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微電影 > 微電影選角導演上位記

微電影選角導演上位記

發布時間:2023-02-14 12:38:17

『壹』 選角導演的技能

選角導演的必備技能

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的選角是前期製作中最重要的部分,除了試鏡、預演等形式以外,還有劇本圓桌試讀等許多方式。選角導演需要哪些必備技能?下面梳理了選角導演的必備技能,供大家參考借鑒。

選角導演的日常工作之一:組織試演

選角導演經常面對種種問題,首先就是要滿足工作室、編劇和導演的要求。比如,2006年,編劇兼導演Nancy Meyers寫《戀愛假期》的時候,她腦子里已經有了一張四人的演員表:Cameron Diaz, Kate Winslet, Jack Black and 和HughGrant.

Diaz很喜歡這個劇本但已經決定要休假一年,Winslet不想去好萊塢拍戲因為她的孩子們當時在英國上學。Black的行程與電影拍攝日程沖突而Grant拒絕扮演一個和他以往的角色性格太過相似的人物

這個時候就輪到選角導演出場。在Diaz最終同意出演後,他們馬上去尋找另一位女主角的扮演者。她需要是個英國人、漂亮風趣而有明星氣質。Maggie Gyllenhaal台詞功力好但不是英國腔,Minnie Driver雖然是英國人但導演Meyers覺得她並不適合角色。就這樣找了幾個月之後,Winslet突然表示她現在能來好萊塢,更幸運的是Black的工作行程也發生了改變,這兩個人都簽下了這部電影。

於是剩下的就是找別人頂替英俊瀟灑又風趣的Hugh Grant。於是 Daniel Craig, Robert DowneyJr., Brendan Fraser等將近20位大明星都參加了劇本試讀,隨著時間逐漸逼近開機日,Meyers終於決定由Jude Law出演。當演員全部定下來之後,這部電影的前景也一片大好。

為角色選到對的演員無疑能使一部電影起死回生,而除此以外選角導演還得干什麼?還需要什麼樣的技能?首先來看看他們的職責好了。

選角導演(性別基本為女)實際扮演著中間人的角色,他們為電影、電視劇、戲劇、商業廣告甚至MV中的角色尋找合適的演員。此時,工作室、出品人、導演在一頭,而演員和經紀公司在另一頭——中間的就是選角導演。選角導演通常被戲稱為「中間夫人」。業如其名,在整個娛樂界中,這的確是為數不多的'由女性佔主導地位的行業之一。

一個選角導演的任務遠不止聯系演員和經紀公司以及組織試演,他們還會參與電影的前期製作等等一系列工作。大概按照以下順序:

和製作人、導演甚至編劇見面,弄清楚整個計劃的請況。

和製片會計見面,搞清楚片子的預算,以及演員成本。

讀劇本,然後為所有的角色做標注。

為有可能參演的演員按照人氣高低排個序,這是一開始最重要的一步。

聯系這些藝人的機構來判斷他們的能力

為製片人和導演提供一個列表,表上排名靠前的演員可能不會被安排試鏡

列出主演、其他演員和他們拍攝日程的表格

為可以參演的演員安排試演或者劇本試讀

將角色信息提供給經紀公司,並和選角公司討論每個明星可能出演的機會。

進行試演

根據試演向導演推薦每個角色合適的演員讓他們進行最後的篩選

和經紀公司討價劃價,留意演員成本

打電話組織配角的演員面試

在合同簽署後,充當導演和演員中間的聯絡人

為了防止由演員不能履行合同,提前找好替代的演員

這看起來有條不紊,但實際上困難重重。

為了替1939年的《飄》選定一個女主角,該片的選角導演在美國本土的試鏡長達三年,而最後斯嘉麗的角色還是被英國女演員Vivien Leigh奪得。

要找一個又能踢足球又能演戲的小姑娘出演《格雷西》,試鏡導演面試了幾千個女孩兒才挑出了Carly Schroeder。

為了讓《地獄男爵》的電影形象盡量地接近漫畫,編劇和導演要求:我們的男演員一定要和漫畫人物長得像!

對於像《豪斯醫生》或者《急診室的故事》這樣的周播劇,選角導演每周要為劇組找到幾十個友情客串的演員。

這大概就是選角導演的日常工作。

作為一份最有樂趣的工作,如果你想當選角導演,除了必須「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還得有人際關系和一些運氣。你不需要特訓,而只需要一些經驗、知識和好個性。

知識

為了了解娛樂工業,在大學里學習一下與電影、導演相關的課程是有用的,商業管理也可以。一個選角導演得知道怎麼去談判並且和工會的成員打交道。

戲劇課也是必要的。選角導演KimPetrosky就在《影視界的100種工作》一本書里提到,學習演戲能讓你明白拍戲的程序,判斷演技高低以及為演員安排一個舒適的試演環境讓他們進行發揮。事實上,有些選角導演就是演員出身。

經驗

當一個選角導演,通常意味著你們要從產業鏈的最低端做起,比如說在選角公司做實習,或者當選角導演的助手。從這些工作里,你可以藉助和導演的交往慢慢地往上走,記住當你沒有能證明你是個成功的選角導演時,就沒有製片人、導演或者工作室會願意聘請你。

如果想尋找高級一些的製片導演或者機構,去美國演員工會的「修理站「公司看看,那是一個專業的選角導演的協會,能提供成員目錄,專業術語以及電影製作的許多資料。

網路

和其他的娛樂工作相比,這個工作更注重你到底認識誰。建立良好的關系可以讓你的事業更順利,你需要他們來幫你做出一個好的選角決定,並且迅速而容易地聯繫到你所需要的好演員。也就是說,除了要和演員很熟,你還要和經紀公司保持良好的關系。

個性

選角導演是一份「女人活兒」嗎?選角導演Juliet Taylor在《美國戲劇界的女人》一書里提出,女人的確更適合這個工作。你需要有好奇心和耐心來了解一個人,還要有判斷一個演員是不是能勝任的直覺。


;

『貳』 求cctv1周末影院放過的一部電影

外文名稱 I Want to Marry Ryan Banks
更多外文片名:
The Reality of Love.....Asia (English title) / Philippines (cable TV title) (English title) / UK
Famoso y sector.....Spain
Juego de amor.....Argentina (video title)
Qui veut m'épouser?.....France
導演: Sheldon Larry
編劇: Chad Hodge ....(written by)
主演:
傑森·普雷斯利 Jason Priestley ....Ryan Banks
布萊德利·庫珀 Bradley Cooper ....Todd Doherty
艾瑪·考爾菲德 Emma Caulfield ....Charlie Norton
製作人 Proced by:
Ted Bauman ....procer
Howard Braunstein ....executive procer
Joel S. Rice ....executive procer
Michael Jaffe ....procer (uncredited)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Phil Marshall ....(as Philip Marshall)
攝影 Cinematography:Tony Westman
剪輯 Film Editing:Rob Seidenglanz
選角導演 Casting:
Susan Edelman
Jackie Lind
藝術指導 Proction Designer:Stephen Geaghan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Susan Parker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David Chiasson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Trish Flynn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Graham Cairns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Richard Colema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Ian Samoi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影片類型: 喜劇
片長:Argentina:95 min / Brazil:95 min / USA:120 min (including
commercials) 國家/地區: 加拿大 /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級別:Argentina:13 / USA:TV-PG
拍攝日期: 2003年11月17日 - 2003年12月12日
上映
美國 USA 2004年1月18日 義大利 Italy 2005年10月1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6年9月6日......(video premiere)製作公司:
美國廣播公司 [美國]
Bauman Proctions Inc. (proction services)
Jaffe/Braunstein Films Ltd. [美國]
WildRice Proctions
發行公司:
ABC Family [美國] (USA) (TV)
美國廣播公司 [美國] (USA) (TV)
Gativideo [阿根廷] (2006) (Argentina) (DVD)/(2006) (Argentina) (VHS)
劇情
明星布萊恩最近人氣下滑,為了挽救他的事業,身為好友兼經紀人的陶德幫他在電視台開辦了一台真人秀節目「我想嫁給布萊恩」,也即先選出幾名佳麗,讓她們跟布萊恩住在同一屋檐下,而後一邊現場拍攝,一邊讓觀眾投票,替布萊恩選老婆。其中一位名叫查理的女生原本並不想參加這個節目,但陰差陽錯卻成了觀眾最喜歡的選手。然而查理對布萊恩並沒有什麼感覺,反而愛上了經紀人陶德,這下子節目該如何演下去呢?

『叄』 電影完了後面的演員表的順序有講究嗎

有講究。

最上面的是領銜主演。

其次是主演。

然後是一些重要的配角。

再然後是特別演出。

最後就是一些不太重要的配角。

一般影片參與人員順序:

