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微電影 > 東區殺人事件微電影

東區殺人事件微電影

發布時間:2022-12-15 02:16:39

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這是我看過的最疼痛的青春故事。

4個小時的片長,一個時代的縮影,一群人的青春年少,一群人的苦悶掙扎。

?pwd=2a48 提取碼:2a48

⑵ 世界上最大的兇殺案

平日里不知大家會不會看偵探類相關的小說、電視、影集什麼的,而且還是恐怖到不行那種。最近我就很迷恐怖偵探小說跟電影,(笑)我不是心裡陰暗,個人覺得看著情節跌宕起伏,那種冒險、刺激的感覺,真是讓人熱血沸騰。接下來廢話不多說,由我為大家介紹史上最大最殘忍的兇殺案其中之一。

開膛手傑克(1888)

1888年8月到11月之間,倫敦白教堂區有至少五名女子遭到謀殺。她們的悲慘遭遇在該區引發恐慌達數月之久。從此誕生了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殺人狂——開膛手傑克,倫敦白教堂也因此成為了著名的旅遊勝地。犯案期間,兇手多次寫信至相關單位挑釁,卻始終未落入法網。其大膽的犯案手法,又經媒體一再渲染而引起當時英國社會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歐美 文化 中最惡名昭彰的殺手之一。2007年,在拍賣會上出現了他在9月29殺害一名女性時所留在其屍體旁的披風,這件披風被送入DNA檢測後,發現了兇手的真相。這位兇手在當時被送入精神病醫院並享年53歲,死時精神極其不佳。2014年,國際DNA專家通過DNA比對,認為已被列名嫌疑犯的波蘭移民亞倫柯斯米斯基就是開膛手傑克。

犯案地點

開膛手的犯案地點集中在倫敦東區(East End of London)白教堂(White chapel)附近。這里在當時是著名的移民集散地,遠從俄羅斯和東歐來的數萬移民定居在此。由於收入微薄,此處早已成為貧窮與犯罪的溫床,街頭上流落著無家可歸的流氓與拉客的娼妓。雖然蘇格蘭場於1829年就建立全市巡邏網,但薄弱的警力仍難以負擔每晚有數萬妓女出沒的東區治安。

犯罪手法

到了20世紀90年代,也就是白教 堂連續殺人案發生了100年之後,人們對傑克的作案手法才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從而能推斷出傑克的很多特點:

A.他必須具有相當的解剖學知識。

B.考慮到當時的環境(室外,基本上沒有任何照明,不得不隨時警惕周圍的情況,極端緊張的時間),傑克肯定是一個熟練的用刀者。

C.大多數的受害人的頸部都是從左到右被刀傷害,說明傑克很有可能是左撇子,或者兩手都能熟練用刀。(這個推測間接指明傑克很有可能是有 經驗 的醫生或者解剖學者;也不排除傑克從受害者背後行凶的可能)。

D.傑克有可能不是單獨作案。(這個推論被“皇家陰謀論”者廣泛接受,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傑克有同夥)。

E.傑克必須是有一定體力的人。

F.傑克有固定的正當職業(犯罪時間多為周末),應該是單身居住(晚上獨自外出,作案時間為零點過後)。

G.社會存在感低,不引人注目,可能有性方面缺陷(犯罪對象為妓女)。

犯罪經過

1888年8月7日一具女屍被發現陳屍東區的白教堂,死者是中年妓女瑪莎·塔布連(Martha Tabram),身中三十九刀,其中九刀劃過咽喉。同年8月31日凌晨三點四十五分,另一位妓女瑪莉·安·尼古拉斯(Mary Ann Nichols)被發現死在白教堂附近的屯貨區(Bucks Row)里,時年43歲。她不但臉部被毆成瘀傷,部分門齒脫落,頸部還被割了兩刀。但最殘忍的是腹部被剖開,腸子被拖出來,腹中女嬰也遭利刃嚴重戳刺。

由於該教堂附近甚少發生兇殺案,這兩件案子和之前的幾件殺人案件受到社會大眾的注目,有些媒體甚至以“白教堂連續兇殺案”(the Whitechapel murders)稱之,認為是同一名兇手所為。這樣繪聲繪影的描述引起當地居民的恐慌,於是警方在此投入更多的便衣警探巡邏,當地居民也組織巡邏隊維持治安。如此使人們相信此類案件將不會重演。

沒想到8天後,也就是9月8日凌晨五點四十五分,一位居住在漢伯寧街(Hanbury Street)29號的老車夫於其廉價出 租公寓的後方籬笆里發現一具女屍,死者是47歲的妓女安妮·查普曼(Annie Chapman)。她與前位死者同樣被割開喉嚨,並慘遭剖腹,腸子被甩到她的右肩上,部分子宮和腹部的肉被兇手割走。其頸部有明顯的勒痕,據說死前曾呼救,但未引起注意。由於這是兇手第一次在住宅附近犯案,時間還是接近清晨的5點以前,卻未發出任何引人注意的聲響,此案成為日後人稱開膛手的兇手所犯下最著名的案件。

9月27日,中央新聞社(Central News Agency)收到一封用紅墨水書寫,並蓋有指紋的信,署名“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信中以戲謔的態度表明自己就是殺死妓女的兇手,並聲稱被逮捕前還會繼續殺害更多妓女。由於這封信以“親愛的老闆”(Dear Boss)起頭,日後便以此稱呼兇手寄發的第一封信。

9月30日凌晨一點,一名馬車夫於住家附近發現伊麗莎白·史泰德(Elizabeth Stride)的屍體。不同於前兩位犧牲者,這位44歲的瑞典裔妓女雖被割喉,但未遭剖腹,而是死於左頸部動脈失血過多。由於犯罪手法不同,有人懷疑此案的兇手與前兩起開腸剖腹的兇案並無直接關系。

就在大批警力趕到伊麗莎白·史泰德陳屍處時,凌晨一點四十五分左右,46歲的妓女凱薩琳·艾道斯(Catherine Eddowes)被發現橫屍在主教廣場(Mitre Square)上。除了同樣被割喉剖腹,腸子甩到右胸外,她還被奪去部分子宮和腎臟。由於巡邏的員警聲稱一點半時這里並無異狀,因而研判死者是在一點半至一點四十五分之間被殺害,並被剖開腹部。兇手行凶手法之利落,讓多數人認為他可能是專業的外科醫生。

凌晨三點,一位搜尋可疑嫌犯的警員在高斯頓街(Goulston Street)附近發現件沾滿血的衣物,經過鑒定是凱薩琳·艾道斯身穿圍裙的一部分。而在衣物掉落的附近高牆上,發現疑似兇手用粉筆寫下的一行文字:“The Jews are not the men to be blamed for nothing(猶太人不是無故會遭人怨恨的民族)”但另有刑警記得是"The Jews are the men that will not be blamed for nothing(猶太人不是甘於被無故責難的民族)"。之後警察督察長湯瑪斯·阿諾德(Thomas Arnold )到現場巡視並觀看這句留言,因擔心該牆上塗鴉天亮後被路人看到,反而激起反猶太主義者的情緒,當場下令擦去。

最後一位受害者

隔天,也就是10月1日,中央新聞社又收到一封明信片,內文同樣以紅墨水寫成。信里,寫信者自稱是“調皮的傑克”(saucy Jacky),並提到他打算“隔天再干兩件事”——一般認為就是9月30日凌晨伊麗莎白·史泰德和凱薩琳·艾道斯這兩起命案。另外,寫信者提到打算割下死者的耳朵寄給警方,這與凱薩琳·艾道斯遺體外耳損毀的情形類似。最後,寫信者同樣留下“開膛手傑克”的屬名。而日後便以寫信者自稱的“調皮的傑克”("Saucy Jacky")稱呼該信件。

