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苗族這個民族分為哪幾種
按語言大致分是三種,湘西方言苗族,黔東方言苗族和川黔滇方言苗族。
其中也可以細分。
湘西方言苗族自稱果雄,舊時稱紅苗,因為女性會穿紅色百褶裙,男性在腰間系紅絲帶,清朝時期,受到滿族服飾的影響現在沒有這種服飾了。湘西方言內部分為東部土語和西部土語,東部土語苗族居住在湘西州古丈、瀘溪兩縣以及吉首市的東部,他們的服飾特徵是挑花,以幾何圖案為主,無論衣服、頭帕還是圍兜上都有挑花的花紋,少銀飾;西部土語分布較廣,湘西州花垣縣、鳳凰縣、保靖縣、龍山縣、吉首市西部、懷化麻陽、新晃、貴州松桃縣、重慶東南部以及湖北宣恩縣是主要分布地區。西部土語苗族服飾顏色以深藍、黑色為主,上面有刺綉的花紋,以花鳥為主,銀飾較多,特別是鳳凰、松桃的苗族,銀飾繁盛,不輸黔東南苗族。
黔東方言苗族自稱木、嘎鬧、孟等,舊時稱九股黑苗,分布於貴州黔東南、黔南、黔西南三州以及廣西融水縣、湖南懷化靖州等地。黔東苗族的語言差別不大,放慢語速基本都能交流,廣西融水苗族除外。黔東苗族支系多,服飾不下兩百種,且銀飾繁多,目前各媒體、旅遊勝地中的苗族銀飾和服裝樣式大多來自黔東苗族。
川黔滇方言苗族數量最多,可分為白苗、黑苗、花苗,黑苗主要鬆散地分布於貴州西部所有地區,集中分布在黔西南,白苗分布雲南南部如文山州,西部如麗江,以及四川南部興文、宜賓、木里等地,黑苗和白苗都自稱「蒙」語言能想通,由於戰爭遷移,在東南亞和美國也有分布。黑苗服飾比較多且沒有突出的共同點,白苗服飾色彩絢麗,帽子上串有吊珠。
花苗主要分布在烏蒙山地區、雲南東部昆明、昭通一帶,花苗自稱阿卯,內部又有大小花苗之分,主要信仰基督教,有專門用來書寫苗語聖經的苗文。語言是川黔滇方言中滇東北方言,和黑苗、白苗的差別較大。服飾的話,不知閣下可否看過賽德克巴萊,和片中賽德克人的服飾有點像。川黔滇方言的白苗、黑苗、花苗幾乎沒有銀飾。
此外在湖南懷化東部、邵陽一帶的苗族,舊時稱為青衣苗,苗語已經消亡,只有一種特殊的平話。到底是湘西方言苗族,還是黔東方言苗族,尚有爭議。
❷ 阿卯為什麼要送親
當地特色。大花苗自稱阿卯,全村人已經聚齊一堂,備齊飯菜,等候開席。村民告訴我,昨日下午新郎帶著雞、豬等聘禮來,全村歡宴,然後舉行了帶有宗教色彩的婚禮儀式。
拓展資料:
大花苗自稱「阿卯」,屬於苗語川黔滇方言的滇東北次方言,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交界的高寒山區。大花苗族至今還有人住著簡單的茅草房,屋裡屈指可數的幾件家當一頭毛驢就可馱走,「家」的概念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僅僅是房屋家舍,他們的「家」更多存在於精神記
憶之中,他們把民族遷徙的歷史和家族文化刺綉於衣裝之上,融入在蘆笙舞、古歌謠之中,無論到了哪裡都能久久相傳。雲南阿基格得村的大花苗村民王中榮曾拍過一部記錄苗族婚禮的影像《嫁女送親》,這部紀錄片曾拿到省外多地放映,看過的人都為大花苗蒼涼的情感和氣質所感動。片子只是簡單講述了婚禮送親的流程。然而往往在這樣的傳統儀式上,更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反映民族的性格。於是我也登上了阿基格得村,親歷了一次苗族的婚禮。
感動。片子只是簡單講述了婚禮送親的流程。然而往往在這樣的傳統儀式上,更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反映民族的性格。於是我也登上了阿基格得村,親歷了一次苗族的婚禮。
❸ 民族裡有花苗族
大花苗族(是苗族的一個支系),滇東北一帶的大花苗族也稱為「阿卯」,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在祖國大西南的貴州、雲南、湖南等山區。該民族接受基督教將近百年的歷史之廠。在1981年9月貴州省基督教第三屆代表會議上,少數民族代表就占代表總數的百分之七十,而在少數民族中大花苗族就佔百分之八十。他們分別來自貴州省的威寧、赫章、六盤水、織金、普定、紫雲和鎮寧等七個邊遠山區的縣市。其中除威寧有極少數仍保持其原始的民族古俗而外,其餘各縣市大花苗族均信仰基督教.在該族成年人的比例中約佔百分之九十以上。
❹ 用阿卯語言說表哥怎麼說
阿卯是苗族人自稱,但是用阿卯語表達表哥的意思,實在不知道,抱歉
❺ 誰知道阿卯是什麼
阿卯是苗族人民的自稱,主要在雲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這里雖然有著幾種苗族,但是自稱是阿卯這樣的就這幾個地方,本人也是阿卯,是楚雄武定的,希望能很與來這里的阿卯相識。
