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別人怎麼對我,是我的因果; 我怎麼對別人,是我的修行。怎麼理解
每個人都不容易,想到《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面的一句話:生而為人,俱是無奈。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善待對方,是一種人生的修行方式。
《三世因果經》中有這么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事果,今生作者是。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這便是因果,人際關系好的人莫不是這樣堅持下來的,然後最終走向成功的階梯。
復次,此經《菩薩優婆塞戒經》亦詳說第一義諦之真義,故於業行之說明中,宣示異作異受即是自作自受之真義;如是正義,於一般經典中難得一見。
若能確實了知其義.則於行施之際,既可不執著於未來世必將獲得之菩薩可愛異熟果報,亦可繼續行施,修集廣大福德,亦不致因此而壞世間法,導致家屬及世人之側目,令菩薩修施易得成功,道業因此而得助益;緣是,故選此經而為眾人宣講,冀能助益菩薩四眾,同得見道而證菩提。
此外,初機學人樂種福田,然而大多不知福田與毒田差別所在;往往正當種福田時,所種卻是破壞正法之毒田。如是求福反成助惡之因由,端在不知三乘菩提差異所致,是故聞說深不可測之如來藏妙法時,即因名師誤導之故,即等視如來藏妙法同於外道神我。
由是而極力護持否定如來藏之邪師,產生了力助破法者之愚行,以冀如來藏妙法消失不傳。由是緣故,欲藉此經中佛所宣演三乘菩提異同所在之正法智慧力,令諸學人悉得了知真實福田與假名福田——毒田——之差異所在,由是而令修學菩薩行者所作布施,悉皆正得廣大福德。
今此戒經之中,對於三乘菩提之差異所在,有極為詳盡之剖析;學人讀已,即能深入了知同異所在,以後修學佛道之時,庶幾有眼能判丶功不唐捐。
2. 眾生於我如浮雲 是哪部電影的台詞
你看劍雨里有沒有。
3. 《金剛經》裡面的「一切皆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什麼意思
」一切皆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講的應該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態度。世間的一切有為的方法只不過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少縱即逝,縱然美妙、激烈,依然不留痕跡。這句話要告訴人們應該有為、怎樣做的同時,內心卻應該持無為、坦然的態度。
「一切」:就是全部的意思,存在和不存在,意識非意識的總和就是一切。
「有為法」: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與「無為法」相對。
如夢幻泡影:
「如」:與····一樣,好像·····
「夢」:夢境、做夢。因人顛倒夢想,為夢所著。
「幻」:幻術,虛無。如空中花、水中月,不可得。
「泡」:水泡。波浪起,水泡滅又生。人心浮躁。
「影」:影子。萬物因日月之光而有影,若無日月,則無影。
「夢幻泡影」皆是因緣所生,虛無不可得也。
如露亦如電:
「露」「電」亦是因緣所生,且不能長久,曇花一現。露水只在晨朝,午後則消。閃電只是一刻,一閃而過。
應作如是觀:
應該作這樣觀,怎麼觀呢?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3)第一部佛教微電影眾生如我擴展閱讀:
思想重心:
一、著重「無相」: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之為「離相門」一樣。《金剛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原始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樣的。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三、著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庄嚴國土」。《金剛經》著重菩薩「受記」、「度眾生」、「庄嚴國土」,與《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著重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五、佛和法的並重:早期佛教視舍利塔為佛,從下品到上品般若卻寧取般若經不取捨利塔(重法)。而《金剛經》是重法又重佛(塔)的(與《法華經》相同)。
4. 一部非常早的印度電影,講述一個和尚普度眾生。
佛陀
5. 有哪些質量高的佛教電影
推薦《爐香贊佛》。
兩千五百年前,在印度誕生了一個新的宗教,它始自於佛陀的思想。佛陀是印度的一位聖人,傳說他在一棵大菩提樹下獲得覺悟而成佛。他從來不曾宣稱自己是人間的神或神的使者,他只是認為他是一個找到了某種「「平靜」的普通人,這種」平靜「,其他人也能找到。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他的生活----- 一段與我們這個時代尤為相關的旅程。
它不反對人們有慾望,但倡導平衡內心,淡定面對。萬事萬物並未獨立,都存在因果聯系,把目光不僅僅是放在自我上,而是放眼整個社會和人群,你就會心存慈悲。
生與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是不同的形態。但內心的感悟和教義應分享流傳,有什麼樣的人心,就有什麼樣的社會。
我最後想感慨的是:悉達多開始思考的時間是29歲,是不是正應了古人那句「三十而立」?6. 三部必看的佛教電影是什麼
