾舞演員的鏡頭;跳舞者正抬起的足尖特寫,又與下一鏡頭中順勢抬腿跳民間舞的形象對接,場景轉換由排練廳轉到舞台上民間舞演出,由演員抬頭,雷聲大作,跳接到戶外鏡頭,雨中行色匆匆的人們。這一組時空的轉換非常精妙,丹麥森林茂盛、木材豐富與丹麥人熱愛舞蹈藝術、介紹丹麥民間舞似乎是跨度很大的兩方面內容,但是通過相似關聯,很緊湊地結合在一起,毫不牽強。
事實上,在平時的電視片創作中,只要做個有心人,是不難發現事物之間眾多的相似性關聯,比如說,前一個鏡頭在教室里將磁帶塞進錄象機,畫面內有一台電視機;下一個鏡頭從電視機的影像拉開,已在家裡;上一個鏡頭是在果園里果農採摘蘋果,下一個鏡頭挑選蘋果特寫,但是,內容已變成了農貿市場見聞。巧妙運用上下鏡頭的相似關聯,減少視覺變動元素,符合人們逐步感知事物的規律,場面轉換自如。 利用上下鏡頭之間的造型和內容上的某種呼應、動作連續或者情節連貫的關系,使段落過渡順理成章,有時,利用承接的假象還可以製造錯覺,使場面轉換既流暢又有戲劇效果。尋找承接因素是逐步遞進式剪輯的常用方式,也是電視編輯應該熟練掌握的基本技巧。
比如,上一段落主人公准備去車站接人,他說我去車站了,鏡頭立即承接這一意思切換到車站外景,開始了下一段落,這是利用情節關聯直接轉換場景。
再如,前一段落介紹北京天安門廣場是中國人嚮往的中心,一組天安門廣場上各種景象的鏡頭,其中結尾鏡頭是一個家庭在廣場上拍全家福,攝影師按下了快門,下一段是介紹片中一個家庭的情況,利用一張全家福的照片,內容轉述到對這個典型的普通中國市民家庭的描述上(紀錄片《故宮》),在這里,廣場的攝影師按下快門與後面的全家福照片之間的呼應承接,從全景式概貌介紹轉到對典型家庭的描繪。
又如:前一段落是城市清晨的生活景象,忙碌的人們擠上電車,又匆匆走下地鐵列車,下一段落是介紹某街道的社區生活,之間可以通過一個代表地點的站牌,從地鐵轉至街道;前一段落是廟內燒香的人們,轉場鏡頭可以從熱鬧的院內搖至院外的高層樓房,然後接一組城市建築的鏡頭。一般來說,此建築接彼建築,建築外景接建築內景,接建築內的人群,再接主人公;類似的承接方式連接是剪輯中結構鏡頭連接順序的一般規律。
利用人們自動承接的心理定勢,採用偷梁換柱的手段,往往可以造成聯繫上的錯覺,使轉場流暢而有趣。比如,第一組是畫家作畫,最後近景是畫家眯眼在看,下一鏡頭是另一副畫,拉開已是在展覽廳了。畫家看與後面的畫似乎是一個動作的連續,但是實際上已是另一內容;再比如,前一鏡頭是一個人在公園練習京劇舞棍動作,他望畫外一拋;下一畫面一隻手接棍,此時,他已身著戲服在舞台演出,一拋一接,將台上台下有趣地聯系在一起,(電視短片《戲舞》),這後一鏡頭是編輯在資料中找到的,他很好地利用了兩個鏡頭在動作連續上的錯覺,使轉場連貫而緊湊。
利用反差因素
利用前後鏡頭在景別、動靜變化等方面的巨大反差和對比,來形成明顯的段落間隔,這種方法適合於大段落的轉換。其常見方式是兩極景別的運用,由於前後鏡頭在景別上的懸殊對比,能製造明顯的間隔效果,段落感強,它屬於鏡頭跳切的一種,有助於加強節奏。比如,電視片《丹麥交響曲》中有許多例,其中:前一組是海上航行的大全景,後一組的第一個鏡頭直接跳接到熱鬧的牛市上牛的特寫,景別或聲音的突然變化形成了一種段落間的節奏轉換;同樣,《申奧片》中也有大量兩極鏡頭轉場的實例,威風鑼鼓的特寫接一組群山日出長城的大全景;前一段落是以三大男高音在紫禁城演出的大全景結尾,後一段落開場是迎面而來的舞式隊近景;前一段落是中國孩子各種姿態和笑臉,結尾鏡頭是一個小男孩手舉歡迎奧運小旗幟的中景,下一段落是表現北京絢麗之夜,開場鏡頭是俯瞰全城的大遠景,運用兩極鏡頭幾乎使每一個段落間隔都非常清晰可分,強化了視覺對比效果。
