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你好,李煥英》中哪個瞬間戳中了你的淚點
一、夠真誠結語:其實,對於今天的觀眾來說,早就厭倦了技巧運用的那套把戲,電影不需要刻意製造太曲折的劇情,不需要浮誇或華麗的表演,只需「好看」就行,沒必要耍太多的「花槍」。就像《你好,李煥英》一樣,只老老實實把一腔真誠拿出來,讓看的人笑是發自內心,哭是真情流露,就是好電影。
『貳』 童年趣事散文滿分1500
童年,是美好的。成年以後,我常常回憶童年。那是一個小火車站,當時不過一百多戶人家。道東是鎮上的居民,道兩邊便是草塘和濕地。火車站往北沒有一戶人家,遠遠的草塘中不時在夜間傳來狼的嚎叫,我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了我的童年時代。
童年,是幸福的。無論是幹活、讀書,都深深地印在了腦子里,無論是小朋友、同學、鄰居都是終生的記憶。
童年,又是一個人一生的基石,童年的品性、童年的喜好,往往影響了人的一生,為一個人起著根本的作用。
我的童年充滿了歡樂。這些歡樂充斥在那勤勤懇懇的四季勞動之中,蘊含在那有趣的學習中,分布在無拘無束的嬉戲玩耍之中,更是反映在那荒唐的頑皮之中。尤其是那一幕幕的勞動場景,讓我留戀,激起我對往事的回憶,讓我留戀童年的幸福與美好。
春天,我到野外去摟柴,老早就起來了,身上扎著麻繩,肩上扛著草耙,或是把繩子挽好,掛在耙子上,懷里揣兩個大餅子出去。先是摟成一小堆一小堆的,然後集成大堆,夠背了,用繩子捆好背回去。捆柴最關鍵,因為捆不好半路散包則功虧一簣。所以把繩子一頭栓在樹上,把柴壓實鋪好,再拉繩子另一端,把它捆緊,要捆兩道,這兩道既不能偏又要留適當距離,技術要求比較高。捆好了把兩只胳臂往裡一插就背上了。有時背的多爬不起來,就先坐好,兩腳蹬地盡量後仰、再突然往前一拱,爬起來走。往回走時,眼望著春日藍天的白雲,嘴裡哼著小曲,心裡暢快極了。那時,春天旋風多,有時就躲不開,趕忙抱住樹,連喊「旋風旋風你是鬼,三把鐮刀砍你腿」,旋風過後再往家趕。到了家放下垛好,心裡充滿了勝利的喜悅。鄰居們誇我能幹,那就甭提心裡多麼美了。
秋天,到野外去割柴,諺語說:「立秋十八天寸草結籽」,就到了我們割柴的好季節。我腰上扎著麻繩,別上幾根黃瓜,以備解渴之用。割下的柴晾在田埂上,水溝邊,草甸上,一排排,過幾天再翻個,很快就干透了。有時躺在草鋪上,望著深邃高遠的秋空,看著無窮變幻的巧雲,憧憬著未來的時光,也算是妙趣在心,十分愜意。等柴草幹了,先捆成小梱,再捆成大梱,用小扁擔一挑,邁著顫巍巍的挑步,扭扭答答地挑回家,碼好。看到母親那滿意的臉色,自己也十分欣慰和滿足。打柴時,在那休息的當兒,常常去溜溜野雞蛋。溜著時就是一窩,十幾個或二十幾個,當看到一堆白花花的野雞蛋時,那白花花的蛋堆,閃著光,真讓人無限驚喜,便把上衣或汗搭脫下來,一裝拎回家。媽媽當然也十分高興,便把它腌上,留給爸爸上班幹活吃,有一年最後腌了整一滿壇子。深秋,還有一個節目是十分精彩的。那就是到稻田地去挖老鼠洞。農民把稻子拉完後,拿一把小鏟,找那些老鼠洞,特別是有脫落稻穗頭的老鼠洞,你一挖到底,便會露出黃澄澄的又長又飽的稻穗,質量是上好的,那是老鼠們經過精心挑選出來的運到了洞里,准備過冬的。再用面袋子一裝,拿回家去。這是老鼠為自己准備的備冬糧。有的大洞一下子可挖兩袋子穗。拿回家之後,媽媽用簸箕或笸籮分次用磚頭、木板或廢鞋底一搓,再簸好,大家吃著這樣的大米飯,那是格外香啊。(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冬天到了,更有事可干。撿柴,那可有揀頭。農民們把甜菜往甜菜場送,就是賣給糖廠。馬車光靠剎箱板裝不多少,還要在車箱板圍上苫簾。簾子短或矮上邊就插點秫秸、苞米桿或麻籽桿。有的簾子壞了也得用這些東西補。卸完甜菜他們只把簾子拿走,其餘的就不要了。還有他們墊坐的穀草、別簾子的柳條,一撿一大堆,解決了一冬的引爐柴。為了不使甜菜收購人員反感,大叔大哥叫個親,要和他們搞好關系,讓他們高興。有時臨時有事,他們就把扣土、驗等章委託給我們一會兒,讓我們行使蓋戳大權。那自豪勁,像是當上了元帥或大將軍,神氣極了。等到冬底,甜菜裝火車運完了,土中埋的甜菜頭、小疙瘩頭我們用二齒尺子或三齒撓子把它刨出來,弄回家,洗凈剁碎熬成糖稀,過年時用它蘸豆包吃,那才甜呢。或者把甜菜煮熟後,連湯放進壇子發酵,發好了吃,又酸又甜又鮮。
那年代,一九五零年前後,黑龍江的冬天特別冷,尤其冬臘兩月,一般在零下四十度上下,我們出門都穿絮靰鞡草的皮靰鞡。屋內取暖一般是買不起煤的,許多人家只靠火炕和火盆。我們大哥仨就出去撿煤核。那時的蒸汽機車一除灰,會有好多煤核,我們就去揀,有時煤灰的煤核一大塊一大塊的。後來,我們發現貨車的車板,卸完煤之後,由於滲下的水在最下邊凍上一層。我們就拿鎬去刨。當然,你必須會刨,刨除一個圓圈,弄乾凈,起了頭,再刨就一大片。然後碼到小爬犁上拉回家去。那可真過癮,一冬天夠燒了。
除了拾柴揀煤之外,我們還要侍弄園田地。那時小開荒地到處有,誰開歸誰。那活不太好乾,要用鍬一鍬鍬挖起翻過來,完了耙碎,就是用鍬鎬把大塊打碎整平,再用鎬備上壠。然後種上茄子、土豆、辣椒、黃瓜、豆角、還有窩瓜、角瓜有時還栽點大頭菜,也種點苞米,甜桿,柿子之類。記得有一次我和哥哥、弟弟一起挖地,中間我去抓蟈蟈,他倆分工的挖完走了,我被拉下來。都天黑了,我覺得渾身發毛,趕忙跑回家。第二天起早才來補上挖完。種完後還得除草,再備上,再除再備。苗長出來了還要去看看長沒長蟲子。到了結果時,還常去看看什麼該收,什麼該上肥。當把一筐筐果實挎回家,心情十分輕松,感到特別充實,很有成就感。
我們那時也玩,玩的項目也特別多。什麼摳砟、打尜、騎高麗馬、擠香油、彈溜溜、頂牛悶、搶兵、放八卦(風箏一種)、斗蛐蛐;也抓蟈蟈,掏家雀,打雀。特別是大月亮天的晚上,一左一右的小朋友們玩到挺晚也不回家。家裡大人喊幾次,光答應不回去。一遍又一遍招呼沒回去,最後家裡發出勒令,才戀戀不舍地回了家。
從小我愛早起。沒活乾的時候,起來便出去散步。有時胡亂地練練拳腳。記得張維屯鐵路工會那時有把大刀,好像是抗聯後來留下的。工會張主席跟我關系很好,隨時讓我拿出去玩,讓我玩完送回去。那把大刀很沉,我一沒人教,二沒什麼資料,就是亂耍一氣,有時也捉摸捉摸,終於也沒搞出什麼名堂,也就是出點汗罷了。有一天早晨,我起來後順著鐵道散步。突然發現了兩列車的道軌中間那麼多魚,主要是泥鰍,干呀呀一大堆在沙土上竄。我趕緊跑回家,用扁擔挑了兩只大水桶,返回後整整收了滿滿一挑子。那時因鐵道邊二米多遠就是水塘,大約是借著雨氣風吹竄上來的。也許是旋風卷上來的。哈,這么多魚咋辦?我們那時的鄰居之間有個習慣,有好東西分享。左鄰右舍吃點好東西都送鄰居嘗嘗。媽媽就東家一盆西家一盆地送開了,前後鄰居,左右街坊都吃著了。還有一次,早晨我起早散步,在道口外發現車道間一塊一塊的牛皮牛毛,再下去就是連屎帶尿,接著是一塊一塊的肉。再往前走,除一灘血外,什麼也沒有了。不知是被狼啥的吃了,還是被家人收回家了。我就回家找了兩個土籃子,用扁擔挑著把肉拾了起來。整整揀了一挑子肉。也是和鄰里共享了。所以,在鄰居大人們的眼中,我簡直就是個小能人。
