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關於春秋戰國的紀錄片
1、《楚國八百年》
曾創造長江流域文明最高峰的泱泱大楚,跌宕起伏,興衰榮辱八百年歷史從楚國建立者鬻熊的忍辱負重,到楚武王的開疆擴土,到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及「問鼎中原」。
到楚悼王、吳起的變法圖強,最後到楚懷王客死他鄉,屈原懷恨投江,最後楚國滅亡。。本片雖帶有些主觀色彩,但能找到那種久違了的壯懷激烈!堪稱經典製作。
2、《喋血長平》
本片以長平之戰的進程階段為主線索,分別以三位歷史當事人為敘述主視角進行展開。重點刻畫了廉頗、趙孝成王、白起三人的歷史形象與個人性格,將符號化的歷史人物變成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
以古代歷史文獻資料為基礎,結合現代史學觀點與實地勘測,力圖在復原長平之戰的同時,盡可能地挖掘分析戰役背後的歷史秘密,展現歷史人物不為人所知的真實形象,真正走近這場發生在兩千多年之前的慘烈戰役。
3、《春秋吳國風雲錄》
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周天子只是表面上的共主,各路諸侯逐漸走上了爭霸的道路,其中有一個神秘的國家一直默默無聞,直到有一天,它一舉打敗了老牌霸主楚國,才讓世人刮目相看,這就是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生力量吳國。
4、《復活的軍團》
2000多年前,秦始皇的軍隊第一次統一了中國大地,也創建了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大型紀錄片《復活的軍團》以考古證據和歷史研究為依託,借鑒故事片的表現形式,層層揭示秦軍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的歷史真相。
(1)我的世界微電影春秋戰國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
❷ 目前的世界格局就是古代的春秋戰國時代,世界最終會統一成為一個國家,能夠統一世界的是中國還是美國
美國,因為俄羅斯就是齊,中國是楚,歐洲是三晉,而美國是秦。先是齊秦楚三霸,再齊衰落,三晉崛起,楚被三晉和秦打敗,最後秦統一
❸ 春秋戰國的電視劇電影
伯光記得2018年,曝出過一個根據漫畫改編,2019年將要上映的日本電影《王者天下》,很多喜歡日本文化的人為此歡呼,評論道是「日本喜歡中國戰國文化,中國戰國文化需要日本拯救」了一類。
實際上這是既不了解日本《王者天下》漫畫的根本,更不了解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中國因為發展的原因,在2012年徐崢的《泰囧》各種商業類型大片崛起後,很少再拍古裝歷史片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以前,古裝歷史片太多。
這部電視劇幾乎不用過多贅述,2009年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拍攝的《大秦帝國》,已經成為中國古典歷史劇的一支獨苗,講述的故事就是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最終一統戰國混亂天下的故事,中間有大量戰國時期的典故。
2019年《大秦帝國4之天下》將要開播,非常值得期待。
更多關於春秋戰國影視劇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
❹ 春秋戰國的特點是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的特點: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春秋戰國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1.政治:新興地主階級迫切要求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以維護其政治和經濟利益;
2.經濟: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3.思想:由於統治階級放鬆思想控制,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4.軍事:各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資源互相吞並,連年戰爭。
❺ 歷史春秋戰國戰國七雄,為何只有秦國能一統天下呢
很多人認為秦國統一天下是必然的,歪史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隻能、只有。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譬如,煉丹的道士無意間製造出火葯。所有的必然都是一系列的偶然碰撞在在一起才被理所當然地當作必然。如同魯迅所說,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於是有了路。
但是在恰恰同宗的趙國也崛起在這個時間。軍事上秦國一直不佔優勢多次被趙國擊敗,後來蘇秦又高了合縱,將秦國壓制在關中,張儀出現以後拆散合縱改為連橫,秦國才有了兼並天下的機會。
秦昭王時期,這位超長待機的君王和宣太後一起半個世紀的執政使得秦國政局穩定,宣太後親自上場誘殺義渠王,解決北方大患。採用范雎的政策打殘韓魏,給兼並天下提供入場券。昭王末期長平之戰將趙國踢出賽局。此後山東六國再也沒翻身。
❻ 春秋戰國是什麼意思這一時期的有趣文化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春秋戰國時代是由封建制向郡縣制過渡的時代,是先進的封建生產關系戰勝落後的奴隸制生產關系的時代,在學術上是諸子蓬起、百家爭鳴空前活躍的時代。各種藝術蓬勃發展,有聲有色。春秋戰國持續了幾百年,各諸侯國獨立發展,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圍,李學勤先生概括為幾個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齊魯文化圈、楚文化圈、吳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在相互兼並戰爭中相互融合。秦統一後,共同形成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在春秋戰國之交,歐洲的希臘文化也正進入發展的盛期,中西兩大文化體系遙遙相對。兩相比較,希臘以技藝高超的雕刻聞名於世,為後世留下無數的藝術珍品,在世界美術史上放射著永不磨滅的光輝;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則以多功能的青銅器聞名於世,青銅器是集雕刻、繪畫、書法、工藝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品,融實用、審美於一身,既是溝通人權與神權的信物,又是區別等級名分的標記。