❻ 湖南湘西苗族是怎麼婚配的,湘西的苗族是什麼苗
提起湖南湘西苗族是怎麼婚配的,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湘西的苗族是什麼苗?另外,還有人想問湘西苗族的訂婚怎麼定啊,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湘西苗族婚禮習俗有哪些,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湘西的苗族是什麼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按語言大致分是三種,湘言苗族,黔東方言苗族和川黔滇方言苗族。
其中也可以細分。
湘言(東部方言)苗族自稱果雄,舊時稱紅苗,因為女性會穿紅色百褶裙,男性在腰間系紅絲帶,清朝時期,受到滿族服飾的影響現在沒有這種服飾了。湘言內部分為東部土語和西部土語,東部土語苗族居住在湘西州古丈、瀘溪兩縣以及吉首市的東部,他們的服飾特徵是挑花,以幾何圖案為主,無論衣服、頭帕還是圍兜上都有挑花的花紋,少銀飾;西部土語分布較廣,湘西州花垣縣、鳳凰縣、保靖縣、龍山縣、吉首市西部、懷化麻陽、新晃、貴州松桃縣、重慶東南部以及湖北宣恩縣是主要分布地區。西部土語苗族服飾顏色以深藍、黑色為主,上面有刺綉的花紋,以花鳥為主,銀飾較多,特別是鳳凰、松桃的苗族,銀飾繁盛,不輸黔東南苗族。
黔東方言(中部方言)苗族自稱木、嘎鬧、孟等,舊時稱九股黑苗,分布於貴州黔東南、黔南、黔西南三州以及廣西融水縣、湖南懷化靖州等地。黔東苗族的語言差別不大,放慢語速基本都能,廣西融水苗族除外。黔東苗族支系多,服飾不下兩百種,且銀飾繁多,目前各媒體、旅遊勝地中的苗族銀飾和服裝樣式大多來自黔東苗族。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數量最多,按語言可分為三個群體。個是川黔滇次方言群體,這是西部方言苗族的主力,自稱「蒙」,舊時所稱的黑苗、白苗、青苗、花苗、小花苗、歪梳苗等都屬於這個群體,廣泛分布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雲南全境、廣西西部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地,後又因戰爭遷至美國、法國、澳洲等地,其中雲南文山的影響力。這個次方言群體的語言互通性其實非常高,從貴州畢節到雲南文山再到美國明州,三地的苗族只要習慣了對方的發音是可以的,不存在某些人說語言差異很大,寮國一代的苗族發明了拉丁字母書寫的苗文,後帶到,使用的范圍很廣泛。
第二個是滇東北次方言群體,舊稱苗,主要分布在烏蒙山地區,貴州畢節、雲南東部昆明、昭通一帶,自稱「阿卯」,主要,有專門用來書寫苗語經的苗文,字母號比較特別,稱為伯格里苗文。
第三個族群可以稱為「麻山苗族」群體,包含了多個次方言群體。雖然他們的苗語劃入西部方言,但實際上既像西部方言又像中部方言,正好分布在過度地帶上,比如貴州的貴陽市、黔南州、安順等地,自稱接近「蒙」。西部方言苗族的銀飾隨著分布地越往西越少。
此外還有一些小的支系:
在湖南懷化東部、邵陽和廣西龍勝一帶的苗族
以上就是與湘西的苗族是什麼苗?相關內容,是關於湘西的苗族是什麼苗?的分享。看完湖南湘西苗族是怎麼婚配的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❼ 阿卯打字app
阿卯暢聊,阿卯暢聊是一款為苗族人士而准備的相關手機軟體,這款軟體擁有自帶的苗族字元顯示,對於苗族朋友們來說可以試試這款軟體哦。
❽ 苗族有哪些分支啊
一、苗語湘西方言(湘西方言)族群
1、西部次方言族群,自稱「仡雄(ghob Xongb)」,但通常謙稱為「代雄(deb Xongb,deb在苗語湘西方言中有「字輩」的含義)」。
主要分布於中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西部、懷化市部分地區,貴州省銅仁市部分地區,重慶市東南部地區,零散地分布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貴州南部、廣西北部的部分縣市也有零星分布。
2、東部次方言族群,自稱「阿宋(ab Songb)」,謙稱「代宋(deb Songb)」。主要分布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部,懷化市部分地區。