在電視紀錄片中,兩極鏡頭轉場更是區分段落層次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大幅度省略無關緊要的過程,利用在動中轉靜或在靜中變動來賦予觀眾強烈的直觀感受。一般來說,前一段落大景別結束,下一段落小景別開場,敘述節奏加快,場面轉換有力;反之,前一段落小景別結束,後一段落大景別開始,段落分隔效果明顯,敘述節奏相對從容。 所謂遮擋是指鏡頭被畫面內某形象暫時擋住,依據遮擋方式不同,大致可分為兩類情形:一是主體迎面而來擋黑攝像機鏡頭,形成暫時黑畫面;二是畫面內前景暫時擋住畫面內其他形象,成為覆蓋畫面的唯一形象,比如,在大街上的鏡頭,前景閃過的汽車可能會在某一片刻擋住其他形象。當畫面形象被擋黑或完全遮擋時,一般也都是鏡頭切換點,它通常表示時間地點的變化。主體擋黑通常在視覺上能給人以較強的沖擊,同時製造視覺懸念,而且,由於省略了過場戲,加快了畫面的敘述節奏。典型例子是:前一段落在甲地點的主體迎面而來擋黑鏡頭,下一段落主體背朝鏡頭而去,已到達了乙處。
在影視片中,尤其是電視中,前景遮擋轉場的運用較為普遍。在電影《有話好好說》中,有這么一段內容:男主人公在大街上等待女朋友,開始鏡頭在百無聊賴地東張西望,下一鏡頭,前景中汽車駛過,他在吃西瓜;汽車再駛過,他在吃盒飯,最後一個鏡頭汽車駛過,畫面轉接到女朋友的家中。
同樣原理,一則航空公司的廣告更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遮擋鏡頭在流暢轉場上的妙用:鏡頭一開始,一個小男孩在上學路上,一輛老式汽車駛過畫面後,他成了高中生,當一位當街打電話的人擋住他後,他出現時已是一個年輕小伙,遇見了位姑娘,他從花攤上拿起一束鮮花,大捧鮮花擋住了他,他再次出現時已在婚禮上,一輛現代汽車駛過他們面前,他成了父親,一家三口親親熱熱,下雨了,他撐開傘,雨傘擋黑了鏡頭,隨後已長大的孩子和他一起親密地逛街,走過一個大樹後,他去參加女兒的婚禮,婚禮前的噴泉擋住了他的身影,他走過噴泉出現時,已是雙鬢染霜的爺爺,正帶著孫子玩耍。顯然,這則手法新穎廣告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遮擋鏡頭的轉場使之充滿出人意料的趣味性,流暢而簡潔同時又有一定情節地表現了一個人的一生。在這里,遮擋鏡頭的作用雖然被藝術地放大,但是,從中可以看出諸如汽車、人流等前景運動物遮擋畫面時,也是轉換鏡頭的有利時機,它使時空轉換流暢與緊湊。 利用攝像機的運動來完成地點的轉換或者利用前後鏡頭中人物、交通工具等的動勢的可銜接性及動作的相似性,作為場景或時空轉換的手段。這樣的轉場技巧由於運動的沖力和本身的連貫性,所以,一旦找准前後鏡頭主體動作的剪接點,那麼場景轉換會非常順暢。這種轉場方式大多強調前後段落的內在關聯性。比如,前一段落的結尾鏡頭是兩個小孩在田野玩耍,並向右沖出畫面,下一段落反映工場的各種勞動場面,開始鏡頭是穿滑輪鞋的兩個工人從畫左沖入場地中間(電視片《荷蘭花》),後一鏡頭延續了前一鏡頭的沖力,很自如地轉換了場景和內容。
