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落葉歸根》到底要表現什麼樣的主題
我覺得要表達的是一種「文化鄉愁」,趙本山呈現了一個義友形象。在影片中他朴實的像一砣泥巴,背負著亡友的屍身,在漫漫無際的路上,向著亡魂故鄉的方向走啊、走……然而,蒼天之下,鄉關何處?腳下的路越長,到達終點的距離就越遙遠。最後,鄉關終於在望,但卻訇然變為眼前的一片斷壁殘垣,唯有藍天白雲不變,浩浩江水長流。
這是一種讓人低徊惆悵的鄉愁,是一種在無跡時光中感受良園頹敗的喪家之痛。顯然,片名中落葉歸根的「根」和這里所謂的「家」,都不應該被解讀成影片中某個具體人物的出處,它們都是一種抽象的文化符號,象徵著正在現代化激流中漸漸消隱的傳統鄉村。
趙本山背負著亡友的屍身,離開了城市,回歸了鄉村。然而,從他身後漸次退卻的那些象徵著「心靈之家」,或者「文化之根」的鄉村景象,在劇情中就如同舞台的活動景片一樣,它們在趙本山身後一幕幕地變換,與他一次次地擦肩而過。彷彿在告訴人們,「家」既始終在他的腳下,卻又是一個永遠也無法達到的彼岸。
歸結到電影名字《落葉歸根》,我覺得這里所謂的「根」就是傳統的中國鄉村,他們嚮往的「根」在一步步消隱,就像最後趙本山大叔終於找到工友的家鄉時,卻變成了殘垣斷壁,我覺得這預示著,他們永遠都歸不了「根」。因為這所謂的「根」正在消失。。。。
2. 電影《隱入塵煙》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電影《隱入塵煙》是李睿珺自編自導,武仁林和海清主演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曾經還入圍了第72屆柏林電影節的主競賽講單元,這次重新定檔於7月8日也讓很多網友都感覺期待不已。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西北的一個農民馬有鐵和曹貴英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兩人相依為命並且非常的相愛,也非常的懂對方,這段愛情故事讓很多觀眾都非常的動容,這部影片在播出以後也成為了唯一一部入圍72屆柏林電影節的華語電影,而主演海清也入圍了最佳主角獎。海清溫柔細膩的演技讓每一位觀眾的代入感都很強,都隨著她的情緒變化而變化著,大家非常的能夠沉浸在這部電影當中,也為主人公兩個人的故事落淚。
3. 如何看待電影《建築師》的鄉愁
中國人自古就對"鄉愁"有種特別的情緒。鄉愁也是很多導演們樂此不疲的創作主題,從小生活的故鄉給予他們想要創作的沖動和表達慾望。賈樟柯執著於講述家鄉汾陽的故事,畢贛將家鄉凱里拍成了詩。而作為江蘇電影界的代表人物,導演丁文劍同樣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展現了關於家鄉泰州的人文風貌。
電影《建築師》從歸家引出鄉愁,既有親情的和解,情感的糾葛,也有時代的印記。影片沒有曲折的故事線、跳躍的時間線、繁多的人物以及過多的台詞,它以散文化的手法描畫平淡細碎的日常,展現家鄉人的生活故事。
從故鄉出發,反觀故鄉,又回歸故鄉。這是每個電影創作者的必經之路。侯孝賢的台南漁村,賈樟柯的汾陽縣城,以及畢贛的凱里,丁文劍的泰州,這些電影人在描畫與懷想故鄉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回憶、重讀、思考和發現故鄉。
4. 科教頻道,紀錄片 鄉愁 月是故鄉明2 講的是河南什麼地方
河南省民權縣花園鄉的吳老家村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人文紀錄片《鄉愁》第一季《月是故鄉明》近日首映,該片反映了當下中國鄉村留守兒童和中國農民生存現狀,將於明年1月3日起在央視科教頻道開播。
《鄉愁》導演、攝影、剪輯韓君倩介紹,《鄉愁》總共四季:第一季《月是故鄉明》,第二季《他鄉念故鄉》,第三季《麥浪滾親情濃》,第四季《多事之秋》。《鄉愁》把鏡頭對准河南省民權縣花園鄉的吳老家村,通過跟蹤拍攝村裡留守兒童和他們家庭的故事,將孩子們的留守生活及其父母在城市的打拚生活相互交織,記錄了這個村莊一年四季的農事農情,鄉村父老的歡樂哀愁,也真切表現了他鄉與故鄉的對話、城市與鄉村的碰撞、故鄉的溫暖與蒼涼、現實的無奈與彷徨。
