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微電影 > 博興微電影

博興微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24 19:03:03

⑴ 柳下惠是誰董永又是誰

柳下惠,又稱柳下展,展氏,名獲,字禽,又字季。春秋時魯大夫,後世尊為「和聖」。因食采柳下,故姓柳,惠是其謚號。柳下,即今新泰市宮里鎮西柳,舊稱柳里(柳下惠故里)。柳死後,葬於村北汶河北岸,其墓歷代都妥為保護。秦統一六國時曾下令:「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採者,殺無赦!」
中文名稱:柳下惠
又名:字子禽展獲柳下季
性別:男
所屬年代:春秋戰國時代
生平簡介
柳下惠即展獲。雁時魯國大夫。姓展,名獲,字子禽,食邑柳下,一稱柳下季,「惠」是謚號。

余展無駭為魯國司空。子禽官拜士師(掌管監獄的官)。因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後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

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於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女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了一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也有傳說是:某年夏天,展獲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廟暫避,但一踏進門檻,見一裸體女子正在裡面擰衣,展獲急忙退出,立於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澆注。廟內婦女發覺,躲在門後,忙著濕衣。此事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可謂家喻戶曉。1950年,這個傳說有賴於黃梅電影《天仙配》而大揚於天下。2002年10月26日中國郵政局發行的一套郵票《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更是擴大了這個傳說在當代生活中的影響度。但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傳說中的兩個主人公董永與七仙女的來源則不甚清楚。董永一角是來源於歷史人物還僅是傳說人物?唐宋以來,博興、孝感、丹陽、東台、通州、蒲州、河間等地都稱有董永遺跡,可見人們並不認為董永是可考的歷史人物。至於七仙女,至今仍有人將之混同為織女,到頭來,董永與牛郎之間的關系便難以理清。

董永遇仙傳說發生於東漢中葉,支持這個結論的可靠材料過去只發現了三條,第一條見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東嘉祥縣境內的武梁祠石刻,該石刻上有董永孝養父親的畫像,但是畫像中還沒有出現仙女的蹤影。第二條是魏曹植樂府詩《靈芝篇》:「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第三條見於東晉干寶《搜神記》卷1:「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董永上工的路上遇到一個女子,那女子要與他成親,董永推脫不了,便一同來到主人家。婦人「能織」,「一旬織縑百匹」。幫助董永償清債務後,便與之告別了。臨行之時,她向董永交了底:「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上帝令我助君償債爾。」
其實,董永是實有其人的。筆者發現,歷代史料中至少記錄了四個名叫董永的人。第一個董永記在《漢書》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個叫做董忠的人,因為告發別人的一個陰謀而立功,被漢宣帝封為高昌壯侯。後來他的兒子董宏、孫子董武又相繼為侯。西漢末年,董武為王莽所廢。幸運的是,27年之後,東漢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復封被王莽所廢的西漢故侯時,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孫)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漢書》明確記載,董永生活於「千乘」(今山東青州,即高昌侯國所在地),與《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漢董永,千乘人。」因這條材料記在《表》中,且非常簡略:「侯永紹封」,歷來不為人所知。第二個董永生活在東漢末年。最早記下這個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見於南宋人婁機所撰的《漢隸字原》卷1:「孟郁堯廟碑陰。碑雲:刊碑勒諜。碑皆載仲氏父祖兄弟子孫所歷所終之官,獨有一董永為異姓。」若此碑文所錄不誤,可以確定,公元167年左右今山東曹縣(濟陰)之地有一位大約五十上下的鄉紳董永其人。第三個董永在唐代,《新唐書·孝友傳》記載河間有一個孝子董永,曾受到朝廷旌表。第四個董永在宋代,《宋史·董槐傳》的傳主董槐是南宋的名相,他的父親叫董永。
以上四個董永,只有兩漢之間的那個董永最有可能是傳說主角的歷史原型。董武被廢後不久,正逢亂世,山東猶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艱難自不必說,即所謂「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所謂「遭」家貧,只能說明原先董永並不家貧,後來因發生變故,所以致貧;如若原就貧寒,父老豈有「遺財」?董永在貧寒中能「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體現。
高昌侯董永與傳說中的董永之間至少有五點重要的吻合之處:(一)二人姓名相同。(二)從時間上看,前者與武梁祠壁畫,曹植、干寶的記載均不矛盾。(三)從地點上看,前者與武梁祠畫像題記、干寶《搜神記》所記完全一致,皆為「千乘人」。(四)二人都與「孝」有關。盡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筆者的推測,但「孝」作為高昌侯的傳家寶卻是史實,所以這種推測有合情合理的一面。(五)二人的生活條件有相似之處。高昌侯董永在父親被廢之後、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貧寒生活經歷;傳說中董永家境本來似乎不貧,後來才破財。因此可以認為,董永遇仙傳說極有可能是以兩漢之間的歷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實為材料,雜糅東漢時期的神仙觀念而形成的。因後人不知它的歷史淵源,所以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失真,以致到了東晉時,干寶只聽說董永「少偏孤,與父居」的故事,而對他的家世則一無所知了。
至於七仙女,曹植之詩稱她為「神女」,《搜神記》中她自稱「天之織女」。而在《搜神記》成書的東晉時期,牛郎織女的傳說已經成熟並得到廣泛的傳播。今存晉代到唐代的董永遇仙傳說材料幾乎是空白,也許正好說明牛女傳說的巨大影響抑制了董永傳說的傳播。之所以會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既然牛郎已經與織女結緣,那麼董永怎能再與之結為夫婦呢?
敦煌殘卷《董永變文》是一篇重要的文獻。變文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織女已經從一個演變成三個了!董永的兒子董仲長到七歲,受人羞辱,要找母親,一個道士孫賓告訴他說:「阿耨池邊澡浴來,先於樹下隱潛藏。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旁。脫卻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時縱見小兒郎。」織女變成三個的契機,一方面是為了與牛女傳說劃清界線,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星象為依據的。織女星本有三顆,位於銀河岸邊,三星呈三角形排列。雖然有了三個織女,到底還不能與牛郎之妻截然分開,也不能確認哪一個織女是董永之妻。到了宋代,這個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
明代人所編的一部載錄宋元舊話本的小說集《清平山堂話本》在中國早已失傳,20世紀初由日本傳回國內,書中保存著一篇完整的話本小說《董永遇仙傳》。董永的兒子董仲舒為了尋母,道士嚴君平指點道:「難得這般孝心。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葯,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董永所遇的仙女第一次成了「七仙女」。從此之後,明清以來的各種地方戲中,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了。織女一下子變成了七位,那麼在天上,她們又是什麼星宿的化身呢?
筆者發現,在中國古代星象學中,天上以「七星」命名的一共有十三組:北斗七星、紫微垣華蓋七星、太微垣常陳七星、天市垣七公七星、東方亢宿折威七星、北方女宿扶筐七星、北方危宿車府七星、西方奎宿外屏七星、西方奎宿天溷七星、西方昴宿昴七星、南方鬼宿天狗七星、南方星宿星七星、南方軫宿青丘七星。這些星宿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其中北方女宿扶筐七星的功能是:「東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勸蠶也。」(《晉書·志一》、《隋書·志十四》)、「扶筐七星,為盛桑之器,主勸蠶也,一曰供奉後與夫人之親蠶。明,吉;暗,凶;移徙,則女工失業。彗星犯,將叛。流星犯,絲綿大貴。」(《宋史·志三》)
得名較遲的「扶筐七星」,首見於《晉書》,而《晉書》、《隋書》均為唐人所修,則此星大致得名於六朝之後。唐宋時期,扶筐七星的主功能是非常明確,為人間桑蠶、紡織的主星神。因七星相圍如採桑之提筐,所以得名「扶筐」,即「盛桑之器」。《宋史·志三》還說:「織女足常向扶筐,則吉;不向,則絲綿大貴。」元人所修的《宋史》對之記錄甚明,可知當宋末元初扶筐七星主桑蠶之功能在民間定有流播。而首出七仙姑的《董永遇仙傳》正出於宋元之際。可知,扶筐七星的紡織功能及吉凶預兆上的反映正是七星姑形成的星辰源典。這種民俗認定與宋元話本《董永遇仙傳》中首次出現七仙女身影在時間與寓意上都是非常吻合的。因此,唐宋之後,民間觀念中織女與七仙女才能不相混同,牛女傳說與董永傳說則自然分離開了。
不過,今天民間觀念中的所謂「姑兒星」,其實指的是昴七星(昴星團),但在唐宋時代,這種觀念還沒有形成。唐代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說:「昴七星為髦頭,胡星,亦為獄事。明,天下獄訟平;暗為刑罰濫。六星明與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搖動若跳躍者,胡兵大起;一星不見,皆兵之憂也。」可能是,後來人們因為找不著「七仙女」的星宿身份,便將之附會到看上去擠成一團的昴七星身上

⑵ 藺氏有哪些名人

歷史上部分姓藺的名人 藺氏的起源 藺姓的起源地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丞相,中華名相。山西柳林孟門人,一說山西古縣藺子坪人,曾為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藺相如,他是姓藺的名人也是姓藺的明星,他姓名大吉,96分,堅強的毅力,能克服人生難關,有創業的天才,可積極向外發展成功,必能在社會上有所作為,但有意外失敗及災厄發生之靈意。
藺道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唐代醫僧。一作藺道者。 藺姓男寶寶名字大全
藺道人,他是姓藺的名人也是姓藺的明星,他姓名大凶,50分,雖有堅韌的個性,但受到無限命運的折磨,不必怨恨命運的安排,也只有將希望寄於未來,並注重精神理念修養,充實人生,注意意外災厄,慎防為其他人而捲入是非紛爭中。
藺從善,磁州人。著名明朝學士。明洪武年間舉人,明永樂年間授翰林院編修。
藺從善,他是姓藺的名人也是姓藺的明星,他姓名中吉,87分,有成功發展之運勢,但過於急進及缺乏耐力,恐有失意之時,做事如能詳細計劃,穩重行事,可立於不敗之地,天運五行屬水時,你的一生變化不安。
藺永茂,山西新絳人。畢業於山西大學。中共黨員。現任新絳縣博物館業務館長,山西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製所所長。 藺姓女寶寶名字大全
藺永茂,他是姓藺的名人也是姓藺的明星,他姓名平,73分,做事欠考慮,所做所為不檢討,有聰明反被聰明誤之情事,如有一時成功感到滿足切莫企圖從事超過自己能力、財力的工作,以免失敗後悔莫及,天運五行屬土,你的一生成功機會較多。