三部必看的佛教電影有《空海》、《禪》、《高山上的世界盃》等。
《高山上的世界盃》描述在一個遙遠的藏族村落里,一群修道院里的喇嘛試著藉由一隻衛星接受器,讓當地人民能收看世界盃足球賽的轉播。
《高山上的世界盃》劇情簡介
1998年,法國世界盃如火如荼,點燃全世界的熱情,甚至連偏居世界一隅的寺院也感受到了這陣波動。印度某個青山綠水的幽靜所在,法鼓法螺,梵唄齊吟,華嚴莊重的大殿內,童心未泯的小喇嘛Orgyen(Jamyang Lodro 飾)更加關心各種新鮮有趣的事物。
而充滿激情的世界盃無疑引起了他最大的興趣。他搜集各種與之相關的信息,並在袍子內穿上鍾愛球隊的隊服,間或和同伴逃下山觀看比賽,狂熱勁頭與凡俗眾生無異。與此同時,少年尼瑪(Pema Tshunp 飾)和舅舅流亡於此,削法為僧。
他們見證著Orgyen為將世界盃轉播帶入寺院而作的努力,有道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者最生動的身姿,定格在1998年的那個瞬間。
7. 我是大明星少林寺小紅
不知道你想問的是什麼。以下是少林相關介紹。
少林寺全稱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區。
少林寺是我國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聲譽顯赫的禪宗祖庭,少林功夫的發祥地,位於登封市西12公里處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風景區的主要核心景區之一。 少林寺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為安頓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於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傳禪宗。至此,少林被稱為「禪宗祖庭」。唐初,少林寺志堅、曇宗等十三棍僧,在秦王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中,立下漢馬功勞,得到了李唐統治者的贊譽和封賞。在此期間,由於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發展極快,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剎」的美稱,少林功夫也從此美名遠揚。明代達到鼎盛。民國時期,軍閥石友三放火燒毀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築,千年基業毀於一旦。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的關心支持下,少林寺雄風重振,特別是1982年一部《少林寺》電影,使少林寺、少林功夫風靡世界,成為河南乃至世界的一個頂級旅遊產品。 少林寺自建寺以來,禪、武、醫舉世聞名,經久不衰,沉積了豐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曾先後被評為「鄭州市十大旅遊景區」、全國首批「4A級景區」,年接待遊客150餘萬人次,是名副其實的中原旅遊明珠,華夏旅遊勝地。
【少林寺主要景點】
少林寺的歷史久遠,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32年後,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法。以後,寺院逐漸擴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聲名大振。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稱為禪宗的祖庭。禪宗修行的禪法稱為「壁觀「,就是面對牆壁靜坐。由於長時間盤膝而坐,極易疲勞,僧人們就習武鍛煉,以解除身體的睏倦。因此傳說少林拳是達摩創造的。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揚名海內。
1673年,少林寺派人參加戰爭,幫助康熙皇帝打贏了一場戰爭,但是,隨後康熙命蒙古八旗進攻少林,少林寺被夷為平地,有五名僧人逃了出來,據說加入了天地會。右圖為少林僧人在寺門前表演少林功夫。
少林寺在鼎盛時期,7進院落,規模很大。可惜在1928年,軍閥混戰,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鍾樓等主要建築統統毀於一炬;許多珍貴的藏經、寺志、拳譜等燒成灰燼。現在還存在的建築有山門、立雪亭、千佛殿等,其他建築正在陸續恢復中。
千佛殿內供毗盧佛銅像,因此亦叫毗盧殿。殿內磚地上還保存著20多個直徑約4.5厘米的窪坑,是往昔寺僧練拳習武時的腳坑遺跡。腳坑分布方圓不大,呈一條線狀,這是僧人刻苦練功的見證,也說明少林拳的所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點。千佛殿東側的白衣殿,三面牆繪有少林拳譜壁畫,壁畫長約20米,很生動地表現少林寺和尚練拳習武的情景。
山門
為少林寺大門,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山門上方橫懸康熙御題長方形黑金字匾額,上書「少林寺」三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筆之寶」六字印璽。山門前有石獅一對,雄雌相對,系清代雕刻。山門的八字牆東西兩邊對稱立有兩座石坊,東石坊外橫額:「祖源諦本」四字,內橫額「跋陀開創」;西石坊內橫額:「大乘勝地」,外橫額:「嵩少禪林」。山門的整體結構配置高低相應,十分和諧。
天王殿
