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微電影 > 坎兒微電影

坎兒微電影

發布時間:2022-12-31 11:44:52

Ⅰ 現實題材親情電影《媽媽!》釋出一款主題特輯,這部電影有哪些特別之處

《媽媽!》是由楊荔鈉自編自導,吳彥姝、奚美娟領銜主演,文淇特別主演,朱時茂友情出演的現實主義親情電影。這是一部關於阿爾茲海默症題材的親情故事,這里的媽媽是一位80多歲的花甲老人,吳彥姝老師扮演的角色,女兒是由奚美娟老師扮演的,然而這部劇顛覆人們的認知就是,80多歲花甲老媽媽照顧60多歲阿爾茲海默症的女兒。

我國關於阿爾茲海默症題材的注意電影還很少,這部劇也告訴我們,阿爾茲海默症患者越來越趨於年輕化,作為年輕人我們要努力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給家人增添麻煩,不給身邊人帶來困擾。當然這種沒有逆轉性的“絕症”,讓家人很無奈和崩潰,還好電影裡面,這位媽媽給我們詮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不管怎麼樣,自己都愛,即便她身患重疾無法治癒,我們也要堅強面對,從自己從容淡定冷靜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家人。

Ⅱ 有一部美國電影,女主叫kate,是個年輕的妓女家裡,發生了某些事情,電影頻道以前放映過,跪求片名.

又一部美國電影女主角坎兒適合年輕的妓女,家裡特別的不一樣,所以這個緊密的生活特別的復雜。

Ⅲ 職場中是否有真正的朋友

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幾乎每個職場人在正式踏入公司之前,都會看到類似的言論:

「職場沒有朋友,只有利益。」

「職場上是讓你來掙錢謀生的,不是來交朋友的。」

最後給大家拓展一下職場上交朋友要注意什麼?

1、把握尺度分寸

職場上一定會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要注意分寸,尤其要避開利益沖突,不要主動談論私事,聽到別人「負面新聞」,也要藏得住事。

2、工作和生活不要太近

職場畢竟不是兒戲,雖然現在很多公司倡導「扁平化管理」,但仍舊需要一定的「規矩性」和「嚴肅性」,在社交時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工作圈和生活圈不要重合太多,交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3、擴大交際圈

在職場交朋友是必然的心理需求,是自己得到認可和支持的一種途徑,也是支你工作幸福感的一方面。

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擴大交際圈,以誠待人,發現每個人身上的好,合理利用和發揮他人身上的優點,提高自己。

職場上有真朋友是幸運,但並不妨礙成為親密戰友。

Ⅳ 我要我們在一起電影劇情介紹

該片改編自豆瓣熱帖《與我十年長跑的女友明天要嫁人了》,講述了呂欽揚和凌一堯的十年愛情故事。你有沒有愛過一個人,曾經拼了命,只為和他在一起

十年前,差生呂欽揚當眾告白凌一堯,兩人從校園步入社會,為了讓她幸福,他不惜以命相搏。然而金錢、房子、婚姻等現實的考驗,卻將兩人越推越遠。十年長跑,他們能否還記得曾經刻在心底的約定:我要我們在一起。

在此前的路演活動中,呂欽揚和凌一堯的十年愛情長跑感染了許多觀眾,電影對現實愛情的真實刻畫不僅收獲了一眾好評,更使現場觀眾頻頻落淚。

《我要我們在一起》聚焦現實愛情,真實再現了愛情中不可避免的困境,年少時不以為然的物質條件卻成了愛情最難邁過的坎兒。呂欽揚在最無能為力的年紀遇到自己的公主,現實的阻礙卻難以逾越;凌一堯在最美的青春年華無畏地愛著,但未來的柴米油鹽又會是新的阻礙。

電影中男生和女生不同的愛情觀也在路演中引發觀眾熱議。呂欽揚賭上一切奔赴遠方,努力想給凌一堯最好的生活,不少男觀眾對此產生共鳴:「想給女朋友更好的生活條件是每一個男人的心願。」

而許多女觀眾也借用影片中凌一堯的台詞道出了自己的愛情觀:「你在我身邊才是我想要的幸福,現實很難,但我們可以一起努力。」

Ⅳ 盲山是講什麼的好看嗎

盲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因為在網上是很難下到的。講述被拐賣女大學生如何上演大逃亡,其契而不舍的精神,可謂是中國女版的「越獄」 .
拐賣婦女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但電影所展示的,卻遠不止是拐賣婦女這一現象。而在於發掘社會及人性的盲點 .

這是一部需要靜觀而看完後又不能平靜的電影。一開場便是沉靜的字幕,沒有任何背景聲音。因為是紀實風格的影像,所以配樂方面只是插入了幾首當地唱腔的民歌,結束時的幾句聽得尤其真切:「……相見時難別也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畫面上一邊是哭泣的孩子和奔跑的追捕者,一邊是終於逃出牢籠的女人,詩意的歌詞道出的卻只是苦澀無奈的人生。

《盲山》中的人生是苦澀的,因為人的屬性是多面的,好比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作為倫理的人,傳宗接代是千百年以來的第一件大事,所以貧窮的男人們在新婚喜宴上賭誓發咒般強調「誰不喝完這酒,誰就一輩子打光棍,兒子孫子也打光棍,下輩子還是打光棍!」其對光棍的忌憚與恐懼穿透歷史深入骨髓!作為法治的人,因為拐賣婦女是不容置疑的違法之事,所以一旦沖破重重障礙,公安人員還是要翻過盲山來解救。作為商品的人,既然人是花錢買來的,那麼人不想留的時候可以走,但是錢得還來。作為動物的人,男女皆有慾望,而女人卻多了一層母性,所以在得到解救時,一些女人拒絕了離開——因為她是一個母親,聽不得孩子的哭聲!

如此的錯綜復雜,種種屬性的交織沖突就導致了許多事是說不清、道不明、管不了、沒辦法的,就如片中常常提到的「我也不知道你們誰說的是真話」。於是,雖然女大學生一再對人們曉以法律之利害,可是拐了還是拐了,又能咋的,拐的人多了!雖然明明是強迫地買來的生育工具,可是她的「婆婆」還是一而再的「曉之以理」——女人,嫁誰也是嫁,「嫁」給我兒,我們不會虧待你的!雖然一而再反抗、逃跑,可是有了孩子以後也就漸漸踏實了。雖然郵遞員一而再的接受了女人託付他寄出的求救信,可是他也只是留一點希望給她,然後便轉身把信交給買她的男人。

