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守望者》觀後感800字
《守望者》觀後感800字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守望者》觀後感8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的時候我特別慶幸,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沒有超級英雄的時代,但有的時候我又非常悲觀倒不如生活在一個有超級英雄的世界。
超級英雄們凌駕於權利和法律之上,雖然帶著一副如小丑般的面具,甚至像小丑一樣娛樂大眾,像小丑一樣孤獨。
每個超級英雄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己及人,拯救世界,哪怕要用一城認得性命和對全世界的欺騙,他們也要對自己所理解的正義從一而終。但是正如布羅茨基說的那樣,沒有任何惡是不含一點善的,而且可能相反亦然。在我看來,每一個超級英雄都只是上帝的代行者,為了消除惡而背負惡,最後和惡一起下地獄罷了。試問難道把小女孩殺掉喂狗的人的生命就不是宇宙的奇跡么?我一直很在意電影里的漫畫,船長為了保護妻兒的生命不惜在海上伶仃漂泊,與屍為伴,但他最終砍殺的海盜卻是自己的妻子。
更為可悲的是,守望者們雖然換來了和平,但對於守望者們守護的對象來說,超級英雄也好,造成冷戰的政治家們也罷,都只是電視機里的.影像,只是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哪怕世界大戰近在眼前,賣報的依舊賣報,打劫的依舊打劫,身處越戰的婦女,她所在乎的並非是眼下何等的悲慘世界而是那個來自敵國的腹中孩子的父親能否負起責任。看完船長的故事後,那個孩子也只是把書一扔,直呼無趣,殊不知下一秒他便要飛灰煙滅。超級英雄們像一隻精緻籠子裡面的金絲雀,被掛在孤山的懸崖上放身歌唱,試圖用歌聲淹沒腳下的荒涼。他們窮盡所有想要拯救的,是一個渾然不自覺的世界;人們原是正直的犧牲,卻對自己正在成為政治家們的祭品如此麻木,這是一個多麼諷刺的笑話!
但縱然如此,我依舊對超級英雄們頗有好感,尤其是對D、C、漫畫公司的超級英雄們。D、C、旗下的英雄多為普通人,卻比普通人任性得多。他們帶上小丑般的可笑面具並非做好事不留名的高尚道德情操,而正是應為身為人類的軟弱。他們任性地摘下身為公眾的面具,卻無法摒棄肉身,人類的懦弱和恐懼無時不刻縈繞這他們,因此他們只能套上頭套穿上緊身衣,縱然陷入道德嗯好法律的尷尬處境。退一萬步說,監獄里那幾十個想要把羅夏粉身碎骨的囚犯正是白羅夏所賜才得以為他們的犯罪行為負責。然而這些同樣軟弱,只是帶上了面具而已的孤獨人們卻終究脫離了人們,沒有朋友,也失去了生活,他們身處似乎是一個與公眾脫離,的平行世界,不知埃及王結局如何,我只是知道,幽靈船真正所要的,僅僅只是船長一人的靈魂。
守望者最終終於了結了各自的使命和熱血,上一次摘下面具是迫於法案的實施,只是上一次守望者如同投降封官的梁山好漢,逐個刺死,而這一次,至少有夜梟和絲靈過回了安逸寧靜的生活,就像巴金斯銷毀魔戒的冒險結束後回到袋底洞那樣,真正的英雄,大概就是如此。
⑵ 電影《守望者》觀後感
[電影《守望者》觀後感]
昨晚看了《守望者》,感觸頗深,充滿感恩,電影《守望者》觀後感。
這部電影全名叫《守望者-罪惡迷途》,號稱是一部驚悚懸疑片,看著宣傳畫是很陰森恐怖的,有點害怕,但因為沒有什麼別的好看,也就隨便看看罷。
前面半小時,都是犯罪的過程,並沒有什麼特別。
從倒敘前緣開始,感受到導演的良苦用心,感動……
一部驚悚犯罪片,看完後卻體會到點點滴滴傳播的是愛,我們一直在體會著善意的提醒:任何我們看到、聽到的片段,都不一定是真相,而每一個看似麻煩、犯罪、憤怒、仇恨的背後,都有著更大的愛。
不要被你親眼所聽、所見所迷惑,因為你看到的只是更大畫面的一個局部。
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真相是什麼。
但真相遠比我們想像的有更大的愛。
①。任達華飾演的重刑釋放犯,原本想回到善良忠厚的堂兄家生活,卻因路途上的刑事案件的一個側面(男人去報復拋棄自己要跟有錢人走的妻子),攪動了他內心的過去的委屈,改變決定,要去以前拋棄自己的女友家找一個說法。
他沒有看到的是,那一對夫婦並非背叛與拋棄的關系,而是上演了一幕無奈搶錢救生病住院的女兒的騙局,父親為保護妻子與女兒,甘願入獄。固然方式不對,背後卻是一家人深切的愛。
他認識的另一個男人,看到他的單純與浪漫,擔心他受到傷害,也說了幾句對背叛者要以牙還牙的話,這令他下決心要去討個公道。
他沒有看到的是,這個人在現實中面對自己要離婚的妻子,仍然有著寬容與仁慈,觀後感《電影《守望者》觀後感》。
--不要吸取狀況中負面的東西,那往往並不是真相。
②。那四個受到傷害的大學生,在路途上遇到懇求搭車的男人,因為擔心影響了自己坐的舒服而拒絕了對別人施以援手。
他們沒有看到的是,假如可以帶著更多的愛,讓那個本可以挽救他們的男人搭車,也許就不會有後面的遭遇。
--多一份愛,多一份關懷與支持,會將這份愛與支持帶回給自己。
③。那個遭受妻子背叛的男人,用自己的經歷,去解讀旅館的女主人是水性楊花。
他沒有看到的是,那個女人的丈夫已經去世一年多,看到他,只是讓她想到自己過世的丈夫。而他對於女人出於泄憤的評價,卻推動了另一個男人走向犯罪道路
--慎用自己「不幸」的經歷去解讀別人。
--慎言,尤其是當自己充滿怨恨與憤怒的時候,因為我們不知道會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而當這個男人突然意識到更多時,心急如焚地跑回去找那個剛出獄的男人,也讓我們看到人性中的善良與關懷
④。那個去尋求說法的男人,碰到的前女友的每一個家人,都對他出言羞辱,或解讀他的行為是無賴。
他們沒有看到,假如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給他一些理解與支持,他也許不會在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遠;在他們對別人溫柔的時候,也保護了他們自己不會受到傷害。
--尊重別人,用同情與理解去對待別人的經歷
⑤。影片的最後,他那忠厚淳樸的堂兄堂嫂,做好了飯菜,在家等他回家,盼望他加入這個家庭。這給我們的內心又增添了許多溫暖……
如果他知道這一景象,也許當初就在人生的岔路口選擇另一邊……
--我們的生命里,其實有著不為我們所知的更多的愛
……
感動~~感謝創作人員!