攝像機運動本身就可以顯示一種空間的調度關系,因此,在前期拍攝中,就可以加以設計。比如,從一組代表了歷史故事的畫像搖到采訪者身上,歷史故事的講述也隨之轉入對當事人的采訪;從小院內景搖至院外高樓,由此轉換了空間;從走廊上正在下棋的人群移到房間內正在學習的人;由某形象搖至天空,這樣的方式通常意味著上一段落的明確結束,段落間隔較明顯。
在利用運動轉場的技巧中,出畫、入畫也是轉換時空的重要手段。在表現大幅度空間變化時,比如,從辦公室到大街,從甲處到乙地,經常可見讓人物從前一鏡頭走出畫面,再從另一環境的鏡頭中走入畫面;同樣,也可以前一鏡頭人物出畫,後一鏡頭內人物已在畫中,比如前一鏡頭中人物走出家門,下一個鏡頭他已在大街上。這里,出畫代表的暫時結束,入畫代表新的開始,因此,可以比較協調地將不同空間聯系在一起,究竟採用哪一種方式,這需要根據素材情況,而且,還要考慮空間省略中的時間因素,一般來說,出畫時間越長,所感受的實際空間、時間的聯系越遠,敘述節奏相對舒緩,段落間隔也明顯一些。 藉助景物鏡頭作為兩個大段落間隔。景物鏡頭大致包括兩類:
一類是以景為主、物為陪襯,比如群山、山村全景、田野、天空等,用這類鏡頭轉場既可以展示不同的地理環境、景物風貌,又能表現時間和季節的變化。電視紀錄片《龍脊》、《空山》中都先後利用四季更替間農作物、環境的變化來轉換段落,並且將其作為結構性元素使用,將故事發展的各個環節有機地串聯在一起。
景物鏡頭又是借景抒情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彌補敘述性素材本身在表達情緒上的不足,為情緒伸發提供空間,同時又使高潮情緒得以緩和、平息,從而轉入下一段落。
另一類是以物為主、景為陪襯的鏡頭,比如,在鏡頭前飛馳而過的火車、街道上的汽車以及諸如室內陳設、建築雕塑等各種靜物。一般來說,常選擇在這些鏡頭擋住畫面或特寫狀態作為轉場時機。比如,前一個段落是考試在即,一個准備考音樂學院的女孩在刻苦練琴;下一個段落她去考試。之間的轉場鏡頭可以是大街上汽車駛過畫面,小女孩從大街上走向考試點,也可以是考場大樓外景,接她在彈奏的鏡頭,等等。
在電視片中,運用景物鏡頭轉場是很多的,具體鏡頭的選擇應與前後鏡頭的內容情緒相關聯,同時還要考慮與畫面造型匹配的問題,比如,大街汽車駛過,就跳接考試,那麼這個大街上汽車的轉場鏡頭就變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是,汽車駛過畫面,接女孩走向考點,或著接大街街景、考場大門等,那麼就鏡頭依次承接,意義明確,同時又完成了轉場任務。 用音樂、音響、解說詞、對白等和畫面的的配合實現轉場。
利用解說詞承上啟下、貫穿上下鏡頭的意義,是電視編輯的基礎手段,也是轉場的慣用方式。
盡管音樂、音響、對白等是不同的聲音形式,其性質功能都不相同,但是就轉場效果考慮,它們都有這幾種方式:
1、利用聲音過渡的和諧性自然轉換到下一段落,其中,主要方式是聲音的延續、聲音的提前進入、前後段落聲音相似部分的疊化。利用聲音的吸引作用,弱化了畫面轉換、段落變化時的視覺跳動。比如,在一部關於新法出台前後的調查性節目中,前一段落是兩會大會現場,最後鏡頭是全場掌聲雷動,後一段落是某代表團討論該法,開始鏡頭是代表們鼓掌贊同下一位代表開始發言,兩個段落之間以一個會議室外長廊移動鏡頭為過渡,前掌聲延續減弱,後掌聲提前,並與前掌聲疊和,隨著鏡頭進入會場,掌聲也漸響,在這里,轉場鏡頭和轉場聲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過渡清楚,段落分明,同時依靠相似的聲音作用,轉換自然,也渲染了大會小會情緒熱烈的氣氛。