文明與野蠻的沖突是影片的重要主題。女大學生是一個文明的象徵,她之所以到最後還是死也要離開這里,而沒有像其他女人一般,為了孩子而留下,很大的原因就是她把這里定為一個野蠻之地,她與這里是格格不入的!那位只有高中文化的懦弱的小學教師「黃德誠」(好有意味的名字)最終也是選擇了離開。可是文明與野蠻有時又是模糊的,雖然她的學問在這里是最大的,可是照樣被文明人從文明的世界拐騙到這里,可見知識有時也是雙刃劍,既可以助人也可以害人。那些可以與外界接觸的郵遞員、稅務員、村委領導等公務人員們,無疑也是文明的象徵,可是他們對盲山裡的事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面對著敲窗呼喊的女人,只能說一聲「你們家的事我們管不了」。在這邊盲山中,許多事都是模糊的,可這又太悲觀了,畢竟女大學生在這盲山裡教出的一位小學生幫她寄出了求救信,是解救她最大的功臣。或許,這可以看作是導演留下的一點對文明的希望吧。

導演李楊一再的強調他拍攝這部片子,只是為了表現人的復雜性和生活中的盲點,所以《盲山》里的事沒有判然區別的黑白二元之分。有一個很荒誕的隱喻,逃跑的女人在盲山之中問一位扛著柴火的老人大路在哪邊,老人毫不猶豫的指給了她;下一個鏡頭中,追捕者問老人看到一個女人跑過去沒有,老人又毫不猶豫的指給了他們!「我不是刻意揭露我們中國人的醜陋面,這樣的事情全世界都有。我只是揭露人性!」李楊如是說,因為他也有他的盲點,他能做得只能像那個老人一樣,對所有觀看影片的人,有什麼就指出什麼!即便這是一個悲劇,總比不指出它、不承認它的存在要好一些!

根據《盲山》在法國上映時的描述:「在激烈的拉扯中,絕望無助的白雪梅順手抄起一把菜刀,朝正在毆打父親的『丈夫』砍了下去——影片到此處戛然而止!」而國內公映的結局卻是白雪梅最終得到了公安的解救,留下了孩子;其他的兩位被拐賣的女人則選擇了留下!對於影像內容的剪輯調整,導演這樣解釋:「我覺得這是一個互相妥協的過程,作為藝術家,為了電影能夠在國內上映,可能我不能那麼犀利,但如果以此能換來影片的公映,我覺得很值。」在某種環境之中,藝術的創作或許就像片中的女人說的那樣「生活就是這樣,有時顧得了這頭就顧不了那頭」!

既然提到了生活,提到了人性的問題,那麼觀看了影片以後我們就該好好思考一番了:這苦澀無奈的人生究竟是誰的盲山?盲山究竟是怎麼造就的?只能說,你我皆在盲山之中,盲山是我們自己壘起來的,於是我們也就遭受到盲山的結果。習慣性的冷漠、相關人員的不作為、文明的落差……這些個深層的問題肯定不是幾個人造成的和能夠解決的,這需要身處重重盲山中的人們共同面對!

如果你一直生活在「文明」的城市中,那你永遠也不能想像山村中的蠻荒:落後、無知、愚昧、野蠻,在片中的山村你都能一一看到
但也反映了村民思想上的另一面:倫理孝順。在為女大學生悲憤的同時,你卻恨不起那些愚昧的村民,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他們永遠也無法跨過的坎兒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自古以來中國文化所沉澱下來的訓導
為什麼會出現拐賣婦女兒童,歸根結底就是為了傳宗接代
當貧困剝奪了他們這種權利的時候,他們選擇了另一種解決的辦法,有求必有供,於是就有了拐賣 。

男人。
男人黃德貴在婚宴上跟同村男人所賭的咒,表現了他們對打光棍的痛恨和恐懼
「誰不喝這酒,誰就一輩子打光棍,下輩子還打光棍,兒子也打光棍!」真夠惡毒的詛咒!
一開始就不忍看的,是村裡面人看到這個女孩來到後自然而然的態度。雪梅被綁在屋子裡,「丈夫」黃德貴一家請鄉親們在屋外辦婚禮酒席,德貴敬酒,窗戶邊,幾個孩子湊著窗口看正在床上掙扎的雪梅。頭幾天晚上,雪梅把矮小的黃德貴趕出了門,黃德貴沒能「弄」成,他在村裡朋友們面前很抬不起頭,甚至他面相善良的老父親也斥責他搞不定一個女人。於是,老父親和老母親幫兒子按住雪梅讓兒子強奸「老婆」。「弄」完之後,德貴喜滋滋的坐到父親旁邊,老頭以贊許的態度遞給兒子一根煙。
這種把在法律和道德范圍之外的事情當作常態的態度,看起來當然不會好受,電影抓的很准。即便你明白這些農民是文盲,是法盲,老早讓四周的盲山給遮蔽了目光,還是會在心裡對這些人產生無比的憤怒,以及和雪梅一樣的茫然無助。
電影看到中間,在村裡小學當老師的黃德誠給雪梅送去幾本雜志解悶,他是黃德貴的表弟,起初想,這個人的心眼還不錯,德誠給雪梅介紹自己名字的時候,說「道德的德,誠信的誠」,我當時就想笑,在雪梅被騙到這個沒有人能救他出去,她也逃跑無門的偏僻山村之後,居然有人把「道德」和「誠信」說出來,簡直一個天大的諷刺,我想笑是因為這個「小叔子」的真誠里總透著一絲虛偽,我猜也許是演員演得不好,畢竟他真的是要關心這個被拐來的嫂子,因為他念過高中,在村裡小學做了老師,還會有些良知。當後來這傢伙以救出雪梅的名義摸了雪梅的手,親了雪梅的嘴,搞了雪梅的身子之後,就完全明白,原來他比村民多的那點知識,完全被他用在了和村民一樣的無道德行徑上,而且這些微薄的知識給他偽裝出一層良知的面具。他靠雪梅心存的一絲希望來解決自己的感情與性生活,可怕的令人發指。
還有那些貌似可以救助雪梅的人,比如收稅費的人的和郵遞員,也完全和村民們沆瀣一氣,因為他們了解,在這個地界,大家都是一條繩上拴的螞蚱。收費的看看拍著窗戶呼救的雪梅說,「這是家裡事兒,我們管不了」,轉過頭拿了黃德貴家的各種苛捐雜稅,說黃德貴艷福不淺,然後加一句「媳婦要拾掇,跟收費一樣,要上硬的。」
郵遞員對雪梅的態度,永遠看上去那麼禮貌,雪梅每次寫了信交給郵遞員,郵遞員都認真放進自行車後的郵袋裡,雪梅說謝謝,他說不用謝。問題在於,郵遞員對黃德貴的態度一樣地客氣,他收下黃德貴給的肥碩的老母雞,把雪梅的信交給黃德貴,黃德貴說麻煩你了,他說你也不容易。這個郵遞員第一次出現的時候,雪梅臉上出現一絲笑容,主演黃璐表演的時候,這個笑笑得太狠了,讓我一度以為雪梅在這時已經窮盡了希望,嘲笑所有的人都勾結串通,給所有買來的媳婦兒密布下一個逃不脫的落網,後來卻發現這笑是表現雪梅又看到了希望的標志,因為她以為可以寫信叫郵遞員送出山去。
為了逃跑,雪梅終於想出要用自己的身體做本錢,除了那個「道德的德,誠信的誠」,她還用身體向小賣部老闆換五十塊錢,老闆跟他還價到四十塊,她拿了錢,但還是沒走掉。