小時候我愛留心,後來愛看畫本。記得我剛上學二年,有一年春節去剃頭,剃頭棚黃金大爺那新添了二塊鏡子。一塊畫著「歲寒三友」,一塊畫著「本固枝榮」,都題著字。我邊剃頭邊看,覺得很有意思,很有味,那意思我也懂。黃金大爺(他弟弟黃學是我父親同寅)發現了我的興趣就給我講了一遍,我感到這兩幅畫很有品位。以後雖不是剃頭也常去看看。黃金大爺告訴我,另外一個剃頭棚也有,我就跑去看,發現那兩幅也不錯,一幅是「寒江釣雪」一幅是「自首卧松」,就這樣,古典文學開始沁入了我的心扉。以後就酷愛上了「小人書」,什麼《夏伯陽》、《拉郎配》、《望江亭》、《趙一曼》、《卓婭和舒拉》、《綠鎖鏈》、《蘇武牧羊》、《屠趙仇》、《張騫的故事》、《崤之戰》、《韓原會戰》、《齊桓公稱霸》、《晉文公》,讓我著了迷。後來就不看畫本了,去逛書攤了。記得在街東道南有一家書攤,都是刻版線裝書。什麼《花木蘭掃北》、《岳雷掃北》、《羅通掃北》、《秦英征西》、《薛仁貴征東》、《楊文廣征南》、《破洪州》,好多好多。上學、放學、我都搶時間在那看點兒。沒活沒事時,那是我最願去的地方。慢慢的,我感到知識真是浩如煙海。有時,看畫本看書上學晚了,老師問遲到原因,也不吱聲,反正老師認為我學習好,也不深究。到了高小五年時,我的畫本已裝了滿滿一大箱子。主要有《楚漢相爭》、《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春秋戰國故事》等。記得小學四年級那個春節,我讀《三俠劍》那本書時,當讀到勝英在盧府小姐閨房裡斗「弔死鬼」時,那一段讓我特別害怕。那正是臘月三十的後半夜、吃完了半夜餃子、家裡人全睡了。高腳雙櫃上放的座鍾(媽媽出嫁時的陪嫁)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響,我覺得十分恐怖,嚇得趕忙跑上炕把頭扎進母親的被窩,好久都睡不著。我第一次自己買書看是買了《三國志平話》、《高平之戰和柴榮》還有一本《膽劍篇》。那本《三國志平話》是說劉邦、呂後殺了韓信、彭越、英布三大功臣後,他們到陰間在閻王那告了他倆的狀。經過打官司,閻王判他們重回陽間、因果相報。其實,那時我在胖楊伯那,已經有了隨便看書的特權了。舊書攤的擺攤人不僅允許我看,有時還和我侃一通。我買書就是出於喜歡。逐漸的積累使我感到充實,每天都特別振奮,走路時手背在身後,見著熟悉的長輩大聲招呼,顯得彬彬有禮。街坊鄰居都說這小子將來能有出息。我有時看見前院的大學生王光彩和夏淑清大姐,心想我將來能比你們強,至少也得趕上你們。
小時候,我也很喜歡音樂。那時盛行娛樂琴,一根老弦、四根細弦,弦上有音符牌碼,一手彈撥,一手按鍵。我們鄰居七大爺會彈,教我。他還教我吹簫。我自己還鼓搗過二胡,一般常整的曲子就是《蘇武牧羊》、《滿江紅》、《四季歌》、《五更》、《小句句雙》等。我也也喜歡吹口琴,記得有支曲子叫《願君且飲三杯酒》,是電影《拉郎配》插曲,是從我大舅那聽來的。這些既無人指點,又沒用上功夫,到底是技藝平平,上不了檔次。倒是上台演戲讓我覺得挺過癮。一次演評劇《李三娘打水》,我演漢隱帝劉承祐,雖不是主角,但身邊有兩員大將,很威風。還演過五少年智救火車,其中四個女孩子,一個男的是我。由於心裡高興,台詞記的也熟,一上台抑揚頓挫清楚,又入戲,得到了好評。那是鐵路搞的比賽,我們在綏棱評上了,那時綏棱是聯合站,管南北好幾個站。到綏化再演被刷下來了。
我接觸唐詩宋詞是在上初中之前。准確地說是一九五七年七月到九月這幾個月。正是小學畢業後,在那時,我交了個大朋友,一個叫魏穎,原名叫魏國士,是遼寧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另一個是他的女友叫劉淑芹,是遼寧大學歷史系的學生,那年他倆是大學二年。那時,大約他們已經對象了。魏穎家住在離我們家二十里左右的三井鄉,無論節假日,只要回來,務必到我家,有時住上三天五日。魏穎發現了我愛好文學的特點之後,便有意引導我。所以常常把他的大學課本讀給我聽。特別他給我講了岳武穆的《滿江紅》,極力贊揚岳飛那種愛國思想和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他還為我推薦了「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等元曲名句,他熱衷於為我講辛棄疾的「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講「山圍故國周遭在,浪打空城寂寞回」,侃侃談論唐詩的意境,贊嘆宋詞的博大含蘊。向我推薦宋詞的音韻之美,唐詩的意境奧妙。後來,他索性找了幾本唐詩宋詞的小冊子送給我。我真是如獲至寶,最後可真是手不釋卷了。他推薦給我的張三影、柳三變、李後主,劉克庄等詞人的名作,讓我真的特別喜歡。後來,他又為我帶來了《千家詩》,我都忍不住熟讀起來。
那時,我真正對文學產生了深深的興趣,覺得能接觸這樣的大朋友,真算是榮幸。
當然,小時候也有不少荒唐,有過一些美好的頑皮,現在想起來又是羞愧又是好笑。
剛解放張維鎮有個貿易局商場,建國後搬回了綏化。後來鎮上的於瞎子和高老坦兒開了個鋪子,孩子們上學的紙、筆、本都上那買。他們和我父親關系很好。有一次我去買鉛筆。他倆說不用給錢,叫聲爹就給你一根。我叫了,他們給了我一支鉛筆。筆到手之後,我邊跑邊說,你才是兒子呢,我爸在家呢!後來他們不幹了,必須一手交貨一口叫。我捏一頭他捏一頭,我手快搶過了筆就說,爹死了,我爸在家。他倆假裝攆。我就跑。那時候我們街里有兩個「館子」,就是飯店。一個是羅家館子,一個是歐家館子,我常進過羅家館子。有一回放學,經過這館子,羅掌櫃叫住我問「你爸在家嗎?」我說:「啊!」他問我是不是給你爸買只燒雞,我說沒錢。他說不用錢,你脫下一隻趿拉板就行。我一聽好哇,就脫下一隻,他又說不行,得兩只。我想了想「兩只也沒啥」,我回家就做一雙。就脫下了另一隻,他真把燒雞包上給了我。回到家樂呵呵地遞給爸爸,爸爸臉一沉問哪來的,我一五一十告訴了爸爸。爸爸笑了。爸爸說燒雞得給錢,趿拉板還得拿回來。爸爸媽媽把道理講給我,我雖然懂了,但也恨老羅頭太不仗義。
練拳腳後來我也拜了個「師傅」。師傅教我三招五式之後曾讓我找一個同學去實習。而他指定讓我實習的對象是一個很老實的同學。我對他練了一拳一腳後在師傅面前揚眉吐氣,師傅稱贊我的功夫了得。可我現在仍對此事感到愧疚,責備自己的凌弱恃強。雖然過了幾天我向這個同學道了歉,但至今猶不時地自責。
從小,我就有一種不服輸、不抱下窪地的特性。特別是在學習上,總有一種爭強好勝的心理。上小學後,學習始終在前列,因此同學們都靠攏我。記得小學的同學荊凱、劉明義、李德仁他們都比我大好幾歲。但他們特別是在要考試時都殷勤地幫我筆、紙、橡皮等東西。為的是考試時我能幫他們一把。成年後,再見到他們時都還談到此事。初小時,一年考好幾次試,有日考,周考,中考,期考。前幾名的同學也很有競爭。那時,這次你比我多一分,我下次一定比你多兩分。這次你比我早交卷2分鍾,下次我要比你早交卷5分鍾。就這樣在初小200多人中,只有40多人考上了高小。我上小學時正是剛建國,翻身農民都要讓孩子念點書。年齡差別也大,最大的比我要大6-7歲。特別是四年級時的閱讀比賽(初小時唯一一次比賽)我讀課文時簡直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入神的暢讀贏得了第一名。當我把獎品獎狀拿回家時,媽媽開心的笑了,爸爸也露出了難以見到的笑容。
記得爸爸的同事中有一個外號叫「大學兒」的林樹森,在工人中他總覺得自己鶴立雞群。有一次他拿一個「會」字考我。我那時讀小學三年級。我講給他:你們在一起說事那叫開會,記賬的人就叫會計。他高興的大笑,連說「這小子」不簡單。爸爸也因此感到光榮和自豪。
六年的小學一晃就過去了。1957年7月6日,小學畢業了。高小同學考入初中的寥寥無幾。我們那時的第六完全小學來自四鄉的幾百人,只有三十多人考入了初中。而我也從十三歲開始便到離家三十里外的四方台上初中,到1958年3月,隨著全黨大辦教育,又回到了張維,成為張維中學的首批建校者。那一年我還不滿十四歲。
就這樣,童年過去了,那充滿歡樂和趣味的時光。那有釣魚、摸魚,冬天打魚的魚趣,有掏雀、打雀、羅雀的雀趣,有編蟈蟈籠、扎鳥籠、編魚簍的樂趣,還有削冰尜、做冰爬犁、做趿拉板的興趣,有堆雪人、做冰燈、澆冰樹的樂趣,有采豬食菜、挖野菜、采蘑菇的樂趣……
但是,童年太短暫啊!