10月15日,一封寄給白教堂一帶的居民自發組成的白教堂警戒委員會(Whitechapel Vigilance Committee)信再度引起大家的注意。信里附半顆腎臟,並以黑色墨水書寫。寫信者聲稱“來自地獄”,並說這顆腎臟取自“某個女人”(一般認為就是凱薩琳·艾道斯)身上,其中半顆被他煎熟吃掉。不同於前面兩封信,這封信沒有任何署名,日後人們便以開頭的“來自地獄”("From Hell")為此信命名。比起前兩封信,一般認為此信由兇手親自書寫的可能性最大。

11月9日一位多塞街(Dorset Street)上的房東托他助手到瑪莉·珍·凱莉(Mary Jane Kelly)的房間收六個星期未繳的房租,卻從窗口發現這位25歲的年輕妓女慘死在床上:她全身赤裸,頸部有勒痕,胸部和腹部被剖開,臉部的耳鼻和乳房也被割掉,據說被兇手拿到旁邊的壁爐烤熟吃掉(但有人認為是被兇手割下帶走)。一位鄰居宣稱昨晚,即11月8日晚上八點半時仍看到凱莉活著(不過她對凱莉的長相描述不完全正確),另外有鄰居聲稱當天凌晨四點左右有聽到一聲凄慘的女性尖叫聲。但可以確定的是,屍體發現的前一天晚上10點,凱莉曾出現在酒吧里。

瑪莉·珍·凱莉命案後,開膛手傑克似乎銷聲匿跡:倫敦未再出現類似的命案手法,媒體對命案的興趣也逐漸褪去。但警方動員大批人力卻遲遲無法偵破案件,飽受包括維多利亞女王在內的英國各界人士批評,進而導致警界高層的異動。1892年,警方宣布停止偵辦白教堂連續兇殺案。

犯罪特徵

1888年8月7日至11月9日之間,英國倫敦東區白教堂附近連續發生了5起類似的妓女被謀殺並毀屍的案件。

白教堂一帶向來龍蛇混雜,雖然犯罪頻傳,但鮮有類似聳人聽聞的殘暴的奪命案件。

在8月31日第2起命案發生之後,媒體將這兩個案件被合稱為“白教堂連續謀殺案”,並對兇手犯案的殘暴手法大肆報導。當地媒體的繪聲繪影讓當地居民惶惑不安,平常人家的婦女至此已不敢夜行。

但很快又發生了第3起相似的命案。9月27日,一家新聞社接到了一封用紅墨水書寫,並蓋有指印的信件,寫信人以帶著非勞動階層調調的戲謔語氣表明自己是連續命案的兇手,並且署名“開膛手傑克”。

9月30日,發生了第4起類似命案。10月1日,同一新聞社又收到了被認為是出自同一人之手的明信片。警方當時對此線索並不看重,認為只是眾多藉機惡作劇的把戲之一,但是經過媒體的報道,“開膛手傑克”之名不脛而走,傳遍了英國乃至全世界。但極端嗜血變態的“傑克”並沒有滿足。11月9日,一名26歲的妓女瑪麗·凱莉在自己的住處又遭殺害,屍體橫遭剖腹,體內器官被掏出散布在房間內,景象宛如人間地獄。

據分析,這一連串的案件存在許多相似特徵:

1. 所有被害人都是社會最底層的廉價妓女,除了瑪麗·凱莉外都無固定住處。

2. 多數被害人都曾結婚並育有子女,後來都脫離家庭而混跡倫敦東區,並且都有同居人。

3. 所有被害人都有中到重度的酗酒問題;酗酒也常是這些被害人離開家庭的原因。

4. 除了瑪麗·凱莉一案外,其餘各命案的死者在屍體被發現前一兩小時都曾有人目擊還在街道上活動,並且都已酒醉。

5.除了瑪麗·凱莉一案凌晨三點許有鄰居聽到一聲女人呼救外,其餘命案雖然案發地點都離通衢要道不遠,附近也多有住家,命案發生時卻似乎都悄無聲息。

6. 警方認定命案死者生前皆未有強烈掙扎的跡象。

7.每一起命案發生前三十分鍾到兩小時內,都有證人目擊死者和一年紀三十開外、結實、相貌端莊、留須戴帽的男子交談。

懸案告破

2014年9月,世界著名DNA專家在一名受害者凱瑟琳(Catherine Eddowes)的披肩上,採集相關樣本,比對出可信度極高的DNA證據,兇手指向一名已被列名嫌疑犯的波蘭移民亞倫柯斯米斯基(Aaron Kosminski)。被認定是開膛手的亞倫柯斯米斯基和他的受害者們,都住在倫敦東區的貧民窟或在附近賣淫,地緣關系深厚,據信這份證據的可信度極高。

亞倫柯斯米斯基(Aaron Kosminski)在1891年被送往精神療養院,他的症狀包括幻聽、擔心被人吃掉以及拒絕梳洗,一生過得相當辛苦,在1919年離開人世。

事件影響

開膛手兇殺案標示著英國現代生活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雖然不清楚誰是第一個連環殺手,但開膛手傑克卻是第一位創造全球媒體報導兇案狂潮的殺手。1855年印花稅法的改革使得低廉的報紙能夠有更為廣大的發行量。在維多利亞時代後期,這段報業的快速成長,包括報紙便宜到只需半便士、大眾雜志如《警方新聞解讀》(Illustrated Police News)的出版等,最終促使開膛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這些特徵再結合沒有人被確切定罪的事實,創造出一個陰魂不散的恐怖 傳說 ,而為之後連環殺手的出現覆上一層陰影。

某些人相信兇手的綽號是報業工作者所創,為的是編造出引人入勝的 故事 而賣出更多報紙。這種做法後來成為被廣泛認同的標准,著名的例子有波士頓絞殺手(the Boston Strangler)、綠河殺手(Gary Ridgway,the Green River Killer)、山腰絞殺手(Hillside Strangler)和十二宮殺手(Zodiac Killer),以及衍生出來的英國約克郡開膛手(Peter Sutcliffe,Yorkshire Ripper),這幾乎到了兇殺案百年以後。另外1960年代“泰晤士裸體兇殺案”("Thames Nude Murders")的無名兇手,也被媒體稱為剝衣手傑克("Jack the Stripper")。

貧困的東區長期被富裕的社會所忽視,但連續兇殺案和受害者的出現不得不引起對他們生活條件的關注。這種關注意味著當時的社會改革者終於能讓有錢階級傾聽並相信必須做些事來幫助窮人。蕭伯納寄給《星》雜志(Star)的一封信里諷刺的評論媒體這種突如其來的關懷:

當我們社會民主黨人正浪費大量時間在 教育 、鼓動和組織時,某些全然自主的天才已經控制了這些工作,且僅僅靠著謀殺和四個開腸剖肚的女人,就把這些資產階級的媒體變成一種笨拙無能的共產主義。