1-出品發行公司

2-製片製作公司

3-XXX 作品

4-片名

5-主要演員

6-演員

7-選角導演

8-音樂/作曲

9-服裝設計

10-聯合製片人

11-聲音設計

12-剪輯

13-美術

14-攝影指導

15-執行製片人

16-製片人

17-編劇

18-導演

『肆』 求一部歐美電影

中文片名 遺願清單
英文片名 The Bucket List
更多中文片名 拿命開玩笑,一路玩到掛
更多外文片名
Lusikka nurkkaan .....Finland
Beste kommt zum Schluss, Das .....Germany
影片類型 冒險 / 犯罪 / 喜劇
片長 97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評級 Rated PG-13 for language, including a sexual reference.
級別 Singapore:PG UK:12A Ireland:12A USA:PG-13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羅伯·雷恩 Rob Reiner
編劇 Writer Justin Zackham .....(written by)
演員 Actor
傑克·尼科爾森 Jack Nicholson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西恩·海耶斯 Sean Hayes .....Thomas
Beverly Todd .....Virginia Chambers
羅布·莫羅 Rob Morrow .....Dr. Hollins
Alfonso Freeman .....Roger Carter
Serena Reeder .....Rachel
Ian Anthony Dale .....Instructor
Christopher Stapleton .....Kyle
Richard McGonagle .....Board Chairman
Jordan Lund .....Tattoo Artist
Verda Bridges .....Shandra
Roy Vongtama .....Doctor Yang
Rowena King .....Nurse
Jennifer Defrancisco .....Emily
Jonathan Mangum .....Richard
Taylor Ann Thompson .....Granddaughter
Hugh B. Holub .....County Health Director
Angela Gardner .....Female Administrator
Andrea Johnson .....Elizabeth Chambers
Annton Berry Jr. .....Kai
Destiny Brownridge .....Maya
Brian Copeland .....Lee
Noel Gugliemi .....Mechanic
Jonathan Hernandez .....Manny
Dawn Lewis .....Flight Attendant
Karen Maruyama .....Nurse Shing
Amber Mead .....Attractive Woman #1
John O'Brien .....Executive #1
Alex Trebek .....Himself
製作人 Procedby
Frank Capra III .....co-procer
Alan Greisman .....procer
Travis Knox .....executive procer
Neil Meron .....procer
羅伯·雷恩 Rob Reiner .....procer
Jeffrey Stott .....executive procer
Justin Zackham .....executive procer
Craig Zadan .....pro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Music Marc Shaiman
攝影 Cinematography John Schwartzman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輯 FilmEditing Robert Leighton
選角導演 Casting
Janet Hirshenson
Jane Jenkins
Michelle Lewitt
藝術指導 ProctionDesigner Bill Brzeski
美術設計 ArtDirectionby Jay Pelissier
布景師 SetDecorationby
Robert Greenfield
Mark Tuttle
服裝設計 CostumeDesignby Molly Maginnis
視覺特效 VisualEffectsSupervisor Jerry Spivack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Director
Frank Capra III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Eugene Davis .....day player: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tephen W. Moore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William Purpl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Brian Relyea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Jody Spilkoma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Alex Daniels .....second unit director
Denise Strong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製作公司
Storyline Entertainment [美國]
Two Ton Films
Zadan/Meron
發行公司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Warner Bros. Pictures Co. [美國] ..... (2007) (USA)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阿根廷] ..... (2007) (Argentina)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日本] ..... (2008) (Japan)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荷蘭] ..... (2008) (Netherlands)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新加坡] ..... (2008) (Singapore)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Ring of Fire Studios
其它公司
Executive Assurance [美國] ..... security
Avon Studio Transport ..... transportation
Central Casting [美國] ..... extras casting
Chapman and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 cranes/dollies
Movie Movers ..... star trailers/trailers
Varèse Sarabande ..... soundtrack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2007年12月16日 ..... (Hollywood, California) (premiere)
加拿大
Canada
2007年12月25日 ..... (Toronto)
美國
USA
2007年12月25日
加拿大
Canada
2008年1月11日
美國
USA
2008年1月11日
德國
Germany
2008年1月24日
義大利
Italy
2008年1月25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8年1月31日
西班牙
Spain
2008年2月1日
英國
UK
2008年2月8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8年2月21日
法國
France
2008年2月27日
日本
Japan
2008年3月22日
俄羅斯
Russia
2008年6月5日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人生,就是由一個遺憾、再一個遺憾累加組合而成的,當你最終即將面對死亡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一生中,有太多值得嘗試的事情,卻被你無情地錯過了……Edward Cole是一家健康醫療機構的CEO,可是他卻發現自己也成為了一名病人,入住到他自己經營的醫院里。也許不知道何謂「風水輪流轉」,畢生都積極推行「一個房間兩張病床,誰也不能搞特殊」的經營理念的愛德華,也只好自討苦吃地做好和別人共同分享一間病房的打算。但還是不忘記喝他的麝香貓咖啡,一種名貴的黃金之水,並邀請Carter品嘗,盡管遭到拒絕。
愛德華在醫院的室友Carter Chambers,是一個來自於完全不同的世界的機修工人,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兩個人,卻在生命最後的幾個月時間里有了交集。卡特雖然出身於工人階級,而且當了一輩子的技工,其實他一直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歷史老師,只是命運與突發的事件打亂了他的計劃……可以想見,這對60多歲的老人最初的時候是多麼地合不來,因為身份地位相差的太過懸殊,Carter更是處處表現出了一種謙遜隨和的卑微,存在於他們之間的惟一共同點,似乎就只有生命殘存的那幾個月的時間了。在兩人住院期間,病痛折磨著他們。Edward像一個剛來幼兒園的孩子,對醫院里的一切都未知。做完化療的晚飯時間,他還在感嘆披薩好得不能再好,深夜卻在Carter的預料下,在衛生間嘔吐。Edward抱怨著醫院的一切,曾經雷厲風行的他不能容忍自己躺在醫院。而Carter一家早已經平靜地接受了他的癌症,並准備著抗爭,特別是他深愛的妻子Virginia——一個做了一輩子護士的女人。日子在無聊地熬,直到有一天,Edward的主治醫生告訴他,他只有六個月的生命了。當時,Edawrd正在用特殊的眼鏡看球賽;面對醫生的遺憾,他只說了一句話:「醫生,你擋住了我的視線。」而Edward向醫生提的最後一個要求就是知道Carter還有多久的生命。當壞結果一同來臨的時候,兩個人變成了同一根線上的螞蚱,曾經不相乾的兩個人,變成了相依為命的人。Carter甚至不惜代價,和妻子大吵一架,撇下全家,開始了和Edward的旅行。
Carter有一個秘密的小本,上面記錄的都是一些他想做卻未曾實現過的願望,他稱之為「遺願清單」。Edward在無意間偷看到了卡特時不時拿出來看看的清單,這個從未有過信仰、從不相信上帝、只相信自己的人,先是對著清單說了一大堆廢話,然後自顧自地做出一個決定:與Carter一起跑遍全世界,來實現清單上的願望……當然,作為一名億萬富翁,Edward有充足的理由將自己的願望也加到了清單當中。面對Carter「幫助一個陌生人」,「大笑到流淚」,「欣賞最壯麗的風景」等願望,Edward嗤之以鼻。而他的願望看來瘋狂得多,「親吻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文身」,「跳傘」,「去埃及看金字塔」,「獵獅」。就因為他們共同的願望,他們穿梭在世界各地——極地冰原,印度,開羅,北京,香港,西藏……
很快,Edward和Carter就經歷了各式各樣的歷險,包括從高空中的飛機一躍而出、駕駛著福特野馬賽車你追我趕、參觀金字塔、參加狩獵遠征等等……他們在天空飛翔的時候,Carter在擔心自己的保險,而Edward在空中高唱著「I feel in love, I feel I am Flying」。他們在飆車時,Carter駕駛著自己心愛的賽車,漂移,撞擊Edward,令Edward激動地大喊:「你激起了我心中的邪惡。」在非洲大草原上,兩個人像多年的老朋友,高聲唱著「Lions are sleeping tonight」。Edward還主張來一場和舞女的縱夜狂歡,但深愛妻子的Carter卻拒絕了這一行為,即使Edward堅持說:「放縱不等於不忠,只是偶然的放鬆而憶。」當兩個人在埃及的時候,坐在高處遙望金字塔,說出了很多秘密。包括Edward唯一的女兒Emily,一個陷於愛情而誤解爸爸的任性女強人。她深愛的丈夫打了她兩次,Edward作為一個強悍的父親,啟用黑道擺平了女婿,導致女兒對他破口大罵。同樣為強人的Edward卻對女兒有很深的懼怕,很久沒有和女兒聯系,只因為女兒說「你在我心中已經死了「。同時Edward說這個就應該算在「欣賞最壯麗的風景」那條,但是Carter還是堅持去他的大山——珠穆朗瑪峰。但是喜馬拉雅山卻沒有歡迎他們,他們錯過了登山的季節,而下一次在半年後,他們應該已經離開了人世。兩個老朋友因為這個「挫折」,也因為Virginia的電話,而決定將計劃暫緩。直到在香港,Carter結識了漂亮的黑人女孩,並拒絕了女孩一夜浪漫的邀請,他突然決定回家。
回去的路上,Carter和Edward不歡而散,只因為Carter私自安排了Edward和女兒的會面。在女兒別墅的門口,Edward發怒了。他認為他不是泛泛之輩,他不需要像其他人一樣,有人陪著死去才不覺得孤單,他不要像女兒求饒。Edward將自己的清單撕碎,並揚長而去。回家後的Carter和全家幸福地度過最後的日子,而Edward一個人在和方便食品生氣,甚至孤單地痛哭。直到有一天,Carter突然的暈倒,癌細胞轉移到了腦子,死亡再次逼近了他們。Carter再次病倒,躺在病床上,他拿出了一張紙,上面介紹著麝香貓咖啡的來歷。這種昂貴的東西竟然是貓的糞便,兩個朋友開始哈哈大笑,直到眼淚流出。Carter拿出自己的清單,把「大笑到流淚」劃掉,並把他交給了Edward。兩個朋友不捨得分別,但還是分別了。Carter進了手術室,再也沒有出來;Edward拿著Carter的信,來到了女兒家,親吻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他的外孫女。影片此刻對比著拍攝,一邊在經受著死亡和離別,一邊經歷著相認和擁抱,眼淚和笑容的背後,閃爍著生命特殊的光芒。Carter的葬禮上,Edward這種從不出席這種場合的人,做了感人的發言。而這個葬禮結束後,Edward創造了奇跡,於81歲時去世。
影片的結尾,結束在珠穆朗瑪峰。Edward的秘書,一個曾經和他老闆毫無感情的年輕人,幫助著兩位老人完成了他們遺願清單上最後一個願望——欣賞最壯麗的風景。當他登頂後,刨開一個鐵箱子,放入了Edward的骨灰,與Carter的骨灰並排而放。而裝他們骨灰的盒子,竟然是麝香貓咖啡的鐵罐,就像他們在泰姬陵外面討論的那樣——Carter不喜歡叫骨灰盒,而喜歡叫罐子。當一切安排妥當,秘書拿出兩人的清單,將「欣賞最壯麗的風景」,這條特意為珠穆朗瑪峰准備的計劃劃掉。我在自己的眼淚中,聽見Carter的聲音:「最後,我們的骨灰埋在了世界的最高峰上,但這是違法的,我相信Edward會喜歡。」
隨著清單上的列項一條一條被劃去,卻有更多的願望加入進來。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讓卡特和愛德華真正明白了生活的含義,他們用時間賦予給他們的洞察力和幽默感,令生命變得徹底地圓滿,同時也發現了那個一直隱藏起來的真正自我。生命在快要結束的時候,盡情地綻放,就像麝香貓咖啡罐中的無限。

『伍』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挺老的片子了。趙薇主演一位計程車司機,男主角是日本人。只記得這么多了