女人。
女人,彷彿生來就是要嫁夫相子,成為男人的從屬品
黃德貴的母親一直都想說服白雪梅安下心來
「女人嫁誰都是嫁,嫁給我兒,我一家不會虧待你的。」 同樣作為女人,黃德貴的母親站到兒子的一方。非但如此,她還叫同村幾個同樣被拐來的,已經安分守已認命的婦女來當說客
「既然已經是這個樣子了,你就想開點」女人面對命運難道就只能認命?。但黃德貴母親卻又同情白雪梅,不讓兒子打她,給白雪梅的飯還加了蛋 。在白雪梅被兒子強奸後,說,我也是沒辦法,等你有了娃你就明白了。
當然,黃德貴母親對白雪梅的同情是基於要為黃家留後的想法上的

村人的冷漠和習以為常甚至助紂為虐的做法也是讓人震撼的。
村主任對白雪梅說:「你說你被騙來的,咋證明呢」
白雪梅求郵遞員幫自己寄信,並一次次地寄於希望,但郵遞員卻把信都交給黃德貴
上面說到的稅務人員上門收稅的時候,面對白雪梅的求助,說:你們家的事,我們管不了
當白雪梅一次次逃跑時,村人充當了追捕的角色
甚至在公安來帶白雪梅走的時候,全村人都拿著鋤頭傢伙圍著警車,黃德貴母親還要坐在車輪前以死相脅
法律在山村中不文一值,「坐球牢,誰家娶媳婦不花錢!」黃德貴理值氣壯

李楊是很有野心的,他想在電影里表現更多的東西
村民們的貧困並不是沒有來由的,除了本身地處深山之外,來自管理體制的因素更大
同樣是收費,就算黃德貴家裡兩個月前已經沒養豬,還是得交費,稅務人員說這是主任的規定 。
山高皇帝遠,一個主任就可以規定收費,可見當地政府的腐敗
當有上級政府官員來視察的時候,村主任在村口掛起橫幅歡迎上級視察工作,還廣播給村民:不該說的不要胡說,誰要是敗壞咱村的名聲和形象,一切後果由他自己負責!!
那些被拐來的婦女,更是被送到山上躲避,到訪的官員還稱贊這個地方很美。。。

這部電影海外版的結局是絕望的白雪梅舉起刀砍向黃德貴,但國內版卻是白雪梅在小孩李青山的幫助下被公安解救了出來
大概是李楊為了能在國內順利上演,畢竟這電影所反映的太沉重了。
中國電影的審核制度,之前<>被禁可能讓李楊有所顧忌。個人認為海外版的結局可能更有意味,因為在劇情進展中,已經埋下過伏筆
黃德貴洗頭時叫白雪梅拿毛巾,並破口大罵,白雪梅拿刀的手正想舉起,卻又馬上放下。。。

女性天生的母性也在電影中充分體現
被拐婦女陳春麗說:還是認命吧,反正我是不跑了,我帶著兩個娃,就算是跑出去了,娃兒怎麼辦?
在公安突擊救人的時候,白雪梅還想抱著孩子一起跑
在車上,陳春麗更是因為聽到後面孩子的哭聲而放棄了被解救的機會選擇了留下來
白雪梅伸出車窗外一直望著村子的方向。。。
可能我們會為陳春麗婉惜,但作為母親,她的選擇無疑是對的。

我看到的國內版本,最後終於讓人舒了一口氣。而李揚心中真正的版本,必定有那個完全將出口堵住的結局,《七宗罪》里被摩根.弗里曼相信了後一半的那句「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值得為它奮斗」,在這個殘暴的結局裡全部不能被相信。可以想像,也只有這樣,這個《盲山》,才盲得更徹底。

Ⅵ 雍正王朝凱兒的扮演者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那個角色叫坎兒,扮演者是劉偉。
坎兒,後改高福,電視機《雍正王朝》中的角色,是二月河原著角色坎兒和高福的結合角色,後因無心出賣胤禛而被其賜毒葯而死。
演員簡介:
姓名:劉偉
性別:男
國籍:中國
職業:演員
作品:雍正王朝等
《雍正王朝》改編自二月河同名長篇小說,由胡玫執導拍攝,唐國強、焦晃、王繪春、杜雨露、徐祖明、杜志國、趙毅、李穎等主演,演繹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風雨經歷。
康熙皇帝駕崩,繼位者四阿哥胤禛,在當政後出現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河南罷考案」、「鐵帽子親王大殿發難逼宮」、「含淚殺親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紳斂財和宮廷內部黨爭、擠壓的歷史事件貫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此劇1999年在中央一套播出後廣受好評,並創收視率新佳,拿下各項大獎。

Ⅶ 《檔案》馮小剛拍哪部電影時差點丟了性命馮小剛和王朔的合作

請點↑↑↑ 北京衛視 ↑↑↑關注↑↑↑ 歡迎關注《北京衛視》官方賬號 每日更新精彩內容 2015年11月21日,中國台灣第52屆電影金馬獎的頒獎典禮在台北的國父紀念館舉行,這屆金馬獎的影帝爭奪十分激烈,入圍者中,有像郭富城這樣的老牌影帝,也有鄧超這樣的實力演員。但最終,這個影帝的桂冠卻落在了馮小剛手中。這讓許多人頗為驚詫,一個蜚聲國際的大導演,偶爾做了一回演員,就能斬獲影帝的殊榮,他在表演上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馮小剛出演的電影叫《老炮兒》,「老炮兒」,就是北京城的老混混,電影中馮小剛飾演的六爺因為兒子的事捲入了一場跟富二代的沖突。

他偏執的用自己的「規矩」來解決矛盾,卻不料越陷越深。

現實中的馮小剛確實和電影中的六爺有許多相似之處。語氣上京味兒的口音,生活上守舊的態度,而且都帶著那麼一股勁兒,不肯與他們認為「不合規矩」的事妥協。

不同的是,六爺年輕時候輝煌過,所以那股勁兒是往外放的;而馮小剛則在事業巔峰,那股勁是往裡收的,除此之外馮小剛幾乎就是另外一個六爺。

真實的馮小剛是什麼樣子?他的那股勁兒又是怎麼來的?這還要從一家公司說起。

公司名:北京好夢影視策劃服務公司;注冊號:1101081435912;地址在北京市海淀區四道口路皂君廟甲2號;法定代表人:王朔;主管單位: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企業狀態:吊銷。經營范圍里寫著:電影、電視劇及文藝節目的策劃、咨詢,經濟信息咨詢,零售家用電器、家用電子產品、裝飾材料、工藝美術品(除煙花爆竹)、建築材料。

多年之後馮小剛在自傳里回憶起這家早已不存在公司,印象最深的幾個字——煙花爆竹除外。這家看起來從事業務繁多,橫跨領域多樣的公司,事實上只有三個人——董事長王朔,總經理馮小剛,還有一個財務總監。

