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產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究竟是不是真實故事
是真實故事,國產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導演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講述魏敏芝給水泉小學代課的故事,因高老師叮囑不能少一個學生,魏敏芝實現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進城尋找學生張慧科,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
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是在孩子們用彩色粉筆寫寫畫畫的畫面中結束的,這是一個典型的浪漫主義結局。一部影片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卻無法改變一個地區貧困落後的教育面貌;一個導演可以給自己影片的結尾塗抹上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但卻無法給嚴峻的社會現實塗抹上同樣的浪漫主義色彩。
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可以叫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孩來代小學生的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地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老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起。種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
B. 關於愛情,我推薦你這十部電影
1.
愛情什麼時候會到來,這是一個困解著人的一個永恆的謎題。
看了《怦然心動》你會發現, 原來愛情不是簡簡單單的,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方才能取得真經。
簡單來說,《怦然心動》就是講了一對小孩一棵樹的故事。日系小清新的畫面,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女主見到男主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了他,而男主一直在逃避。女主做了很多在同齡人眼中不可思議的事情,保護一棵要被砍掉的樹,給男主送雞蛋等等。後來因為男主的外公兩人逐漸有了聯系,兩個家庭也逐漸靠近。最後兩個人因為一棵樹走到一起。
青春年少的愛情不關乎名利,不關乎金錢,只有我愛你,你愛不愛我。沒有那麼多的爾虞我詐,簡單卻令現在的我們嚮往。
看完整部電影想到陳奕迅的一句歌詞,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2.
這部電影有著極致的法式電影的浪漫,文藝,但它更有一種瘋狂。個人不太推薦朋友們去效仿這部電影。
片中男女主角的種種作為幾乎可以說是神經質,無論是從幼年到青年。他們一直在玩一種「敢不敢」的游戲,男主小時候就說過想要做一個暴君。他們無視規則,蔑視普通的正常生活。他們互相相愛卻又彼此折磨。
這部電影看下來會讓人覺得沉重,更會讓人發出到無論怎樣轟轟烈烈的愛情終究抵不過柴米油鹽的感嘆。
珍惜當下,珍惜在你身邊的TA。不念過去,不念將來,走好每一步。
3.
學生時期的男主很帥,女主看起來黑瘦而且帶著眼睛,牙套,典型的一個高富帥一個女屌絲,怎麼看兩個人好像都不會有交集。
整部電影沒有去描述轟轟烈烈的愛情,都是一些瑣碎不清的初戀小事,或者稱之為暗戀更為合適。女主似乎從一開始就是在進行一場暗戀的戰爭,因為她的自卑導致她不敢向男主表白。後來兩人都遠走他鄉,九年後,兩人在電視節目上相見。
整部電影像一首緩緩流淌的歌,一步步帶著人走到電影里。
這部電影沒有像其他電影那樣,在描述愛情的鏡頭中大開大合,它更像是《卧虎藏龍》,內斂含蓄,精心細致的描述初戀中的點點滴滴。
記得高中的時候政治課上老師給我們放這部電影,一場煙花的鏡頭,男主主角互相對望直至鏡頭結束。政治老師說,「這要是在中國,肯定就抱上了」。
4.
在我個人看來,這部電影就是中國版的《初戀這件小事》干凈整潔,令人回味。
青春永遠都是一個我們心中心底最深處的東西,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都不會改變。 片中男女主角坐在操場上閉著眼睛想像未來,同樣的場景在電影的最後再次出現,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雖然場景相同,但人的心境已經不同。片中無數的場景都能夠喚醒觀眾對於青春的回憶,勾起對於青春年少時候的那段愛戀。
與其說這是一部愛情片,更不如說是所有人的青春。
5.