位於碑林的盡頭,以供奉象徵「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該殿紅牆綠瓦,斗拱彩繪,門內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剛塑像。
在山門和天王殿之間,有一條長長的甬道,道路兩旁就是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這里共有20多通歷代石碑,如「宗道臣歸山紀念碑」、「息息禪師碑」等。在道路東側有一長廊,廊內陳列有從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稱。
大雄寶殿
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與天王殿、藏經閣並稱為三大佛殿。原建築毀於1928年,1986年重建。殿內供釋迦牟尼、葯師佛、阿彌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懸掛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寶樹芳蓮」四個大字,屏牆後壁有觀音塑像,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整個建築結構合理,雄偉壯觀,氣宇軒昂。
鍾樓、鼓樓
坐落在大雄寶殿的兩側,東面為鍾樓,西面為鼓樓,兩座樓均有四層,造型巧妙,巍峨雄偉,是我國建築史上的珍品。原建築毀於1928年。後來在1994年和1996年,當地政府按照兩樓原先的樣子重新修建,沉寂近70年的晨鍾暮鼓,又重新在中原大地回盪。
立雪亭
建於明代,1980年重新修繕。相傳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達摩祖師斷臂求法的地方。殿內神龕中現供奉達摩祖師的銅坐像,是在公元1531年(明嘉靖十年)所鑄。龕上懸掛的匾額「雪印心珠」四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親題,字體遒勁,氣勢豪邁。此殿現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場所。
千佛殿
位於立雪亭後面,又名毗盧殿,是寺內最後一進大殿。殿內的壁畫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畫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東、西兩牆壁上都繪有彩色壁畫,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羅漢毗盧圖」,色彩艷麗、構圖和諧,衣袂飄飄,展示了唐代壁畫的極高水準。殿內正中還供有毗盧佛銅像和白玉釋迦牟尼像。
方丈室
是寺中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公元1750年,清朝乾隆皇帝游少林寺時,即以方丈室為行宮,故又稱「龍庭」。室內有1980年日本所贈的達摩銅像,東側立有彌勒佛銅像。牆上的一幅「達摩一韋渡江圖」,畫面布局合理,形象生動、逼真,線條細膩柔和,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地藏殿 白衣殿
千佛殿的西廂為地藏殿,東廂為白衣殿。白衣殿內供奉白衣觀音銅像一尊。殿內三面牆上繪有彩色壁畫,均系晚清所制。北面和南面繪的是眾僧徒手和持械練拳習武的動作,所以千佛殿亦稱拳譜殿或錘譜殿,北面山牆上繪湛舉和尚在殿前指導僧徒拳賽的情景。後壁北端二間繪「十三和尚救駕唐王」與「活捉鄭將王仁則」的傳統故事。神罩兩側繪制的是降龍伏虎圖,東北和東南壁角是文殊騎青獅和普賢騎白象等。
塔林
寺西300米處,有一片宏大的古塔群,這是安葬歷代高僧、住持、大和尚的墳墓,佔地約1.4萬平方米,共有唐、宋、金、元、明、清歷代250多座磚塔和石塔,為我國最大的塔墓群。塔從一級到七級,為四、六、八角,也有柱體或錐體,空心實心均有,大都雕刻塔銘題記。塔林是我國研究磚石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此外還有齋堂、僧舍、禪堂、練功房等,但尚不對外開放。
相傳達摩祖師從海上經廣州、南京,然後「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在少林寺廣召信徒,弘揚佛法禪宗,從此確立了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的地位。到了唐代,少林寺又因一段「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而聲名大振,在唐王的特許下,少林寺可以擁有僧兵,自成體系的少林武術於是成為中華武術的代表之一。
另外在少林寺大門口還有一座少林武術演義館,裡面有武術表演,表演時間為整點:下午3點、4點、5點;每場表演30分鍾,不需要另外付費。
【少林功夫分類】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禪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禪宗的祖庭,禪宗以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為要旨。在佛門眼中,參禪是正道,正宗少林功夫傳人潘國靜曰:拳勇一類乃是末技,僧眾們不過是借練功習武達到收心斂性、屏慮入定的目的。同時也可收到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效果!少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系,其中「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因為禪」是「外不著想,內不動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 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由於上千年的積累和努力,少林功夫中的武與禪已經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少林功夫中的武,已經融化在了參禪之中。這是少林功夫與其他派系武術的不同之處。禪與武的優越之處,就是少林功夫已經形成人人可以演練的很具體的參禪程式。提倡武術禪的真正價值,就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參禪程式。