『叄』 「金嗓子」周璇後期因何精神失常
周璇,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一個蜚聲海內外的歌星,一曲纏綿略帶潮濕味道的《夜上海》,是那個時代刻在老上海人心底的一段經典旋律,成為華語歌壇的代表作之一。周璇一生成果頗豐,先後拍攝了40多部電影,主唱了200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被人們譽為「金嗓子」,在中國影壇和流行樂壇上,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其熒幕形象和甜美歌聲也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周璇從此緊閉了感情的閘門,直到遇見年輕商人朱懷德。當朱懷德在周璇面前甜言蜜語、山盟海誓之時,周璇又一次被打動了,她不但將自己的所有積蓄全部交給了這個男人,還為他懷上了孩子。但朱懷德帶著周璇的錢財憑空消失了。直到1950年,當周璇帶著兩人的孩子找到這個男人時,朱懷德卻冷冷地問道:「這孩子和你一樣,也是領養的吧?」周璇只覺得渾身刺骨的寒冷!
朱懷德將她傷透了,她抱著孩子頭也不回地轉身而去。1952年,周璇在拍攝最後一部電影《和平鴿》時,因台詞「驗血」兩個字而深受刺激,在片場就失控地尖叫著:「是你的骨肉,就是你的骨肉!驗血!驗血!」從此精神失常。其後5年,周璇一直時而清醒,時而癲狂,直到她最後凄涼離世。(參考資料:《周璇日記》《民國歌後周璇》)
『肆』 現在上映什麼電影適合戀愛的時候兩個人看的
{愛情吉日}
」我如果吻你,你會怎麼樣?』』
」你不會吻我.』』
」如果我吻你呢?』』
」你現在想吻我嗎?』』
」如果我不想又何必問.』』
」好啊......』』
{向左走,向右走}
如果看不到她,就好像一個人沒有了影子在地上......
生命中充滿了巧合,兩條平行線也會有相交的一天.
{泰坦尼克號}
」我贏得船票,是一生最幸福的事情,
我能認識你,是我的幸運,露絲,
我滿足了.』』
」聽著,露絲,你會得救,會活下去,
會生好多的孩子,你會長壽,
是死在暖和的床上,而不是今晚,
不是這么死,懂嗎?
{天使之城}
」我寧可為呼吸到她飄散在空氣中的發香,
輕吻她的雙唇,撫摸她的雙手,
而放棄永生.
我老覺得,有種巨大的力量,
讓你我都顯得好渺小!
我整日都盼著能與你有多一分鍾的
相聚!』』
{濃情巧克力}
」你的船沒有了.』』
」那隻不過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工具.』』
{我的野蠻女友}
第一,不要叫她溫柔.
第二,不要讓她喝三杯以上,否則她會逢人就打.
第三,在咖啡館一定要喝咖啡,不要喝可樂或橙汁.
第四,如果她打你一定要裝的很痛,如果真的很痛,那就要裝的沒事.
第五,在你們認識的第一百天,一定要去她班上送一支玫瑰.
第六,你一定要學會擊劍,打壁球.
第七,要隨時作好蹲監獄的思想准備.
第八,如果她說她會殺了你,那不要當真,這樣你會好受些.
第九,如果她的鞋穿著不舒服,一定要和她換鞋穿.
第十,她喜歡寫東西,要好好的鼓勵她.
{河東獅吼}
從現在開始
你只許疼我一個
要寵我不許騙我
答應我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
對我講的每一句話都要真心
不許欺負我罵我
要相信我
別人欺負我
你要在第一時間
出來幫我
我開心呢
你要陪著我開心
我不開心呢
你就要哄我開心
永遠覺得我是最漂亮的
夢裡面也要見到我
在你的心裡只有我
「我曾經問過自己,你最愛的人是不是我,但是我現在已經不想知道。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問你,你一定要騙我,就算你心裡多不情願,也不要告訴我你最愛的人不是我。」
————《東邪西毒》
「我要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會永遠等著你,無論是在什麼時候,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會有這樣一個人。」
————《半生緣》
「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城鎮,城鎮有那麼多的酒館,她卻走進了我的。」
————《卡薩布蘭卡》
「我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很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你比年輕時還要美,我愛你如今凋殘的容貌勝過你昔日的紅顏。」
————《情人》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覺得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
————《墮落天使》
「當我決定和你度過下半輩子時,我希望我的下半生趕快開始。」
————《當哈里遇上莎莉》
「Love means you never have to say sorry.(愛就意味著你永遠不需要說對不起)」
————《愛情故事》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卻不能說『我愛你』。」
————《星願》
「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是發生那件事情的那天,是和直樹相遇的日子。」
————《白晝之夜》
「我,即便是50年之後也不會改變,我仍然會像現在這樣愛你。」
————《101次求婚》
「即便互相傷害,我們也不會分開,只要兩人在一起,盡管有時會受傷,傷口總會癒合的,因為我聽的見他心裡的聲音。」
————《跟我說愛我》
《阿飛正傳》
那個慵懶的下午,阿飛對著蘇麗珍說:「看著我的表,就一分鍾。16號,4月16號。1960年4月16號下午3點之前的一分鍾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鍾。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鍾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
這樣酷的情話,相信沒有幾個人可以抵擋得了吧!反正蘇麗珍不行。說起情話,感覺是俗,但俗得有效呀——男人、女人耳根子都挺軟的。當然,情話可不是空話,非但需要主角身體力行,更得注重持之以恆。說是容易,做起來難呀!
《網上情緣》
福克斯是連鎖書店的大老闆,凱則是兒童書店的小老闆,福克斯想要吞並凱的書店。這對商場上的「敵人」,卻不知道彼此就是對方最親密的網友。最後,凱的書店終於出局,當她收到網友的信約她在花園見面時,她見到了福克斯,一切恩怨頓時化作柔情蜜意。
用此招最起碼有3個好處。第一是你可能永遠不知道正在和你通信的人是誰,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秘密會泄露,即使分手也不會有後遺症;第二是你們可以在聊天中暢所欲言,了解對方的生活小細節;第三個好處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省郵費呀!
《玻璃之城》
許港生與韻文是同學兼戀人。在分別時刻,許港生製作了一件特別的禮物送給韻文——根據自己的左手製作的手模。最特殊的是,模型上的手紋全部都是由「韻文」二字組成的。「我的生命線、事業線、感情線,全部都是你的名字。」
談戀愛沒送過禮的大概沒幾個吧,不過禮物要送出特色來真不簡單,需要多花一點心思和時間去策劃和製作。不過,現在有了「人體克隆商店」,做這個手模應該不太難。其實,更應該花的時間是去實踐承諾。像許港生和韻文那樣,愛到生命的盡頭,那才叫人感動。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夜晚,「痞子蔡」把輕舞飛揚帶到噴泉的中心,忽然泉水開始噴射,在水中飄散的是輕舞飛揚最喜愛的香水的氣味,這是「痞子蔡」特意讓噴泉管理人員加在泉水裡的。
有幾個女孩子是不喜歡香水的呢?何況又是在夜晚這種浪漫時刻。不過,對普通人來說,要實現這短暫的浪漫可能意味著長久的節衣縮食——想要讓噴泉里有香水的味道,可不是一瓶兩瓶香水可以搞定的。還有,如果你糊里糊塗想在冬天裡也這樣玩一把浪漫,那最好還是先准備好感冒葯片吧。
出處:《郵差》
郵差馬里奧出生在漁夫之家,用現在的話來說只具有初小文化。誰知他居然可以跟心儀的姑娘大談特談詩歌和暗喻,雖然這些都是從詩人聶魯達那裡「批發」來的。結果,這個美麗卻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姑娘,義無反顧地嫁給了馬里奧。
我們可以真的相信:不管是偉大的聶魯達還是一個普通的郵差,愛情都能使人「寫的說的唱的都像天才詩人一般才華洋溢」。不過,寫詩的難度還是有一點的,特別不鼓勵大家去摘摘抄抄,萬一被識破可就遜了。
《孤男寡女》
華少錄用了KINKI一個月,結果產生感情。一富家公子同樣追求KINKI,在父母親友的壓力之下,KINKI與富家公子一起坐船離開,此時,華少趕到。望著遠去的輪船,華少急中生智,用白漆在一塊木板上寫了「I NEED YOU」,看到了這幾個字後,KINKI終於決定回到華少身邊。
有時候,心裡想說的話未必說得出口,寫在板上反而更好,還可以「廣而告之」,其情可比當街單腿下跪求婚。不過,這個方法只有在特殊的場合才能用,有局限性。
《風月俏佳人》
百萬富翁愛德華愛上了年輕漂亮的妓女維維安,但受身份影響,維維安只能黯然離去,正當維維安打算離開這個城市重新開始新的生活時,愛德華驅車趕來,並且沿著消防梯爬上了維維安住的地方——有情人終成眷屬。
等候一個王子來迎接自己是大多數女孩子的夢想!如果你不能駕著五彩祥雲趕來,那練習爬高還是有好處的。還有什麼比沿著城堡斑駁的外牆爬到公主的居所,更像一個王子的行為呢?想做當代羅密歐,先從學習羅密歐的爬牆術開始吧!