雛菊最經典的應該是「二次重現」鏡頭。
警察,殺手,畫家。片中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所以也讓整部電影顯得純潔細膩,唯美感傷。片中警察和殺手幾乎同時愛上了女主角,兩人都有目的的接近女主,又隱瞞自己的身份,但是又抑制不住自己內心深處的愛意。這場三角戀註定以悲劇收場。
電影拍的唯美,令人不禁想起林徽因,這個代表中國溫婉感情的女子。
套用電影《雛菊》開場的第一句話: "下雨的時候,我總是要找地方避雨.因為我從來都不喜歡帶傘,也許一個人的緣故,弄濕了身子也沒有人關心......"
6.
這部影片的導演是一位韓國的青年詩人元泰淵,自編自導。
所以整部影片也彌漫著詩獨有的情懷和感性。 男主患上絕症,但不忍心女主一個人孤苦無依,於是為女主找了一個子任務條件不錯的人做丈夫。女主得知真相後為了男主走得安心,找到牙醫做丈夫,努力配合著男主演這場戲。男主死後,女主隨後自殺。而一切其實牙醫也是知道的,只是不戳穿而已,因為他也深愛著女主。
整部影片中我們或許因為男主感動,或許因為女主感動,又或者,因為牙醫而感動。但我認為最令人動容的是牙醫的妻子,一個人默默承受一切,不與外人說。
(個人覺得《我腦海中的橡皮擦》以及國產的《被偷走的那五年》總體與這部電影相差無異,於是,只推薦這一部)
「如果愛需要表達,那麼啞巴怎麼談戀愛呢?」
7.
雖然電影的名字聽起來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但裡面的內容卻讓人盪氣回腸。
兩人因為抽煙認識,戀情也隨著煙越來越短而升溫,最後兩人一段時間的冷靜,又重歸於好。或許影片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珍惜身邊的人,不要不滿足現狀,不要吝嗇自己對於對方的渴望。
要懂得為生活製造浪漫,比如像電影中那樣買煙互補余額,兩個人在馬路上漫無目的的抽煙聊天,偽裝成外國人欺騙警察,被發現以後被警察追著跑。
我們都說這是一個躁動的時代,戀愛,分手,閃婚,等等。 但總有一個人讓你甘願放低自己,委屈自己去成全他。
在你不滿足現在的愛情的時候,你還記得當初你僅僅是想要一個擁抱嗎?
8.
這部電影有著法國一貫的浪漫主義風格,但是又給人一種古靈精怪的感覺。
整部電影就像是一篇童話故事,女主小時候透露出她的調皮,會因為報復鄰居拔掉天線,因為一條金魚掉在地上而引起家庭戰爭爆發,這也造就了她從小就喜歡關注一些別人不曾關注的事情,比如發現牆角里兒童時代的玩具。並且也因此遇到了擁有奇特收集癖好的男主,在尋找與被尋找,遲疑與勇氣中兩人逐漸走到一起。
整部電影乍一看像是一部喜劇,但卻讓人覺得溫暖,無論是愛情還是女主給每一個人帶去的感動。
其實,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是天使,只要你用心去發現。
9.
誰說只有異性才會產生令人念念不忘的愛情。
李安把西方人同性戀的敏感話題和東方人細膩情感的描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講述了兩個人二十年的感情糾葛。其實,影片中關於「性」的鏡頭屈指可數,並不像《春光乍泄》那般,開頭就讓人有種重口味的感覺。
兩人因為放羊而相識,在荒蕪的斷背山上兩個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下山之後兩個人都結婚生子,互相過著各自的生活。而四年之後的重逢證明兩人並沒有把彼此忘記,反而更是深愛著對方。於是他們每年以釣魚的借口相見,每次Jack提出要在一起的時候都會被拒絕。直至最後Jack死去。
影片中宣揚的不是「性」,而是「愛」。不是花前月下的無病呻吟,而是想要沖破世俗阻力的深沉磅礴的愛。
李安說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
10.
有人說看星爺的這部電影三個階段是, 大笑,流淚,沉默。
二十年後,當我們再看星爺的這部電影已經是涕淚橫流,當電影院已經亮燈的時候卻沒有從電影中抽離出來。二十年足夠教會一個人成長,也足夠讓我們學會看清是非,學會把握愛情。
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人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你的劍在我的咽喉上刺下去吧,不用在猶豫了!如果上天能給我一次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哪個女孩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對於星爺的這部電影不敢做過多闡述!