1、拳術
源為武藝之源。少林派拳術有羅漢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戰拳、昭陽拳、連環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圓功拳、內功拳、太祖長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觀潮拳、金剛拳、七星拳、練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長錘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長關東拳、青龍出海拳、翻子拳、鷹爪拳等。
對練拳術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開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橫炮、二十四炮、少林對拳、一百零八對拳、華拳對練、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術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朴實無華、利於實戰,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在練習少林拳時,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說,其風格主要體現一個「硬」字,攻防兼備,以攻擊為主。拳勢不強調外形的美觀,只求技擊的實用。步法進退靈活,敏捷,有沖拳一條線之說。在身段與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眼法講究以目視目,運氣要氣沉丹田。其動作迅如閃電,轉似輪旋,站如釘立,跳似輕飛。少林拳分南北兩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還分許多小派。
2、棍術
少林派棍術有猿猴棍、風火棍、齊眉棍、大桿子、旗門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劈山棍、陰手棍、陽手棍、五虎擒羊棍等。
對練棍術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桿、破棍十二路等。
棍打一大片,一掃一劈全身著力。棍練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克敵制勝,在歷代抗敵禦侮中,少林棍發揮過重要作用。
3、槍術
槍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槍術有少林槍、五虎槍、夜戰槍、提爐槍、攔門槍、金花雙舌槍、擔攔槍、十三槍、十八名槍、二十一名槍、二十四名槍、二十七名槍、三十一名暴花槍、三十六槍、四十八名槍、八十四槍、六門槍勢、十槍架、六路花槍、秘授槍譜三十六點、豹花槍等。
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對手槍、戰槍、雙刀對槍、六合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
少林槍術有一條歌訣是:「身法秀如貓、扎槍如斗虎,槍扎一條線、槍出如射箭,收槍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壓槍如按虎、挑槍如挑龍,兩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攔、拿、亢、點、崩、挑、撥,各種用法奧妙全。」
4、刀術
刀是歷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譽為「百兵之帥」。「刀如猛虎、槍似蛟龍」,刀術的演練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凜烈的氣概。
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撲刀、雪片刀、提爐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單刀、座山刀、六路雙刀、八路雙刀、太祖卧龍刀、馬門單刀、燕尾單刀、梅花雙發刀、地堂雙刀、滾堂刀、單刀長行刀、五虎少林追風刀等。
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單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等。刀的使用特點是纏頭裹腦、翻轉劈掃、撩掛雲刺、托架抹挑等,並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劈、撩、斬、刺似猛虎之說。
5、劍術
劍術矯健、優美、豪放,自古至今流傳深遠。