⑶ 歷史上宋世傑,方唐鏡,劉華東和陳夢吉真的為廣東四大名狀嗎

不是,廣東四大名狀師是:方唐鏡、陳夢吉、劉華東、何淡如(又作何談如)。

1、方唐鏡

方唐鏡,(1845年-1900年)清朝末年著名狀師,廣東新會潮連(今屬江門市蓬江區)人。方在廣東民間傳說中以刁鑽精怪,與衙門勾結欺壓百姓而聞名,人稱"扭計師爺",常在陳夢吉故事中以反面形象出現,與陳夢吉、劉華東、何談如並稱為「廣東四大狀師」。

2、陳夢吉

陳夢吉,為清末廣東民間第一狀師,四大訟師之首,敢稱「扭計祖宗」,其功力與智慧已被嶺南民間視之為神了。陳夢吉,為清代廣東順德人士,是南宋陳鳳台第七子陳仁翁的後裔。

傳說自幼經歷已十分傳奇,剛出生時竟然不哭不鬧,家人都以為天生聾啞,後經高人教化,其過人天賦、才華橫溢漸漸顯露。後來在廣州城成為傳誦一時的「橋王之王」。

3、劉華東

劉華東(1778年-1841年),字子旭、三山,號三柳居士。近代著名戲曲作家,著有《六國大封相》一劇。清末「廣東四大狀師」之一。

原籍福建,因父來粵從事鹽運,便入籍番禺。 清嘉慶六年(1801)舉人。其詩文縱橫奇譎,不入常套,有「文怪」之稱。亦工書、擅畫。晚年窮困潦倒。

4、何淡如

何淡如(1820-1913),名何又雄,字淡如,以字行。廣東省南海縣(今佛山市郊區瀾石鎮)灣華村灣何坊人。

讀書時名文雄,因替人當槍手(代替別人考試)到試院考試,被考官識破,於是被開除學籍。

清代,「學而優則仕」觀念極深,處身於這種世俗意識的何淡如被學校開除學籍,等於被切斷仕途之路,以後想當官都很難,所以他自嘲似的把「文」字刪去頭上一點,改為「又」字,故名又雄。

又以淡如之別字配之,還把自己老婆的名字改為人菊,取「人淡如菊」詩句之義。

(3)博興微電影擴展閱讀:

關於宋世傑:

宋世傑本作宋士傑,其實是明朝成化信陽州(今河南信陽)人,並非是古裝劇中留個大辮子的清朝人,鼓詞《紫金釵》中的宋士傑本來只是配角,在京劇《四進士》最早的版本中,宋士傑也是配角。

明朝嘉靖十三至十四年間,有山東博興人顧鐸(京劇《四進士》將顧鐸改為顧讀),到信陽任按察副使期間,河南上蔡縣居民姚廷椿和妻田氏謀奪家產,設計毒死弟弟廷梅。

由於主犯倚仗其弟(田倫江西巡按)官高勢大,恣意妄為,在害死夫弟之後,又誣陷弟媳楊素貞與人通姦,串通其兄將她賣掉,途經信陽州郊區,買妻者楊春見素貞遭遇可憐,便扯碎婚書,願與素貞結為兄妹,同去信陽,越衙上告。

這事正被微服察訪的河南巡按毛朋看到,很是感動。當場給他們寫了上告的訴狀。義兄妹到了信陽,又遇到了一貫見義勇為、專愛打抱不平的宋士傑,他決計要替楊素貞伸冤報仇。

可是這件案子所牽涉的官吏位高權重,知縣劉題貪杯受賄,江西巡按田倫(田氏之弟)密信行賄,信陽道台顧讀貪贓枉法,而且他們和毛朋是同年進士,四個人還是結義弟兄。

但宋士傑不畏要勢,足智多謀,替民伸冤,抓住了案情的關鍵,終於把劉題、顧讀、田倫三個地方官一齊告倒。毛朋不肯徇私,秉公辦事,也獲得了當時百姓的贊揚。

宋士傑愛打抱不平為民告狀申冤的事跡,贏得了世人普遍的贊揚和廣泛的傳頌。

到了清朝末年,有一山西大同革命黨人名為宋世傑,由於「世」在普通話里與「士」同音,而宋世傑和戲曲中的宋士傑同樣愛抱打不平,又經常痛罵貪官污吏,且隨著粵劇《審死官》在廣東、港澳一帶流行。

加上清末廣東出了四名出色的狀師(陳夢吉、方唐鏡、何淡如、劉華東),合稱為廣東四大狀師,於是民間逐漸把他和清末的宋士傑混為一人,宋士傑(宋世傑)也就從明朝的熱心人變成清朝的正義狀師,甚至被誤為廣東四大狀師其中一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何淡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方唐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華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夢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世傑