C. 什麼是浪漫主義電影及其特點
(一)浪漫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浪漫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1 強烈的主觀色彩,偏愛表現主觀思想,注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重主觀,輕客觀和重自我表現,輕客觀模仿。
2 喜歡描寫和歌頌大自然。(尤為突出)
作者們喜歡將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於純朴寧靜的大自然中,襯托現實社會的丑惡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想像比較豐富、感情真摯、表達自由、語言樸素自然。
4注重藝術效果:異國青島情調、對比、誇張、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現實主義文學基本特徵:一,注重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力求使藝術描寫在外觀上、細節上符合實際生活的形態、面貌和邏輯;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運用,力求在藝術描寫中,通過細節的真實表現生活的本質,規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傾向較為隱蔽。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後發起於18世紀西歐的藝術性和創新運動。一種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和風格,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史上的兩大主要思潮。浪漫主義(英語romantic)一詞源出南歐一些古羅馬省府的語言和文學。這些地區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語和當地方言混雜而成,後來發展成羅曼系語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紀 , 大量地方語言文學中的傳奇故事和民謠就是用羅曼系語言寫成的。這些作品著重描寫中世紀騎士的神奇事跡、俠義氣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這類特點的故事後來逐漸稱為romance ,即騎士故事或傳奇故事。浪漫主義思潮在文學、美術、建築、音樂等藝術領域都有所體現。
作為創作方法和風格,浪漫主義在表現現實上,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像提到創作的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藝創作自始就有這種特色。如中國屈原、李白的詩歌和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德國的歌德和席勒、法國的雨果和喬治·桑、英國的拜倫和雪萊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作為文藝思潮,浪漫主義產生並風行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其時正值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資產階級處於上升時期,要求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義的統治,在文學藝術上反對古典主義的束縛。為適應這樣的需要,浪漫主義思潮應運而生。
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精神最先出現在文學中。在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盧梭,他宣揚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響應他的「回歸自然」的口號,在創作中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描繪大自然的魅力,抒發對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鄉土的熱愛追求和依戀。法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創作緬懷過去的理想,宣揚宗教的威力,表現出濃厚的消極思想與情緒。1800年斯塔爾夫人發表了著作《論文學》,介紹了她對浪漫主義的觀點。在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論德國》中,她提出了浪漫主義民族主義的問題,奠定了法國浪漫主義的理論基礎。雨果的《克倫威爾》序言和《愛爾那尼》一劇的上演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雨果的作品氣勢恢宏,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表現了對中下層人民群眾的深厚同情,是法國也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傑作。喬治·桑表現空想社會主義理想,揭露金錢萬能罪惡的小說在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也屬優秀作品。然而,嚴格地說,浪漫主義還是起源於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最早的主要表現是德國的狂飆突進時期。