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中班健康優質教案《放電影》含反思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健康優質教案《放電影》含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活動目標
1、能夠認真觀察圖片,理解圖片內容,並能編成有趣的故事。
2、會用完整連貫的語言進行講述,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准備
1、掛圖《放電影》四幅。
2、 PPT課件。
3、投影儀的設備。
活動過程
1、觀察故事掛圖,講述其中內容。
教:夜晚的森林裡發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你們想不想知道?幼:想。
(1)打開第一幅圖片擋住中間的小兔,引發幼兒想像,引導幼兒認真觀察圖片,討論說出:這個影子是怎樣出來的?
(2)然後呈現完整的圖片內容,引導幼兒觀察並講述圖片內容,教師總結幼兒語言,讓其回答的更加完整。
(3)打開第二幅圖片擋住後面的影子,引導幼兒認真觀察圖片,並討論:小兔的姿勢有什麼變化?這時影子會有什麼變化?請幼兒模仿兩只小兔子的動作,以加深對背靠背的理解。教師適時的引導幼兒說出完整連貫的語言,比如:背靠背坐著。
(4)呈現完整的`圖片內容,引導幼兒觀察並引導幼兒講出圖片內容。教師為幼兒的回答加以補充,讓講述更加完整。
(5)打開第三幅圖片擋住中間的大象,引導幼兒觀察並討論:這是什麼影子?是誰變出來的?
(6)呈現完整的圖片內容,引導幼兒觀察講述。請幼兒表演小鳥是如何擺出水龍頭開關造型的,引發幼兒更深的興趣。
(7)打開第四幅圖片擋住後面的影子,引導幼兒觀察並討論:大象和小鳥們會變成什麼樣的影子?他們是如何合作的?讓幼兒從中體驗小動物們合作的快樂。
(8)呈現完整的圖片內容,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2、出示完整的四幅掛圖,引導幼兒看圖編出完整的故事。
(1)引導幼兒邊看圖邊講故事,鼓勵幼兒大膽發揮想像,清楚的講述。請一到兩名幼兒逐一講述圖片內容,教師適時的加以補充,並及時的鼓勵大膽發言的幼兒,以加強幼兒的自信心。
(2)教師示範講述《放電影》的故事,使幼兒的講述更為完整豐富。
3、活動延伸:教:我們也來玩一玩放電影的游戲好不好?幼兒:好!打開投影儀,讓幼兒自由在螢幕前擺各種影子造型,並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擺出更加漂亮的影子造型,體驗和小夥伴一起合作的快樂。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的重點是讓孩子們能夠認真觀察圖片,理解圖片的內容。難點就是會用完整連貫的語言進行講述並能編成有趣的故事。
為了能引起幼兒認真觀察圖片的興趣,我選擇了以動畫片PPT的形式設計圖片。看圖講述故事《放電影》以PPT課件的形式,孩子非常感興趣,用擋住部分圖的形式讓幼兒猜想,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像力,並且更加引起幼兒注意。孩子們在講述圖片內容時,讓幼兒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進行講述,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一個難點,對孩子們來說具有挑戰性,有些幼兒不敢舉手發言,只有幾個幼兒嘗試舉手。這一環節中我鼓勵孩子們大膽發言,孩子們想像力特別豐富,只是語言表達欠缺,我對幼兒的語言,加以完整復述,讓其變的連貫明了,在我的鼓勵引導下,孩子們漸漸地嘗試發言,場面一陣激烈討論呢!
引導幼兒講述完整的故事時,孩子們不能一次完整的把所有圖片內容講述下來,我採取了分段講述的形式,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認真的編著自己心中的故事,一個完整的故事有四至五個孩子共同完成,最後我作總結來完整孩子們的語言。
故事結束,為了讓孩子們更加了解光與影子的關系,我帶孩子們來到事先准備好的投影儀前,和他們一起玩起了故事中的游戲,既加深了孩子們對故事的理解,有更加了解了光與影子的關系,孩子們在快樂的游戲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呢!
② 如何寫電影院教學反思
導語:《電影院》一課為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乘法中第三節課。本節課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課堂教學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切入點,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驗到應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成功和快樂。
《電影院》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乘法》的最後一課時,是在前面已經學習了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以及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是學生學會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乘法計算方法,主要是筆算方法。我主要從一下幾方面來進行教學的:
1、重視利用學生的知識遷移,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教學的過程中,不管是估算還是計算,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前面已經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方法,通過比較,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想一想”“算一算”等系列活動來促進知識的遷移,形成基本的計算能力。在學生進行交流演算法的活動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而且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不怕浪費時間,特別在兩學生交流演算法時,胡代國因為害羞不敢開口說話,而計算是正確的,我鼓勵該生不用怕,自己怎麼想的就怎麼說,錯了也沒關系,並讓全班學生給與掌聲鼓勵他,雖然在說的時候吞吞吐吐的,還使勁看我,但是我還是沒有著急,而是再次鼓勵他說完,沒關系,最後他說完了,而且說得也很棒,我也不忘了再次鼓勵他,下一次一定可以做的更好的;而在李志明進行交流時,他三次走下去又走上來,把自己的說完,他全算對了,在說的過程中,可能因為緊張而忘記了,還沒等大家來得及反應的時候他沖下去了,又還沒等我再找學生幫忙時,他又沖上來了,三上三下,呵呵,不過,我並沒有怕浪費時間,而是給了他展示的機會。我想在這堂課中這兩個地方更多的是體現了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
2、加強學生估算的意識,提倡演算法的多樣化
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和演算法,讓每個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進行估算和計算。
3、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從情景的引入就重視數學與生活的實際聯系。從電影院中的座位來引入今天的新課,而且在進行到解決問題的練習中,也不忘了將枯燥、單一的應用題轉化為學生身邊熟知的、現實生活中的情景,引導學生搜集圖中有價值的信息,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上完本節課後,我還有許多地方還需改進:
1、在學生獨立計算並小組交流後,我可以讓同桌的兩個同學一起上台來匯報,一個學生匯報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書寫,也就避免了我來寫學生匯報的,而另一個合作者就沒有展示的機會,也可以把主動權徹底的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在從估算過渡到計算時,過度還要再自然些。
3、涉及到的一些口頭語和毫無思考價值的問題不用再提,比如“對不對?”“夠不夠?”等等的'問題,還要加強語言的精煉和准確。
4、一些細節的問題還要注意,比如,板書在“進位”兩字打上重點符號,板書的算式答案未寫完,出示豎式計算方法時讓學生來講,用投影和幻燈片再熟練些等等。
5、抓住學生問題的機制不夠,不能對學生出現的突發問題有效的處理,應多追問學生“為什麼”。而且在對今天的知識與昨天的知識進行比較後應進行一個小結,特別時學生在回答“今天你學到了什麼”,何佳毅說“學到了進位的乘法豎式”,應接下來再追問“應注意什麼?”
6、對學生的表揚和激勵性的語言還不夠,非常的缺乏,也導致一部分學生積極性不夠高。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
1.結合“電影院”的具體情境,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計算方法。
2.對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能進行估算和計算,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及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關於知識目標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是建立在上節課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演算法,以及對乘法的進位也有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演算法。
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識的遷移作用,放手讓學生嘗試,在交流中,通過比較,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強化進位,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演算法。關於能力目標一是關注學生提煉數學信息和提出數學信息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出示情境後,我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尋找數學信息,在此基礎上提出數學問題並列式,引導學生探究演算法。二是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在列式後,引導學生估一估,在交流中指導估算方法,培養學生估算能力;在練習中,要求學生先估再算,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但在第一環節的練習中要求學生先估一估再計算。班級絕大部分學生沒有做到先估再計算,而是直接進行豎式計算。因此將班級學生的估算成為習慣還需進一步培養。三是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在掌握演算法後,我安排了學生進行練習。班級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在90%左右。通過練習反饋出學生錯題主要是因為抄錯數、計算馬虎、計算速度較慢等。主要原因是計算習慣和能力兩方面。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這兩方面能力的培養。關於情感目標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平等的交流空間,在交流各自估算策略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體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生自覺學習、學得好。就要盡可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盡量展示生活中的情景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求知慾。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先出示電影院售票處的情景圖,然後讓他們幫忙解決問題。很自然地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了新知識上了。
二、抓住進位這個重點
這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因此,這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認識、理解當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時候該怎麼辦這個知識點。教學的時候,我採用讓學生獨立思考、四人小組討論匯報並板演演算法等手段來理解、深化這個知識點。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③ 《冀中的地道戰》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冀中的地道戰》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種能力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產生的。教師要敢於放手,善於放手,「抱著的孩子永遠不會走」,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設計有挑戰性的問題,要營造主動探索的契機,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在教學《冀中的地道戰》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組討論,在黑板上畫一畫地道的平面圖。
經過一番研討,有的小組在黑板上畫出了課本上描寫的地道平面圖,並做了解說。台下起了爭論,課堂變成了「答記者問」。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於是我把黑板讓給了更多的學生。奇跡終於出現了!有一個小組設計出了課本上沒有寫到的地道結構平面圖,設計出了更精彩的利用地道戰斗的方式,同時解說:「為防敵人火攻,可在地道里設計夾層,裡面裝滿沙子,需要時抽去木板,沙子洪水般流出,再大火勢都無濟於事。」
由此可見,孩子們的想像力非常豐富,上窮蒼穹之高遠,下至海底之奇觀。因此教師在必要時應精心設計問題,有挑戰性的問題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催生學生的探究慾望,那正是學生思維爬坡的過程。爬坡看起來是艱難的,但在爬坡的過程中學生充滿著期待,充滿著激情,充滿著探險。學生只有經歷困惑、挫折、磨練,才能實現生命的成長。
學生因需要而閱讀,因興趣而閱讀,因疑問而閱讀。盡管有時學生的認識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幼稚的,但那畢竟是學生自己真實的思考,是他們自己真真切切感悟到的。知識的建構不能由他人替代。作為教師,要精心呵護每一個具有個性魅力的解讀主體。
學生的思維活動猶如登山的過程,教師要引領學生進行思維爬坡,使學生一步步登上山頂,經歷高峰體驗。提問的價值在於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活動,那些一問就懂、一步到位的問題沒有教學意義。課堂上,要聽到學生「思維拔節」的聲音。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個閱讀話題,努力縮短學生視野與文本視野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走進編者,傾聽作者的聲音,解讀文本的內涵。
學生主動探索,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求知慾望的不斷提升和思維習慣的不斷養成。
整堂課學生積極參與,認真設計,課堂氛圍非常活躍。
《冀中的地道戰》是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的一篇記敘文,作者周而復。課文從冀中地道戰出現的原因、作用、地道的樣式結構及特點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說明,並對冀中的地道戰作了高度評價,熱情頌揚了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和頑強鬥志。這篇文章可分為三個部分,前一部分說明冀中的地道戰出現的原因和作用;後一部分對地道戰作出了高度的評價;中間的重點部分則主要介紹地道的樣式及特點。課文中間的重點部分按由總到分的順序和空間轉換順序,先介紹冀中地道的總體結構,再分別介紹各種具體的設計樣式及其保護自己、打擊敵人、防止破壞和傳遞信息的功用,體現了它設計周密、易守能攻、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的特點。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自己的成功之處在於:
一、以讀帶講,邊讀邊悟。
本文的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我決定通過不同形式的閱讀,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當孩子們在盎然的興趣引導下把課文讀熟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利用簡筆畫,畫出地道的結構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並體會人民群眾的智慧。
在教學「介紹地道的樣式及特點」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在學生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邊讀邊畫出描寫地道的樣式和特點的語句,然後現在黑板上示範畫一個地道的樣式的簡筆畫,然後讓學生仿照著根據課文內容畫一畫地道的樣式並註明每一種結構的特點。接下來小組討論,看一看誰畫的簡筆畫最符合課文內容,最後全班交流,完成課文的重點部分中地道的樣式的學習。
三、小組合作,用表演幫助學生理解地道的特點。
例如:在教學「孑口」的時候,我把學生分成小組然後分配角色,讓他們表演一番。在表演的時候,我提醒學生:敵人在地道里是怎樣行進的?守在地道里的八路軍戰士是怎樣做的?特別提醒學生,用道具木棒擊倒「敵人」的時候,下手一定要輕,做一做樣子即可,切不可用力上到對方。學生在表演之後進一步理解了「孑口」這一設計的妙處,對人民群眾的智慧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四、充分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
課文描寫的是抗日戰勝時期的故事。因為時間差,所以孩子們對那一段歷史不太了解。所以,我從電影《地道戰》中選取了一個片段,在課前給學生播放,讓學生們對那一段歷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
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之後,我發現本節課還有以下不足之處:我在處理一些教學環節的時候,有些地方處理的不細致。課堂上的教學語言沒有抑揚頓挫的變化。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之處。
《冀中的地道戰》是一篇記實文章,介紹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地道戰的產生、作用,地道的結構特點,歌頌了我國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要求我們教學時讓學生了解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鬥志、無窮的智慧,進而體會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同時了解冀中的地道戰的產生,作用和地道的結構特點。
為了拉近地道和同學們的距離,我先讓學生看了的電影《地道戰》,讓學生初步了解地道的構造和特點,人民是怎樣打擊敵人的。在教學時,由於地道的式樣多,有一百多種,有大洞、小洞、出口、氣孔、迷惑洞、孑口、有廁所、有住人的等,構造非常奇特。為了讓學生理解,教學時我用ppt展示了地道的式樣圖,圖文結合使學生理解了地道裡面的構造,理解村民們是怎樣利用地道打擊日本鬼子的。為突破難點,抓住重點,我引導學生從地道的構造、作用、防禦、聯絡方法這四個方面來體會地道的「奇」,讓學生明白冀中的地道戰被稱為奇跡的原因,懂得冀中人民利用地道不但堅持了生產,還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粉碎了敵人毒辣透頂的「掃盪」,這是抗日戰爭史上留下的驚人的奇跡。進一步體會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鬥志、無窮的智慧,進而體會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冀中的地道戰》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時,應重點讓學生了解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鬥志和無窮智慧,有效地利用「地道」巧妙地與打擊日寇,與敵人周旋,顯示出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同時讓學生了解冀中的地道戰的產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結構特點。地道戰是冀中一帶人民首創的斗爭形式,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發揮了一定的特殊作用。由於當年的地道戰畢竟距離現代的小學生生活很遙遠,他們對地道的結構特點沒有清晰的認識,這使學生學習課文受到了阻礙,僅憑課本中的文字是很難達成教學目標的。
那麼,怎樣讓學生有效地掌握地道的結構特點和地道戰的巨大作用呢?