另外,開膛手傑克已成為許多小說里出現的象徵人物,無論是作為主要角色或更周邊的人物。而開膛手在大眾文化中也已以另種形式出現。

許多音樂創作者如摩托頭(Motörhead)、骷髏(Macabre)、羅倫·柯克(Roland Kirk)、莫里西(Morrissey)、尼克凱夫與壞種子(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LL酷傑(LL Cool J)、白條紋(The White Stripes)、猶太祭司(Judas Priest)、鐮刀收割者(Grim Reaper)、Queensrÿche、Univers Zero、神鷹牧神(Falconer)、我的另類羅曼史(My Chemical Romance)、Link Wray、The Legendary Pink Dots、冰凍大地(Iced Earth)、鮑勃·迪倫、Benediction(樂團)、嚎叫的上帝薩奇(Screaming Lord Sutch)、Leslie Fish和Nationalteatern都曾在專輯中提到或引用開膛手傑克作為歌名。芝加哥發跡的流行樂團Spitalfield會取這個團名是因為團員認為在描述一個開膛手傑克出沒的村莊,但實際上這不是一個村落而是倫敦東區一個地段。

美國電視劇《犯罪心理》第二季第十八集里的兇手就運用了開膛手傑克的作案手法,只不過兇手是女性。

許多公司,如麥法蘭玩具(McFarlane Toys),也生產開膛手傑克的人形偶或玩具,有時甚至引起抗議。像被連環殺手羅伯特·平克頓殺害的死者家屬就反對溫哥華的維京超級店販售開膛手娃娃。