繪畫
文獻記載是頗為豐富的,特別是壁畫。從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天問》反映的內容,可以窺見當時壁畫所曾有過的巨大規模,可惜均未流傳至今。我們只能從青銅器畫面、漆器畫面和僅存的兩幅帛畫來了解當時的繪畫。透過龐大復雜的青銅畫面:採桑、狩獵、習射、宴樂、水陸攻戰等,可以看出當時的工匠已具有相當高的構圖能力和塑造形象的能力,已經初步掌握均衡對稱、對比等藝術法則。雖因條件限制,畫面中的人物形象無面部表情,但儀態生動,比例適當,間接表達出人物的心態,正如荀子所說的 形具而神生.墓葬出土的漆器,都描繪有圖案,色彩單純明快,其上的人物形象也以動態取勝,五官表情刻畫較簡單,繪畫尚處在幼年時代,而幼年天真活潑、富有生命力的特點均被充分地表現出來了。有的漆棺紋飾用 油漆 繪成,可視為最早的 油畫.流傳至今的四幅戰國帛畫,特別是《人物龍鳳圖》、《人物御龍圖》,代表了當時繪畫的最高水平。如構圖,均衡中有變化,形象比例動態、線條力度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人物御龍圖》,線條勁挺有力,富有彈性,佩劍男子形象的刻畫,線條的表現力等,都更顯得成熟。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特點已露端倪。分布廣泛、多彩多姿的岩畫,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繪畫內容。
雕刻
遠不如同時期希臘雕刻的水平,大型的具有獨立意義的雕刻作品尚未發現,當時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隨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製成動物形、人形的青銅器和漆器及其它工藝美術品。從類型的復雜性和材質手法的豐富性來說,又是希臘雕刻所不及的。已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銅、玉石、泥、木等材質製作的,形象有動物、人物、神怪、禽鳥、龍鳳等,手法有圓雕、浮雕、彩繪、鑲嵌。對人物的刻畫,不僅能區分出尊卑貴賤等級差別,男女老少性別年齡特徵,個別的還能刻畫出性格特徵。中國傳統雕刻所具有的裝飾性、繪畫性、象徵性等特點,此時已具雛形,這一傳統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書法
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青銅銘文(金文)及石鼓文代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其風格或蒼勁古樸,或清秀典雅,具有特殊的美感,為後世所珍重。盟書、簡冊,無論是丹書或朱書,其字體又別具風韻。如侯馬盟書,刀鋒筆痕明顯,轉折頓挫有力,線條粗細略有變化,入筆出筆形成蠶頭,有人稱之為 蝌蚪書 ,形成一種特殊的美感。璽印文字為後來的印章篆刻藝術提供了最早的典範。
音樂與舞蹈
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和各階層人民的喜愛,其社會作用是相當大的。對上層來說,音樂舞蹈首先是用於祭祀和宴享等重大典禮,對百姓來說主要是娛樂休息。起初,宮廷樂舞與民間樂舞是嚴格分家的。到戰國時代,宮廷樂舞吸收了不少民間樂舞成分,產生了 鄭聲、楚舞、楚音、宋音、衛音、齊音等等,這些帶有濃厚民間樂舞色彩的宮廷樂舞,是歷史前進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曾引起一些守舊人士的恐慌和反對,但樂舞的變革同歷史進步一樣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從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看,戰國時代宮廷樂舞活動的規模是很大的,從曾侯乙墓出土數十件成套的編鍾、編磬來看,不僅規模大,而且樂器功能也相當先進,解決了音樂史上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當時除用於祭祀的樂舞外,用於祈福祛邪的宗教舞蹈很發達,如蠟祭、儺儀,從宮廷到民間都很流行。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為代表。在音樂理論方面,先秦諸子各自堅持自己的音樂觀。道家、墨家、法家對樂舞持否定態度,但反對的出發點和否定的程度又存在差別:儒家肯定樂舞,而孔、孟、荀在肯定的同時又有各自的側重點。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都闡述了自己的理由,都從某一方面給人以啟示,都值得後人研究。
建築
主要是列國的都城,如東周王城洛邑、齊國臨淄、燕下都、趙國邯鄲故城、秦咸陽城、楚郢都、鄭韓城等等。這時期的建築也同其它藝術門類一樣取得了很高成就。各諸侯國為著本身的生存和擴張,都不惜人力物力精心營造自己的都城,使之成為軍事、政治、文化的中心。因各國都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營建時因地制宜,所以各有特點。但在很多方面又都是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如宮城都由城牆和濠溝包圍著,全城由宮城和郭城兩部分組成,宮城的王宮處在全城中軸線最顯要的位置,郭城內均有市(商業區),宮城與郭城隔開,左右對稱布局,主要建築按中軸線左右分布,等等。從建築成就來說,當時發明了多功能的磚瓦,為建築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斗栱的發明與使用,奠定了中國古典建築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築是那個時代獨有的建築類型,此外,對建築的嚴格的等級限制,也為歷代建築所遵循。