我的具體做法有以下三個亮點:
一、布置有效預習作業。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首先布置了預習作業:1.認真觀看電影《地道戰》;2.結合電影《地道戰》讀課文;3.上網查閱有關地道戰的資料。
課前預習有諸多好處:第一,預習能發現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在課前進行彌補。第二,預習有利於聽課時跟著老師講課的思路走。明確哪些知識應該集中精力去聽,便於理解和消化。第三,預習有利於弄清重點、難點,帶著問題聽課與質疑。第四,預習可以提高做筆記水平。由於課前預習過,上課時著重記錄書上沒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內容以及老師反復提醒的關鍵問題。
二、巧妙設計聰明問題。設計「聰明問題」,著力碰撞思維火花。「問題」設計尤為重要。歌德曾說:「要想得到聰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聰明的問題。」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富有吸引力,就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這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十分有益。
為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時,我重點讓學生理解第三至七自然段,因為它闡述了地道戰的產生和作用,以及地道的式樣、構造及特點。地道的式樣多,有一百多種,有大洞、小洞、出口、氣孔、迷惑洞、孑口、廁所、住人處等,構造非常奇特。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地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我先讓學生仔細研讀課文三至七自然段,詳細了解地道裡面的構造;然後設計了一個情境問題:「假設有一隊日本鬼子進村並發現了地道,村民們將怎樣利用地道打擊日本鬼子」?學生興趣盎然,展開深思,異常投入,回答問題十分恰當,再現了當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精彩瞬間。
三、讓學生做導游解說「地道」。為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特意安排學生當導游,對參觀地道的旅遊團隊介紹「地道」,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語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們講解得津津有味、頭頭是道。的確,冀中人民在廣闊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計其數的地道,橫的,豎的,直的,彎的,家家相連,村村相通。敵人來了,他們就鑽到地道里去,讓敵人撲個空;敵人走了,他們就從地道里出來,照常種地過日子。靠著地道這種堅強的堡壘,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堅持了敵後游擊戰爭。這真是一個「奇跡」。
我認為,這堂課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冀中的地道戰》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它要求我們教學時讓學生了解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鬥志、無窮的智慧,進而體會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同時了解冀中的地道戰的產生,作用和地道的結構特點。那麼,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兒童來說,怎樣讓學生全面、清晰地在頭腦中形成對地道戰結構的了解,使他們認識到地道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特殊作用呢?單憑課本中的文字,學生的想像未免會受到一定的阻滯,畢竟距離現在太遙遠了。
所以在教學這篇課文前我首先讓學生認真地觀看電影《地道戰》,同時還給他們布置了任務,自己帶著想了解的內容去上網查詢資料,可分小組合作,一起探討,一起交流,全面了解地道戰所產生的歷史背景及人民在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創造力。然後,在教學時重點讓學生理解第三至七小節,因為這幾小節闡述了地道戰的產生和作用,以及地道的式樣、構造及特點。由於地道的式樣多,有一百多種,有大洞、小洞、出口、氣孔、迷惑洞、孑口、廁所住人地等,構造非常奇特。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地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三至七小節,初步了解地道裡面的構造,同時設計一個情境「假設有一隊日本鬼子進村並且發現了地道,他們會有怎麼樣的遭遇以及村民們又將怎麼樣利用地道打擊日本鬼子」。
然後讓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課文的文字描述,設計地道示意圖,並讓學生結合示意圖,作簡單的介紹。這樣學生一下子興趣盎然,讀得是那樣的仔細,邊讀邊畫,出口、大洞、小洞、岔道、孑口、氣孔、迷惑洞,每一部分的位置的設定,能來源於對課文描述的仔細研究和思考。學生非常投入,再一次經歷了一次實踐創造「地道」的過程。
他們設計的地道是各種各樣,有的非常的巧妙,有的非常的合理,當然,也有的特別的粗糙…小組討論後,指派組內代表在黑板上演示並畫出設計圖,還要作詳細介紹,我班的廖針坪同學的猶如迷宮似的「地道示意圖」,尤其得到了大家熱烈的掌聲。設計者在介紹自己的作品時說:我讀了課文中「在廣闊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計其數的地道,橫的,豎的,直的,彎的,家家相連,村村相通……所以我覺得地道好像是一個迷宮。」我不禁驚嘆於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實踐才能。
《冀中的地道戰》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也是一篇略讀課文,它要求我們教學時讓學生了解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鬥志、無窮的智慧,進而體會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同時了解冀中的地道戰的產生,作用和地道的結構特點。
1、《語文課程標准》把培養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作為目標提出來。課文的精華在語句之中,語句中有情感,有氣韻。而這一點不會自動顯露出來,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感受語言,體會語言,一定要讓學生去和課文中的語言「親密接觸」,我首先讓學生走進課文的語言中,然後讓課文語言走到學生的嘴上,走進學生的腦中,最後走進學生的心中。
2、由於地道的式樣多,有一百多種,有大洞、小洞、出口、氣孔、迷惑洞、孑口、廁所住人地等,構造非常奇特。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地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地道裡面的構造,同時設計一個情境「假設有一隊日本鬼子進村並且發現了地道,他們會有怎麼樣的遭遇以及村民們又將怎麼樣利用地道打擊日本鬼子」。然後讓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課文的文字描述,設計地道示意圖。
3、我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內容和敘述的順序時,採取學生提出問題,邊閱讀、邊討論方式,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閱讀提示"中的問題,邊讀書邊思考,理解課文內容。為突破難點,抓住重點,我引導學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礎上,看全文重點寫了什麼,在重點部分的前後各寫了什麼內容,幫助學生弄清全文的寫作順序。並從中感悟到這樣的表達順序的好處是什麼。這樣的表達順序,使復雜的冀中地道很有條理地表現出來,使人讀了對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
4、對於生活在現在的兒童來說,怎樣讓學生全面、清晰地在頭腦中形成對地道戰結構的了解,使他們認識到地道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特殊作用呢?單憑課本中的文字,學生的想像未免會受到一定的阻滯,畢竟距離現在太遙遠了。我在教學這篇課文前我沒有很好地讓學生認真的觀看電影《地道戰》,或給他們布置一些查詢有關資料的任務,並一起交流,全面了解地道戰所產生的歷史背景及人民在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創造力。所以在教學地道戰的產生和作用,以及地道的式樣、構造及特點學生沒有投入學習當中,也沒有對地道有更全面的認識。
5、我原先設計讓學生邊讀邊畫地道戰的出口、大洞、小洞、岔道、孑口、氣孔、迷惑洞,每一部分的位置。讓學生對課文描述的地道做仔細研究和思考。再一次經歷了一次實踐創造「地道」的過程,這一目的就在於引導學生藉助課文中的語句表達練習,進行拓展的訓。但由於時間安排不合理這一環節沒法完成。課後我讓學生完成。他們設計的地道是各種各樣,有的非常的巧妙,有的非常的合理,當然,也有的特別的粗糙。我讓他們在小組討論後,指派組內代表在黑板上演示並畫出設計圖,還要作詳細介紹。學生在交流完作品後說:我知道了課文中描述的地道「在廣闊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計其數的地道,橫的,豎的,直的,彎的,家家相連,村村相通…所以我覺得地道好像是一個迷宮;既能打擊敵人,又能保護自己;地道真是一個奇跡等」。
《冀中的地道戰》這篇課文要求我們教學時讓學生了解冀中地道戰的產生、作用和地道的結構特點,體會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鬥志、無窮的智慧。但抗日戰爭畢竟距離現在太遙遠了,單憑課本中的文字,學生的想像會受到一定的阻礙。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運用以下方法: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前我首先讓學生認真地觀看電影《地道戰》,課上又播放課文情景朗讀,使同學們全面了解地道戰所產生的歷史背景及人民在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創造力。又讓他們仔細讀讀課文,看看你最喜歡文章的哪個部分?說說為什麼?為突破難點,抓住重點,我引導學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弄清全文的寫作順序,並從中感悟到這樣的表達順序的好處是使復雜的冀中地道很有條理地表現出來,使人讀了對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在教學時重點讓學生理解第四至七自然段,因為這幾個自然段闡述了地道的構造及特點。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地道的特點,讓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課文的文字描述,畫出地道示意圖,並讓學生結合示意圖,作簡單的介紹。這樣學生一下子興趣盎然,讀起課文來就仔細了。整堂課都是學生參與,學生設計,真正當了教師! 不足之處:學生畫好地道示意圖後,應指派組內代表在黑板上演示並畫出設計圖,再做作詳細介紹,我想會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及充分體會出課文表現出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
《冀中的地道戰》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課文,在語文版教材中也選用了。它要求我們教學時讓學生了解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鬥志、無窮的智慧,進而體會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同時了解冀中的地道戰的產生,作用和地道的結構特點。
由於地道的式樣多,有一百多種,有大洞、小洞、出口、氣孔、迷惑洞、孑口、有廁所、有住人的等,構造非常奇特。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地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地道裡面的構造,同時設計一個情境「假設有一隊日本鬼子進村並且發現了地道,他們會有怎麼樣的遭遇以及村民們又將怎麼樣利用地道打擊日本鬼子」。然後讓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課文的文字描述,邊讀邊動手畫一畫。
為突破難點,抓住重點,我引導學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礎上,看全文重點寫了什麼,在重點部分的前後各寫了什麼內容,幫助學生弄清全文的寫作順序。並從中感悟到這樣的表達順序的好處是什麼。這樣的表達順序,使復雜的冀中地道很有條理地表現出來,使人讀了對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
對於生活在現在的兒童來說,怎樣讓學生全面、清晰地在頭腦中形成對地道戰結構的了解,使他們認識到地道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特殊作用呢?單憑課本中的文字,學生的想像未免會受到一定的阻滯,畢竟距離現在太遙遠了。所以,課後,要求學生去下載電影《地道戰》看一看,或查找有關資料的任務,較全面地了解地道戰所產生的歷史背景及人民在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創造力。同時,還可以自己設計一幅地道圖。
《冀中的地道戰》是一篇記實文章,介紹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地道戰的產生、作用,地道的結構特點,歌頌了我國人民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要求我們教學時讓學生了解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鬥志、無窮的智慧,進而體會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同時了解冀中的地道戰的產生,作用和地道的結構特點。
為了拉近地道和同學們的距離,我先讓學生說說看的電視電影《地道戰》中的情節,讓學生回憶地道的構造和特點,人民是怎樣打擊敵人的。再讀課文學習。由於地道的式樣多,有一百多種,有大洞、小洞、出口、氣孔、迷惑洞、孑口、有廁所、有住人的等,構造非常奇特。為了讓學生理解,教學時我用粉筆畫出了地道的式樣圖,圖文結合使學生理解了地道裡面的構造,理解村民們是怎樣利用地道打擊日本鬼子的。為突破難點,抓住重點,先指導學生弄清整篇文章的結構,課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冀中地道戰出現的原因和作用,最後一部分對其作出高度的評價,中間部分則主要介紹地道戰的樣式和特點。按由總到分的順序和空間轉換順序先介紹冀中地道戰的總體結構,再分別介紹各種具體的設計樣式及其保護自己、抗擊敵人、防止破壞和傳遞敵情信息的功用,體現了它的易守能攻,設計周密,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的特點。使復雜的冀中地道很有條理地表現出來,使人讀了對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體會冀中人民的智慧。最後讓學生明白冀中的地道戰作用:不但堅持了生產,還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粉碎了敵人毒辣透頂的「掃盪」,這是抗日戰爭史上留下的驚人的奇跡。進一步體會我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鬥志、無窮的智慧,進而體會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④ 幼兒園小班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准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活動目標
1、對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認識。
2、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思維的靈活性。
3、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4、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5、引導幼兒對圖形產生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讓幼兒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
2、 難點是幼兒在尺寸認識上存在很大的難度,很容易將正方形和長方形混淆。
活動准備
1、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的積木、紙制圖板(上面鏤刻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
2、內裝有形狀不同的幾何圖形卡片多個的「魔術箱」一個
3、方形小手帕多張
活動過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主題
1、利用電話鈴聲響起接電話方式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接起電話,說:「小白兔呀你別哭,昨天,森林裡颳起了大風,把你的房子都給吹破了嗎?不哭我幫你造一間新房子。」於是,老師就拿出積木給小白兔造了一間新房子。小朋友,你們看,這新房子漂亮嗎?
2、出示圖片,提問:
師:你們看,老師把房頂蓋成什麼形狀的?
小:三角形
師:房身呢?
小:正方形
師:窗又是什麼形狀呢?
小:圓形
師:房門呢?
小:長方形
引導幼兒說出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和長方形,探索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和長方形。
二、復習圖形
從魔術箱內變出圖形
師:媽哩媽哩轟,變!你們看老師變出的是什麼圖形呀?
小:圓形
師:它是怎麼樣的呢?
小:沒有角的
依次變出長方形、三角形並進行提問
三、鞏固圖形
讓小朋友主動舉手站到教室中間和老師一起把小手帕變成長方形、三角形的游戲,讓沒有參與游戲的小朋友說出所變的形狀,激發小朋友主動地興趣。
教學反思
1、 利用實物的形式演示,讓幼兒更能形象的接受,更能深刻的認識和接納;
2、 利用師生互動形式更能曾進師生的交流;
3、 利用游戲的方式,讓幼兒能主動積極的參與,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
4、 此方式教授幼兒認識圖形、學習圖形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幼兒對圖形的認識也比較深刻。
5、 以此方式,作為幼兒教師體會到了,利用寓教於樂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導幼兒參與活動、主動學習。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大膽添畫出各種自己喜歡的水果,並塗上好看的顏色。
2、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3、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
4、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活動准備:
蠟筆,幼兒活動材料《美術》第5頁。
活動過程
一、談話。
1、小朋友吃過蛋糕嗎?吃過什麼樣的蛋糕呢?蛋糕上都有些什麼?