《有話好好說》
從馬路上公開騷擾開始,一直到請來大嗓門的傢伙在樓下高聲喊叫,500句「安紅,我愛你」,引來了居民的罵聲和潑水。不知安紅是怕了、煩了還是感動了,反正最後趙小帥還是被請進了卧室。
這種方式操作簡單,貴在堅持,如果怕被別人笑話,就前功盡棄了。趙小帥就比較滑頭,自己不喊,出錢讓別人喊,誠意值得懷疑。只覺這屬於騷擾,至少也落個擾人清夢的罵名,實施時小心「110」。
『伍』 季羨林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70多年前的中國,剛剛推翻了清代的統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亂,一片黑暗。我最早的關於政治的回憶,就是「朝廷」二字。當時的鄉下人管當皇帝叫坐朝廷,於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別名。我總以為朝廷這種東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極大權力的玩意兒。鄉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肅然起敬。我當然更是如此。總之,當時皇威猶在,舊習未除,是大清帝國的繼續,毫無萬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於1911年8月6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一個小村莊——官莊。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南方富而山東(也包括北方其他的省份)窮。專就山東論,是東部富而西部窮。我們縣在山東西部又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我們家據說並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誕生前似乎也曾有過比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時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親的親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個(大排行是第十一,我們把他叫一叔)送給了別人,改了姓。我父親同另外的一個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為命。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活下去是什麼滋味,活著是多麼困難,概可想見。他們的堂伯父是一個舉人,是方圓幾十里最有學問的人物,做官做到一個什麼縣的教諭,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養育過我父親和叔父,據說待他們很不錯。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們倆有幾次餓得到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飢。最後還是被迫棄家(其實已經沒了家)出走,兄弟倆逃到濟南去謀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作者,惹得她大發雌威,兩次派人到我老家官莊去調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訴那幾個「革命」小將,說如果開訴苦大會,季羨林是官莊的第一名訴苦者,他連貧農都不夠。
我父親和叔父到了濟南以後,人地生疏,拉過洋車,扛過大件,當過警察,賣過苦力。叔父最終站住了腳。於是兄弟倆一商量,讓我父親回老家,叔父一個人留在濟南掙錢,寄錢回家,供我的父親過日子。
我出生以後,家境仍然是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面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鹼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水,腌鹹菜;什麼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鹹菜。舉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歡我。我三四歲的時候,每天一睜眼,抬腳就往村裡跑(我們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見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裡面,手再伸出來的時候,就會有半個白面饅頭拿在手中,遞給我。我吃起來,彷彿是龍膽鳳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還有比白面饅頭更好吃的東西。這白面饅頭是她的兩個兒子(每家有幾十畝地)特別孝敬她的。她喜歡我這個孫子,每天總省下半個,留給我吃。在長達幾年的時間內,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對門住的寧大嬸和寧大姑,每年夏秋收割莊稼的時候,總帶我走出去老遠到別人割過的地里去拾麥子或者豆子、穀子。一天辛勤之餘,可以撿到一小籃麥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籃子遞給母親,看樣子她是非常喜歡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子比較多,她把麥粒磨成麵粉,貼了一鍋死面餅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來了,吃完了飯以後,我又偷了一塊吃,讓母親看到了,趕著我要打。我當時是赤條條渾身一絲不掛,我逃到房後,往水坑裡一跳。母親沒有法子下來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餅子盡情地享受了。
現在寫這些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它有時候能激勵我前進,有時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對吃喝從不計較,難道同我小時候的這一些經歷沒有關系嗎?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也頗不以為然。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是坑害子女。
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學著認字,大概也總在4歲到6歲之間。我的老師是馬景功先生。現在我無論如何也記不起有什麼類似私塾之類的場所,也記不起有什麼《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書籍。我那一個家徒四壁的家就沒有一本書,連帶字的什麼紙條子也沒有見過。反正我總是認了幾個字,否則哪裡來的老師呢?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懷疑的。
雖然沒有私塾,但是小夥伴是有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有兩個:一個叫楊狗,我前幾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現在還活著,一字不識;另一個叫啞巴小(意思是啞巴的兒子),我到現在也沒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誰。我們三個天天在一起玩水、打棗、捉知了、摸蝦,不見不散,一天也不間斷。後來聽說啞巴小當了山大王,練就了一身躥房越脊的驚人本領,能用手指抓住大廟的椽子,渾身懸空,圍繞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臘月,赤身露體,澆上涼水,被捆起來,倒掛一夜,仍然能活著。據說他從來不到官莊來作案,「兔子不吃窩邊草」,這是綠林英雄的義氣。後來終於被捉殺掉。我每次想到這樣一個光著屁股遊玩的小夥伴竟成為這樣一個「英雄」,就頗有驕傲之意。
我在故鄉只呆了6年,我能回憶起來的事情還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寫下去了。已經到了同我那一個一片灰黃的故鄉告別的時候了。
我6歲那一年,是在春節前夕,公歷可能已經是1917年,我離開父母,離開故鄉,是叔父把我接到濟南去的。叔父此時大概日子已經可以了,他兄弟倆只有我一個男孩子,想把我培養成人,將來能光大門楣,只有到濟南去一條路。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否則我今天仍然會在故鄉種地(如果我能活著的話),這當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會有成為壞事的時候。「文化大革命」中間,我曾有幾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從故鄉接到濟南的話,我總能過一個渾渾噩噩但卻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隻腳還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嗚呼,世事多變,人生易老,真叫做沒有法子!
到了濟南以後,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里哭著醒來。盡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這種願望當然只是一個幻想。我毫無辦法,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龍,對我的教育十分關心。先安排我在一個私塾里學習。老師是一個白鬍子老頭,面色嚴峻,令人見而生畏。每天入學,先向孔子牌位行禮,然後才是「趙錢孫李」。大約就在同時,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師附小去念書。這個地方在舊城牆裡面,街名叫陞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實際上「官」者「棺」也,整條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時五四運動大概已經起來了。校長是一師校長兼任,他是山東得風氣之先的人物,在一個小學生眼裡,他是一個大人物,輕易見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幾年以後,我大學畢業到濟南高中去教書的時候,我們倆竟成了同事,他是歷史教員。我執弟子禮甚恭,他則再三遜謝。我當時覺得,人生真是變幻莫測啊!
因為校長是維新人物,我們的國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話。教科書裡面有一段課文,叫做《阿拉伯的駱駝》。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當時對我卻是陌生而又新鮮,我讀起來感到非常有趣味,簡直是愛不釋手。然而這篇文章卻惹了禍。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課本,我只看到他驀地勃然變色。「駱駝怎麼能說人話呢?」他憤憤然了,「這個學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轉學!」
於是我轉了學。轉學手續比現在要簡單得多,只經過一次口試就行了。而且口試也非常簡單,只出了幾個字叫我們認。我記得字中間有一個「騾」字,我認出來了,於是定為高一(高小一年級)。一個比我大兩歲的親戚沒有認出來,於是定為初三(初小三年級)。為了一個字,我佔了一年的便宜。這也算是軼事吧。
這個學校靠近南圩子牆,校園很空闊,樹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麗的。在用木架子支撐起來的一座柴門上面,懸著一塊木匾,上面刻著四個大字:「循規蹈矩」。我當時並不懂這四個字的涵義,只覺得筆畫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從這個木匾下出出進進,上學,游戲。當時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後來我才了解,無非是想讓小學生規規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個古怪的字,小孩子誰也不懂,結果形同虛設,多此一舉。
我「循規蹈矩」了沒有呢?大概是沒有。我們有一個珠算教員,眼睛長得凸了出來,我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shao qianr(濟南話,意思是知了)。他對待學生特別蠻橫。打算盤,錯一個數,打一板子。打算盤錯上十個八個數,甚至上百數,是很難避免的。我們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誰一嘀咕:「我們架(小學生的行話,意思是趕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們這一群10歲左右的小孩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課時,我們把教桌弄翻,然後一起離開教室,躲在假山背後。我們自己認為這個錦囊妙計實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這位教員將無顏見人,非卷鋪蓋回家不可。然而我們班上出了「叛徒」,雖然只有幾個人,他們想拍老師的馬屁,沒有離開教室。這一來,大大長了老師的氣焰,他知道自己還有「群眾」,於是威風大振,把我們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陣,我們每個人的手都腫得像發面饅頭。然而沒有一個人掉淚。我以後每次想到這一件事,覺得很可以寫進我的「優勝紀略」中去。「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如果當時就有那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創造了這兩句口號,那該有多麼好呀!