2、利用聲音的呼應關系實現時空大幅度轉換。比如,電影《紫色》中,上一段落夏普父親不同意他結婚,最後鏡頭是已懷孕的未婚妻在門口大叫夏普, 夏普正面對父親猶豫,不敢回頭應答;下一段落開始,夏普回頭應答我同意,此時已在婚禮場上,孩子也已出生了。一喊一答,加之回頭動勢,錯覺帶來了戲劇性效果,實現了時空跨越的目的。
類似的手法在電視編輯中也是可以借鑒的。比如,在調查性節目中,經常採用用同一問題採用不同對象,甚至觀點相左的人物,剪輯中,可以利用回答中的呼應關系,連接不同的時空,甚至剪輯出相互交鋒的效果。
3、利用前後聲音的反差,加大段落間隔,加強節奏性。其表現常常是某聲音突然戛然而止,鏡頭轉換到下一段落,或者,後一段落聲音突然增大或出現,利用聲音吸引力促使人們關注下一段落。比如,上一段落是一個人在家安靜地學習,下一段落是熱鬧的足球場上的比賽,突如其來的比賽現場的嘈雜鬧聲直接反映了另一段落性質,鏡頭直接切進球場比賽。 這是一種由抽象到具象的影視表現手法,它充分發揮影視藝術蒙太奇的對比作用,富有意義。如日本電影《野麥嶺》開頭段,用闊人在舞廳的舞步和童工在雪地里爬行的腳步,閃出閃回由舞廳轉到野麥嶺。這里有對比也富有隱喻,暗示了日本原始資本積累的殘酷過程。
『柒』 請查收,這是你的微電影Vlog創作指南 | 簡課程
隨著科技的進步、智能設備的普及、互聯網的發展,拍攝短片甚至電影已經不再普通人遙不可及的事。微電影、Vlog、搞笑小視頻充斥著各個視頻網站,平民化的視頻拍攝已然廣泛流行。但電影拍攝有著極強的專業性,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作為我們普通大眾如果想拍攝和剪輯一些入門影像作品應該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知識呢?
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改造愛迪生的「電影視鏡」,採用十字輪結構解決了影片間歇運動的問題。1894年底,他們發明了第一台電影放映機,成為了電影發明者。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播放影片,這一天成為電影誕生日。在電影發明初期,影片都只有幾分鍾,這些電影可以說是微電影和Vlog的鼻祖。
微電影一般指微型的電視電影短片,視頻博客(video blog,簡稱 vlog),源於「blog」的變體,意思是「視頻博客」,也稱為「視頻網路日誌」。它們都具有「短、平、快」的特點,一般在五分鍾以內,一分鍾左右的也比較常見。根據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廣告宣傳類、新聞記錄類、劇情故事類、音樂舞台類。根據主題不同又可以分為:勵志激情片、幽默搞怪片、時尚潮流片、情感故事片、科幻懸疑片等等。在拍攝的時候我們要清楚自己拍攝的類型,從製作難度講,一般大眾因為拍攝資金的原因,建議傾向於生活故事類,盡量減少特效使用(太五毛了也尷尬)。科幻類、場面較大、人數較多的故事類型也並不適合。所以我們要清楚一個大前提,我們拍攝微電影、Vlog是有很大局限的,不能天馬行空。
需要一個怎麼樣的團隊?