⑷ 武松是哪裡人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武松,稱號「行者」,因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武二郎,河北邢台清河縣(也有記載武松早是陽谷縣人,經歷史考證為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人)人,是《水滸傳》的一個主角及《金瓶梅》的重要配角。他是陝西大俠鐵臂膀周侗的弟子,其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是一個下層俠義之士,崇尚的是忠義,有仇必復,有恩必報,他是下層英雄好漢中最富有血性和傳奇色彩的人物,梁山排名第14位。
[編輯本段]史籍記載
《臨安縣志》《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記載了北宋時杭州知府中的提轄武松勇於為民除惡的俠義壯舉。上述史籍中,武松原是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偉,嘗使技於涌金門外」,「非盜也」。杭州知府高權見武松武藝高強,人才出眾,遂邀請入府,讓他充當都頭。不久,因功被提為提轄,成為知府高權的心腹。後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奸人誣諂而罷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趕出衙門。
繼任的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是個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權勢,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聲載道,人稱蔡鋆為「蔡虎」。武松對這個奸臣恨之入骨,決心拼上性命也要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後擁而來之際,箭一般沖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數刀,當即結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後慘遭重刑死於獄中。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武松
[編輯本段]水滸英雄
座次 14,天罡星
星名 天傷星
稱號 行者
封號 清忠祖師
身高 約合現今1.84米
職業 陽谷縣步兵都頭
使用兵器 2把戒刀
梁山職司 步兵頭領
出場回目 第22~2…回嚄
武松:義烈典型,宋江內心潛意識快意殲仇的表徵。
武松從小父母雙亡,由兄長武大郎撫養長大。武松自小習武,武藝高強,性格急俠好義。一次醉酒後,在陽谷縣(今聊城市陽谷縣)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一隻猛虎,因此被陽谷縣令任命為都頭。武松兄長武大郎是一個侏儒,其美貌妻子潘金蓮試圖勾引武松,被拒絕,後被當地富戶西門慶勾引,姦情敗露後,兩人毒死了武大郎。為報仇,武松先殺潘金蓮再殺西門慶,因此獲罪被流放孟州。在孟州,在酒店結識了張青孫二娘,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顧,為報恩,武松醉打蔣門神,幫助施恩奪回了「快活林」酒店。不過武松也因此遭到蔣門神勾結官府進行的暗算,被迫大開殺戒,血濺鴛鴦樓。在逃亡過程中,得張青、孫二娘夫婦幫助,假扮成帶發修行的「行者」。武松投奔二龍山後成為該支「義軍」的三位主要頭領之一,後三山打青州時歸依梁山。
在征討方臘的戰斗中,武松被包道乙暗算失去左臂,後班師時武松拒絕回汴京,在六合寺出家,八十歲圓寂.
[編輯本段]經典評論
《金瓶梅》第一回從武松景陽岡打虎講起,令人恍若在讀《水滸》,這是「借樹開花」的寫法。此武松確實就是那位後來上了梁山的英雄,堪稱中國傳統好男子漢的楷模;他力能克虎,排拒女色,忠厚孝悌,疾惡如仇,行動果斷,敢做敢當。不過,在《金瓶梅》里,武松打虎後與哥哥武大郎相逢的地方變成了清河縣;而在他識破了西門慶與嫂子潘金蓮通姦並鴆殺哥哥的罪行後,奔到獅子街酒樓去找西門慶報仇,急忙中卻把一個李外傳錯當成西門慶打死,因此被捕發配孟州,結果不僅西門慶漏網,潘金蓮與教唆犯王婆也得以苟活多日;這頗有失《水滸》中那武松粗中有細的光彩;然而這並不是著書者要惡意地「歪曲」武松形象,而實在是為了讓本書的主人公西門慶、潘金蓮得以從容地演出一幕幕俗世的活劇——直到很久以後,才終於「惡有惡報」。
武松在《金瓶梅》里只是一個牽出故事的「由頭」。然而武松的雄偉剛烈之正氣,卻濃洌襲人,令人難忘。
狄龍扮演的武松形象水滸傳里的武松是一種命,金瓶梅里的武松是另一種命。且只說武松跟潘金蓮,西門慶之間的幾個回合。
水滸傳:
何九受了西門慶十兩銀子,替西門慶,潘金蓮,王婆三人把武大一床錦被遮過,一把火燒了;可是,還沒完哪,何九的老婆想得周全,叫何九偷兩塊骨殖在家,萬一武松回家鬧出此事,還有個證見;如果不問起此事,便罷了,還留了西門慶的麵皮。何九便趁人眼錯,偷了兩塊骨頭。這兩塊骨頭便成了武二日後狀告西門慶潘金蓮一幹人等的罪證之一。
不過,有罪證並不見得這個狀就告得下來。西門慶在官府里上上下下都使了銀子,知縣勸武松不要聽外人挑撥,獄吏從旁添火道:都頭,但凡人命之事,須要屍,傷,病,物,蹤五事全,方可推問得。
武松乖覺,情知事將不諧,便順水兒說:既然相公不準所告,且卻又理會。
跟著,武二打定了主意,先自當著鄰居面兒結果了王婆,潘金蓮。這位武二其實粗中很有細,在殺王婆和潘金蓮之前,先叫二位當著眾鄰居的面兒寫了供狀,並畫押;連四圍鄰舍也書了名,畫了字。然後武二徑自往獅子橋樓下酒樓尋西門慶,也把那位結果了。自兒投案自首去也。
此時西門慶已經死了,銀子雖已經使過,可是人死了,情也跟著沒了。因此,此時的知縣突然念武松是個義氣好漢,一心要周全他;就把武二的犯罪經過如此這般的重講了一下:武松因祭獻亡兄武大,有嫂不容祭祀,因而相爭。婦人將靈床推到。救護亡兄神主,與嫂斗毆,一時殺死。次後西門慶因與本婦通姦,前來強護,因而斗毆。互相不伏,扭打至獅子橋邊,以致斗殺身死。」
該狀生生把個故意殺人,改成斗毆致死;而最有趣之處莫過於「扭打至獅子橋邊」一句了。
縣官周全之外,武松還遇到清官陳文昭。陳文昭乃東平府府尹,又憐武松是個有義的漢子,便把案卷又改得輕了,判了個刺配孟州,便了了。
而金瓶梅中的武松可沒這么好命。
首先是何九並沒有多個心眼兒偷武大的骨殖(至少文中並未提到),因此武二沒有物證。(在退一步說了,就算有骨殖,又怎麼證明是武大的,而不是張三李四的。)
其二是何九跑了!
其三是西門慶已經偷偷把潘金蓮娶了過去
武二是要物物沒有,要人尋不著。只好找了鄆哥兒當個人證。
金瓶梅中的武松,首先走的也是一條「官路」:寫狀子告狀。
故事還是沒有新意:西門慶上下使了銀子,縣官不管。對武松講,你這人兒也忒不明白,自古捉姦捉雙,你那哥哥連塊骨頭都沒了
武二還辯解了兩句,被知縣一句「從長計議」推了出來。出來之後,武二就去尋西門慶。
這才是有意思的地方:
武二找到西門慶喝酒之處:獅子橋下酒樓。