青銅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的工藝美術,最富活力,品種豐富,成就最大。青銅工藝處於巔峰向衰落的過渡期,可謂燦爛輝煌。與西周及商代相比,產生了許多新特點。形制由原來的莊重威嚴向輕巧實用方向發展,產生了許多新器形,日常生活用的銅器增多,製作亦日漸精巧。青銅器銘文,除個別的例外,大多變短,像西周那種通過鑄長銘文來顯示赫赫家史或宣揚禮制的青銅器基本上不見了。青銅紋飾向兩個極端發展,一是帶有威嚴神秘氣氛的獸面紋變為簡練的幾何紋;一是描繪現實生活的場景。裝飾手法,紋飾刻鏤更淺細,前期之粗花變為工整的細花。新工藝(失蠟法、鑲嵌、刻紋)的提高和推廣,使青銅器走向華巧工緻的新時期。失蠟法是鑄造青銅器的高超技術,其優點可以使青銅器紋飾更為多樣而精緻,它的運用和推廣極大地提高了青銅器的鑄造水平。鑲嵌(或錯金銀)技術運用於青銅圖案裝飾,可使青銅器的造型多變、紋飾繁縟、絢爛多彩。因為鑲嵌用的飾物金、銀、鉛、玉、綠松石等質地不同、色澤不同,與青銅器表面顏色形成對比,因此鑲嵌紋飾醒目、突出。刻紋銅器的紋飾,製作起來更方便,紋飾題材比以前更寬廣了。總的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審美功能被強調、突出,實用功能削弱了,神秘禮製成分幾乎沒有了。這是青銅工藝從奴隸制禮樂制度下掙脫出來的重要標志,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以華巧為美的新觀念。
玉石工藝
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帶來了各諸侯國禮制觀念的更新。與統治階級密切相關的禮玉、飾玉也隨之發生變化,飾玉種類增多。春秋戰國時代的玉器種類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飾、勒、瑗、環、玦、圭、璋、柄形器、戈、帶鉤、鏡架、匕等,多數為禮器,少部分為生活用具。玉作為顯示貴族身分的裝飾物,與佩飾者朝夕相伴,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玉象徵君子之德,有七德、九德、十一德之說。玉器的演變,商代多立體玉雕,西周尚留余痕,春秋始玉器則日漸平面化,品種漸少,但製作更為精緻。已經發掘的春秋戰國墓葬,大多殉葬有玉器,而且數量大,製作精美。如河南淅川春秋中期楚墓出土玉器達三千多件。一般的墓葬出土玉器也有一二百件。有的製作之精,令今人嘆為觀止,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節龍玉佩;洛陽金村韓墓出土的人形玉佩飾(詳後),從選料到琢制都十分出色。
漆器工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國家,商周時代漆器工藝很發達。春秋戰國時代漆器的使用范圍更廣了,技術也大有提高,並出現了地方風格。戰國漆器在中國漆器史上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分布范圍廣,品種大增,製作水平空前提高,在許多方面有新的改進。首先胎骨比較多樣,木胎之外還有夾紵胎、皮胎、竹胎等;使用色彩也更為豐富,有紅、黑、白、紫、褐、綠、藍、黃、金、銀等,以黑、紅為主調;圖案紋飾繁褥而有規律。此外,髹漆與雕刻、繪畫相結合,甚至與鑲嵌相結合,也是春秋戰國漆器的一大特徵。
織綉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在織綉工藝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楚國地區的實物遺存最多,如1982年在湖北江陵馬山一座小型墓葬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衣物35件。出土紡織品有絲、麻兩大類。絲織品包括絹、綈、紗、羅、綺、錦、絛、組八大類,製作之精也是前所未有的。
❼ 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1、烽火戲諸侯
嚴格來說,這個不算春秋時期的故事,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
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
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
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10、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❽ 歷史上春秋戰國名字的由來,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時期。此時,燦爛的文化和百家爭鳴,將中華文明的智慧推到了頂峰,為後來的世界大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麼,春秋戰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很容易理解,東周時期的後半段,即戰國時期,是由七個大國主導的戰爭模式。但為什麼東周時期的前半部分被稱為春秋時期?
除了戰爭,所有重要的儀式,如祭祀、新王繼位、國與國之間的結盟、談判等,都在春秋兩季舉行。因為 "春秋時期要教 "禮 "和 "樂",冬夏要教 "詩 "和 "書"。禮和樂都需要大型的戶外場所,自然不適合在寒熱天進行。因此,人們在冬夏兩季呆在家裡看書,而在春秋兩季則實行禮樂。祭祀儀式和繼承是禮和樂的延伸,而禮和樂自然是發生在春天或秋天。因此,如果你閱讀古代歷史書籍,你會發現,無論哪個國家,夏季和冬季都很少有活動。
事實上,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是兩個歷史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開始,也就是東周王朝建立的第一年,到公元前476年戰國初期結束,共295年。當時,魯國人負責記錄歷史。他們喜歡按照年、季、月、日來記錄不同國家的重要事件。這也是中國第一部記錄歷史事件的書,涵蓋了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