2、引導幼兒說說蛋糕是什麼樣的?自己最喜歡蛋糕的哪一部分?
3、小結:蛋糕有各種各樣的,都很漂亮,有的蛋糕上面有各種各樣的水果、巧可力等。
二、示範講解。
今天我們就來把蛋糕上面的水果畫出來。如果畫蘋果就拿到紅筆畫圓圓的圈表示,畫桔子就用黃色的筆畫一個半圓,這樣在蛋糕上面畫滿各種各樣的水果。
三、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
小朋友在蛋糕上畫上自己喜歡吃的各種水果、巧克力和生日蠟燭,再塗上好看的顏色。提醒幼兒作畫時,用鮮艷的顏色,注意畫面的整潔。
四、展示幼兒作品,講評。
1、引導幼兒相互欣賞、評價。
2、請個別幼兒到集體前介紹自己作品。
3、老師總結評價。
教學反思:
總的來說本次美術課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活動中無論是觀察還是孩子自己操作,氛圍都很熱烈,雖然有的孩子動手能力比較差,但是他們都很努力、認真,就算孩子的進步是一點點,作為教師我們也要鼓勵孩子的進步,激勵他們更加努力。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兒歌歡快的韻律,喜歡念兒歌
2、愛上幼兒園,感受幼兒園也是小朋友的家
活動准備:
場景:貝貝的家、幼兒園以及貝貝和爸爸媽媽的圖片各一。
活動過程:
1、設置懸念,引出話題
提問: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貝貝小朋友卻說他有兩個家,請你猜一猜他還有個家在什麼地方?
揭示答案:貝貝說幼兒園是他的另一個家
2、教師邊出示圖片邊完整地朗誦一遍兒歌
提問:早晨,貝貝是怎樣離開家的?他高興嗎?你是怎麼離開家的?
提問:到了幼兒園,貝貝做了些什麼事?他高興嗎?你在幼兒園會做哪些事呢?
3、幼兒學念兒歌
(1)教師有表情地帶領幼兒朗誦兒歌
(2)引導幼兒邊做動作邊朗誦兒歌
(3)引導幼兒用歡快的情緒朗誦兒歌
建議:
1、用兩拍子的節奏念出兒歌的韻律,在念到家時可適當加重語氣
2、平時可引導幼兒自己閱讀《幼兒畫冊》(第一冊P8)的相應內容
附:兒歌
幼兒園也是我的家
親親爸爸,
親親媽媽,
高高興興離開家。
做做游戲,
聽聽故事,
幼兒園也是我的家。
活動目的:
1、通過看木偶表演,激發幼兒學習詩歌的興趣,能聽錄音邊朗讀邊劃指詩歌。
2、認讀漢字:"吃"、"給"。能積極參與識字游戲,正確指認生字詞。
活動重點:
學習朗讀詩歌
活動難點:
能正確地指認新的字寶寶
活動准備:
1、人手一張"電影票"(字卡),椅子上貼有與"電影票"相對應的字卡;
2、木偶台一個,小木偶(狗、松鼠、青蛙、小貓、小鴨、小兔),蘿卜模型一個;
3、故事錄音磁帶、錄音機、《幫你早讀書》磁帶、音樂磁帶;
4、詩歌範文,新字卡:"吃"、"給"。幼兒操作字卡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識字游戲《看電影》,復習幼兒所學過的字寶寶。
老師高興地對幼兒說:"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去看電影,希望每個小朋友都守紀律。進了電影院後要先找到自己的座位,每個座位上都有一個字寶寶,小朋友手中的電影票只要和座位上的字寶寶一樣就可以坐下了。"(音樂起)幼兒各自找座位入座,如個別幼兒有困難,可請其他幼兒或老師幫助。
二、基本部分
1、看木偶戲《小花狗的蘿卜》。
2、引出詩歌《小兔吃了笑哈哈》老師朗誦一遍。
3、請幼兒找出詩歌中認識的字寶寶。
4、學習新的字寶寶:"吃"、"給"。
今天老師要介紹兩個新的字寶寶給你們認識,可是這兩個字寶寶很調皮,他們要和小朋友們玩捉迷藏的游戲,現在我要請兩個小朋友來把他們找出來。(學認新字)
5、聽音樂傳書、翻書。老師放富有節奏、活潑的音樂,幼兒開始傳書,傳書完畢,老師指導幼兒翻書,跟隨錄音邊劃指邊朗讀。2、3遍後,幼兒聽音樂有序地收書。
三、結束部分:
識字游戲《撈魚》
教師將字卡發給每個幼兒,幼兒手拿字卡做魚游的動作。教師邊用網捕魚邊說:"一網不撈魚,二網不撈魚,三網撈條什麼字的魚?"教師問被撈到的幼兒:"你拿的是什麼字?"幼兒回答:"我拿的是x字。"游戲繼續進行。"好了,玩了半天字,寶寶們都累了,要休息了,我們一起送它們回家吧。"將字寶寶送入筐中。
教師出示一張喝水或休息的字卡,幼兒按照字卡上的要求去做。
目標:
1、 喜歡聽故事,初步嘗試有關故事的討論,樂意用短句表達自己的想法。
2、 體驗共同想辦法取得成功的快樂。
環境與材料:
怪汽車故事ppt 音樂磁帶 南瓜 蘿卜 西瓜過程:
一、引起興趣:
播放ppt師:看看這是哪裡呀?(森林)我們開著車到森林裡去玩吧!(音樂):美麗的森林到了,我們把車停好坐下來吧!
師:你開著什麼車到森林裡來玩啦?(小汽車、公交車、巴士車……)二、敘述故事1、導入故事《怪汽車》
師:今天森林裡真熱鬧,(播放ppt)小熊、小兔、小猴也來玩了,快和它們打打招呼(你好,你好……)師:哎呀!快來看,它們到了森林裡發現了什麼呀?(播放ppt南瓜、蘿卜和西瓜)師:猜猜,小熊、小兔、小猴看到了這些東西是怎麼想的呀?(帶回家吃、送朋友……)師:看看小動物是怎麼想的,和我們想的`一樣嗎?(播放ppt驗證):哦!原來小動物想把它們變成自己的南瓜新房子、蘿卜新房子和西瓜新房子。於是,它們決定把南瓜、蘿卜和西瓜搬回自己住的地方。
2、幫助小動物解決困難師:哎呀!小熊、小兔、小猴它們怎麼了?(哭了)快問問它們為什麼哭呀?
師:嗚嗚嗚,南瓜、蘿卜、西瓜又大又重搬也不動,沒有它們就不能造新房了呀!
師:小動物們遇到了困難非常著急。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多叫幾個朋友來幫忙、很多人一起抬回家)--(幼兒操作)師:我這里有一個大南瓜,怎麼抬?你們來試試看(叫大卡車來幫忙)--(語言練習)師:怎麼樣叫大卡車呢?(打電話)請個別幼兒學打電話、集體練習師:看看,小動物們用了什麼好辦法? 哪些和你們想的是一樣的,哪些是你們沒想到的呢?
(ppt播放驗證):人多力量大,好朋友一起幫忙一定能把大南瓜抬回家的。
:大卡車力氣大,一定能把大蘿卜運回家的。
小猴用了什麼好辦法呀?(滾):西瓜圓圓像皮球,只要輕輕的一推大西瓜咕嚕咕嚕就滾回家了。
3、變怪汽車師:這些都是好辦法。咦!小青蛙也來為小動物們出主意了。我也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南瓜、蘿卜、西瓜變成南瓜車、蘿卜車、西瓜車,開著車子回家,又快又省力。
師:小青蛙的這個辦法好嗎?那可以怎麼變呢?(裝上輪子、方向盤、門、窗)呀,怪汽車變出來了。(播放ppt)三、游戲:怪汽車小動物們的怪汽車好玩嗎?你們想開怪汽車嗎?你們想開什麼樣的怪汽車呢?
好,等一會兒我們一起到操場上去開怪汽車。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聽聽、講講、玩玩中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
2、觀察圖書中三隻小豬的行為變化,根據服飾區分豬小弟和豬小妹。
3、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像力。
4、喜歡並嘗試創編故事結尾,並樂意和同伴一起學編。
活動准備:
1、大圖書一本
2、圖書(人手一冊)、指偶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幼兒自己閱讀圖書,了解畫面
師:「小朋友喜歡看書、聽故事嗎?今天老師也為你們准備了一本書,我們一 起來看一看。」
2、讓幼兒自己閱讀一遍,教師觀察
二、教師與幼兒一起閱讀,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與幼兒一起看書,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觀察和討論畫面內容,並設計一些過渡性的問句,讓幼兒串聯前後畫面,從而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
1、三隻小豬在干什麼?
(1)教師講述故事。師:「三隻小豬分別叫什麼名字?他們在家裡乖嗎?」
(2)豬爸爸和豬媽媽商量了什麼事呢?他們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教師邊講述故事邊提問:「三隻小豬來到了幼兒園怎樣跟老師打招呼的呢?」請幼兒學說對話(幼兒集體與教師分角色)
(3)你們看發生了什麼事情?(三隻小豬站在旁邊哭了,不和大家一起做操)
教師邊講述故事邊提問:三隻小豬看見媽媽不在了哭了起來,這時老師想了個什麼辦法的呢?三隻小豬有沒有和其他小豬一起參加比賽呢?
(4)教師邊指導幼兒看圖書邊提問:三隻小豬在比賽中的表現怎樣啊?大家休息的時候三隻小豬還在干什麼呀?
(5)放學了,媽媽來接小豬了,小豬又對老師說了什麼話?請幼兒學說對話(幼兒集體與教師分角色)
2、組織幼兒自由地翻閱圖書,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三隻小豬的穿著打扮、動作表情等外部特徵。
(1)三隻小豬都穿了什麼顏色的衣服啊?
(2)你能找找哪個是豬小妹,哪個是豬小弟呢?為什麼,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呢?(幼兒討論)[]
(3)點點畫面中各有幾只豬小弟和豬小妹呢,請來數一數。三、師生講述故事
師:「三隻小豬對老師又有禮貌,又和小朋友能一起開 心得游戲,真棒!我們拍拍手錶揚一下他們,現在我們一起來講一講這個故事,好嗎?用指偶分角色表演
三、聯系生活實際
1、小朋友喜歡上幼兒園嗎?
2、你們在幼兒園喜歡做什麼?有什麼快樂的事?
3、如果你是小豬,你會怎樣上幼兒園呢?(幼兒聯系生活來討論。)
四、結束活動
師:三隻小豬在幼兒園過的開開心心的,我們也像他們一樣一起和同伴玩游戲去吧!
活動反思:
小朋友剛上幼兒園,第一次離開了熟悉的生活環境,第一次過上了集體生活,他們很不適應。本學期我擔任了小班的教育教學工作。新學期開學是小班工作最為重要,也是最為辛苦的一個階段,更是幼兒從家庭環境過渡到幼兒園環境的關鍵期。小班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很少,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和幼兒園。對集體生活不熟悉,在他們入園以前,主要接觸的是家庭中的人,包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當他們來到幼兒園,發現好多不熟悉的人和事物,面對陌生的環境,看到父母、家人不再陪伴自己,便會產生一種分離焦慮與陌生人交往的焦慮。再加上不能象在家一樣:自己想怎樣就怎樣,愛去哪就去哪,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總要受到一定的約束,這一切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於是有的孩子哭鬧不止,有的不肯吃飯,有的不愛睡覺,還有的不喜歡參加活動,不能適應集體生活,或無拘無束到處亂跑、打人、爭搶玩具等等。為了盡快縮短孩子們的入園焦慮期,能盡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從而讓幼兒對幼兒園、對老師產生親切感,以幼兒為主體的語言活動「三隻小豬上幼兒園」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開始了。
「三隻小豬上幼兒園」是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開展的。它以三隻小豬被媽媽帶到幼兒園去產生的情緒變化展開了,它帶領著幼兒逐漸認識集體,走入集體生活,並漸漸地喜歡集體生活,在活動中滲透入了禮貌用語,如:老師早、老師好、老師再見等見面禮,培養幼兒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些常用禮貌用語,鍛煉幼兒的語言能力。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暫時忘卻家庭的親子之情,融入集體的快樂,在講述故事的時候運用指偶擺動,創設了一個故事環境,增加幼兒對故事的興趣,也讓幼兒能更好得理解故事內容,在活動中還讓幼兒一起邊講故事邊表演。故事的語言很生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非常符合小班幼兒語言學習的特點,能夠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
活動結束了,孩子們有了很大變化:
孩子們更加喜歡上幼兒園,並逐漸學會在討論中與人交往。也通過自身生活經驗知道了怎樣上幼兒園,在幼兒園里應該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戲。孩子們從不認識到成為夥伴、朋友。初步學會了關心、安慰同伴。
能大膽講述,口語表達能力有所提高。在活動開始時有的幼兒不太願意表達,不敢在集體面前說話。通過活動,孩子們不僅會簡單講述故事內容,並初步學會傾聽,願意說,喜歡說。班裡的周錢景淵小朋友,上課時總不愛回答問題,在我一次次的提問中,我多叫了周錢景淵幾次,漸漸得她能夠大膽得說 出自己的想法。當然小班幼兒吐字、發音還不太清楚口語表達還需要不斷地培養。
但是,在活動中,小班的幼兒生活經驗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較貧乏,家長包辦代替的現象比較嚴重。部分幼兒還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比較固執、任性,有時喜歡爭搶玩具,社會性發展還很弱,缺少與同齡人分享的經驗。家長很關心幼兒,但是缺乏家庭教育和生活引導的科學方法。教師有必要在以後的工作中,多與家長交流育兒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還需加強謙讓、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活動目標:
1.學習畫人物半身像。
2.用簡單線條畫出自己媽媽的「笑臉」特徵。
活動准備:
1.收集媽媽的笑臉照片、范畫一幅
2.幼兒作畫工具、幼兒美術P2
活動過程
一、展示媽媽的笑臉。
1.出示媽媽的笑臉照片,喚起幼兒對媽媽的美好記憶。
2.請幼兒說說媽媽為什麼會笑?