〔電影《守望者》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⑶ 如何評價電影《守望者》
記得一次吃飯的時候與周舟學姐聊到超級英雄的話題,她當時指出的一個點對我來說很有啟發。她認為從《黑暗騎士》後,超級英雄所面對的困境就是越來越多的現實主義因素融入進超級英雄片的敘事語境中。
其實不僅僅是超級英雄片,所謂好萊塢類型電影發展到後期,導演們所進行的突破性嘗試就是在原本的類型化語境中融入越來越多的非類型元素。現實主義這個概念太危險而且太含糊,我不敢隨便使用,事實上有時候侵入類型片語境里的也未必就是現實主義,比如《誰陷害了兔子羅傑》和《鯊魚黑幫》里的異質元素就是黑色電影和黑幫片的元素。
但直覺里我認為那些融入進類型片里的異質元素最具破壞和顛覆性的,的確就是現實主義。當然這需要首先要說明現實主義這個概念到底應該怎麼認定。帕特里克·富爾賴對這個概念的觀點是具有啟發性的,他認為現實主義與現實毫無關系,現實主義真正強調的是「現實感」或者說「真實效果」,現實主義不是對現實完全地照搬,而是讓接受者(讀者、觀眾)「認為這是真的」。
李一鳴老師對這個問題也有相類似的看法,在他看來,電影不是對現實的還原,而是對經驗的還原。一部電影看完後我們覺得好,不是因為它完全模擬了我們生活中的一段現實,而是印證了我們內心情感中的一些經驗。電影中的故事未必都是真的,但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事實就是如此。有趣的是,李一鳴老師把這稱之為「好萊塢的技術主義」,而富爾賴則直截了當地稱之為「現實主義」。如果我們參考延安和上海左翼對現實主義的一些提法,相信會同意富爾賴的觀點。
我們以《守望者》這部電影為分析對象的話,就能清楚地看到現實主義這個概念在敘事電影中的用法,以及現實主義是如何顛覆類型化敘事的。
幾乎每個看完這部電影的人都會承認該片是一部反英雄主義的超級英雄片。我認為該片導演扎克·施奈德一定是看過諾蘭的《黑暗騎士》並且受到它啟示了的,因為影片最後與漫畫原著不相符的結局,幾乎就是黑暗騎士的翻版。但我認為導演走得比《黑暗騎士》還要遠,因為犯罪者事實上也是超級英雄。一個無辜的超級英雄最後替另一個犯罪的超級英雄頂罪,而為了實現瞞天過海的計劃,這個無辜的超級英雄最後也讓自己雙手沾滿了罪惡的鮮血,他殺害了一個不願保守秘密的人。
因此在《守望者》中,超級英雄本質上的瘋狂性被暴露無疑,而不需要像《黑暗騎士》那樣用小丑和雙面人這樣的符號來暗示(蝙蝠俠本質上就是小丑,也是雙面人,他們三人其實是三位一體的)。《守望者》中有一個表面上與敘事無關,其實是作為隱喻性文本而存在的動畫故事(這是電影中的一個小孩一直在翻看的一本漫畫書里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一個船長在航海回家的途中被一艘黑貨船所狙殺,他所有船員全部遇難,只有他一個人倖存。這個船長知道那艘黑貨船的航行路線一定會經過他居住的小鎮,他擔心自己的小鎮也會遭到黑貨船的襲擊,於是他歷經千辛萬苦回到了自己的小鎮。在他神經質地凝視下,這個小鎮已經被黑貨船的罪惡所侵佔,於是他肆無忌憚地襲擊殺害那些他所臆想中的壞人,直到他發現他一直想回小鎮救出的妻子居然被他親手殺害。原來小鎮根本沒有遭到黑貨船的襲擊。
這個故事的核心隱喻是,英雄會臆想出一個語境(比如罪惡橫生的城市、腐敗的司法、被黑貨船侵佔的小鎮),在這個語境下,他原本非法的私刑行為成為了合法的。
電影其實正是營造並支持這種臆想的最佳機制,只有在電影中,我們才可以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欣賞著屏幕上的主角如同砍瓜切菜般地殺死那些「壞人」,而無需負擔任何道德上的愧疚感。因為在電影刻意營造的類型化語境中,那些壞人成為了一個純粹的客體、一件造惡的工具,而他們的數量龐大和易於消滅更是讓他們產生了一種電子游戲中的小怪獸的感覺。消滅他們只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向前發展的敘事。《印第安納瓊斯》系列是這種類型化語境的典型代表。
如果更包裝一點,對於超級英雄的私刑行為的辯護則是他們不會殺人。無論是超人、蜘蛛俠還是蝙蝠俠,他們都恪守著這個底線,把壞人抓住後送交警察,從而保證自己行為的合法性。
《黑暗騎士》的高明之處是巧妙地用第一個語境逼瘋了第二個語境。小丑毫無疑問是一個純粹的惡的化身,他作惡毫無理由,僅僅就是要破壞秩序(這種秩序既是法律的也是道德的,以至於讓盜亦有道的黑幫分子都無法容忍他)。毫無疑問,小丑這個角色如果出現在《第一滴血》或者《印第安納瓊斯》之類的故事中,肯定是那種沒有內涵、僅僅是瘋子的大反派,而主角們的解決辦法則是簡單地消滅掉他就夠了。但因為他身處的是《黑暗騎士》的故事、一個主角恪守著超級英雄不可殺人的底線的語境中,他的瘋狂所具備的顛覆類型片的內涵則被凸顯了出來。小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超級英雄片里所堅定恪守的原則的質疑,甚至會反過來讓我們懷疑,蝙蝠俠之所以一定要恪守這個原則,其實是因為他害怕暴露自己本質上與小丑是同類的事實。蝙蝠俠所堅守的原則,如同他的制服和面具一樣,保護他仍能被社會秩序所認可,不被當成一個怪物。
而《守望者》則與之相反,它不是通過強調類型化敘事的某個方面(比如反派的極惡)來質疑另一個方面,而是對整個類型化敘事的語境進行了質疑。這種質疑是通過直接把歷史、現實與超級英雄片的故事進行奇妙地混合而產生的效果。
在《守望者》的片頭字幕部分,導演通過剪輯,把超級英雄們(也就是守望者聯盟)的歷史與美國的整個歷史結合了起來,而且超級英雄本身參與了歷史的構建(守望者之一的笑匠刺殺了肯尼迪,笑匠和曼哈頓博士一起幫助美國贏得了越南戰爭)。但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超級英雄的存在才越發顯得滑稽。我們無法想像,脫離了好萊塢的類型化敘事,置身於現實和歷史語境下的超級英雄,是多麼的尷尬和不合時宜。於是在故事開始,超級英雄的聯盟就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尼克松的《基恩法案》,超級英雄要麼必須臣服於政府(完全融入秩序),要麼就必須解散,否則就是非法的。
故事中導演還借守望者之一的羅夏之口說出,為什麼身心正常的超級英雄這么少?諷刺的是,說這話的羅夏本身就是最極端的反社會者和心理不正常。事實上,超級英雄的心理不正常恰恰是超級英雄在現實中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就如同那個動畫故事裡的船長一樣,正是因為他們把這個城市臆想為黑暗、腐敗、混亂和充滿末世危機,他們才可以為自己的私刑行為獲得合理性。
當然,也有人可以反駁說,這部電影中美蘇冷戰的背景為超級英雄的憤世嫉俗行為找到了合理性,甚至也為最後超級英雄之一的維特的瘋狂行為所辯護(維特恰恰是所有守望者里最聰明的一個)。但正如片頭所說,事實上美蘇矛盾的升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守望者之一的曼哈頓博士的存在而導致的。
於是在一個現實的、歷史的語境下,我們發現超級英雄一方面抱怨社會的墮落和自己不得不替天行道(代替法律)的無可奈何,但另一方面卻發現其實社會的問題要麼是超級英雄的妄想症,要麼本身就是由超級英雄所引起的。他們就如同那個動畫片中的船長,他們才是破壞小鎮安寧的劊子手,而他們還以為自己是在把小鎮從黑貨船的魔掌中拯救出來呢。
故事最後,我們才能真正懂得那個看似最瘋狂的笑匠才是最明智的,他說過,守望者其實就是個笑話。然而笑話中的人看不穿這個笑話,他們依然嚴肅而艱辛地維護著自己所臆想的那個世界。
⑷ 迷途微電影觀後感作文
電影還是讓人長久的沉默;或投擲人的背後;還是讓人浮想聯翩;還是讓人感慨萬千。我相信很多觀眾都會思考看完電影後,原因成龍邪惡部分是受周動和黑色的人,誰,我們都受到了影響,或對我們是誰造成的影響的現實?開始
1顯得頗為驚悚片,打開了我的「守望者:罪惡迷失」之旅。直到電影的最後一個場景結束時,我發現:驚悚,懸疑僅僅是一個寒冷的包裝和宣傳噱頭的電影而已,事實上,它真的標簽應該是:人性化,選擇寬恕。閃回
講述了三段,很特別,很新穎,很吸引人的故事,但結局是奇跡!
總在想,當剛剛來到監獄大門陳茫然面臨兩個選擇是不可能的路上,一輛汽車飛馳而過他的泥漿飛濺出來,讓他斬釘截鐵地朝馬路的復仇,一直覺得這就是這個道理似乎很牽強的情節,經過反復推敲,有點釋然,一個心臟荒涼,寒冷和偏執的人,哪怕是一點點的激勵,同時也讓他去地獄不歸路。 (吳調侃一句,沒勞改啊!)的
黑人和郝蕾衛姿亮相電影進入另一個高潮,陳志輝決策復仇劇情前5秒的影片中扮演一個意想不到的戲劇性效果,原來,夫妻倆踏上愛之名就是這個「邪惡迷失」!原來,「不管是黑錢白錢,錢總是犯法的!」
已有的說法,周冬是陳上最大的人「影響」,甚至表達一種特異性殺傷「邪惡」的意思,但是,他不小心謊言,不知道是什麼快遞的動機,在成龍的禮物懷有仇恨的可憐可悲的人萬劫不復的深淵!建立在手機上,直到周和母親說,「後退一步」,我不得不對人性的復雜和不可預測的感慨!在不同的情況下會說不同的,也許只有在親人面前,人才是真正的你。第一部電影的高潮
出現在公交車上,周垌突然懊悔喊「停!」,他跑了起來,並瘋狂的電話與陳。 。 。目前,我的心臟也將是興奮,滾! 「性本善」的人終於在這里給大家一個滿意的解釋,雖然這遲來的搶救沒能挽回這悲慘的結局!
的電影,所以我十分感動,更令人難忘的一桿:成龍走出黑暗的房間,陽光照過來,他連忙用手擋住,不難看出,這種拍攝風格是告訴我們,再燦爛的陽光和溫暖無法照進黑暗寒冷的那顆心臟!因為,在他看來,這是那麼刺眼的陽光,甚至讓他驚慌!
陳,但他正在尋求一個「20年」是「委屈」的答案,只有道歉,但最後的結果是違背了原來的意願,不小心就碰到人「迷失」不應該邂逅聽到應該聽到和看到的東西不應該被看到但是,誰又能保證你所聽到的,看到的就是這個道理!試想一下,如果成龍第一次聽到是在周東和黑衣人面對親人說出那句「真理」,那麼結果會是什麼?
忘記仇恨,嚮往美好,自律製作,良好的意願給別人!岔路口的生活,一望無邊,什麼到底是未知的道路上,我們看不到的,因為他們太遙遠,所以很迷茫。 。 。
人失去了,也許,我們在路上。 。 。
中國
中國這么大的誤解,讓我們思考愛與誤解,往往伴隨著健康,你沒有經驗別人不要認為別人的想法都和你一樣,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命運改變了很多其他人。在故事的結尾,等著表弟陳志輝釋放之前,豐盛的菜餚回家身邊,期待陳志輝回家。溫暖的光屏幕,意思是「人性本善,守望者走上早期懺悔罪惡的人失去了得救。」
中國
中國
[不是原創]
⑸ 急求一篇電影《守望者 罪惡迷途》的觀後感,800字左右。必採納!!!