少林派劍術有達摩劍、乾坤劍、連環劍、太乙劍、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綈袍劍、劉玄德雙劍、青鋒劍、行龍劍、武林雙劍等。
對練劍術有二堂劍、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等。劍訣:「劍是青龍劍,走劍要平善,氣要隨劍行,兩眼顧劍尖,氣沉兩足穩,身法須自然,劍行如飛燕,劍落如停風,劍收如花絮,劍刺如鋼釘。」
6、其他兵器械類
少林武術器械有長的、短的、硬的、軟的、帶尖、帶刺、帶鉤、帶刃的,多種多樣,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說,近計不易勝數。除上述刀、槍、劍、棍以外,還有三股叉(南方又稱大鈀)、方便鏟、套三環、峨嵋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雙錘、大斧、雙斧、三節棍、梢子棍、七節鞭、九節鞭、雙鞭、刀里加鞭、繩標、虎頭雙鉤、草鐮、「五合草鐮、六合戰鏈」、戟頭鉤、梅花單拐、六合雙拐、馬牙刺、烏龜圈、雙鐧、日月狼牙乾坤圈、禪杖、大槊、風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7、器械對練及器械拳術對練套路
空手奪刀、空手奪槍、單刀對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刀對槍、雙刀進槍、眉齊棍合槍、單拐進槍、雙拐破槍、拐子合齊眉棍、虎頭鉤進槍、馬牙刺合槍、烏龜圈合槍、套三環合槍、方便鏟合槍、月牙鏟破雙槍、九節鞭對棍、鋼鞭對九節鞭、月牙合槍、月牙合鐧、三節棍進槍、方天畫戟進槍、三英戰呂布、空手奪刀槍、和戟鏈進槍、三股叉進槍、大刀封槍、三節棍破雙槍、峨嵋刺進槍等。
8、技擊散打
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
9、氣功
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
10、軟硬功夫
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葯法、救治法等。
【禪法傳說】
最初東漢明帝時,明帝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夢見了金色的神人,像金色的鳥兒在宮里飛來飛去,這一晚明帝的夢異常清晰。第二天上朝,明帝就把這些講給大臣們聽,大家不知道如何回答,一個名叫傅毅的大臣站出來說,這金色的神人應該就是西方的佛。
皇帝於是決定派人前往西域尋求佛法。跟隨漢朝使節來華的是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還有一大批佛經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經佛像是由白馬馱來的,白馬為佛教的東來作出了卓越貢獻,佛教在華夏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漢明帝敕於洛陽西雍門外建白馬寺供二人譯經。白馬寺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座佛寺。唐朝詩僧靈澈的詩句「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說的就是佛教初到白馬寺,到三國年間在南方發揚光大。
在白馬寺生活的攝摩騰、竺法蘭抬起頭來,悠然望見東南方有高山聳峙,煙雲出於其間,於是奏請明帝,派人陪同他們去那裡另尋清靜之地建造僧剎。高僧一行有緣踏上了嵩岳福地。
太室山南麓有一狹長的山間谷地,林壑生涼,流泉成響。東面有兩峰並立,其間空闕如門,當地人謂之嵩門。每逢中秋,山民們於暮色之中,焚香靜坐,以待月出。須臾,一輪明月從嵩門間冉冉升起,銀光瀉於空谷,萬籟凝於石崖。此景謂「嵩門待月」,乃嵩岳第一勝境。
兩位高僧佛心為之所動,決定在這里「面南嶺,建經台;倚北阜,築講堂;傍危峰,搭方丈;鄰浚流,立僧房」。寺成於東漢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漢明帝敕名「東都大法王寺」,晚於白馬寺三年,這是中國第二座佛教寺院。
漢明帝篤信佛教,大法王寺建成後,由於嵩山地處京畿,往來方便,明帝及隨從官員多次親臨道場,聽經拜佛。明帝還下令,新任命的官員,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到大法王寺聽經學法後方可上任。攝摩騰、竺法蘭於這座中土寶剎「對千年之喬木,納萬代之芬芳」,凝思靜慮,譯經佈道。繼永平十一年他們在白馬寺完成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後,又於嵩山大法王寺陸續譯出幾種小乘佛教的早期經典。
佛教猶如一粒從西方飄來的種子,首先在嵩洛之間紮下了根。
東漢末年,大乘佛教傳入嵩洛。「乘」是乘載,小乘佛教說的是自我解脫,大乘佛教講的是普渡眾生。除了目的有差異,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也比較簡單。隨著大乘佛經傳入,佛教的影響開始波及民間。三國時期,嵩洛間出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正式受戒出家的漢族僧人,他就是朱士行。
出生於嵩山南麓潁川的朱士行,在嵩洛出家之後,以弘傳佛教大法為己任,專心於佛教理論的研究。當時風行的大乘經典尚質簡約,很多觀點實際上沒有講清楚。他因此「誓志捐身,遠求大本」,於魏甘露五年從嵩洛出發,開始他的西行求法壯舉。
在於闐,朱士行抄取了九十品《般若經》梵文本,於西晉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護送經卷回洛陽。十年之後,由精通梵漢兩語的天竺僧人竺叔蘭和學識淵博的西域僧人無羅叉兩人譯出,稱《放光般若經》,共二十卷。
