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微電影 > 弟子規微電影第四十三集感悟

弟子規微電影第四十三集感悟

發布時間:2022-12-15 21:22:49

1. 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1

.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弟子規》譯文:父母叫我們,要馬上答應,不能遲緩。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立即行動。

中華是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郯子的年輕人。他冒著生命危險,突破重重困難取鹿乳奉親。身為兒女,我們不必刻意模仿「郯子鹿乳」的壯舉,但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真誠回報父母。再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們捫心自問,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我們做到了嗎?

生活中,有許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什麼事情都讓爸爸媽媽來做,而爸爸媽媽叫他們做一點事情,他們不是趴在地上又哭又鬧,就是拖拖拉拉。從小到大,當我們生病時,父母給我們端茶送水;當刮風下雨時,父母給我們遮風擋雨……而現在父母叫我們幫忙時,我們又是怎樣做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多年,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為他們做點事嗎?我們就不感到羞愧嗎?

如果你連「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點對父母的基本禮儀也做不到,那麼又談何報答父母對你的養育之恩呢?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做爸爸媽媽貼心的小棉襖,做孝順好少年。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2

作文一個大約一歲左右的小男孩,癱坐在一片廢墟中,絕望地哭泣!時代發展的要求,銳意進取,自強不息。先秦諸子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而不同」,這些名言的千古流傳,就凸顯了和諧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於是,我就先把碗碟和筷子放進盤子里,滴了幾滴洗潔精,還真油膩呢,像泥鰍一樣在我的手裡轉來轉去?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通過閱讀《弟子規》,我感悟道理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當然光感悟還是不行的,還要有實際行動,還要有實踐的過程。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3

在寒假裡,我重讀了《弟子規》這本經典後,我更加深刻地感悟了《弟子規》要告訴人們的許多道理。我發現,要做一個人必須做到尊重長輩、誠實守信、尊敬朋友、做事謹慎這幾點,才能成為受人尊敬的人。

《弟子規》中,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泛愛眾、親愛仁和餘力學文,分別告訴了人們如何做到孝敬長輩、關愛他人、謹慎小心、誠實守信。

書中最使我記憶深刻的是這么幾句: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長者立,幼勿座,長者坐,命乃坐。這三句的意思是: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准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父母親生病的時候,他們的葯我們必須先嘗嘗溫度,連夜地服侍父母親,不離開床邊;長輩站著的時候,我們晚輩決不能坐下,必須長輩同意時,我們才能下坐。看到這里,我自己羞愧不已。聖人要求我們要孝敬長輩,百善孝為先,要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必須孝敬、尊重長輩。而平時,我過的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父母親的勞累,有時還會和父母頂嘴。

這次讀了《弟子規》,我一定要像書中所說的那樣尊重父母親。讓我知道了作為一位兒子所該做的事情,我要以《弟子規》來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端正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4

今天,我拿起手中的一本書《弟子規》,並認真閱讀了書中內容。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教會了我們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當中讓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話便是:「朝早起,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這段話的意思:清晨要早起,不要睡懶覺;夜晚,不要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經常熬夜從而損壞身體。畢竟人生很短暫,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自己的寶貴時光。每每讀到這一段話的時候,我的腦海總會浮現出那一件事。

記得有一天的夜晚,我正悠閑地坐在沙發上看著自己最喜愛的電視劇,這時,媽媽朝我走過來,對我說:「芳芳,該睡覺了!趕緊把電視關了,不然明天上課會沒有精神的。」聽後,我假裝可憐兮兮地對媽媽說:「就一集了,等看完了我馬上回房睡覺,求你了,媽媽」可媽媽二話不說,就把電視機關了,還不停地念叨:「小孩子不能睡遲覺,不僅傷害身體,還很容易衰老的,你要聽話,趕緊回房睡覺!」盡管如此,我還是滿臉的不情願,可在媽媽的要求下,最後我還是乖乖回到房間去了。沒想到,剛進房門,我就看見床上躺著一台平板電腦,心裡不禁一陣竊喜:幸好媽媽沒有發現拿走,嘻嘻,我可以拿它看電視劇咯!於是,我快速關了房燈,偷偷看起了電視劇。就這樣,我看了一集又一集,結果實在是困得不行了,我才不知不覺中睡著了。

天亮了,媽媽准時把我叫醒,我才發現自己只睡了四個小時!難怪眼睛感覺都睜不開了。然後,我睡眼朦朧地走進衛生間洗漱。「啊!」我發現鏡子里的自己眼睛腫了起來,還有厚厚的黑眼圈,嚇得我直後退。

這件事給了我一個很深刻的教訓。從今以後,我要時刻謹記:朝早起,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不要再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熬夜,要學會愛護自己,也愛護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5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後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後在利用剩餘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於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裡,就一頭栽進房間里,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後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像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裡,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麽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後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並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貿然就跑進去。

……

《弟子規》里的行為作則,就是作為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矩。我們要把《弟子規》中所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導向,跟著書內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的美德。道德於現在社會是不可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內存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德育之根。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6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它備受古今中外學者的推崇,內涵廣傅精深,很值得一學。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兒童對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以後怎麼定,起筆很重要。在這里,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於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當然《弟子規》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對它的內容和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書讀千遍,其意自見」通過老師、家長的指導,再加上自身不斷的背誦,不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讀水平、記憶力、行為品德等多有較大的提高。

我讀完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助我,鼓勵我的情景;老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後,不,我現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為他人著想,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7

《弟子規》是繼《三字經》之後,儒家思想啟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讀本,作者是清朝的一位教書先生——李毓秀,他告訴我們,按照聖人孔子的思想,應該遵守哪些規矩。