二、苗語黔東方言(中部方言)族群
自稱「木(Hmub)」或「嘎鬧(ghad nes)」。主要分布於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南省懷化市部分地區、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綏寧縣,在越南也有少量分布。
三、苗語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族群
1、除滇東北次方言族群和重安江次方言族群以外,都自稱「蒙(Hmongb)」。廣泛分布於中國貴州省西部、雲南省全境、四川省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小規模分布於中國重慶市西部,在中南半島各國以及歐美地區也有大規模分布。
2、滇東北次方言族群,自稱「阿卯(ad Hmaob)」。分布於中國雲南省、貴州省西部。
3、重安江次方言族群,自稱「哥摩」,他稱「革家人」。分布於中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一帶,由於歷史上與當地的黔東方言族群關系緊張,因此對自己的民族成分提出異議,目前為中國未識別人群。
中國的分布
中國苗族世居地分布於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及其毗鄰的黔東南的苗嶺、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廣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烏蒙山等。省份分布包括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個省區,居於這8省區的苗族達到8,653,417人,占苗族人口的96.73%。
苗族人口過百萬的有三個省份,其中貴州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人口的48.07%,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32.24%,佔全省人口的12.2%,為僅次於漢族的第二大民族。
湖南為苗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湖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21.48%,占湖南少數民族人口的29.97%,佔全省人口的3.04%,為僅次於漢族、土家族的第三大人口。
雲南為苗族人口第三大省份,雲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11.67%,占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的7.37%,佔全省人口的2.46%,次於漢、彝、白、壯、哈尼、傣的第七大人口。
重慶是苗族人口第四大省級行政區,集中居住於東南部的秀山、黔江、酉陽、彭水四縣,重慶的苗族大多與土家族雜居,占重慶少數民族的46%。
隨著工作就業帶來的遷徙流動,廣東、浙江與江蘇3省有196,270苗族人,占苗族的2.19%,這類人口以雜居為主。其餘1.07%的苗族人散居於其餘20個省份(含現役軍人)。
中國有135個世居苗族人口過1萬的縣市區,其中有58個苗族人口超過5萬,24個苗族人口超過10萬,5個苗族人口超過20萬,(貴州)凱里、(重慶)彭水、(湖南)麻陽為苗族聚居最集中的3個縣市,松桃、沅陵、花垣、鳳凰、綏寧5縣聚居的苗族占苗族人口比例均超過2%。
❾ 苗族蘆笙舞的歷史沿革
關於蘆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樸素和美妙的傳說。相傳盤古開天地之時,大地一片荒涼。那時,苗族祖先是靠狩獵飛禽走獸作衣食的,為了解決捕獲鳥獸的困難,當時一個心靈手巧的小夥子,在林中砍下樹木和竹子,做了支蘆笙模仿鳥獸的鳴叫和動作,吹跳起來以引誘各類鳥獸。從此,人們每出獵均有所獲,於是蘆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傳。這類傳說與現今仍流傳著眾多模擬鳥獸鳴叫和形態的蘆笙曲調及舞蹈動作的現象雖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從史料方面進行研討。