可是:
西門慶覷見武二氣勢洶洶的來了,就偷偷的跑了;留下那個倒霉蛋陪酒, 李外傳。這李外傳乃縣里的皂隸(也算公務員),是特地給西門慶送信來的。武松上了樓,問「西門慶哪兒去了?」李皂隸嚇得不敢出聲。武二幾下拳腳就把個李外傳打死了!
後面的故事基本就明了,武松被抓。西門慶繼續使銀子務要把武松治死。案卷到了東平府府尹手裡,事情似乎有轉機。府尹還是府尹,清官還是清官,就是西門慶利用親家陳洪的關系動用了楊提督。楊提督又找蔡大師,而這位東平府的清官偏就是蔡大師的門生!「以此人情兩盡」,只得把武松免死,刺配孟州。
兩本書中,武松的結局大體差不多,都是刺配二千里。可是,水滸傳中,武松把一幫奸婦淫婦馬泊六統統殺死,兄長的冤讎得報。金瓶梅中,這位武二隻把一個不相乾的無辜人士打死,自各兒遭嚴刑拷打,再得刺配二千里。人家西門慶還不是照舊梳攏了桂姐,上了瓶兒,回頭潘金蓮還要大鬧葡萄架!有段日子風流快活呢!
細細想來,故事的關鍵不是何九偷沒偷骨殖,不是西門慶娶沒娶潘金蓮,不是知縣是不是收了銀子,而是武松「殺沒殺「西門慶。若是西門慶被殺死,這個「小馬達」沒了,就無法發動這張人情網兒。而西門慶沒死,武二即便打得死十條大蟲,也逃不出西門慶的手掌去。而金瓶梅中,武二自個兒把自個兒逼到牆角兒,遷怒於李外傳;該打的人不打,卻把無辜的人打死。不但濫殺無辜,而且落人口實。這種智商,這種情商,來個「刺配二千里」算是便宜他了!
更可笑的是,知縣拷打武二之際,武二求饒說的是:小人平日也與相公用力效勞之處。相公豈不憫憐。相公休要苦刑。也許武松沒什麼別的意思,就是請知縣看在他平日勤懇工作的份兒上不要用酷刑。可是話都是有背景的。這話的背景是:武松剛剛把知縣貪污受賄金銀錢財等物秘密押送京城安放。知縣聽了這話,定然認為武松是要挾!不治死他才怪!
有時候似乎是「天假其便」,有時候似乎是「天不假其便」。水滸傳里的武松,有勇有謀;金瓶梅里的武松,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水滸傳中,武松殺死西門慶,用兩顆人頭祭了哥哥,押著王婆,提著人頭,徑投縣里來。據說「此時轟動了一個陽谷縣,街上看得人不計其數。。。」,人家投案自首,都投得這么「酷」,英雄一半。而金瓶梅中,武二打死李外傳,眾人都道「都頭,此人不是西門慶。錯打了他。」武二回道:我問他。如何不說。我所以打他。地方保甲前來收籠武松,連幾個相關涉案人員都拴了,頭縣衙來。據說,此事也轟動一時,街上看的人不計其數。可是多數說「西門慶不當死,不知走哪裡去了。卻拿這個人來頂缸。「好個武二,夠窩囊。
[編輯本段]文化影響
武松從小父母雙亡,由兄長武大郎撫養長大。武松自小習武,武藝高強,性格急俠好義。一次醉酒後,在陽谷縣景陽崗赤手空拳打死一隻猛虎,因此被陽谷縣令任命為都頭。武松兄長武大郎是一個侏儒,其美貌妻子潘金蓮試圖勾引武松,被拒絕,後被當地富戶西門慶勾引,姦情敗露後,兩人毒死了武大郎。為報仇,武松先殺潘金蓮再殺西門慶,因此獲罪被流放孟州。在孟州,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顧,為報恩,武松醉打蔣門神,幫助施恩奪回了快活林。不過武松也因此遭到蔣門神勾結官府進行的暗算,被迫大開殺戒。在逃亡過程中,得張青、孫二娘夫婦幫助,假扮成帶發修行的「行者」。武松投奔二龍山後成為該支「義軍」的三位主要頭領之一,後三山打青州時歸依梁山。
(以下不在七十回本中)在征討方臘的戰斗中,武松為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後班師時武松拒絕回汴京,在六合寺出家,善終(一說金兵入侵時戰死)。
文化影響
在後代傳說中,武松一直被認為體現了中國人心目中英雄「快意恩仇」的形象。但是,近代也有人,特別是女權主義者認為,武松不分青紅皂白的殺戮行為,以及其對婦女生命的藐視,並不值得提倡。
贊詩
直裰冷披黑霧
戒箍光射秋霜
額前剪發拂眉長
腦後護頭齊項
頂骨數珠燦白
雜絨條結微黃
鋼刀兩口迸寒光
行者武松形像
■人物分析:
●武松:義烈典型,宋江內心潛意識快意殲仇的表徵。
108好漢之一
[編輯本段]性格特點
行者武松 一身虎膽,武藝高超,疾惡如仇,行俠仗義,愛打抱不平。
武松事例第二十三回:武二郎景陽岡打虎,第二十九回:武都頭醉打蔣門神。第三十回:武松大鬧飛雲浦。第三十一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松為報仇將蔣門神、張團練、張都監全部殺死!這四回都是主要講武松的,因為他既能為民除害,人也長得英俊,所以武松是我最喜歡的英雄之一。
武松是清河縣人氏,他有一個哥哥叫武大郎,這武松兄弟雖是一母所生,但武松身長八尺,儀表堂堂,渾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氣。武大郎卻身長不到五尺,面目猙獰,短矮可笑,諢名「三寸丁谷樹皮」。自從我看了「武二郎景陽岡打虎」,我就覺得武松英勇無比,而且還為民除害。
[編輯本段]電影《武松》
出品公司:邵氏兄弟影業(香港)有限公司
首映:1982年10月28日
導演:李翰祥
狄龍、汪萍、劉永、谷峰、王萊《武松》編劇:李翰祥
武術指導:唐佳、黃培基
監制:方逸華
美術:陳景森
化妝:潘敏華、吳緒清
服裝:李燕萍、劉季友
發型:彭雁聯
道具:高志偉、黎沃
燈光:陳輝炎、陳芬
攝影:林超
剪接:姜興隆
配樂:成錦榮、蘇振厚
演員表
狄龍(飾武松)
汪萍(飾潘金蓮)
谷峰(飾武大郎)
劉永(飾西門慶)
王萊(飾王婆)
陳寶祥(飾暉哥)
李建中(飾武松童年)
廖麗玲(飾小鳳)
井淼(飾小鳳的爺爺)
其他演員:曹達華、詹森、楊志卿、沈勞、姜南、戴君德、王憾塵、許瑩英,等
影片簡介:
本片為李翰祥導演得意作品之一,由狄龍飾武松、汪萍飾潘金蓮、劉永飾西門慶、谷峰飾武大郎及王萊飾王婆。在1982年金馬獎榮獲三項大獎:汪萍獲最佳女主角、谷峰獲最佳男配角、劉季友及李燕萍獲最佳服裝設計。故事描述,縣都頭武松因受大嫂潘金蓮挑逗,責其無恥;潘向夫武大郎訛說遭調戲,大郎心中不信,但武松已收拾行李,搬回縣衙居住;數月後,潘在隔壁王婆撮合下,與縣中破落戶財主西門慶通姦……
[編輯本段]武松鴛鴦腳
武松鴛鴦腳是一種古老而優秀的傳統武術套路,相傳由宋代打虎英雄武松所傳。在水滸里第二十八回,武松醉打蔣門神裡面是這樣描述的:
武松先把拳頭虛影一影便轉身,卻先飛起左腳;踢中了便轉過身來,再飛起右腳;這一撲有名,喚做「玉環步,鴛鴦腳」。— 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實學,非同小可!打得蔣門神在地下叫饒。

⑸ 我手機是A59S系統更新為5.1卡死了

若手機運行單個應用程序發現卡頓反應慢,可以先升級程序到最新版本,再進入設置--應用程序,找到對應的程序,清除數據。
多個應用程序卡頓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操作看是否改善:
1.重啟手機,再打開軟體使用;
2.卸載手機內的第三方管家類的軟體;
3.備份資料恢復出廠設置,再在軟體商店下載軟體。
OPPOA59s是oppo推出的一款手機,外形觀設計基本上與OPPOA59一樣,擁有全金屬機身,三段式金屬機身設計,2.5D弧度屏幕+前置指紋識別Home鍵。OPPOA59s採用實體按鍵+虛擬按鍵的操控方式,屏幕為5.5英寸,機身厚度有7.38mm,重量為160g。