施萊格爾兄弟在18世紀最後幾十年中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領袖。施萊格爾兄弟編輯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動浪漫主義運動的宣傳和理論建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稱為耶拿派浪漫主義。他們要求個性解放,主張創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門藝術界限。但他們的浪漫主義理論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色彩。德國浪漫主義的另一個派別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爾尼姆、布倫坦諾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視民間文學,深入民間收集民歌和童話,對浪漫主義文學發展起過積極作用。此外,霍夫曼、荷爾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創作也在德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英國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 。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再版序言中把詩歌看作「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這篇序言後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宣言。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是拜倫、雪萊和濟慈等人。他們抨擊封建教會勢力,表現出爭取自由和進步的民主傾向,在藝術上發展和豐富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說中的代表司各特善於把歷史事件和大膽想像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在西歐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和推動下,19世紀初俄國詩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義規范 ,創作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和敘事詩,對俄國浪漫主義的興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萊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義創作,充滿了革命激情,謳歌反專制、爭自由的思想,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東歐浪漫主義文學以波蘭革命詩人A.密茨凱維奇和匈牙利革命詩人S.裴多菲為代表 ,他們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19世紀中期以後,歐洲的浪漫主義文學逐步被現實主義文學所取代。
浪漫主義美術 18世紀60~70年代,一些在羅馬的畫家曾在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嚴格學院主義原則范圍以外探索各種可能的途徑。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畫奇怪異常而最為突出,其《夢魔》一畫著重刻畫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國畫家和詩人布萊克在基督教神話的基礎上,發展了他自己精心構制的宇宙論,他的水彩畫技巧精美絕倫。在後來一代的畫家中康斯特布爾和泰納把水彩畫技法的鮮艷性和油彩結合使用。康斯特布爾畫英國鄉村景色,探索了大氣的光和色的復雜性。泰納發揮了光的自然效果,創造出有動力感的構圖,使觀眾如歷其境,似乎在隨畫面一起游動。在德國,風景畫家龍格力圖以象徵手法把個人的心靈氣質描繪為普通的自然靈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誠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雲霄的一棵孤樹或十字架之類形象來暗示自然和心靈的可敬可畏。在法國,採用歷史和文學題材的主要浪漫主義畫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進行實驗外,他以雄健的筆力表現了他的感情。異國的主題,特別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著迷。其熱情洋溢地描繪動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熱里柯相似的興趣,後者在選擇當代事件作為創作題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D. 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之作-《大師和瑪格麗特》
提到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人們通常第一個想到的是《百年孤獨》。但這本由前蘇聯作者米·布爾加科夫所著的小說《大師和瑪格麗特》其實才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之作,在它所著的年代還沒有出現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詞。