《弟子規》是從《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開始,講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愛」。而這句話也在《錢文忠解讀〈弟子規〉》一書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從最基本的「孝」講開去,層層深入,直至最後的「學」字,和我們一起分享了古代先賢所謂的「規矩」。錢文忠先生解讀《弟子規》也沒有想像中滿篇的之乎者也,反而用詞用語十分貼近生活,用古今中外的實例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詳解了全書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

而今,雖然隨著社會進步,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我們還是能看到各種「不規矩」在我們的身邊上演,長此以往,社會如何和諧。所以,只有懂規矩,守規矩,大家本著原則和信條做人,社會才能有序、平穩、健康。所以《弟子規》的作用不只局限於時代背景下對孩子的教化啟蒙,在現今也有著其對社會的現實意義。但是真正理解或者說學習規矩,不能也不是簡單的背誦,而對照「規矩」的反思和自我檢討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才是正確的學習過程。否則,就算能倒背如流也不過是死讀書而已。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將文化落地為文明」,將規矩在生活學習工作過程中踐行,按照社會公認的道德和禮儀規范接觸社會,進入社會,乃至服務社會。唯有如此,你才能被廣泛認可。而一個有著完備知識和技能,但缺乏基本規矩和道德的「人才」是很難被社會所接納的。因為,知識和規矩的失衡很有可能導致知識成為某些人謀求不正當利益、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武器,此類例子觸目皆是,我想不必贅述——而且,這也只是從一個方面體現了規矩的'重要……

當書本翻過最後一頁,細細品味起來,覺著錢文忠先生的解讀平實、易懂,而且有許多地方在原意上做了符合實際的繼承和發展,也算是真知灼見,做到了古為今用。我想,如果我們能如主講者所期望的哪樣將先賢的思想精粹吸收融入日常的生活中,或許我們的生活能有更多亮彩。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8

從去年開始,學習《弟子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得到丹溪小學全體教師認同,於是大家捧起《弟子規》,與聖賢為友,深入探討其思想,體會其精神。老師們認識到,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對經典文本,如果僅僅止於言傳,自己不深入體會、感悟、實踐,就很難引起學生共鳴,更無法進一步落實到行動中。因此,老師們在學習過程中努力做到身體力行,承擔起了經典導讀和行為示範的雙重任務。

學校把「《弟子規》教法」作為教師的校本培訓課程之一,校長周末常帶老師去校外切磋教學方法,交流學習體會。全校老師人手一本《弟子規》教材。為了使學習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我們將其作為校本教材,在周前會上指導老師逐字逐句誦讀、理解、背誦,學校不定期進行檢查、評比、演講。

《弟子規》的確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時也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它走進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他們的家庭,規范著他們的日常行為,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航針」。在《弟子規》的熏陶和滋養下,學生的自律和行為規范能力有了較大的變化,家長老師們最大的感觸就是孩子們「變得懂事了」,愛學習了,對長輩彬彬有禮,獨立性也增強了,親子關系更融洽了。學生在學校舉止文雅,課堂紀律良好,課間活動井然有序,在活動中,孩子們增進友誼,鍛煉身體,彰顯了健康、活潑的天性。

《弟子規》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這24個字清楚明晰地告訴我們每個人出塵入世做人的基本准繩。

一是孝。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講究一個「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都很認同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筍」、「王祥卧冰求鯉」、「黃庭堅車衣順母」、「張良為母埋兒」等二十四個典故,寓意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孝順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這些典故里的人和事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長久不衰。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推進、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國人越來越重視和發揚傳統文化,不少單位、個人都把《弟子規》作為職業操守和行為准則。一個人做到了「愛父母」「愛兄長」,有這樣一顆孝心、善心,那麼他一定很能做到「愛祖國」「愛人民」。 讀書筆記

二是信。為人處世,除了孝道,就是誠信。誠信為本,誠信也是國人所追求和倡導的一個基本素質。《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一個人假如沒有信用,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這在當今的誠信社會尤其重要。《論語》中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友諒,可以解釋為「諒,信也。」信就是誠實,做朋友,交朋友,要為人誠懇,不虛偽,朋友之間誠實交往,才能感到內心的妥帖,安穩。友便妄,是指言過其實,誇誇其談,與《弟子規》中的匆佞巧相對,只會耍嘴皮子,沒有真功夫,也是很有危害的。人與人之間相處,都是希望自己與對方能夠真誠地交流,合作,坦誠相對,誰願意對方對自己隱瞞什麼,甚至欺騙?誠實是金,誠實可以為自己打開一個友善的環境,可以讓自己有一個光彩的人生。

三是仁。對於身邊的人要有顆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壞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尊貴、貧賤,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也毫無虛假。「泛愛眾」,是大愛,就是愛一切人,要全心全意為全人類服務。只要心裡裝著一顆大愛之心,就一定能夠千方百計去解決社會種種問題,一定會為政清廉,兩袖清風。「而親仁」就是說,我們時時親近仁德之人,就能夠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你每天接觸的都是品德高尚的人,無形當中德行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假如身旁都是品德低下的人,久而久之自己的言語、行為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親近仁德之人是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 讀後感

總之,《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經常廣泛運用,逐步孕育出重德、崇德、立德、尚德、明德、修德,厚德品行。今後,還要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南。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讀後感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准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9

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

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弟子規》有感範文10

上星期,校長推薦我們讀《弟子規》這個教我們做人的書。就像總敘裡面說的:「弟子規聖人訓」。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入則孝」,它告訴我們: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當先。

每節課前5分鍾左右,朗朗的讀書聲:「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在這讀書聲中,我臉紅了,我頓時想到了我在家裡的——不禮貌、不尊重。

我們的確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

我讀到第一句時就想到了:有時父母叫一聲,我們沒有答應他,父母以為我們沒有聽到,就會多叫幾聲,我們反倒覺得厭煩,去頂嘴……。.