⑹ gxg的中文名叫什麼

中文名就是GXG。

GXG創辦於2007年,旗下擁有:旗下擁有:GXG時尚男裝、gxg jeans潮流男裝、gxg.kids時尚童裝、Yatlas輕生活運動、及2XU澳洲專業運動品牌經營授權,同時涉足鞋子、內衣等多種品類。

主要運營GXG、gxg.jeans、gxg.kids、Yatlas、AND.G五大自營品牌系列外,還包括GXG FOOTWEAR男鞋、GXG UNDERWEAR男士內衣、MOVBAIN女裝和LOVE MORE女士內衣四大自創品牌系列。

(6)博興微電影擴展閱讀:

GXG近幾年發展歷程:

2013年1月,韓美混血影星丹尼斯·吳(Dennis'O)正式簽約成為GXG品牌代言人。

2014年,參與萬達集團百店同慶O2O互動 ,年底擁有1111家店鋪,零售突破28.13億。

2015年,1月20日,Yatlas旗艦店開業 。品牌微會員啟動並實現O2O互通,開啟全國「雲倉」實現在全國范圍內貨品直調系統;與全國28個城市300家院線廣告合作 ;與票房電影《老炮兒》主創人員進行視頻及大片封面合作;中國區擁有1112家店鋪

⑺ 牛氏的祖先是誰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子姓,商湯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書·世系表》載,周武王封微子(紂王庶兄)於宋,以奉湯王之祀,微子之裔宋司寇牛父之後,以王父字為氏。②寮姓改牛姓。據《隋書》及《路史》載,隋代牛弘,其父寮允為北魏侍中,賜姓牛(一說三國魏大將軍牛金之後,為避難改寮姓,至寮允賜復本姓)。③形成於民間。農家與牛為伴,終日不離,有的就以牛為姓。④出自他族。明清時雲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總有牛姓,為納西族;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歸鑲黃旗包衣管領;今滿、藏、土家、蒙古、東鄉、回、朝鮮、彝等民族均有牛姓。始祖:牛父。 遷徒:牛姓春秋時發祥於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86年,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散亡各地。此際見諸史冊牛姓人有秦大儒牛缺、趙大將牛翦,趙國人牛畜等,說明此際牛姓有入今河北、陝西等地者。兩漢時牛姓名人有張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護羌校尉狄道(今甘肅臨洮)人牛邯、外黃令隴西人牛述以及董卓兒女親家牛輔等。牛商後到扶風任職,牛輔為董卓(甘肅臨洮人)親信,從經歷來看,二人也應為陝甘一帶人,可見此際牛姓在隴西已初具規模。魏晉南北朝時,軍閥紛爭,夷族入侵,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帶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數不多。雖隴西之牛姓與他族毗鄰,但遠離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興旺,繁衍昌盛,並形成牛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隴西郡。隋唐之際,隴西之牛姓更勝,可謂名人輩出,高官不斷,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孫後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孫、詞人牛嶠,還有牛嶠之侄牛希濟,皆有名於當世,並名垂青史,此際隴西名人尚有在唐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馬亂的無奈困境中,不得不顛沛流離徙奔四方。時陝甘之牛姓有南遷四川,東越黃河進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則播遷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際,山西的牛姓開始昌盛起來。明初,山西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東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內蒙、河南牛姓闖關東到東北,此際牛姓已廣布全國各地,並有渡海赴台,遠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河南、山西為多。目前牛姓人口列全國第113位。 郡望:隴西郡秦置,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肅臨洮南),轄境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武山以西,禮縣以北等地。三國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肅隴西南。 堂號:太史堂唐朝詩人牛鳳及,撰有《唐書》。牛鳳及是牛弘的曾孫,官至中書門下侍郎,撰《唐書》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績是修國史,故堂號叫「太史堂」。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隴西。②自立堂號:大雅、惟明、敦本、懷德等。 字輩: 某支牛氏字輩:文清品正,吉祥家發。
某支打鍋牛字輩:文積德成思夢,芳顯青山日月明。
山東梁山牛氏字輩:大清正學永,昌斯文恆存。
河南濟源牛氏字輩:青芝龍源,林萃田豐,正恆懷宗,慧澤棟英。 名人:牛邯,東漢將領。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字孺卿。有勇力才氣。初為隗囂將。後降光武,任護羌校尉,從中郎將來歙平隴西。
牛弘(545-610),隋臣。字里仁,安定鶉觚(今甘肅涇川東南)人。本姓尞。父允為西魏侍中,賜姓牛。弘性寬厚,好學博聞,善文學,通律令,仕北周至內史下大夫。隋開皇時,歷秘書監,禮部、吏部尚書等職,封郡公。廣集天下書籍,修撰《五禮》,定正音律。主吏部選官,先德行,後文才。時人服其識度。樸直少言,寬和自重,楊素不敢輕侮。隋朝舊臣不因猜忌獲罪者,唯弘一人,煬帝大業六年,卒於江都。謚憲。
牛仙客,唐臣。涇州鶉觚人。初為縣小史,積功遷洮州司馬,王君奐節度河西,召為判官,遷太僕少卿,判涼州別駕,知節度留後事,俄為節度使。開元二十四年為朔方行軍大總管,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知門下事,遙領河東節度副大使,封邠國公,加左相。卒贈尚書右丞相,謚曰貞簡。
牛僧孺(779-847),唐臣。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台)人。在牛李黨爭中是牛黨領袖。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進士第。他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場案中,所作策文觸犯宰相李吉甫,在元和朝不得志。這次科場案是以後糾葛40餘年的牛李黨爭的起因。穆宗時,牛因拒絕賄賂,獲得穆宗賞識。當時,李吉甫的政敵李逢吉為相,長慶二年(822),逢吉排擠李德裕(吉甫子)出任浙西(今江蘇鎮江)觀察使,引僧孺為同平章事。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為鄭滑(今河南滑縣東)節度使。五年,吐蕃維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守將悉怛謀降唐,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駐維州城,並奏陳用兵事宜。僧孺認為唐與吐蕃結盟,不宜違約開釁。文宗從僧孺議,命德裕撤退駐兵,送還降將。其實,大和四年吐蕃已違約攻唐,此時,唐已可不受盟約拘束。僧孺對維州的決策,反映了他一貫妥協反戰的思想。文宗後來對維州的處理不免後悔,僧孺便主動告退,出為淮南(今江蘇揚州北)節度使,累遷東都留守、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度使。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當權,僧孺被罷為太子少師。會昌四年(844)又以交結澤潞(今山西長治)叛藩的罪名,貶為循州(今廣東惠州)長史。宣宗即位後,李黨盡被貶謫,大中元年(847)僧孺復原官太子少師。僧孺好文學,著有傳奇集《玄怪錄》等。
牛嶠(約850-約920),五代詞人。隴西(今甘肅隴西東南)人,字松卿,一字延峰。牛僧孺之孫。乾符進士。歷官拾遺、補尚書郎。後事前蜀,拜給事中。博學有文,詩學李賀。尤工詞,為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花間集》收其詞三十二首。
牛希濟(約872-?),五代詞人。隴西(今甘肅東南部)人,牛嶠之侄。遇喪亂,流寓於蜀,仕前蜀王衍為起居郎。後主王衍時,累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同光三年,後唐滅蜀,降入洛,明宗時拜雍州節度副使。工詞,為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
牛存節(?-915),五代後梁將領。本名禮,字贊貞,青州博昌(今山東博興)人。少以雄勇自負。歸朱全忠,授宣義軍小將。後屢從征戰,累建奇功。積官邢州團練使、元帥府左都押衙。太祖受禪,拜右千牛衛上將軍,歷右龍武統軍、左龍武統軍、興州馬步都指揮使、同州節度使、鄆州節度使、淮南西北面行營招討使,進封開國公。末帝即位,徙鎮天平,以功進太尉,與晉軍苦戰河上,旋因病詔歸汶陽,翌日而卒。存節為將,慷慨忠厚,野戰壁守,皆其所長,威名聞於內外,時人稱其有賈復之風。
牛皋(1087-1147),南宋抗金將領。字伯遠。汝州魯山(今屬河南)人。高宗建炎年間任京西南路提點刑獄。金軍自荊門北歸,他伏軍襲擊,大敗之。金軍攻京西,率兵抗擊,十餘戰皆捷。不久調安州(今湖北安陸)觀察使,遇金軍,戰輒勝。值岳飛由襄、漢規復中原,提升為襄(今湖北襄樊)、郢(今湖北鍾祥)安撫使。時偽齊派李成合金兵進占襄陽六郡。齊將王嵩盤據隨州(今屬湖北),他奉岳飛命率軍攻隨。軍中攜帶三日之糧,糧未盡,城已拔,執嵩斬之。李成占襄陽,拒岳飛軍,他率騎兵擊之,斃李成軍步卒無數,遂復襄陽。後官至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1147年被秦檜派人毒死。
牛溫舒,遼臣。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剛正,有氣節。咸雍中,進士及第。大安初,累遷戶部使,轉給事中,知三司使事。國、民兼足,加戶部侍郎,改三司使。乾統初,授參知政事,知南院樞密使事。五年(1105),宋攻夏,奉命使宋,宋許夏和。使還,加中書令。
牛富(?-1273),南宋末抗元將領。霍丘(今屬安徽)人。為侍衛馬軍統制,戍守襄陽五年,後改守樊城(襄、樊,今為湖北襄樊市)。1267年,元軍採取先破樊城、主力進攻襄陽的計劃,大舉圍攻襄、樊,多次打敗南宋援軍。他與范天順等率領軍民抗擊元軍,並射書襄陽城中,與守將呂文煥相約、互為特角。兩城堅守六年,他出力居多。1273年,元軍截江而出,斷絕襄、樊之間的聯絡,水陸夾攻樊城。樊城孤立無援,終被攻破。他率百餘人巷戰,殺死元兵甚多;後頭觸火柱,壯烈犧牲。
牛金星,明末李自成起義軍謀士。河南盧氏人。貢生。崇禎十四年(1641),磨勘被斥,投李自成,深得信任,謀參機務。永昌元年(1644)封天祐殿大學士,以宰相自居,傾軋弄權,挑撥中傷。退出北京後,讒殺李岩,致義軍離散。順治二年(1645)清兵破潼關,義軍南撤途中叛逃降清。後病死。
牛鑒(?-1858),清臣。甘肅武威人。字鏡堂,號雪樵。嘉慶年間進士,歷任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1841年5月,英軍進攻吳淞口,他領兵增援,途中遭到英艦炮擊,倉皇逃命,致使吳淞口孤軍無援,最後失陷。此後,牛鑒參與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不久,被革職拿問,1844年獲釋。1854年,參與鎮捻軍起義。
其他牛姓名人有戰國賢士牛畜;秦學者牛缺;唐大臣牛叢、牛藂,小說家牛肅;宋將領牛思進;元大臣牛興祖,打鍋牛始祖牛川;明大臣牛瓊;清大臣牛思瑄,將領牛天畀、牛鳳山,學者牛遠震等。近當代牛姓名人有解放軍將領牛化東、牛書申、牛明智,物理電子學家牛憨笨,金屬專家牛焱,采礦工程專家牛禎,農業生態學家牛鋒,農學家牛景,醫學家牛今,軍事專家牛力,國際關系專家牛軍,法學家牛平,歷史學家牛濟,編輯家牛欣芳,詩人牛波,版畫家牛文,音樂教育家牛秋、牛珉,作曲家牛暢,相聲演員牛群,電影演員牛千、牛莉,豫劇演員牛得草、牛淑賢;乒乓球運動員牛劍峰等。