5. 請問大佬有鄉愁1983年上映的由奧列格·揚科夫斯基主演的百度網盤資源嗎
《鄉愁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kueLIVSyiV2KudhJa3H0JA
《鄉愁Ностальгия(1983)》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托尼諾·格拉
主演:奧列格·揚科夫斯基、厄蘭·約瑟夫森、多美茲亞娜·佐丹奴、帕特里齊婭·特雷諾、勞拉·德·馬奇、德麗婭·布卡爾鐸、米萊娜·伍柯迪克、RaffaeleDiMario、RateFurlan、PieroVida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蘇聯、義大利
語言:義大利語、俄語
上映日期:1983-05-17(戛納電影節)
片長:125分鍾
又名:懷鄉、Nostalghia、Nostalgia
俄國詩人安德烈(奧列格·揚科夫斯基OlegYankovsky飾)在美麗的女翻譯尤金伲亞(多美茲亞娜·佐丹奴DomizianaGiordano飾)的陪同下,一同前往義大利尋訪一位十八世紀俄國作曲家的生活
他們一起走訪充滿宗教意象的鄉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溫泉的古老小鎮停留。此時他遇見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瘋人多米尼克(厄蘭·約瑟夫森ErlandJosephson飾),村民因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認為他神經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瘋狂下的深意,並被他所吸引。
同時他拒絕了性感的尤金伲亞的示愛。此時的安德烈,遊走在支離破碎的現實與超現實的夢境中不能自拔。他對祖國的思念、與家人的分離……種種情愫混雜在一起,彼此糾纏,化為終生的鄉愁。本片獲1983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普通評審團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6. 思鄉題材的電影
《鄉愁》電影觀後感
舒浩侖的《鄉愁》是一部關於上海的私人影像記憶,記錄了一個將要拆遷的靜安區石庫門小區大中里的當下和往昔,片中出現的人物都是和導演生活記憶息息相關的親人和鄰居,舒浩侖導演以平實的心態記錄了作為寧波移民的祖孫三代在這個城市變遷過程里經歷的一切,在這些耄耋老人的回憶里我們甚至可以感到我們自己的童年,這部記錄片告訴了我們一個方法論,怎樣在一個小的題材里反映城市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境遇。
《鄉愁》電影觀後感
前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是一位夢幻般的導演,他以七部長片、一部短片,如此少的作品,卻與伯格曼、費里尼並稱電影界的「聖三位一體」,地位崇高可想而知。他是所有藝術電影愛好者和電影專業學生的噩夢——他的影片大都十分晦澀,看的時候極其痛苦。但他的影片又是這些人必讀的東西,畢竟少了他,電影藝術就不完整,我和很多朋友親切地稱呼他為「老塔」。
老塔的畢業作品就拿下了紐約學生影展首獎,處女作《伊萬的童年》一舉奪下1962年的金獅獎。此後多次獲得戛納影展的評審團大獎,1983年《鄉愁》拿下戛納最佳導演獎。若不是蘇聯電影體制的問題,老塔可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就我的觀點來看,老塔是真正屬於源頭意義上的導演。他開創了「詩電影」的電影方法,並在探索電影語言的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甚至到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的、復雜的電影語言,它超越時代太多了。所謂天才創造藝術的範式,老塔創造的範式,竟然到現在都無法被模仿。