2006年,開膛手傑克被選入英國廣播公司的《歷史》雜志,並被其讀者票選為歷史上最壞的英國人(BBC)。

⑶ 有個電影叫什麼街少年殺人案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中文片名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英文片名
A Brighter Summer Day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片長
237 min / Germany:185 min (Berlin Film Festival) / Japan:188 min
國家/地區
香港、台灣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滬語 台語
色彩
彩色
級別
Sweden:11(未分級)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楊德昌 Edward Yang
編劇
賴銘堂 Lai Mingtang
楊德昌 Edward Yang
楊順清 Alex Yang
閻鴻亞(鴻鴻) Hung Hung
演員
張震 Zhen Zhang .....小四兒(張震) Xiao Si'r (Zhang Zhen) (as Zhen Zhang)
張國柱 Guozhu Zhang .....父親 Father
楊靜怡 Lisa Yang .....小明 Ming (Liu Zhiming)
金燕玲 Elaine Jin .....母親(金老師) Mother
王琄 Wang Juan .....大姐 Eldest Sister
張翰 Zhang Han .....老二 Elder Brother
姜秀瓊 Jiang Xiuqiong .....二姐(張瓊) Middle Sister
賴梵耘 Lai Fanyun .....小妹 Youngest Sister
楊順清 Alex Yang .....山東 Shandong
倪淑君 Suk Kwan Ni .....小神經 Crazy (Shenjing)
馮國強 Guoqiang Feng .....Piggy
徐明 Ming Xu .....Wang
陳湘琪 Xiangqi Chen .....Little Doctor's fiancé (as Xiangqi Chen)
吳庄 Zhuang Wu .....Officer
王啟贊 Wong Chi Zan .....小貓王(王茂) Cat (Wang Mao) (as Wang Qizan)
柯宇綸 Yue-Lin Ko .....飛機 Airplane (Ji Fei) (as Ke Yulun)
譚志剛 Tan Zhigang .....小馬 Ma
張明新 Zhang Mingxin .....三角褲 Underpants (Mingxin)
林鴻銘
製作人
詹宏志 Zhan Hong .....executive procer
Yu Weiyan Yang .....procer (as Yu Weiyan)
剪輯
陳博文
攝影 Cinematography:
Huigong Li
Longyu Zhang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出品
楊德昌電影有限公司
洗印格式
35 mm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製作公司
ICA
Jane Balfour Films Limited [英國]
Yang & His Gang Filmmakers
發行公司
Cine Qua Non Films [日本] ..... (Japan)
上映日期
台灣
1991年7月27日
加拿大
Canada
1991年9月9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德國
Germany
1992年2月20日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1992年4月22日
瑞典
Sweden
1992年12月25日
英國
UK
1993年3月12日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影片以60年代初台北的真實事件為背景。60年代初的台灣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渾濁的空氣里也流動著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絕望的情緒籠罩在城市上空。來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操著他們各自濃重的口音,山東話,上海話,蘇北話,四川話……在這個城市奔波忙碌著。隨軍逃到台灣的家眷們形成了一個個被人們稱為「眷村」的小村落,在這樣一個城市裡,小四、小明、小馬、老二、小貓王、飛機、滑頭、小虎、小翠……他們成長著,並且拉幫結派地出來混,「小公園幫」和「217眷村幫」逐漸成了勢不兩立的對頭。
在台北,建國中學夜間部的男生小四是個置身學校幫派對立之外的好學生,父親是奉公守法的公務員,母親在小學代課,1949年從大陸遷來台北。家裡共有5個孩子,大姐為了幫父母承擔家庭重擔,放棄出國的願望;二哥和小四一樣,沉默寡言;三姐是個虔誠的基督徒,謙卑忍耐;張震是家裡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裡最小的小妹是個發育迅速的小女孩。
小四與家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緣,暗生情愫,「小公園幫」的老大哈尼也傾心於小明。小明父親早逝,母親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她身上,她過早地成熟,同時周旋於幾個男生之間。數學考試,因滑頭抄襲,小四被記大過。哈尼回台北,要小四好好照看小明。
由於幫派之間的紛爭,哈尼一個人去對抗「眷村幫」,結果被對方的老大山東推到了火車輪下。小四參與了圍剿「眷村幫」替哈尼復仇的行動,山東被殺。
小四父親涉嫌政治被迫寫交待材料並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經質;母親受牽連被免掉了教職。小四因為沖撞校方被勒令退學,轉學日間部。
小明的母親到馬司令家幫佣,馬司令的兒子小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個早熟但夠義氣的少年,小明因母親的原因住在他家。
家庭和學校所發生的事件讓小四難以承受,他覺得小明變了,而小明與小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愛情的矛盾中,他與小馬吵翻。在牯嶺街的舊書市上,小四看見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跡,而小明卻斷然拒絕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連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當場死去。小四被拘捕,初審被判死刑,由於此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第一宗少年殺人案,各界紛爭後,高等法院更審為15年徒刑。
小貓王錄了他唱的英文歌《陽光燦爛的夏日》送給小四,卻被警員隨手丟進垃圾桶。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青春是個無理數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創作緣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 而我已飛過 天是紅河岸
青春殘酷物語
自「台灣新電影」始,一些年輕的創作者可說是用影像註解了台灣,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如此,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亦然。前者以一個家族的興衰,敦厚舒緩地刻畫出台灣人歷史宿命的悲哀;而後者則是藉由一件社會案件,精確冷靜地呈現出蒼白壓抑的上世紀60年代的台灣。楊德昌從個人經驗的角度創造了一個真實的時代,人人得以回到從前,並且深刻地咀嚼「光陰」和「記憶」的味道,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作為失敗成長的祭禮,正是獻給難以忘懷的殘酷青春。
早歲孤寂感影響其電影觀念
楊德昌生於1947年的上海,一歲多隨父母到台。楊德昌經常提到他父母親這一代外省人皆因戰亂而離開家鄉,毫無祖產,楊德昌認為他們「都有非常獨立的性格」。
楊德昌認為他們是「中國傳統社會中非常特殊的一代。」其實不單只歷經戰亂,性格獨立,更重要的是這些來台的家庭,「基本上是沒有親戚,完全沒有中國人最嚴密的組織,所以跟社會的關系一直很獨立,沒有中國傳統社會那些結構,當然也沒有那種束縛;所以我現在和別人交往,基本上保持著一種很簡單的關系;譬如應對,我到現在還是沒辦法很熟練地和長輩應對;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因為家庭組織太簡單。」楊德昌的電影對於現代社會的疏離經驗,或許與其簡單得近乎孤寂的早歲人際關系有較大關系。
電影經驗源自漫畫經驗
楊德昌最初的電影經驗和靈感應該源自漫畫經驗。他曾表示「電影永遠是最花錢的,漫畫就省多了,打球是和呼吸空氣一樣免費。當時老師、父母總以為這是些打發時間的消遣,我到今天還是不能贊同這種看法,因為,這和打麻將之類的消遣最不同的是,這些行為里永遠都存在著一個夢、一種嚮往,一種對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存在的信心。」這段話印證於《指望》或《牯嶺街》的少年們,落寞與不被了解的私隱世界,夾雜著對某些嗜好的鍾情、入迷,有著同樣的單純夢想存在。他表示自己在後來創作漫畫時,「覺得對故事感動的地方都跟以前不一樣了,會以比較悲劇的角度去做,生活上碰到一些比較想不通的事情,會傾向於感傷,都是些較不公開的感情。」
用電影憑吊青春
楊德昌堅信「年輕是一種品質,而不是數量,一旦擁有就不會失去」。「小四」的故事根據楊德昌學生時代的校友茅武的真實事件改編,茅武是建國中學夜間部初二的學生,因女友拒絕他,在1961年6月15日晚上與女友來到牯嶺街談判,談判不成,他將她連刺七刀,致使女友當場斃命。事件發生後,轟動台灣,報刊以「不良少年行凶情殺」來概括這件事件。
與茅武同校的楊德昌對這一概括「耿耿於懷」,多年後當他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憑吊」那起案件時表示:「對我來講最有趣的反而不是茅武的生平或他為什麼殺人,而是那個環境很可能發生這種事,我的出發點基本上還是那段時間,它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講非常重要。我們這一代在那個時候念初中,命中註定到現在就是社會中流砥柱,五十年的環境也許會增強你的個性,也許會削弱你的志氣,那個年代有很多線索可以讓我們看清楚現在這個時代,這是我做這個片子的最大動力。」在楊德昌看來1960年代的台灣是一個「奇異」的時候,也是一個「一直被刻意忽略的時代」(引自該片宣傳資料),所以殺人事件不單是孤立的暴力案例,而成為集體的悲劇了。
以虔誠心支撐巨片拍攝
從之前的《海灘的一天》(1983)、《青梅竹馬》(1985)、《恐怖分子》(1986)「現代都會三部曲」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楊德昌停了五年的時間,對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樣切身的素材,楊德昌有一層特殊的慎重,影片中烙印著比以前作品更復雜的情感關系,全片92個需要修改、重建的場景,片中定妝的演員有90人,資金預算從1300萬擴充到2700萬。