⑻ 古今中外的孫姓名人

1、春秋戰國時的孫叔敖

孫叔敖:(公元前630~?年),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著名穿求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

2、孫陽:(生卒年待考),字伯樂,秦國人。著名相馬大師。

在歷史上不計其數的孫氏名人中,孫陽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書上出現的一位,因以善相馬聞名。孫陽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伯樂是他的字,以善於識別千里馬而聞名,後世也就以「伯樂」來表示一個人的知人善用。

3、戰無不勝的孫將軍,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春秋末期軍事家,被古今中外奉為「兵家之祖」。

孫武的曾祖父、祖父都是立過赫赫戰功的名將,他受家教熏陶,自小喜研兵法,而當時齊國又有極為豐富的軍事學遺產,這些有利條件也促使孫武成為博學的軍事人才。

4、孫臏,戰國時期齊國人,孫武後裔,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指揮家,著有《孫臏兵法》。

5、「葯王」孫思邈,又號孫真人,唐朝最傑出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為「葯王」,著有《千金方》。

⑼ 什麼是牛萬姓

正史里關於牛氏的記載是:
周滅商後,封紂王兄微子於宋,微子有後人牛父(此時為人名),任宋國司寇,宋武公時抵禦狄人侵犯為國而死,
其子孫以牛為姓。
傳古時三王時代有部落牛嶠氏,此部後人亦以牛為姓。
據《隋書》及《路史》記載,隋代牛弘,其父寮允為北魏郎中,賜姓為牛,允雖雲自乃三國魏時後將軍南陽牛金之後,自言復本姓耳,然實已不可考。
少數民族亦有牛姓,明清時期,雲南麗江納西族有牛氏,清滿族亦有牛姓,
其他各族也有牛姓。
[編輯本段]牛姓名人
牛邯,狄道人,東漢名將,官護羌校尉,後擢太中大夫。
牛金,三國時南陽人,曹仁麾下部將,官至魏後將軍。
牛弘,安定人,隋朝時人,官至禮部尚書。
牛仙客,牛弘同鄉人,唐前期大臣,歷任河西節度使,工部尚書,後拜相。
牛僧儒,唐末大臣,牛李黨爭時牛黨代表人物,穆宗文宗時兩度為相,屢次遭貶,有傳奇集《玄怪錄》。
牛興祖:晉寧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元代官吏。歷中書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後擢大都兵馬指揮使,累官至雲南行省參知政事。
牛天畀:山西省太穀人,清代將領。乾隆年間武進士,累官至貴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會剿苗民,先後屠戮上萬,後被苗民擊斃。
牛富: 安徽霍邱人,南宋抗擊元兵入侵名將,自青少年時代起,就勇而知義,立志報效祖國。有一次在戰斗轉移時,令城內居民 燒絕街道,抵抗賊軍,牛富在戰斗中身負重傷,為下落敵人之手,自己就以頭觸柱,赴火而死。牛富的大義凜然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他死後,贈靜江軍節度史,謚「忠烈」。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牛群
天津人。小名叫小牛兒,大名是父親給起的,山於是第六個孩子,所以就起名叫牛群。1968年高中畢業後下鄉勞動,1970年參軍,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調入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開始從事專業相聲創作和表演。由於牛群的勤學苦練,從1984年開始嶄露頭角。這一年他表演的相聲《訓夫》,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大獎」,同年還在青島舉行的全國相聲大賽中獲得兩個一等獎。1988年在全國春節聯歡晚會上,牛群表演了相聲《巧立名目》,效果非常好,取得了極大成功。不久他又與馮鞏搭檔,兩人優勢互補,巧妙配合,很快成為全國知名的一對相聲演員。為全國人民連續獻出了很多精彩節目。1993年,牛群調入中國廣播藝術團,正式加入中國最有權威的相聲團隊,他在相聲創作和表演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1982年到1996年,在各類全國大賽中十幾次獲相聲創作、表演一等獎。從1988年起,連續十二次作為相聲演員或主持人參加中央電視合春節聯歡晚會。從1991到1999年,在中央電視台「我最喜愛的春節晚會節目」的電視觀眾評獎中,七次奪魁。這七個相聲節目是: 《亞洲之最》、《拍賣》、《辦晚會》、《最差先生》、《明天會更好》、《兩人的世界》、《瞧這倆爹》。1995年榮獲首屆「侯寶林相聲金像獎」。牛群多才多藝,除說相聲外,還喜歡集郵、攝影、編輯。他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說唱藝術研究公理事,還曾做過現代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名人》雜志社主編。2000年12月,經北京著名策劃人韓熙和的精心策劃,由牛群所在單位推薦,安徽省蒙城縣人大常委會任命,牛群出任全國第一養牛大縣——安徽省蒙城縣副縣長,開創了文化名人到基層任職的先河。
最早寫詠物詞的五代詞人——牛嶠
字松卿,一字延峰(850?—920?年),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人,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孫。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進士。歷任拾遺、補尚書郎等小官。王建立後蜀,牛嶠在後蜀任判官、給事中等職。牛嶠一生博學多才,受好寫詩填詞,詩學李賀,詞聞於世,著有《歌詩集》三卷。是「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其詞收入《花間集》一書三十二首,《全唐詩》附詞二十七首。他的詞特點是「繁弦促柱間有勁氣」,字句富麗清新,借物抒情,寓意深刻。有人評價說他的詞「蜜麗香軟」,詞風似溫庭筠。他是我國最早寫詠物詞的詞人之一,對後世詠物詞的發展具有較大影響。代表作有《夢江南·街泥燕》、《菩薩蠻·舞裙香曖金泥鳳》等。
以方正敢言進身的唐代宰相——牛僧孺
字思黯(779—847),牛弘之後代。其父牛幼簡,小官吏,早死,僧孺幼孤,依川數頃為生。好讀書,善作文。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考取進士。元和三年(808年),憲宗皇帝策試賢良方正。僧孺與李宗閔、皇甫?三人在對策中,痛詆時政,一條一條指出宰相李吉甫失政之處,以方正敢言,名聞天下,但激怒了宰相李吉甫,久未重用。穆宗即位後,升任御史中丞。長慶元年(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臟當死,穆宗為他求情說:「直臣的事情雖超越本分,有違法之過,但他有經度之才,可免死,委之邊任。」僧孺婉轉地對皇上說:「昔日安祿山、朱?以才過人,但他們卻亂我大唐江山,受到嚴懲,何況李直臣和他們相比,只是小才,怎能不依法制裁,使法律受屈呢?」皇上嘉其守法,不再說情,並升其為戶部侍部,同平章事。還有一件事,使皇上更加器重僧孺。當時韓弘因有前科,就和兒子公武以豐厚的家產,賄賂各路權貴。事發,穆宗命中使到其家查閱納賄記載,唯僧孺名下,記不受退還。穆宗甚悅,及之議誰可任宰相時,穆宗第一個就提到僧孺。敬宗即位(825年)後,又任僧孺為中書侍郎,銀青光祿大夫,加封奇章郡公,集賢殿大學士,兼修國史。僧孺為相時,政績較佳,他整頓綱紀,清理刑獄。審治不法,朝野肅然。文宗時,僧孺與李德裕轉入朋黨之爭,親近同黨,排拆異己,權震天下,時稱牛李黨爭。寶歷年間,貶至武昌軍鄂岳靳黃觀察使,大和四年(830年),召還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武宗時,會昌二年(842年),罷僧孺兵權,貶為循州長史。宣宗繼位後,還為太子少師,大中初年(847年)卒,謚曰「又簡」。著有《幽怪錄》十卷。
戰功赫赫、威名遠揚的五代後梁宰相——牛存節
字贊正,他本名禮,後梁太祖朱溫改其字,青州博昌(今山東省博興)人。少年時代以雄勇自負,為人木強忠厚,初任河陽節度使,後率十餘人歸朱溫,朱溫愛之,授宣義軍小校,後追隨太祖,屢建戰功。天復元年(901年),授潞州馬步指揮使,法令嚴整,士庶安之,及追赴行在,士兵泣送者不絕於道。天佑元年(904年),授邢州團練使,當時州兵只有二百人,晉人知道後,就以大軍來進攻。太祖急在鄴發兵二千人赴援,存節臨危不懼,率軍迎敵,並以自己的家財,獎勵將士。終於化險為夷,使敵人久攻難克,自動逃離。太祖招之慰勞,獎嘗金帛馬匹,加檢校司徒、元帥府左都押衙。天估四年(907年),太祖即位,存節拜右千牛衛上將軍。其秋攻潞州,以存節為行營馬兵軍都排練使。開平二年(908年),王師敗於上黨,晉人乘勝進迫,河南留守張全義召存節,共謀退敵之策,遂率軍接應上黨王師,至天井關,存節對諸將說:「這次行軍,雖不是奉詔,但至關重要,要害之地,不可致失。」時晉人新勝,鋒芒畢露。存節毫不畏懼,引眾而前。夜至澤州,存節剛入城,晉軍也到,於是存節即命士兵分布守御。晉軍四面攻斗,並開地道以入城,存節乃以隧道應之,道戰於地中,晉軍不能進,又以強弩射之,晉軍人仰馬翻,經十三日苦戰晉軍死傷不計其數,只好焚營而退。太祖對此大加稱贊,並予以嘗賜,授絳州刺史。開平三年(909年),又任同州節度使。乾化二年(912年),加檢校太傅,進封開國公。末帝朱友貞繼位後,對存節加封中書門下平章事,徙鎮天平,為保衛邊疆又屢立戰功,詔加太尉。正當梁、晉雙方苦戰河上時,存節病重,召還京師即卒。冊贈太師。史臣評價存節說:武鷙慷慨有大節,野戰壁守有所長,威名聞於境內外。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政治委員的少將——牛明智
(1917—1981),山西省芮城縣人。1937年參加山西抗敵決死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武鄉縣游擊第三大隊政治指導員,山西遊擊第二團營政治教導員,八路軍一二九師太岳縱隊決死第一旅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太岳軍區第四十二團政治委員,華北野戰軍第十五縱隊四十四旅政治部主任,第18兵團62軍185師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幹部部部長,第二坦克學校政治委員,裝甲兵學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裝甲兵工程學院政治委員,裝甲兵軍政幹部學校政治委員,裝甲兵學院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政治委員。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主要謀士——牛金星
字啟東,河南寶豐人。明朝嘉靖舉人。自小天資聰穎,滿腹文才,常抱經邦濟世之志,但他年青時,深受貪官豪紳欺壓,鬱郁不得志。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對他十分仰慕,為他的遭遇也憤憤不平,因此當起義軍到達河南西部時,就千方百計尋找他,開導他認清形勢,共圖大業。牛金星最終下定決心,帶領全家老少加入了起義軍。牛金星的博才多學,精於計謀,很快得到李自成的嘗識和重用,成為義軍的一名重要謀士。按照牛金星等人主張的北進計劃,起義軍於1641年正月,一舉攻克軍事重鎮洛陽,活抓了福王朱常洵,並火燒福王府,散發了王府大量金錢與糧食,使廣大飢民得到賑濟。1644年3月19日,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李自成在牛金星、劉宗敏等文武官員陪同下,從大明門進皇城,行至「承天之門」(今天安門)時,李自成對「承天之門」四字匾額射了一箭說:「如能安定天下,則一箭射中四字中心。」據說一箭射出,射中「天」字下稍偏一點,未能正中。牛金星賀道:「中共下,當中分天下。」李自成投弓大笑。李自成等將領進京後,被勝利沖昏頭腦,迅速腐敗墮落。他們新選的官吏為了 找靠山,爭請宰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等頭頭飲「到任酒」,表示感激,有人逢人便誇「牛老師知遇」。牛金星得意忘形,錄用降人,皆以「金星目矚之力為衡」。4月29日,李自成在清軍先頭部隊已進入北京近郊時,卻匆匆在武英殿舉行即位大典,由已授為天佑閣大學士的牛金星代行祭天禮。即位後第二天,起義軍即被迫放棄京城,退往關中,從此節節敗退。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一曲悲慘的壯歌,牛金星也從自己輝煌的頂點跌到了谷底,有人說他逃亡不知下落,有人說他後來與兒子一起投降了清廷。
官授頭等侍衛的清代武狀元——牛鳳山
字梧階(1806—1880),河南省鞏義市明月坡(古汜水縣屬地)人。幼年時,家境貧寒,跟著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據說他用彈弓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盤中取果,又稱鳳凰奪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歲,在汜水縣穆溝村、竹園村等地借錢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賜進士及弟,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中營游擊,加副將銜,後晉封總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贈。咸豐年間(1851—1861年),黃河向南遷徙,沙壓河邊灘地,汜水灘民無地可耕,貧困無食,有的灘民甚至賣妻子交租稅,鳳山這時已告老還鄉,他急家鄉人民所急,查明情況,將真相奏聞朝廷,豁免了當地賦稅,使不少貧民得以生存。事後,沿灘二十五村民自發樹碑,記載此事,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中國人民志願軍二級英雄——牛保才