當《放光般若經》在漢地大為風行之時,朱士行仍在於闐,最後以八十歲高齡為求法而客死他鄉。《梁高僧傳》說他死時有異相,火化後,「薪盡火滅,屍猶能全」,後念誦咒語,骨架才散碎,其弟子們聚骨造塔以供養。北魏太和二十年,即公元496年,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寂靜的山林中矗立起一座寺院,這便是日後聲名顯赫的少林寺。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住錫傳教而興建的。但少林寺的名揚天下,卻緣於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達摩。
少林寺落成三十多年後,即北魏孝昌三年,菩提達摩不辭艱辛,從南天竺國渡海來到東土,開始了禪宗在中華大地上的傳播。
人們說起禪宗時,往往會用一派「本地風光」來表達對禪宗的印象。佛教的文化淵源在印度,而禪宗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淵源在嵩山,在被譽為「禪宗祖庭」的少林寺。
達摩首先到了金陵,一月之後來到永寧寺,只見那九級浮屠「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自稱活了一百五十歲,周遊列國,從未見過如永寧寺這般精美的寺院。於是,達摩口唱南無,合掌贊美不停,已經將心許與嵩洛。
離開永寧寺,達摩來到幾十里外的嵩山少林寺,落跡於此,終日面壁。面壁似乎是一種追根溯源,也似乎是一種等待良機。
這時候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聽說達摩大師住在少林寺,於是前往拜謁。
達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沒有氣餒。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無不歷盡艱難險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當自勉勵!」時置寒冬臘月,紛紛揚揚飄起漫天大雪。夜幕降臨,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動,天明積雪已沒過他的雙膝。達摩這時才開口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淚流滿面說道:「只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達摩擔心神光只是一時沖動,難以持久,略有遲疑。神光明白達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面前。達摩於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邊,並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內的立雪亭,便是為紀念慧可斷臂求法的事跡而建。
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經》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後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自此,禪宗在中國有了傳法世系。
禪宗在其誕生地印度沒有成宗,卻在傳入嵩洛後,成為中國佛教延綿不斷的主流宗派。禪宗流傳久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義和修行方法的簡單易行。教內傳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教條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據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會喪失教義的靈魂。針對這種偏頗的傾向,禪宗提出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所謂「教外別傳」,是指在教典以外別有一種教義的傳授方法。禪宗的簡易性,便體現在「見性成佛」的主張上。
禪是「靜慮」,佛教稱安靜地深思為禪定。達摩提出一種新的禪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階梯層次和累世修行,主張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夠通過覺悟佛性而成為佛,盡管何時豁然大悟難以料定。眾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為對自身的本性沒有覺悟。一旦「撥開迷霧見青天」,明心見性,自性就是佛,把佛變為舉目常見的平常人。
禪宗傳到唐代,六祖惠能提出頓悟的主張,連坐禪也免了,認為頓悟並不要求離開現實生活,「舉足下足,長在道場,是心是情,同歸性海」,「提水砍柴無非妙道」,在日常勞動生活中都可以頓悟成佛。少林功夫便起源於僧人的日常生活。相傳跋陀的弟子慧光十二歲時,能在井欄上反踢毽子五百下。在井欄上踢毽子是很危險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少林功夫的許多招式都是僧人們受日常勞作如挑水、掃地、打柴、燒火動作的啟發加工提煉而成的。最高深的功夫其實也是最普通的功夫。