應該說,《守望者:罪惡迷途》講了一個好故事,雖是驚悚片的外包裝,但慢條斯理,有條不紊的敘事節奏,倒如同一個和藹的老者,在回憶自述一段坎坷的經歷。三段式的倒敘結構,似剝洋蔥,層層褪去,方見廬山。這種手法,摒棄了以往讓觀眾按圖索驥的順序思維,取而代之的是另闢蹊徑的由結果到原因再到結果的逆向行舟。
當然,手法歸根結蒂只是手法,影片質量何如還得看到底有多少真材實料。從故事的安排上來看,《守望者:罪惡迷途》屬於厚積薄發型。漸臻佳境的劇情,以及各種演技派的一一登場,相當符合影片拍攝者既定的整體思路。就個人的觀影感而言,我幾乎是其被恰如其分的力道,一點一點地綳緊心弦,最終在魏子發指眥裂的面部表情、去留肝膽的豪邁壯舉之下,徹底觸動的。做人難,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理;做男人更難,這是在看罷此片之後體悟到的。
「女人都是水性楊花的,女人都是忘恩負義的!」顯然,這段主觀唯心論的總結,是對女性莫大的誤解甚至是侮辱。所以,當影片中 「周棟」的扮演者陳思成吐出這番話時,觀眾對他的印象頃刻間鮮明深刻起來。這是怎樣被仇恨包裹和有著怎樣坎坷的經歷才會如此解讀女人的人?女人對他帶來的傷恨何以深刻到如此難以磨滅?
由任達華掌舵的「陳志輝」,這一最核心的人物,這個被女人傷到遍體鱗傷甚至被送進監獄20年的可憐人,他才最有資格來對水性楊花和忘恩負義的女人做最徹底的聲討。所以,當被陳思成扮演的角色有意無意誤導之後,「陳志輝」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這種瘋狂的報復,才是他灰飛煙滅的最終注腳。然而,「周棟」與「陳志輝」的瘋狂相比,他的可憐之處乃擅於偽裝,由此也可以看出,愛情帶來的可憐人皆有之,只不過每個人對自己可憐之處的釋放不一樣罷了,陳思成在影片中就釋放著一個驕傲性感的姿態。老戲骨任達華倒不覺得是亮點,反之,幾個配角雖戲份參差不齊,卻各有驚艷之處。陳思成拿捏市井小人物,既有粗獷不羈,俗不可耐的風范,又彰顯出純朴穩重,心懷寬大的品格。一個平庸的好男人,在弱肉強食的慘烈生存狀態下,只能靠偽裝來展現自我的光鮮,內心那份矛盾與無奈誰又能明了。他與張靜初的對手戲,探戈舞算不上出彩,但以此呈現出的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與真實生活的縮影,足以入木三分。
說說性感吧。性感和感性,就像「玉婆」曾兩獲奧斯卡影後的角色一個是妓女一個是貴婦一樣,陳思成充滿挑戰性的角色演繹,讓他表演更具看點。 既然沒能有赤裸上身的性感示人,總有性感的角色來打動人,這次陳思成對話觀眾的就是影片中的這個「周棟」。應該怎樣評價這個關鍵性的配角呢?他出場時總會輕輕揚起性感的小鬍子,浮起淺淺的壞笑,其實他本性並不壞,只是不夠圓滑不夠世故而已。更重要的是,他對女人的一番見解,令人徹骨的性感爆發才是這個人物的最大亮點。如片中被封為經典的一段他和張靜初跳舞的戲,眼神的互動、肢體的摩擦、慾望的對話、扭捏的姿態都掩飾不住兩者「性感」的對答。與其說張靜初風情萬種是如此性感誘惑,倒不如說沒有陳思成性感火苗的點燃,就絕對燃燒不起張靜初的那團隱匿已久的火焰。正是陳思成渾然天成的表演,幾乎是沒有表演的方式,與觀眾的互動,情感的交織,展現一個內心復雜有邪意卻無惡意的性感小男人形象,亦有那麼一點點小怨婦的味道……
回歸到影片中來,陳思成的勾引行動和言語,是造成陳志輝迷途不能知返的一大導向。當陳思成與任達華在房內開始一番對話,陳思成的語帶雙關和眼神的窺私游盪,碰撞任達華的木訥與迷惘,年輕偶像演員遭遇老戲骨,迸發出的表演的花火,堪稱影片另一經典片段。劇情推演到人性的善惡之本時,原本的漫不經心就為以後的追悔莫及埋下伏筆。
人心本善,無奈身處的世界紛紛擾擾太多。人生如同一張白紙,經歷越多,在白紙上塗塗畫畫的就越多,是濃墨重彩還是輕描淡寫因人而異。以「周棟」為例來說,性感或許是最風騷的那一抹紅色,而感性,則是最沉鬱的那一亮藍色。當影片進一步推動至述明原來張靜初之所以與陳思成共舞一曲,是因為太思念亡夫,又因陳思成長相酷似亡夫所致時,影片開始揭示的道理逐漸明晰,張靜初的風騷有了注腳,自然陳思成的內心有如波浪般翻湧。他悠然地說自己也有過錯,感性起來同樣令人心疼。最終感性帶來的是陳思成對「陳志輝」理性的救贖,只不過一切已成定局,已無法挽回......
不得不說,當卸下性感偽裝的陳思成,換上感性輕裝的他,帶來的震撼不小於輕浮的性感。感性下內心的獨白和思想的幡然醒悟,是對人性最真實的洗白最純凈的提煉。看陳思成的表演,覺得他極富層次的性格轉折激發的是人對善惡最本質的認知。這種人物形象的鮮明,首先反應在觀眾身上,大家也通過這樣一個角色,來反省自我,與靈魂深處的自己對話。
人的一生非常短暫,年齡越大伴隨的困惑越多,然而迷惘越多時,人性一定不可搖擺。性感是需要的,感性同樣必需。《守望者:罪惡迷途》為我們講述以「陳志輝」為主的反面教材,人之初,性本善,這不是關鍵,關鍵點其實閃爍在陳思成的角色身上。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莫雷特,每一個人的解讀不一樣,當你看過影片,看過陳思成的表演,也會得到不一樣的見解。
碎裂的夢想與無止境慾望的摩擦,將時下紅男綠女的思潮刻畫得巨細無遺。「陳志輝」正是此類表層思想價值觀之下的犧牲品。好端端的一個陌生歸人,離奇地被拽入生活的漩渦之中,命運之輪隨即徐徐轉動,直至毀滅。激情、平淡、諷刺、無奈,不管你接不接受,這就是生活。
很多時候,生活都在逗你玩,頻繁地出現選擇的十字路口,稍有不慎,走錯一步,滿盤皆輸,且必定讓你輸得心服口服。「陳志輝」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在選擇,卻又一次次誤入歧途的悲情人物。而他本身,卻也擁有著純真與善良。不帶沖動,也不盲目,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深思熟慮,捫心自問的結果。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生活的一點一滴來充當指路明燈的。這罪惡的深淵,死亡的結局,似乎已預先編寫,不給他留下任何迴旋餘地。
男人的奮斗勵志片,女人的思想教育片,我想,這就是《守望者:罪惡迷途》褪盡繁華後的本真。
的,感性同樣必需。《守望者:罪惡迷途》為我們講述以「陳志輝」為主的反面教材,人之初,性本善,這不是關鍵,關鍵點其實閃爍在陳思成的角色身上。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莫
⑹ 守望者罪惡迷途觀後感
如果,陳志輝目睹了落魄漢與妻子相敬如賓的真實情感;如果,陳志輝看懂了周棟與他交談「往事」的真正意圖;如果,陳志輝了解紅姐思念亡夫的苦痛;如果堂兄沒有殘疾而是親自把陳志輝接回家——
《守望者;罪惡迷途》將瞬間蒸發。
「人之初,性本善。」經過二十年監獄生活磨礪的陳志輝能夠問為了一隻可憐的小黑貓帶回一條肥魚。然而,他不僅僅殺害了黃家人還陸續對與黃家有關聯的幾個學生進行了行凶。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根筋」的陳志輝至始至終都未發現周圍人的「扯淡」,步步緊逼,使他喪失良知,迷失了做人的方向,由人化魔,釀成冤案。
故事,開始了……
四個野外郊遊的學生去黃家寄宿。黑貓、鐵釘、錘子與音效營造出了詭異、幽暗的氛圍。滄桑深沉的陳志輝用陰沉、緩慢的語調講話,時時透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殺機。三個學生陸續被陳志輝用詭異的方式殺害,最後小莉與他的拼搏中,陳志輝死去了,警察為這個人性已經泯滅的罪犯合上了雙眼。
還沒等到警察穿梭於黃宅忙碌的身影消失,影片鏡頭瞬間只換到了一個新場景,好似開始了另外一個故事。不久我們會發現,這只是時間的倒流與空間的轉換,與前面一個故事是緊密相連的因果關系。
周棟與紅姐的「美麗邂逅」帶來了簡單愉快的色彩。他們兩人婆娑起舞,優雅魅惑的姿態令人心裡泛起陣陣漣漪。周棟藉此並編織了一些謊言來潛移默化地「啟發」陳志輝現實的殘酷性,而他卻不明白,他的「好意」抹去了陳志輝最後一絲理智,完完全全激起了陳志輝的仇恨,讓他走向報復的罪惡之路。
「一根筋」的陳志輝不能明白周棟的真正意圖,他沒有聽到周棟與媽媽談話中的.內心獨白,也不明白紅姐與周棟的熱舞是由於周棟與他的前夫龍哥長得很像。
當周棟反應過來之後惶恐地去找陳志輝,若是小莉、志強一行人肯讓周棟與他們一同前往,他們也許會免去被殺害的不幸命運。可見,有時,人的一念之差會帶自己走向滅亡之路。