而評論家們則在努力的試圖闡述老塔夢幻影像中的涵義,到今天也不甚成功——所以老塔真的是一個噩夢,在他的影像面前,幾乎所有人都會無地自容:那種表達太偉大,而我們太渺小。甚至連與老塔齊名的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曾說:「初看塔可夫斯基的影片彷彿是個奇跡,驀然我發覺自己置身於一間房間的門口,過去從未有人把這房間的鑰匙交給我。這房間我一直都渴望能進去一窺堂奧,而他卻能夠在其中行動自如,游刃有餘。我感到鼓舞和激勵:竟然有人將我長久以來不知道如何表達的種種都展現出來。我認為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夢境。」以幽暗晦澀著稱的伯格曼尚且如此,老塔影像的精妙可想而知。
7. 侯孝賢《童年往事》:一位世界級導演鏡頭下的成長與鄉愁
星期五言: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有一種詩意情懷,你總能在裡面找到觸及心靈的那一個鏡頭:就像我第一次看《戀戀風塵》一周沒有走出來,它像田園牧歌,像是久遠的記憶中的童話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第一次看《海上花》睡著了,可是睡夢中醒來,猛然發現這部電影美得無與倫比。第一次看《最好的時光》,裡面那首《rain and tears》單曲循環了一周,一個男人大老遠去看愛人,兩個人在一起吃碗面,然後揮手告別。這種 情感 中的詩意,讓人想哭。第一次看《悲情城市》……第一次看《好男好女》……第一次看《童年往事》……這些都是他的電影,每一部都讓我刻骨銘心。這是一個真正藝術家的寫照,他不誇張不做作,就是認認真真拍電影。
他的電影像是古老膠卷播放機放出來的一樣,有一種懷舊感,有一種年代感。你能在裡面找到一代人的故事,也能找到自己久遠的故事。
台灣作家吳念真在紀錄片《侯孝賢畫像》中評價: 《童年往事》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國片」之一。 我的理解是吳念真在說這部電影有著「中國式 情感 表達的元素」,將中國意蘊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將「鄉愁」與「成長」的主題推向了一個更高的藝術層面。
下面我們來分析這部彌漫著濃濃鄉愁的《童年往事》——
朱天文作為侯孝賢導演的御用編劇,談到《童年往事》的時候,提及了電影中小男孩阿孝陪著祖母回大陸的場景。這個場景是電影前半場最感人的部分,對話不多,大量的空鏡頭穿插其間,卻描寫出了一個遠離故土的老人對故鄉的無限懷念。她總是喊著回大陸,幾乎每天都要朝著廣東的方向走,卻永遠找不到回大陸的路,可是沒有人願意拆穿她的夢……
為什麼這個場景如此讓人記憶深刻?就像是電影史上無數經典的場景一樣,侯孝賢將老人的思鄉、孤獨與飄零之感全部用盡了在那個下午。 而那個下午,那個老祖母和她最愛的孫子幾乎沒有對話。這就是侯孝賢空鏡頭的厲害之處。
在《童年往事》中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穿插著大量的空鏡頭。其實所謂的空鏡頭並不是毫無意義的鏡頭,而是一種敘事方式的表達,它將安靜的景物也用在了敘事之中。
比如電影開場,便出現了三個空鏡頭的畫面。高雄縣政府宿舍的牌子,榻榻米式的簡朴客廳,父親的小書房。這一些列的空鏡頭就像是一個老人在回憶之前的前奏一般,緩緩的長鏡頭中,我們能看到破舊的標牌,有歲月痕跡的椅子,還有散發著年代感的藤椅,這里沒有一個人物,僅僅是景物之間的剪輯,就足以讓人感受到了這是一部關於「過去」的故事。
在導演講述故事的時候, 你也會發現「空鏡頭」是一種敘事的氣孔,將瑣碎的童年記憶一個個聯系起來。
在電影的29分20秒的地方 ,有一場暴雨來襲,鏡頭一直對著那棵大樹,大樹在風雨中搖曳。大約3秒鍾,鏡頭轉向阿孝的家裡。
在這個鏡頭之前,講述的是阿孝在學校調皮搗蛋的事情以及阿孝頑皮之後回到家裡看到父親咳血在看醫生的場景。
而空鏡頭之後,敘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是阿孝的母親對哥哥姐姐說,父親的工資養活這一大家子太吃力了,希望哥哥不要讀大學去讀一個師范。而姐姐說家裡已經有一個師范生了,阿忠就不用去讀師范了。其實這句話也暗示著後來的情節,姐姐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因為這件事姐姐一直抱憾。