談到學習,我記得在三年之內,我曾考過兩個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兩個乙等第一,總起來看,屬於上等,但是並不拔尖。實際上,我當時並不用功,玩的時候多,念書的時候少。我們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歲,好像已經很成熟了,死記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皺著眉頭,不見笑容,也不同我們打鬧。我從來就是少無大志,一點也不想爭那個狀元。但是我對我這一位老學長並無敬意,還有點瞧不起的意思,覺得他是非我族類。
我雖然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看小說。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說叫做「閑書」,閑書是不許我看的。在家裡的時候,我書桌下面有一個盛白面的大缸,上面蓋著一個用高粱稈編成的「蓋墊」(濟南話)。我坐在桌旁,桌上擺著《四書》,我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等舊小說。《紅樓夢》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奧妙,黛玉整天價哭哭啼啼,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餘的書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進來,我就連忙掀起蓋墊,把閑書往裡一丟,嘴巴里念起「子曰」、「詩雲」來。
到了學校里,用不著防備什麼,一放學,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後,或者一個蓋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閑書,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來。常常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有時候到了大黑,才摸回家去。我對小說中的綠林好漢非常熟悉,他們的姓名背得滾瓜爛熟,連他們用的兵器也如數家珍,比教科書熟悉多了,自己當然也希望成為那樣的英雄。有一回,一個小朋友告訴我,把右手五個指頭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幾百次,上千次。練上一段時間以後,再換上沙粒,用手猛戳,最終可以練成鐵沙掌,五指一戳,能夠戳斷樹木。我頗想有一個鐵沙掌,信以為真,猛練起來,結果把指頭戳破了,鮮血直流。知道自己與鐵沙掌無緣,遂停止不練。
學習英文,也是從這個小學開始的。當時對我來說,外語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我認為,方塊字是天經地義,不用方塊字,只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還能有意思,簡直是不可思議。越是神秘的東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對於我就有極大的吸引力。我萬沒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樓般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竟然唾手可得了。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楚,學習的機會是怎麼來的。大概是一位教員會點英文,他答應晚上教一點,可能還要收點學費。總之,一個業余英文學習班很快就組成了,參加的大概有十幾個孩子。究竟學了多久,我已經記不清楚,時候好像不太長,學的東西也不太多,26個字母以後,學了一些單詞。我當時有一個非常傷腦筋的問題:為什麼「是」和「有」算是動詞,它們一點也不動嘛。當時老師答不上來;到了中學,英文老師也答不上來。當年用「動詞」來譯英文的verb的人,大概不會想到他這個譯名惹下的禍根吧。
每次回憶學習英文的情景時,我眼前總有一團零亂的花影,是絳紫色的芍葯花。原來在校長辦公室前的院子里有幾個花畦,春天一到,芍葯盛開,都是絳紫色的花朵。白天走過那裡,紫花綠葉,極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課結束後,再走過那個院子,紫花與綠葉化成一個顏色,朦朦朧朧的一堆一團,因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還知道它們的顏色。但夜晚眼前卻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點花香而已。這一幅情景伴隨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學習英文,這一幅美妙無比的情景就浮現到眼前來,帶給我無量的幸福與快樂。
然而時光像流水一般飛逝,轉瞬三年已過,我小學該畢業了,我要告別這一個美麗的校園了。我13歲那一年,考上了城裡的正誼中學。我本來是想考鼎鼎大名的第一中學的,但是我左衡量,右衡量,總覺得自己這一塊料分量不夠,還是考與「爛育英」齊名的「破正誼」吧。我上面說到我幼無大志,這又是一個證明。正誼雖「破」,風景卻美。背靠大明湖,萬頃葦綠,十里荷香,不啻人間樂園。然而到了這里,我算是已經越過了童年,不管正誼的學習生活多麼美妙,我也只好擱筆,且聽下回分解了。
綜觀我的童年,從一片灰黃開始,到了正誼算是到達了一片濃綠的境界——我進步了。但這只是從表面上來看,從生活的內容上來看,依然是一片灰黃。即使到了濟南,我的生活也難找出什麼有聲有色的東西。我從來沒有什麼玩具,自己把細鐵條弄成一個圈,再弄個鉤一推,就能跑起來,自己就非常高興了。貧困、單調、死板、固執,是我當時生活的寫照。接受外面信息,僅憑五官。什麼電視機、收錄機,連影兒都沒有。我小時連電影也沒有看過,其餘概可想見了。
今天的兒童有福了。他們有多少花樣翻新的玩具呀!他們有多少兒童樂園、兒童活動中心呀!他們餓了吃麵包,渴了喝這可樂那可樂,還有牛奶、冰激凌;電影看厭了,看電視;廣播聽厭了,聽收錄機。信息從天空、海外,越過高山大川,紛紛蜂擁而來,他們才真是「兒童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是他們偏偏不知道舊社會。就拿我來說,如果不認真回憶,我對舊社會的情景也逐漸淡漠,有時竟淡如雲煙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盡可能真實地描繪出來,不管還多麼不全面,不管怎樣掛一漏萬,也不管我的筆墨多麼拙笨,就是上面寫出來的那些,我們今天的兒童讀了,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嗎?
1986年6月6日
『陸』 《攀登者》中的人物原型都是誰
王富洲、鄔宗岳、屈銀華、夏伯渝。
4、電影人物:楊光(胡歌飾演),原型人物:夏伯渝
夏伯渝和他的9名隊友在 「第二台階」處,僅憑人力架設起一架金屬梯。這架金屬梯不僅幫助這批中國登山隊員成功登頂,它還擔負了33年神聖的使命。截止到2008年,它總共幫助了1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實現了自己的珠峰夢。這架金屬梯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梯」。
夏伯渝在微博誇贊胡歌的表演,胡歌也參與互動:「希望更多人能從您的身上獲得永不言敗的信念和力量。」
2018年5月14日10點40分,和共和國同齡的夏伯渝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中國第一個依靠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6)初小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攀登者》是根據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的真實歷史改編,在西藏進行實地取景拍攝。
電影《攀登者》根據中國登山隊隊員1960年和1975年兩次登頂珠峰的歷史事實改編,講述中國登山隊完成世界首次北坡登頂並實地勘測出屬於中國自己測量珠峰的「中國高度」,向真正的登山英雄致敬。電影籌備期,吳京就曾在電視上看到過1975年登山隊成員夏伯渝的故事,對他後來用假肢一步步登上珠峰之巔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這個情節也在片中以彩蛋的形式出現。
塑造攀登者的形象無疑是具有時代象徵的意義,但是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一部有擔當有情懷的視效大作,是最大的難題。影片從2019年1月5日正式開機,定檔9月30日上映,題材是對外景要求極高的登山故事,拍攝時間大部分集中在春季之後,天氣不適合雪山實景拍攝,大量的綠幕合成場景意味著巨大的特效製作量。監制徐克認為,這部電影可以拍,但至少需要三年。
高強的難度讓許多導演望而卻步,最終導演李仁港接下了重任,李仁港在拍攝中一直強調:「我們不想拍一個硬邦邦的所謂英雄奉獻的故事,而是希望讓觀眾感受到最大的真誠。」因此片中將大量的戲份都落在了登山隊員之間的兄弟情、愛情上面。
『柒』 如何做好小初銜接
如何做好小初銜接