「冬則溫 夏則清」大家不覺得這些東西都是父母為我們做的嗎?不要用年紀孝長大再孝順父母為借口,其實現在完全能夠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應該都聽過在《新三字經》裡面「能溫席 小黃香」這家喻知曉的詩句吧,這小黃香這么懂事,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懂事一些呢?

讀完這一頁,我感受頗多: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這使我想到了,我生病的時候,父母也是「葯先嘗」,也是「晝夜侍不離床」雖然那時候,已經病的不輕,也看不清父母的樣子,唯一看得最清晰的就是父母為了我著急的神情。

現在我呼籲大家做到這弟子規上的每一句詩句、呼籲大家給父母一封檢討書,做到以下幾點:

1一定要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

2為什麼自己所犯的事是錯?

3父母對於自己的辛勞表現(事例)及表示感謝

4認清自己為什麼會做那些事?

5提出合理性建議,在什麼情況下自己會尊敬父母

6懇請父母尊重自己的意見從而教自己做人的禮儀

7表示態度以及將來的學習禮貌計劃請父母放心

好了這次《讀弟子規有感》就到這里,大家肯定也有說不完的話,下次再見!

2. 《弟子規》感悟和啟發怎麼寫

思路:根據《弟子規》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

我從學習《弟子規》有四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盡善盡美。應該怎樣盡到作為子女的孝道,我現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佛法里說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

我常常從電視電影里看到外國人吃飯前會念祈禱文,都是些感謝的話,而且還有感恩節,專門抽時間來想想如何感謝那些對自己有恩的人。時常懷著感恩之心,念念想著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

第三,為人要謙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為他人著想。《弟子規》讓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



第四,要找准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

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作為人生的目標。因為如果以外在的物質作為追逐目標,無論多少都不能讓人感到真正長久的快樂,這種快樂可以充滿人生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過程,這種快樂我想應該是可以帶入墳墓並影響後世的,應該不會讓人的一生有什麼遺憾。

《弟子規》給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讓我學會了什麼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現在生活的快樂同時又有積極人生目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其次,看了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僅自己要去學習《弟子規》而且要不時的把自己的行為和《弟子規》的要求對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還比較遠,我要從小事情,小細節做起。所以我要繼續努力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快樂帶給周圍的人,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為社會和諧和穩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3. 《弟子規》的感悟有哪些

描寫思路:可以根據《弟子規》中的核心思想作為主題,描述學習過程中,學習到的感悟,可以摘抄其中比較有印象的內容,進行具體的描述,最後再次總結,從中學習到了什麼,正文: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我對書中提到的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 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布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

現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

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提高自己的修養。

4. 《弟子規》感悟有哪些呢

《弟子規》感悟回答如下:

「冬則溫,夏則清」,當我讀到這一句的時候,我不禁汗顏起來。冰天雪地,我們不冷,因為我們屋內有暖氣;烈日炎炎,我們不熱,因為我們室內有空調。而我的父母呢。冬天加棉被取暖,常常喊背壓得疼痛難忍卻還是暖不熱被窩;夏天,風扇轉出來的是熱風,夜裡常常被迫坐起來。

特別是我的母親,她生有多種疾病,近年來,氣管炎越來越嚴重,冬不能著涼,夏不能見一點涼快,在別人藉助洗澡、風扇等方法降溫的時候,她也只能依然穿著長袖衫,盡管汗水浸濕了衣服,但卻不敢往風扇前站一站。

夜裡連熱帶蚊子叮咬,常常出一身痱子,臉上留下的是一片一片的紅疙瘩,當我提出要為他們買空調的時候,他們總是以「不會用」為由拒絕。而自己也心安理得地放下了。

今天當我又坐在空調房間的時候,我的心再也涼快不起來了,我辛辛苦苦撫養我長大的父母,正在忍受著酷暑的煎熬,我的心在顫抖,兒女不孝啊!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個學期將要結束的夏天,由於工作繁忙,我常常早晨吃不上飯,一個學期下來,我落下了胃病,消化不良,胃隱隱作痛,我的心情非常低沉,我的三哥年紀輕輕就是因為胃病去世的。母親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她一面催促我來鄭州作檢查,一面四處打聽民間葯方。

在我的印象中,那個夏天,母親是不知道熱的。暑假來了,她本應該回家,可卻一步不離地伺候我,一日三餐端吃端喝,煎中葯,叮囑我不要動也不要心急,趁假期把病養好,開學了才能工作。望著母親微駝的、衣衫貼在身上的背影,我的眼睛濕潤了。

母親已經七十五歲了,我有什麼理由不振作起來,我有什麼道理讓一個老人如此為我擔憂呢?我不再整天躺在床上,而是走出房間,融入到同事中,積極地配合醫生接受治療,兩個月下來,母親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那笑容就是一朵經歷風霜的菊花。真是「身有傷,貽親憂」!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如今,父母年老多病,正是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可我卻無法「晝夜侍」。我工作在外,一兩個月也不回家一次,只能是一周通一次電話,電話那端能聽得出是母親的氣喘吁吁,傳過來的卻是「我很好,不要掛念」的平安語。

淚光中,我彷彿看到了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眼神,此時此刻,一首歌響在我的心頭:「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輕歌一曲和淚唱,願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就把她作為對天下所有父母的美好祝願吧!