二、我媽媽的笑臉
1.說說媽媽的臉形、眼睛、發型,有什麼特點。
2.說說媽媽笑起來是怎樣的,嘴角、眼睛有什麼變化。
3.引導幼兒大但畫出自己媽媽的笑臉。
4.幫助能力力弱的幼兒、鼓勵能力強的幼兒表現媽媽與眾不同的特徵。
三、我喜歡媽媽的笑臉
1.向同伴介紹自己媽媽的笑臉像。
2.引導幼兒向媽媽說一句祝福的話。
【活動目標】
1.能用點、圓圈等表現出水果的形狀、大小。
2.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 能用點、圓圈等表現出水果的形狀、大小。
【活動難點】 能正確使用顏料並採用不同顏色表現水果的形狀、大小。
【活動准備】
1.與活動相關的圖片。
2.事先畫好的果園背景圖。
3.顏料、調色盤、畫筆、抹布。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吃水果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去果園里看看吧!
二、了解不同水果的特徵。
1.出示圖片—蘋果樹。
提問:這是什麼?長在哪裡?它是什麼樣子的?
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蘋果?
2.出示圖片—桔子樹。
提問:這是什麼?長在哪裡?它是什麼樣子的?
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桔子?
3.出示圖片—櫻桃樹。
提問:這是什麼?長在哪裡?它是什麼樣子的?
小結:今天我們參觀了蘋果園、桔子園、櫻桃園,它們都是圓圓的,它們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紅色,有的是黃色,還有的是綠色。
三、教師講解畫法,幼兒操作。
1.出示果園背景圖。
師:這兒有一片果園,可是這些果樹上都沒有果子怎麼辦呢?我們可以來畫一畫,那圓圓的果子怎麼畫呢?
教師講解畫法:請幼兒豎起二拇弟繞毛線,越繞越大。
請一名幼兒用畫筆沾顏料嘗試。
師:這是大大的果子,那小小的果子怎麼畫?
教師講解畫法:用點子來表示,點一點、點一點。
師:如果我想換顏色了怎麼辦?就要把畫筆放到杯子里,重新換一支沾有其他顏色的筆。
教師提醒幼兒注意衛生,畫好後用抹布擦手。
2.播放音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師:下面請小畫家們慢慢走過來畫果子吧!(提醒幼兒不要擠在一張背景圖上畫,分散開來,注意換顏色)
四、總結。
師:小朋友們把果園裝點的真漂亮,讓我們也展示給其他小朋友看看吧!
【活動反思】
本活動對小班幼兒來說新穎有趣,幼兒初次接觸顏料和毛筆,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活動中幼兒都積極參加,認真配合。通過認識水果了解其主要特徵,用點、圓圈表現出來,幼兒完成的都很棒。操作過程中,個別幼兒總是不記得換顏色,需要提醒。另外,在幼兒人數較少的情況下,我應該為幼兒人手准備一個調色盤,以免出現活動中一擁而上沾顏料的情況。
⑤ 《背影》教學反思
《背影》教學反思10則
範例一反思
本課也有比較大的缺陷,或者說是疏忽。
一是關於“背影的背後”。這個環節有創意,有深度,但提法很突兀,這是研究用語,而非課堂用語。
二是關於“背景的介入”。老師將真實的“父親”呈現給學生,包括“家庭因他娶妾而失和”等情況,這直接導致“父親”的形象大跌,學生脫口而出“我覺得他父親是咎由自取,娶那麼多妾幹嘛?(生嘩然)”。而老師此時又沒有適時引導,只是囫圇過去了,好在學生及時“回頭”,否則如何收場?這也給我們思考:該介入什麼樣的背景?當學生出現新的理解,該如何及時應對?
範例二反思
聽著他們的話,我反思自己的課:
1、整堂課我始終注意學生的動態,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是他們學習過程中的拐杖、學習過程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這一點我做到了。這要謝謝陳大偉教授給我的片言片語的指點:“注意學生的反應,用學生生成的問題教學。”
2、導入新課自然,環環相扣,像一條順勢而下的溪流,水到渠成的流到課文的深處,流到課堂的結尾。整節課很完整。
3、第一次使用多媒體教學,不是很熟練。加之,學校里沒有遙控器,每次來到學生當中活動後,又要走回到黑板前,動滑鼠才能展示課件。這樣來回浪費了一點時間,導致拖堂。以後要多多運用多媒體教學。
4、至於要不要歌聲,關鍵就是看學生的感受需不需要。學生是學習主體,學生學習需要的一切多媒體都是好樣的。如歌聲促進了學生情感的升華,有什麼不好?多媒體就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它與教學內容是有機的組合,而不是各自分離。直觀、提示、促進、升華。
5、至於美學教育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要不要砍去?我認為,素質教育以育人為先,教育工作者先育人,再教書。“德智體美”“德”為首。一個沒德的人,知識越多越反動。雖然下課了,那我就用下課幾分鍾也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德育教育,又促進了課堂結構的完整,有什麼不可?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滲透到每一節語文課堂中去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度的統一是我每一節語文課都認真對待的事。
範例三反思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嘗試讓學生走進深深的父愛,學會感恩身邊給予我們關愛的每一個人:
(一)抓住背影、朗讀圈劃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復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課外拓展、體會寫法
“細微之處見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細節,多次展開描寫”,這是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呢?然後小結:抓住細節描寫能達到藝術視角的創新,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像的廣闊天地,並且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隨後,我發了一片課外閱讀《父親的巴掌》,此文與《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親巴掌”這一細節來體現父親對我的愛。在課堂中,我緊緊抓住細節描寫這一主線,貫串整個教學,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內學習、課外拓展,學習的容量增加了,所學的知識也及時得到了鞏固。
(三)連接生活、暢談心聲
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後一環節,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台演講,全班交流,預期使全課達到高潮。但可惜,下課的鈴聲已響起,只能把這一精彩的環節放在第二節課,繼續討論。最後,我告訴大家:
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准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床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著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著我們。請大家回到家裡,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為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
學會理解,學會感恩,是現在的學生所缺乏的。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認為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
範例四
一節課下來,整體上感到能夠把“以生為本”作為教學設計的主導。讓學生在情感上獲得豐收,學生們能夠積極參與、勇敢的說出心裡話,發出內心真實的呼喊。但在抓文本上,明顯不夠,盡管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演短劇,去唱歌,但缺乏老師的有效調控和引導,語文學科的語文性沒得到很好的落實,課堂上對課文關鍵的句子段落的處理也不太理想。
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是現代教學思想的重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有著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逐漸形成獨立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
杜郎口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平台,也帶給我理念上的根本轉變,沒有穿新鞋走老路,而是踏踏實實的在走自己的路,走學生學會學習的路。課堂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流利的口語表達、豐富的情感體驗也讓我初步嘗試到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帶來的快樂。
範例五反 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幾點體會:
(1)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與升華體驗,讓在學生自主研讀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表達,學生的發言有亮點。例如:讀到“爸爸為我買橘子”這一部分的時候,有的學生就說:“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爸爸,為了兒子,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也有的學生認為:爸爸的作法不可取,因為兒子也已經是大人了,就應該讓他自己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的生命就在於讀書的過程中,以文本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融入自我的體驗和感覺,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世界,引發新的共鳴和思維,創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內容,從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體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
(2)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學習與交流的過程。新課程的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學習過程,它是有著生命意義的師生的共融共進的歷程,是生機勃勃和五彩繽紛的。在讓學生自主選擇內容時,有的學生認為”車站送別”一節感人,有的則覺得”爸爸為我買橘子”一部分更讓人感動.同樣,讓學生暢想表達為什麼感動時,學生同樣有著不同的感覺和見解。如本課要感悟課文父愛時,學生從幾個描寫父親的簡單語言和動作中體會了父愛的偉大,從而讓我們的學生體會到了語言的魅力。
(3)激情和富有感情的語言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當然這種語言是發自於教師的內心的,是心中的真情實感的體現,而非教師為激懷而抒情,也不是矯揉造作,更不是嘩眾取寵式的無聊言語。教師的語言要有啟發性,富有創造性,並適當的幽默,讓學生能主動的接近你。新課程的理念認為教師要樹立強烈的親和力,其實教師的親和力主要是得益於教師的語言的`運用。如本課教學中,當學生自主選擇時,大多數學生的選擇是“父親為我買橘子”一部分,於是深情地說:同學們,你們的選擇使我想起一句話:“可憐天下父母”,接下來請學生飽含感情朗讀課文中描寫父親的語句。如此一講不知不覺的受感染,從而引發學生投入地讀文。
⑷、立足文本與超越文本。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提高學習效率。因此,超文本閱讀與應用是新時期語文教學的亮點。比如在完成書本知識的介紹後,在安排作業時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構思,進行寫景片段描寫,最後教師小結:大家筆下的春天都一樣的美好,另人嚮往,春天帶給人萬千遐想,充溢著蓬勃的生機,但是“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蹤”,春天是難以持久的,生命的春天也是短暫的,因此,我們應該珍惜青春,立志奮進。語言教學中要回歸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須將生活的情趣帶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將充滿無限的生機、平等和諧的意趣流入的心田,才能營造主體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個性發揮的基礎上自由地提問、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選擇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語文教學中要回歸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須將生活的情趣帶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將充滿無限的生機、平等和諧的意趣流入師生的心田,才能營造主體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個性發揮的基礎上自由地提問、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選擇學習方法、學習內容。
範例六反思
本文感情真切、質朴自然,所以我將教學的重點自然放在了通過品讀“背影”來感悟文章蘊含情感上。文章的標題即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是貫穿文章的主線。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
因而,我在教學設計中選取了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所滲透的父子深情的角度,設置了幾個層層深入的環節。先是由一首小詩導入,將生字詞蘊含其中,並通過朗讀,讓學生初步進入到一個感悟親情世界的氛圍當中。之後是“初讀文章,尋找父愛足跡”這一環節。通過這一環節的實施,學生對文章能有一個初步的體會,找出文中提及背影的文字,抓住文章主線。再來“品讀,聚焦父愛畫面”,讓學生通過品讀,得到發現,發現這幅感人的“背影圖”是通過多種人物描寫方法塑造出來的。然而僅僅是父親為“我”費力買橘子這一畫面讓作者感動嗎?並不是。而是作者從那個背影當中感悟到了深深的父愛。於是便是下一環節:研讀,感悟至深父愛。通過結合當時的家庭狀況和父親的境遇、父親的言行,特別是父親送行時的幾句話以及作者看到背影前後對父親的理解,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走入深深的父愛。最後進行拓展延伸,以片段寫作的形式對父母進行“真情告白”,從而學會感恩,關愛身邊愛著自己的人。
本課教學基本實現了教學設計中的目標和重點,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研讀文本獲得頓悟並能從課堂中體驗到真切的人間至情。從學生的狀態來看,他們較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過層層深入的環節,理解了文章情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學下課時說道:“我希望這堂課永遠不會結束。”這說明她在這堂課中有著很多的收獲。同時,這也便是對我作為這堂課的教師最大的肯定了,學生的話給了我巨大的感動,讓我受到了強烈的鼓舞和震撼。我會因此而更加自信、更加堅定地邁向教學探索的更高境界。因更多地注重情感體驗,從而未能夠從結構上很好地分析這篇散文。這是本次教學設計中的遺憾和不足。
範例七反思
教學本課,我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要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不斷創新教學設計,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充滿新意。其實,課改不僅是對原有課程的否定、創新,更是對教師原有觀念的否定與創新。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真正意識到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作為教師一定不能包辦代替,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使之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只有這樣,教師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才會提升,才會與新課程一起成長。
範例八反思
電影導演張藝謀在拍完《千里走單騎》後說,高倉健(日本名演員)是“惟一一個能用“背身”演戲的人”,即高倉健的背影都極具表演力和震撼力。而他的表演又非常內斂,即使是“哭戲”,在高倉健那裡,都變成了不掉眼淚的“心在哭泣”,震撼人心。
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分別用“哭泣”和“背身”演繹了人間至情,這不是演戲,但更感人。
本課聚焦“背影”和“背影的背後”,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做到了理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經驗和體驗的美妙和諧,知識、價值、情感的高度統一。
範例九反思
以上的案例說明,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並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主動去學習、去鑽研、去思考,才能真正學到知識與技能。教師只有從觀念上進行更新,實施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範例十反思
以上三個角度,各有優缺。前兩個角度,傾向於作者對父愛的感受與理解,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以及兒子對父愛的感悟的雙向性。從第三個角度,學生感受到的是父親對兒子的單向的關愛,而兒子對父愛的理解、接受,以及對父親的關愛與牽掛不容易看出。但是,初二的學生,對父愛的感受還不夠深刻,還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愛的深沉。因此,從這一點來說,從服裝對比入手來解讀課文,更直觀,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如何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根據學生情況、教師自身特長等加以確定。