「初中和小學有哪些不同,怎樣才能讓孩子盡快適應初中生活?」孩子升入初中後,面臨三個不同,即環境、學習方法和學習科目設置的不同,初一新生要注意在這三個方面做好調整。在小學里,學生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老師的教學重點側重趣味性和直觀性,而不是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明顯的依賴和被動性,一旦離開老師和家長,不少學生往往無法自覺安排學習。
進入初中以後,學習的內容發生了明顯變化,由直觀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識點變成了更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並更加突出能力要求。
初中生要主動學習一位家長說:「上小學時,我的孩子是班裡的尖子生,升入初中後,雖然孩子仍很努力,可成績卻不太好。」根據有關專家調查研究,小學的尖子生,進入初中後,成績不一定繼續保持領先。相反,有些上小學時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往往後來者居上,成為尖子生。這是因為進入初中後,學習主要靠的是自覺主動的學習態度、合理適宜的學習方法和獨立創造的學習能力。此外,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表現得越來越突出。
好方法讓學習更輕松孩子升入初中後,正確的學習方法尤為重要,應做到先預習,後聽課;先復習,後做作業;先獨立思考,後發問討論;每周一小結,每章一總結。
在小學階段一般不那麼重視預習,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數學生不會預習,即使預習了,也只是將課文從頭到尾讀一遍。由於初中的學科多、內容廣、容量大,老師在課堂上要講解的知識點多,有些內容只能靠學生自己消化。初中生在預習時應做到:首先大致瀏覽教材中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知識的概貌;其次,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復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難以理解的地方做出記號,多問些「為什麼」,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這樣學起來會更輕松。做作業的第一步應是復習相關的知識,在頭腦中搜索一下課堂上老師所講的知識,努力將所學知識回憶起來,若實在回憶不起來,再翻開課本或筆記閱讀對照,以便將所學的知識溫習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後再去做作業;做完作業後,應從頭到尾仔細瀏覽一遍,檢查一下解題的步驟、思路是否正確,發現問題,及時加以修改。
「適應期」從心理調整開始初一新生會面臨許多問題,不適應是孩子最明顯的表現,主要是心理上、生理上和環境上的。上了初中,一些生理上的變化是孩子們從未遇到過的,有些孩子不免感到恐懼;到了一個新環境,面對新的學校、老師、同學,也會有不適應感。
高級心理咨詢師高源指出,升入初中後,一部分孩子會有失落感,特別是上小學時成績很好、升入初中後成績下降的孩子。因為孩子從以前的「眾星捧月」到現在的成績平平,肯定一時接受不了,所以往往情緒低落,懷念以前的小學生活。
面對孩子存在的問題,家長和孩子不必緊張。作為家長,首先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在中學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比如功課緊、競爭壓力大等;其次,幫助孩子正確定位,制定新的學習目標也是必要的。家長不能一開始就要求孩子考前幾名,給孩子過多壓力,而是要引導孩子把自己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另外,學生在新學校要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表現自己,一方面能更快更好地融入集體,另一方面可以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也讓別的同學很快認識自己。對新的變化、新的問題要勇敢地面對,主動去適應新環境,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向父母或老師求助。
初一上學期能否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對整個中學階段的學習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一學生考試成績下降,在很大原因上是還沒有適應初中學習,這時父母抱怨、責罵是沒有意義的,應該積極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初一上學期,家長應配合孩子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
1、學習方法的轉變: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科目相對較少,能按時完成作業就可以了。以語文為例,只要把課本上的知識基本掌握,考試就不成問題,但初中階段,課程設置增多,考試題更為靈活,講究活學活用,學生必須改變以往寫完作業萬事大吉的做法,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知識,除了老師所留的作業,還應該多做參考資料,加深理解,拓寬知識面,由依賴性學習向主動、獨立性學習轉變。
2、生活習慣的轉變:中學課程緊,內容多,在學生生活上必須有規律,緊張起來,制訂適合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並自覺遵守,保證作息有規律。
3、看電視的轉變:一些家長不許孩子看電視,其實翻翻一些高、中考題就會發現,部分考題與電視有不小的聯系,如上海市近年高考題有一題目就是讓考生推薦看一部電影(電視劇、或戲曲),因此學生應將電視作為學習的工具,有目的的有意識的看,不能在電視前一看就是一兩小時,或總看一些連續劇,應選擇與學習有關的積極向上、能陶冶情操的影視劇。
如何做好小升初銜接
要想讓孩子升入初中後適應得更快更順,家長從現在起就得從四個方面早做引導。
分配家務勞動給孩子
從小學到初中,老師從「抱著走」到「領著走」。小學班主任一天到晚和學生在一起,老師不僅管課內,也管課外,不僅管學習,也管生活,學生一步步都是在老師的保護下前進。而中學,班主任許多事都是布置給班委會,讓班委會同學率領大家完成,不再是步步「呵護」。因此,家長要努力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獨立生活、獨立處事的能力,使他們較快地成熟起來,好適應初中的學習。例如,孩子自己的東西要他們自己整理,一定要適當地給孩子分配家務勞動,不是「只要讀好書,其他的我們全包」。還要鼓勵孩子多參加些活動,增強處事能力。孩子對消費有要求,作為家長一般應滿足,但要告訴孩子,勤儉節約,零用不要太多,不要與人攀比。
教孩子處理人際關系
青春期處理好人際關系很重要。「過窄的人際圈子,將制約孩子的發展。」如果家長總從孩子嘴裡聽到那一兩個同學的名字,就要引起注意,關注孩子的人際交往,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引導一下。
家長可以提前做預防,從現在開始就開導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讀健康書籍。教孩子一些擇友原則,告訴孩子小事上不要斤斤計較,要大度些,學會寬容。另外家長還要處理好與老師的關系,家長要尊師重教,鼓勵孩子與老師做朋友,參加社區里弄活動,處理好鄰里關系。
做好「強中自有強中手」准備
進入初中後,不少學生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因此,家長要使孩子明白「強中自有強中手」的道理,要幫助孩子客觀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給予正確評價,並激勵孩子不斷向目標努力。
教孩子科學的學習方法
從小學升入初中,孩子的功課從單一到繁復。小學就那麼寥寥的幾門課,而中學一下子十幾門功課全端了出來,老師一人授一門課。這節課剛上完,下一節又換了老師,換了內容,門門有作業,應接不暇。
此時要正確處理好孩子「學」與「玩」的關系。不要一看到功課多了,怕孩子掉隊,動不動就給孩子買課外輔導書,布置課外作業,這樣不但不能幫孩子提高學習成績,還很可能幫了倒忙。有些孩子原本學習效率高,老師布置的作業能迅速完成,但發現自己作業一做完家長就又要再額外布置作業,就乾脆把老師布置的作業拖拖拉拉地寫,時間一長反而養成了寫作業拖拉的壞習慣。
這時家長不要與別人比較孩子,鼓勵孩子不要灰心,刻苦勤奮。要鼓勵孩子解除顧慮,學習上不要羞羞答答,要設疑、解疑,學習要有自學能力,家長給孩子創造環境,家長不要迷信家教,學習方法靠自己去領悟,認真預習、聽課、復習、測驗、提高。
如何做好初小銜接 培養優秀初中生?
小學升初中由於環境的改變,學習內容、方式方法的改變,使相當一部分學生一下子不能適應。而初中階段競爭大,對於心理還不是很成熟的孩子也會造成不小的壓力。因此,家校配合在這個階段顯得尤為重要。
家長要幫助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威信。要配合學校教育,就要積極主動地去訪問學校、訪問老師。溝通時不僅問分數,還要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心理狀況,使家教更有的放矢。