《阿卯古史傳說》記載道,上溯到遠古時代,苗族先民由於敵人閃島覺地福從萊色米夫地來攻打,激戰歷不能勝敵人,於是遷往南風吹來的方向,苗族先民由北向南遷移途中青年人騎牛游渡過黃河。入夜,先過河的人唯恐後來者失散,就吹起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召集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跟笛子一樣,是苗族青年男子親密的夥伴。在苗家舞場上,常見青年男子身背蘆笙口吹笛子,或是將笛子插於腰帶上又吹響蘆笙。《雲南少數民族》認為,傳說千變萬化的蘆笙調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頭山,蘆笙一響,總有歌舞相伴。
關於蘆笙舞活動的歷史,過去文獻中多有涉及;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明清以來,更廣見於文獻和志書之中。明人倪輅《南昭野史》有每孟歲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合唱,並肩舞蹈、終日不倦的記載。足見蘆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傳統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並風糜一時了。
蘆笙舞·錦雞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丹寨縣
苗族錦雞舞源遠流長。傳說嘎鬧支系苗族的祖先住在東方大平原上,後來遷到一個叫展坳對社的沙灘邊居住,又因洪災而沿江上行來到丹寨縣。在遷徙的歷史進程中,是美麗的錦雞幫助先祖們找到了最後定居的地方,也是她為先祖們帶來了稻穀的種子和創造歡樂的飛歌。在丹寨縣定居後,苗族的祖先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充飢度日。由於錦雞幫助他們獲得了小米種,幫助他們度過飢荒,所以錦雞就成了他們的命運吉星。居住在上述地方的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節日里舉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動,敲擊銅鼓,歡跳錦雞舞,放牯子牛斗角,以紀念先祖和懷念給他們帶來自由、祥和與歡樂的美麗的錦雞。
就這樣,年復一年,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流傳至今。在日常生活中,苗族同胞們特別是女性同胞除了勞作外,閑時都精心地用各種各樣有色花線綉成各種花鳥紋圖案,縫制百鳥衣裙,編織花帶,刺綉花鞋,制備銀飾。節日喜慶時,尤其是在蘆笙會上,只見女性個個綰發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上身穿開襟短綉衣,下身外著綉花超短百褶裙(有的著彩綉短百褶裙,有的著綉花百褶長裙),裙前後各系一張長方形花圍腰,後腰上面掛滿各色手織花帶,頸戴銀項圈,手戴銀手鐲,腳穿翹尖綉花鞋(有的在腳腕繫上小巧玲瓏的銀鈴),打扮得象美麗的錦雞一樣,花枝招展。跳蘆笙舞時,隨著蘆笙曲調的快慢節拍,婦女頭上的銀飾錦雞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百褶裙腳邊的潔白羽毛銀浪翻飛,貌若錦雞亮翅,翩翩漫舞,酷似古籍記載的鷚鵒舞。是故,民間稱之為錦雞舞。
蘆笙舞·鼓龍鼓虎-長衫龍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貴定縣
鼓龍鼓虎-長衫龍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源於花苗自古崇拜龍,龍能呼風喚雨,吞噬日月,能使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能為苗族消災解難,是他們崇拜的神。據傳花苗老祖公們之所以能找到谷撒這塊寶地,繁衍幾十代子子孫孫,興旺發達,全得力於龍神的幫助和保佑。
花苗原籍江西朱市巷,後被流放貴州,經開陽縣江邊遷徙至貴定縣蘿卜寨,在一次農事活動中,老祖公聽一片秧雞叫聲,估摸有水源,逐循聲探尋,發現有一天然龍形水井穴,他們認為是龍神相助指路,遷寨開荒於此,建成了谷撒寨(村)。為感謝龍神的恩賜,老祖公定下寨規:每年陽歷二月初一,封寨(不準陌生人和外族人進寨)殺牛祭龍神,他們把自己模擬打扮成龍,學著龍的模樣跳起舞來祈求龍福佑。人們的虔誠感動了神靈,神靈便教會他們製作蘆笙,並傳授了龍舞與蘆笙舞相結合的長衫龍蘆笙舞,舞蹈從此就在花苗同胞中流傳開來。這是關於鼓龍鼓虎-長衫龍來源的眾多傳說中的一個。