鏡頭再次置換,時光流回了陳志輝出獄的那一刻。他在茶樓邂逅了犯有前科的落魄漢。落魄漢為了給女兒治病,編織了「殺妻、殺姦夫」的假劇。而陳志輝沒有看完整個故事,他沒有看到落魄漢與妻子相互扶持、催人淚下的溫情,沒有看到落魄漢妻子撥打110時的心酸與無奈。因此,這個茶樓邂逅釀成了他走向罪惡迷途的第一步。
最後,鏡頭置換到了孟樓陳志輝的堂兄家,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安詳、充滿期望地守望著陳志輝的歸來。鏡頭對坐在輪椅上的堂兄進行了特寫。於是,我們恍然大悟——如果堂兄雙腿健全,他們此刻就不會一向等待,而是親自去接陳志輝回家。也許他們此刻正在快樂地聚在一齊,堂兄會耐心地為陳志輝講解這二十年社會的變化。但是……
呵呵,也許,我們直到影片的最後一秒都沒有猜中影片的開始與結局。
《守望者;罪惡迷途》講述了人性泯滅的杯具。層層揭露了人性罪惡的始源,值得人們深思、反省,更值得廣大社會人民的關注。
⑺ 全民目擊觀後感精選
《全民目擊》這部影片有兩個局:一個是影片中作為父親的林泰(孫紅雷飾)為了洗脫女兒殺人的罪行而精心設計的局。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全民目擊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說是影評其實不合適,說感受更恰當些。大學期間自學過影評如何撰寫,有結構分析,有色彩明暗,有技巧處理,有人物關系,可關於這部片子我並不想寫,只是想散亂的寫點感想,僅此而已。個人覺得在大陸電影里算是不錯的了,最起碼我覺得對得起32元這個票價。
故事懸疑設計的還OK,至少有引發我和同伴的思考和分析:誰是兇手?曾經在武漢看過一部國外的懸疑片,看到最後兩小時過去,依然不明白裡面到底在說什麼?看到一個半小時的時候劇場里的人走了一半,自那時起才發現原來通過一段影視把故事講明白不是件容易的事,最起碼導演自己需要一個清晰的思路。這部片子整體的邏輯還是過得去的,國內的懸疑片能做成這樣實屬不易。最後龍背牆故事的引入讓這個懸疑的案子突然多了些人情味,具有了一些深意。快到結尾的時候,朋友說:最後會怎麼判呢?似乎怎麼判都是個悲劇。我說無論怎麼判都不合適,或許會惹人爭議,所以就那樣結尾挺好,怎麼判定,觀眾自己去裁定,只要留下了那重生的希望和父愛溫情的余溫就好。
當然其中還是有一些爭議的地方的,龍背牆的故事很美,但是孫紅雷在證人供詞上咆哮著說的那句隱喻主題的“龍背牆”台詞,卻稍嫌不合適,他要說給誰聽?這明明就是他的內隱言,是怕別人知道的,他刻意吼出來讓對手去察覺,成為第三次翻案的線索,就稍嫌拙劣了,但是有時候其實也沒必要太較真,也許編劇也是為了能夠圓了或是鏈接上那個結尾才如此的,他們或許只是沒有找到更好的處理辦法,何必太苛刻呢?至少我們有思考,最起碼能證明我們有投入進去,那就說明還是能引起觀眾共鳴的。
或許有人說有些地方過於牽強,或許有人說裡面的法律知識太不專業,也或許有人說誰演的不咋地,但是更多的時候我不想說這裡面有多少多少不好,我只是覺得這部電影如果能帶給我一些刺激——對案件的思考、一些感動——父愛、一點啟示——對父母應珍之重之,因為他們是最愛你的人;莫走錯路,以免回頭無岸;應當拋開成見,正確的看待並解決問題,那就夠了,很多時候對於一件事的態度,我們不用時時處於一種批判的態度,更側重於你收獲了一些不是會更美好一些嗎?
另: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非法律專業人士,但得益於喜愛這類型的片子以及一些密友均是行內人,所以對法庭的事也算是略知一二,這部電影對法律專業、法庭流程等方面的處理的確不專業。為什麼明明說不要批判卻把這個提出來說一下,是因為最近在看張羽寫的《只有醫生知道》那本書,她的書主要是涉及婦產科等知識,正好早幾日看到她說了一句,電影電視很多時候願意花大造價去請大明星或製造華麗的幕景,卻不願意請一個專業人士來把關一下相關的知識,想想也是,媒體傳播很多時候可以疏導一些知識給民眾,如果這種知識是不準確的,會帶給大家很多誤導,我想以後的傳媒界人士應當正視這個問題,從小事做起,具備一份媒體人的責任心以及一份提升民眾、正確傳播的大情懷。
一、林萌萌的性格設定。
林萌萌在她的老師、同學,以及其他所有認識她的人看來——都是善良的,他們堅信林萌萌不會是殺人兇手,他們在孫偉串供後打出“真凶落網,萌萌無罪”的條幅,便足以表明群眾的判斷——萌萌是不會殺人的。以林萌萌的性格,她再怎麼淘氣、任性,都是不會做出殺人的舉動的,因為她有一個非常愛她的父親——林泰,而且她的母親是六年前去世,這表明事實上在她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是不特別缺乏愛的,另外,孫偉和蘇虹夫婦待她“如親生女兒”,還有童濤夫婦對她的照顧,都可以佐證這一點——林萌萌不會殺人,因為她內心有愛的種子,外在有愛的表達,而殺人的舉動是內心的恨被壓抑到極點後尋求釋放而不能才會做出來的——因為,一個人在殺人之前,首先要殺死自己,林萌萌肯定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法庭上,林泰承認是自己殺死楊丹時,林萌萌嘴裡說的是“不是這樣的”,這句台詞是有問題的,林萌萌在面臨選擇犧牲父親還是犧牲自己時,她的內心是極度沖突的,強烈的羞愧、自責、良心的不安,更大可能上會讓她說出這樣的話來——“人是我殺的!”如果真是她殺的話。
電影中林萌萌就是沒有承認,那麼林萌萌的性格中應該還有“不敢承擔責任”這一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在殺人事件之前,應該有過類似李某某開車違章、打架斗毆、輪流發生性關系等各種犯了事由林泰擺平的事件發生。但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話,影片所要表達的林泰對女兒的愛,又會大打折扣,因為這種愛實在是溺愛,社會價值上不可取,影片的沖擊力就會削弱很多。
然而電影情節設定的基礎就是:林萌萌是殺人兇手。不然林泰表達父愛的方式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電影擰巴的地方。同時林泰的性格設定也有問題。
二、林泰的性格設定。
林泰在童濤眼中,老奸巨滑、深謀遠慮、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概因童濤大學同學的父親因被林泰詐騙而自殺。如果林泰真如童濤所見,那麼林泰絕對不可能像現在那樣成功,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幫助他,因為詐騙什麼的,是不會長久和做大的,早就各種官司纏身、壞名聲在外、不被人所信任了。在林泰身上,一定有一些吸引人的品質或者像王林大師那樣身邊有一大群貪官污吏貪生怕死求福求安。如果是正面的品質,那麼這些正面的品質,才是林泰成功的關鍵,這些正面的品質中重要的一點很有可能是“承擔自己的責任”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言傳身教什麼的會體現在林萌萌身上。不然,何以解釋孫偉夫婦寧願犧牲自己的名聲、生命、尊嚴等等替其女兒頂罪?何以解釋林泰的助手甘願幫他重建停車場的場景、找演員、且最後選擇違背林泰的意願留下停車場並期待童濤能找到?
所以,林泰的性格最終被設定為壞到極點優到極點同時好壞兩點都直接被忽略,影片只簡簡單單地選取和表達了父愛這一項,而且是以一種極其極端的犧牲自己的方式,未免顯得有點單薄。這就像周星馳所有影片中共同的一點——用最極致的方式,以證明愛的存在。而這樣的方式,好像存在於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我們都不願意相信自己會被人愛,除非你證明,用極端的方式證明。我想被這部片子所感動的人,大體都有這樣一種不會有人來愛我的潛意識。
三、周莉的性格設定。
她是一位大牌律師,對律師來說,事實或真相是最重要的,是基礎,無論是控方還是辯方,都力圖將事實和真相弄清楚,然後再對造成事實或真相的人的行為及其背後的動機進行客觀而公正的分析,區分主觀故意還是客觀無意,最後再繩之以法,如此才算是公正公平,維護世界和平。周莉在林泰的辦公室,死守15年底線,想必是知道一些內幕或真相的,而這個真相最可能就是——楊丹確實是林萌萌殺的,林泰是知道的,並且告之了周莉。但是庭審時,周莉卻接了招、演了戲,指證出孫偉是兇手,完全看不出她的立場,正應了陳思成那句台詞“水貨”;但是,她又全盤否定了自己的行為,挖出了孫偉並非兇手的事實。那麼,真正的兇手到底是誰?這個問題應該是她最為關心的,因為孫偉並非兇手,對於林萌萌能否洗清殺人嫌疑是沒有幫助的。難道周大律師與她的當事人林萌萌,沒有過直接溝通?另外,誰是真正的兇手,似乎更應該是公安和警察的責任。周大律師你到底想幹嘛?