夜·上海 名稱 夜·上海
外文名稱 The Longest Night in Shanghai(2007)
導演:張一白 Yi Zhang
編劇:
張一白 Yi Zhang ....screenplay
山村裕二 Yuji Yamamura
高燕 Yan Gao
主演:
趙薇 Vicki Zhao
本木雅弘(日)Masahiro Motoki
李燦森 Sam Lee
郭品超 Dylan Kuo
選角導演 Casting:Yumiko Kuga
國家/地區:中國/日本
對白語言:粵語/日語/漢語普通話
發行公司:日本電影眼公司
上映日期:2007年6月26日 中國
更多中文片名:《夜。上海》
類型:愛情/劇情
出品人:呂文生、唯敷和彥
出品 :北京激動影業有限公司
【影片劇情】
頂級發型設計師水島直樹(本木雅弘飾)為慈善音樂節的工作來到上海,同行的還有他多年的戀人兼經紀人美帆(西田尚美飾)。他施展超人才華,精心為所有出場歌手設計出各具特色的發型。音樂節大獲成功。然而水島卻鬱郁不樂,工作看似一帆風順卻令他厭煩,更棘手的是與美帆的感情已瀕臨危機。而眼前還有一位對美帆單相思的河口(冢本高史飾)。面對河口不惜代價追求美帆的身影,水島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他煩躁萬分,恍惚地在街頭游盪。他突然察覺自己身無分文,也沒帶證件。他習以為常地將一切託付給美帆,甚至連住宿飯店的名稱也不知道。水島只能獨自在上海的夜幕中徘徊。
正在這時,一輛計程車意外地打斷了他的思緒。這是一輛被撞得傷痕累累的車,開車的是一位女司機林夕(趙薇飾)。林夕為自己的莽撞駕駛向水島道歉。一場奇妙的言語不通的觀光旅程開始了。一個感謝對方的熱情向導;一個以為釣到一條外國「大魚」而暗自歡喜。
這時林夕接到東東(郭品超飾)——她夢中情人的電話。聽到東東第二天結婚的消息,林夕由驚喜跌入了失望的深淵。在旁目睹一切的水島,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卻從林夕痛苦的表情上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而這時,音樂節會場因為水島的失蹤鬧得沸沸騰騰。美帆和河口、水島的助理原和翻譯小沈,還有廣告代理商山岡,都為尋找水島紛紛湧向夜幕籠罩的上海。
同為失意中人的水島與林夕,一次偶然的機遇,一個偶然的夜晚,漸漸地,他們將心中掩飾的傷痕、煩惱及空虛袒露給對方,兩人的感情融匯到一個交點。超越國界,不需要語言,一個特殊的夜晚開始了……
【趙薇花痴】
片中趙薇扮演的女計程車司機林夕,暗戀郭品超飾演的修理廠工人東東。為了有機會接近東東,林夕經常主動把車子撞壞,好有借口去修理廠見到他。趙薇笑著說:「別人撞壞車,都很沮喪,只有我撞壞車會很開心,因為我可以看到自己暗戀的對象。」
趙薇費盡心思所作的這一切卻沒有打動帥哥的心,「其實,是我單方面的喜歡郭品超,他已經有女朋友了,而且第二天就要結婚了,可我每次還要像中了魔一樣地去找他,覺得能看到他就是一種幸福,一邊自己受著煎熬,一邊又怕給他帶來麻煩,像個花痴一樣,自己都會覺得好痴情。」
【故事梗概】
本木雅弘飾演的日本頂級發型設計師,在上海邂逅趙薇扮演的計程車司機,而此時趙薇突然接到自己暗戀的夢中情人郭品超第二天結婚的電話而陷入痛苦中。在計程車狹小的空間里,兩個陌生人,用聽不懂的語言猜透對方的心事,用呼吸和心跳解讀對方的失落,從對方的眼睛裡看到自己的樣子和自己的心。
「新都市愛情」的延續
電影中,無論是在林夕的計程車內聆聽窗外細雨的滴答聲,還是林夕用手指在水島的手心上寫出的漢字,都似乎在預示著「浪漫的愛情」就要上演。就在這樣一個夜晚,林夕與水島的身影穿梭於夜色中流光溢彩的外灘、美麗繁華的南京路、走過車來人往的高架橋……除此之外,在電影中,同一時間不同空間里,幾對戀人的偶遇也在慢慢開始。
這就是《夜。上海》這部電影最浪漫動人的情愫。張一白善於用影像和光影營造浪漫氛圍,對於人物也是刻畫得極致唯美。在《夜。上海》中,浪漫唯美的愛情是電影的主線,但同時又在其中穿插著輕松的幽默氛圍。日本著名演員竹中直人與香港演員李燦森在片中的碰撞是電影幽默的元素。影片中,竹中直人用其特有的無厘頭般搞怪表演與李燦森那與生俱來的喜劇臉孔相融合,一個說著拗口的中文,一個講著蹩腳的日語,兩個「活寶」碰撞到一起,不管是片里片外都是調劑氣氛的開心果。
【主要人物】
林夕(趙薇 飾)
水島直樹(本木雅弘 飾)
高橋美帆(西田尚美 飾)
小沈(李燦森 飾)
河口(壕本高史 飾)
東東(郭品超 飾)
千尋(竹中直人 飾)
女警官(張馨藝 飾)
原理惠(大壕忍 飾)
【詞條尾聲】
對於《夜。上海》,用導演張一白的話說,這是一個浪漫與幽默結合的影片,講的是偶遇與緣分。但它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在《開往春天的地鐵》之後,張一白推出的「新都市愛情」類型片的一個風格延續。