在楊德昌的創作生涯中,鮮有如此龐大的製作架構,尤其是對年代寫實性的努力加工,應該說沒有創作者們自身的成長經驗以及虔誠的感情是無法完成的。
影片拍竣後參展28屆台灣「金馬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力克當年香港的兩部同樣優秀的影片《阮玲玉》和《阿飛正傳》脫穎而出,奪走最佳影片大獎。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經典評述
銳利的現代感和青春化特徵的真實結合;一曲青春的悲歌,一幕夾雜了少年初始的懵懂之美的戲劇;展現與夜色、血腥和貓王的歌聲聯系在一起的別樣的青春。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以青春為載體的影片,它所蘊涵的少年的罪惡是有邊緣性的,自覺的;裡面沒有毒品,沒有性,沒有體驗,但卻有著不成熟卻要做出成熟的樣子來的愛;裡面沒有足夠酷足夠性感的故事與鏡頭,它甚至不是一個關於「成長」或者「墮落」哪怕是「變化」的電影。導演楊德昌只是從少年小四的生活中拈出了一段,很是平滑,但就是在這不疾不徐的敘述中,一切都隨著他那刺向女友小明的刀而結束,小四最終走向了極端,他的青春也結束在牯嶺街上。
在影片里,楊德昌設計的是一種現實的殘酷,一種針刺破氣球的瞬間的停頓,一種把懸在半空的理想剝個一絲不掛的血淋淋。所以當他把這幅60年代台灣的社會圖卷以另一種方式展開的時候,人人都震驚於那灰暗絕望的年代。
楊德昌也許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個角色,但那畢竟是他成長過的年代和他深受影響的氛圍,於是透過光影的魔術,他重新去檢視回顧,那政治的、文化的、兩性的、同儕之間的各種壓抑與亟欲突破的掙扎,都在片中重構的世界裡彷彿活了過來。
媒體評論
影片中的小四多少有著楊德昌本人的投影。小四對60年代的台灣社會的觀點正好代表了楊德昌本人的觀點,小四父親所經歷的白色恐怖,也就是楊德昌本人要傳達的一點政治訊息。本片中不時出現的坦克車,就正有上述的暗喻,電影里的美國流行曲,少年幫派舉辦的舞會,顯示了60年代台灣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之深。片中的大部分情節都在夜間發生,主角好比身處於一個蒙昧不明的黑暗時代,身處於一個黑暗的社會。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本片的話,導演的用心也許更見明顯吧。
——香港《明報周刊》
楊德昌常常以非常的距離處理全面物化社會下的人際冷漠感,但在這部影片中卻出現一大批純真而不冷感的青少年,藉著逝去的60年代,楊德昌投射出對過往不可復見的純潔性的追懷,而小四等人在片中秉持的道德要求與純真夢想都一再為邁向利益世故的社會所摧毀,成為時代的祭品。「少年殺人」此時已演變為「時代殺人」,人人都是「恐怖分子」的主題於是再現,小四隻是被推向暴力極端的犧牲品而已。
——著名影評人 焦雄屏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敘述手法嚴峻而含蓄,電影語言豐富深邃,以復雜的結構和開放式的結局展現了濃烈的心理分析色彩和表現強度。導演楊德昌以熟練巧妙、似散實密的技法把性格各異、來自不同社會和家庭背景的少年串聯在影片中,縱橫交錯而達到內容和結構上的平衡。影片疏離而壓抑,深入都市文化心態的內核,與之前幾部影片相比更加老辣成熟。
——網友 黃小邪
楊德昌的「青春」是也許一種哲學,似乎其也不隨著60年代的遠去而消失,在楊其後的電影《一一》中,雖是成年的故事,但又有少年為女友刺人入獄的橋段。也許楊是想說六十年代一些純真的孩子已經長大,但成熟過後,在今天的世界,青春的故事仍總是會不斷上演。作為少年,到底是身體入世而靈魂自省,還是
完全全與不合理的世俗世界抗爭,是楊德昌的命題,無論時代抑或個人也許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評論人 於哈雷
[編輯本段]人物解構
不是偶然
「小公園」幫和「217」眷村幫的矛盾構成了影片的主體框架。小四作為故事的主要敘述對象,一開始徘徊在各種爭斗的邊緣,基本上處於旁觀狀態,在各種力量的左右下,他一步步被動地捲入了矛盾的核心,直至成為最後的殺人者。這個故事講起來其實也就幾句話:建中夜間部初二的學生小四愛上了「小公園」老大Honey的女友小明,而Honey並不阻止,反而與他單獨暢談,甚為投機。不久Honey被「217」眷村幫老大山東暗算,喪生於車輪下。小四因頂撞校醫被開除,其父也由於所謂的「政治問題」遭隔離審查之苦。而唯一能帶給小四以希望的小明卻又轉與他的鐵哥們兒小馬相好,憤怒的小四一時沖動用刀殺死了小明。但楊德昌是位極有野心的藝術家,他並不滿足於線性地描寫一起青少年犯罪的偶然事件,而是以此為借口一刀捅入社會的心臟,鮮血淋漓地刻劃六十年代台灣轉型期的社會風貌,由此構成了影片的另一主體框架,即以小四一家為代表的自大陸撤退到台灣的上一代和土生土長的下一代台灣人。有能力表現這一母題的台灣影人不止楊德昌一人,但大概只有楊德昌能拍出既熱血奔涌又犀利冷酷的慘烈味道,放到侯孝賢的鏡頭下肯定深沉有餘而血腥不足,因為侯孝賢的電影是鄉土化和成人化的,一如楊德昌「銳利的現代感」和青春化特徵,即使是小四父親這樣的中年知識分子身上也流露出近乎孩子氣的執拗與率真。
小四的兄弟姐妹
總覺得楊德昌不是在用膠片拍電影,而是拿一架放大鏡冷靜觀察,所有細節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示,他卻仍舊躲在暗處不動聲色。他很少用煽情的特寫和背景音樂,對少年人的愛情和青春也幾乎沒有任何外露的渲染,只是靜靜填在一個個零碎的鏡頭里。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長裙,流利的英語,戴手錶的姿勢,還有教訓弟妹的家長口氣,就像是她媽媽留在上海的韶華。二哥的青春混沌而壓抑,在家裡永遠處於被忽視被責罰的位置,流連於彈子房也可解釋為內心中被接納被承認的渴望。三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獻給了上帝,她的聲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靜的,但最後得知小四殺人時歇斯底里的尖叫卻充滿了對神的憤怒和絕望。小妹衣服上的鈕扣總是掉,裙子總是嫌短,那是她迅速成長的青春。
小四
對於小四來講,周圍的一切都是殘酷的。家庭,本來奉公守法的父親卻突遭橫禍,一個完好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學校,官僚的訓導處長(那個最讓人惡心的老頭)不公正的對待;朋友,最鐵桿的朋友之一小馬居然同自己的女友小明好。這一切不是哪個少年人承受得了的,於是他想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對抗這個世界。小明很聰明,她死之前最後一句話說得很
好:「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你想要改變這個世界,你不改變你自己,好了,你去死吧。於是,小四一頭撞向了這個世界充滿各種游戲規則的銅牆鐵壁,或者說這些銅牆鐵壁擠掉了他每一寸生存空間,把他活活地壓死了。
十年前的張震還沒長成今天《春光乍泄》和《卧虎藏龍》里的帥哥模樣,但那張純凈的臉龐在我看來更加飽滿,富於表現力。他用不多的語言把小四沉默、倔強、在現實中不斷碰壁直至絕望的性格發展特徵展現得含蓄而深刻。小四這一形象並不因其寡言而顯懦弱,相反是堅強有力的,他始終不肯放棄自我的信念,寧願被學校記大過、開除也不認錯,寧願毀了自己也不允許小明這樣「沒出息」。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他殺小明這個中心情節上,但不應忽視的還有另外兩個人物對他的影響——父親和Honey。同小四一樣,父親在大環境中的性格發展也是非常飽滿的,在幾乎相同的學校訓導處場景中,觀眾清晰地看到了導演刻意安排的強對比,由影片開始的據理力爭到後來的唯唯諾諾,這個保有年輕人朝氣的知識分子終於被殘酷的現實徹底擊垮。曾鼓勵孩子「要相信自己的未來可以由自己的努力來決定」的父親在小四的精神世界裡倒下了,他就只剩下Honey的精神支持。我常常在想,小四心目中真正愛的究竟是小明還是Honey?這聽起來有點兒荒謬,他遠在認識Honey之前就喜歡上了小明,但是Honey在他生命里的曇花一現無疑給了他巨大的沖擊。整部片子的基調是非常寫實的,唯獨對戲分不多的Honey調入了理想主義的色彩。藍色海軍服下的「小公園」老大英俊而孤獨,他近乎傻氣地單槍匹馬去談判,結果失去了年輕的生命,只是為了像《戰爭與和平》里那個「獨自去堵拿破崙的老頭」一樣去抗爭那些不能抗爭的事。正是這看似不值得的死激發了小四強烈的生機,他第一次勇敢地向心愛的姑娘表白,「我永遠不會離開你的!」而到了影片的最高潮,他甚至發出了「現在,我就是Honey」的聲音。在他拔刀捅向小明的時候,他感到自己是在和Honey一起同醜陋的現實世界爭奪小明。
小明
被殺者小明是一個很復雜的人物,楊德昌加在她身上的已遠遠超出十幾歲少女的負荷。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她對殘酷現實的體會遠比小四透徹,貧窮、動盪、寄人籬下,時刻處在一種沒有安全感的不穩定狀態中,這使得小明身上體現著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純羞澀,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你可以罵她水性楊花,跟身邊每一個追她的男孩子相好,但在看完第二遍後,我為她難過的程度甚至超過了為小四。如果說,在小四由明轉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後的亮色;那麼,在小明早已暗淡無光的青春里,小四就是她唯一的亮色,而這唯一一星光亮,還是被她自己掐滅的。同小四家熱鬧溫馨而相對穩定的氣氛相比,小明和母親總是在為明天的落腳點擔心。她母親曾憂傷地說,「你一定要快快長大。」這沉重的期待和嚴酷的生存環境剝奪了她真正享有青春的權利,她在最單純的年紀就迅速地被這個世界同化了,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她甚至比小四父親還要成熟和衰老。在另一面,小明的眉宇間還閃爍著純真的光芒,她其實是那樣迫切地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因此小四是心靈上最貼近她也最溫暖她的人。但是最終,她還是背叛了小四,也就是背叛了自己,向更為強大的現實世界妥協了。
青春?青春!
小四終於用匕首殺了小明,被判入獄十五年。小貓拿了自己錄制的音帶去看他,卻被看守隨手丟進垃圾箱。空氣中傳來小貓細聲細氣模仿貓王的歌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Do you miss me tonight? 」歌聲稚嫩,是他們單純而認真的青春。我怎能不為青春的死去痛哭?在楊德昌鮮血淋漓的青春里,有誰能夠不失聲痛哭?
[編輯本段]獲獎記錄
·第二十八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原著劇本獎
·第四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三十六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第三十八屆《電影旬報》電影獎最佳外國導演獎
·第四屆《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映演類評審團大獎