微電影、Vlog製作的發起人在人員配備上,最早應該確定的是導演、攝影和剪輯等主創人員,明確好崗位分工。其他重要崗位還包括:製片人(搭建並管理整個影片製作組),監制(監督影片製作,保證影片質量),導演(團隊核心,負責統籌影片拍攝,做好選角並指導演員表演),編劇(完成劇本,協助導演完成分鏡頭劇本),演員或主持人(根據導演和劇本要求,完成角色表演)。還有攝影師、燈光師、場記場務、錄音師、美術布景師、化妝造型師、音樂作曲、剪輯後期等工作崗位。
其中微電影團隊一般在10人以內,製片人、監制、導演和編劇合並為1人,攝影和燈光合並為1人、場務、場記、布景合並為1人,錄音、音樂、剪輯、後期合並為1人。簡而言之,4人拍攝是保證正常拍攝最精簡配置,再加上3-6名演員,這也是最常見的微電影團隊。當然甚至還有單兵作戰,編、導、攝、剪、演都有一個人承擔的。
整個工作流程應該是怎樣的?
主要包括前期策劃准備、中期現場拍攝、後期剪輯製作和發布發行。
前期策劃准備:
成立攝制組、資金預算、籌集和贊助、創作劇本、確定演職人員、制定拍攝計劃、考察選取場地和購買道具布景等。其中核心是劇本,一個劇本的好壞決定了一部微電影和Vlog的成敗。導演根據劇本進行文字分鏡頭劇本,作為導演應當用蒙太奇思維來設計編寫腳本、分鏡頭劇本,隨後攝影師根據文字設計製作攝影分鏡頭劇本。主創人員在方方面面都要制定詳細的拍攝計劃,將角色、劇本、服裝租借、內外景布置、日程安排、食宿等都安排好,等最終演員敲定到位後,再開會頭腦風暴整個拍攝計劃,確保大家達成一致,然後分工部署,分頭行動。
中期現場拍攝:
拍攝現場有三個核心人物,一是導演,他主要引導調動演員每次表演,監控攝影師的每一個鏡頭,處理和控制現場工作流程。二是攝影師,他的專業化水平決定了影片畫面效果,能否准確使用鏡頭、景別、虛實效果、白平衡等等,實現預先要達到的效果。三是演員或者主持人,演員的動作表情和自然流暢的聲音,決定了影片的人物魅力。當然,現場收音也是非常關鍵的,不可忽視,一般內置麥很難實現立體聲效果。
豆瓣9.2分的法國微電影《調音師》
印度改編電影今年也掀起一陣熱潮
後期剪輯製作:
現場拍攝結束後,就要開始進行剪輯,通過剪輯軟體進行粗剪、精剪、配音、配樂、字幕、特效等製作。第一步將素材拷貝到電腦,然後利用時間地點機號順序編號整理。第二步根據導演確定的文字腳本和分鏡頭腳本,設計工作流程和編輯台本。第三步從視頻影像素材中挑選優良鏡頭畫面按照腳本的結構順序安排組接畫面,獲得第一稿影片。第四步精心調整影片素材,有了正式稿影片。第五步加上解說配音、配樂、字幕、片頭片尾等,最終形成完整影片。
發布發行:
咱們作為大眾的小眾,發布發行都靠自己啦。影片完成以後通過視頻網站發布傳播,進入公眾視野。
有哪些拍攝要點是需要注意的?