(1921—1952),山西壺關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任電話班副班長。1952年10月14日,在朝鮮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嶺戰役中,他冒著激烈炮火搶修電話線,左腿被敵人的炮彈片打斷,仍忍受著劇痛爬到斷線的地方,用嘴咬著一根線頭,手拉著另一根線頭,讓電流通過自己的身體,保證了通訊聯絡,直至壯烈犧牲。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於「中國人民志願軍二級英雄」稱號。
曾任原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的少將——牛書申
(1913—),陝西省黃陵縣人。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陝甘邊區中宜游擊支隊政治指導員、政治委員、獨立營政治委員,陝甘邊區中宜?洛四縣指揮部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員、司令部第六科科員,西北野戰軍司令部第二科科長,陝甘寧省委軍事部第二團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七團政治處主任,獨立第五大隊政治委員,關中軍分區政治部主任,關中警備區政治部主任,警一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黃龍軍分區司令員兼警備第四旅政治委員,陝北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陝西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著名豫劇丑角表演藝術家——牛得草
(1933—1999)河南省開封市人。原名牛俊國,牛得草是藝名。解放後愛看丑角戲的戲迷李春芳老人看了他演的戲,說:「你演的丑角不俗氣,看了餘味深長。」牛俊國對李老說:「人家說我這個名字很不合丑角這個行當,請你老給取個丑角藝名。」李老學識淵博,又愛看牛俊國的戲,經過認真思考,第二天就對他說:「姓候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攀登;姓於的,有叫於得水的,魚兒得了水,可以自在暢游;姓朱的,有叫朱得糠的,豬得了糠,可以膘肥體壯;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你得了草,可以負重勁行,辛勤耕作,韌力無盡啊!」牛俊國高興地說:「對啊!共產黨把我從苦海救出來,讓俺當了人民演員,這不是小牛得了青草嗎!」從此,牛得草便代替了牛俊國,唱響了開封,唱紅了中原,成為國家一級演員。牛得草博採眾長,融會貫通,自成流派。他技藝精湛,唱、念、做、舞俱佳,既講究程式規范,又力求貼近生活,既有大家風范,又有鄉土氣息。他的代表劇目主要有:由他執筆整理並主演的《唐知縣審誥命》,1979年晉京演出,獲演出一等獎,該劇拍攝為電影後,又榮獲「最佳故事片獎」,香港《大公報》撰文稱他為「東方的卓別林」。他歷任鶴壁市豫劇團副團長、團長等職。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劇協理事,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會員,鶴壁市劇協主席。他10歲學藝專攻文丑,把自己畢生精力獻給了戲劇事業。「當官不與民造福,不如回家賣紅薯」這一劇中精句,幾乎家喻戶曉。他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為人民服務。
為趙國國君趙籍師傅的——牛畜
戰國時趙國的賢達之土,生卒年月不詳。趙國的國君叫趙籍,思賢若渴,是個年輕有為的君王。有一天,他問相國公仲連:「愛卿,你很好賢,做相國已四年多了,你曾經推薦過賢人嗎?」公仲連回答說:」沒有,臣下一定盡力物色。」當時有個叫番吾君的人,聽說公仲連正為國君物色賢達之士,就向公仲連竭力推薦牛畜等三人,說了他們許多優點。公仲連就接見了牛畜等三人,又加以認真了解考察後,向國君正式舉薦了他們。趙王在召見牛畜時,牛畜用仁義之道教授君王,又用帝王之道約束他。君王欣然而聽,遂以牛畜師傅。
任人唯賢的隋吏部尚書——牛弘
字里仁(545—610),隋安定鶉觚人。先祖為避禍改姓遼,祖父遼熾,在郡中為「中正」官,父親遼允,為後魏侍中,賜姓牛。牛弘年輕時,性情寬厚,好學博聞,隋開皇二年(582年),授散騎常侍,秘書監,收集典籍,不遺餘力,三年拜禮部尚書,奉詔撰修五禮,寫成百卷,行於當世。開皇六年(586年),牛弘以其豐富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改定雅樂」、「設立明堂」,受到皇上的器重和贊許。不久授大將軍,官拜吏部尚書。在其任職期間,任人唯賢,「其選舉,先德行而後文才,,務在審慎」。因此「所有進用,多稱職」,朝野上下,為之佩服。隋煬帝繼位後,賜弘以詩,贊揚之美,無書其右者。大業二年(606年),牛弘進位上大將軍,六年(610年)跟隨皇帝巡視江都,其年十一月卒,歸葬安定。皇上贈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文定侯,謚曰「憲」。牛弘一生,權高位重,榮寵當世,而他卻車服平儉,寬厚溫良,事上盡禮,待下以仁,「納於言而敏於行」。一生手不釋卷,著書頗富,有文集十三卷傳於後世。史臣評價他時說:牛弘篤好攻籍,學優而仕。有淡雅之風,懷曠遠之度。采百王之損益,成一代之典章……澈之不清,混之不濁,可謂大雅君子矣!
不忘忠孝的五代詞人——牛希濟
(930年左右在世,生卒年月不祥),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人,五代詞人牛嶠之侄。前蜀時,官至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前蜀亡,降後唐,明宗時,任雍州節度副史。牛希濟擅長詩,精於詞,詞風接近「花間派」重要人物韋庄,風格清麗,常用白描手法抒寫情懷,也是「花間派」的一名重要詞人。堯山堂外記: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唐主命舊蜀臣賦蜀亡詩,牛希濟寫了一首七律詩:
滿朝文武欲朝天,不覺臨師犯寒煙。
唐主再懸新日月,蜀王還?舊山川。
非干將相扶持拙,自是君臣數盡年。
古往今來亦如此,幾曾歡笑幾潛然。
唐主聽後感慨地說:「希濟不忘忠孝也」。於是賜緞百匹,予以獎勵。他的詞在《花間集》中共收十一首,以愛情為主,多有傳世名句。如《生查子春山煙欲收》末兩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受到一致好評,常常被當作名句作用。
北宋末年奮起抗金的民族英雄——牛皋
字伯遠(1087—1147),河南省魯山縣人。出身射士,精通武功,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北宋末年,朝政腐敗,金兵入侵中原,牛皋組織義軍,奮勇抵抗,屢屢取勝。由於戰功卓著,先後任滎州刺史、安州觀察使等要職。紹興三年(1133年),岳飛統制江西、湖北軍務時,牛皋奉命加入岳家軍。岳飛一見牛皋,甚為歡喜,即命皋為唐、鄧、襄、郢四州的安撫使。岳飛出任神武後軍都統後,隨及又任牛皋為中部統領。紹興四年(1134年),偽齊大將李成勾結金兵入侵,攻破襄陽六郡,敵將王嵩占據隨州,岳飛派大將張寬、徐慶去收復,數日攻城不破,岳飛心急如火,牛皋自告奮勇,帳前請戰,當場立下軍令狀,只帶三天口糧,誓死拿下隨州。果然三天口糧尚未用完,就一舉攻下隨州,活捉王嵩,俘敵五千。李成退據襄陽,岳飛又派牛皋以騎兵擊敗,收復了襄陽。金兵攻打淮西,岳飛又令牛皋迎敵。當時,偽齊派騎兵五千,氣勢凶凶,抵達廬州城外,牛皋領兵上陣,望著金將,大喝一聲:「牛皋在此,爾輩胡為?」敵軍一聽,如雷貫耳,膽顫心驚,不戰而潰。牛皋乘勝追擊,一鼓作氣,追擊三十餘里,殺死金兵大半,斬其副都統及「千戶」五人,「百戶」數十人,軍聲更加威名遠揚。紹興十年(1140年),牛皋隨岳飛進軍中原,在岳飛的指揮下,牛皋率部所向披 靡,直抵黃河沿岸,在攻打許昌、汴京的多次戰斗中,出生入死,屢戰屢勝,為收復中原失地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職務不斷變化,官位節節升遷,直至任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秦檜害死抗金民族英雄岳飛後,十分懼怕岳飛部將牛皋,為了斬草除根,解除心腹之患,就處心積慮,置牛皋於死地。紹興十七年(1147年)農歷三月初三,秦檜密令都統制田師中,以宴請各路大將為名,用毒酒將牛皋害死。牛皋臨死前悲憤地說:「皋年六十一,官至侍從,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馬革裹屍,故死牖下耳!」其憂國憂民的情懷真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
不走後門的清代欽點傳臚——牛思瑄
字梧階(1806—1880),河南省鞏義市明月坡(古汜水縣屬地)人。幼年時,家境貧寒,跟著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據說他用彈弓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盤中取果,又稱鳳凰奪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歲,在汜水縣穆溝村、竹園村等地借錢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賜進士及弟,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中營游擊,加副將銜,後晉封總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贈。咸豐年間(1851—1861),黃河向南遷徙,沙壓河邊灘地,汜水灘民無地可耕,貧困無食,有的灘民甚至賣妻子交租稅,鳳山這時已告老還鄉,他急家鄉人民所急,查明情況,將真相奏聞朝廷,豁免了當地賦稅,使不少貧民得以生存。事後,沿灘二十五村民自發樹碑,記載此事,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風,牛思瑄的卷子吹到地上污染了一點。評卷時,慈安太後以牛思瑄寫的文章最當意,想點為狀元。主考官以卷面污染為理由,力爭不能為狀元。變為二甲一名(也叫傳臚)。皇榜揭曉時,主考才知道自己力爭不許當狀元的正是牛思瑄,大為懊悔。回府見牛?說:「你不讓我看看你的字體,以致這次失掉了一個狀元。」牛思瑄知道後,不以為意,也不懊悔。牛思瑄雖未能點為狀元,但慈安太後和皇上又非常喜愛他的文章和書法,所以欽點金殿傳臚,以補狀元之損,故世人都知牛門父子文武雙狀元。牛思瑄一直在翰林院任職,工文善書,很有名氣,當時得到他寫的字,都視為珍寶。牛思瑄性情耿直,為官清廉,熱愛鄉鄰。光緒三年(1877年),河南大災,餓死人很多,甚至人相食。這時,牛思瑄的朋友吳元炳在江蘇任巡撫,牛思瑄就親往拜訪,想請求發些糧食賑濟家鄉災民,因憂勞過度,不幸病逝於去上海途中。
曾任寧夏軍區副司令員的少將——牛化東
(1906—),陝西省定邊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被派到西北軍隊從事兵運工作。曾在西北軍任排長、連長,新編第十一旅參謀、軍械官、副團長,1945年參與領導該旅於陝西安邊起義。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三邊軍分區副司令員兼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寧夏軍區參謀長,銀川軍分區司令員,寧夏軍區副司令員。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物理電子學專家——牛憨笨
(1940-——),山西省壺關縣人。196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他是我國電子光學理論和變像管診斷技術研究領域的傑出代表之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得到重大應用的高速靜電變像管。研製成功的九種變像管和七種變像管相機,為我國地下核試驗、激光核聚變、X光激光等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診斷設備,並銷往法國、美國和台灣省,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高科技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牛憨笨科研成績卓著,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兩項,國家及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多項。他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發展了動態電子光學理論,論文被英、美、俄、德、法、日等國的學者引用近90次,在國際范圍受到了很大重視。牛憨笨的名字是大字不識一個的祖母給取的,他回憶說:「其用意一是不好的名字可以沖掉晦氣,二是不好的名字可使我存活下來,使我父親下面不要斷煙火。長大後許多人勸我將名字改一下,但我感到這樣一個名字,亢分體現了她老人家對我的一片愛心,名字雖然是個符號,但使我終生受益匪淺。它告誡我不學習就會變『憨』,不勤奮就會變『笨』。我應當像憨牛一樣為祖國的科研事業耕耘不止。」
善於理財、清勤不懈的唐代宰相——牛仙客
唐安定鵯觚人,先祖為牛通,通生會,會生意,意生仙客。仙客初為縣小吏,後遷洮州司馬、太僕少卿。他勤奮上進,堅持不懈,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升為河西節度使、朔方軍大總管。仙客任河西節度使時,省用所積巨萬,同僚崔希逸以其事奏聞皇上,帝查明後大悅,將用為尚書,宰相張九齡以為不可,乃封隴西郡公,張九齡下台後,仙客升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仍知門下事。仙客居相位,獨善其身,不久封幽國公,進拜侍中,兼兵部尚書。天寶元年七月卒,年六十八歲,贈尚書左丞。仙客在為官期間,以善於理財著名、「嗇事省用,倉庫積實」,是對他政績的評價,「為官清正