;⑥ 《大人國與小人國》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大人國與小人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節課我主要抓住了小學生的好奇心和喜歡新奇事物的心理,以學生熟知的神話故事情節導入,給學生創設了一組富有想像的情境,學生興趣昂然。然後通過具體的電腦製作的大小對比圖片來讓學生體會大小是通過相互比較才可以顯示出來的。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進入想像的世界,展開想像的翅膀,激發起學生強烈的表現慾望。我以一個「奇」字來展開,用語言來渲染,使學生進入一個奇思妙想的世界,通過小組之間愉快地合作學生有了很多奇特的想法,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當時學生的情緒很高漲,我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理性地提醒學生不僅要會想,更要會把自己的想法表現給大家看,繪畫時提醒學生注意畫面的完整性,主題要突出,用自己的巧手來描繪一個心中神奇而有趣的幻想世界。
這節課我主要抓住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和喜歡新奇事物的心理,以講故事的方法導入,給同學創設了富有想像的情境,同學興趣昂然。然後通過實物直觀的比較讓同學體會大小是通過相互比較才可以顯示出來的。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身的想像力,進入想像的世界,展開想像的翅膀,激發起同學們強烈的表示慾望。在這節課中我做到了讓同學們遵循漸進的學習,一步一步深入,把重難點處置得都很細致,學生學得有興趣、有熱情,既發揮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特別是在小組討論這一塊,我充分激發了同學們的想像空間,引導他們從多角度構思,抓住有情趣的內容進行大膽想像;然後再次欣賞同齡人的作品,激發創作慾望;最後教師示範,使同學們掌握作畫的基本步驟,把自身的奇思妙想表現在自身的作品上。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們在認識大與小、高與矮的基礎上能夠用比較的方法,繪畫富有幻想趣味的「大人國」或小人國。在第一個班我給學生講述《格列佛游記》的故事導入新課,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然後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游戲,了解大人國與小人國是通過比較體現出來的。通過想像編制、交流自己的大人國或小人國的奇幻旅行的故事,豐富學生的幻想世界。但是學生在繪畫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孩子表現小的人物時過小。於是我引導他們將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進行大小轉化,並給孩子再次示範,畫面中可以有物體與人的對比,也可以用大人國人物的局部與小人國對比,小人國的人物要畫清楚,不能太小,動作多樣,有故事性。
孩子們幻想的故事無論多麼生動有趣,都要轉化成視覺的畫面呈現。於是在第二個班上課時,我把講故事改為電影節選欣賞導入,這樣的視覺刺激更加直觀,學生一下就抓住了大與小的對比。同齡人的優秀作品能給孩子產生共鳴,同時讓孩子減輕創作壓力,降低創作難度。豐富的優秀作品欣賞和有針對性的教師示範,孩子們的作品效果更好了些。
《大人國與小人國》屬於造型表現領域。大人國與小人國的相關內容多次出現在孩子熟悉並喜歡的童話故事中。如《白雪公主》中七個可愛的小愛人,《拇指姑娘》中拇指般大小的小女孩,動畫片《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等等。運用對比的表現方法讓學生認識大與小、高與矮,將兒童想像中的魔法世界自由的呈現出來,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創造能力、表現能力。
為了達到幫助孩子們開闊視野,發散思維,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慾望的目的,在製作課件時,我搜集了很多有趣的圖片,課上下來,感覺還是不錯,因為孩子們學得開心投入,繪畫的內容題材多樣,表現孩子們的童心、童趣。課前導入我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和喜歡新奇事物的心理,以學生熟知並喜歡的童話故事圖片導入,給學生創設了富有情趣的情境,使學生興趣盎然。然後通過繪畫游戲「誰畫的樹葉大」,讓學生體會大小是通過相互比較才可以顯示出來的。在課件播放時,孩子們睜大了驚奇的眼睛,教室里鴉雀無聲,孩子們都聚精會神的盯著屏幕。
我以動畫片《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里的.精彩片段展開,用語言引導渲染,將學生引入一個奇妙的世界。然後提出問題:假如你是故事中的一員,你和同伴之間,或其他昆蟲植物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呢?通過小組之間愉快地討論,學生產生了很多奇特的想法,培養了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的想像力也得到了發展。當時他們的情緒高漲,我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用一組更有趣的圖片,引導學生發現這組圖片有趣的地方就是把我們平時見到的大的事物變小,小的東西變得更大,從而展現了一個有情趣的內容。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大和小的強烈對比,為下一步的作畫奠定基礎。為了讓學生鞏固認識,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出示了一棵樹和一個小女孩的圖片,並希望孩子們能幫我想辦法讓小女孩變成巨人。
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說話聲,高高的舉起了小手,創作熱情被我點燃,我順勢而導:你們一定很想把你的奇遇告訴大家吧,就用自己的巧手來描繪一個心中神奇而有趣的幻想世界。然後提出繪畫要求,要突顯主人公的「大」或「小」;構圖飽滿;內容設計生動、有趣。並且要注意畫面的完整性,主題要突出。孩子們很快全都投入到繪畫創作中去了,就連這個班最不老實的朱炳宇也拿起畫筆認真的繪畫,而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從政同學也表現得不錯(熟悉他的老師都知道,這孩子難得看到他主動學習,平時也是沉默寡言的)。由於時間關系,我提示孩子們可以只用鉛筆繪畫,評價的重點是繪畫內容的設計和想像是否大膽、有趣。
課後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進行了反思:課堂上我關注著孩子造型能力的發展,我在努力尋找著一種既適合我同時也適合孩子們的和諧境界——開心。一節課在孩子們的驚奇、歡笑、暢所欲言、大膽創造作畫中結束了,我欣喜著課堂氣氛如我所期待的那種活躍,也盡可能的關注著每一個孩子,雖然他們的進步只有一點點,但也讓我很開心。感覺自己的課堂語言不夠簡練,甚至有點啰嗦,課堂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某些環節時間安排得還不夠合理,或多或少得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正因為如此,應了那句經典之言:課堂,是一門永遠都充滿遺憾的藝術。我希望自己的課堂是充滿活力的,是生機勃發,是生命與生命相碰撞相激盪的和諧奏鳴曲。如同在一片廣袤的原野上,我與孩子們一起嬉戲奔跑,一同歡笑,渾然不覺時光的流逝……
我願把每節課都當作不斷走向完善的一個階梯。也許,完美難以企及,但在努力與尋找中,也會收獲一路的別樣風光……
教後反思:本節課是一節充滿想像創造的造型·表現課,但是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還是有一部分學生的想像閘門沒有打開,構圖缺乏創新趣味的內容,課前我雖然布置學生回家看了兩部與本節課創作表現有關的動畫片,但畢竟有些學生沒有看,看過的孩子,大多也只是看了「熱鬧」,僅僅關注了故事情節,忽略了故事的畫面效果。而我的課件圖片過於簡單,如果能再增加幾張精彩的故事情節圖片,相信學生能直觀得欣賞學習故事畫面的構圖,他們的想像思維也更易得到發散,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作表現慾望。
另外,在我作范畫之後,為了精簡「講」的環節,節省時間給學生創作表現,緊接著就讓學生繪畫表現,此時,卻看到有的學生有點茫然,似乎不知道該表現什麼故事情節,我也只是引導他們:想像一下,假如自己到了大人國或是小人國會發生什麼故事。其實若能拿出兩分鍾時間,讓學生互相說說自己想像中的有趣故事,學生在交流中,想像思維得到有效碰撞,靈感的火花必然不斷閃現,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反映出,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還差一大截,課堂教學環節不能一味按照備課來進行,要視課堂上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來靈活調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上好一堂美術課。
⑦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而確定下來。相較於教案而言,教學反思也同等重要。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在《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中,我以三大學習主題為主線:"圓明園為什麼會毀滅""為什麼說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為什麼說圓明園的毀滅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在問題內驅力的作用下,學生運用網路中的豐富的資源自主學習,或點擊圓明園概況,或欣賞圓明園風光,或觀看圓明園被毀的視頻信息,或虛擬走進圓明園……根據自己的研究主題選擇相關的內容信息進行積極探討。在網路上,學生還可以相互傳閱資料,交流知識,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礎進行有目的的探索。整個過程,教師隨時可以利用屏幕監視,或遙控輔導學生學習。這些完全由學生主動探索,相互協商而學到知識,其價值遠遠超過教師在傳統課堂上灌輸,更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當學生感知到圓明園的輝煌後,內心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時,我們則設計了一個情感流露的環節:有學生想用優美的語言感情描述;有學生想當導游,更有同學把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製成了圖文並茂的風光介紹,並輔以導游解說詞,這樣學生帶著情感進入角色,感受到了圓明園美至極點的同時學生的情亦至了極點,同時更為後文名園被毀,將內心的憤怒與傷痛發泄至極點奠定情感基調。這樣學習者通過將網上搜索到的信息進行加工,編碼,儲存以及對原有經驗進行改組後,進一步建構了學習者新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系統。
基於網路環境的閱讀中,網路成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和學生進行學習的工具,學生通過網路獲取學習的信息並進行交流和反饋,達到主動地把握知識,主動地發現學習規律,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同時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於網路環境下閱讀的學習環境,使教學過程成為通過情境創設,協作學習,問題探索,深化認識等環節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閱讀過程,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老師更新觀念,大膽地引進和創新,積極開發學習資源,是一個艱辛的過程。
11月10號下午,我上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的公開課。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要求通過朗讀、學習,想像曾經的圓明園輝煌的景觀,了解它被毀滅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教學的重點是介紹「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2至4自然段)。在設計這部分的講讀內容時,我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讓學生依序朗讀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在讀中思考、想像。
因為當年的景觀早已不復存在,在做課前的准備工作時,我安排學生搜集有關圓明園的文字資料,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自己了解到的圓明園,並思考課後練習題。在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找出文章該段落的重點句,然後展開想像,了解文字介紹中的圓明園。當學生逐漸梳理出文章層次與想像空間後,再藉助課件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認為,只有充分了解圓明園曾經是一座怎樣宏偉與豐富的建築,對孩子才會有震撼力與感染力。因此該課時主觀的朗讀與課件直觀的音像圖片資料雙管齊下的教學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當同學們對祖國的壯麗山河與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對祖國豐富館藏,傑出藝術品發出聲聲由衷的贊嘆時,再順勢導出圓明園的毀滅這一部分。課前搜集准備的資料使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學習有關圓明園被毀滅前的前期准備工作,經過讀與看,充分的醞釀後使學生完全地領悟了為什麼老師說,圓明園這三個字是國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紹說它的毀滅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樣才能對圓明園的毀滅最深刻的感觸,對英法侵略軍可恥行徑感受憤怒與屈辱。
「愛之深,恨之切」,只有在充分地感知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才能在學習第5自然段後,激起學生對英法聯軍的憤怒與痛恨,和對當時國力軟弱乏力的痛心。接著,我設計再次播放課件,引導學生觀看現在的圓明園是什麼樣子。告訴學生們回首歷史,讓人扼腕嘆息,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幹什麼呢?對於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的昨天,今天,與明天,還能做些什麼?由此引導學生記住國恥,明白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富饒,國力富強,才能夠避免這一恥辱重復上演。最後,我要求學生全體起立,摸著胸前的紅領巾,對著課件顯示的總結語起誓:勿忘國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在這堂課上我感覺自己還是比較投入的,但學生表現不是太好,發言的積極性也不高。原因是沒能讓學生更多地與文本接觸,對學生的預習能力估計得過高。本以為五年級的學生讀通課文沒問題,因此課堂上沒能讓學生初讀感悟,學生讀得不夠多,朗讀的形式較單一。再加上本課的時代背景距離學生較遠,學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樣利用課堂中的40分鍾,採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是我今後努力的目標。還有在教學時提問的指向性不夠明確,造成部分學生不知所措,當看到學生的表現不是我預設的,顯得有些著急。在教學設計時安排的容量較大,這也想教那也捨不得放棄,可短短的40分鍾畢竟有限,今後要努力從教學的有效性入手,以一當十,以點代面。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有效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了解、對教學環節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把握。
在講授《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前,我們組三位教師分頭進行了認真備課,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然後又進行了幾次集體備課,最後定下教案,分頭上課,每個人上完後評課修改,其他人再上。回憶整個過程,我們對《圓明園的毀滅》這課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很多的收獲。反思這節課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課堂結構簡單明了,主要採用以讀中感悟的方法,引導學生在默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在朗讀中體會感情。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圓明園內都有什麼,然後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在讀中感受到了圓明園的輝煌,在讀中迸發出了對英法強盜的憤恨。
二,通過圖片和影視資料來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直觀感受,更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圓明園離我們非常遙遠,不管是它的輝煌,還是它的毀滅,僅僅借用文字資料激發不
了學生的情感,但通過展示圓明園的奇珍異寶,輝煌建築復原圖來引導學生理解輝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此時,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後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
三,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習興趣。例如,馬然同學找來一幅圓明園40景的撲克牌,課下同學們就互相傳閱,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課上體會的就更深刻。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段時,我適時補充了兩段文字資料,學生讀後對英法聯軍更加氣氛,恨之入骨。同時也感受到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了他們好好學習,使祖國更強盛地願望。
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教師拘泥於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體驗沒有充分拓展開。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體會到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將繼續深入研究,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圓明園的毀滅》講述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景觀和它的毀滅,表現了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作者緊緊圍繞中心布局謀篇,遣詞造句,語言生動,給人深刻的啟迪。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理解語言文字,想像圓明園當年的輝煌,並了解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認識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挨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今天第一課時的內容就是感悟第2、3、4這三個自然段,走進昔日輝煌的圓明園。因為我認為:講毀滅,要引發學生的惋惜、憤慨之情,必須要學生先充分感悟被毀滅的東西有多麼美麗、多麼珍貴。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