而後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周莉將200萬買來的停車場視頻免費發送給童濤,但是又刪除掉,似乎僅僅就是為了讓童濤看一看“事實”,而非一定要將事實澄清,但是又封存留有視頻原件的電腦,以佐證自己確實作偽證的罪行。真是凌亂啊!不管如何凌亂,周莉的行為,似乎是在給童濤搭檯子,讓其演那出“驕傲使人跌倒”的戲,好將故事推向高潮——龍背牆的出現,若真如此,便只是導演或編劇的臆想了,為了表達所謂的主題,為了強拉一個高潮出來,不顧人性的規律——這也是中國影視之所以很少出9分以上片子的原因,對人性了解得太想當然,隨便武斷臆造,脫離現實,藝術加工也粗製濫造。不看國產片,哥是有理由的。
四、童濤的性格設定。
看起來,童濤是一位異常剛烈的人民檢察官,嫉惡如仇,思維清晰,邏輯強大,情感鮮明。他在得知林萌萌是林泰女兒時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對林泰是有非常深的成見的;同時,從他觀察林泰的眼神中的東西絲毫不差來看,他對林泰又似乎是有非常深的了解的。既然是非常深的了解,想必也包括林泰性格中非陰暗的一面。罪歸罪,亦不能否定他所做的善行吧,檢察官看人或許也該兩面都看到吧。如此推論下去,童濤的性格是相當偏執的,他一定會將林泰打倒在地、繩之以法、除之而後快,在發現龍背牆的秘密後,考慮是否要重審,就是一個相當難以做出決定的問題了,至少童濤會糾結一陣子。然而,影片的情節是,童濤在看到假停車場後立刻就打了重審電話,實在是對已經樹立的童濤性格的一種削弱和不承認。這也是國產影片的軟肋,妄圖樹立一種性格上十分完美的人的形象,高大全、光正偉。這實在是對真實行的人的一種褻瀆。
五、龍背牆的故事。
童濤在宿縣的小飯館聽當地人講龍背牆的故事時,我終於忍不住笑了,影片前面的所有精彩、起伏、跌宕,在這一刻化為烏有,噢,mygod,原來這是一個成人童話,有關父愛的成人童話故事。所謂“律政殼,親情核”,一語中的,定性了影片的不倫不類不專業。另外,究竟林萌萌做了什麼,需要改過自新?僅僅是因為揚言要殺人和還沒有被認定的殺人真相嗎?在這里,我看到長輩老者們對晚輩年輕人在意識形態上的一種擠壓和掠奪,以及人性上做自己方面的限制。龍背牆本身只是一個傳說,而且這種傳說,其本身所宣揚的父親為了保護兒子犧牲自己的觀點,就是值得商榷的,這不是一種真正的愛的表達,因為這其中參雜有眼淚、心酸、痛苦、羞愧、無奈、自我否定和並不單純的期望,不是真正的純粹而簡單的愛。老龍王以犧牲自己的方式,永遠地粘附在了小龍王的身上,老龍王的意志永遠地佔據了小龍王意志的一角,小龍王永遠失去了做自己的權利、自由和能力,他所有的行動都會受到老龍王的影響……
這種強加,似乎是中國的父母最樂意做的事情。中國的父母,似乎從來就不能讓孩子們做完整的自己,也從不讓他們自己去承擔相應的責任,於是“成年的小孩子”就這么一批批一波波被造出來了,加劇著社會的矛盾和沖突;中國的父母,因為自己沒有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所以寄希望於子女,從此子女也落入到了這種循環當中。
《全民目擊》這部影片有兩個局:一個是影片中作為父親的林泰(孫紅雷飾)為了洗脫女兒殺人的罪行而精心設計的局;另一個是作為導演的非行為了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而巧妙編排的局。但不管是哪種局,觀眾都會深深地陷入其中,無法自拔,體會到一種任人擺布的觀影快感。
從2011年的電影處女作《守望者:罪惡迷途》開始,觀眾便可以窺視導演非行在講述故事和懸疑氣氛營造上的掌控能力。而這部《全民目擊》的迷人之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導演通過對於故事情節的巧妙編排精心為觀眾布置了一個迷局。在這個迷局中,由於觀眾對未來事件發展走向的未知與好奇心的驅使,從而使得觀眾始終被劇情牢牢抓住,讓導演牽著鼻子走。
影片以一樁謀殺案開始,圍繞著“誰才是真正的兇手”這一疑團展開敘事。導演採用多重視角來講述故事,在旁觀者與當局者兩種身份之間自由轉換,將這一案件講述得險象環生,使得本來就曲折離奇的案件變得更加得撲朔迷離。在這部影片中,導演精心編織了一個盤錯交織的網,影片通過快速的閃回從不同人的視角來對這個網進行抽絲剝繭,一點一點的解開隱秘在這個迷霧中的真相,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解開迷局。
在這個精心布置的局中,幾乎所有人都深深地陷入了迷霧之中,對於這起案件的真相搖擺不定。然而,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有一點是肯定的:這起案件肯定是一場關於金錢、權利與陰謀的游戲。因為,從一開始影片便代替觀眾對這起案件做出了道德判斷。作為身價過億的富豪林泰,一出場那盛氣凌人的氣勢,便使觀眾心中的道德天平發生了傾斜。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導致的觀眾仇富心理無疑使得觀眾在看待這起案件時帶上了有色眼鏡,摻雜了太多的情感色彩,無法抽離到事件之外做到客觀冷靜。
然而,導演在之前虛晃一槍過後,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又一步一步的顛覆著觀眾的慣性思維,將觀眾引入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之中。導演通過大量的法庭戲來扭轉劇情的走向,呈現法律、道德與情感之間的角力關系。被告律師周莉(余男飾)與公訴方檢察官童濤(郭富城飾)在法庭上唇槍舌劍、針鋒相對,兩人你來我往,產生了極強的戲劇效果。影片中童濤飾演的檢察官則是與觀眾站在同一視角的。他調查富豪林泰多年未果,將林泰始終作為犯罪對象看待,所以,當林泰被捲入這場謀殺案中時,林泰便自然的成為嫌疑人,情感因素在他調查這起案件中占據了主導力量。而余男飾演的律師周莉一開始只是把替林泰辯護作為自己的職業,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法律因素在其心理中占據主導。但是隨著真相的慢慢逼近,心中的砝碼逐漸偏向了道德與情感這一邊。
影片中的反轉敘事一次次的解開故事的“真相”,卻又一次次的將“真相”打碎,重新建立另一個所謂的“真相”,導演通過層層布局,設置懸念,再層層解局,揭開謎底的方式,一次次的顛覆著觀眾對於影片情節的判斷,也同樣顛覆著觀眾先入為主的思維方式。其實,本片和之前楊采妮的處女作《聖誕玫瑰》有些相似,任何人都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主觀的對一個人的好壞作出道德判斷。有時候,你看到的並非真相。相信很多觀眾會和影片中郭富城飾演的童濤一樣,在了解到事件的真相之後大吃一驚,為自己之前帶著有色眼鏡的主觀判斷後悔不已。
⑻ 《父與女》觀後感
《父與女》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父與女》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父與女》這部影片沒有一句對白也沒有旁白,只有時而響起的悠揚舒緩有節奏明確的音樂。女孩不停地騎車,跨越過各種年齡段,這些都暗暗地體現——人生對感情的追求。
影片很簡單。女孩的生活也不過是幾個常規的動作,一樣騎車,一樣等待,該省略的,早就省略。悠揚的口琴聲,給觀者陷入沉思,不禁眼眶濕紅。滴水能穿石,女孩的等待成為時間的考驗,從豆蔻到及笄,又從及笄到弱冠,終日躺在甲板上。
畫質很復雜,本片採用柔和的手法。黑白的鏡頭,讓人產生這簡直是「沙畫」。雖粗糙,然而又細膩。幾個常規動作,也漸漸暗淡。在時間的流里堅強的後盾也變松軟,逐漸消散,以至於虛空。父親的船,老舊、破爛,從事幾十年的他,難道不敬業嗎?
影片雖短,只有短短的十分鍾。但他也能體現那些錯綜復雜的哲理。小草破土生長,就這一個事物,也能帶給人們無窮的想像。
本片敘事的結構很奇妙,事的連接總有豐滿的縫隙。畫面擷取,無形的也變有形,死亡,人生,輪回,生活,還有愛,都是熱衷探討表現的問題,沒什麼大不同。
《父與女》是一篇小電影,但它每個鏡頭都蘊藏著哲理,這也就是「小電影」的特色吧!
