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視頻寬度和高度一般是多少
一般視頻的尺寸是512*384。 標清:512*384、60分鍾、300M大小 dvd:640*352、90分鍾、400M大小 數字電視:640*480 還有就是800*480、500M到600M 1024*534、700-800M 1280*720、1G以上 全高道清:1920*1080。 (1)微電影視頻高度和寬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一、計算公式 基本的演算法是:碼率(kbps)=文件大小(KB)*8/時間(秒),舉例,D5碟,容量4.3G,其中考慮到音頻的不同格式,算為600M,(故剩餘容量為4.3*1024-600=3803.2M),所以視頻文件應不大於3.7G。
2. 做微電影的,能在電視和電腦上播放,是寬屏還是標准
選擇pal制,25幀的,用標準的就行,其他的可以是默認的。輸出的時候可以選擇avi格式的輸出就行!
3. 我拍了部微電影,1920×1080的,如果上下壓黑邊,要多寬的
微電影1920×1080,畫幅比例是16:9。上下不需要壓黑邊。
微電影放映在銀幕上畫面的寬高比大於標准35毫米普通電影畫面寬高比(1.375﹕1)的電影,它的畫面寬高比一般在1.66﹕1到3﹕1之間﹐銀幕寬度在10~20米之間。銀幕略作弧形,使觀眾擴大視野。
此後,35毫米影片除畫面外,並要在片孔內側留出一條記錄聲音的位置(聲帶),這樣,就只好壓縮無聲影片的畫面面積,將攝影的畫面寬高尺寸改為22毫米×16毫米,放映片門為20.9毫米×15.2毫米,即放映在銀幕上的畫面寬高比改變為1.375:1。
(3)微電影視頻高度和寬度是多少擴展閱讀:
微電影拍攝技巧:
1、平方向拍攝
大多數畫面應該在攝像機保持水平方向時拍攝,這樣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畫面效果顯得比較平和穩定。
2、由下往上拍攝
不同的角度拍攝的畫面傳達的信息不同。同一種事物,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仰望一個目標,觀看者會覺得這個目標好象顯得特別高大,不管這個目標是人還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攝者的形象顯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攝像機的拍攝角度傾斜向上去拍攝。用這種方法去拍攝,可以使主體地位得到強化,被攝者顯得更雄偉高大。
3、從上往下拍攝
攝像機所處的位置高於被攝體,鏡頭偏向下方拍攝。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遠畫面,用來顯示某個場景。可以用於拍攝大場面,如街景、球賽等。以全景和中鏡頭拍攝,容易表現畫面的層次感、縱深感。
4、物視角的拍攝
視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習慣。有些時候,可能需要表現出拍攝主體的視角,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拍攝的高度是高是低,都應該從主體眼睛高度去拍攝。
4. 電影比例是什麼
4:3。早期電影的銀幕比例為1.33:1(4:3);在電影剛剛出現的年代,所有電影的畫面大小形狀都是差不多的。我們一般把畫面寬度和高度的比例稱為長寬比(Aspect Ratio,也稱為縱橫比或者就叫做畫面比例)。
從19世紀末期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幾乎所有電影的畫面比例都是標準的1.33:1(准確地說是1.37:1,但作為標准來說統稱為1.33:1)。也就是說,電影畫面的寬度是高度的1.33倍,這種比例有時也表達為4:3,就是說寬度為4個單位,高度為3個單位;這種畫面比例後來被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所接受,稱為學院標准(Academy Standard);
20世紀50年代,剛剛誕生的電視行業面臨著採用何種屏幕比例作為電視標準的問題。為了方便把電影搬上電視屏幕,美國國家電視標准委員會(NTSC)最後決定採用學院標准作為電視的標准比例,這也就是4:3電視畫面比例的由來。這個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電視的主導標准。
電影比例產生電影感的方法
要讓影片直觀產生「電影感」的方法,就是直接將比例修改為現在流行的2.39:1(寬比高)比例,讓16:9的畫面產生黑邊,例如:有些Youtuber的vlog,很常會 看到一段對白介紹結束後,畫面轉到由很多空鏡頭(ex.景物)組成的橋段的時候,上下就會慢慢的跑出黑邊來。
看到這邊時,我們心中就會知道 ,有好戲可看了,甚至是電玩游戲,常常玩到一個關卡結束,就會跑出劇情的過場畫面,這時候上下通常也會跑出黑邊來,目的是告知玩家接下來的畫面不是 游戲,而是劇情,你要耐心看完。 以上種種例子,皆是利用模仿流行的電影畫面比例。
不過,不是每一次產生黑邊都是在模仿電影感,有時是為了讓畫面不要超螢幕,像是早期電視通常為4:3,但為了要播16:9或是2.39:1的格式時 ,就得產生黑邊來,避免畫面超出螢幕范圍,這也就是為何有時看電視時,畫面會被整個黑框包圍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_視頻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