旗下沒有員工可供領導,用馮小剛的話說,董事長自己每天也得掃地擦桌子。

1993年底,這家名叫好夢的公司,在三個人的張羅下組建了起來。由於是第一次開公司,三人多少有些底虛,在辦公室進行裝修的時候,未雨綢繆地將董事長辦公室里改造了一間密室,如果遇到不待見的人來訪,就可以謊稱老總不在。

開業當天,前來慶賀的各方來賓發現公司門口有一個抽獎箱,與一般公司開業要給來賓們禮品不一樣,這個抽獎箱是讓來賓們出血的。抽獎箱里擺著的是一堆購買辦公用品的發票,讓前來祝賀的來賓們抽取,摸到哪張發票,就按照票面上的數額買單。

也就是說,前來祝賀的來賓僅說兩聲「開業大吉」是不夠的,要有實質性的表現。最倒霉的一位來賓摸到一張四千塊大班台的發票,也不得不照著數額全付了。

這家名字在做夢,做事像做夢,開業當天還雞賊來賓的公司就這么開張了,當天,來賓們給報銷的發票也成了這家公司第一筆收入。之所以這家公司能有這么大面子,還要提到這兩個人,馮小剛和王朔。

馮小剛出生於北京,從小父母離異,母親帶著他和姐姐一路長大,上中學的時候迷上了油畫,要知道在他成長的那個60年代,學藝術絕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母親為了攢錢為他買各種顏料也是飽受辛苦。

幾年後,正是這門能畫畫的手藝,讓他能夠自食其力,為母親分憂,那是1978年,剛剛恢復高考,馮小剛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進入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繼續進修。如果他選擇了這條路,那麼歷史可能會進入另一條有趣的岔道,和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同屆的他或許會以另一種姿態進入電影界。

第二個選項是參軍,加入戰友文工團做一名文藝兵。馮小剛毫不猶豫的選擇的後者,一來是因為參軍了有工資拿,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二來,他一早就羨慕軍人,特別是文藝兵,能夠穿幹部服,拿六塊錢工資,還能穿掐腰大衣,想想都神氣。他領到軍裝之後,還專門請假回家,讓母親看看。

馮小剛就這樣成為了一名文藝兵,用他自己的話說,當時的文藝兵比現在的海龜還牛,無論是走在街上,還是演出,都拿著一樣的皮箱,特別威風。

正是他對這段時光的懷念,促使他後來拍攝了一部專門講述文工團的電影《芳華》。

七年從軍,到1984年,馮小剛退伍轉業來到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擔任美術,也是從這里,馮小剛結識了王朔,並和他一起擔任了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1991年這部電視劇播出之後紅遍全國,隨後馮小剛又和鄭曉龍一起執導了《北京人在紐約》,也是萬人空巷。在好夢公司開張前的那段時間里,馮小剛已經成為影視圈裡不可忽視的一支潛力股。而當時王朔的名氣則要比馮小剛大的多,80年代後期,他是無數年輕人心目中的精神導師。他躲避崇高、調侃精英文學作品在當時紅極一時。在影視界,他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眾多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其中不乏《頑主》、《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樣的經典。很多電影人都以能拍攝一部王朔的作品為榮。

因為王朔、馮小剛兩人名聲在外,好夢公司成立不久,就有金主找上門來,那是他們的第一個項目《好夢獻給你》。當時還只是一個意向,連劇本都沒有完成,投資人就把承製方的利潤打給了他們。

王朔的意思是別著急分錢,這點錢也養不了老,不如用在公司的公共關繫上。馮小剛所理解的公共關系,就是一堆人吃吃喝喝不談正事,不計較一時得失,為日後相互合作埋下伏筆。

有錢之後的好夢公司開始了他們的公關:幾乎每天都在請客,從親朋好友到同行前輩或是企業家,囊括極廣。在這些飯局上,馮小剛和王朔總是不分男女貴賤,逮著人就猛誇一通。開始時,還有些詞不達意,讓被吹捧的對象心生疑竇,但反復實踐之後,竟然都練就了一身說好話的絕活兒,總是能將對方誇得十分受用。

比如在誇一個老闆的時候,就說他名下產業多,多到數不過來,只能晚上站在景山上讓手下給他的產業熄燈,不大會兒的功夫大半個北京城就熄燈了。被誇的那位老闆心花怒放,直言晚上還有接著請客。

事實上,他們這么誇人,和當時運作的項目《好夢獻給你》還有關系。在市場經濟的初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多少有些拘謹,他們想通過《好夢獻給你》能改變這種社會風氣,希望人們能多說好話,讓互相吹捧能成為人們交流的潤滑劑。

這段生活的積累,在多年之後,被二人搬上了大銀幕。

然而,《好夢獻給你》作為好夢公司的第一個項目,並沒有能夠如期完成,項目卡在了劇本上。之前寫過《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大撒把》等劇本的馮小剛坐在打字機前毫無狀態,用王朔的話說,這是遇到坎兒了。

當時錢已經花的差不多了,劇組也建了,劇本就是出不來,眼看著「好夢」就要變「噩夢」了,馮小剛越是著急,就越是寫不出來。看著馮小剛心急如焚的樣子,王朔最終決定,寫不出來就放下,大不了慢慢還人家錢,總不能因此而喪失了創作能力。

之後好夢公司用《一地雞毛》、《永失我愛》、《情殤》三部戲里摳出來的錢才把勉強這個窟窿堵上。

《永失我愛》是馮小剛第一個獨立執導的電影,改編自王朔的同名小說。這是一部描寫當代人價值沖突和精神危機的作品,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在九十年代中期,一部電影要想出頭,有兩條道路:要麼像第五代導演那樣,做符號化和本土影像化敘事的電影;要麼像第六代導演一樣,自費拍地下藝術電影,拿到國外去參評獎項。而《永失我愛》則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更接近於第四代導演的風格,也沒有得到理論界的關注。

另一個方面,受到電視劇的影響,自八十年的開始國產電影就一直不景氣,1993年國產影片就減產了一半,觀眾不足也就是從前的1/3。受到大環境影響,電影的票房成績也不理想。這讓當初躊躇滿志的王朔和馮小剛不由得有些沮喪,但他們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後,還有一個更大的危機正在向他們逼近。

多年之後馮小剛依然准確記得這一天,1996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節。這一天,正在執導拍攝《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的馮小剛突然接到一個電話,一股莫名的不安湧上心頭。

當他和王朔走進時任北影廠廠長韓三平的辦公室的時候,一份電影局的通知遞到了他們手裡,上面赫然寫著「建議電影《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停拍。」