『陸』 制裁者的電影《制裁者》

中文片名
制裁者英文片名
The Punisher
更多中文片名
懲罰者
神鬼制裁
復仇
更多外文片名
Castigador,El .....Argentina (video title) / Chile / International (Spanish title)
Justiceiro,O .....Brazil
Karistaja .....Estonia
Punisher - Les liens sang,Le .....Canada (French title)
Punisher - Tuomari .....Finland (TV title)
The punisher (El castigador) .....Spain
Tuomari .....Finland
影片類型
驚悚 / 劇情 / 犯罪
片長
124 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德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評級
Rated R for pervasive brutal violence,language and brief nudity.
級別
Finland:K-18 Argentina:13 Iceland:16 Norway:15 Sweden:15 USA:Unrated USA:R Australia:MA Hong Kong:IIB Ireland:18 Singapore:NC-16 Spain:18 UK:18 Chile:14 Germany:18 New Zealand:R18 Brazil:16 France:-16 Netherlands:16 Mexico:C Canada:18A Singapore:M18 Portugal:M/16 Switzerland:16 Japan:PG-12 Malaysia:18SG Philippines:R-13
製作成本
$33,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Film & Entertainment VIP Medienfonds 2 GmbH & Co. KG,Film & Entertainment VIP Medienfonds 3 GmbH & Co. KG and Artisan GmbH
拍攝日期
2003年8月2日 - 2003年10月14日 導演
Jonathan Hensleigh
編劇
Jonathan Hensleigh .....(written by) and
Michael France .....(written by)
演員
托馬斯·簡Thomas Jane .....Frank Castle/The Punisher (as Tom Jane)
約翰·特拉沃塔John Travolta .....Howard Saint
威爾·帕頓Will Patton .....Quentin Glass
麗貝卡·羅梅恩Rebecca Romijn .....Joan (as Rebecca Romijn-Stamos)
本·福斯特Ben Foster .....Spacker Dave
勞拉·赫利Laura Harring .....Livia Saint
薩曼莎·瑪西絲Samantha Mathis .....Maria Castle
安東尼·科隆 Antoni Corone .....T.J
製作人
斯坦·李Stan Lee .....executive procer
Ari Arad .....co-procer
Avi Arad .....procer
Anson Downes .....associate procer
Christopher Eberts .....executive procer
Linda Favila .....associate procer
原創音樂
卡爾洛·西利奧托Carlo Siliotto
攝影
Conrad W. Hall
剪輯
Jeff Gullo
Steven Kemper
選角導演
Pam Dixon
藝術指導
Michael Z. Hanan
美術設計
John Dexter
John Hansen
Steve Saklad
Jarik Van Sluijs
布景師
Casey Hallenbeck
服裝設計
Lisa Tomczeszyn
視覺特效
Gene Warren Jr.
副導演/助理導演
Steve Battaglia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Christian Clark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Gianna DeGiulio .....dga trainee
Gary Hymes .....second unit director
Richard Oswal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arten W. Piccinini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洗印廠
DeLuxe
攝制格式
35 mm
製作處理方法
Super 35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膠片長度
3397 m (Switzerland)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製作公司
獅門影業公司Lions Gate Films [美國]
亞提森娛樂 Artisan Entertainment [美國]
Marvel Enterprises [美國]
VIP 3 Medienfonds [德國]
Valhalla Motion Pictures [美國]
發行公司
哥倫比亞三星電影發行公司 Columbia TriStar Film Distributors International [美國] ..... (2004) (non-USA) (all media)
博偉國際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 (2004) (Switzerland) (theatrical)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Columbia Pictures [菲律賓] ..... (2004) (Philippines)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 Distributors [英國] ..... (2004) (UK)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 GmbH [德國] ..... (2004) (Germany) (theatrical) (cut version)
Columbia TriStar Films AB [瑞典] ..... (2004) (Sweden)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s [西班牙] ..... (2004) (Spain)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s [法國] ..... (2004) (France)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s [荷蘭] ..... (2004) (Netherlands)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2005) (Argentina) (all media)
Columbia TriStar Italia [義大利] ..... (2004) (Italy) (theatrical)
哥倫比亞三星 Columbia TriStar [巴西] ..... (2005) (Brazil) (DVD)
LK-TEL [阿根廷] ..... (2005) (Argentina) (DVD)
Shaw Organisation [新加坡] ..... (Singapore)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 [日本] ..... (2004) (Japan) (theatrical)
Summit Entertainment [美國] ..... (2004) (Japan)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Fantasy II Film Effects [美國] ..... (visual effects)
Howard Anderson Company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其它公司
Bulgarian Symphony Orchestra [保加利亞] ..... music performed by
Chapman/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美國] ..... remote camera systems
Entertainment Clearances Inc. [美國] ..... rights and clearances
Footage Bank [美國] ..... stock footage provided by
Forum Music Village [義大利] ..... music mixed at
Getty Images [美國] ..... stock footage provided by
Kaleidoscope Films Group [美國] ..... titles
SIF 309 Film & Music Proctions [美國] ..... film score recording
Sound Satisfaction [美國] ..... foley facilities
Sud Ovest Records S.r.l. [義大利] ..... music proction
Title House Digital [美國] ..... end titles
Todd-AO Radford [美國] ..... sound mixed at (as Todd-AO Radford Stage S)
Viv Kim Negative Cutting Service Ltd. [美國] ..... negative cutting (as Viv Kim Negative Cutting)
Wilshire Stages [美國] ..... adr recording
Wind-Up Records [美國]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上映日期
加拿大
Canada
2004年4月16日
美國
USA
2004年4月16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4年6月3日
法國
France
2004年6月9日
德國
Germany
2004年6月10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4年6月10日
墨西哥
Mexico
2004年6月11日
瑞典
Sweden
2004年6月30日
義大利
Italy
2004年7月2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4年7月29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4年9月10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4年9月23日
英國
UK
2004年9月24日
巴西
Brazil
2004年10月22日
日本
Japan
2004年11月13日 大號弗蘭克·卡斯特(托馬斯·簡 飾)的懲罰者曾在海軍陸戰隊服役,而後又為FBI效勞。與死亡玩膩了近身游戲後,卡斯特打算歸隱田園,與妻兒瑪利亞和威爾共享天倫。但在最後的一次抓捕軍火走私的卧底行動中,因局勢失控而導致了一名當事青年的意外死亡,青年名叫鮑比·桑特,其父正是富可敵國的商人霍華德·桑特(約翰·特拉沃爾塔飾)。桑特家族表面上顯貴光鮮,暗地裡則是雞鳴狗盜,黑惡勢力無法無天。痛失愛子使得霍華德出離憤怒,不惜一切代價誓將報復進行到底,於是,卡斯特的家人全部徹底告別了人間,但卡斯特卻死裡逃生了。
至此,卡斯特的意識中永遠烙上了懲罰的字樣,他身著戰服,從頭到腳都武裝起來,其明顯標志就是展現在黑衣胸前的那個巨大的白色骷髏頭像。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便開始尋找並制裁那些他認為參與殺害他妻兒的相關歹徒。在多次直搗敵營,讓罪犯橫屍一片後,新聞媒體開始把替天行道、執行黑暗公正的他尊稱為懲罰者。
霍華德·桑特開始肝顫了,他深知弗蘭克的家底兒:他受過海豹突擊隊、水下破壞組、遠范圍偵察等等訓練,精通格鬥搏擊,配備了大量常規武器,有著傑出的戰斗記錄,他把20年的所學都派上了用場,可以說,蘭博啥樣他啥樣,他有能力與一支部隊叫板。
懲罰者針對地下世界實施殘酷無情的懲罰行動永不會停止,桑特感到:總有一天他會找來!他招兵買馬,時刻准備著。 The Punishment Begins April 16,2004
特拉沃塔的表演極棒,甚至讓人生出對桑特的同情。
——《紐約郵報》
一部如漫畫書般的動作片。
——BBC
《制裁者》描繪出的是真實的暴力。
——ABOUT·COM
可以說影片中的每個橋段都似曾相識。
——《紐約觀察家》
即使是由漫畫書改編的,也不至於如此愚蠢。
——《華盛頓時報》
評《懲罰者》:更加刺激火爆的新《第一滴血》
「如此愚笨且不倫不類,影片中的死亡只有乏味,毫無疑問,它是一堆垃圾。」——奧文·格萊伯曼Owen Gleiberman(《娛樂周刊》)
「人類的黑暗內心在電影里一一爆光,值得稱贊!」——彼得·切沃斯Peter Travers(《滾石》)
「也許開頭20分鍾的平淡場面太長了,不過別急,很快,在時尚的畫面和光亮的色彩里,暴力復仇上演了。」——姆·萊恩Jim Lane(《薩克拉曼多新聞評論》)
這是部托馬斯·簡的《第一滴血》。曾經史泰龍在追殺之下,運用在越戰中掌握的各個殺人技巧,與敵人展開了生死搏鬥,他個人英雄魅力震撼人心。《懲罰者》同樣也是,主角弗蘭克成為復仇的「懲罰者」之後,從近身搏擊、手槍對射、沖鋒槍掃射到火箭炮爆破等等,一一將幾乎所有個人使用的常規武器都搬了出來,十八般武藝看得人眼花繚亂,復仇和懲罰惡人的快感也就感染了觀眾。
相比《蜘蛛俠》和《綠巨人》等超過1億美元預算的漫畫英雄電影,《懲罰者》可憐的3千3百萬美元似乎只是它們的零頭。因為「錢」的原因,《懲罰者》在視覺刺激和動作場景上必然要比漫畫巨片遜色不少。
其實,忘記「漫畫英雄」這個噱頭,把本片看作是一部復仇故事會更有趣。《懲罰者》講述的,無非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警官,在妻兒被人殺害後,他運用自己以前學會的各種殺人和逃亡本領,開始復仇的故事。這樣看這部電影的話,你就能忍受影片開頭20分鍾沒有暴力的沉悶了。 【從漫畫到電影】
對於同樣由驚奇漫畫公司的經典漫畫書改編而成的電影,這部由強納森·漢斯林(Jonathan Hensleigh)自編自導的《制裁者》與同類影片明顯有所區別,故事的主人公弗蘭克·卡斯特沒有超能力,憑借著多年以來的戰斗經驗和戰場技術,他的威力相當於一支軍隊。作為憑《勇闖奪命島》、《虎膽龍威3》、《絕世天劫》等經典影片劇本而聞名的強納森·漢斯林朝導演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影片緊密的敘事結構借鑒於6、70年代的動作片。
1974年2月,「制裁者」弗蘭克·卡斯特第一次出現在驚奇漫畫出版的《神奇蜘蛛俠》(The Amazing Spider-Man)中,很快,卡斯特開始進入流行文化,成為「反英雄」人物的代表。在「制裁者」問世的5個月後,派拉蒙公司拍攝了同樣題材的電影《猛龍怪客》,由動作明星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扮演的影片主人公因妻女的不幸化身神秘英雄,制裁那些罪有應得的惡人。驚奇影片公司的CEO兼製片人阿維·阿拉德(Avi Arad)說:「和電影一樣,漫畫也同樣反映著時代特徵,『制裁者』正是70年代美國人對犯罪和社會問題焦慮的產物。」
從一開始,「制裁者」就是驚奇漫畫人物中的另類超級英雄,他沒有超自然能力,卻是格鬥搏擊、武器軍械和戰場戰略的行家裡手,他有血有肉,和讀者一樣都是真真正正的人。「制裁者」系列漫畫接連推出,一再熱賣,到1990年,每個月都會出版三部。近年來,「制裁者」在加思·恩尼(Garth Ennis)和插畫師史蒂夫·狄龍(Steve Dillon)的筆下重新復甦,2000年,「制裁者」系列漫畫《Welcome Back Frank》再次成為驚奇公司的最暢銷單本漫畫。
隨著近年來《X戰警》、《蜘蛛俠》、《超膽俠》和《綠巨人》的票房成功,雖然「制裁者」不是驚奇漫畫的典型超級英雄,但驚奇公司仍然認為應該將其搬上大銀幕。製片方找到了強納森·漢斯林,執行製片凱文·菲戈說:「我們全是強納森的粉絲,我們希望他能執導我們的電影,可是很多拍攝計劃都被他回絕了,他很直率,就像弗蘭克·卡斯特一樣。」
漢斯林用了兩小時一口氣看完了《Welcome Back Frank》,用他的話來說,那種感覺在職業生涯中是很罕見的,你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他隨即拿起電話,告訴驚奇公司自己決定接拍。漢斯林說:「我喜歡復仇故事,復仇故事在美國電影中長盛不衰,而『制裁者』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給這種類型片帶來了新鮮元素,一些附屬人物也很可愛。」
在劇本的改編中,漢斯林進一步展開了原著的復仇主題,創造了新人物和新情節。在原著中,弗蘭克·卡斯特的家人死於中央公園的一場暴亂,漢斯林構思了更陰暗的情節,卡斯特全家成為了復仇標靶,而復仇的恩怨則源於卡斯特在FBI的工作。卡斯特的怒火還混雜著內疚感,以及得知政府機構無法保護他和家人安全的痛苦。卡斯特願意服從命令,而且還保持著在部隊中被灌輸的價值觀,暴力有時是正當的。當他意識到作惡者無法得到正義的懲罰時,他決定由自己來維護正義。同時,劇本中還包含著兩個並存的復仇故事,即卡斯特和他的對手都在復仇,只是前者的復仇是正直的,而後者的卻是邪惡的。
故事中的大反派桑特用違法手段獲取了財富和地位,在從毒品和賣淫中謀利的同時,還在插手合法商業,包括汽車銷售和經營紳士俱樂部。從某些方面看,桑特是卡斯特的翻版,只是折射在破碎的鏡子中,他辛勤工作,以出色的才智稱雄業界,是一個專注於家庭的男人。當兒子博比在軍火走私中喪生,桑特將不顧一切去進行報復。為了讓桑特這個角色豐滿生動,漢斯林研究了大量罪犯及其犯罪心理。桑特認為自己的復仇是正直的,但他已經脫離了道德,他相信自己凌駕於法律之上,卻忽視了他的兒子是因違法而死於執法人員之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根本沒想到自己的行徑成為了兒子的榜樣,是他將兒子推上絕路。
【關於角色和風格】
在物色演員時,漢斯林看中了托馬斯·簡,後者在《61*職棒雙雄》中的出色表演給漢斯林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漢斯林認為簡的身上具備每個男人的特質,他外表俊朗,卻不是男模式的油頭粉面,是一種粗糙的質感,他的表演源於自然流露,而且根本不必費力,即使在很安靜的時候,他仍能表達出大量的情感。
從童年開始,托馬斯·簡就是不折不扣的漫畫迷,《制裁者》當然也是他的摯愛,簡對能扮演卡斯特非常激動。漢斯林和簡在初次會面時就達成了一致,他說:「我和托馬斯都決定將卡斯特塑造成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我們都喜歡年輕時看過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史蒂夫·麥奎因和查爾斯·布朗森扮演的反英雄角色,那些人物都不善言談。」
漢斯林請來曾為大衛·芬奇的《戰栗空間》掌鏡的康拉德·W·霍爾(Conrad W。Hall)在本片中擔綱。在籌備階段,漢斯林和霍爾在一起觀看了很多1960年至1978年之間的動作片、犯罪片和西部片,其中包括《警探哈里》、《亡命大煞星》、《獨行俠決斗地獄門》、《雌雄大盜》和《教父》等,漢斯林和霍爾從中借鑒了很多那個時代的經典電影語言。
漢斯林和霍爾希望影片的影像風格以真實見長,兩人盡量避免使用預先設定的調色板,有時霍爾會使用藍色調來強調影片的情感主題。霍爾說:「強納森覺得應該使用場景和自然原有的顏色,最後我們決定既然是黑色故事,那麼色調也要陰冷,但一定要優美。」
【魔鬼訓練】
影片的正式開拍時間是2003年8月,同年5月,托馬斯·簡開始接受長達8周的全方位軍事訓練,為他制定訓練計劃的是前海豹突擊隊成員哈利·哈姆弗瑞斯(Harry Humphries),哈姆弗瑞斯是咨詢、訓練、保安公司GSGI的創建人,該公司由退役及在役軍人、特工和執法人員組成,1996年的《勇闖奪命島》是GSGI參與拍攝的第一部電影。
GSGI的技術顧問麥克·邁洛(Mike Mello)說:「片中的卡斯特是特種兵,他的訓練項目相當復雜,他要掌握反游擊戰術和心理戰術,必須接受特殊武器訓練,我們教給托馬斯的一切技術都是現在真正的特種兵正在使用的。」
在武器訓練中,簡首先要學會熟練使用執法部門的制式裝備科爾特1911型手槍,隨後是M-16和M-4自動步槍,最後的項目包括使用槍榴彈發射器。麥克·邁洛主要負責將空手格鬥和刀具武器技術傳授給簡。空手格鬥包括跆拳道,來自以色列、日本、菲律賓和巴西的不同戰術都要精通。而刀具武器訓練針對著很多種類的各式刀具,簡必須在極短時間內讓技術淳熟,最終,簡達到了預期水準,對於普通人來說,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學成。
另外,簡還接受了體能訓練,他不僅要更有力量和肌肉感十足,而且還要兼顧靈活性和耐力。教練約翰·麥克拉倫說:「我經常把豹子當作典範,因為它是不會浪費能量的動物,而且動作迅捷,並蘊含著極大的力量。」簡的體能訓練項目包括心肺適能運動訓練和力量訓練,心肺訓練開始是每周3、4次,每次45分鍾,後來發展為每周5、6次,每次一到兩小時,而力量訓練由重量推舉和形體訓練組成,每次持續90分鍾,有時一天要訓練兩次。
為了達到脂肪含量8%的目標,簡按嚴格的無糖食譜進食了4周,隨著拍攝日期的臨近,簡開始主要攝取流食,並在拍攝期間一直保持每天只吃一頓固體食物。
技術顧問麥克·邁洛感嘆說:「我在這行已經工作了8年,和很多人合作過,他們都是工作狂,但能像托馬斯·簡一樣為了一個角色而刻苦得幾乎刻薄的人絕無僅有,實在值得稱贊。」 ·片中沒有使用電腦特效,托馬斯·簡親自完成了90%的特技鏡頭。
·影片拍攝只用了52天。
·在拍攝美國銀行大樓前面的爆炸場景時,因為劇組沒發布公告,於是有數百位民眾掛911報警。
·為了拍攝本片,製片方定購了5輛龐蒂亞克GTO。
·麗貝卡·羅梅恩透露在拍攝為托馬斯·簡縫傷口的一段戲時,她曾因進針過深而穿透了假傷口,托馬斯·簡的皮膚也被縫了幾針。
·為了讓故事背景適合當今時代,弗蘭克·卡斯特軍事履歷中的越戰被改為海灣戰爭。
·影片中有一段次要情節後來被刪剪,弗蘭克·卡斯特發現是他的朋友、FBI同事吉米·維克斯向霍華德·桑特泄露了他的信息,卡斯特後來找到維克斯並殺了他,還偽裝出自殺現場的假相。
·拍攝一段搏鬥場景時,托馬斯·簡刺傷了凱文·納什(Kevin Nash)。
·當吉普車翻滾時,可以看到劇組人員站在背景中。
在拍出電影之前,街機就已經有懲罰者這個游戲了.也是根據同名漫畫編的.MD機上也有同一游戲,不過名字叫復仇者. 《制裁者2》簡介
本部影片順承四年前托馬斯簡《懲罰者》的劇情,上集中,本想徹底從反恐第一線退休且與家人歸隱田園的FBI探員弗蘭克·卡斯特(雷·史蒂文森飾)最終未能逃脫黑幫瘋狂的復仇,不但自己被打成重傷險些喪命,自己的妻兒也成為罪惡的犧牲品。肩負仇恨的弗蘭克在康復後選擇了黑暗而幾近瘋狂的復仇之路。但在復仇的過程中,他終於意識到復仇並不是他最終的歸宿,更不是目的所在。面對罪惡,復仇終將升華為「懲罰」!在手刃仇人之後,弗蘭克變成了這個城市裡最為隱秘的「懲罰者」,游離於治安體系之外,凌駕於法律規范之上,是打擊猖狂犯罪分子的頭號先鋒、亂世英雄!很快黑幫老大Billy Russoti(多米尼克·威斯特飾)進入了弗蘭克的視野,比利經營著這座城市內的走私生意,手下有著龐大的犯罪體系網。但這對於弗蘭克來說只不過是他執行「懲罰」的理由,與此同時比利也開始向懲罰者叫囂,他不相信這個出沒於黑暗中的「瘋子」能夠撼動他的統治,他逐步吞噬城內各大幫派,發誓要將懲罰者捏死。但很明顯他小看了弗蘭克,很快比利就敗在了弗蘭克的手下。伴隨著黑幫老大的轟然倒下,黑幫體系網也隨之土崩瓦解。弗蘭克因此而聲名鵲起,一人擊潰犯罪網的故事被逐漸傳誦為傳奇,他那身骷髏制服也成了使罪犯們戰栗的死亡標志。
不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比利並沒有成為弗蘭克的槍下遊魂。他竟然倖存了下來!但他的臉已經嚴重損毀,看上去好似一副混亂至極的拼圖。在復仇烈焰的灼燒下,比利正式埋葬了自己,化名為「拼圖」(Jigsaw)重出江湖。這時又一個奇怪而恐怖的人物——豎鋸出現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與弗蘭克很相似,不論是當初堅定的復仇意志,還是絕不留情干凈利落的冷血手法,但豎鋸的野心可不僅僅限於此,他還要將城內的黑幫一一吞並,自然這些幫派的頭目也成了他砧板之肉。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等於協助了弗蘭克的工作,但敵人就是敵人!而在弗蘭克逐步調查豎鋸的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事實的真相遠非一般人能夠承擔。不過對於懲罰者來說,回應暴力的只有更加強大的暴力……