5. 《弟子規》中的家教良方第四十三課:如何尊重長輩

《弟子規》教導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良好的生活教育,要從小培養;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長輩有事呼喚人,如果那個人離得很遠,沒有聽見,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麼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

> > >餐桌是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的最好時機。培養孩子尊重長輩,就從第一筷子夾給長者開始落實。吃飯時,要讓長輩坐在主位上,長輩不動筷子,小孩子就不能先動筷子夾菜吃。知道長輩喜歡吃的東西,要請長輩先吃。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做到這一點是多麼重要。有一次,我們青島明德讀書會在學完《大學》後,組織同學同修帶著孩子一起去《大學》的作者曾子的故鄉游學,讀書會的負責人馬宣是一個很有感召力的人,一路上,雖然要坐十個小時的車,但馬宣安排的很好,車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一些孩子最初很膽小,但在馬宣的鼓動下,都漸漸活躍起來,唯有一個初二的女孩,任全車的人怎樣鼓動,她也是一言不發,她的媽媽感到很沒有面子,到目的地後就病倒了。

游學結束後,這位母親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以前,是自己和家人過於嬌慣孩子,孩子不懂得尊敬長輩,也沒有太在意。這次對她觸動很大,她回家後事先做好老公和公公婆婆的工作,在家裡一定要「長幼有序」,然後,召開家庭會議,就從餐桌禮儀開始。每次吃飯時,讓女兒請長輩坐在主位上,女兒也知道主動給老人夾菜了。別小看這個小小的改進,這位母親後來分享說,長幼次序對了,孩子的恭敬心就漸漸起來了,「驕嬌二氣」去掉了許多,現在女兒也開朗多了。

古代流傳的一些有關吃飯時的老規距,我選了一些,僅供參考:

1、不吧嗒嘴兒;2、夾菜不過盤中線;3、壺嘴不對著人;4、吃菜只夾眼前的,不能滿盤子亂挑;5、吃飯前要禮貌性的招呼長輩,長輩坐下說吃飯才能吃;6、作客時,主人動筷子客人才能動;7、不能拿筷子、勺子敲碗;8、吃飯不能西里呼嚕出聲;9、不能反著手給人倒水或倒酒;10、倒茶不能倒滿等。

對客人的尊重也很重要,家裡客人走時,要送到門口,等客人走遠了再關門。不能在客人走出大門時,就「砰」的一聲關上門。這是不禮貌的。

少讓長,讓出一份尊敬;人讓人,讓出一份友愛;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車讓車,讓出一份秩序;在現實生活中,這類「讓」的現象實在很多。在家庭中,可以讓出濃濃的親情;在校園里,可以讓出深厚的友誼;在社會上,可以讓出和諧的天地。

現在,一些家長擔心孩子「讓」會吃虧,這種顧慮還是心胸狹窄了一些。早有古語「吃虧是福」,「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看是吃虧,懂得禮讓的人,將來會有大的福報。韓信從市井屠夫胯下鑽過,讓出了理智;「融四歲,能讓梨」,讓出了孝悌;晉文公「退避三舍」,讓出了誠信,讓出了氣概……歷史上「讓」的事件不勝枚舉,但這些「讓」都體現了人的魄力,遠見,這些都是些該讓的事情,該讓就讓!對於一些可以體現個人良好品質的事或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我們一定要讓。

【給孩子點亮一盞心燈】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衷心希望我對《弟子規》的感悟傳播能使更多的孩子德才相長,使更多的家庭受益。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減少浮躁氣,提升人的高貴氣質,會讓生命在百轉千回中多一份厚重與福氣!感謝您百忙之中來助我弘揚《弟子規》, 並一起踐行!

我已經在「」發表了百篇「《論語》不可錯失的學習」,如果想系統地看,請在「」搜索引擎搜「教育參悟人」。謝謝!

6. 細講弟子規蔡禮旭文字版1到40集觀看後感受或最難忘的一句話答案

最難忘的一句話:我們普通人都是對別人要求太多,對自己要求太少,「嚴以待人,寬以待己」,尋找真誠時,自己沒有對世界付出真誠,卻希望別人對自己真誠,追求完美時,只是要求別人完美。其實最應該完美的是自己。

觀看後感受創作思路:

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觀看後感受正文:

近幾年來,我們張店區的教育提倡學生誦讀《弟子規》。自己以前雖然大致看過,知道所說的大致內容,但是,還真沒有認真讀過,在假期中,利用空餘時間,比較仔細的翻閱了台灣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這並不是一本單純的闡述《弟子規》的書,而是通過講解《弟子規》並結合許多事例和道理,教會人們如何經營幸福人生。

幸福在哪裡?要想營造幸福的人生,首先,要完美自己。我們普通人都是對別人要求太多,對自己要求太少,「嚴以待人,寬以待己」,尋找真誠時,自己沒有對世界付出真誠,卻希望別人對自己真誠,追求完美時,只是要求別人完美。

其實最應該完美的是自己。只有主動付出人生才會幸福,幸福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幸福還在於安於職守,敦倫盡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有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會在你身邊。在家你是一個好的父母,在學校你是一個好的老師,,那你就會時時體會到幸福,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幸福的理由。

幸福還在於把握當下,要和諧對待自己和他人,理解和關愛他人,心胸寬廣「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人生天地之間,要演出天地無私之德」,只要心中有愛,幸福就在身邊。 「人生最困難的不是奮斗,而是抉擇。」要下對抉擇,人生才會幸福。