⑷ 有哪些恐怖片都是真實事件教材的改編的越多越好…越詳細越好…

嘿 我也很喜歡這種片子 以下這些差不多是我能想到和找到的 簡介是豆瓣中豆列復制來的 和其他朋友重復的就不說了~
鬼肢解 泰國真實案件改編,丈夫把妻子肢解後,用抽水馬桶沖走
《驅魔》 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70年代初史上唯一經教廷承認之駭人事件。主人公原型來自德國的一個叫Anneliese Michel的普通姑娘
《安魂曲》 Requiem 70年代初史上唯一經教廷承認之駭人事件,於艾米莉羅斯的驅魔記來源於同一真實事件
《美國式犯罪》 An American Crime 上個世紀60年代的震驚全美國的真實事件改編
《字母殺手》 The Alphabet Killer 上個世紀70年代的事件改編
《陌生人》 The Strangers 美國一宗度假屋殺人懸案
《吸血女伯爵》 Bathory 根據歷史真實人物——匈牙利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 (Erzsébet)改編
《MR 73左輪槍》 MR 73 本片的導演奧利維埃·馬夏爾當過警察,本片根據他1981年參與調查的一部真實案件改編
《芳心謀殺案》 Lonely Hearts 改編自上世紀40年代美國一個真實的案件
《女魔頭》 Monster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艾琳·沃諾斯一共殺死了六個男人(其中還包括一個警察)。她被媒體聳人聽聞地稱為「美國第一個連環女殺手」,而整個案件的審判經歷了長達十年時間。
《殺人王曼森》 Helter Skelter 取材於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妻子被殺害的真實事件。1969年8月8日殺人狂Charles Manson宣布進行終極計劃「Helter Skelter」,並揚言只有他的信徒才可以存活下來。首個受害的是著名導演波蘭斯基的大宅,除了波蘭斯基外出拍片避過一劫之外,包括他有身孕的妻子Sharon Tate在內的5人都被虐殺,接著則是一間超級市場的東主La Bianca夫婦。但這場戰爭在這里就停住了,原因是其中一名中堅分子Susan Atkins因另一椿謀殺案被拘捕後,把所有罪行招供,MansonFamily就此瓦解。
《死亡實驗》 Das Experiment : 改編自1971年Zimbardo領導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這一著名心理實驗
《活鬼胎》 The Unborn 根據2000年發生在泰國的真實故事所改編, 至今已成為泰國街頭巷議的傳奇之一
《虐殺》 Chaos 題材源於真實案件,主要講述兩個輕薄女子參加完派對之後誤入歧途,以為來到了一個快活的樂園,其實她們遇到的是一幫匪徒。一番引誘之後,她們竟然卸下了所有的防衛,就像任人宰殺的羔羊。
《美國怪談》 An American Haunting 美國歷史上唯一一起官方承認的冤鬼索命致人死亡的案件
《驚魂記》 Psycho 故事來自一個以真實事件為基礎的小說:一位盜取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間,來到一家汽車旅店;卻在浴室中遭精神分裂的狂人殺死,這便是影史上著名的淋浴戲。靈感來源於50年代連續殺人魔Ed Gein的真實事跡。
《狼溪》 Wolf Creek 影片根據1989到1992年間在澳大利亞休姆高速公路沿途發生的「背包族兇殺案」改編。號稱澳洲版的「德州電鋸殺人狂」
《山腰絞殺手》 The Hillside Strangler 影片根據70年代末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案件改編,一對心理變態的堂兄弟以將陌生人劫持凌虐最後絞殺為樂趣,先後有十幾個無辜者死於他們的殺人游戲中,警方花費數年時間和精力才最後將他們緝捕歸案。
《開膛手傑克 》Jack the Ripper 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是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間,於倫敦東區的白教堂(Whitechapel)一帶以殘忍手法連續殺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兇手代稱。犯案期間,兇手多次寫信至相關單位挑釁,卻始終未落入法網。其大膽的犯案手法,又經媒體一再渲染而引起當時英國社會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歐美文化中最惡名昭彰的殺手之一。
《 來自地獄》 From Hell 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同一事件
《剃刀開道 》Sweeney Todd 根據十八世紀倫敦一個真實的連環殺人事件改編,兇手是倫敦東區艦隊街的理發師,在椅子上的客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他常常將他們的脖子一刀割斷。
《理發師陶德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Tim Burton版本
Ed Gein: The Butcher of Plainfield 根據美國五十年代轟動一時的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而Ed Gein就是這個連續殺人犯的名字
《人皮殺手》 In the Light of the Moon 與上同一個案件改編
《伊甸湖》 Eden Lake(強烈推薦 超級喜歡) 改編自轟動歐洲的虐殺事件:青少年將度假情侶包圍獵殺後,父母還幫忙行凶,最後東窗事發,卻因兇手未達法定年齡而無法定罪,在經道德團體爭議及衛道人士的抗爭無效後,仍然上映,並獲得相當程度尤其是青少年觀眾的追捧

接著補充 太多了 我盡量選的都是自己看過的或是口碑比較好的~
《驅魔人》 The Exorcist 故事改編自1949年,發生在美國馬里蘭州的一樁真人真事
《羅密歐點》 R-Point 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羅密歐點是位於胡志民市西南部80公里的小島,越南戰爭時期,是美軍和越軍爭奪的重要據點。 1972年,所屬於美軍編制的韓國猛虎部隊小分隊的9名隊員失蹤,之後6個月的時間里在這片熱帶雨林中,不斷有失蹤的隊員通過無線要求總部救援。據說叫「不歸」的門還在那個入口,還有人目睹了被殘殺的那個少女的靈魂。電影《R-POINT》就是以那個地方為背景,改編了以不明原因全部死去的法軍的真實故事。並且以韓國部隊的秘史展開故事。
《康乃狄克鬼屋事件》 The Haunting in Connecticut 1987年,康涅狄格州中部一座名叫紹辛頓的城鎮里就發生了一起非常恐怖的事件。自始至終,他們都不知道他們的經歷將會被記錄下來,成為美國歷史上出現的一次最為極端、可信的超現實經歷,而這部《太平間鬧鬼事件》,就是根據這個曾經真實發生過、有跡象可循的案例改編而成的。影片是於2003年開始進入正式的製作歷程的,這一切都要源於製片人安德魯·特拉帕尼(Andrew Trapani)正好無意中看到了一部電視紀錄片,裡面所講述的是卡門·里德(Carmen Reed)和她的家人所經歷的一些不可思議的恐怖事件。
《Death Tunnel》 / 死亡隧道 真實怪談改編,纏繞在肯塔基州路易西村衛佛里丘上的廢棄療養院區周圍,由於是埋藏著超過六萬三千具死屍的遺址,被列為全球十大恐怖禁地之一。
《BTK殺手》 The Hunt for the BTK Killer 根據1974年美國堪薩斯州威奇托市的連環殺手丹尼斯·雷德事件改編。此人作案手段殘忍,犯罪心理冷酷,從上世紀70至90年在該地區至少有10人慘遭其毒手。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這名連環殺手每次殺人後,會在第一時間里告知各家媒體,公然跟美國警方和FBI特工玩「貓捉老鼠」的游戲,在和警察玩了31年的恐怖「游戲」之後,這名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終於在2005年2月26日落入法網。
《勾魂手》 The Boston Strangler 根據新聞事件拍成的驚險犯罪片,導演理查德.弗萊舍以半紀錄片方式處理本片。劇情描述六十年代,波士頓出了一名色魔,四處肆虐女人,手段極為殘忍,不少婦女都死於他的手下,令全城為之震驚。
《梨泰院殺人事件》 이태원 살인사건 根據1997年4月在韓國梨泰院發生的某漢堡店殺人事件真實故事改編。在當年的真實故事中,一名駐韓美軍家屬與一名美籍韓人聯手在梨泰院用凶器攻擊韓國某大學生,最終這名大學生搶救無效死亡,但涉及案件的兩名嫌疑犯最終都因證據不足而無罪釋放,引起韓國國民極大的憤怒。
《第27章》 Chapter 27 在「甲殼蟲」樂隊主唱約翰·列儂被殺25年之後,這是一部描寫殺害列儂的兇手馬克·大衛·查普曼犯罪心理的電影。
《地牢少女》(這個片子很沒水準) Dungeon Girl 影片根據奧地利少女娜塔莎•卡姆普什(Natascha Kampusch)失蹤案改編,罪犯沃爾夫岡•皮利科洛皮爾(Wolfgang Priklopil)與娜塔莎被發現當天卧軌。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壯年漢子,非法綁架、囚禁了一個美少女。在這個「世外桃源」般的二人世界,少女從起初的對立、恐懼,到後來逐漸被漢子所吸引,一樁惡性案件變了味兒,很讓人「囧」。而這個男人其實並沒冒犯少女,只是背地總用洋娃娃瘋狂自慰,這也映證了「生活遠比小說離奇」的觀點。
《人頭豆腐湯》 本片根據香港一宗最受爭議殘酷虐殺案(1999Hello Kitty藏頭案)改編而成,原案件早先刊登於於各大小報雜志,並圖文並茂,見者無不心驚膽寒。這宗審訊時間長達6周的支解案如此駭人及轟動,是在審訊期間,不斷爆出3名被告如何虐打任職舞女的死者樊敏儀(23歲),及事後如何駭人地處理屍體,甚至將死者人頭縫合在一個Hello Kitty公仔內的恐怖手法,令人毛骨聳然。
《烹屍之喪盡天良》 改編自1999Hello Kitty藏頭案
《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 改編自80年代發生在澳門的碎屍奇案。電影名氣太大了,遠遠比案件有名得多。由於警方一直沒有找到那10名失蹤者的屍首,人又是在飯店殺的,一經媒介輿論傳播開來,民眾嘩然,一種疑犯把屍體當豬肉做包子的說法迅速流傳開來。這也就有了後來李修賢炮製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
《烹夫 》: 1988年康怡花園烹屍案改編。《烹夫》惡心重點在於肢解和拿丈夫煮湯,觀眾另外一個關心恐怕是精神失常的女人到底有沒有做過此案。最後,陪審團以五比二大多數裁定被告誤殺罪名成立,被告被判入精神病院接受無限期治療。聞判後馬潔芝保持一貫冷漠。
《的士判官》 影片開頭打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字樣。黃秋生飾演保險業經紀阿建,本來是個用功老實的市民,事業剛剛起步,家庭幸福美滿。可是,竟因為一名司機拒載,使暴雨夜臨盆的妻子在被趕下車時發生意外,致使難產而死。阿建自此性情大變,決定報復,先後殺死了數名拒載的計程車司機。案件引起很大震動。
(感謝豆瓣里豆列的簡介信息~)