在的仍存,去的,那時也將還來,匆匆車輪,啟相見相擁之日……
《父與女》中綿長的琴聲無言中入耳,當臨入其動畫所敘,便驚見所蘊蓋的,太多,觸及一悲。
動畫里女孩騎車,從田中小路,到山坡,再穿湖間之路,到達小林。從頭到尾,女孩的各個生命節點,都看到騎車的她遇見了一個陌生的路人。路人不斷變化,年齡不斷減小,而漸老的女孩與他們一一遇到,且後是會路過。兩輛自行車,相向或擦肩,毫無交涉,又像早已看見——女孩幼時在大風中,遇過一個艱難騎車的年邁老婦;而女孩老矣,又碰見一個小女孩飛速與她擦過。或許,這是女孩生命時期的相遇,兩者沒有注意,沒有相認,於此別過。
實際上,女孩在等候中的前半生相遇後半生,在後半生相遇前半生。
作家劉亮程在《虛土》里,主人公在夜晚中打開一扇門,他看見一個老人與老婦,他發現老人就是他的老年,老年的他蘇醒過來,平靜地看著他,每個晚上,老人都會醒來,而他便跑走。
在他人身上,我們會多少遇見某個自己。我們不知,他們也不曉。在滄海桑田中就成為了他們,不與往昔相見,亦是無覺。
更多時,用張紙尋回憶,就如同一葉落知秋。
這一生路過形形色色的人,路過,各異的自己。
女孩騎車,在等候父親,在第一次遇見老婦,她是否就已經窺見那仍在等候的晚年。
路過者,是哪一個自己。
自行車悄然踏過,靜謐中,過去擦肩現在……
沒有表示,但相知。
今天看了第7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父與女》,全片沒有一句台詞,一句旁白,一句話語。影片首先在輕松的風琴音樂聲中展開,父親和年幼的女兒一起,騎著自行車去海堤,父親乘著小船離去,女兒眺望父親遠去……
父親離開後,女兒便開始期盼父親的歸來,每天騎著自行車去海邊看父親回來沒有,漸漸地,女兒開始長大,頭發長長,也多了朋友,接著談了戀愛,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有了孩子,但女兒總會騎車來到海邊,看一眼大海,看一看父親回來沒有……直到海面乾涸,甚至是生出了雜草,已經是白發蒼蒼的女兒再次來到海邊,她踏進那從未踏進只是期望的現在已經是雜草叢生的曾經的大海里,突然,她發現一艘沒在沙堆里的小船,像是父親曾經的船,她走過去,彷彿看見了父親,彷彿回到了小女孩,和父親擁抱在一起……
從開始的滿心歡喜,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有期望註定有失望,父親不會回來,這是不願接受的事實,於是少女固執地每次去等待。
期望的感覺很美好,而失望的感覺很痛苦,正是在這美好的期望和失望痛苦的交錯感情中,我們學會了成長,一步步地走來,才會有今天,身邊的人,身上的事。
《父與女》這部微電影,講述的是一位父親在女兒幼小的時候騎自行車去海邊,父親乘著小舟不辭而別,女兒非常想念父親每天都去海邊,她頂著春天的風雨。
夏天的烈日高照,秋天的秋風習習,冬天的風雪交加,她每天都去,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從高中到大學畢業從來沒有沒去過。
海水幹了,女兒去海邊看見了父親乘走的小舟,便去小舟邊找父親,在小舟里找到了父親,父與女倆人相遇她們熱淚盈眶。
這個短短的視頻講述了父親與女兒的親情不只這么簡單。
親情是多麼的偉大,有一次,媽媽生病了,我又要上學沒有辦法去看望媽媽,媽媽一個人在醫院里多麼的孤單,下午放學我去醫院看媽媽,媽媽看見我來了高興極了,我跑過去抱住媽媽,當我看見媽媽頭上的白發,我就知道媽媽老了。我們應該的陪陪我們的父母了。他們從小陪我們長大,現在我們也要陪他們老去。
我淚水一滴滴往下落,我看《父與女》這部微電影時。淚水也是不由自主地落下來。
這短短的視頻,告訴我們要好好的照顧自己的父母,因為很快他們就會離我們而去。
僅有幾分鍾的.動畫片,沒有一句話,只有音樂和一幅幅圖片。這個動畫片的名字叫做《父與女》。這讓我想起了列夫·托爾斯泰的一本書《父與子》。
動畫中只有一個鏡頭深深印在我的腦海當中,那就是哪個小女孩和父親一起騎車的鏡頭。動畫中的那條湖似乎就是一條死亡之河,每一個到那的人都死了。一開始的小女孩不懂得生命是生命,死是什麼,只知道父親走了,撐著船走了。她每次經過那,她都會停下來。一開始父親的那輛車還在,而後來也消失了。也許是象徵著父親在女兒的心中留下了什麼,揮之不去,但最後隨時間的消逝還是消逝了。
當女孩長大一點後,一次暴風雨中,她艱難的爬上哪個和父親一起去過的山。這象徵正著她在困難中,她想起了父親,她倔強的熬了過去,克服了這些困難。後來她開始戀愛,當她和男友騎車過去,她沒有停下來,這是唯一一次沒有停下來,但是晚上她還是來到了這。後來她結婚了,有了孩子。她和孩子們,丈夫一起到這,只有她沒有下去。這象徵著她的孩子和丈夫去世了。結局是當女孩老了,她來到這里,這里的湖也幹了,變成了草,她找到了父親撐走的那艘船,她坐在上面,睡著了。她遇見了父親,她跑過去,她也變回當她懂得死的含義時的樣子,和父親緊緊抱在一起。
動畫用圖片講述了時間的消逝,一個女孩的成長,用不同的圖片象徵不同的意義,給人以深刻的的印象。讓人感受到得手父親於女兒之間那割捨不掉的親情,讓人深思……
她躺在船的懷抱里,安靜地睡著了,等待到了她用盡一生時光等待的人。
幾十年前,她還是個孩子,騎車還需要爸爸看護的孩子。她的父親在海堤邊,乘著小船,在她眼前向地平線航行。在她記憶中,也只有父親走時的滿臉不舍。
她堅信父親定會回航,與她來場久別的重逢,所以不論刮風還是下雨,坡是有多難登,她都會回返樹木之間,佇立在那裡,好似一個燈塔,為迷途的父親照明。
河乾枯了,人都走了,樹也少了,她卻仍用那渾濁的眼去尋找海中的父親。
她找到了一條船,在草海中的船,她清楚,這是她父親的船,但她卻沒有哭泣,她也許早已知曉父親這悲慘的結局,她躺在了船的懷抱中,在父親懷里安然睡去。
她等待了她父親一生,盡管可能從成熟時,她已知道父親成為了虛渺、不可再有的奢望,但她懷著愛與童年的遺憾,追尋著那飄渺無跡的希望。
她從來沒放棄尋找,她從來沒有絕望,對父親仍是像離別時一樣熱愛。幾十年了,這永恆不變的愛,是她尋找的動機。
她也許有時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尋找什麼,但她找到小船的那一刻,她知道了,她這幾十年,等待的只是一個結果,一個答案,也許之後,她再也不會來這充滿回憶的土地了吧。
我想,她可能又會抱著這思念去世吧。
我想,她可能會在父親懷抱中將這個夢一直做下去吧。
《父與女》這部微電影,一開始了畫面上有一個女孩的父親載她來到海邊看海。
女孩看了看父親,父親看了看海,看了看女兒。他劃著船走了。雖然他的心裡是有十萬個不捨得,但是還是劃著船走了去遙遠的地方掙錢來養家。
就這樣,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女孩每一天都會來到海邊等著等著父親回來。
就這樣,時間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過去,轉眼間女兒高中畢了業。
就這樣,女孩一天天盼望,一天天失望,時間來去匆匆,在女孩面前閃過。
再後來,女孩也有了快樂的家庭,有了兩個可活潑可愛的孩子。但是,每一天女孩都會來,不管風吹雨打,總會來看父親。過了很久,女孩轉眼變成了老人,她還是老樣子,來到了老地方來看她的父親,茫茫的大海變成了稻田,但是父親沒有回來。
有一天,她來到海邊看父親回來了沒有,因為她太累了,後來她夢見她的爸爸乘船回來了,這一睡代表馬上就要跟父親見面了,後來她去世了。
這十多分鍾的影片,講的是女孩一生的盼望與失望,一直堅持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
人活著,總是有些期待的。
第7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父與女》就出現了這句話的含義——開頭父親要走,至於為什麼要走,請大家自行腦補,小女孩依依不捨地望著父親,父親上船之前又回過頭,伸開雙臂要求抱她一下,這一抱,就是永恆。父親走了,小女孩在岸邊,待到再望不見船影,她才騎著與爸爸一同騎上來的自行車走了。
父親離開了,女孩開始前所未有地想著父親,每天期盼著,騎自行車到海邊看父親回來了沒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大風時,她挺著狂風往大海奔走,長發在風中飛舞;當她與朋友遊玩時,路過海邊,總是停下眺望;當她有了男朋友,總是與男朋友一同去海邊看。當她結婚生子後依舊如此,直到她老後,海也乾涸成陸地,生出雜草,才發現一艘沒在沙灘中的小船,像是父親曾經的船。她卧在船上,父親彷彿在船的另一邊,她飛奔而去,彷彿也變成曾經小女孩的模樣,永遠撲在父親的懷中……
然而現實之中,某讀者思考生活,得出結論:等待是最漫長、遙遠的,回到生活,越是對你好的人,你對他的付出越會視為理所當然。而越陌生的人對你有了一絲好,你反而十分感激。
期望美好,失望痛苦,在這之中,我們成長了,一步步走來,才有今天!