人生也要抉擇輕重緩急,什麼事請先做,什麼事情後做,先後順序要下對抉擇,人生第一件大事是把孩子教育好。怎麼教孩子?身教。我們知道教孩子一輩子,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態度,而不是分數最重要,但是我們還是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因為我們太注重名利,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太注重名利。應該教孩子學會做人,與人相處。

做事要有責任心,一個孩子有責任心,,他才會有擔當。讓孩子明白念書,不是為了面子,而是一種責任。

7. 細講弟子規24至30讀後感

通過了
解《弟子規》並結合許多事例和道理,教會人們如何經營幸福人生。

幸福在哪裡?要想營造幸福的人生,
首先,
要完美自己。
我們普通人都是對別人要求太
多,對自己要求太少,
「嚴以待人,寬以待己

,
尋找真誠時,自己沒有對世界付出真誠,卻
希望別人對自己真誠,
追求完美時,
只是要求別人完美。
其實最應該完美的是自己。
只有主
動付出人生才會幸福,幸福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幸福還在於安於職守,敦倫盡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有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扮
演好自己的角色,
幸福自然會在你身邊。
在家你是一個好的父母,
在學校你是一個好的老師,

那你就會時時體會到幸福,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幸福的理由。

幸福還在於把握當下,
要和諧對待自己和他人,
理解和關愛他人,
心胸寬廣
「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人生天地之間,要演出天地無私之德」
,只要心中有愛,幸福就在身邊。

「人生最困難的不是奮斗,而是抉擇。
」要下對抉擇,人生才會幸福。人生也要抉擇輕
重緩急,
什麼事請先做,
什麼事情後做,
先後順序要下對抉擇,
人生第一件大事是把孩子教
育好。
怎麼教孩子?身教。
我們知道教孩子一輩子,
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態度,
而不是分
數最重要,
但是我們還是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
就是因為我們太注重名利,
放不下自己的
面子,
太注重名利。
應該教孩子學會做人,
與人相處。
做事要有責任心,
一個孩子有責任心,

他才會有擔當。
讓孩子明白念書,
不是為了面子,
而是一種責任。
有孝心的孩子是希望讓父
母放心,
希望讓父母有好的生活,
所以他會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跟能力,
這樣的孩子才會大
有發展。
「真正成功的主管和企業家,
學歷都不是頂尖的。

什麼樣的特質才會讓人成功呢?
誠實、責任心、謙虛、信用、耐心。智商很重要,但是,情商更重要,品德最重要。現在西
方人一經發現,
原來還有一個比把東西做好更重要影響企業的因素,
就是員工的德行。
既然
德行如此重要,我們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呢?要教育孩子「使作善也」
,孩子又善良的
心,
就會有善的行為,
自然會有善良的朋友,
他的人生就會幸福。
所以教孩子不是要讀很多
的書,而是先要求自己要做到,當我們表現出善的行為,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所謂的「身教重於言教」
。假如現在你的孩子紮根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已經讓他這一生立
於不敗之地。所以,說抉擇最重要,你抉擇要教給孩子的是什麼,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將
會影響的孩子一生的幸福,也會影響到你的幸福。

我們如何才能下對抉擇?建立理智。
如何才能建立理智?還要透過學習,
有好的判斷力,
才能下對判斷。
理智要愈早建立,
人生才會下對重要的抉擇。
當我們理智時,
我們會下對抉
擇。
抉擇中最重要的是你的思想觀念。
思想決定你的行為,
行為決定你的習慣,
習慣形成一
個人的性格,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所以一個人能不能幸福,關鍵是「思想」思想會影響
你的一言一行。
但是現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也就是自私。
如何才能教育孩子
不自私呢
?
就應該從我們自身做起,當我們真正修養身心,就能夠對家庭、社會產生很大的
力量。
百善孝為先,
其實要對社會有貢獻,
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困難,
就是要好好提升自己的
道德修養。
「首孝悌

,
你讓一個人真正有孝心,他面對所有為人父母的人他都會恭敬。子讓
回去幫助他人,
愛護他人。
所以重視孩子的德行,
整個社會就會呈現祥和之氣。
如果孩子從
小注重物質享受,
家長不給於合理的管教,
等到花錢習慣了,
就很難改。
他的努力目標就不
是為了孝順父母,
不是為了照顧妻兒,
而是滿足他的物質慾望,
就會變得自私。
因此從小要
教育孩子要有仁愛之心,要替他人著想,他將來一定會為社會造福,自己也就會過得幸福。

書中告訴我們如何經營自己的幸福人生呢?那就是要從
《弟子規》
中汲取營養,
從自身
做起,
完善自己的德行,
以孝心對待自己的父母,
用善良來教育子的孩子,
做人做事要有自
己的規范和准則,以寬廣的胸懷來對待社會,自己的人生就是不很精彩,也會很幸福。
《弟
子規》說:
「凡是人,皆須愛。
」學會感恩,學會愛,時時生活在感恩和愛的世界裡,就能時
時品嘗幸福的感覺。
《弟子規》教會我們孝悌謹信,教會我們做個合格的父親、母親、領導、
下屬、孩子,教會我們怎樣做一個有有德行的真正的中國人,怎樣做一個滿足、快樂、幸福
的人,怎樣盡享天倫之樂而又營造和諧氛圍的人。

8. 弟子規動畫片13集讀後感

讀後感;黃烈越;【凡是人;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我們一起仰望這一片屬於我們的天空;「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仁,代表仁慈、親仁;我已經知道做

因為有愛 所以你的生活就從滿陽光

9. 弟子規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讀後感1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後,我深受啟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並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弟子規》讀後感。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為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為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後,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說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後跑回去繼續干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後」,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麼,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後,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才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小學生作文《《弟子規》讀後感》。