⑸ 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楊德昌導演的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nqkyABEtgt4dHxfuoeEZxQ

提取碼: ncbh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改編自台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楊靜怡、張國柱、金燕玲等人主演。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台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於1991年7月27日在台灣上映。

⑹ 十部匪夷所思事件改編的電影,《德州電鋸殺人狂》真的發生過!

No.10《納粹女狼人》並非子虛烏有

如果你從沒聽說過《納粹女狼人》,那麼恭喜你,因為這整部電影存在於YouTube是有原因的。注意,我們不是在推薦它(它反映的是所有現存最危險的工作之一,包含性,虐待,以及無端的納粹行為),但它確實存在。並且還有續集。

伊爾莎(Ilsa)名義上是一個決心證明女性比男性更能耐受懲罰的納粹「科學家」。而她折磨人的方法還包括給赤身裸體的人施以酷刑——影片簡直稱得上是70年代版的《人皮客棧》,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事實上,伊爾莎·科赫(Ilsa Koch)和伊爾瑪·格蕾澤(Irma Grese)曾是女囚集中營的看守,她們因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而為第三帝國的人們所熟知。在此我們就不一一細數她們的所作所為了。就像電影中的伊爾莎,這兩個所謂的女科學家卑劣地以科學為借口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這也使影片《納粹女狼人》成為唯一我們所了解到的,雖然令人難以置信,卻確實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性虐片。

No.9《獵殺紅色十月》真實故事更加殘酷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向你的孩子或弟妹們描述90年代,那麼這部電影可以作一個很好的開頭。除了90年代,你在哪也看不到蘇格蘭人能演立陶宛人、亞歷克·鮑德溫演壞蛋、潛水艇電影不是爛片。

好吧,好吧,《獵殺》其實還挺有意思: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在劇中扮演了一艘蘇聯新型核潛艇的艦長,艦上擁有還處於試驗階段的新技術。這位艦長企圖帶著潛艇叛逃到美國,並以此結束這場在他看來「沒有交戰,只有傷亡的戰爭」。但是,美國方面以為他正准備進行一次襲擊,而真相只有亞歷克·鮑德溫知道,因為……他是亞歷克·鮑德溫。比較離奇的是,在我們看來,真實事件要遠遠精彩的多。1975年,瓦萊里·薩布林(Valery Sablin)是在整個蘇聯海軍等級中排第三位的軍官(區艦隊指揮員),他認為蘇聯正在衰落,不同於蘇格蘭人式的懦弱叛逃,他決定將他的護衛艦「警戒號」(the Storozhevoy)徑直開往波羅的海,並播放廣播動員革命。沒錯:薩布林軍官沒有逃走,他事實上想要發起一次革命。

No.8《死神來了》片頭來源於一場真實的空難

《死神來了》系列電影中存在著不可思議的商機,讓劇組狠狠掙了一筆(至少足夠保證續集的製作),但是它們依舊拍的那麼爛。電影劇情的設定是,主角通過種種行為「欺騙了死神」,而電影餘下的部分都在講述死神如何討厭被欺騙。只要有「一個好的電影想法」,這幾乎算不上一個「想法」,但是製片人們卻一次又一次地通過這種方法賺得瓢滿缽滿,他們顯然知道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事。顯然,電影的設定從沒發生過,但故事的第一幕確實是真的: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在他的評論中指出,第一部影片中墜毀的飛機(對死神最初的欺騙)源自美國歷史上第三大空難——環球航空公司800號班機空難。

電影版的空難航班雖然航班號有所不同,但它們都墜毀在同一地點,而且殘骸都幾乎相同。艾伯特說,他不想「落入俗套」。如果你的廉價暴力小黃片是照著死過人的空難現場重現的,我想我們不會把它當作一種「俗」。唯一讓人覺得更糟糕的是,相比於你所創造的「藝術」,怎樣才能讓人們能忍受你那些畫蛇添足的玩意兒。

No.7《初戀五十次》(這個是碰巧)真實的故事

2004年由德魯·巴里摩爾(Drew Barrymore)和亞當·桑德勒(Adam Sandler)領銜主演的浪漫愛情喜劇——《初戀50次》,講述了一個勇敢而又迷人的獸醫愛上了一位可愛卻又有些古怪的女士的故事,這位女士因嚴重的頭部外傷而患有短暫性失憶症。在劇中,德魯·巴里摩爾飾演「露西」,而亞當·桑德勒依舊飾演他「慣常演繹的傻*腦殘角色」(註:從來都沒有人請過前十的我來寫電影DVD盒背面的導語……)。腦袋被夾了是本片的精髓:露西每次睡覺都會重置她的短期記憶,所以桑德勒每天都想出新花招來博取她的歡心。我一直在疑惑,為什麼桑德勒不用同樣的技巧來追女孩呢,既然他明知那樣行之有效,而露西也不會記得前一天發生了什麼,還那麼實在幹嘛……篇幅有限,讓我們來看看真實的故事是怎樣的。英國的米歇爾·菲爾珀茲(Michelle Philpots)曾於1985年和1990年兩次受到頭部創傷,現在她每天一覺醒來,都會把前一天發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凈。就像露西一樣,米歇爾在她受傷之後也結了婚。每天早上她丈夫都得重新提醒她,她已經結婚了,通常都會拿出結婚相片給她看。