據明代熊大木所著的《大宋中興史話》記載,宋代,黑蠻龍跟隨岳飛抗金立功,被封為龍虎將軍,後因岳飛父子風波亭遇害,他痛哭幾日絕食而死。人們以鼓龍鼓虎-長衫龍的舞蹈紀念這位苗族英雄,並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
蘆笙舞·滾山珠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納雍縣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苗語叫子落奪。它流傳在貴州省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蘆笙舞蹈之一。堪稱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她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頭戴野雞翎帽,身著綉花白褂,腳著麻耳草鞋,或時以頭為足、或時以人攀肩,在盛滿水的碗與碗之間,邊吹蘆笙邊進行舞蹈技巧表演,被國家文化部領導贊為貴州高原明珠。
❿ 花山節亂象何時休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支系眾多。不同的支系,文化也有所差異,就苗族最盛大的節日 花山節來說,阿卯支系大多在端午節期間舉行,文山、紅河、廣西一帶的白苗、花苗、青苗、黑苗花生節舉辦的時間與新年同時。但近年來花山節亂舉辦的現象經常發生。比如蒙自豹子洞,借著端午節或者中秋節亦或是國慶節立花桿辦花山節,實則是為鬥牛找一個名義。在這近年來到處都有花山場,騎車出門超過10km就可以踩上四五個花山,兩個花山場之間都可以互相看到對方,可謂一天下來逛十幾個花山場都很正常。
近來看朱開勇先生寫的長篇小說《彩虹淚》,這部小說講述的是雲南文山老君山原始森林裡一個山村苗寨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陶彩虹和朱天雨這對戀人同父輩們一起,在原始森林裡以打獵為生,過著刀耕火種的日子。但是,山下的惡霸地主龍鎮山和開化府的司爺王慈仁對山裡的野味、苗葯的配方以及苗寨的美女等垂涎三尺,他們採用誘惑、逼稅、半路打劫、綁架、暗殺等手段,將昔日寧靜的小山村卷人腥風血雨中。於是演繹出陶又王遭綁被救、朱天雨等智闖龍府殺死開化府總兵王東升和大地主龍鎮山、王慈仁血洗苗寨、為救民眾陶彩虹和朱天雨被抓從而葬身火海以及陶又王詐降救苗寨並與敵人同歸於盡等慘烈的斗爭故事。其中有一章的內容寫到了花山節——苗寨立花桿舉辦花山節,是為了團結老君山的民眾,為青年男女提供一個相親戀愛的平台,以好繁育後代,對抗王慈仁。小說中描寫的花山節非常熱鬧,老君山苗寨舉辦花山節後,開化府的很多苗寨都來參加,花山場一片熱鬧,苗族青年男女對歌互訴衷腸,鰥寡孤獨者互相對歌再組家庭,場面美不勝收。
在暑假期間,畢業於紅河學院的吳狀元學長參與拍攝了一部采訪屏邊苗族蘆笙師傅的紀錄片,本人有幸聽到了這部紀錄片的一些對話內容,其中有一段對話是關於花山節的。
采訪者羅有亮老師詢問侯師傅(蘆笙師傅):「現在很少有人來跟著您學習立花桿這個過程,而且現在花山節立花桿的內容,也有些變化,就只剩鬥牛、斗雞、斗鳥這些,那您擔不擔心以後花山節的內容會變質?」
侯師傅回答說:「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很喜歡看鬥牛,這種情況是會存在的。花山場都去圍繞鬥牛,就會敗。我很不同意鬥牛這種活動在花山場搗亂,歷來我都不贊成。在我們屏邊縣,前幾年的花山節都是借著這個節日在鬥牛。鬥牛幾萬的獎,唱歌的才得到一塊手巾,我對此有些意見,前幾年都是這樣做。我在河口的時候,河口那些小夥子小姑娘有摩托車,他們自動起早吃完早飯就騎車來我們屏邊踩花山,那幾年規定花山節最熱鬧的只能有一天,所以當天中午就發獎,但是只得到一塊手巾。轉來到河口我發獎的時候,發多少呢?發五十塊、六十塊。他們就說還是在我們本地方好,跑到屏邊就只得一塊手巾……」
羅先生又問:「侯老師,我又想到一個事情,我想聽聽您的看法。因為花山節是我們苗族一個盛大的節日,您是否主張這個村委會也立,那個村委會也立?還是要大家一起立?」