『柒』 導演入門書籍推薦

1、《影視導演基礎》

《影視導演基礎》由2009年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心語。這本書是涉及這一領域的基礎教材,它為業內和業外熱愛影視導演專業的人提供一些可資學習的知識與幫助。

2、《經典電影理論導論》

本書是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家達德利·安德魯的經典著作,清晰透徹地挖掘了經典時期主要電影理論的傳統與核心。作者是達德利·安德魯。

3、《電影鏡頭設計:從構思到銀幕》

《電影鏡頭設計:從構思到銀幕》由2010年後浪出版咨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卡茨。

4、《導演的攝影課》

《導演的攝影課》由2014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傑奎琳·弗洛斯特,是面向導演和攝影師的UCLA課程。

5、《青年電影手冊》

國內第一本以影評、導演對話、電影理論和電影創作與參展指南的專業性圖書,以「網聚電影人的力量」為目標,關注新人的成長發展和中國電影商業和藝術方面的新浪潮趨勢。現主編為程青松。

6、《拍電影》

《拍電影》是電影大師費里尼的人生自述,他在此書中追憶了自己的似水年華,講述了對電影的奇思妙想,以及電影與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羈絆。透過他直率幽默的話語和對藝術的個性化解讀,我們將在字里行間重新領略迷人的「費里尼風格」。

費里尼是電影史上公認最偉大的天才導演之一,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塔爾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執導過《甜蜜的生活》《阿瑪柯德》《八部半》《大路》《卡比利亞之夜》《浪盪兒》等20世紀最偉大電影,獲得過五次奧斯卡金獎和各種電影節大獎。

7、《電影語言的語法》

本書是烏拉圭電影導演丹尼艾爾·阿里洪根據本人創作實踐經驗編寫的電影敘事技巧教程,其專業性、實用性、經典性為全球各影視院校所公認。全書涉及到電影製作中如攝影機位、場面調度、剪輯等關鍵問題,對兩個以上演員對話場面的處理、攝影機位三角形原理的運用、內外反拍等均有詳細論述。

全書層次分明,清晰准確,並有近500幅插圖貫穿其中,便於讀者充分理解和掌握,此外對大量經典影片的典型段落進行了多角度分析,如《西北偏北》、《放大》、《廣島之戀》、《桂河大橋》,深入揭示其中激動人心的奧秘。

8、《如何指導演員:導演的必修課》

好萊塢明星導師朱迪絲·韋斯頓在書中分享了自己三十餘年的授課經驗,深入解析了導演和演員在合作當中的心理狀態,幫助導演在紛繁的片場保持頭腦清醒,向演員提供精確、細致的指導。

本書自出版以來暢銷十餘年,已譯為德、日、西、韓等語言,被世界各大影視類高校和好萊塢電影公司列為指定讀物。其介紹的劇本分析方法、排練技巧,從選角到拍攝的一系列准則,不僅對於導演具有指導作用,對於演員及編劇而言也能打開視野、激發靈感。

9、《導演的誕生:我的第一部電影》

這是一本有趣有料、坦率至極的當代導演訪談錄,集中關注僅憑第一部獨立執導的長片就躋身世界影壇的十位「新人」。他們成長背景、性格志趣、際遇發展各不相同,既有非科班出身且賭上家當的林克萊特,勇闖大製片廠高層過關斬將的門德斯,拋棄會計金飯碗征戰寶萊塢的卡普爾,又有兩次拿下金棕櫚的庫斯圖里卡,處女作票房在本土超越《泰坦尼克號》的莫迪松,兩度在職業巔峰換跑道從此成為「電影節獎項收割機」的伊尼亞里圖。

在洛溫斯坦的引導下,諸位導演回溯初執導筒時遭遇的種種煎熬,從苦尋資金、演員、拍攝場地,與劇組成員並肩作戰,到最終殺青、死磕電影節,向讀者敞開了人生中最精疲力竭的一段浴火重生之路。路途中有滑稽,有慘烈,有熱血,有鋒芒,個中滋味與他們的作品一樣精彩。

10、《以眼說話:影像視覺原理及應用》

本書介紹了空間、線條和形狀、影調、色彩、運動、節奏等基本視覺元素,以及如何運用這些元素駕馭視覺結構、表達人物情緒、展現故事主題, 進而創造出更具表現力的影像。

作者布魯斯布洛克有三十餘年的影視行業工作經驗和電影教學經驗,對影像的視覺結構有著深入而獨到的認識,該書已被譯為5種文字,是電影專業的經典教程。

11、《導演創作完全手冊》

本書詳細介紹了編、導、攝、美、錄各部門職能、合作重點及運作原則,幫助導演規劃職業生涯,涵蓋了在整個電影創作過程中必須了解的導演方法、拍攝技術、創作思維和判斷標准,在逐項分解之後揭示如何使劇組這樣一個分工明確的龐大拍攝團隊精誠合作,順利完成導演想要講述的故事。

本書強調低成本數字製作技術,幫助創作者在有限的預算下保證最好的創造力和專業性。作者非常重視從實踐中磨練技能,因此提供了大量需要實際操作的有效評估和練習。這些都能夠幫助創作者去發展可信的、有吸引力的故事。自出版以來,本書已經讓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讀者受益,使他們得以實現自己的藝術想像、製作出扎實的好電影。

12、《電影藝術(影印第10版)》

作者以一個非常系統性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時佐以巨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系統(敘事性與非敘事性)及風格系統(攝影、剪輯、場面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

本書內容宏廣,從對電影製作的技術性解說、對構成電影各元素的系統化評介,到電影分析方法的示範、電影史的梗概提要,無不做到深入淺出、思慮縝密而觀點周全。第10版更與時俱進地對電影數字化製作、發行和放映進行全面介紹。

13、《大師鏡頭(第三卷)》

《大師鏡頭(第三卷)》是《大師鏡頭》系列的最新力作,作者秉承了該系列深入淺出、圖例明晰的寫作特點,從攝影機運動、布景設計以及場景調度等方面為讀者梳理了100個經典案例,以達到讓電影脫穎而出的神奇效果。

《大師鏡頭》系列前兩卷側重於故事情景設計,而《大師鏡頭(第三卷)》作為前兩卷的升級版,更多的是對片場工作的還原和提煉。每個章節基本上概括了拍攝過程中的某個重要環節,例如鏡頭的選擇、縱深的調度、布景設計、取景與構圖等。讀者既可以選擇通讀全書,也可以選擇將《大師鏡頭(第三卷)》本書帶在身邊,作為技術手冊隨時進行翻閱。