在電影的79分15秒左右 ,外面大雨磅礴,內物里阿孝在唱歌發泄苦悶,姐姐馬上要出嫁了,母親將首飾傳給姐姐,並講述自己婚後的生活。鏡頭一轉,餐廳空無一人,只有台風在呼嘯,大樹也搖曳,這是離別的惆悵,又是人間的悲喜。
在電影的124分33秒 ,阿孝的母親去世,兄妹幾個都壓抑著悲傷的情緒,阿孝忍不住痛哭流涕。悲傷的氛圍凝重之時,鏡頭緩緩轉移到外面,暴雨之下,那棵大樹依然在風雨中搖曳。而此時這個鏡頭已經不是當初的全景出現,導演僅僅展示了大樹的上半部分,可能在暗示雖然大樹枝繁葉茂,可是跟脈(父母)已經不在。這個空鏡頭又展現了無限的悲涼。
為什麼說侯孝賢的這部片子,有一種濃濃的「中國味」?可能就是這些空鏡頭有一種朦朧的詩意,彷彿中國唐詩般的氣象,就如王維的詩一般,雖不見人影,但道盡人世。中國文化中常常就有「空」的意境,王國維曾說宋詞中也有「無我之境」,而侯孝賢則將這種意蘊展現在了他的電影之中,用視覺語言進行了另外一種形式的解說。
我們知道對於電影來說,內容和情節固然重要,但是形式同樣重要。所謂電影的形式包括剪輯、鏡頭運用以及節奏、色彩和配樂等等外在形式。
侯孝賢導演的電影特色,最突出的形式特點就是固定長鏡頭。用這種方式講故事,讓他的電影有著深深的懷舊情緒,安靜的鏡頭之下是對時間的追憶和緬懷。
固定鏡頭的運用也是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標志性鏡頭。侯孝賢導演和他風格有些類似,常常將攝像機的機位固定不動,持續拍攝一個場景,類似於生活的紀錄片。這樣的固定鏡頭就像是生活的重視記錄者一般,更加有真實性。
在《童年往事》中大約有157個鏡頭,固定鏡頭有133個。 可見這部電影其實主要由一組組固定鏡頭組成。在電影的開頭,我們看到鏡頭固定在阿孝的家裡,由客廳到書房,沒有鏡頭的移動,而是一個個場景的切換。
在電影的20分12秒左右,出現了整部電影中難得的溫馨安閑的場景。一家人整整齊齊,父親和四個孩子在吃甘蔗,母親在縫紉機邊上做衣服,祖母在做紙錢。每一個鏡頭的轉換都是固定鏡頭的剪輯,而鏡頭最後落在父親和孩子們的身上一動不動,默默注視著,記錄著這溫馨的一刻。而這個場景就像是刻在了侯孝賢導演的腦海里一般,它是導演童年的溫暖記憶。
電影的29分52秒處,阿孝的父親咳血,醫生來家裡診治。哥哥和弟弟們在一旁恐懼而擔憂地望著,姐姐和母親圍著醫生和父親幫忙,而鏡頭掠過這些之後,就靜靜地盯著在洗漱間沖涼的阿孝。阿孝不動聲色,一瓢一瓢往自己身上倒著涼水。鏡頭也不動聲色,固定在那裡靜靜地看著一個孩子對於父親病情的隱憂。或許當時的阿孝沒有想這么多,可是作為長大後的導演,侯孝賢在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他或許鏡頭之中表達的就是一種憂傷吧。
像這樣的固定鏡頭有太多太多,它以一種靜止的方式對觀眾的視覺和心靈進行雙重的沖擊,讓觀眾在固定鏡頭之中,察覺時間的流逝以及那難以追回的如煙往事。
電影開場白就是侯孝賢一段自白式的講解,讓觀眾知道這部電影是他童年的記憶,是關於父親的,關於祖母的,關於這個家庭十幾年的悲歡離合。這些往事便在娓娓道來的旁白中展開了。
電影中,全家從廣東梅縣到台北再到台南,一家人的不斷遷徙,最後落腳在鳳山這個小城。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裡面的阿孝從一個貪玩的少年到滿懷心事的青年。家人從父親、母親、祖母的相繼去世來講述了一家子的悲歡。我們能從這部電影里看到阿孝的成長,看到一個孩子經歷親人相繼離世,姐姐出嫁,最後兄弟四人相依為命的整個歷程。當然我們也能看到導演對自己的個人 歷史 的回顧,那懷舊的情懷,濃濃的鄉愁,傳統與現代的碰撞,過去與當下的交融,他通過講述自己個體的體驗,帶著我們將目光對准生活進行深情的凝視。
這部電影就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圓」,電影在祖母喊著「阿哈咕」中開始,在祖母去世時戛然而止。侯孝賢將祖母的去世來界定自己童年的結束。家中三位長輩的相繼離開,讓他過早思考了死亡和時間,個體與永恆的關系。