當天,馮小剛解散了劇組,和朋友喝的酩酊大醉,在馬路上睡了一宿,第二天醒來,他發現徐帆看著自己,默默地流淚,而自己腦袋右側露出了一塊拇指大小的頭皮。

這一天永遠地留在了馮小剛的記憶里,他覺得命運跟他們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好夢公司一共投資拍攝的六部作品,或者停拍,或者遭禁,或者慘淡收場。這次事情之後,當初雄心勃勃的好夢公司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公司解散後,王朔跑到美國韜光養晦,馮小剛則一度躲到荒郊野外的別墅,破罐子破摔。他的事業也走入了最低谷。 這是電影《甲方乙方》中葛優的一段自述,既反應了當時電影行業的不景氣,也反應了馮小剛當時的狀態。現實中,他與王朔的好夢公司已經不在,然而他電影事業的「好夢」,也恰在這個時候來臨了。

1997年春節剛過,馮小剛接到了時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韓三平的電話,約他過來談談。針對當時國內不景氣的電影市場,韓三平和紫禁城影業公司總經理張和平想要救市。他們希望製作一部賀歲影片,想要尋找一個活躍、手裡有素材、符合觀眾口味的成熟導演。

業已成名的大牌電影導演顯然不是他們的考慮對象——在當時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把市場理念強加給那些拍藝術電影出身的導演。不得已,韓三平與張和平把目光投向了更有觀眾緣、創作風格更接地氣的電視劇圈,馮小剛就這樣進入了他們的視線。

這一次,馮小剛拿出的創意,正是原來好夢公司沒能拍成的項目《好夢獻給你》,他把劇本的中心情節「好夢一日游」的創意講給韓三平聽,韓三平在聽完之後,很快就敲定了這個項目。

或許是經歷了好夢公司起伏變遷的馮小剛有了更多的感悟,在時隔三年之後,馮小剛完成了那個當初心急如焚卻怎麼也寫不出來的劇本,並定名為《比火還熱的心》。當初王朔說他在創作上遇到的那個坎兒,就這么過去了。

這部電影是馮小剛的背水一戰,他大膽地接受了製片方紫禁城影業提出的一個條件:不收錢,零片酬,只拿票房收入分賬。不成功,便成仁。

可以理解當時馮小剛的心境,在經歷了好夢公司的挫折之後,他必須要贏得民意,民意是惟一能讓他繼續當導演的因素,而民意的直接體現,就是票房。為此,馮小剛必須讓自己變得更加市場化。

為了貼近觀眾,劇本研討會請來影院經理和觀眾代表,前前後後討論了11次,修改了十來稿。有一個影院女經理姓陳,給他提出一個意見:「張富貴被地主婆虐待的那場戲不到位。張富貴始終沒有跪下,不像黃世仁虐待喜兒,出不來喜劇效果。一定要讓他跪下。」

這條意見並不專業,馮小剛一聽就急了,破口而出:「你懂劇本嗎?」 女經理面紅耳赤:「馮導我告訴你,我雖然不懂劇本,但我懂觀眾、我懂市場!」

最終,馮小剛還是讓傅彪飾演的張富貴跪下了。影片在北京地質禮堂影院舉行觀眾見面會時,馮小剛給那位女經理深深鞠躬,說:「陳經理我得謝謝你,我看了電影,覺得你的意見特別好,雖然不符合編劇規程,但特別符合觀眾的口味,有效果、有笑聲。」

這部精雕細琢的電影最終命名為《甲方乙方》,並於1997年的12月20日推出市場,上映不久,便引起了轟動。電影成功地將許多人的目光從電視轉移回到了電影上,為了一睹影片,人們再次回到了影院。這部投資370萬的電影最終收獲了3000萬的票房,僅北京就有1150萬的票房收入,這給當時低迷的電影市場帶來了一支強心針。

然而,這部創下當時票房紀錄的電影,卻無法得到理論界的認可。一些評論家甚至說:《甲方乙方》只是不入流的「小品串燒」。這些刺耳的聲音可能和馮小剛當時在電影界尷尬的地位有關。

從年齡上來說,他比陳凱歌小6歲,年紀上正好處在第五代導演和第六代導演中間。而創作風格上,他又不屬於這兩者間任何一個群體。在很長一段時間理論界的認知里,馮小剛的名字和王朔綁在了一起,他的作品也被看做是王朔電影的一部分。

外在的聲音並沒有干擾到馮小剛的創作,在之後的兩年裡,他連拍兩部賣座賀歲片《不見不散》和《沒完沒了》,一片空白的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賀歲檔」概念,而馮小剛也成為了「賀歲檔之父」。憑借賀歲片聲名鵲起後,他又試圖回頭拍那些符合自己口味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而在拍完反映社會生活問題的《一聲嘆息》後,主流評論仍然沒有好轉。2000年,《一聲嘆息》的票房成績僅次於主旋律影片《生死抉擇》,囊括了除最佳導演獎之外的全部五個主要獎項,但依然未能入選當年金雞獎提名。在那段時間里,馮小剛的作品根本沒法獲得主流評論界認可。

《一聲嘆息》帶給馮小剛的另一個副產品,就是和華誼公司合作的加深。事實上,從《沒完沒了》開始,華誼公司就成為了馮小剛電影的製片方之一。

但當時的馮小剛還不是華誼公司唯一的選擇。

幾乎同一時間,華誼公司還投資了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姜文的《鬼子來了》、以及主旋律電影《我的1919》。在投資眾多的導演中,華誼公司的老闆王中軍似乎更中意姜文,連續投資了《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不少影片。然而,既霸氣、又獨斷強硬的姜文讓華誼公司的王氏兄弟有些「HOLD不住」。

相較而言,華誼公司在和馮小剛接觸磨合的過程中,找到了許多認同。馮小剛對電影的許多考慮方式和出發點都跟製片人頗為接近,也曾多次表示願意和製片方共同承擔電影運作的商業風險,相似的理念和票房號召力帶來的商業保障,讓華誼公司下定了決心,不久就以一年400萬的高價簽下了馮小剛。

多年之後,從演員陣容上也能看得出兩家公司的勃勃雄心,不單有馮小剛的老搭檔、老牌影帝葛優,還有香港巨星關之琳、好萊塢老戲骨唐納德·薩瑟蘭。這部電影也是馮小剛的轉型之作,相較於之前大圓滿式的結局,這部戲是一部徹頭徹尾的黑色幽默。除了一如既往地保留京味兒的調侃風格之外,他還敏銳地注意到一些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和爭議話題,比如互聯網公司、房地產熱等話題。

【《大腕》最後一段:一定得選最好的黃金地段,雇法國設計師,建就得建最高檔次的公寓,電梯直接入戶,戶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麼寬頻呀,光纜呀,衛星呀能給他接的全給他接上。樓上邊有花園,樓里邊有游泳池樓子里站一個英國管家,戴假發,特紳士的那種。業主一進門,甭管有事沒事都得跟人家說:may I help you,sir? 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倍兒有面子。社區里再建一所貴族學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學費就得幾萬美金。再建一所美國診所,二十四小時候診。就是一個字——貴!看感冒就得花個萬八千的。周圍的鄰居不是開寶馬就是開賓士,你要是開一日本車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說這樣的公寓,一平米你得賣多少錢?我覺得怎麼著也得兩千美金吧。兩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別嫌貴,還不打折。你得研究業主的購物心理。願意掏兩千美金買房的業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兩千。什麼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嗎?成功人士就是,買什麼東西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房地產的口號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有趣的是,電影中看似荒誕諸多情節,竟在若干年後的現實中逐一應驗了。然而,就在拍攝這部電影時,馮小剛差點丟了性命。