14、《世界電影史(第二版)》

本書是世界電影的全球通史,是一本被最廣泛採用的電影史教程。書籍圍繞下述三個基本問題展開:電影媒介的使用怎樣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以及形成了怎樣的規范?電影工業的狀況對電影媒介的使用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電影媒介的使用上和電影市場中的國際性趨勢是怎樣出現的?提綱挈領呈 現百餘年世界電影脈動的主流,精微處描畫重要歷史情境的豐富褶皺。

本書作者克里斯汀·湯普森是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傳播藝術系的名譽教授。她擁有艾奧瓦大學電影方面的碩士學位以及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電影方面的博士學位。目前她正在研究劉別謙的無聲長片。另一位作者大衛·波德維爾是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傳播藝術系雅克·勒杜電影研究教授。

15、《電影是什麼》

安德烈巴贊一向被人們尊為「電影的亞里士多德」,因為巴贊不僅奠定了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基礎,也奠定了電影作為一門學科的基礎,他的《電影是什麼?》一書向來被稱為「電影的聖經」,50餘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國電影專業必備書籍和影評寫作的實用參考書。

16、《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

本書是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得主是枝裕和歷時8年,寫下的首部自傳性隨筆集。作者在書中回顧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講述每一部經典作品背後的傳奇故事、緣起與理念,記錄各個創作時期對電影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書中不僅匯集了電影大師的哲思與靈光,更講述了一位導演腳踏實地,從賒賬拍片到斬獲世界各大電影節獎項的勵志旅程。

17、《剪輯之道》

全書以問答的形式展開,講述了默奇剪輯《教父》《對話》《現代啟示錄》《英國病人》等重量級影片的創作心得。在這些對話中,默奇的剪輯觀念、電影觀念乃至整體的藝術觀念表現得淋漓盡致。跟隨其創作軌跡,可以看到他以及同時代的科波拉、

盧卡斯這群有才氣的鬍子拉碴的年輕人,如何從獨立製作起步,成立反好萊塢的西洋鏡公司,再創作出《現代啟示錄》這樣的里程碑作品。書中還談到了文學、音樂乃至易經、夢境等與創作息息相關的「題外話」。無論是電影製作者、影迷還是小說家等其他藝術工作者,或許都能從中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18、《好萊塢類型電影》

這是一本類型研究領域的標桿之作,建立了其歷史與理論基礎。本書立足於形式美學、文化研究、產業分析、符號學方法,把電影創作視為工業體系與觀眾互動的動態過程,探討類型如何應對人類基本的文化沖突、表達社會共同理想,並隨著時代變化而演進。

作者將目光集中在好萊塢黃金年代的西部片、黑幫片、硬漢偵探片、神經喜劇、歌舞片、家庭情節劇六大重要類型,通過細致的文本分析,層層剝開藝術家、資本、觀眾三股力量間復雜的博弈,揭示特定故事被大眾認可、被創作者不斷重復或再造的深層機制。書中的經典論斷已在影史中得到了驗證,對我們認識當今的類型創作與文化也深具啟發。

註:以上部分內容引自北京尚影藝來科技官方帳號「美藝尚影電影留學」

『捌』 有部國外電影,主人公一出生的時候是一個老人的樣子,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年輕.

ps:如果是新片的話,就是以下這部:本傑明·巴頓奇事,08年11月上映

本傑明·巴頓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

導演:大衛·芬奇
演員:Lance E. Nichols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蒂爾達·斯文頓 Tilda Swinton
朱莉婭·奧蒙德 Julia Ormond
傑森·弗萊明 Jason Flemyng
製作人:凱瑟琳·肯尼迪 Kathleen Kennedy
弗蘭克·馬歇爾 Frank Marshall
攝影:Claudio Miranda
剪輯:Kirk Baxter
選角導演:Laray Mayfield
藝術指導:Donald Graham Burt
美術設計:Tom Reta
布景師:Victor J. Zolfo
服裝設師:Jacqueline West
副導演/助理導演:George Bott
Allen Kupetsky
Steve Lonano
Bob Wagner

簡介:本片改編自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同名小說,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叫做本傑明·巴頓的怪人。他違反了大自然的規律,竟以老人形象降生人世,之後越活越年輕,倒著成長。他1860年降生於美國巴爾的摩,出世那天可憐的老爹羅傑沒有感到應有的喜悅——事實上面對頭發斑白、滿臉老褶、長相明顯超過六十卻被裹在襁褓里的這個怪胎,羅傑怎麼也笑不出來。還好這位好父親不僅將其撫養長大,還在其適婚年齡為其張羅婚事——當然這時本傑明已經是個50歲老頭兒的樣貌了。後來本傑明被黛茜迷得神魂顛倒,居然俘獲芳心,兩人不久便結婚了。之後本傑明越來越年輕,甚至冒充青年人參加西班牙戰爭,並進了耶魯大學圓大學夢。最後30歲的兒子提議「在外人面前你應該叫我叔叔」,此時本傑明已形同少年……

相關介紹:多年前的《搏擊俱樂部》餘威尚存,名導大衛·芬奇又與布萊德·彼得再次攜手,被改編的材料輪到「爵士年代」美國文學名家費茨傑拉德著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執筆的是《阿甘正傳》的編劇。影片的拍攝計劃輾轉籌備了14年,其中導演一職曾青睞過朗·霍華德、斯派克·瓊斯等大導。除了奇幻的奇人奇事,影片的重心將放在跨越近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小覷本片的觀眾須知,它的拍攝花費了1.5億資金。而這也是男女主角繼《巴別塔》後的再次合作,上次對手戲沒過癮的他們這次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共譜戀情。

『玖』 導演選角的技巧和標准

導演選角的技巧和標准

一個人如果想當影視演員,他或她至少應該具備怎樣的外形條件才能勝任行業的基本要求——顯然,這里只是講最基礎性的「上鏡」概念,並不包括某些影視劇人物需要的特型外貌。一直以來,影視劇演員塑造人物成敗與否,最首要、最直接、最關鍵的因素必定是他或她的外在形象。但除了外在形象,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影響了導演的選角。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導演選角的技巧和標准,歡迎閱讀。

一、藝人經紀公司:導演是如何選演員的

首先通過專業的副導演根據劇中人物的要求搜集演員資料,也就是所謂的見組照片和可能的視頻資料,然後根據這些信息找到相對合適的人選,這里一般也就是根據演員的臉譜和劇中人物的臉譜進行「對號入座」,如果有視頻的資料話,就再根據這個目標演員是否上鏡和表演水平做一個初步判斷,選出想見的目標人選,當然這里說的人選基本是所謂一線之外的,因為一線演員大家都比較熟悉,而且一般他們也比較忙,不怎麼會需要見人。

其次是由副導演通過電話的方式找到演員本人或演員的經紀人請演員在適當的時候來劇組見面,也就是常說的「演員見組」,跟參加招聘的大學生接受面試一樣,大體是進行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技術層面的,看其反應以及對表演的一般理解,有時需要的話在徵得演員本人同意的時候試戲,試戲也不一定就是試即將要演的戲,有時可能是隨意請演員自己表現一下;再一個是非技術層面的,就是聊天和問詢,這樣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演員的各方面性格特徵和個人魅力,看其是否會贏得觀眾的喜歡,是否能將目標角色扮演好。

再次在面試的時候有時候會現場用DV拍攝部分花絮以供最後定奪的時候參考,這個時候其實對於新人演員來說是很關鍵的步驟,我想提醒大家,不要以為僅僅是看你的出身門第或僅僅看你的專業方面,更多的時候也會看你的人品,是否積極配合,是否謙虛,是否懂得行業的規矩,守時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准,很多新人演員往往就因為在這個時候給劇組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所以最後落選,畢竟導演看你的時候是會考慮到將來要跟你一起工作很長時間的,大家在基本的做人上如果覺得對方不舒服的話肯定是不行的。

最後就是由製片部門跟演員或經紀人談酬金價格和工作檔期,這個環節也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對於新人來說,畢竟競爭比較激烈,價格不會是自己希望的那麼理想的,這就是所謂市場經濟的普遍法則其實,在這里我想提醒有些經紀人,你的演員你希望他有好角色,有好價錢是正常的,但你也要做出正確的判斷才可以,而不是當他是「搖錢樹」那樣的話搞不好會影響他的發展的。

只有經過了這幾個環節後,才能決定是否起用哪個演員。說難其實不難,只要認真對待,好好做人就可以了,如果說難也難,畢竟這不是一個絕對的客觀判斷,是由人來決定的,他一定有人的心理因素。

二、演員導演具體做什麼?演員導演怎樣挑選演員?

演員導演(casting director),又稱演員副導演,專職為影視劇配合導演創作挑選演員。從主角到配角、從特邀演員到群眾演員都是選角組演員導演的工作。劇組不同,人員設置也不同,有的劇組設置兩位演員副導演,有的設置一位,再搭配一到兩名助理,各有分工。

演員導演可真不是人人都能當的,要找到合適的演員,首先必須熟讀劇本,了解製片方和導演對角色要求,選取備選演員,再根據製片方、劇組實際選定演員。

一般劇組選演員,先籌備一段時間,收集演員資料照片;然後根據劇本角色要求看照片挑選備選演員;接著約演員見面,有的劇組還需要試戲;最後從適合演員中根據演員藝術成績和價位及發展方向綜合挑選最終人選。這與以上藝人經紀公司分享的「導演是如何選演員的」流程基本一致。

演員導演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很多年,手頭自然就有了大量的演員資源,他們自然很了解這些演員的藝術發展軌跡,於是就可以在適當的時機給製片方和導演推薦。做一名能找人的演員導演,不難,有一大堆電話號碼、手機號碼就行;但不是你打通了明星藝人的電話,人家就買你帳的,不是所有擁有厚厚一本演員電話號碼就可以做演員導演的。

做一名有技術含量的演員導演,有難度。要從某演員一大堆各式造型照片中發現其可塑性,安插到合適的位置,需要眼光。例如,當年潘虹主演電影《股瘋》,眾人大跌眼鏡,在人們印象中,潘虹一直是悲劇演員,《苦惱人的笑》、《杜十娘》、《人到中年》、《末代皇後》等等,最終潘虹以主演電影《股瘋》贏得金雞獎和百花獎,足可見選角導演的眼光。

對於演員導演,製片方可能有發行方面的要求,選來的演員要賣座,劇組可能有資金方面的限制,不能超過預算,又要讓成片好賣、又要節約成本。;所以,演員排兵布陣要有學問,一線、二線、三線及新人、老藝術家搭配要合理。

目前,更多的劇組是過緊日子的,票房和賣片以及收視壓力逼迫他們壓縮製作費,大頭的演員費用自然首當其沖,所以在一部大型的電影或電視劇中,自然更迫切需要一個懂行的演員導演。

對製片方、劇組、導演來說,最理想的演員導演是能拿演員預算、了解演員市場賣片市場和觀眾需求、使用明星大腕老藝術家和新人搭配合理、談價簽合同一條龍全拿下、談定的演員陣容可觀、給出預算支出表反饋製作方、最後還能給劇組省錢的演員導演。能做成這樣的演員導演也算是他們那些人中的「一線」吧。

三、挑選電影演員和舞台劇演員有哪些區別?