一、情境的成功創設教學一開始,我採用這樣的激情導入「有一把火曾把恥辱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臉上,同時又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烙下了深深的仇恨,這把火騰空燃燒的時候,他們卻只能握著空拳,眼睜睜地看著這座萬園之園被化成一片灰燼。」採用這樣激情的導入,是為了創設情境,鋪設好情感場,使學生一開始就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共鳴,迅速融入到課文內容中去。
而後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段,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英法聯軍的暴虐和貪婪,孩子們個個氣得咬牙切齒,恨不得掄起拳頭痛打英法聯軍一頓。孩子們表露在臉上的情感變化,表達在語言上的慷慨激昂,說明這節課的情感目標已經達到了。
二、學會搜集與處理、運用課外資料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我和學生用大量的課外資料做輔助。我放手讓學生自己來介紹,也充分地展示其語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拓展其思維的空間,自己去組織語言的表達方式。盡管他們的介紹不全、沒有圖片,但是能把冗長的資料濃縮成幾句話,能找准自己所需的東西,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能力呢?我盡所能的引入資料讓學生了解這段歷史。如圓明園面積大小的引入;圓明園內景觀的引入;圓明園毀滅情況的錄像引入等等。這些資料的引入都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是在學習理解課文這後補充的。我認為這樣會更鮮明、更直接,不僅能讓學生更加全面,更加客觀的來看待這段歷史,而且能讓學生接觸、吸收多方各種知識,培養讀書的興趣。有了資料的補充,使文本豐厚生動起來,有了師生互動的交流,課堂活躍起來,課文就被吹進了生命的靈氣——有了血肉,於是它變得靈動起來。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充分給每個學生展示的舞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放英法聯軍放火焚燒圓明園的錄象時,由於氣氛壓抑,學生感覺時間比實際時間要長。這時候,我指出這只是短短的半分鍾,請他們換算三天三夜有多少個半分鍾。當學生得知這場大火有足足8640個半分鍾時,他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時間怎麼會這樣長啊!在這樣長的時間里會有多少東西化為灰燼啊!此時,學生就有了一種痛徹心扉的感覺。面對強盜的無恥行徑,面對清政府的昏庸無能,面對美的東西瞬間遭毀,學生情動於中而發於外,其強烈的情感如黃河之水,飛瀉而下。我讓學生盡情展開想像,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內心想法,從而達到了教學效果。
《圓明園的毀滅》講述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景觀和毀滅,表現了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是本文的中心。所以我在教學時的時候,就制定學習目標:了解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是重點;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課前,我讓學生多搜集有關圓明園的輝煌資料,課上先交流,然後讓學生想像被毀後廢墟的場面,前後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到享有「人間天堂」美譽的萬園之園頃刻間化為一片灰燼的無奈,讓學生在一種至惡至丑的情境中產生強烈震動,迅速投入到一種激昂悲憤的情緒中,體會強盜們的野蠻、貪婪、瘋狂,真正了解到「國弱被人欺」的歷史原因,真正認識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挨打,進而將內心的憤怒和傷痛發泄到極點。
在這次教學中,讓我感動的是學生的發言,他們雖小,但他們已清醒地認識到「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挨打」;認識到了他們必須發奮學習,保衛祖國,決不讓列強再踏進國土一步。
最後我還加強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使學生在讀中悟情,受到啟發,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為「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所以,「圓明園」這一「毀滅」的悲劇,更能激起學生的痛心與仇恨。文章前後內容為圓明園的「輝煌」和圓明園的「毀滅」,這兩者緊密聯系,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通過閱讀感悟,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這就是教學的重點。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像,在腦海中再現其昔日輝煌景觀是教學的難點。
落實這一理念,讓學生歷經「走近圓明園——走進圓明園——走出圓明園」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愛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閱讀中飛揚。
一、激情導入,走近圓明園。
上課伊始,用雨果對圓明園的評價語板書「圓明園」三字,齊讀後,讓學生就了解「圓明園」的有關信息作以簡單的介紹。而後,教師補充相關資料。特別針對「圓明園佔地5200餘畝」。學生對圓明園有了初步了解後,我深情感嘆道:「同學們,就這樣一座被世人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二、以讀激情,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並作簡單的批註。教師巡視點撥後,開始引領學生走進圓明園。
首先,讀悟第2自然段。讓學生在文本的對話中,在課件演示中理解「眾星拱月」之「獨具匠心」的布局特點。
其次,品讀第3自然段。品讀中,引導學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一系列的關聯詞,理解圓明園中的景觀眾多;品讀中,引導學生理解「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築及景觀之風格各異的特點,在學生的頭腦中初具映象。為進一步激發對圓明園景緻的贊美之情,通過課件欣賞「民族建築」「西洋景觀」相關圖片,同時,教師隨機補充有關資料,如適時簡介「買賣街」「山鄉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萊瑤台」「武陵春色」「西洋樓」……
為讓學生對圓明園建立整體美,課件播放圓明園復原視頻,教師隨課件聲情並茂地解說:圓明園被譽為「萬圓之園」,它是我國無數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園中著名景觀達145處,風格各異,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至此,教師引領學生跟隨作者走進圓明園,盡情地飽覽了「恍若月宮」的奇景。
再次,品讀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什麼說「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後,課件出示「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和奇珍異寶」的典型圖片,讓學生對當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而贊嘆。
最後,引導學生回歸朗讀第2、3、4自然段,讀出欣賞、自豪、贊美之情。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文本載體的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教師悲憤地說:「但是,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已灰飛湮滅。華麗的殿堂樓閣已成一片廢墟,讓人流連的美景人們心酸的回憶。園內的奇珍異寶,有的被毀壞,有的流落他鄉陳列在別人的博物館里。這是為什麼?是誰毀滅了美?是誰毀滅了圓滿無缺、光明普照的圓明園?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憤慨地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東西,一個放火。……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引導學生自讀第5自然段,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然後,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猶如走進圓明園,目睹了英法兩個強盜的無恥行經,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發聯軍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三、升華情感,走出圓明園。
教師過渡語:「圓明園就這樣化為灰燼,就這樣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就這樣只能浮現在我們的夢中。圓明園的毀滅僅僅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損失嗎?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兩個「不可估量」重點領悟。
教師盪氣回腸地總結:「這把火,燒毀了園林藝術的瑰寶;這把火,燒毀了建築藝術的精華:這把火,燒毀了耗資5億3千萬兩白銀、歷時151年才建成的萬園之園。但是,這把火,燒不毀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燒不毀炎黃子孫的刻骨仇恨,更燒不毀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引出)落後——就要挨打!」此時,學生會感慨萬千:對強盜的刻骨之恨,對祖國的深切之愛。在老師的激情下,讓學生拿起筆將內心的話語記寫下來。寫後,讓學生帶著或贊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讀一讀自己的感慨或抒懷。教室里想響起的陣陣掌聲,將課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現八個大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的預案是讓學生齊讀而升華情感。然而,我的靈感頓生:讓學生全體起立,舉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聲音回盪在氣宇軒昂的教室里,這聲音回盪在情緒激揚的每個學生的心頭!
一堂課結束了,這是一堂「愛」與「恨」的課,這是一堂「贊美」與「憤恨」的課。一堂課結束了,可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卻飛揚起來。
總之,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文本為依託,以情感為紐帶,以現代技術為手段,以學生發展為目的,力求著眼於自主閱讀,致力於課堂優化,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⑧ 幼兒園小班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活動要求】
1.引導幼兒充分運用各種感官感知理解圖片的主要內容。
2.啟發幼兒用簡單句,完整、連貫地講述出圖片中的主要內容,發准「熊」、「狗」兩個字的音。
3.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過程】
一、讓幼兒嘗試運用各種感官感知理解圖片的主要內容
1.做律動「拍皮球」。
2.提問:①你們剛才在干什麼?
②你們是怎樣拍皮球的?
③如果別人也要玩你的球,你怎麼辦?
二、看活動投影片。讓幼兒嘗試講述
1.老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嘗試講述。
①這是什麼地方?誰來到草地上?(抽出小熊)幼兒嘗試回答後,老師小結:一隻小熊來到草地上。
②小熊來到草地上干什麼?它是怎樣玩皮球的?(上下抽動「皮球」,表示小熊拍皮球)
幼兒嘗試回答後,小結:小熊在玩皮球,它一會輕輕拍,一會重重拍,玩得真高興。
③誰走來了?(抽出小狗)它對小熊怎麼說?
讓幼兒嘗試回答後,老師小結:小狗走來了,它對小熊說:「把你的球給我玩一下好嗎?」
④小熊對小狗會怎麼說?
讓幼兒嘗試回答,討論後,老師小結:我們一起玩吧!
⑤它們怎樣玩球?(把「球」左右移動,表示你滾給我,我滾給你)
幼兒嘗試回答後,老師小結:它們把球滾給我,再滾給你,玩得真開心。
2.突出重點。
提問:
①小電影里有哪兩個小動物?
幼兒回答後,老師讓集體練習發音。
②小熊、小狗都想玩球,可它們只有一個球,怎麼辦?
幼兒回答後小結:它們一起玩球。
3.請小朋友邊看電影邊聽配樂故事。
4.請兩個能力強的幼兒邊看小電影邊嘗試連貫地講述內容。
5.全體幼兒跟著老師邊看小電影邊講述內容。
6.進行品德教育。
三、活動的延伸
老師帶小朋友一起到操場上玩皮球,進一步鞏固圖中內容。
附:講述內容。
一天,小熊來到草地上玩球,它一會輕輕拍,一會重重拍,玩得真高興。小狗走來了,它對小熊說:「把你的球給我玩一下好嗎?」小熊說:「好吧!我們一起玩!」它們就把球你滾給我,再滾給你,玩得真開心。
活動目標:
1、認識桂花,知道桂花的顏色、形狀和香味等。
2、知道桂花是秋天開的花。
3、嘗試畫一畫桂花 。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准備:
1、室外桂花樹的場地,桂花的圖片,圖畫筆和畫畫本人手一份。
2、小朋友對桂花的香味和顏色有了一定的了解。
活動過程:
1、引出主題。
激發好奇心:這段時間,小朋友有沒有聞到一股香香的氣味,誰知道這氣味哪裡來的?
出示桂花的圖片,認識桂花。這是什麼花?它長什麼樣?
教師帶領小朋友念童謠:金桂樹,開金花,銀桂樹,開銀花,開金花,開銀花,秋風一吹,香萬家。
2、帶領幼兒外出觀察桂花。
站在樹下聞聞花香。
提問:
桂花樹的香味來自哪裡?
桂花的形狀、顏色是怎樣的?
除了這種顏色的桂花,你還看見過別的顏色的桂花嗎?(如幼兒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教師可事先可准備不同顏色的桂花樹枝供幼兒觀察。)
3、你們想把這漂亮的桂花畫到紙上嗎?教師示範如何畫桂花。
教師邊示範作畫,變強調桂花的特徵,如形狀,顏色。
4、幼兒嘗試作畫。
教師巡迴指導幼兒作畫。
5、欣賞美麗的桂花。
將幼兒畫好的桂花放在桌子上或櫃子上,供大家欣賞。(鼓勵幼兒將桂花圖片送給家人或中大班的哥哥、姐姐)
一、設計意圖故事
《橘子寶寶》是根據《幼兒園主題式課程》"水果寶寶真好吃"這一主題生成的一個語言活動。孩子們在"水果寶寶真好吃"主題教學中對"橘子"有了初步的了解,秋天又是水果豐收的季節,黃橙橙的橘子惹人喜愛。
《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教育內容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我所帶的班是小班,結合班上部分孩子不愛吃水果的情況,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活動主要通過給幼兒欣賞故事、情境體驗、動手製作橘子寶寶等,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吃橘子的好處。
二、活動目標
(一)積極參加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
(二)知道橘子的營養,吃了身體好。
(三)理解故事的基本內容,豐富詞彙:酸酸的、甜甜的。
三、活動重難點活動重點: 理解故事內容活動難點:培養幼兒對橘子的喜愛之情。
四、活動准備
(一)故事《橘子寶寶》ppt一套,歌曲《開汽車》、《輕音樂》。
(二)四棵立體橘子樹、四張桌子。
(三)一籃橘子。
(四)即時貼製作的眼睛、鼻子若干,實物橘子人手一個。
五、活動過程
(一)師幼隨音樂入場,引導認識橘子的名稱、外形特徵、味道。(播放音樂《開汽車》)(二)教師利用ppt完整講述一遍故事,幼兒欣賞。
1.提出問題:故事名稱?橘子寶寶從哪裡來?
2.教師小結:橘子是果園的叔叔阿姨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們不要浪費。橘子酸酸甜甜,有豐富的維生素,吃了對身體好。
(三)師幼體驗橘子旅行的心情。
教師請幼兒扮演橘子寶寶,進行情境體驗。(播放音樂《開汽車》)(四)製作橘子寶寶。
1.師幼共同製作橘子寶寶。(播放音樂《輕音樂》)2.與同伴、老師一欣賞作品。
(五)活動結束。帶著橘子寶寶去旅行。
附故事:
橘子寶寶
秋天到了,橘子媽媽身上結滿了又大又圓的、黃橙橙的橘子寶寶,秋風吹來,橘子寶寶在樹媽媽的枝頭上盪鞦韆。
有一天,果園里的叔叔阿姨輕輕的把橘子寶寶摘下來,放進一個大大的筐里。橘子寶寶真開心呀!橘子寶寶說:"我們就要開始旅行啦,真開心。"叔叔阿姨們把一筐一筐的橘子寶寶裝上車,"嘟嘟嘟……."汽車載著橘子寶寶出發了。
汽車嘟嘟嘟……把橘子寶寶送到了水果市場。橘子寶寶在這里看見了許許多多的朋友:蘋果、香蕉、菠蘿、葡萄、柿子………..
老師來到水果市場,買了許多橘子寶寶,把它們送到了幼兒園分給了小朋友。
小朋友們吃完了橘子寶寶,都說:"橘子寶寶酸酸甜甜有營養,吃了身體好。"小朋友們吃完橘子,把籽兒種到花園里。大家都在想,到明年春天,這里是不是就會長出一棵一棵的橘樹來。
活動目標:
1、樂意與同伴交談,感受鞋子的美和多樣性。
2、嘗試用「有……有……還有……」的句式進行完整表達。
3、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鞋子,知道穿鞋要合腳。
4、大膽的表述對鞋子的理解。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難點:
嘗試用「有……有……還有……」的句式進行完整表達。
活動重點:
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鞋子,知道穿鞋要合腳。
活動准備:
課件《各種各樣的鞋子》、鞋架、各種各樣大小、顏色、形狀、用途不同的鞋子、裝有鞋子的神秘箱
活動過程:
一、出示神秘箱,引起幼兒談話的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秘箱,請你們猜猜會是什麼呢?(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漿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晚上躺在大床前。)
二、引導幼兒觀察鞋子並給鞋子配對,把它們整齊地擺在教師指定的地方。
——哇!這么多的鞋子,瞧瞧它們都沒有找到自己的伴兒,你們能幫助它們嗎?請你把找的一雙鞋子放到鞋架上。
三、幼兒參觀鞋子展覽會,通過看看、摸摸、比比、說說等方式,感受鞋子的`美和多樣性。
——現在我們一起參觀我們的鞋架,我們一邊看,一邊說,你看到了什麼顏色的鞋子?(引導幼兒用「有……有……還有……」的句式完整地說出來。)
——鞋架上的鞋子有很多種,你能說出這些鞋子的名字嗎?(引導幼兒用「有……有……還有……」句式完整地說出來。)
四、鼓勵幼兒試穿鞋子,談談穿上不同鞋子的感受。
——你可以選一雙你最喜歡的鞋子,穿一穿、走一走、跳一跳,然後告訴大家穿上這雙鞋子後是什麼樣的感覺?