其實,這是一部悲劇,因為電影結尾阿孝落榜,前途暗淡;家中的長輩們都去世,大姐遠嫁,只有四個兄弟相依為命;阿孝喜歡的女孩全家搬去高雄,失去了聯系……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哀愁。
而作為觀眾我們知道電影未講完的故事,就是導演後來學了電影,進入影視界。1983年他獨立執導的電影《風櫃來的人》榮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讓他國際上獲得了聲譽。幾年後,他的《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後來的侯孝賢獲得過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成為世界級的大導演。
為什麼導演在祖母去世的那一刻將電影戛然而止,而後面那些光鮮的履歷並不提及呢?筆者認為他不僅僅是在拍個人的自傳,而是在記錄一代人的故事。阿孝只是一個他的縮影,更是那個年代無數個「少年」的縮影。
侯孝賢導演是一個風格化極濃的導演,他那充滿詩意的長鏡頭里記錄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故事,更是一代人的故事。在這部《童年往事》中,他的表達方式極具空靈的唐詩意蘊,我們看到了那田園牧歌式的鄉村風景,看到了個人與家庭,鄉愁與離愁的生命悲歌。
8. 求講述70—80年代的農村歷史生活電視劇和電影
1、《上門女婿》
主演:張豐毅,曲國強,張莉莉,趙倩
該劇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黃河流域的農村生活為背景,講述了地地道道的中國農民在由貧困走向致富的時代變革中,觀念、心靈、情感、命運的變化。
2、《當家的女人》
張曉春擔任導演,王茜華、孫濤、蔣寶英、戈治均等主演的農村電視劇。
該劇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10年為歷史背景,圍繞著女主人公菊香的曲折人生經歷,透過幾個家庭錯綜復雜的矛盾糾葛,展現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進而揭示了中國農民在生存、生活、情感、觀念上的變化。
3、《我的土地我的家》
楊晶執導,譚文峰、仧演編劇,張洪傑、由力、關小平、初星一、霍亞明、張二丹、張錚主演的農村題材電視劇。
該劇是以1978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的發展變化為背景,描述了三十年來農村改革開放的歷程。劇中以農民張老存一家人的恩怨糾葛為縮影,講述了農村和農民在改革開放30年間的悲歡。
4、《老農民》
編劇:高滿堂、李洲,總導演:張新建,導演、攝像指導:王濱、張開宙。
該劇從1948年開始,講述山東黃河岸邊的麥香村,由土地改革始發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故事。
5、《絕戀》
張元龍執導,謝蘭、孫岩主演的家庭倫理劇。該劇根據何群倉同名小說改編,描述的是上世紀70至80年代,發生在原長安縣3戶人家之間的愛情、親情和友情故事。
6、《平凡的世界》
簡介:以農村題材為主,通過對年輕人生活的描述,反映了新生活中一代年輕人的價值觀。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而最引人感動的,還是孫氏兄弟不甘為命運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發掘自己被禁錮的價值,自強不息的命運主旋律。
9. 鄉愁高清完整版電影
《鄉愁》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rRoRvhKUAj946gDjb0uHcw
《鄉愁》是由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執導,奧列格·揚科夫斯基、多美茲亞娜·佐丹奴、厄蘭·約瑟夫森主演的劇情片,於1984年1月8日在美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