一部電影的思想必須通過演員的表演方能成為具體的東西。正如環境的因素(音響、時間和形象)是設計出來的一樣,在那一環境中活動和對其產生影響的演員也同樣可以設計。演員「設計」主要包括挑選演員(分配角色)、設計動作和語調,從而以與影片的思想風格相諧調。一個演員是否富於個性,可以影響一部電影的整個性質。

挑選電影演員不同於挑選舞台劇演員。在舞台劇里,比起在電影中,演員更容易適應他的角色。實際上,使自己變成另一個人的才能,這是對舞台演員起碼的要求。例如,一個有才華的三十歲的女演員,可以在舞台上扮演七十歲的老太太而毫無遜色。這是由於舞台演員和觀眾之間,在美學欣賞時和實際情況中,隔了一段距離,所以在性格刻劃和適應性方面可以留有充分的餘地。因此,挑選舞台演員時,戲劇才華這一因素(聲形訓練和戲劇才智)就較之身體和心理上的相似關系更大。既然在舞台上的目的是為了引起演員和觀眾的交流,即使在沒有服裝、布景和化妝的情況下也可以辦到,那麼實現這一目的的才華也就是頭等重要的了。

然而,在電影中,這種過程一般是反過來的。劇中人物得適應扮演他的演員。觀眾和電影演員之間的關系如此密切,以致沒有什麼幻覺的餘地。在這里,一個三十歲的女演員不論她多麼富有才華,要她扮演一個七十的老太太,只有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才能成功,而且也只能偶爾為之。

四、談談導演與演員的關系和導演選角的標准

因為演員是導演思維最直接的傳達者,所以導演必須要理解演員,理解自身與演員之間休戚與共的關系。對此有一個貼切的比喻,即心理治療師與病人之間的關系。我不是從「懺悔式」關系的意味上這樣說,而從創作的角度來談。

在合作默契的時候,治療師和病人能夠協力打造一條通道,通向一個「新」人,在這個世界上更具行動力和存在感的人。在這一意義上,優秀導演和演員也是打造了一條通道(即表演),通向一個新人——影片中的角色。那位人物將使敘事成立,並構建另一種關系——與觀眾的關系。這些創造性的、引人入勝的關系正是觀眾亟亟以求的。惟其如此,好演員才收入優厚。同樣出於這個原因,不能夠把演員潛力發揮到極致的導演自然薪酬微薄。我還要補充一句,演員位於電影攝制的'前線上,他們個人要冒最大的風險,他們的勇氣值得觀眾尊敬,而且,我敢說,值得觀眾愛戴。在創作影片和實施導演思維的過程中,他們是重要的搭檔。

許多導演相信:「選對角色,你作為導演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半。」這個宣言至多說對了一半。在這個造星計劃泛濫的時代,經濟上的考量往往跟導演的願景一樣左右著選角。強勢的經紀人和選角導演的興起,把原本搖擺不定的天平壓向了為「錢途」而非創作來選角的一端。下文的論述只關乎為創作而選角(請容我說一句,為了維護導演對於片中角色的願景,他們應該斗爭到底)。

選角是拍攝開始之前導演思維的第一次表達——更說明了為什麼導演必須在前期製作階段形成明確的導演思維,在這一階段,導演思維應立足於劇本闡釋。選角過程首重演員的外表。但是演員外表是否符合導演對於角色的願景,並不及演員在外表與舉止上投射出的特質來得重要。我建議,在導演與演員第一次見面以及隨後試讀劇本時,導演要列出一份選擇標准清單,以此來評估演員,比如:

1. 專業性(professionalism)

2. 演員賦予情境的張力(tension)

3. 能量(energy)

4. 魅力(charisma)

5. 性感(sexuality)

要牢記這一觀點:導演應該把同樣的標准貫徹於隨後的試讀,以及該演員與其他演員合作的試讀。

我們首先談談專業性的標准。使用專業性這個詞,我指的是按時到場,以專業的態度回應面談。演員到場是想受雇扮演角色,導演到場是要僱用演員。如果會面無助於達到這兩個目標,那就是導演和演員的失職。

第二個標準是演員帶給情境的張力。當個性、願望和機遇融為一體,張力就會顯現。演員能夠製造多強的張力?演員怎樣產生並傳達這種張力?張力可以化為能量。作為導演,如果演員無法產生必要的張力,我會忐忑。如果在某種環境(比如試演)下,演員激發的張力超出了我的預期,我同樣會擔憂。此處的關鍵是,不但期望演員有張力,而且希望張力對演員起到正面作用。

第三個標準是能量。好演員知道,不管影片類型為何,能量都是關鍵。快樂、悲傷、憤怒、機智和魅力都歸屬於能量范疇。演員能否生成能量場(energy field)?或者他們是否能夠吸收周圍的能量?看到此處,讀者或許會覺得導演要想選角得拿個心理學學位。其實大可不必。但是如果對人有直覺,理解人,明白是什麼使人之為人,會很有幫助。

第四個標準是魅力。這是能量的一種形式,但是它涉及到某種更為特別的東西——信念,強烈的、持之以恆的、而且躬行實踐的信念。似乎演員希望觀眾能夠分享他或她的信念。這一信念極其強烈,以至於充溢著靈感、力量,乃至魅惑。擁有魅力的演員具備超群的吸引力,或曰拉力。你的演員有沒有魅力呢?

最後,性感。每個好演員心裡都明白,他或她的電影表演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誘惑;為了吸引觀眾,演員必須精擅此道。這一特定的演員有那種磁石般的力量嗎?演員能夠吸引作為導演的你嗎?

這份清單有助於導演決定某個演員是否符合自己對於人物的願景。通常演員看起來不會與角色如出一轍,但是也許會給角色補充另外的維度。

選角步驟的第二個階段——演員的試讀——也需要憑借上述五點進行篩選,雖然試讀本身另有要求,「貫線」(through line)變成了衡量標准。演員打算怎麼詮釋人物?這種詮釋是符合導演的意圖,還是有所偏離?有哪些差別?這種詮釋是如何成形的?演員是否做出了有意識的努力來創建「貫穿線」?有沒有魅力?有沒有能量?有沒有信念?演員是著意取悅還是存心冒犯?這些都是在角色闡釋中生發的問題。不管人物是聰明還是愚蠢,是存心還是無意,導演必須能夠看出演員是如何為人物營造詮釋、喚起感情的,於是乎導演就知道了,演員已經編織了連系人物的紐帶,表演開始生根發芽。

如果演員的詮釋與導演的看法不盡一致,問題就轉變為演員的詮釋是否有趣。如果能夠吸引導演的注意,顯然就有值得開掘之處。演員可能年紀和外貌都合適,但在試讀中卻把一切都搞砸了。對於導演來說,試讀其實揭示了演員與人物是否有情感共鳴,演員的詮釋能否推陳出新。最後,每個演員都想爭取到角色,所以在試演中自然不乏慾望和能量。導演的工作就是藉助上述五個標准來考察演員的試讀和人物詮釋是否引人入勝。

試讀時的第二層演技測試,是給予挑戰,再進行另一個試讀。有些導演會規定一個極端的情境——你媽媽剛剛去世,你剛剛接到胰腺癌的診斷書——然後要求演員重新試讀這一場景。這樣做是為了檢驗演員的彈性。

演員能否呈現出比上一次試讀更豐富的內涵?這一測試可以讓導演判斷演員的廣度。好演員能夠給出的詮釋范圍相當廣——滑稽、哀戚、悲慘。這樣的挑戰是對於角色塑造的熱身。演員的彈性反映在他或她對於人物的理解上,可能有別於導演對於人物的認識。這種差別何其有趣,一個人作為演員的廣度又是何等迷人!

選角過程的第三層級,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個單獨的階段,也就是讓演員與另一個演員、另一個人物配合試讀角色。可以應用同樣的五個標准來評估這一次試讀。人物之間有「化學反應」嗎?如果有,這種「化學反應」的本質又是什麼?演員是彼此協作還是相互競爭?競爭並不一定是壞事,反而經常妙用無窮。這一次試讀和隨後與多名演員共同進行的試讀能夠說明演員可否跟觀眾建立聯系。演員能否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能量、魅力和性感程度協同合作,足以使觀眾——以及導演——全神貫注,不能自拔。


;