教師小結:穿鞋要合腳。小朋友穿上合腳的鞋,走一走、跳一跳、跑一跑才會舒服。
五、欣賞課件《各種各樣的鞋子》,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鞋子。
小網路:鞋子,穿在腳上防止腳受到傷害的一種物品,在人類文明史前期多為草鞋、布鞋,如今以皮鞋、運動鞋、休閑鞋、高跟鞋較為多見。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認識物體的在、中、小。
2、幼兒有參與活動的興趣,願意講述操作過程。
3、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4、大膽說出自己對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講述操作過程
活動准備
材料准備(在中小紙盒人手一套、課件)
經驗准備(已認識紅、藍、綠三種顏色,已學會問候歌)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和盒子寶寶打招呼
老師出示盒子,並引導小朋友們用不一樣的語言打招呼
2、游戲:變魔術「藏盒子」
游戲規則:小朋友把自己手中的盒子以最快的速度藏起來。
二、課件演示,認識大、中、小
1、幼兒通過操作,分別找出大盒子和小盒子。
2、 利用目測比較,辨別出中等盒子。
三、利用游戲進一步鞏固認識「大、中、小」
1、識辨游戲
老師引導小朋友們認識和辯認「大中小」盒子
2、套盒游戲
引導小朋友玩大盒子套小盒子游戲。
3、拼搭游戲
引導小朋友們分小級把各種盒子拼搭起來,組成不同的圖形。
四、結束活動
師幼共同所有的盒子進行集體構建
讓幼兒發表自己對這節課的感受。
教學反思
在這節活動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孩子的參與熱情,孩子們的主體地位得到並重,教師保證了孩子們適度的自由空間。孩子們之間進行了充分的互動、交流,孩子們的活動效果比較好。不足之處在於老師在孩子們的活動過程中,部分孩子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幾個孩子沒有完全能與到活動過程中。
設計意圖
在平時的生活中,「貓和老鼠」的形象是常常掛在幼兒嘴邊的,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我在設計這節教學活動的時候,(用「老鼠出門」,「找食物」,「最後安全地回到家裡」)這一游戲情節貫穿整個欣賞活動。同時,為了讓幼兒真正感受音樂作品的內涵,我畫了小老鼠不同形態的圖片,用不同形態的圖片來表現音樂情節。在活動設計中,我注重培養孩子的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注重孩子用自己的動作表現對音樂的感受,並注重幼兒基本音樂素質的培養。
活動目標
1.嘗試隨音樂自由地用動作表演小老鼠出洞,吃食、回家的音樂情節。
2.引導幼兒在玩玩跳跳中初步感受樂曲的音樂結構。
3.樂意大膽表現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活動准備
音樂《加速度圓舞曲》;小老鼠圖片
活動過程
一、講故事引出主題
教師:孩子們看,誰來了?(老師出示小老鼠圖片),隨著音樂講故事。
二、幼兒完整欣賞音樂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段音樂,這段音樂講的就是小老鼠的故事,我們來聽聽。
師:這段音樂講了什麼?
2.教師:我們再來聽一遍,小朋友們可以拿出你們的小手一起跟著小老鼠來玩一玩。
三、幼兒分段欣賞音樂
1.幼兒欣賞A段音樂
師:小老鼠是怎麼樣走路的,我們來聽一聽。
師:小老鼠是什麼樣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老鼠的樣子。(全體幼兒坐在座位上做動作)
師:小老鼠開始走得慢慢的,然後越來越快了,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坐在座位上提醒:先看一看有沒有大花貓,再出門,跳舞了,再往前走了,跳舞了) 師:沒有發現大花貓,小老鼠怎麼樣?(高興地跳舞了)誰來做一做高興跳舞的動作?
2.幼兒欣賞B段音樂
①師:小老鼠肚子餓了,它怎麼樣了?(找東西吃了)吃東西的時候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啊?(啊嗚)小老鼠找到了餅干,我們一起學小老鼠吃餅干吧。吃的時候要發出啊嗚的聲音,注意了,吃一口要慢慢地嚼一嚼再吃,我們和小老鼠一起吃。
②剛才吃了餅干,還想吃別的東西嗎?還想吃什麼?好的,這一次我們去吃蘋果了。
③師:拍拍肚子吃飽了沒有,再去找找有什麼好吃的了。回家去了,關好門。
四、完整跟隨音樂表演動作
1.師:小朋友們玩得真不錯,小老鼠吃到了什麼好吃的呀?(請個別幼兒說一說)這一次你想吃到什麼?
2.師:這次你吃到了什麼?還想不想吃別的了?好的,我們找找看。
3.師:今天真開心呀,你吃到什麼好吃的了?我們去把所有好吃的東西統統吃個遍。
課後反思
活動中的老師將作品背景內涵用生動的故事展現給小朋友們,同時配以不同形態小老鼠的圖片,讓復雜的旋律簡單化,這樣容易激發小班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音樂。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注重幼兒對音樂的傾聽,因為音樂欣賞畢竟是聽覺藝術。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與教師產生積極的互動,並能用動作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感悟。但是沈老師在動作的表現上,可以多讓幼兒動腦參與,以免框死幼兒的動作思維。
小班生活活動 果皮箱 、
設計意圖:
健康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需要我們注意觀察,隨時教育。我們班裡有幾個小朋友非常的不愛干凈,整天拖著鼻涕,身上也是臟兮兮的。為使幼兒逐步養成講衛生、愛清潔的良好習慣,我設計了這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愛清潔,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2、讓幼兒學會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
活動准備:
圖片2張(一張畫臟、亂、差的地方,一張畫干凈整潔的地方)
活動過程:
1、欣賞兒歌《果皮箱》後提問:兒歌中說了什麼內容?果皮箱有什麼作用?你在哪裡見過它?
小結:小朋友在大街上,在公署里,在幼兒園都見到過許多果皮箱,這些箱子的作用可大了,它能保護環境的衛生。
2、出示圖片,啟發幼兒認真思考。這些地方怎麼會變得這么臟?怎樣才能使這些地方變干凈?我們應該怎麼做?
3、出示幼兒讀物,讓幼兒分辨對錯(1)一幼兒把香蕉皮扔在盯皮箱里。(2)一幼兒在大街上隨地吐痰。(3)一幼兒把冰棒紙扔在地上。(4)一幼 兒將痰吐到痰盂里。哪個小朋友做得對?哪個小朋友不對?你要向誰學習?小朋友在幼兒園里吃的果殼呀、塑料袋呀應該扔到哪裡?(垃圾桶里)
附:
兒 歌《果皮箱》
馬路旁,誰站崗
不怕雨淋曬太陽
張著嘴,把話講
小朋友 可別忘果皮箱屑
交給我 不要扔在大街上
活動目標:
1、在看看、猜猜、講講的活動中了解車子是由不同數量的輪子組成的
2、通過游戲讓幼兒知道輪子是可以滾動的活動准備:
ppt、幼兒帶來的各種車子活動過程:
一、介紹各種不同數量輪子的車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神奇的寶貝,你們知道是誰嗎?
(一)出示兩只輪子,引起興趣
1、你們看這是什麼?有幾只?
2、你見過的兩只輪子的車嗎?是什麼車?
小結:兩只輪子的車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還想接著往下看嗎?
(二)出示三隻輪子
1、你們看這里有幾只輪子?
2、三隻輪子是什麼車?
小結:三隻輪子的是三輪車(三)出示玩具車
1、這是一輛什麼車?這輛車有幾只輪子?
2、出示四隻輪子,四隻輪子有些什麼車?
小結:四隻輪子的有轎車、警車、消防車、公共汽車等等二、講講玩玩:知道車有了輪子會滾動
1、討論:為什麼這些車都要有輪子呢?
2、你們想不想開開自己帶來的車?(幼兒互相介紹自己帶來的車有幾個輪子)
3、幼兒開開自己的車,開完後將車按輪子數量放進不同的停車場總結:原來我們剛才看見的車和你們玩的車都是有不同數量的輪子組成的,有了這些輪子車才可以在馬路上開。
⑨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歡迎閱讀與收藏。
《冬陽·童年·駱駝隊》是人教課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請。領悟作者圍繞關於「駱駝隊」的回憶來表現童年生活的表達方法。
因此,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首先我用《城南舊事》的主題歌《送別》倒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然後通過對上一節可內容的回顧,即在「林海音的童年記憶中拿些片段令人難忘呢?」引出了本節課中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在這些記憶的片段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多讀幾遍並批註自己的體會。」在這一過程中我緊緊抓住幾個重點句子,通過對重點句子的,品,讀。進而體會出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無限懷念,和眷戀之情。領悟作者圍繞關於「駱駝隊」的回憶來表現童年生活的表達方法。並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用自己的筆書寫自己的多彩童年。
我覺得本課我的成功之處在於,首先運用歌曲倒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另外,我覺得我抓住了一個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在這些記憶的片段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多讀幾遍並批註自己的體會。」這個問題的提出為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不足之處我覺得,可能是由於我的經驗不足,因此在各環節的處理上顯得有些生硬,對學生回答的評價還過於簡單。
本文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把我們帶到一個特定的環境,去看一個孩子童年的側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麼朦朧。駱駝隊是留在作者童年裡鮮明的記憶,它們脖子上的鈴聲,則是童年中美妙的音響。就在這種淡淡的回憶中,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對早已走遠的童年的依依流連。
教學的時候,我讓學生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說說讀了這個課題有什麼想法。這類課題學生在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到,他們會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覺得這個課題很特別、很有意思;聯想到冬天的太陽、緩緩行進的駱駝隊兒童詩兩首仿寫;聯想到詩,感受到節奏感和語言的美好等等。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強烈的閱讀期待的時候,閱讀興趣就被激發起來。然後讓充分自讀,讀熟課文,了解內容。本文充滿了童真、童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比較強。
下面,我以自己執教《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文章為例,談談我的一些教學反思。
課文圍繞駱駝隊,回憶了小英子童年的幾件事。為了讓學生走進這些童年的回憶,我通過抓重點詞句,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作為我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為了更好落實本文的教學目標,我將訓練點定格於描寫這幾件事的段落當中,抓住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畫面,從而進行落實。
文章中有一個細節,描寫童年的林海音和爸爸討論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是干什麼的,童年的浪漫與詩意,成人世界的現實與理性,在這樣的描述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這時有人問你,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是干什麼的,你打算怎樣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熱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設問引起了學生思維的警覺,孩子們表現了驚人的想像力和創造性。
在這節課上,有過多次這種真誠的師生對話。師生心靈的舒展,思想的靈動,又使課堂變得深刻而豐富。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聽了「如何吃透教材」的專題講座,沈老師運用了一系列生動案例,深入淺出地暢談了關於「吃透教材」的有效內容。我學習之後,有了深深的感受: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並明確了在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及要求,對教師能更快地進入教學狀態起到了促進作用。
沈老師講如何吃透教材,其中提到一點是「細讀文本、詮釋文本」。我針對這點談談我的學習心得。
「文本細讀」正是語文教師積淀言語經驗、獲取言語感悟、啟迪言語智慧、砥礪言語人格的重要路徑和平台。
教師只有首先實現自己的文本細讀,而不是被教參、教學設計集萃之類的參考書先行遮蔽了自己的解讀,才能實現自己的「在場」。文本細讀首先關乎的是教師自身做為一種專業人格的存在。套用一句哲語,「我讀故我在」。也因此,文本細讀的終極意義不在於老師一定要讀出多少「人之未見,人之未發」。
那麼,教師如何真正實現自己的文本細讀呢?我的感受和體會是:
第一,你用多少自信、多少毅力挑戰自己的精神惰性,你就有多少自信、多少毅力實現自己的文本細讀。要實現文本細讀,首先要解決的是教師自身的「精神惰性」問題。
第二,在進入文本時,重要的是要始終保持一種全然進入的敏感和警覺。一定要打開自己的生命,去教參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讓自己的精神胸懷敞開再敞開。
第三,你有多種姿態進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活在文本中」,是你可以選擇的一種進入姿態。你讓自己走進文本的世界,成為文本生活中的一個角色,「千萬次地問」,是你可以選擇的另一種姿態。進入文本,你不再輕信、不再迷惑、不再被她忽悠,在文本的言語之流中,你總是時不時加以打斷,你問:這樣言述究竟在言述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言述?為什麼只能這樣言述?用意何在?啟示何在?