事實上,在錄制這期節目之前,馮小剛的心臟已經不止一次的給過他警告,在拍攝電影《大腕》的片場,他就曾遭遇突發性心臟病,一度送到醫院搶救。待病情平穩後,他又從醫院趕回片場接著拍攝。

在外人面前恍若無事的他,內心的不安只有自己知道,在馮小剛的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馮小剛對自己當時的心境有過這樣的描述: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一直在誇張的驚恐中度過。稍有不適,即刻吞下幾顆速效救心丸,吸上氧氣躺倒放平,眼神無助地望著周圍的大千世界。

在完成《大腕》拍攝後的一年多時間里,馮小剛沒在接拍新作,而是在妻子徐帆的陪伴下休養身體。

也就是在馮小剛養病期間,中國的電影市場發生了一場巨變。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獲得2.5億國內票房、11億海外總票房的佳績,第二年,廣電總局頒布《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大量風險投資開始進入電影領域。越來越多的觀眾認為,進電影院看電影就應該看「大片」;投資方也認為,拍大片,才能掙大錢,中國電影正式進入「大片時代」。

2003年,身體逐漸好轉的馮小剛也感知到了時代的變化,既然無力扭轉社會趨勢,索性和華誼公司一起投身進了這個大片時代,他要給那些人看看,我也拍一個你們認為難的電影,這一拍,就在商業大片的市場上迅速攪起了一片風雲。憑借著馮小剛敏銳的市場嗅覺和華誼公司王氏兄弟的嫻熟的商業運作,《手機》、《天下無賊》、《夜宴》、《集結號》、《非誠勿擾》等作品相繼推出,國內電影市場的票房紀錄被馮小剛和華誼公司的組合接連打破。2008年《非誠勿擾》上映19天,就突破了3億票房,而馮小剛也成為了中國首個個人作品票房過10億元的電影導演。那段時間里,馮小剛得意的說:自己的電影投資回報率是200%,利潤僅次於販毒。

2009年,華誼公司在創業板上市,在他們公司的上市招股書上,也毫不遮掩地強調了馮小剛對公司作出的貢獻和意義。

另外,由於公司目前業務規模有限,少數簽約製片人及導演對公司業績的貢 獻佔比相對較高。如電影業務,馮小剛工作室在報告期內出品了《集結號》和《非誠勿擾》2 部影片,這 2 部影片在報告期內累計實現票房分賬收入 18,896.50 萬元, 約占報告期內發行人電影業務收入的 40%和總營業收入的 18%,公司對馮小剛團隊具有一定的依賴性。

那段時間可以說是電影的黃金時代,走進影院的人越來越多,票房總數連續幾年高速增長。製作商業類型片,也成為了大多數電影公司的共識。然而一手開創賀歲檔市場的商業片教父馮小剛,卻有一個不同的想法——拍攝一部關於民族苦難的影片《一九四二》。

這個想法在他的腦海里盤旋了整整十八年,而在商業類型片占據主流的時代,要想把這個想法變為現實,何其困難。

馮小剛巧妙地用合作和周旋來拍攝自己喜歡的電影。他把自己拍攝的電影分為兩種:滿足自己的和滿足別人的。

1999年,他「捏著鼻子」拍完了自己相對不喜歡的《沒完沒了》,獲得了拍攝《一聲嘆息》的機會。從此往後,他每拍一部電影,都會跟投資方達成某種默契:我滿足你一部,你也滿足我一部。《一聲嘆息》之後,馮小剛拍了一個滿足投資方的《手機》;大片《夜宴》拍完,則是他喜歡的《集結號》,然後又迅速拍了個滿足投資方的《非誠勿擾》。

到了2011年,他終於等來了拍攝《一九四二》的機會。

《一九四二》的故事原型來自於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這是一篇調查體的小說,沒有貫穿人物,沒有故事情節,只是一個1942年的史實資料拼圖,在這個基礎上拍攝電影,難度可想而知。

早在90年代初期,馮小剛看完劉震雲的小說之後,就有了將這段歷史搬上大銀幕的想法。1994年,馮小剛在和劉震雲一同參加北京青聯的會議的時候,就曾向劉震雲提出想要改編《溫故一九四二》,但劉震雲拒絕了,告訴他時機不成熟。事後馮小剛笑談,他可能是怕我拍不好。

時隔六年之後,到了2000年春節,馮小剛接到劉震雲拜年的電話,同時也得到一份大禮,劉震雲在電話里說,《溫故一九四二》可以上路了。

項目是可以啟動了,但那個問題還在,沒有人物,沒有故事,怎麼撐得起一部電影。馮小剛和劉震雲想到了兩個方法,一個是在賓館房間里仔細構思人物和故事,還有一個笨辦法,就是把災民逃荒的路線再走一遍。

兩人對視一眼,「都沒那麼聰明,只好按笨辦法來。」於是他們從北京出發,走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用了將近兩個月。整個過程走下來,災民人物就一個個在腦海里出現了。電影中的人物,有的是1942年倖存下來的,有的是遇到了他們的靈魂。

劇本第一稿出來的時候,每一個細節都特別鮮活,人物的語言也非常准確。

2011年1月,這部電影再次啟動,經過10個月的籌備,5個月的拍攝,以及7個月的後期製作,到2012年底,《一九四二》終於面世。在電影上映之前,馮小剛在微博上放下狠話:我為此賭上之前十二部影片積累的人氣,我相信我對觀眾的判斷。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備,即使輸得精光也無憾。拍《一九四二》就得把腦袋上的天線全拔了,聾子不怕雷。

這是他第二次背水一戰,當年所有人都在拍攝藝術電影的時候,他逆流而上拍攝了《甲方乙方》並大獲成功。

多年之後,當所有人都在拍攝商業大片的時候,他再一次逆流而上,拍攝這段民族苦難,並為此賭上之前十二部影片積累的人氣。這一次,他押對寶了嗎?