許多事物,需要我們去等待。
今天看了一部動畫短片《父與女》,全片沒有一句台詞,只是單純地用水墨畫來演繹。
影片隨著輕快的風琴音樂聲展開,父親和幼年的女兒騎自行車一起去了海堤,父親乘著小船離去,女兒目送父親遠去。父親離開後,女兒每天騎著自行車去海邊看父親有沒有回來。漸漸地,女兒長大了,有了朋友、另一半和孩子,但她總會騎自行車到海邊去瞧上一眼,直到河水乾涸,白發蒼蒼的她踏進了原本是大海的雜草叢生的地方,找到了當時父親乘坐的船。接著她躺進了裡面,進入了夢鄉。她夢到自己變成了小女孩,見到了父親,最終和父親擁抱在一起。
也許,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等待。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說的等待,僅僅是幾個小時,幾分鍾,甚至幾秒,有時候還會為了這點時間而大吵大鬧。影片中的女兒卻是等待了一輩子,盡管她已經不抱希望,但她也願意等她最想等的那個人。
等待就是一種期盼,期盼會給予人堅定的力量,所以在等待的同時要懷有一種期盼,這樣你就可以保持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影片中的小女孩也是如此,她用一輩子去等一個人,她對父親是有多麼期盼呢?
世界上最殘忍的事,莫過於我想擁抱你,但是你卻已沒有可以擁抱的身體。
一個秋天,父親如往常般帶著女兒騎著自行車來到海岸,父親擁抱了女兒,不舍地乘船走了,女兒呆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卻沒想到,這一望就是一輩子。
女兒每天帶著期盼的心來到海岸,無論風霜雨雪,她總是如此,不知多久,父親曾經停在樹下的車不見了,小女孩長大了,但她仍在每次經過海岸時遠遠佇立,眺望遠方。當她老了,滄海桑田,她走進這片荒野,看到曾經父親的船,躺了進去,就像當初躺在父親的臂彎,她看到了自己的父親……
片子只有八分鍾,沒有復雜的特效,也沒有痛哭流涕的悲傷畫面,沒有台詞也沒有旁白,小女孩從開始的期望,到了最終卻成為了一種悼念,從固執到習慣,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
當我們習慣了某一些事物,我們就會變得隨意,甚至不在乎,然而當這些事物遠去時,我們才體會到了失望與悲傷,才會去珍惜它。但是,有一些事物的遠去,有時,卻是無法挽回的,比如,生命,當一個人長久陪伴著你,你會習以為常,但當這個人離去時,你卻會痛苦,卻無能為力。
生命轉瞬即逝,思念陪伴一生,我從小女孩身上懂得了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不讓我所擁有的成為我一生的等待。
《父與女》這片微電影,講述的是父親和女兒的故事。剛開始,父親帶著女兒來到一個海邊,跟他到了一個別之後就劃船遠去了。
從此,女兒就天天來這個海邊,想找父親,可是時總沒找到,可她沒有放棄,下雨找,刮風找,和夥伴路過也找,長大之後有孩子了,還在找。
最後,她看見了父親的小船,以為父親去世了,但是,父親突然從旁邊出現,然後他們相見了。
這部片很現實,有時候父母會因為工作原因,或者某些事離開我們,雖然我沒有經歷過那麼久,我等過幾小時幾天。但就這短短幾小時,我也能體會到文中女兒的苦!
就像有一次,外婆她生病了,但是那時我還在上學的日子,所以媽媽只能自己去看望外婆,爸爸一般到中午一點多才會回來,那個時候我早就去上學了,每天我都在家自己點外賣,晚上也是一模一樣,雖然外賣味道很好,但是我吃不到媽媽做的飯,感覺有點難受。而且也沒人陪我,十分的枯燥。那時我也不知道媽媽何時才會回來……
這個情節就如同文中女兒的心情一般!
由多位知名動畫人製作的短片《父與女》榮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我看來,這部質量優良的短片得此榮譽當之無愧。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守望」的故事,在輕快的音樂中,父親和年幼的女兒一起騎著自行車去海堤,父親乘著小船遠去,女兒則在海堤上不安地來回踱步,眺望著父親遠去。從父親在視線里消失的第一刻起,女兒就開始期盼父親的歸來,每天騎著自行車到堤上等待父親。不論刮風還是下雨,她一直守望著不會再回來的父親,漸漸地,小女孩長大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白發蒼蒼的她來到海邊,在乾涸的海上生長出的草地中找到了父親的小船,她走過去,看見了父親,她的容貌隨著邁出的腳步而逐漸年輕,當她與父親相擁時,已經是個花季的少女了。
從父親離去開始,女孩便一直在父親離別的海邊守望,後來隨著時間的變遷,連海都已乾涸,不復存在了,她依然在等。這樣漫長的守望註定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但當等待與守望成為我們的習慣,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等待與守望時,曾經期望的結果或許也就不重要了,女孩在臨死前的幻覺中與父親相擁,這是一個感人的結局。
讓我們心中常懷期待,做一個堅定的守望者,生命轉瞬即逝,而期望伴隨人的一生。
汪老師推薦我們看了一部微電影《父與女》。這是一部由荷蘭著名動畫導演邁克爾·度德威特於20xx年指導拍攝的電影。雖然它只有短短的八分鍾,但它讓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看第一幕小女孩和爸爸去海邊郊遊時,我沒怎麼看懂,一直到小女孩的父親劃著船,漸漸消失在海平線上的那一刻,我才感到自己開始進入狀態。畢竟人生第一次看啞劇,連蒙帶猜的,能看出大致意思就不錯了。我抱著這樣輕松的心態,接著看下去。
那個小女孩一天一天地長大,但她一直堅持去海邊等她的父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花季少女到為人父母,她從沒間斷過。光陰如梭,日月似箭,從曾經一片汪洋大海到如今一片荒涼草地……
直到她也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她再一次來到這里,還是那架單車,一切都還是舊樣子。
她站在那兒眺望,彷彿看見了父親的蹤跡。
她向草叢中央狂奔,在那兒她看見了當年父親的小船。她爬上小船,側卧在小船上,深深地睡了過去。在夢里,她又見到了父親,她高興地撲向父親的懷里,她依舊是個少女。
有時,你認為再也見不到TA時,你會發現,原來他一直在這兒等著你。
看到後面,我竟不知不覺掉了幾滴眼淚。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有爸爸的陪伴,我是幸福的!
;⑼ 尋求一篇讀後感
《繁星.春水》讀後感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每個人對生命的感悟都是不同的。
冰心奶奶說:生命就是無私奉獻。當你覺得無助的時候,身旁可能會有個人伸出援助之手來幫你。這正是「心底無私,奉獻愛心」社會就會處處溫暖如春。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裡面最後講的就是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居然在別人有生命危險時去救他們,這種精神不是無私奉獻么?雖然,我們很渺小,但同樣地能做到無私奉獻。街上到處可以看見清潔工,學校常常看到老師,他們不正是無私奉獻的象徵嗎?我們本來出生時就需要幫助的,也因為有了父母的無私奉獻,我們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也許,我們不能做什麼很偉大的事兒,可身邊還有很多小事等著我們去做……
一個人的一生不算長。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最多數百年好活。但是我們要做的事太多了,我們要完成的心願太多了。只有珍惜自己這得來不易的一次生命,盡可能的不虛度年華,使自己不留遺憾,這樣才不算在世上白走一遭。冰心奶奶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奉獻;郵差感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是送信;小孩子說,人活著是為了享受,享受陽光,享受空氣,享受每一次成功後的快感,享受世間的全部……
自一個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通過追求所得的。不光擁有理想你的生活會豐富多彩,還需要執著地去追求。我們現在學習,也是一種追求,我們追求的是知識。長大以後,我們追求的便是幸福美好的生活。追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它能激勵著人們奮斗,創造出更好的事物。我們渴望追求美好的一切,但事與願違,事事都不會一帆風順,所以我們更應該努力奮斗、努力進取。
人生如夢,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果你現在不努力,那麼你今後就很難追求到幸福的生活……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應有盡有。其實上帝是公平的,他每天賜於每個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一位哲人講過,你右手得到的東西會從你左手失去。所以,誰也不至活得一無是處,誰也不能活得了無遺憾吧……
我無法給生命定義,因為,每個人對生命的感悟都是不同的。總而言之,生命是短暫的。請珍惜你的生命,努力地追求,去奮斗,去拼搏吧!有付出,必定有收獲,使自己的生命發出耀眼奪目的光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作家海倫凱勒寫的,我想這位作家同學們一定非常熟悉吧。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很小的時候既聾又啞還盲。也許大家都不會相信,正是這個殘疾的女孩子竟創造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奇跡。她不僅學會了多種語言,還考進了劍橋大學。她就是用這種驚人的成績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海倫寫這篇文章,就是因為自己看不見多姿多彩的世界,卻又是那麼想看一眼這個她生活的地方。所以她非常羨慕那些有一雙明亮眼睛的朋友,希望他們能好好珍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寫出了一個失明者對光明的無限渴望。哪怕只有三天,短短三天,她也一定會加倍珍惜,她也能在這短短的三天做出許多事。那麼,大家想一下,我們這些耳聰目明的人,不要說三天,就是三十天,三百天-----甚至更多的時間,大家又是怎樣安排的呢?假如說什麼時候我們只有三天光明了,過了三天的期限我們再也不能看到美好的世界,那會發生什麼情況?大家一定會說:「我們要抓緊時間,把各門功課做好,把要做的事情做好,把時間安排的井井有條,一分一秒都不能輕易地浪費。」
對啊!同學們,為什麼要到失去時才去醒悟,才去嘆息,才會覺得光明實在太寶貴呢?連海倫?凱勒都可以在黑暗中探求光明,摸索尋找正確的人生之路,我們這些正常人又何嘗不可?我希望大家讀了這篇文章後,好地學習,好好地生活,合理安排時間,不輕言放棄,不輕易被擊倒,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這樣才不會辜負了上帝賜予我們的明亮眼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才會無限留戀,才覺得光明的寶貴。
是的,珍惜現在,珍惜每時每刻,應該是我們真正需要做的。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二)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最近我讀了一本關於海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被海倫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在書中,海倫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的確,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知識使海倫創造了這些人間奇跡!