被譽為少林功夫之源的《易筋經》,記載的就是一種疏通人體經脈從而強筋壯骨的功夫。菩提達摩採用壁觀的方法參禪,長期靜坐,睏倦是難免的,要時常起來活動筋骨。相傳達摩走後,少林僧人在洞中發現了一個鐵盒,盒上沒有鎖,卻打不開。聰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鐵盒便開了,原來鐵盒被蠟封住,以防水汽侵蝕。鐵盒中有兩部書,一本是《易筋經》,另一本叫《洗髓經》,都是用梵文寫的。
當時,少林寺里真正懂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經》留在少林,自己拿著《洗髓經》去雲游天下。
寺中也有一些對梵文一知半解的僧人,你翻他譯,依法修煉,以致後來少林功夫多如牛毛。後來,有位僧人帶著《易筋經》去峨眉山,見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諦。在般剌密諦的幫助下,《易筋經》才有了中文版。慧可雲游歸來,帶回了他自己翻譯的《洗髓經》。大家兩相比較,才發現《易筋經》和《洗髓經》原來是一體的。自《易筋經》問世,少林僧人坐禪與習武已是密不可分了。8. 如何理解電影《前目的地》
剛才看了《前目的地》,寫幾句。澳大利亞拍攝的電影,這部電影的評分是7.9分。這部電影的構思是我近年來看到最好,主題也超出想像。影片貫穿時空穿越這個看起來是有點老套。但是該片的特點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兩次出現的那句話「咬著自己尾巴的蛇。」這部電影的結構幾乎完美無缺,就如電影多次所說的,咬著自己尾巴的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等一樣,就好像整個宇宙一樣,是個完美之圓。也就是電影裡面所說的,時間的循環,這個所謂循環,或許是一個時間奇點,最終什麼都濃縮到一起,什麼都由此展開。也許更恰當更簡單的說,是一個莫比烏斯圈)。經過幾次穿越,結果形成一種循環,這與佛教的圓融的時空觀是比較接近的。
這個電影最超出一般人想像的,是裡面的主角通過幾次時間穿越,原來都是一個人。這也是我沒想到。我曾經在《秋葉集》說過「所有的人都是一個」。一部電影當然不可能拍出所有的人
,只可能拍幾個主角,任何一部電影都是不可能拍出所有的人都是一個,這么龐大的宇宙生命全局的主題的。但這部電影的幾個主角原來是同一個人這個主題,而且男女主角竟然也是同一
個人,自己的後代與自己竟然也是同一個人,這裡面蘊含的比較微妙的含義,確實是值得再三思考的宇宙生命的真相。電影的主題構思確實接近了佛教所說的眾生同體、同體大悲,宇宙生
命的圓滿圓融輪回這個實相。一般人對於佛教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不太理解的。這個「唯我」,與「無我」異曲同工,是佛教最深刻的觀點,是佛教的三法印之一。我多次說過
,當代的很多科幻魔幻大片,不僅貫穿現代物理學的觀點,也處處滲透佛教的觀點,這幾乎是近年來西方大片的潮流。這部電影也不例外。所以,愛因斯坦所說的,佛教是與現代科技最接
近的宗教,是最適應現代文明的宗教,這話不是沒根據的。現代物理學包括相對論時空觀和量子力學的時空觀都與佛教的觀點比較接近,這是很多東西方學者都論述過的。這也不是沒有理
由的。當然我這里所說的電影中體現佛教的觀點,只是從文化學,從一種文化觀念上的闡述和解讀而言。
電影再三提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的意義何在。按照佛教,生命的意義就是游戲三昧、慈悲普度、智慧覺悟、神通自在,這當然是佛菩薩的境界。另外,佛教所說的苦,空,無我,無
常,覓身心了不可得,以及佛教所謂覓男女相不可得,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無男無女。在電影的主題中也可以折射出來。
電影中所謂的讀心術,其實是因為時間穿越的原因,換言之,也就是自己對自己前世記憶的原因,也就是佛教所謂他心通和宿命通的結合吧。這部電影說的也是時間局招募特工,現代西方電影流行將一些特工的身份特異化乃至神化,也就是一些特工其實是時空穿越者、特異功能者乃至外星人,這個我以前在對《源代碼》等電影中也解讀過。
電影的幾個主角原來是同一個人,電影多次說的:生命的孤獨,面對真實的自己,另一個我,和生命的意義,也值得觀眾思考。至於電影裡面的特工,殺害的一百多人,挽救了三千多人,又殺害了一萬多人,等等,一與多,這種數學的增減多少,本身並沒有多少意義,但是,這也許也能折射出很多社會政治現象背後(恐怖活動、謀殺乃至戰爭等等)不為人所知的深刻的宇宙生命奧秘吧!至於具體到一個人,作為一個正面特工的話,其任務或者說其生命的根本的意義,應該在於慈悲,利他。反之,一個反面特工,則更多的是利己,缺少對生命的敬畏和仁愛。而這部電影,既然男女夫妻母女正反主角,不管是主角簡,還是嘶嘶聲爆炸犯,最終都是同一個人,那麼,這就是從宇宙生命的唯一性圓融性這個根本上說,善與惡,在究竟的意義上,都與真正的我無關,就是奧義書上說的:善行惡行,兩皆灑落!也就是《六祖壇經》中慧能所雲:「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附:《觸聞集——佛聯三千》之雜感聯一副
事功不必成,盛名不必居,澹然一任飄忽,非吾所志
恩愛拾其善,怨敵拾其惡,畢竟兩皆灑落,於我何干
注1:孫中山演說《共和與自由之真諦》中有雲「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又,《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雲:「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一般作「盛名之下,難以久居。」
注2:《五十奧義書》雲:「於是善行惡行,彼兩皆灑落。其親愛之所知者,乃拾得其善行,其非親愛之所知者,乃取得其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