2012年底,他耗盡心力、醞釀19年拍出來的《一九四二》終於上映了,然而第一天的票房只有2600萬元,口碑也很差,一些電影網站甚至一開始就打出了不及格的分數。糟糕的票房開局使得華誼公司的市值在2天里蒸發13億。

隨後,同檔期的對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泰囧》都表現得十分強勢。前者的國內票房出人意料地突破5億元,後者則獲得了12.67億的總票房,成為當時的中國電影票房史上收入最高的華語電影。

票房失利,讓馮小剛猛然發現,自己現在摸不清觀眾的喜好了。2008年《非誠勿擾》出來時,他還很自信地對媒體說,「這么多年,沒有一回大家會看好我的電影,可每一回,觀眾都給我撐了腰。中國導演里,我不覺得還有誰像我一樣,票房上沒有敗過一回。」但到了《一九四二》,規律第一次被打破了。

電影下檔後,事情還沒有結束。為了回報華誼兄弟,馮小剛得拍一個常規馮氏喜劇片,即後來的《私人定製》。隨後他又擔任了2013年央視春晚總導演,忙活了大半年,最終又收獲了一片罵聲。在那段時間里,他過得並不順心。

2015年7月,馮小剛發了一條微博:如果我三十歲我可以妥協,退而求其次,因為來日方長;但我已經快六十歲了,借社會新聞里經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我就不願意妥協了,因為時間無多。

這一年,他出演了電影《老炮兒》,在電影里,六爺是一個社會和時代變遷中的底層小人物,生活處境並不太好。而馮小剛對角色的理解是:「這個人物心裡頭堵著一口氣,要把這口氣釋放出來,正好趕上兒子被綁架,就豁出去了。」

巧的是,當時的馮小剛因為《一九四二》的票房失利及之後的一系列事,整個人的狀態跟六爺很相似,《私人訂制》之後,他有一段時間沒有再去拍電影,那股悶氣需要有個出口宣洩、爆發,電影《老炮兒》正好趕上了。

《老炮兒》的片尾,六爺舉著武士刀在冰面上狂奔,不顧腳下隨時可能化掉的冰面,迎著對面百倍於的敵人而去,那股軸勁,又何嘗不是如今年過六旬馮小剛的寫照。

經常自感時間不多的他,在藝術創作上也更加的堅持,拒絕妥協,在他2016年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蓮》中,他就堅持用圓形的畫幅拍攝。這種偏向於中國傳統水墨畫風格的構圖手法不僅形式新穎,而且能使影片有一定的間離感,避免人們對號入座。

但馮小剛的這個想法,只得到了攝影師一個人的支持,從製片方,到劇組的其他主創都反對他這么拍攝。有些反對他的人還是他多年的好友。為了這份堅持,馮小剛一度放下狠話:所有投資這部電影的人,要麼拿著錢躲開,要麼和我一起往河裡跳,沒有中間路可走。

也是這份堅持,讓他站在了2016年中國台灣第53屆金馬獎的頒獎舞台上,這一次,他要領取的是最佳導演獎。

六十歲之後,馮小剛的心態發生了許多變化,一方面他在藝術上更加堅持,而另一方面,他的許多想法也隨著時代發生了改變,這些改變也體現在了他的電影中。

二十多年前馮小剛拍攝的《甲方乙方》最後一段,夢游公司的人上街向所有人說好話,他們告訴那個拘謹的年代,要放開。二十多年後的《私人訂制》的最後一段里,主人公們向人道歉,向大自然道歉,他告訴這個略顯浮躁的時代,要收著。 《檔案》 播出時間:日常節目 周一,周二23:16 特別節目 周三21:20 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關注 北京衛視官方微信 北京衛視官方微博 編輯拉菲克

Ⅷ 電影《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定檔,這部劇有哪些亮點

《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這部電影發布了一些預告片,從預告片當中我們能夠得到很多的信息,我認為這應該是一部很值得期待的電影。那麼這部電影有哪些亮點呢?

第二個看點是該片圍繞趙一一和許嘉樹展開,講述了趙一一終於向暗戀多年的許嘉樹表白,卻陰差陽錯開啟一場異地戀的故事,也就是圍繞著一直以來愛情當中非常難的一個坎兒異地戀所展開的,異地戀一直都是很多情侶之間比較難過的一關,我想可能很多情侶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共鳴感,可能能夠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曾經的一些影子,這個我認為也是這部電影的一個看點吧。

Ⅸ 道士下山的真正含義——《道士下山》上映一周年影片全解析(4)

合·査老闆

何安下按照師父周西宇的囑托,拿著信物(被砍去掃帚毛的桿)去戲院找査老闆。這里提到了一部比較經典的京劇劇目《挑滑車》,講的是南宋抗金將領高寵在牛頭上,連挑金兵十一輛鐵滑車,在第十二輛時因座下馬匹脫力而最終被鐵滑車壓死的故事。(自從陳凱歌導演拍完《霸王別姬》以後,就尤其喜愛在劇情中加入戲曲的元素)

得知周西宇死亡消息的査老闆連夜趕到了道觀中,看到了占滿周西宇鮮血的棉被。(想起了哪一部電影?沒錯,就是《斷臂山》)

你知道我是你師傅的什麼人?(我知道!我知道!)

睹物思人。找老闆看到一條占滿鮮血的棉被,想到了那一年他和周西宇如戰火般的青春。那一年,他在炮火中救了他,和他一路從草地滾到水中。他用力捶了他的熊,但他卻想和他重新活一回,在一起。(陳導演,我真的沒有多想。。。)

為了給周西宇報仇,査老闆硬生生地駁了偵緝署署長趙笠人的面子,換來的只有可能是一場巷戰。但為了周西宇,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場巷戰,査老闆毫發無損,帶著何安下來到了當年他和周西宇練功的地方。這一處的大遠景,很贊。

再次回到熟悉的地方,往事的一幕幕像電影一般在腦海中閃過,一刻不停。橋的對岸,就是周西宇,而此時此刻,橋上無人,兩個人再無見面的機會。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回不去了。

當年,周西宇突然提出要下山,但査老闆並不同意。

小隱在山林,大隱在市朝。遠離江湖的大隱之道,只有出山。(但這個理由似乎沒有說動對面的査老闆)

說理不成,便要動情。

去哪兒似乎並不是査老闆關心的,他所關心的或許只是下山之後是否還能見到周西宇?

周西宇已經為下山找好了去處。

影片解析到這里,周西宇和査老闆的關系問題,答案已經是赤裸裸的了。

在何安下心裡,不離不棄,不嗔不恨或許是猿擊術的口訣。而在周西宇心裡,這是對査老闆的一句承諾。

査老闆接了趙笠人的戰書,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周西宇的冤屈,沉冤得雪。

査老闆是猿擊術中的日練,只有在白天有太陽的時候才能最大化的發揮功力。(要是放到現在,估計査老闆得哭,連日的霧霾遮住了炫目的陽光,功力無法發揮到極致)

擺平掉彭乾吾的小嘍嘍們,査老闆和彭乾吾的決戰選擇了一種玄妙的方式。武俠作品中,高手之間的對決是不需要親自動手的,就跟兩個圍棋高手之間的對弈通常不需要棋盤和棋子一樣。(全是套路啊!)用現代科學技術解讀,就是兩個高手頭戴VR虛擬現實眼鏡,在虛擬場景下完成後續的比武過程。

不得不說,這里的畫面處理方式看起來有點感覺,估計很多男生心中的武俠夢中都曾有過這樣的畫面。

進入攻擊狀態的査老闆,變身出一頭長發,他要代表太陽消滅這世間所有的惡勢力。

猿擊術日練的終極絕招展示。(吳彥祖與張震,傻傻分不清楚。。。)