(一)蒙太奇:
蒙太奇(mentage)是法文音譯,指的是將不同的鏡頭有機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等聯系和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表現出新的情節內容和藝術效果的組合方式。
見過一個例子就是中國漢字,是典型的蒙太奇組合。吠、淚、鮮等字,將不同的特寫鏡頭放到一起,就達到了表現效果。列舉A笑、B手槍指頭、C哭。A-B-C就是體現一個人被嚇到了。C-B-A,就是他勇敢地面對了。因為組合不同,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蒙太奇的分類:
1.敘事蒙太奇:交代情節、展示事件。按照時間順序、因果關系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引導觀眾理解劇情。
包括平行蒙太奇,適用於多條時間線、故事線並行,交替畫面,營造緊張氛圍。交叉蒙太奇:將不同時間多條情節線迅速頻繁地剪輯到一起,最後回合到一個點,加強矛盾沖突的尖銳性。顛倒蒙太奇:打亂結構,先展示故事的現在狀態,再回去介紹故事的始末,常藉助疊印、畫外音、旁白等轉入倒敘。時間的回顧和推理一般都已這種方式呈現。連續蒙太奇:一般自然流暢的介紹單一情節線索,有節奏地連續敘事。一般一部電影都是多種蒙太奇交混使用,相輔相成。
2.表現蒙太奇:表現蒙太奇以鏡頭對列為基礎,通過相連鏡頭在形式或內容上相互對照、沖擊,從而產生單個鏡頭本身所不具有的豐富含義,以表達某種情緒或者思想。其目的在於激發觀眾的聯想,啟迪觀眾的思考。
包括抒情蒙太奇:往往在一段敘事場面之後,恰當地切入象徵情緒情感的空鏡頭,一般這些畫面與劇情無直接聯系。心理蒙太奇:畫面組接來表現人物的夢境、回憶、閃念、幻覺、遐想、思索等精神活動。聲畫一般有強烈的主觀性。隱喻蒙太奇:通過鏡頭和場面的對列,含蓄而形象地表達創作者的某種寓意,但要避免牽強附會。對比蒙太奇:通過內容上的強烈對比,產生相互沖突作用,常見的有貧與富、生與死、勝利與失敗等等,可以是內容性質上的,也可以是景別、色彩、動靜等形式上的。
是吳彥祖主演的的動作懸疑微電影
凱迪拉克廣告《一觸即發》
(二)分鏡頭設計:
把劇本做好是最為核心的,劇本和小說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小說注重文學性和可讀性,用大量文字表現人物心理和故事情節,可以獨立欣賞。而劇本則是傾向於以對話和情節推動,一個好的劇本,時間和空間要集中,矛盾沖突要尖銳、人物性格要典型、結構設計要緊湊。
近期讀過一些更加專業的劇本創作相關的書籍,本部分將在單獨的一篇推薦文字中詳細介紹。在此主要講分鏡頭設計。鏡頭又分為支點鏡頭(用來點題、釋義)、交代鏡頭(修飾說明、交代背景關系)和過渡鏡頭(前兩者之間的鏡頭)。編制分鏡表,主要包括景別、方位、長度、畫面內容、解說詞、音樂、效果、備注。拍攝分鏡頭考慮,攝影機位置、景別、角度、是否要中斷換位置。敘事方面,用誰的視角,我們與拍攝對象的關系,需要變換視角嗎?