長輩們都誇我變得懂禮貌了,聽著他們的誇獎,我心裡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為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並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為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

弟子規讀後感2

感恩教師對我的教誨,感恩社會對我的包容,我感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但我更感激我的父母,感激他給了我生命以及無限的親情。我之所以明白,要對自我的父母心存感恩,都源於《弟子規》的指引。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脾氣越來越大,性格越來越急躁,應對父母嘮嘮叨叨的教育,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有時應對父母的斥責,我甚至會摔門而出,根本不顧父母的感受。那天在房間里讀《弟子規》以後,我羞愧難當,明白自我錯了,並且錯得很過分。當自我摔門而出時,並不曾顧及父母當時的感受時,沒有父母心碎的樣貌。

父母是我們人生中的太陽,他們帶給我們溫暖,帶給我們光明,是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又是他們為了我們辛勤勞作。當你失敗時,總會有一雙手關心你,呵護你,告訴你:「你永遠是最棒的,相信自我必須行,別忘了,自我背後還有我們的支持」;當你受冷落時,總會有兩個人出此刻面前,伸出雙手給你溫暖;當你受挫折時,還是這雙手將你從困難中拉出,讓你沖破挫折走向成功。

感恩父母,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我們要盡力孝順他們,不要在父母永遠離開的時候,才明白父母對自我的恩重如山,才明白自我該盡的孝心沒有盡到。不要在父母永別了,才涕淚滿衣地在他們墳前哭啊,嚎啊,到那時才明白悔恨。這是我讀《弟子規》感悟出來的:感恩父母,不能等;回報父母,不能等;孝順父母,不能等。

我感激《弟子規》,它讓我真正懂得了孝道,懂得了一切,猶如一盞明燈照我成長,為我指引方向。我將用自我的行動踐行《弟子規》的真諦,回報父母,感恩社會,就讓我們在《弟子規》的指引下,快速成長吧!

弟子規讀後感3

在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在自己的父母身邊,為了自己的事業,為了養家糊口,背井離鄉,遠離自己的父母,父母的這種親情正在慢慢淡化!父母對我們的愛,永遠都在。聽到你在外面過得很好的時侯,他們很高興,逢人都說。要是遇到什麼麻煩時,父母都會擔心的不得了,睡不著覺!為了讓我們娶上媳份兒,操心至極!所以,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

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人,卻忽略了父母的愛,認為父母總是杞人憂天,嘮嘮叨叨,總會跟父母產生不一致的看法,甚至認為父母不愛我們了,這個時侯,我們還會如何去孝敬父母呢?弟子規告訴了我們答案。不管怎麼樣,我們聽從父母的意願是對他們的尊敬,我們應該更加寬容,體諒得照顧父母。對他們要有耐心,父母健康的時侯,我們會很自然的孝順父母,父母真正生病了,需要我們照顧的時侯,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做到耐心,孝心呢?

父母也有犯錯的時侯,我們做子女的要幫助他們改正,對他們的不良嗜好,我們有責任去幫助他們,這也是一種孝心。但是一定得講究方法。

父母漸漸老去,我們也有自己的壓力,不管怎麼,珍惜現在,珍惜與他們的每一刻。

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弟子規讀後感4

在中國,有著這樣一本書,書中講讓人們尊師重道、尊老愛幼、誠信待人、知恩圖報……那就是《弟子規》。

「孝」、「悌」、「仁」、「愛」是《弟子規》的核心思想。它教導我們在家中要孝順父母,體諒父母,出門在外要敬重兄長,說話也要恭敬、謹慎。為人處事要講誠信,說話文明,尊敬他人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做到「有則改,無加警」。假如還有餘力的話,那麼,再去讀其他的書,去講求其他的學問。

《弟子規》講:"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它讓我們這樣對待父母。我們應當繼承和弘揚。則對待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也應該尊敬,禮貌,對待老人更應該尊敬,做「敬老尊賢」。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再微不足道,小輩去做之前,也要去徵求一下長輩的意見,不要擅自主張。否則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說自話,不問別人意見,自己就做了

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道德」。我們都應該遵守道德。

我們學習《弟子規》,不僅僅要背誦,而且還要深入理解,實施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這樣明天才會更美好。

弟子規讀後感5

學校發給我們一本《弟子規》小書。開始我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麼意思。這天,在老師的指導下又把《弟子規》拿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原來《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超多,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後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干什麼嘛。」媽媽說:「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後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裡幹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游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說:「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這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我很後悔。尤其是有看見後面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就應及時回答,不好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反思我自己的行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於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此刻,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它備受古今中外學者的推崇,內涵廣傅精深,很值得一學。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兒童對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以後怎樣定,起筆很重要。在那裡,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於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當然《弟子規》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說對它的資料和文字的理解具有必須的難度。可是「書讀千遍,其意自見」經過教師、家長的指導,再加上自身不斷的背誦,不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讀水平、記憶力、行為品德等多有較大的提高。

我讀完弟子規後,覺得自我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忙我,鼓勵我的情景;教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後,不,我此刻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一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教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忙……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我的心境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我,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教師,孝順自我的父母,遇事要多為他人著想,讓我們用自我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

弟子規讀後感7

在這個假期我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讀本之一,是集孔子等歷代聖賢之道,以至教育、培養德才之人的理想讀物,它教導我們對親人孝順,對老師、同學、朋友誠信、禮貌等。通過學習,它讓我懂得了如何對待身邊的人,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對待同學。

在「孝」方面,雖然沒有做對不起父母的事,但是我們對他們的回報不是很多,反之他們對我們百依百順,我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們,而我們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有時候他們關心多一些,卻嫌他們嘮叨,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該按《弟子規》中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們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的父母。