對於米·布爾加科夫這個名字可能提起來很多人會覺得陌生,他是「白銀時代」的重要作家,是世界公認為20世紀俄羅斯文學的經典作家,也可以說是他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寫作風格。在魔幻現實的基礎上,布爾加科夫還喜歡運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毫不留情的抨擊政府和制度,最著名的作品當屬《狗心》。這也是他一生悲劇的來源之一,他的大多數作品被禁。
《大師和瑪格麗特》是布爾加科夫最重要的作品,這部作品他陸陸續續寫了11年。並在26年後,才得以公開發表,還是以刪節版的形式。
他在這部作品中寄託著自己的愛情。大師其實就是布爾加科夫自己的化身,一個富有才華但又不被承認,有些懦弱的人。瑪格麗特則是拯救他的第三任妻子。
為此,他為大師和瑪格麗特都安排了一個極為富有詩意的結局,也就是他一直所盼望的世界。只有寧靜和安詳,沒有現實生活中那些明爭暗鬥,沒有紛爭,沒有恐怖暴力的政治,只有自由與愛。
同樣的惡魔游盪人間的主題與詩意的語言,以及字里行間充斥著的宗教意味,還有那個關於耶穌的故事,《大師和瑪格麗特》這部作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浮士德》。但又和《浮士德》不同,這部作品不是一個人的史詩。嚴格來說《大師和瑪格麗特》的結構層次應該分為三層。
第一層是惡魔沃蘭德和他的隨從們戲弄人間。他們只是稍加引導,就讓那些白天里冠冕堂皇又衣冠楚楚的人們一個個原形畢露,將他們的罪與惡表露出來,並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作為撒旦化身的沃蘭德並沒有誘惑任何人,他只是用一些小手段,就將這些人本身的邪惡與無知展露出來。
在這層結構中,可以看到的是布爾加科夫在利用沃蘭德之手諷刺和嘲弄著那些掌權之人、學者、以及所有虛偽自私之人。從最開始的自大、莽撞到後來的貪婪,每一項或大或小的罪惡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用惡魔之手,似乎在宣告著惡終將有惡報這個真理。
同時,由沃蘭德引出的耶穌受刑被處死的故事,則是用另一種口吻來講述善的逝去。以及耶穌用自己的善去轉化世人惡的偉大之舉。
在這一層故事中,惡魔沃蘭德是主角,布爾加科夫用沃蘭德來完成自己內心的願望,那就是懲惡揚善,揭開那些帶著強烈優勢感,用自己地位胡作非為的人的面具,讓他們受到懲罰。在諷刺政府、諷刺社會的同時,他還把文學創作者和當時的文壇也諷刺了一番。這就不難想到為什麼他的這部作品在他去世20年後才能發表刪節版。他的筆就像是刀,用它來割破黑暗反抗現實的不公與虛假。
在這層故事中,大師只在結尾出現,瑪格麗特則一直沒有出現,全都圍繞著沃蘭德進行,著筆的重點在於現實的丑惡。
第二層是沃蘭德的撒旦舞會。從找女主人瑪格麗特,到瑪格麗特在沃蘭德葯膏的引導下進行了自我蛻化,再到盛大的惡人舞會。在這層中,到處都是看似荒誕詭譎又宏偉壯麗的場面。布爾加科夫那不拘一格,天馬行空的奇特想像在這一層中被發揮的淋漓盡致,富有著華麗的詩意。
在這層結構中,撒旦沃蘭德和他的隨從們就好像是一個吵鬧又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一樣,和第一層故事中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就好像沃蘭德所說的,有光就有暗,光和暗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對待善良的人,他如一個紳士,對待瑪格麗特更像是個中世紀的貴族。那些之前對惡人張牙舞爪又面目可憎的隨從們,對待善良又堅強的瑪格麗特,他們也變得溫柔而又有風度。
或許這就是布爾加科夫想要傳達的,只有善能夠讓惡魔變得也不再邪惡。瑪格麗特作為他最愛的女人的化身,布爾加科夫在她身上注入了太多的感情。如《浮士德》中所歌頌的永恆的女性一樣,瑪格麗特是整本書中最光彩耀人的存在。
大師與瑪格麗特都出現在這層,但瑪格麗特才是真正的主角。不管是在撒旦舞會上她面對著歷史上那些最邪惡之人的從容冷靜,又或是寧可放棄和大師重逢機會也要為一個女妖求情的勇敢善良。她都是如此的光彩照人,不同於任何一個世俗中的人。或許這才是沃蘭德選中她的原因。她和大師的愛情很大程度上映射了布爾加科夫自己的故事。
一樣的心血之作無法出版,一樣的不被世人認同,一樣的由女性來拯救。大師就是布爾加科夫的寫照,他的苦悶與痛苦都凝聚在這個和他一樣名字都是M開頭,又都充滿了天真幻想的大師身上。
這一層故事也是全文的最高潮,完全是由魔幻所組成。在這層故事中,耶穌的故事還在繼續,他被釘死在信仰中,也讓釘死他的總督第一次認識為自己的行為所後悔,開始了贖罪之路。
第三層是結尾,講的是大師和瑪格麗特以及那些受到懲罰之人他們的結局。布爾加科夫是個浪漫主義者,在最後現實與魔幻的結合中,他將自己對人最美好的期望全部投入其中。他給了那些有罪之人贖罪的機會,就像是耶穌給判他四死刑的總督贖罪機會一樣。他讓那些人改邪歸正,讓善替代他們的惡。
而對他本人與愛情的結局,他用了更為詩意的方式進行結尾。
《大師和瑪格麗特》是布爾加科夫注入了太多私人感情的作品,對於現實的批判與對理想世界的美好期望,這些都是他一生的堅持與追求。在現實生活的嚴酷中,布爾加科夫依舊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期望。雖然這部作品後不久他就去世了,最終他也沒有看到那些期望實現。
如果喜歡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又或者對俄羅斯文學感興趣的話,這部作品千萬不要錯過。
懶得看書的話還有1994年的電影可以選擇。
(對於布爾加科夫而言,國內引進的大多是他的小說,但其實他的戲劇成就也很高。有機會的話打算再講講他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