從她自己的態度來看,或許是一種人類精神的體現,亦或是英國式迎難而上的固執。她說她很喜歡「東區人Eastenders」這樣的劇,盡管她從來都不知道「故事說了些什麼」。並且雖然她記不得自己結婚了,但她還能記得她遇見她丈夫的那一天。

有意思的是,某些關於她的報道似乎完全誤解了電影《土撥鼠之日Groundhog Day》的情節了。

No.6《黑太陽》慎看!可能會在你心頭縈繞

作為第一部被歸為「三級片」 的電影,《黑太陽》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殺戮色情片」最早的例子,它敘述了關於「731部隊」的故事。「731部隊」是二戰時一支部隊,他們在中國和蘇聯俘虜身上進行人體試驗,以測量俘虜們對疼痛的耐受極限,並且他們覺得給未被麻醉的俘虜進行活體解剖是一件有趣的事。(劇透警告:並不是很有趣……)731部隊是真實存在的。日本或許是為了超越納粹,而意圖製造一種高傳染性的黑死病來對付中國人。除了「將人活生生地剝開」,731部隊利用活人測試武器威力,讓俘虜感染各種不同的疾病,還有……是的,如果你願意,你能在電影里看見其他的行徑。但是在此重申,我們並不是在推薦它。

No.5&No.4《德州電鋸殺人狂》,《精神病患者》

盡管兩部影片大相徑庭,但不論是《德州電鋸殺人狂》還是《精神病人》都成了最具影響力的恐怖影片。當後者向世界展示著一個扭曲的結局,並成為公眾廣泛贊同的,史上最成功的恐怖電影時。前者證明了,作為一部恐怖片,你並不需要什麼情節和表演,只要你讓一個壯漢拿著嚇人的東西追著女人滿街跑就好了。兩部影片中的兇手(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包括《沉默的羔羊》里的水牛比爾)都是以威斯康辛謀殺案的兇手艾德·蓋恩(Ed Gein)為原型的。究竟是什麼使艾德在好萊塢有了崇拜者?我們很難找到一個主要的原因,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與他那駭人的長相,他對他那精神失常母親的迷戀以及他那用人的乳頭做成的皮帶等諸多因素有關。他還用人皮做過面具,用人皮做過套裝,用人皮做過燈籠……

嘿!真皮的東西可貴了

No.3《洛奇》原型是一個硬漢

可悲的是,人們常常忘記,西爾維斯特·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的職業生涯——絕大部分都由廢話構成——是從一個心理活動復雜卻又十分動人的故事開始的。在故事中,一個人在一天的最後一刻想要讓人們注意到他的努力與付出。《洛奇》就是這樣一個關於失敗者一直都是失敗者的故事。它告訴我們,有時只要嘗試一次就夠了,即便你沒有成功。在70年代,有一個不知名的拳擊手名叫查克·維普納(Chuck Wepner外號布里德——the Bayonne Bleeder),如果說《洛奇》不是以他為原型,那麼只能說太巧了。

好吧,並不完全一樣:真實的布里德是一個來自新澤西的安保人員,而沒有在費城的肉店工作過。據他所說,他也從來沒有溜過冰,或者穿過高領毛衣。

那有哪些相同點呢?除了以上所述,其他都完全一樣!布里德與一個拳擊手打過一場拳擊(就像洛奇在《洛奇III》中一樣),他努力贏取比賽,即使站在他面前的是黑人重量級冠軍:拳王阿里。

幸運的是,布里德得到了他所應得的:他在1976年起訴了史泰龍,他們給了他一筆錢,具體數額不為人知。

也許以後我們得稱他「維普納先生」了。

No.2《大白鯊》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跟你想像中的會有出入

大多數人都覺得,最初的「暑期檔大片」並不會努力去做到真實。沒有鯊魚會那樣頻繁而又殘暴地侵襲,而且體型也沒有那麼大——更別提極具進攻性的公牛鯊了。

但話說回來,誰會在乎實際呢?我們會!《大白鯊》這部炫酷的電影擁有極佳的電影原聲,但是說到底,我們今天討論的是真實性。

眾所周知,《大白鯊》是基於1916年的澤西海岸鯊魚襲擊事件。盡管在影片中鯊魚的進攻行為為營造氣氛被誇大了,但事件的受害者人數並沒有因此而有所增加。當第四個人被一條不明鯊魚襲擊身亡後,新澤西人民憤怒了,他們為了鏟除「吃人惡魔」,拯救旅遊業,展開了大規模的捕鯊行動——這與影片中的情節如出一轍。

請記住,魚類學家當時認為,鯊魚在溫和的氣候下是相對無害的。甚至有人聲明,「即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白鯊也沒法將一個成年人的大腿咬下來。」

當這一言論被證偽時,人們震驚的面容大概不亞於經典電影中那些大型食肉動物憤怒的樣子吧。

No.1《百戰榮歸》真的就發生了

這回我們得跳過劇情簡介環節了,因為劇情梗概就是真實發生的事!關於一戰美國老兵

奧迪·墨菲(Audie Murphy)的電影《百戰榮歸》由同是二戰美國老將的奧迪·墨菲——他本人……本色出演。

說起墨菲的故事,那簡直就是《美國隊長》掐掉注射超人士兵血清的翻版吶。正如史蒂芬·羅傑斯一樣,他身高5.5英尺,體重110磅,同時也和羅傑斯一樣在真正入伍前申請過軍隊里每一個軍種。之後,他得了瘧疾。因為如果你沒個三長兩短的,沒人會覺得戰爭有意思。(美國隊長身高6尺2,體重220?……呃……隨意啦……)

事實上,墨菲他這人不缺乏瘋狂的經歷,但最令人稱奇的還得算那次讓他獲得最高榮譽勛章的事了(那些故事可真算是讓人生畏了)。在奧爾特茲維(Holtzwihr)戰役中,墨菲的連隊到達德國推進線時僅剩有19人(原有128人),於是他做了就一個士兵而言一切合理的事:把剩下的隊友送到後方,這樣他就能獨自堅守陣線了(真棒!)。在他手中的M1卡賓槍子彈打光了的時候,他爬進了一輛著了火的坦克,一邊打電話呼叫火炮支援,一邊用坦克上的點50口徑機槍放倒了整個德軍步兵部隊。

之後,他的腿中彈了。

再之後,他的電話線也被切斷了。

再再之後,他通過某種途徑組織了一次反攻。

那麼,當任何人都會被嚇得屁滾尿流的時候,為什麼他卻決定獨自一人來幹掉一整個德國步兵兵團呢?用他的話來說:「他們殺了我的朋友。」

所以,對於「理智的士兵」來說,我們才是「瘋子。」幹得漂亮,兄弟。

⑺ 香港經典殺人案電影

搜一搜吧,有很多的。
想《三狼奇案》、《烏鼠機密檔案》、《雨夜屠夫》之類的。
沒看過《暗花》的話可以看一看。
還有林嶺東的《目露凶光》、《極度重犯》、《高度戒備》等都是經典的作品。

閱讀全文

與東區殺人事件微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