分鏡頭劇本例:
(1)某地/內景還是外景,天氣
介紹分鏡頭描寫的情節,主要有場景情況,人物動作和對白。
…………(2)(3)
(三)攝影常識:
硬體方面,我們至少需要3台以上同品牌的單反或者攝像機、音效卡、調桿話筒、監聽耳機、列印機。有條件還可以租一台無人機(拍一些航拍素材),主要作為開頭結尾或者轉場使用。
攝像機分為家用級、專業級和廣播級。現在的照相機尤其是單反感光元件大,能夠更換鏡頭,成像素質好,相對成本也比較低。不過,現在的手機的攝像功能也可以實現基礎的拍攝需要。清晰度分為標清(480p)、高清(720p)、全高清(1080p)和4K等視頻格式。焦距分為長標短焦距,根據焦距鏡頭,又分為標准鏡頭、廣角鏡頭和長焦距鏡頭。畫幅主要有全畫幅、APS-H、APS-D、4/3系統、4X以上。快閃記憶體卡有CF\SD\XD卡。
專業攝影機往往有兩個以上的聲音採集聲道,這樣可以分別錄取不同種類的聲音,實現更為逼真、立體的聲音效果。除了攝影機的錄音以外,還有專業錄音設備,主要有電腦、錄音軟體、錄音機、話筒、音效卡、話放、挑桿、防風籠、儲存器等部件組成。主要用於大中型影片拍攝。還有就是外置話筒來採集聲音,抗干擾、靈敏度遠遠大於內置話筒。錄音過程語言聲音要近距離錄制、語言優先於音響、畫內音優先於畫外音。
攝影還需要一些輔助設備:穩定器材如三腳架和獨腳架,斯坦尼康減震器。保證拍攝場景需要的,搖臂和軌道。鏡頭附件主要是濾鏡:密度鏡(避免過曝、保證大光圈)、漸變濾鏡(有深淺區域的變化,用來平衡畫面亮度差別很大的場景)、偏振濾鏡(過濾偏振光的雜亂干擾)。還有遮光罩和遮光斗,遮擋不參與成像的雜光,也可以起到保護緩沖作用。便攜照明燈包括機頭燈和小型閃光燈。
拍攝素材起幅和落幅要預留五秒鍾,拍攝要注重穩定、准確、平直、勻速、長度。長度方面一般來說,特寫鏡頭2-3秒鍾,中近鏡頭3-4秒,全景6-7秒,大全景6-11秒。鏡頭太長太短都不好。
手動對焦與虛實轉換,自主改變畫面中人和物原來的清晰效果。還有搖鏡頭、推鏡頭、慢動作、快動作也是常見的拍攝方法。景別主要有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拍攝高度有平角度、俯角度、仰角度。這些要在拍攝中認真選擇,豐富使用。
在後期製作中有哪些要點?
一台高性能電腦(安裝剪輯軟體)必不可少,後期編輯軟體主要有:After Effect、Adobe premeire、Vegas、繪聲繪影、微軟和蘋果自帶的剪輯軟體等。後期編輯要點:採集和拷貝素材,研究和分析腳本,挑選合適鏡頭。精心調整畫面,配音字幕合成,輸出完成作品。
鏡頭組接方面格外要注意:1.素材之間要協調(畫面亮度、色彩、情節);2.動靜之間要緩沖;3.動接近,近接動(主體運動、客體靜止,主體靜止,客體運動);4.選好動作剪接點(切忌前後鏡頭動作重復)5.遵守「軸線規律」(人物多方向和來回運動時,要注意有一個軸線主導,以保證主題方向和位置的統一匹配,如對話鏡頭,人物在右邊就應該保持右邊,避免跳軸);6.避免同鏡頭(前後兩個鏡頭在景別和視角上應有顯著變化,切忌同主體、同景別、同視角直接組接,否則畫面變化不大,會出現令人反感的「跳幀」效果。)
一些常見的轉場方法要注意:無技巧轉場(直接切換)。運動轉場:藉助人物、動物或者其他一些交通工具等動作,作為場景或者時空轉換的手段,大多強調的是前後段落的內在關聯性。相似性因素轉場。利用特寫轉場,特寫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時空或者段落轉換的視覺跳動。空鏡頭轉場,利用景物來過渡,實現間隔轉場。主觀鏡頭轉場,前一鏡頭是人物,後以鏡頭是人物看到的場景或者所思之物。
轉場技巧方面:漸隱、漸顯、疊入、疊出、劃入、劃出、甩切(一種快閃轉換鏡頭,畫面呈現模糊不清的流線)。還有虛實互換,清晰和模糊之間相互切換。畫面定格。
最後是特效製作,一般最常用的是摳像技巧。要求在綠布景前表演並完成拍攝,後期將綠色拍攝區域摳掉,然後將需要的場景合成。復雜的後期特效,建議找專業公司。當然最好的狀態就是忘記招式,著手拍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