在「誠」方面,我小時候也會覺得誠信不重要,《弟子規》中說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就是說,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可胡言亂語,說謊騙人。對於誠信,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謹」是學生主修的第三門課,是指我們行為上要謹慎,不可放逸。小時候喜歡挑食,或說不吃飯,其實都是不好的。「對飲食,勿揀擇」就是教我們營養要均衡,不要挑食,否則對身體腸胃不好。

「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范,讀《弟子規》,糾正了我的思想,規范了我的行為道德,讓我懂得了禮貌,學會了尊重。

我讀了《弟子規》後,不再是以前那個任性的我了,現在的我變得有禮貌、懂得孝順父母了。

弟子規讀後感8

這個假期,老師推薦我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這本書使我真正領略到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奧義,教會了我許多為人處世的大道理,培養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

「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父母生我養我,長我育我,含辛茹苦的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那滔滔恩情做兒女的何時才得以償還?所以,《弟子規》的序章就是「入則孝」。「百善孝為先」,古有王祥冰雪之天剖冰取魚做給生病後母;黃香夏天扇席,冬天暖被只圖父親舒適。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當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當即刻答應,不能慢吞吞地愛答不理;當父母要求做事的時候,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批評。父母,是這個世上最愛我們的人,這些是孝順父母最基本的要求,你又做到了哪些?父母只會一味的奉獻,從不奢望我們能夠回報什麼,而我們卻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只會一味的索取,要這要那,無理取鬧。

父母辛苦賺錢養家糊口,還要供我們上學,照顧我們衣食住行,早已身心疲憊,而我們卻處處不讓他們省心,那些委婉地建議到了我們的耳邊都會覺得無比厭惡,說一句,更是恨不得頂十句。

父母就像對一塊稀世珍寶似的對我們,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我們生病時,父母哪次不是無微不至地照料著,我們痊癒了,父母卻病倒了。而父母生病了,我們哪次不是一句問候就草草了事?

「誰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疼我愛我,從現在開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父母疲勞時,為她們捶捶背,揉揉肩,遞上一杯溫水,送上一句問候,好嗎?

弟子規讀後感9

談到珍愛生命的時候,我們總不會忘記強調,是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可貴的生命。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總是忘了賦予我們生命,無私哺育我們成長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愛與關心,是因為他們的悉心照顧,我們才能夠在一個優異的環境下茁壯長大。

這些天不知怎麼的我把書房裡的《弟子規》拿來翻了翻。當我看到「入則孝」的時候,我心裡湧起了陣陣好奇與疑惑。「入則孝」說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順父母嗎?我好奇地查了查資料,果然就是這個意思。在孔夫子那個年代就開始講究孝道,對於受到父母的愛越來越濃的我們怎麼能夠不去做一些孝順父母的事了。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說。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意思就是冬天要讓父母親穿的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涼爽。早上要問安,晚上要向父母親請安。出門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事業不隨便改變。同學們你做到了嗎?

感恩父母從現在做起,吃飯時候給父母夾肉,幫父母捶背,給父母端洗腳水。感謝給予我們生命的人。感謝把我們養育成人——父母,大喊一聲父母我愛你們!

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我正在大聲讀《弟子規》一書,感悟裡面的精華所在。

《弟子規》是一本寫道德禮儀崇孝上進的書。在這本書中,每一段話都配有一個相關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蘊涵著一個道理,而這些道理就是這本書的精華。

我最記憶深刻的就是「對飲食,勿揀擇,食可適,勿過則。」

這句話的意思是:吃飯的時候,不要挑食,否則會營養不良;吃東西還要適可而止,不要暴飲暴食,吃飯過量就會損傷身體。我身邊正好有一對例子:我有兩個朋友,一個從小嬌生慣養,愛挑食,假設有一盤帶有蔥的菜給她吃,她能用筷子一個一個把蔥挑出來再吃;另一個特別能吃,只要有好吃的她就一口氣吃完,所以肥嘟嘟的。而我正好,不挑食也不暴飲暴食。

讀了這本書後,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與孝敬父母的道理:「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告訴我們要有愛心,與有道德的人親近,多學習;「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教育我們出回要先通知父母,不讓他們擔心;「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是說借別人的東西要及時還,別人向你借東西,若有就借出去,不要小氣……

《弟子規》還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簡練。此書把內容容納概括為三字,讀起來流暢而壓韻,真實精妙絕倫啊!

我愛讀書,愛讀《弟子規》,愛它的每一個道理,讀完後,我自然也會用實際行動來崇孝,做一個孝女。

弟子規讀後感11

中國的傳統國學博大精深,《弟子規》讓我這個從來不讀國學經典的人也大開眼界。唐太宗說,魏徵是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鏡子。我認為弟子規也正是如此。它可以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事。今天,在讀到任己見,昧理真。這句話時,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了那幅畫面