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有了知識,她才如此幸運。在她19個月失去視覺和聽覺後,就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系,這個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譴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她古怪、粗暴、無禮,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才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得以與人溝通。一接觸到了知識,孤獨的海倫意識到只有知識才能鋪就一條通向光明之路。當海倫感悟到「水」——這個她所認識的第一個字後,便開始了對知識、對世界強烈的渴求,開始了迫不及待地認字、閱讀,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從生命本身汲取知識。對知識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難以想像的單調和枯燥中竟然學會了德語、拉丁語、法語等多國語言,閱讀了多部文學和哲學名著,吸取著那些偉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學習比做攀登奇山險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點進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漸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直到璀璨的雲端、藍天的深處、希望的頂峰!這些知識,像一道道彩虹,點亮了海倫心中的燈,照亮了她的內心世界,也架起了海倫和這個世界溝通的橋梁!
書中,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人很難相信出自一位盲聾人之筆;她去騎馬、劃船、游泳、劃雪橇,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甚至去「欣賞」歌劇......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用心來享受生命。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是知識給了她生活的勇氣,是知識給了她接受生命挑戰的力量,使她能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識使她產生了一種的信仰:現實環境固然可怕,但人類應該抱持希望,不斷奮斗。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們似乎從未想過或不敢想像未來的世界,每日懶懶地生活,懶懶地工作,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流水飛逝,過去的日子不再重現,當我們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戀?是否值得紀念?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用知識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是一片光明!
海倫,用她艱難卻幸福快樂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她的一生是人類的奇跡,她的自傳,使我汗顏,也使我警醒。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只有聾人才珍惜失而復得的聽覺?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見天日的幸福?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實生命、去享受生活!海倫說:「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於為社會人類貢獻一點力量。」
知識的力量多麼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的人。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海倫.凱勒一樣,在有生之年把對知識的渴求,看作對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著這種追求,懷著友善、朝氣、渴望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將會增添多少歡樂、多少幸福啊!
海倫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生命的勇氣,給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難遺忘的生命之歌!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三)
讀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朋友一定會被作者的堅強、奮斗、樂觀與勇氣深深感動。如果你還不了解作者海倫凱勒,那麼就讓我來向你作介紹吧。
海倫凱勒原來是位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在19個月大時,因一場急病導致失明、失聰和失語,從此小小的海倫凱勒變得暴躁、任性和孤獨。直到七歲,,她在充滿愛心與耐心、曾經接近失明、當時只有20歲的莎莉文老師費盡心思的引導下,走出了黑暗與孤寂,感受到了語言的神秘,領悟出了知識的神奇。從此,海倫凱勒求知若渴,憑著自己驚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和幫助下,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四年的學習,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的盲聾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將仔細端詳自己的莎莉文老師、親人、朋友,還有環視自己生活的環境;到森林進行一次遠足,放縱一下自己的眼睛;到博物館對世界的歷史與未來、人類進步的奇觀作匆忙一瞥;看看黎明時由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跡;到劇院或電影院享受色彩、優美和動作的完美結合;瀏覽城市中令人敬畏的建築藝術;漫步在大街、公園,瞧瞧萬花筒般五光十色的景象……「我的眼睛不輕易放過一件小事,它爭取密切關注它所看的的每一件事物。」「此後,我摸到每件物品,我的記憶都將鮮明地反應出那件物品是個什麼樣子。」
這三天對於海倫凱勒真的是奢望。而我們已經擁有了三千多天的光明,讓我們反省一下,我們是否都充分利用這天賦的五官和四肢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生活的美好了嗎?「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遭到失明的災難。」
的確,我們太幸運了,我們擁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體魄、良好的學習環境、優秀的老師……從今天起一定抓緊每一分一秒,不要讓光陰虛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倫凱勒那樣,不埋怨、不放棄,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奮發學習,以微笑面對厄運,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以傑出的成就顯示生命的價值!
⑽ 電影《搜索》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電影《搜索》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事以葉藍秋在公交車上不讓座為線索,影片運用網路信息傳播為主線,描述了每一位牽扯到的人物的不同命運。看了一大半,沒覺得有什麼亮點,情節平鋪展開,但我心裡一直在等待那個葉藍秋病情告發的橋段,那是故事的高潮,但,影片沒有把這個感人的橋段放大,以至於我只是小小地感動了一下。有人和我解釋,這不是一部感情片,所以不會把這一橋段過多渲染。但作為觀眾,我還是希望在葉藍秋告知楊守誠病情時,能夠拍得更煽情、更感人,而葉藍秋與楊守誠的感情鋪墊應該更豐富一點。對於最後莫小渝離開沈流舒這一情節覺得不合理,有點做作,是多此一舉。
沈流舒的扮演者王學圻演得非常出色,把一個商場上的富豪演繹得恰如其分,姚晨把角色演得很到位,讓我看到了陳若兮的強勢、偏執到最後的無奈。而一直期待的高圓圓與趙又廷演得不算太失望,但是沒看出來這影片的故事能把他們感動成現實中的一對。陳紅演技真不怎麼樣,而且她的容顏不禁讓我感嘆:歲月真是一把殺豬刀呀,相比之下,高圓圓真的好美哦。
因為我喜歡現代劇,所以很多時尚元素還是很吸引眼球,演員的衣服、辦公室的布置、人物的語言、汽車等都堪稱精緻、都很現代!
雖然影片沒有轟轟烈烈的場面,也沒有讓我淚流滿面,但感觸還是很深:
第一,在這個快餐式的信息時代,我們該怎麼看待網上的信息?現在的人們都不願意用自己的腦子判斷真偽,一旦看到網上的信息多會確信是真的,而且大多數人都會用一種非常負面的'態度判斷某一事件,比如說:人們不會想一下,葉藍秋為什麼不讓座?也許她有隱情?莫小渝一個電話就能讓所有的人相信葉藍秋是一個小三。
第二,網路時代的發展,阻礙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陳若兮以一則短消息認定楊守誠與葉藍秋肯定相愛很久,當她聽到楊守誠說:當我發現自己再也見不到她時,才覺得自己愛上她了「時,她發現自己誤會了。
第三,不管是記者還是讀者,在報道或傳播事件時一定要做到客觀公正。這對我們工作中生活中都有幫助。
總之影片讓我領悟到:對人對事不能帶有無意識的偏見,要以積極、包容的態度解讀網路上的信息。
再次感嘆,高圓圓好美哦!
《搜索》看後,我心裡有種莫名的難受,結局有點讓人心酸。然而,那又很接近現實的生活。
原來,多條的誤解交織在一起就會編織出可悲的結局。這部電影和我之前看的《守望者》有點類似,所釀出的而又有些出乎意料的結局大都只是對一句話或幾句話的誤解而已。我似乎對「理解萬歲」有了更深的領悟,對人的理解寬容也可以說是正在挽救他。這樣說,似乎有些誇張,可是在當今網路科技發達的社會,有些消息不脛而走,僅在1分鍾的時間就會有上萬人知道,尤其是些負面消息,那麼對他的個人生活造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電影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次,我們要學會尊重人,當你處在憤怒時,要學會給他解釋的機會,更不能毫無事實根據去妄加猜測。否則,你將失去的更多。
還有一點頗有感觸的是記者這個行業,這與我現在所學的專業密切相關。現在回想劇中的陳若兮也並不是完全是她的錯。她起初也只是真實的記錄了社會中的一個現象,發布社會新聞,但是由於諸多的因素她們沒有真正的調查當時的情況就給主人公定性:她是一個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由於輿論的壓力和自身的身體狀況,造成了她的悲劇。記者在面對職業責任和良心道德時,必須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總之,記者、編輯都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在現實社會中,永遠都是贏者通吃,輸者一無所有。當你的地位比別人高時,他就會嫉妒你,巴結你,甚至陷害你,把你當做他上升的墊腳石;當你地位卑微或是有一天突然降職,他很快就會翻臉不認人,那態度變得比翻書還快。所以,要想在社會上混的好,就必須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人往往都是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你擁有的時候,卻不以為意,失去之後,又追悔莫及。要學會珍惜所擁有的。愛情的守護也並非事件易事。有時,感情的破裂都不知因何而起。也許,愛情真的很容易敗在時空的距離中,那無法夠及的距離把原本的默契消磨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