侯師傅說:「這種情況打個比方,我們這里,我是毛家村委會的,隔壁也有一個村委會,山頭上也有一個村委會,如果我家這里也立,隔壁村委會也立,另一個村委會也立,立多了人少就不熱鬧了。我的想法是,如果要熱鬧,哪一個地方人比較多一點,村寨比較密集,在這個地方立花桿就比較熱鬧。花山場擺多了,沒有幾個人。」
正如侯師傅所言,這種情況並不只存在於屏邊縣。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到了花山節,我們一家會早早的起來,爸爸在准備早飯,我和媽媽就梳妝打扮,吃完飯,換好新衣服,一家人就坐著拖拉機,再加上村子裡面好玩的幾家,一起去隔壁村委會舉辦的花山節踩花山。那時候花商山場很少,所以無論你去到哪個花山場,都是人山人海,放眼望去,除了遍地的拖拉機,就只剩下摩肩接踵的人,那才叫熱鬧。2018年春節期間,因我們周邊的花山節實在是無聊,就和我的父母開著車一路從平遠街到文山市,再從文山市到硯山縣城,最後回到原點。這一路我們並沒有刻意去村寨裡面逛,而只是沿著國道走,但一路上所遇到的花山場多得不可勝數,有些花山場甚至只有一根花桿在那兒,而有些人很少, 比較熱鬧的 應當是德厚鎮花庄的花山場和硯山縣響水龍的花山場。但我個人覺得,還是響水龍的花山場更熱鬧一些,因為這里除了國內比較知名的苗族藝人外,還有不少國外的苗族明星,並且在花山場的門口,有一把大大的蘆笙雕像,人來人往,異常熱鬧。而花庄的花山節,卻少了很多民族元素,進入花山場里,各種游樂設施占據了2/3。就像爸爸常和我說的:「以前踩花山,到處都擺滿了拖拉機,有時候直接堵車堵到半夜,後來開始流行摩托車,花山場上又到處都是摩托車,現在人們生活好了,家家都買得起私家車,可是花山場上已經很難再看到像以前那種遍地都是車的場景了。」何嘗不是呢?
在網路上,一搜索苗族花山節,出來的就是「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匯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中央的花桿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桿、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等比賽,人數多時達十幾萬人」。除此以外,在我的記憶中,每逢花山節,村子裡還會舉行一些小活動,例如打雞毛毽、打陀螺、打鞦韆,即便在村子裡也很熱鬧。然而現在,這些活動已經隨著時光留在童年,現在90後這一代估計沒有幾個人會削陀螺、打陀螺,00後的孩子們更別說打陀螺了,怕是陀螺是什麼樣都沒見過。而花山場上的活動也越來越單一,除了去看鬥牛 我現在已經想不到還有什麼值得一提的了。如果有,那一定是舞台上那些群魔亂舞的DJ。好好的一個傳統節日,被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有些甚至因為鬥牛輸了錢不服氣在花山場上大打出手。現在很多年輕人也不願意去花山節,這兩年因為疫情原因沒舉辦花山節,身邊有不少朋友都說舉不舉辦都無所謂,反正舉辦了他們也不會去。我問:為什麼呢?他們給我的回答是:去花山場上除了吃灰還是吃灰有什麼意思呢?就只有鬥牛還值得一看,又熱又曬,還不如在家裡面坐著呢!是啊,我也越來越覺得現在的花山節少了一絲韻味,變得沒有生趣。
以前的花山節,有對山歌、爬花桿、踢腳架、吹蘆笙等等有趣的活動,而現在的花山節,除了鬥牛還是鬥牛,並且把傳統的鬥牛演變成了一種賭博形式,有些不良商家竟然公開擺賭博的攤子。導致了警察叔叔們大過年的還要來維持秩序進行檢查,嚴重的地方甚至被查封了花山場,事後有些人埋怨警察叔叔們,說什麼明明是民族節日,他們有什麼權利查封。可是這民族節日已經變了味兒,變成了賭博現場。前幾年花山場上除了鬥牛,還有歌舞表演,還有一些看頭,即使是群魔亂舞,也能看一下 娛樂 娛樂 。可是這幾年,占據舞台的是那些「流浪歌手」,他們不是苗族,他們站在舞台上只是為了宣傳他們售賣的唱片、錄音機等等,為了生意他們可以一天到晚甚至幾天都在那兒賣力的唱啊吆喝呀,把花山場上本該用來給苗族多才多藝的姑娘伙子們表演的舞台變成他們自己的舞台。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起2019年在文山市石榴紅拍攝的一部苗族花山節微電影——《花山情》,這部微電影以一個苗族女孩的視角展開,從製作苗族服裝到立花桿,再到花上場上的各種活動,如吹蘆笙、跳蘆笙舞、打木筒電話等等,非常完美的展示了苗族花山節的傳統模樣,這才是我想像中的花山節的樣子。還有富寧縣田蓬的國際花山節也是熱鬧非常,中越兩國苗族同胞在節日期間歡聚一起,展示才藝,增進民族 情感 。