對於如何做好初小銜接,老師們也給出了建議:可以上一些質量較好的銜接班,提前感受一下初中學習。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初中感受一下氛圍,也可以請親戚朋友中上中學的哥哥姐姐給孩子介紹經驗,讓孩子有個心理准備,還可以讓孩子寫一下心中的初中是怎麼樣的。做孩子的知音
初中階段 家長如何培養 學習優秀的孩子
小學升初中這個時期是孩子教育的關鍵時期,是打好高中基礎,儲備知識沖擊重點大學的最佳時期,如果方法不得當或錯失機會,今後補救矯正就費時費勁。
在初中階段,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家長的影響力是最大的,因此不要過度寵愛孩子,否則會讓他喪失上進慾望。家長要注意,過度的啰唆,會使孩子感到厭煩,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正面形象,多與孩子交流,做他的第一個知音。
在幫助孩子學習時,家長要多了解孩子的進度、弱點、強項,有效地指導孩子學習,幫助制定不同階段的學習計劃。給孩子的定位要合理。
家長要培養孩子認真審題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培養眼快、腦快、手快的習慣,培養擠時間學習的習慣,培養總結學習經驗和教訓的能力。
『捌』 顧月珍的人物生平
建國後,顧月珍積極組織努力滬劇團,率先上演表現勞動人民生活的現代戲《王貴與李香香》,後又陸續演出《好媳婦王秀鸞》、《田菊花》、《翠崗紅旗》等。1953年在華東戲曲觀摩大會上演出《趙一曼》,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被選為上海市婦女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9年至1962年間,在顧月珍帶領下,曾將老舍的《全家福》改編為《破鏡重圓》上演。還自編自演了表現工人生活的《永不褪色的紅旗》,努力保持滬劇表現現代生活的優良傳統。顧月珍善於飾演各種不同類型不同性格的人物,突破了滬劇重唱輕做的傳統。唱腔清新淳厚,在滬劇流派中自成一家。 四十年代初與小筱月珍、丁是娥、汪秀英、顧月珍一起被譽為滬劇」四小名旦」。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顧月珍就與丁是娥、楊飛飛等齊名。她堅持排新戲、決不走老路的精神在當年影響巨大。
長寧滬劇團的前身是由顧月珍任團長的努力滬劇團。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顧月珍率領的努力滬劇團曾上演過《趙一曼》、《八年離亂》、《王貴與李香香》等一批影響廣泛的現代戲新劇目,這些劇目中的不少唱段被滬劇愛好者廣為傳唱,流傳至今。顧月珍在舞台實踐中創造的「反陰陽調」,旋律婉轉,別具特色,已成為滬劇富有特色的傳統曲牌。 1948年1月,顧月珍在主演《甜姐兒》時昏厥在舞台上,送入醫院,醫生說得的是輕度肋膜炎,並診定她喜胎半年有餘,全家人力勸她靜養待產。產子滿月後,吊嗓成了顧月珍的日課,或者聽申曲唱片,或者約琴師,絲弦曼唱相伴,以期早早復出。顧月珍視舞台為生命,准備早日復出,但被解洪元勸住,結果拖過了初夏又仲夏。顧月珍生孩子先是肋膜炎,後是難產,剖腹產又麻醉劑過量傷了元氣,傷了神經。出院時醫囑:為顧小姐身體著想,最好告別舞台。在顧月珍回家生孩子的日子裡,當上了戲老闆、榮登滬劇皇帝寶座的解洪元與丁是娥有了私情,緋聞四起時,只有顧月珍蒙在鼓裡,幾經曲折,家庭破碎。同時,顧月珍又因吐血被醫師診斷生了肺癆。
伴隨著上海的解放,她做下了決定,向上海市人民法院遞交了和解洪元的離婚申請。 1949年9月7日,一個全新的努力滬劇團誕生了。顧月珍復出了,完全忘卻了自己的病弱之軀,勇敢地擔任一團之長,不能不叫人驚訝。上任之後她認為第一出戲一定是要有革命紅旗在台上飄舞的新戲。有人推薦《白毛女》,她雖然喜歡這個戲,但重復演出太多,缺乏新意,而其中心有芥蒂,解、丁聯盟演出過,她就不想演。正好又有人推薦長詩《王貴與李香香》,當即她眼睛一亮,自編自導自演,《王貴與李香香》在龍門大戲院首演告捷。
1954年,顧月珍根據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改編並主演的滬劇《八年離亂、天亮前後》攪動了萬千觀眾的心,一曲由喬紅薇作詞的《倚門盼夫曲》唱得觀眾熱淚盈眶,龍門大戲院再爆客滿一月有餘。劇中素芬的命運牽動了許多滬劇觀眾的心,此劇也在上海戲曲界引起轟動。一個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舊藝人,居然敢改蔡楚生、鄭君里聯合導演的名作,並且改編成功,這里除了膽識和勇氣之外,不得不承認顧月珍還擁有相當高的藝術天分。 出身凄苦,忠誠滬劇事業,對滬劇作出了重要貢獻,對黨和國家無比忠心、當年紅遍上海灘的著名滬劇演員顧月珍老師,在人心扭曲的文化大革命中,卻被打成了反動分子,吃足了苦頭。在連續發高燒40度的情況下,造反派對她的批鬥仍連續不斷,硬要她承認反黨,但顧月珍老師認為不能講違心話,堅決回絕了反黨的誣陷,結果當然可想而知。最後,顧月珍老師在不堪忍受身心極度摧殘的情況下,跳樓自盡了。
『玖』 張瞳的生平介紹
張瞳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國家一級演員,21歲登台演出,從藝58年,當年已79歲高齡的時候,仍從事電影電視的拍攝。
張瞳1923年冬出生在寧河蘆台,伴隨著薊運河水長大,他的祖上是書香門第、大戶人家,然而他的童年是在窮苦生活中度過的。在他記事時,他的祖父哥仨在蘆台北街西頭有三進宅院兩所,鎮外有幾個莊子的土地,秋季臨街送糧車排著隊,農民把糧食一包一包扛進後院。祖父哥仨各立門戶,其二弟、三弟都在外做事,三弟還是個知縣。哥仨大排行有八個兒子、九個女兒,可謂人丁興旺、家產豐厚。可是,不知從何時起,這個在蘆台鎮屈指可數的大家族,悄悄地從興旺走向衰敗。在敗落的過程中,苦難的命運正等待著幼小的張瞳。張瞳的祖父張信儒是個有名望的秀才,誰家死了人,常被人請去點主。張瞳記得,祖父母和有的兒子女兒都吸食大煙,都懶於做事。一家坐吃山空,日子難以為繼,不得不變賣家產,維持生計,在張瞳上小學時,全部家產變賣一空,祖父走投無路,就給兒子們分了家,各尋出路。
祖父有三個兒子,張瞳的父親是老大,在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教書,不久就病逝,張瞳那時才一周歲左右。所謂分家,只分了些簡單傢具和生活用品,沒有房。從此寡母頂門立戶,帶著孩子們生活。張瞳的母親是個聰明人,讀過書,性情開朗,能操持事,分家前,里里外外的事,祖父母常讓她去辦,就連變賣土地房屋這樣的大事,也叫她拿主意。畢竟是孤兒寡母,家徒四壁,分家後猶如雪上加霜。面對窮困潦倒的家,不得不苦拼苦奔。她租了一間房,起早貪晚幹了許多力所能及的活,還教過書。她每天以心血和汗水為生計,為孩子們讀書奔波。張瞳的姥家在本縣的豐台鎮,他們一家的生活不斷得到姥家的關懷和接濟,張瞳的小學一年級是在蘆台觀音堂小學上的,後就是住姥家讀完了初小。
母親希望張瞳好好讀書,盼他將來有出頭之日。然而求學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他的小學先是在蘆台,後到豐台,又到蘆台三官廟小學讀完了高小。在寧河中學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忽然有一天深夜,他被警察抓到了憲兵隊,說他有私通八路的嫌疑。憲兵隊是日本侵略者的,進去活著出來的很少。張瞳未被他們抓住什麼把柄,關了五天被放了出來。全家人從此不敢在蘆台居住,搬到天津,在大哥張高峰的一位朋友幫助下,張瞳得以到北京上學,直到高中畢業。
這一時期,對於張瞳來說,沒有母親頂門立戶的本事,沒有母親含辛茹苦地奔波,沒有母親一如既往鼓勵兒子讀書的執著心計,沒有親朋的關懷幫助,也許就沒有後來他這個人民藝術家。
張瞳是位極富情感的人,他一生不忘在薊運河畔既艱難又歡樂的童年生活,不忘母親對他的教育和恩惠。與小夥伴戲水打鬧、捉魚摸蟹的歡快情景,母親奔波的身影、愁思難掩的面容,常在他的腦海里浮現。他懷戀薊運河,懷戀母親,他曾四次回家鄉走薊運河,以深深的情愫,追憶母親,抑或紀念母親,追憶童年,抑或紀念童年。 張瞳生來聰明好學,自幼喜愛看戲。那時蘆台有一個戲園子,老闆人稱張五爺,是他的遠房爺爺,因此他常常不用買票就到裡面看蹭戲。看到的戲大都是評劇、河北梆子傳統戲,這些戲帶給小張瞳無限的歡樂和遐想,一種追求在他的心底開始萌發。一次,天津大亞話劇團演《屠戶》和《雷雨》,內容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穎的表演形式,貼近現實生活的劇情,演員的精彩表演,令他耳目一新。他第一次看話劇,第一次看反映現實生活的戲,兩出話劇如同啟蒙書,打開了少年張瞳的心扉。他的心明朗了,當演員——當話劇演員的信念從此樹立。他開始思考,開始效仿,他想一試身手。上中學的時候,東園子村有一位在北京上學的女學生,與他有共同的愛好,一次在暑假他倆非常認真地排練起田漢的獨幕劇《湖上的悲劇》,雖然排成後沒機會演出,但作為當演員的嘗試,張瞳感到非常滿足。
如果說上學是備受磨難,那麼當演員道路卻是比較順暢。在北京高中畢業後,正趕上天津藝光劇團到北京招生,他毅然報考,如願以償。那是在1944年冬,張瞳21歲,從此他走上了從藝當演員的道路。他是背著母親報考的。那時演出要在報上登演員的名字,他怕母親知道,就改了現在這個名字。
張瞳考入天津藝光劇團後,沒經任何學習和訓練就讓上台演出,第一個戲演一個小角色,三句台詞,一兩分鍾。張瞳天生好藝,當演員是他的願望,然而畢竟沒上過戲台,更談不上演員素質和演出經驗。接了這個小角色他很高興,演出時卻異常緊張,他面對黑壓壓一片觀眾,心裡打鼓,渾身發麻,上下場腿腳不利落,說台詞不自然,下場後好久沒舒過氣來。盡管是小角色,對張瞳卻是個大的考驗,他闖過了這一關,邁出了演藝生涯的第一步。