第四,細讀文本的終極意義就是細讀自己。文本是一個美麗的倒影,你在這個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遠,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遠。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視野、言語稟賦、審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決定著你的細讀。
對於「吃透教材」,我切記著沈老師的友情提示:「教材內容豐富,要求不宜提高;教學思路清晰,貴在質朴自然;安排課堂練習,切實打好基礎;改革考試評價,准確把握難度」。
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如茶之文,平實質朴的言辭下,一種非喜非憂、非傷非怨的情緒縈繞其間,尋之無跡,品之有味,直令人纏惻;這一課堂的構築也正如茶意,舒緩平淡,看似信手拈來、波瀾不驚,細察之卻處處匠心獨運,回味深長。
一、開篇如茶——清思凝練
本文的課題是很有點意思的,它以三個不同意象的詞語疊加而成,細細體味,「冬陽」為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溫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課文的一條線索。三個詞語的結合,不僅勾畫出了一幅記憶深處的童年印象,而且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緒空間。
在短短的課題聯想之後,優美而略帶感傷的音樂《送別》輕輕響起,一張充滿歷史厚重感的駱駝隊黑白照片呈現在大家面前。教師的三言兩語和這音樂畫面完美地結合到一起,轉瞬間就將孩子們從眼下帶回到了幾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帶入了課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營造的懷舊氣氛中。
壺已暖,茶已投,沸水緩緩傾入,翻起一片雪乳似的泡沫,茶香隨之便流溢出來了——
二、品讀如茶——清味繚繞
在品讀文本的這一部分,若要下一個評論,我只想出四個字來——「一唱三嘆」。何謂「一唱」?——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投放的一個大問題「你覺得林海音敘述的四件事中最有趣的是哪一件?」何謂「三嘆」?——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反復吟誦的「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這如一個不斷往復呈現的旋律主題,覆蓋了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空間。可以說,整堂課,學生主要就是在笑談趣事之趣,品悟「一去不返」的無奈和感傷。
三、神韻如茶——清香幽遠
在這一課中,我猶為欣賞的是兩個前後照應的環節——圍繞「總是問」這一部分,教師先是讓學生盡量去想「她還會問過哪些問題」。學生也是孩子,這一問,直問得五光十色、童趣盎然。原文中因為人生滄桑而造成的'那份隱約的沉重感一掃而光,學生原本還略有心靈游離於文本的嫌疑,由此一問,卻和文章、和作者如此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不說人、文合一,至少也可以說魚水難分了吧。之後,教師又出現了《城南舊事》中關於「什麼是賊」的一段對話,更把學生的興趣、理解和感受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學生站在未來的立場,審視著作者的也是自己的童年,傾吐出一段段對往昔的珍惜和留戀,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懷念,感傷,珍惜,憧憬,種種感情交織在字里行間,如氤氳的茶香,彌漫課堂,充溢心靈,久久不散。
四、結課如茶——清韻悠長
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寫得好,散文的形式下洋溢著詩般的情愫。如果從純詩歌鑒賞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可能並不是完美的,但是放在這兒結課,我們卻不得不說是匠心獨具的,因為它與課文正好形成了一種充分的藝術上的映襯和互補關系。《冬陽童年駱駝隊》是一種詩化了的散文,在平實的文字下,涌動著濃郁的詩情,一種感悟人生的詩情,正是這使得文本的理解難度被加大了。一詩一文,相互映襯,文字與文字呼應,詩意與詩意交融,相得益彰。正如茶,壺竭而味長,香留於齒間,韻縈於心上。課亦此理啊。
如題所言,其課如茶。但茶無至味,課亦如此。
第一,課堂上教師的幾處點撥難免留下一點生硬的痕跡。比如在談到「看駱駝咀嚼」這一部分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盡快感悟到「成人和兒童的視角和感受是不同的」這一點,我顯得有點著急,較為直露地把問題拋了出去「老師也看到過駱駝,但我就覺得駱駝咀嚼草料沒什麼意思,挺平常的事兒嘛」。這里其實是在不自覺間暗示學生——要把成人和兒童對立起來進行考慮。
第二,本課如茶,含蓄深遠,清韻綿長。但是如果從對文章情緒內涵把握的角度來看,似乎進行調整的空間不是很大,而一旦學生感悟不到這個層次,整個課堂就會失去靈魂的光彩。
今天與學生們一起感受了《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從心底里我很喜歡這篇課文,喜歡作者朴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在這種淡淡的回憶中,感受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對早已遠走的童年的依依留戀。
回過頭來品味,在教學這一課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處理的比較好的是「我」回憶童年發生的第四件事——問媽媽駱駝隊到哪裡去了,這個細節表達了幼小的「我」對駱駝隊的深深懷念。我抓住媽媽「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一句,我先讓學生盡量去想「 『我』在課文里還問了哪些問題?」學生馬上就從課文中找出了答案,接著我再問「她還可能會問哪些問題呢?」學生也是孩子,這一問,學生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有的學生說:「她還可能會問為什麼駱駝會脫毛?」有的學生說:「她還可能會問駱駝隊從哪裡來?」有的學生還說:「她還可能會問為什麼到了晚上天就黑了呢?」等等,課堂一掃之前的那份因為人生滄桑而造成的隱約沉重感,由此一問,學生和文章,和作者一下子聯繫到了一起。接著在教學最後兩個自然段時,我又結合課堂中反復誦讀的那句「我也不會再問了」,我說「哪些問題我不會再問了?」這個問題很簡單,學生只要把之前海闊天空的種種奇怪的問題重復一遍即可,但是,學生在否定自己之前提出的種種問題的時候,內心中感受到的決不僅只是否定幾個問題那麼簡單。一個個消逝的問題,其實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可以看到,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神情變得凝重起來,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所以當最後我說把最後兩段連起來讀一下的時候,我分明可以從他們的神情中感受到他們對於童年一去不回頭的淡淡的傷感,那緩慢,悠長的朗讀聲,似乎他們已經與林海音融為一體一般。
總之我認為,語文教學,要達到的不是老師要做到什麼,而是要通過老師的引導,使學生要達到一定的理解。
聽了實習老師馬xx講的第六課《冬年童年駱駝隊》,利用課間與實習老師進行了交流,總結了這節課上出現的一些問題。
這堂課整體上效果是不錯的,課堂上學生都積極地回答問題,整節課都比較活躍;並且改正了上節課的問題,提前調試了課件。整堂課的思路都比較清晰,學生們學完這堂課以後在腦海中形成了比較清晰的脈絡,能夠更好地掌握課本知識。
但這堂課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總結如下:
上課提問時要顧及到全班同學,不要只局限於幾個學生;課程內容盡量講重要的地方,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沒必要的學生一看就明白的內容上;對於課文中的問題,不要給學生模稜兩可的答案,盡可能確切,並且清楚地傳達給學生;上課時不要忘了板書課題;對於作者的資料,不需要出現在幻燈片中;學生初讀課文的要求不要太簡單,應當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徵;文章需要精講的部分要細致入微地去講,不重要的內容可以一筆帶過,利用好上課時間;對待學生易出錯的字,要仔細講;講課時聲音盡可能均衡,不要忽高忽低,或者聲音太小,最起碼應當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很清楚地聽到;課件製作上存在問題,課件的製作過於簡單,課件上全是黑色字體,不能吸引同學們的視覺注意力,無法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應該多用一些卡通的圖畫當背景,文字的顏色盡量多彩一點,以便更好地教學;對文章的側重點把握有點欠缺,沒有給學生講清楚語文同步的題目,這樣做起來學生們容易出錯;建議講課的時候要把語文同步的相關內容捎帶上,這樣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也有助於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希望這位實習老師在講下節課時能夠表現更好。
《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後記。作者林海音以詩意的筆觸描繪了學駱駝咀嚼、聊駱駝鈴鐺、看駱駝脫毛、問駱駝去處等四幅場景,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童年懷念的思想感情,是一篇伴隨一生智慧的美文。這篇文章與生活非常貼近,很容易引起共鳴。以至於每一次讀到它,我都能回想起自己兒時的趣事。
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沒有採用分析理解的老套子,兒時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場景出發,以讀促思,化繁為簡,自讀自悟。 本課的教學, 我將教學重點定位於描寫這四件事的段落當中,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場景和畫面,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學駱駝咀嚼是大多數學生喜歡的片段,在學生的交流和品讀中,那份純真和稚氣令人發笑,他們不由回憶起自己兒時的趣事:學老人走路,和狗狗賽跑等,令人忍俊不禁。這也為本單元的習作拓展了思路。電影《城南舊事》的序幕正好完整地再現了本文幾個場景,這時播放給他們,激發了他們對文本的感悟和思考,促進了他們「細讀文本」的渴望。
《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先引起我興趣的不是課文內容,而是文章的作者──林海音。過去我們曾經學過她的一篇文章《竊讀記》,當時給我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我們清楚地記得文中的一句話:「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曾經在同學們中間轟動一時。因此,作者林海音這個名字我們都還記憶猶新。今天又讀到她的文章,不僅感到似曾相識,更有進一步了解她的慾望,想了解她的成長經歷、了解她的寫作風格。
當課文插圖里的小姑娘與《竊讀記》里插圖中長得一樣時,我們感覺更親近了。課後資料袋的介紹,證實了我的想法──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也就是說從文章中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從網上如願以償地查到了《城南舊事》的資料。令我驚喜的是裡面的插曲《送別》竟是多年以前我就熟悉的老歌。我就這樣喜歡上了這篇課文,不如說是喜歡上了作者──林海音。
於是我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我要讓學生藉助課文走進作者和她的作品《城南舊事》:
1、明確「自傳體小說」這種體裁,介紹小說《城南舊事》中的幾個故事。學生知道故事中主人公的經歷與作者相近,產生了興趣,藉助於學生的好奇心,就勢給他們補充了其中的一段文字,加深了對這部書的喜愛之情。
2、然後處理課文詳略分明。「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藉此使學生又了解了作者所接受的教育──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3、最後重點指導朗讀課文最後兩自然段。其一是讓學生感受作者優美厚實的語言表達;,其二是讓學生體會作者真摯的情感;其三是這些句子特別適合朗讀訓練的指導。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過了一把朗讀癮。我極其投入的范讀感染了學生,學生也讀得有聲有色。當我走出課堂時,一種快樂,來自心底,又充滿全身,那可能就是成就感。隨即一名學生追上來說:「老師,我們全班集體訂《城南舊事》這部書吧!」把我說了愣了──什麼意思?「我想買,可不知哪有。咱們集體買吧。」原來如此。我告訴了他可能買到這本書的地方。
無論他能不能買成,但在他的頭腦中《城南舊事》這部書不會再陌生了。這不就實現了拓展嗎?如果每一課都能給學生留下一個這么深刻的點,日積月累將會是一筆多麼寶貴的財富啊!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一方面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時光;另一方面,我讓學生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文章 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圍繞「駱駝隊」,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方法。因為本文平實質朴的語言中蘊涵著作者濃濃的感傷和對童年的深深懷念。因此,我在努力嘗 試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此外,我還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片段,充 分品讀、
課文圍繞駱駝隊,回憶了小英子童年的幾件事。為了讓學生走進這些童年的回憶,我通過抓重點詞句,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作為我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冬陽、童年、駱駝隊這三個詞導入,直奔重點,抓住有趣,讓 孩子笑談童年趣事,學生在讀讀、談談、悟悟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到課末 我又以板書進行畫面再現的精美總結,學生以不同的理解紛紛感懷逝去的有趣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靈的廣度, 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覺間、在讀讀說說間那麼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我要說,其課如茶,但品起有味。
但任何一節課,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這是一篇具有詩情畫意的、又充滿童趣的文章,我們只有用一顆童心去感悟,去發現,文章才能彰顯童真的美好,我在抓有趣這方面,有些欠缺,如果把孩子的那份有趣再體現出來,作者那妙不可言的童年將更加生動、更加美好!
學生的朗讀不到位,有個別組的學生朗讀融不進自己的感情,以致與導致對課文理解不夠深刻。如讀駱駝咀嚼的那句學生不能想像當時的情景,學生心中無畫面,學 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無法在語言中表達出來。指導學生的朗讀要求教師必須有極深的功底。學生的朗讀不到位,有個別組的學生朗讀融不進自己的感情,以致與導 致對課文理解不夠深刻。如讀駱駝咀嚼的那句學生不能想像當時的情景,學生心中無畫面,學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無法在語言中表達出來。指導學生的朗讀要求教 師必須有極深的功底。
《冬陽童年駱駝隊》其中有一段話: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總會到的;慢慢地嚼,總會吃飽的。 其實,在語文教學何曾不是這樣?文本只有「慢慢地咀嚼」,才能品味出語文的味道出來。
一、應花時間讓學生「咀嚼」
昨天我開了一節公開課〈〈冬陽童年駱駝隊〉〉。在教學過程前半段,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他們覺得有趣的片斷進行學習,讓他們反復去咀嚼課文。因此當學生進行匯報的時候,他們都把各自的體會說出來了,而且有些學生用了很多「現代語」進行陳述,比如「現代」、「粉絲」等等,真的令我感到耳目一新。後來評課的曾老師說這個環節的成功之處是在於我捨得花時間去讓學生進行咀嚼,他們會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也證明了他一定程度上讀懂了課文。因此,在這環節的時候,自己也很興奮,因為我的興奮被他們的出色發言激發了。
二、應讓學生懂得「咀嚼」的方法
雖然這節課,學生的發言交流很廣泛。但很多的回答都是表面的東西,並沒有直接深入到語言文字當中去。從這節課當中,我發現,課堂是活了,但是,怎樣讓學生去養成「咀嚼得更有味」的習慣呢?很多學生慣於用自己的話去復述這段話的內容,其實,這只是很初步的一個體會。那麼如何把這樣淺的體會上升到比較高的感悟呢?需要我們平時貫徹給學生咀嚼的方法。「抓關鍵詞體會,聯繫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想像」等等理解句子的方法,在課堂中要常期落實,這樣學生的咀嚼就不會只停於復述句子意思的層面上。這樣,學生讀書才會更加有味道。
三、應在學生「咀嚼」的時候給一定的訓練
朗讀感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我這節課也是充分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感悟,所以課堂活了。但是,在課堂活了之餘,自己想想:這節課語文味是不是淡了一些呢?想到這里,我就會想一個詞,就是「訓練」。語言學家張志公提倡語文要多多進行「語文訓練」,而且要扎扎實實地訓練。雖然在課堂上,並不是機械地去為了訓練而進行訓練,畢竟那樣是很枯燥。但是,如果在感悟上訓練得當的話,往往會可以讓學生在言語訓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與智慧的啟迪。一位老師在上《我不是最弱小》這篇課文,老師在教學中,大多是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談一談自己的體會,說一說從中感悟到什麼,學生感悟往往流於表面,這節課跟我的課差不多。但另一位老師卻是在進行這一段話教學時,從語文訓練的角度出發,出示:「薩沙朝著薔薇叢走去。他掀起雨衣,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然後問:「你覺得在括弧里可以填上哪些詞語?」學生很快地填上了「立刻、迅速、輕輕地」接著,在學生的交流中品味到了這一段文字的思想內涵。這個環節,老師從揣摩詞語的精當入手,實則在語言訓練中,引領學生深入文本的世界,學生掌握的不僅是正確使用詞語的技能,同時也受到情感的熏陶。這樣比單純讓學生說一說體會到什麼要深透得多。同樣,在這一節課中,作者林海音的文字是很朴實、生動的,四個片斷都寫得很真摯。如果我在某些重要的片斷中,插入一些語文訓練的話,學生對作者的童年生活特別是學駝咀嚼的時候的畫面會理解地更加的透徹、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