在強大的攻擊面前,彭乾吾的那點功力似乎根本不值一提。(目測日練的攻擊力整體要大於月練,彭乾吾的「九龍合璧」勉強可以和月練打成平手,但在日練面前就是個渣)

勝負已然明了,彭乾吾註定失敗。

功大欺理,福大欺人。這世間有很多事情,是用正常的邏輯推理所無法預知的。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最終,彭乾吾用自己的命抵了兒子彭七子的過,査老闆如願的為周西宇報了仇。而計劃落空的趙笠人,桑心病狂的想用自己的汽車撞死査老闆。

挑滑車的再現。再一次印證了那句話,功大欺理。

趙笠人飄逸的長發,增加了影片荒誕的喜劇效果。

査老闆幾乎是用盡了全身的氣力。這一挑,不知包含多少復雜的情緒。

所有的一切,終究會塵埃落定。

何安下作為周西宇的關門弟子及猿擊術月練的傳人,和日練査老闆兩個人重新回到了山上。起初下山的何安下再次回到山上,但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和當初不同了。

這一晚,月光皎潔,兩個人望向月亮,心中都思念起了那個曾經在他們生命中無比重要的人——周西宇。萬事輪回,不過是一個春夏秋冬,接著另一個春夏秋冬。

最後,從以下幾個方面評價一下陳凱歌導演的這部作品。

選題。 陳凱歌導演的上一部作品是《搜索》,是繼《無極》之後選擇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個人認為,陳導演骨子裡還是偏愛古代與近現代題材的作品,從精神層面上去解釋,可能是陳導演的個人氣質和精神內涵與這兩個時期的時代氣息相吻合。岳南的作品《陳寅恪與傅斯年》的封面底部副標題當時稱「民國之後,再無大師」,細想如今耳熟能詳稱之為大師的人物確實多集中於民國時期,例如辜鴻銘、章太炎、潘光旦、李濟、梁思成等等,這也暗襯著「亂世出豪傑」的說法。所謂「亂世出豪傑」,從哲學的眼光來看應是一種歷史的規律與必然,沒有亂世,就不會有豪傑輩出來推動社會與歷史車輪的前進。陳導對自我的評價應該也把自己歸類為「有思想、有情懷、有能力、有擔當」的豪傑之輩,自然對於民國時期甚至是更久遠的年代,有著主觀上的偏好。此外,陳導痛定思痛,吸取了《無極》票房與口碑雙差的經驗與教訓,將一部電影作品建立在已成形的文學作品上,其風險是遠遠小於為了影片而製作完成的劇本。因此,從選題的角度上,陳導演是有眼光的。

畫面。 作為第五代導演群體的領軍人物與代表人物,成熟的理論基礎及豐富的人生閱歷,確保了畫面色彩的使用得當與景物布局、人物走位的准確表達,每一幀畫面之間有的是一種大師的沉穩,而不會過分追求時下流行的色彩元素與拍攝角度的標新立異,影片中很多畫面的處理都能讓觀影者稍加思考便能感受到導演的用意。電影作為一種畫面的表達,畫面整體的感覺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力求借用畫面表達思想主張,則更見導演的個人功力和對這個社會的認識與思考深度。

劇情。 雖基於徐皓峰的《道士下山》而形成的劇本,但陳導演所帶給大家的《道士下山》並未做到忠實於原著,和徐皓峰《道士下山》的原著放在一起比較,顯然不是一個層次,而這也是我認為這部影片本身的最大缺陷,尤其是當看過原著《道士下山》之後,這種感覺會更加明顯。這是一種什麼感覺呢?這種感覺就是你以為陳導的《道士下山》講述的內容已經足夠多、搭建的場景已經足夠豐富、格局也已經足夠大,但看過徐皓峰的《道士下山》,你才會知道什麼才叫內容多、場景豐富、格局大。沒錯,陳導的《道士下山》(也可能是編劇的視角問題),太過於困頓於一個「情」字,以至於對於更為高遠、更顯境界的江湖概念表述得並不清楚。我特別記錄了一組數據來說明這一切。電影正片(公映版本)的影片全長為1小時55分11秒(已刨去片頭和片尾的字幕部分),按照我對起承轉合四個部分的劇情劃分,第一部分用時38分38秒;第二部分用時20分鍾整;第三部分用時30分鍾32秒;第四部分用時26分1秒。顯而易見,影片在描述何安下最初下山遇到崔道寧以及經歷崔道寧妻子與小叔子通姦的畸形戀部分是整部影片中用時最長的一段,但卻是從劇情復雜性角度看最不復雜的一段。這使得在講述完第一部分之後,後面三個部分的劇情推演都讓人感覺有些慌亂,失去了影片整體應有的那份從容的節奏感,從整體感覺就是緩慢的開始,然後急匆匆地結束了事。

演員陣容。 不多評價演員陣容,商業電影摻雜了太多市場方面的考量,用知名度高的演員是首選。票房就在那裡,這是哪個導演都無法逃避的問題。

配樂。 《道士下山》選用的配樂人是喬治·阿考尼(George Acogny),翻看之前的履歷並沒有特別出色的配樂作品。仔細聽了一下影片中不同橋段使用的背景配樂,也只能算得上是中規中矩,其中並沒有哪一段留有特別深刻的印象。

道士下山,終究是陳導演個人的「道士下山」。經歷過《無極》慘痛的考驗,陳導終於放下了「大師」這個稱號的負累,開始屈就於市場、屈就於主流觀影人群的喜好、屈就於製造不利於影片的賣點達到映前宣傳的目的(范偉與林志玲的床戲、郭富城與張震的滾草地)、屈就於知名度更高票房影響力更高的演員陣容。因此,我們在影片里聽到了好幾遍「不離不棄、不嗔不恨」的台詞,確實更像是陳導演內心的寫照(但絕非影片的主旨)。這大致的潛台詞意思是「我明白這個社會規則應該如何運行,我照做了,但這並不是說我內心裡就認同和喜歡這樣。我還是我,誰也不能改變我。」不可否認,從《搜索》之後,我們看到了陳凱歌導演在處理商業電影方面的進步,無論是商業化運作的手法還是票房。但心裡永遠有道坎兒的陳導,恐怕永遠不會製造出商業電影的爆款。因為,陳凱歌就是陳凱歌。

那麼,《道士下山》究竟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不妨從這個問題開始。道士上山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答案是為了要悟「道」而達到無極境界。那麼上山想要悟的「道」是什麼?答案在山下。「道」並非何種復雜玄妙的理論體系,它不過只是一個符號,用來描述人生經歷的一種稱呼而已。它所對應的是佛理中重要的因果、因緣兩大命題。從客觀現實來講,道士下山確實是道士從山下下來,而從精神層面講,下山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上山,一上一下間已然將因果與因緣表達得淋漓盡致。

得「道」之人,若非經歷人生苦難,則永遠無法真正的得「道」。這就如同,一個人若非真正把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想明白,又怎麼會懂得「想不明白」的難得呢?

閱讀全文

與坎兒微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