小學一年級的我還十分幼稚、天真、死勁兒。還記得那個星期天,我在做數學作業時,遇到了一個關於長方體的題,想了許久,終於回憶起課堂上老師講課的片段,便寫上了答案。媽媽看見我在思考難題,便站在我旁邊看著。看了一會兒,她說:這題錯了,你看————說著,在作業本上給我畫了一個圖,指著圖給我講解,可我怎麼聽得進去?我想:老師就是這樣講的啊!哪裡有錯!我聽的不耐煩了,說:老師就是這樣教的!媽媽見我如此頑固不化,氣得火冒三丈,說:你先別管老師怎麼講的,你給我聽著!望著媽媽嚴厲的目光,我委屈地留下了淚。講了大半天,我還是迷迷糊糊,滴水不進,根本沒聽進去。最後沒有辦法,媽媽只好在門口搬了一些磚頭,給頑固的我詳細的講解。媽媽的耐心也感染了我,我專心地聽著媽媽的講解,一遍不懂,我聽第二遍。終於,我突然開竅了,知道這題的原理和錯誤原因。第二天去學校,我的作業得了滿分,老師還特意表揚了我,其實不應該表揚我回到家後,我對媽媽道了歉,說我受到了表揚,媽媽並沒有批評我,對我說:上課一定要專心聽講,不能再像這次,自己聽錯了還認為是對的。

結合這件事和《弟子規》中的這句話,我懂得了做事,學習都不能一意孤行,執著自己的見解,而違背真理。當別人給你講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認真地聽。《弟子規》也如魏徵一樣,是一塊可以明得失的鏡子啊!

弟子規讀後感12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它充分體現出了做人要講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是不可取的。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在我童年的記憶中,以前對電腦游戲十分著迷,只要一碰到滑鼠,我就完全沉浸在電腦游戲的世界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與媽媽約定的結束游戲的時間一拖再拖,為此,媽媽大發雷霆,我才不得已關掉了電腦。如今,我學習了《弟子規》,想想先人們的教誨,反省我的行為,我感到十分的汗顏,做人是就應講究信用的,信用是一個人的做人之本,如果一個連信用都不講的人,他又怎樣能夠立足社會,成就一番事業呢?《弟子規》使我認識到了我以前所作所為的不足,我想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以《弟子規》時刻警醒自己,做到誠實守信,多一些精彩的細節,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多一些靚麗的風景,少一些違約的承諾。向著自己追求的目標,不懈地去努力、去拼搏,讓自己的人生綻放光彩。

總之,透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我要把其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

弟子規讀後感13

最近我們學習了《弟子規》,他使我們我們受益匪淺,他不僅可以提高個人修養,更能使人的思想提升。對每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自己、愛父母、愛朋友、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得和諧,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對我有五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做的還不夠,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做好。

第二、做人要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我們要堅持「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的人。

第三、要謙虛謹慎,互相關心。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要養成謙虛謹慎,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優秀品格。

第四、待人接物要懷有恭敬之心。「滿招損謙受益」,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

第五、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養德行。目的是讓自己活的有意義,而我們通過《弟子規》明白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怎樣的人生目標。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許多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只要我們認識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瑰寶」。

弟子規讀後感14

《弟子規》是一本教會人做人做事的智慧書籍,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一本必讀的教育讀物,歷經數百年而不衰,足見其魅力。我相信這本經典讀物會得到無數人的喜愛,不單單是引導我們如何約束和規范我們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帶給我們做人的道理。

經典稱作為經典的重要一點就是,不管你讀多少遍,每次都會有新的理解與感悟,這也就是《弟子規》的魅力所在。朗朗上口的三言韻文,傳承了儒家思想,完美詮釋了儒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的精髓,這些都是做人做事的原則。它教會人如何對待父母長輩兄弟,如何端正自己的行為,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如何做一個博愛,仁慈的人。舉例可謂面面俱到,可以說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對於作者細致全面的講解,我表示由衷的佩服。每一條行為規范都可以做一個主題展開詳述,其中我對「入則孝」中的如何孝順父母有非常強烈的認同感。這讓我想到現在社會中的一些現狀,完全背離老祖宗的傳統。面對父母的批評,做子女的就應該順從的聽取教誨,而不是貿貿然頂撞。現代人生活的環境不一樣了,想法多了,聽不進去任何說的話,包括自己的父母,他們能當面頂撞,搞的父母都不敢當面說他的不是。父母在做錯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注意方式方法的耐心勸導,始終把孝和尊重放在首位。不管什麼時代,父母對子女的心永遠不會改變,他們最大的期望不是要子女大富大貴、出人頭地,而是平平安安。只有當你為人父母了,你才會理解這樣的心,養兒方知父母恩。

我讀《弟子規》,為的就是及時發現自己的行為,及時改正自己忽略的不良行為,用書中的要求規范自己,鞭笞自己,讓自己做得更好。

弟子規讀後感15

晚上,伴著習習涼風,我翻開了《弟子規》,映入眼簾的是「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樣一句話。細看底下的注釋,我看到了這句話的意思:至於外表穿著,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猛然間我想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

躺在床上,思緒隨著涼風飛呀飛,飛到了西晉這個時期,我看到了年輕時的阮咸。雖然他家裡並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可是他在有錢人面前卻泰然自若,一點也不自卑。六月六日這一天,每一個都把自我的衣服拿到太陽下頭曬。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據當時的風俗,也把自我的衣服晾起來,路上看見阮咸晾曬自我的舊衣服,都來觀看。但阮咸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為:富貴不是能夠誇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人活著是否有尊嚴關鍵在於他的德行和學識。

思緒不再飄飛,回到了此刻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個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說送自我上學的父親是她們家的司機!可笑可悲的背後是深深地思考:我們的社會怎樣啦我們的孩子怎樣啦講究物質的奢糜與攀比竟讓純真的孩童至此!試想一下,假如都以此刻的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那麼10年後,20年後,甚至100年後的今日,我們的子孫後代將變成怎樣樣的人呢到時候吃穿的攀比又將如何呢無數的問號在我腦海中回盪,久久不能散去……

多虧了這本《弟子規》,他提醒了我們,他喚醒了我們,他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了我們將怎樣做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閱讀全文

與弟子規微電影第四十三集感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