張瞳自認為這個小角色沒演好,而劇團卻看中這個青年演員形象不錯,有氣質,第二個戲主角演員因故不能演出,就讓他演。他感到非常幸運,決不辜負團里對他的信任,認真進行排練。然而還是經驗不足,演出中又出了差錯。劇中有一個情節,就是主角與一位青年角色交手一腳把他踹倒,演戲時張瞳動了真情,真的一腳踹到他的臉上。這位演員的臉腫了半面,張瞳愧疚難當,下台後一再道歉。這位演員沒責怪他,還開玩笑對張瞳說,演戲動真情是好的,但要控制,不然你今天拿的是刀子,我恐怕就沒命了。張瞳心裡一震,深領其意,他想,「控制」是什麼?是表演功力和水平。自此,他刻苦學習、磨煉,演出經驗豐富起來,扮演的各種各類角色漸漸受到同行的贊許,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和歡迎。
大哥張高峰對張瞳的事業非常關注,看出弟弟是個表演人才,1945年抗戰勝利後,從重慶回到天津,就鼓勵他到專業院校繼續深造學習。在大哥的督促下,張瞳在1947年考入了上海劇專。兩年後上海解放,他回到北京考入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分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當演員。1954年由劇院推薦考入表演幹部訓練班,由蘇聯專家授課進修兩年,畢業後回到劇院當演員兼教表演課。經過專業學習深造,張瞳理論水平、文藝理念、表演藝術,有了質的飛躍,有了全新的提高。他認為,在藝光劇團擔任主演,不過只憑真情、天賦和自身形象去表演,談不上真正的技術技巧;真正懂得演戲演好戲,懂得演員工作的艱辛,是通過上海劇專、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習以及蘇聯專家的傳授,並且經過多年實踐才逐漸領悟。
張瞳1944年21歲當話劇演員,1988年65歲退休後繼續演話劇,直到1991年拍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 ,才徹底離開了話劇舞台,共47年。47年中,除了學習深造,他演的話劇和扮演的角色主要有《清宮外史》的光緒、《雷雨》的周萍、《日出》的方達生、《風雨夜歸人》的魏連生、《茶館》的唐鐵嘴(父子兩代)、《蔡文姬》的曹丕、《咸亨酒店》的孔乙己、《天下第一樓》的唐德源、《北京人》的曾皓、《左鄰右舍》的賈川等。他演的這些戲,除了解放前的《清宮外史》和解放後的《風雨夜歸人》,都得過一等獎。他曾隨《茶館》、《天下第一樓》赴德國、法國、瑞士、新加坡、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以及香港、台灣地區演出,受到好評,甚至在有的國家和地區引起轟動。張瞳在話劇演出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是抗美援朝赴朝演出。那是1953年春季,敵我雙方打打停停談判時期,30歲的張瞳參加祖國慰問團入朝慰問志願軍。慰問團共有三個演出隊,一個是中國歌舞劇團的歌舞隊,一個是中國京劇院的京劇隊,再一個就是話劇隊。話劇隊由北京人藝、中國雜技團、天津曲藝團組成,駱玉笙(小彩舞)、常寶華就在其中,張瞳任隊長。在槍林彈雨中演戲,如同打仗,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著名相聲演員常寶堃參加前批祖國慰問團就犧牲在朝鮮戰場。張瞳和他的隊員,都是熱血青年,他們懷著對侵略軍的刻骨仇恨,懷著對人民志願軍的無限熱愛,把生死置之度外,盡情盡力地為戰士演出。話劇的節目是《麥收之前》,內容是合作化運動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主演是張瞳,演合作社社長。戰士們很想知道家鄉變化,《麥收之前》受到熱情歡迎。他們不怕犧牲,不怕勞累,幾乎天天轉場演出。所到之處,無一不受到熱烈歡迎。有時一場節目演完,戰士們坐著就是不動,他們就繼續演,盡最大努力滿足戰士們的要求。他們住在山洞裡,無論是演出還是轉場,總聽到槍炮聲,山溝路邊到處是炮彈坑。為了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為了他們的安全,部隊採取了很多措施。張瞳對部隊的關懷照顧很是不安,他認為自己無非是演出一些節目,與戰士們比,還差得很遠。朝鮮停戰,張瞳率隊隨團歸國,在朝鮮他像戰士一樣要求自己,以常寶堃為榜樣,在戰場上演戲二三個月,接受了戰火的洗禮,經受住了考驗。
張瞳入朝慰問演出時間雖短,然而那硝煙彌漫的戰爭環境,志願軍那為正義而戰的高昂士氣,那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品德,成為他工作生活的原動力,激勵他在人生道路上,在藝術舞台上,向更高的目標奮進求索。 改革開放後,國家的電影電視事業蓬勃發展,為張瞳全面展示才華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比起演話劇,演電影電視劇並不輕松,它要更真實,更生活化,有時難免碰到危險,受些皮肉之苦。張瞳涉足影視拍攝已是60歲開外的老人了,一次拍電視劇《山路騎車人》,內容寫一位教師不辭辛苦每天騎車上山去上課,張瞳就演這個教師。有一天拍戲,正是北方慣例供暖日11月15日前一天,天氣很冷,戲的內容是這個教師在夏季的一天,上山遇到了大雨,穿著單衣在雨中騎車。開拍時兩輛消防車做
人工降雨,張瞳穿一件白襯衣在瓢潑的「雨」中騎車,凍得他渾身發抖,為了不能叫觀眾看出哆嗦,他緊攥車把,極力控制著自己。完成了這場戲,又拍一場騎車下山戲,張瞳順著碎石路往下騎,半路車子被石子墊了一下,毫無准備的張瞳,連車帶人一下翻滾到山坡下,經醫院檢查無大事,他又回到現場堅持拍完了這場戲。騎車被摔有七處皮膚受傷,膝蓋發炎三個多月才痊癒。
高齡人拍電影電視,由於身體和年齡條件,有些戲拍起來難度就大一些,但張瞳不顧這些,只要角色情節需要,他就想方設法把戲拍好。有一年拍戲在戲中「死」了三次。2000年拍電視劇《苦樂天倫》,他主演,戲很重,台詞也很多,忙得不可開交。正巧《九九歸一》劇組也在拍,這個劇導演執意請他幫忙兼演一個小角色,其中有個被汽車撞死的鏡頭。實拍時,張瞳按化裝師的要求嘴裡含了一口深紅液體,汽車開過來,他左躲右躲,司機一個急剎車,車頭剛貼近他,他立即順勢翻滾在地,同時從嘴裡擠出「鮮血」。哪知他臉朝里,吐出的「血」沒拍上,只好重拍。有的鏡頭拍幾次是常有的事,身強力壯的青年演員無所謂,對於老年演員有時就難於承受,尤其是費力氣、有危險的戲。張瞳沒有埋怨,沒有推辭,按導演要求重拍,完成了這個角色的拍攝。第二天回到《苦樂天倫》劇組,正巧也要拍被汽車撞傷的戲,導演聽說他頭天才拍了被汽車撞死的戲,就臨時改為一個小夥子騎自行車急速從胡同里出來把他撞倒。張瞳明白導演的好意,演戲就更認真,可是這個小夥子就是不敢撞,拍了四次都不真實。張瞳熱情鼓勵他大膽一些,適時急剎車,他緊密配合。再拍,小夥子一個急剎車,張瞳手疾眼快頂住車把,順勢倒在地上,精彩的表演收入了鏡頭。
張瞳1985年參加影視拍攝,拍的電影有《茶館》、《良心》、《燃燒的港灣》等,前兩部電影榮獲「金雞獎」。電視劇有《范進中舉》、《希波克拉底誓言》、《山路騎車人》、《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蒼天在上》、《一地雞毛》、《三國演義》、《苦樂天倫》等。除《山路騎車人》、《一地雞毛》、《苦樂天倫》,《范進中舉》獲「飛天獎」提名,《編輯部的故事》獲「飛天獎」、「金鷹獎」、「五個一工程獎」,其餘均獲「飛天獎」。
張瞳先生從藝近六十年,在話劇、電影、電視中,扮演過不同時代的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各種角色。為了演好這些角色,他都要細心體驗生活,深入解析人物的性格特點、思想感情,想好了再演,決不隨心所欲。以《編輯部的故事》老編輯劉書友為例,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結合自己的經歷回憶中國知識分子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以及生活作風特點,於是一個工作兢兢業業略帶耿直、在政治運動中遭受過挫折因而說話辦事非常謹慎、多年的清苦生活花錢有些過分吝嗇的劉書友,活生生的在他心裡出現了。為了塑造好劉書友,在劇本之外他還專門寫了劉書友小傳。電視劇拍完後,導演和同行對他的表演贊賞有加,上映後廣大觀眾更給予了高度評價。
張瞳先生演員生涯中,演過無數個角色,每一個角色都使他著迷,每一個角色他都要付出艱苦的創造。這些浸透著張瞳心血和汗水的角色如同一隊藝術之碑,一個接一個矗立在張瞳的人生道路上。他為中國的戲劇電影電視事業的繁榮,作出了應有貢獻。他1991年獲中國話劇藝術研究院頒發的榮譽證書,1992年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頒發的元老杯和榮譽證書,1995年獲中國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委員會、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評審委員會頒發的獲獎證和榮譽證,1996年獲中央電視台《三國演義》劇組頒發的榮譽證書,1997年獲中國戲劇協會頒發的榮譽證書和獎章,1998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2007年11月6日老藝術家張瞳先生因患肺心病醫治無效,於下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