『拾』 一部電影評分能反應一部電影的好壞嗎

很大程度上,一部電影的評分可以反映電影的好壞。的確,電影的好壞和評價文學作品一樣,是一種主觀感受,沒有一部電影可以討好所有觀眾。拿大家最熟悉的豆瓣電影評分來說,《肖申克的救贖》、《教父》、《泰坦尼克號》這些經典高分電影下面,同樣有人打一星,理由可能很簡單:我不喜歡,很無聊看不下去;同理,所謂的爛片可能也是部分人的心中摯愛,《悲傷逆流成河》也能觸動部分人柔軟的內心。不過,即便是主觀感受,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一部電影的評分,不是一言堂,它終究是綜合了千千萬萬看過電影的觀眾們給出的高分、低分後得出的平均分值,最後的這個評分,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應了觀眾的喜好。我也承認,觀眾的喜好並不能與一部電影的好壞完全對等,但是電影本就是為觀眾服務的,如果不能贏得大多數觀眾的喜歡,那它終究是一部短期內「失敗」的作品。當然,也不排除這部當下「失敗」的作品,可能在幾年或是十幾年後,突然能被欣賞和喜歡了,甚至被奉為神作,但在這個當下,它就是一部「失敗」或是沒能成功的電影作品,評分肯定高不到哪裡去,只有當它能被觀眾看懂和欣賞時,評分才有上升的可能性,比如《海上鋼琴師》剛出來的時候,觀眾和市場反應平平,但多年後,它已經成為了各大電影排行榜上的無冕之作,誰都不能說它不是一部好電影。所以,哪怕評分機制在短期內可以受到觀眾口味和市場趨勢的影響,但是長期來看,一部好的電影終究會拿到一個高分。同樣,也有當下受到觀眾和資本追捧的電影,收獲了超高人氣和票房,也不能說明它是一部好電影,而這一點一定可以從評分上反應出來,比如郭敬明導演的作品,亦或是《上海堡壘》。最後再補充一點,一部電影,從它面向觀眾的時候開始,它就已經不屬於導演了,觀眾如何解讀如何理解電影本身,以及電影想要表達的深意,都不是導演可以左右的,也不能左右,如果在導演的理解里,他的電影有比大部分觀眾理解的內容更深遠的含義,但觀眾沒有感受到,那導演也強加不了給觀眾,這就是一部失敗的作品。其實,從這個角度看,大多數觀眾打出來的分數,正好能反映出一部電影的好壞。以上。 當然不行了。首先個人口味不同,別人的評價無法完全代表自己;另外,各個平台的評分者有不同立場,甚至存在專業黑或專業捧的職業評論者,他們向以自己的評分左右受眾的態度,你覺得可信嗎? 答案是否定的:一部評分高的電影並不能說明電影的好壞。現在的電影我把它分為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商業電影大部分都迎合大眾口味的欣賞水平以其牟取利益,自然很多人會給予高分評價,但也不否定一部分商業電影的質量。而一般藝術電影表現方式比較獨特,一般觀眾理解不了所要表達的內容,或者說不是大眾喜歡的類型,從頭到尾看得一頭霧水,興致不高,自然評分就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一部好電影應具備哪些因素: 一、電影劇本 回顧過去,不難發現,受觀眾喜歡的電影往往都是一些能夠在劇情上充分抓住觀眾的電影,一部成功的電影都是從劇本開始的,劇本能真實的展現故事與人物角色,引領觀眾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潛在主題。 二、電影選角 電影選角也是一部好電影的關鍵,劇本再好演員不能表達出來也是白搭,好的演員會通過演技來傳達故事所要表達的主題,把觀眾帶入故事情景,更容易讓觀眾了解電影的中心思想。 三、電影導演 好的導演對電影至關重要,一部電影的整體風格和品質都由導演把控,好的導演不僅對故事、場景、剪輯要求特別高,這也催生了對美術設計、燈光、人物造型等要求的提高。不僅如此,好的導演能抓住演員的情緒,情緒是身體對行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應上的評價與體驗能讓觀眾達到共鳴,感受演員的喜、怒、哀、樂、悲、恐、驚。 所以一部好電影,單純著眼於它的評分還遠遠不夠,至少還要關注這部電影的劇本 、演員、創作技巧和觀眾的共鳴。 能啊,一般好看的電影評分都高,教育意義或者經典的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經歷和想法還有興趣點不一樣,所以評分不一,一部電影就像咖啡,需要慢慢品嘗,還需要時間的沉澱。 普遍情況下,我們會說豆瓣6分以下是「爛片」,7分(或者7.5分)以上是「值得一看」。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確實是ok的,但並非不存在問題。 第一,你不可以將豆瓣的所有類型片放入同一個評分體系。 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我們普遍對超級英雄電影非常寬容——不僅僅是普通觀眾,影評人亦是——只要不到《雷神1》《美國隊長1》那個程度,基本上絕對在7分以上。比如說,上映時同樣都是8.2分的《銀河護衛隊2》和《愛樂之城》,但你應該知道這裡面的含金量是完全不一樣的。(現在一個降了0.1一個升了0.1) 不僅僅是電影類型,地域之間也存在差異。比方說,不得不承認,豆瓣觀眾對於目前的院線國產電影要求是有些嚴苛的。(當然我們也應該承認,一部分國產爛片打負分都不足為過。)而我前兩天為了科林叔看完的《BJ單身日記》三部曲,這個類型的瑪麗蘇無邏輯意淫劇情,真的值得統一的7分以上嗎?再比如,前段時間看日劇觀察下來,事實上對日劇的打分體系也完全不能用作國產劇的范疇,當然這也就包括韓劇英劇美劇,以及英美(主流)電影歐洲(非主流)電影印度電影等等等等。 實際上,地域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以怎樣的心態看待這部電影,因為只要是涉及地域,一定程度上就涉及了影片背景國情等等因素。例如《大護法》的8.0分,我們確實承認這部電影存在這樣那樣的硬傷,同樣題材在國外電影中也不乏優秀的案例,但這樣一部自分級且帶有寓言色彩的反烏托邦(or反極權)國產動畫電影打出這樣的分數就有一定的道理。同樣,《摔跤吧爸爸》9.1分確實有點虛高,但當你結合了印度國情,這樣一部帶有超前性的有育人意義的電影就值得人們深思和尊敬。 這其中又牽涉到了接下來要講的幾點問題。 第二,受眾范圍。一千人打分平均下來的9分和十萬人打分平均下來的9分含金量一定是不同的。與國劇甚至部分英美劇相比,日劇的受眾終究是有局限性的。再比如小眾的美劇,單純的喜好顏值或者基情的觀眾在小范圍內的褒貶,這個高分或低分就都是要被打上問號持保留意見的。再舉個例子,比如我男神的《刺客信條》5.4分(五萬人評分),另一部差不多爛的《百夫長》6.3分(七千人評分),差了將近1分,但你並不能因此就說前者比後者更爛。實際上我覺得兩者敘事同樣垃圾的情況下,前者的視效甚至更勝一籌。但問題就在於,《刺客信條》是一部耗資巨大陣容強硬不論國內國外都有著巨大反響的作品,關注這部電影的不僅僅是演員以及編導們的影迷,還有大量原版 游戲 無比忠實的粉絲,他們看電影的角度對電影的預期和要求都是一部小規模上映未引起多少水花的普通B級片(甚至現在只有粉絲會去看的電影)無法比擬的。 第三,說到底,評分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甚至影評人可能也只能說是趨向於客觀,而無法完全摒棄主觀。我們常常見到一種說法——「多一星為了xxx」「為xxx減一星」。這種情況多見於小眾電影,比方說第二點里所講的為「顏值和基情」打出的高分。但實際上這個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我偶像去年參演的電影,雖然那部電影依舊是妥妥的低分,但短評中不乏「一星給xxx(我偶像)一星給xxx唱的主題曲」…可問題是,他真的值得這一星(即兩分)嗎?他的演技有多好嗎?……所以憑什麼呢?就憑粉絲多嗎?當然,這些想法,包括我以上對於《BJ單身日記》的想法,這都是我個人的主觀想法,並不能代表任何人。歸根結底,這是因為豆瓣的觀眾並非普遍擁有專業知識的影評人,且即便是影評人,也並不百分之百的等於權威,等於標准答案。我也經歷過豆瓣5.0的電影我覺得好看,8.9的片子我覺得一般,但我並不因此而懷疑自己的判斷。 看電影其實是自我 探索 的過程,分數雖然存在以上的局限性,但確實是接觸好電影的捷徑。然而當你要對電影真正地有一套自己獨特甚至獨立的認識見解則是一個沒有捷徑的過程。 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我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並沒有千篇一律的評判尺度。我個人是這么認為的。 第一,評分不能代表一切。現在很多電影網站都開通了評分功能,但是評分僅能代表觀看了這部電影的人有部分進行了評分,還有一部分即使是觀看了這部電影很可能並未參加評分,我個人就沒有評分的習慣。另一方面,沒有觀看這部電影的人肯定就不會在網站評分了。這就意味著我們所看到的網站上的評分僅代表一部分人的喜好,不具普遍代表性。所以,這部電影是不是優質的電影,和網站評分的高低關鍵性很小。 第二、一部電影票房的高低也說明不了問題。我們知道一部電影票房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投資這部電影的朋友能從中獲利的情況,是獲利了還是虧本了。一部電影的票房很高,我們只能說這部電影很受一部人歡迎(這部分人是指購票觀影的人),但是並不能就此評判這是一部好的電影。另外一部電影票房高還可能是宣傳力度大帶來的效果;同理,一部電影的票房很低,我們只能說這部電影不太受觀眾歡迎,也有可能是宣傳不到位造成的,但是不能據此評判這不是一部好的電影。 所以,我們在評判一部電影好壞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兩個概念的不同,那就是受歡迎不等於優質,不受歡迎不等於劣質。這是兩對完全不同的概念。當然了,也有很多電影評分很高、票房很高同時又是一部好的電影。 綜上,評判電影不應該從評分和票房高低作為基本依據,我認為這,更應該從劇本情節、演員專業度,傳播的主流價值觀等方方面面加以考量。 目前是互聯網時代,評分高低關繫到觀眾選擇看哪一部電影,造成影片好壞錯亂。 一、評分受很多因素影響,很難反映電影的真實水平 1.可能有些影片的好壞不是由真實的觀眾投票決定,是一個個的互聯網平台決定的。 2.電影廣告宣傳力度,也對電影的好壞起到一定的作用。 3.電影的命名及明星的知名度對電影的票房及評分也有一定影響。 4.對於有一些評分不是很高的作品我們都選擇不去看,但評分低的就一定是不好的作品嗎? 例如:周星馳的作品想必現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話西遊》這部經典的影片了,但是這部電影在剛剛上映的時候收視票房卻非常的慘淡,甚至很多人都分不清楚這部劇到底是在講述喜劇還是在敘述愛情。 由於票房慘淡, 最後星爺的公司也因此而倒閉了。所以評分的標准有很多,就不一一敘述了,主要是根據大眾的欣賞水平及 社會 背景來決定的。評分受很多因素影響,很難反映電影的真實水平,比如廣告宣傳啦,口碑啦,電影名字起得好壞啦,有沒有明星啦,還有水軍多不多啦,能影響評分的因素太多了。個人覺得前期反應是比較客觀的,還得看中期評分 現在電影評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准,就大眾評分而言,豆瓣評分還算是比較能代表電影真實水準的,所以豆瓣評分成為了許多觀眾,參考影片質量的標准之一。 有網友說,如果不看豆瓣評分,我們還能看什麼呢?因為你根本找不到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評分網站。在貓眼評分上,《空天獵》這部影片也就是個不及格的水準,而居然有8.7的高分。《追龍》,《羞羞的鐵拳》更是達到九分,《縫紉機樂隊》居然也有9.3分。 而在豆瓣評分上《羞羞的鐵拳》只有7.5分,《追龍》7.6分,《空天獵》更是只有7.8分。 其實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豆瓣還是imbd或者爛番茄,任何一個評分平台都不可能完全定義一部電影的好壞。只不過豆瓣代表了大眾偏專業的看法,而且很多人都知道豆瓣,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個大家都公認的評分平台。而且在自媒體時代到來的時候,許多大v就用豆瓣的評分來做標准,來評定一部電影的好壞。不管你是不是專業影評人還是街邊賣豆瓣的大叔都可以評分,而且兩個人的評分最後都會消化近全部人的評分中,處於平均人頭數最後的一個平均分,這種評分機制是越多人評分越公正。 豆瓣評分者真實,平台扎實,不受外界影響。 豆瓣在電影剛剛上映時,就有可能會出現水軍刷分的現象,但隨著評分人數上升,口碑也會有一個相對公允的體現。最好地方就在於電影評分有一個持續運動和發酵的過程。 近年的評分遭到大量的水軍充斥在其中,刷分拉仇恨很多,漸漸被人感覺評分是一種笑話,但例如以前的老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等等,這些電影在豆瓣的評分是值得相信的,因為這種電影沒有利潤可賺,沒有必要去購買大量的水軍去拉低分數。 豆瓣不參與電影發行,而豆瓣影業參與製作的電影又少,豆瓣的售票業務市場佔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豆瓣和電影片方基本沒有任何利益瓜葛,而豆瓣為了維護自己評分的客觀公正,與水軍處於對立面,堅決打擊水軍刷分的行為。畢竟沒有一個平台是權威和標准評判,一部電影還需要綜合衡量比較好,畢竟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閱讀全文

與微電影選角導演上位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