現在的花山節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除了去吃,還能去幹嘛?一天四五個花山場溜一圈,溜來溜去都差不多。對比昭通阿卯同胞的花山節,我覺得咱們紅河、文山的花山節真的不如他們舉辦得好。大一的時候參加了昭通市的花山節,在那裡,每一個阿卯苗族同胞都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提早就做好了准備,組織也非常有力,從迎賓、唱敬酒歌到節目表演,安排的井然有序,表演的表演,玩樂的玩樂,總之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人們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我好奇地問:這里的花山節沒有鬥牛嗎?他們告訴我,他們過花山節從來不鬥牛。最讓我歡喜的也是我最喜歡的是欄門酒,東道主們會組織村寨里漂亮的姑娘們拿著牛角,有客人來到時,往牛角里倒酒,唱迎賓曲或者敬酒歌,歡迎遠方來的客人。但在紅河、文山一帶,我還從未見過哪個花山場上有這種習俗,更可怕的是有些花山場竟然要收費,好好的民族節日已然成了斂財的一條好路子。與中國不同,東南亞國家如泰國、寮國,他們並不過花山節,過的是Noj Peb Caug,在節日期間,基本上都是自己本民族的同胞,有鬥牛、有 美食 、有足球比賽,還有最具特色的拋綉球,在節日場上,擺滿了民族服裝,還有許多民族傳統的居住建築,供人們免費觀看、拍照,我想這樣做大概是為了讓人們不要忘記苗族艱苦的生活。而在中國的花山場上,傳統的民族元素已漸漸消失在視野中,除了那一根高高立起的花桿,除了那一些身著節日盛裝的苗族同胞們,已經看不出任何有屬於苗族的民俗民風,各種大型游樂設施、馬戲團、 游戲 攤子等代替了我們的傳統。也正是因為這樣,現在的花山節才會越來越讓人覺得無趣,還不如趕集有意思。
除了這些 還有我們一開始提到的在非節日期間亂舉辦花山節,豹子洞的現象並非個例,還有很多地方也這樣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記得有一次在某個qq群里,因為舉辦花山節,我和幾個好友與群里的一位同胞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對於非節日期間舉辦花山節,有人認為這對於傳承苗族文化是好的,尤其是對於青年一代,例如雲南經濟管理學院的苗協會,每年都會舉辦一次花山節活動。但我認為,非節日期間舉辦花山節,弊大於利。雲南經濟管理學院的苗協會,他們舉辦花山節的目的在於傳承苗族優秀文化,團結苗族同胞,豐富苗族大學生的大學生活,為廣大苗族同胞的交流提供一個良好平台。對於高校內非節日期間舉辦花山節,我並不反對,但對於 社會 上非節日期間舉辦花山節,我卻是反對的。與高校苗協非節日期間舉辦花山節不同, 社會 上非節日期間舉辦花山節,目的在於為鬥牛找一個合適的由頭,再收取50元以上的門票費,並且立花桿的時候,他們並不懂得立花桿的各項儀式,就隨隨便便的找個木頭,尖端綁上青松,插進土裡就完事了,使得立花桿缺少了儀式感、嚴肅感。並且在一些地方,立花桿居然是漢族來進行,他們也不懂得苗族立花桿的這一套習俗,因而也是隨隨便便的立起花桿,用來收取攤位費、停車費。在這里我需要說明的是我並非是針對漢族,也並非覺得花山節就得苗族一家獨大,但立花桿這種隆重而嚴肅的儀式,一定得有苗家人來做,一定得在節日期間來做。為什麼?因為花山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苗族祖先蚩尤,是為了使苗族民眾團結一心,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花山節已經成為了一個眾民族團結共度的節日,成為了民族團結的象徵,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忘了節日的起源,忘了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習俗。
一年又一年,我希望花山節能像微電影《花山情》中拍攝的那樣進行,我希望能在花山場上看到人們在打陀螺、打雞毛毽,舞台上是一位又一位多才多藝的苗族同胞進行表演,而不止是一大群人圍著個鬥牛場一天到晚「三百百,兩百百」(鬥牛賭博愛好人士專用術語,本人也不太懂)。疫情終將會過去,苗族的盛大節日——花山節,也會舉辦,只是希望各地苗族同胞能夠團結一心,辦好花山節,辦一個熱熱鬧鬧、異彩紛呈的花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