⑽ 孫氏的輩分字從高到低有哪些…有誰知道…

孫姓起源很多,主要有八個:①出自姬姓,源於春秋衛國國君康叔,乃先秦孫姓來源最主要一支。《元和姓纂》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②出自羋姓,春秋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此乃孫氏第二大來源。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便是這支孫姓的始祖。③出自媯姓,春秋時齊景公賜姓孫。《古今姓氏辨證》等認為孫姓出自媯姓,是齊田完後代。田完四世孫桓子的孫子田書,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孫書就成為孫姓始祖。④出自子姓,商湯後裔,比干之後。比干被紂王殺害後,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姓。⑤出自荀姓,荀況後裔。漢代劉荀稱帝,因避諱下令荀姓子孫改為孫,並將戰國時代荀卿都改為孫卿。⑥出自夏侯。據《漢書·夏侯嬰傳》載:「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⑦賜姓和改姓。如三國時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被賜姓孫,因稱孫河;鄆城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後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明史》本傳載,明朝中葉士人孫一元,字太初,乃安化王宗族,姓朱,因安化王犯法被誅,懼怕株連而改姓孫;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復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另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在明初省字改姓過程中亦大都改為「孫」姓。⑧源自少數民族姓氏。如孝文帝遷洛後,鮮卑族拔拔氏改姓「孫」;唐代安祿山部將孫孝哲,本為契丹族人;滿洲孫佳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木依庫氏、木如氏、堵引氏等漢姓為孫;朝鮮、景頗、佤、苗、阿昌、哈尼等民族均有孫姓。始祖:孫書。 遷徙: 孫姓發源地主要有兩支,一為河南濮陽,二為山東博興。春秋戰國時期,河南濮陽孫姓後裔孫嘉遷到汲郡(今河南衛輝西南),使得汲郡也成為孫姓繁衍的一個重要支源。這一時期,山東孫姓播遷頻繁,齊國內亂,致使孫武子孫遷至江蘇、浙江一帶居住。後孫武之孫孫臏在「田氏代齊」之後又返回齊國,在山東鄄城和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間繁衍生息。孫武之子孫明仍居於富春(今浙江富陽一帶),後此地發展成孫姓主要郡望。秦漢時期,孫姓族人規模、人口進一步擴展。山東孫武後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遙、清河(今屬河北)、南陽(今屬河南)、馮翊(今屬陝西)、長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這一時期形成,且為孫姓歷史上最大望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盪,導致孫姓大舉南遷,加上富春孫姓建立了孫吳政權,使得孫姓在南方分布漸廣,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浙江、江蘇、湖南、福建、陝西及東北等地遍布孫姓。隋唐時期,孫姓的遷徙仍以南方為主,唐代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及唐僖宗時王潮、王審知入閩都有孫姓族人參加。另有河南孫姓被封侯於虔州虔化縣(今江西寧都),孫姓由此發展到江西。宋元時期由於金人南侵及蒙古軍隊的南下,使孫姓族人進一步湧入福建、廣東等地居住。明清時期,有福建孫姓遷入廣東紫金縣者,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即為此支後裔,這一時期,孫姓人已是遍布全國,且以東部和江南地區較為集中。今日孫姓以山東、河南、安徽、黑龍江、河北和吉林等省為多。目前孫姓人口列全國第十二位。 郡望: 汲郡晉置郡,此支孫氏為孫氏世居之地,為晉名隱士孫登之族所在。
陳留郡西漢置郡,在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城。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時置,此支孫氏為富春孫氏之分支,開基始祖為孫明的十一世孫福。
樂安郡東漢置郡,此支孫氏為兵聖孫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孫氏為樂安孫氏之分支,開基始祖為孫武次子孫明。
吳郡東漢分會稽郡而置,治所吳縣(今江蘇蘇州)。
東莞郡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堂號:賓士堂因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而得名。
樂安堂因田書伐莒有功,被封於樂安,賜姓孫,為孫姓始祖。
富春堂孫武帶所著兵法見吳王,吳王命其帶兵西征,戰功赫赫,被封到富春,因號富春堂,與樂安堂同宗。
映雪堂晉朝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在院中映雪讀書,終成大名。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汲郡、陳留、太原、吳郡、東莞。②自立堂號:惇敘、積善、鶴衍、嘉會、燕翼、萬石、垂裕、安慶、永思、賓士、映雪、孝友、兵法等。 字輩: 某支孫氏字輩:大永宏茂,元亨利貞,興隆吉慶,昭遠振武,承先啟後,世代克昌,賓士修齊,子嗣長守。
湖北樂安孫氏字輩:宗敦一本傳家法,學從師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賢嗣定應萬世長。遵札樂道根基固,先哲德澤力弘揚。才華卓著時為用,信義仁廉樹綱常。
靖安義門孫氏字輩:必學志方宏,啟傳責協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長綿。各睦高同氣,光輝粉厚賢。克佳宜有才,萌卜桂蘭蓮。
益陽臘湖孫氏原派語:應仲玉原景,延松承繼立。文崇明國璧,武耀大邦翼。續派語:孝友傳家政,詩書啟俊良。顯揚逢盛世,動業振朝綱。
河北滄州孫氏字輩:書銘華錦,蘭茂增馨,嘉祥永蔭,世育俊英。
浙江孫氏字輩:會際昇平日,修緒衍新編,支圖與翰典,光照啟後賢。 名人: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蒍氏。名敖,字叔孫,一字艾獵。輔佐楚莊王稱霸,功績顯著。主持修建我國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對當時農業經濟發展起到相當作用。
孫武,春秋末期軍事家。齊國人。籍貫、字型大小均不詳。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被任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主張改革以圖強,認為當時晉國六卿所進行土地制度之改革,其中畝大而稅輕者可以成功(此見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竹簡《孫子兵法吳問》)。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計篇》),指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由此可知,他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分析敵我形勢,如: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之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形勢之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固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強調戰略戰術上之「奇正相生」和「機動靈活」之運用。他這一思想有豐富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法的因素。著有《孫子兵法》,是為中國歷史最早而又最傑出之兵法。
孫臏,戰國時兵家。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孫武後代。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仕魏,仕魏惠王將,忌其才能,將他騙至魏國,處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齊國使者至魏,他陰見齊使,由齊使秘密載回齊,經田忌推薦,齊威王任為軍師。先後兩次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和馬陵,終使龐涓兵敗自殺。著有《孫臏兵法》。
孫炎,三國魏經學家、訓詁學家。字叔然,樂安(今山東博興)人,鄭玄弟子,當時稱為「東州大儒」。撰《周易春秋例》,並為《毛詩》、《禮記》、《春秋三傳》、《國語》等書作注。著有《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反切從此盛行。
孫堅(155-191),東漢將領。三國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字文台。少為郡縣吏,中平元年從朱儁鎮黃巾起義軍。四年任長沙太守。初平二年率軍擊劉表,為表將黃祖射死。次子孫權稱帝,追尊為武烈皇帝。
孫策(175-200),三國割據者。吳郡富春人。字伯符,孫堅子。興平二年率軍渡江,削平當地割據勢力,在江東建立孫氏政權。曹操任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建安五年遇刺死。弟孫權稱帝,追尊為長沙桓王。
孫權(182-252),即吳大帝。三國吳國建立者,公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謀,吳郡富春人。繼其兄孫策擁有江東六郡。曾與劉備聯合,大敗曹軍於赤壁。後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於武昌,國號吳。
孫楚(約218-295),西晉文學家。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人。字子荊。官至馮翊(今陝西大荔)太守。能詩賦,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孫馮翊集》。
孫盛(約306-378),東晉無神論者、史學家。字安國,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人。始任佐著作郎,出補瀏陽令。陶侃、庚亮、桓溫鎮荊州時,皆用為參軍。後累遷至秘書監,加給事中,年七十二卒。博學能為文章,善言名理,與殷浩齊名。曾以「形既粉散,知亦如之」命題,駁斥佛教「神不滅」思想(見《廣弘明集·與羅君章書》)。著有《魏氏春秋》、《晉陽秋》,世稱良史。又撰詩、賦、論、難等數十篇,有集十卷,今多亡佚。《全晉文》輯其文兩卷。
孫綽(314-371),東晉文學家。字興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家於會稽,官至廷尉卿,領著作。為玄言詩代表作家。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孫廷尉集》。
孫安祖(?-611),隋末山東農民起義領袖。清河漳南(今山東夏津北)人,與竇建德同舉義旗,聚眾入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南),是高雞泊起義軍的首創者。
孫思邈(581-682),唐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隋文帝時授國子博士,不拜。太宗初至京師,雖老而視聽猶聰,授諫議大夫,固辭,終不仕。通百家說,善言老莊。精於陰陽,推廣醫葯之學,相傳卒年百餘歲。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福錄論》、《攝生真籙》、《枕中素書》、《銀海精微》等。後人尊為葯王。
孫過庭,唐書法家。陳留(今屬河南)人,自署為吳郡,或作富陽人。字虔(一作名虔禮,字過庭)。高宗時官率府錄事參軍。工正、行、草,尤以草書擅名。宋米芾以為「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今存其垂拱三年(687)撰成的《書譜·卷上》,闡述正草二體書法,見解精闢,是一部書文並茂的書法理論著作。
孫愐,唐代音韻學家。玄宗(李隆基)天寶時為陳州(今河南淮陽)司馬。精音韻之學。嘗刊正隋陸法言之《切韻》,並增字加註,於天寶十年(751)編成《唐韻》五卷,已佚。現《唐韻》卷首有孫愐《唐韻·序》。
孫樵,唐散文家。關東人,字可之(一作隱之)。大中進士,授中書舍人。黃巢起義軍入長安,隨僖宗奔岐隴,遷職方郎中。長於古文,所作對當時統治集團的昏憒無能,頗多諷刺。有《孫可之集》。
孫位,唐末畫家。一名遇,又號會稽山人。唐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隨唐僖宗自長安入蜀,居成都,任「文成殿下道院將軍」。擅畫人物、佛像、山水、松竹等,尤善畫龍水。在應天、昭覺、福海等處作畫甚多。作品有《高逸圖》、《四皓圍棋圖》、《番部博易圖》、《草堂圖》、《王波利圖》、《高士圖》、《三教圖》等。
孫儒(?-892),唐末將領。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從秦宗權為都將。不久殺宗權弟宗衡,並其眾,破揚州,自署淮南節度使。繼而與楊行密等多次交戰,時有勝負。景福二年,陵陽大戰,會大疫,敗,為行密部將田頵所執,旋被斬首。
孫方諫(893-954),五代時將領。本名方簡。莫州清苑(河北保定)人。初為定州狼山堡主。後晉出帝時,義武軍節度使恐其為邊患,表為游奕使。有所求,不得,北通契丹。契丹滅後晉,使為義武軍節度使。命徙雲中,不受,率徒復入狼山。後漢高祖起兵,他入據定州以歸,仍為義武軍節度使。後周時徙鎮國。
孫光憲(約895-968),五代宋初文學家。字孟文,自號葆光子,宋代陵川貴平(今屬山西省)人,藏書家。後唐時,為陵川判官,天成(926-968)初,梁震薦為書記。歸宋後,累官檢校秘書監。嗜藏書,常手自抄學校讎,老而不廢,收藏數千卷。著有《北夢鎖言》、《荊台》、《筆佣》、《橘齋》等書。
孫奭(962-1033),北宋經學家。字宗古,博州博平(山東茌平)人。端拱九經及第。歷國子監直講、兵部侍郎、龍圖閣學士,以太子少傅致仕。《宋史》稱其「守道自處」,「未嘗阿附取悅」。真宗迎天書,祀汾陰,皆直言諫阻。仁宗時,講論前代亂君亡國,反復規諷。著有《經典微言》、《孟子音義》等。
孫復(992-1057),北宋學者。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字明復。舉進士不第,隱居泰山,世稱泰山先生。後為范仲淹等推重,除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遷殿中丞。研治《春秋》,著《春秋尊王發微》。其學上祖陸淳,下開胡安國。和胡瑗、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還著有《孫明復小集》。
孫洙(1032-1080),北宋文學家。字巨源,揚州廣陵(江蘇揚州)人。舉進士。遷知太常禮院。治平中上疏言時弊要務十七事,多被採納。遷同知諫院。王安石變法時自請出知海州。元豐間官至翰林學士。博聞強記,誥熟典故。善詩文,能詞,有名於時。
孫威(1183-1240),元初鎧甲製造家。渾源(屬山西)人。金貞祐時從軍,在雲中(山西北部)投降蒙古汗國,任千戶。他所制鎧甲稱「蹄筋翎根鎧」,經成吉思汗親自試射,箭不能透。後任順天路工匠都總管。子孫珙繼其職,又造疊盾。
孫龍,明畫家。武進(今江蘇常州)人,一作隆,字廷振,號都痴。善畫禽魚草蟲,全以彩色渲染,得徐熙、趙昌沒骨法,饒有生趣。作品有《花鳥草蟲冊》。
孫克弘(1533-1611),明畫家。華亭(今上海松江華亭鎮)人。字允執,號雪居。師法沈周、陸治。筆墨簡練,頗有生趣。兼工蘭竹、山水,亦作佛道像。且能詩,並善書。書學宋克。
孫承宗(1564-1638),明將領。字稚繩。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萬曆進士。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任兵部尚書經略薊遼,在關四年,練兵屯田,修城堡數十,敵不敢犯。後為魏忠賢黨排擠去職。崇禎二年(1629),後金(清)兵入大安口,明廷用他守通州,後移鎮山海關,收復永平、遷安、欒州、遵化等地。四年,罷職歸里。十一年,清兵繞道入長城,攻高陽,他率家人拒戰,城破自殺。著有《高陽集》。
孫慎行(1564-1635),明臣。字聞斯,號淇澳,江蘇武進人。授編修。累擢禮部右侍郎,署部事。天啟初召擢禮部尚書。首疏究論三案,因與廷臣意見不合託病歸。《明史》言其慎行「操行峻潔,為一時搢紳冠」。廷禎八年(1635)被廷臣推為閣臣,入京即病死。有《玄晏齋集》。
孫奇逢(1584-1675),明清之際學者。字啟泰,一字鍾元,世稱夏峰先生。直隸容城(今屬河北)人。與李顒、黃宗羲並稱「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等。
孫傳庭(1593-1643),明末將領。字伯雅,字白谷,代州振武衛(山西代縣)人。《明史》載其「儀表頎碩,沉毅多籌略」。萬曆進士。崇禎九年(1636)由順天府丞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陝西,俘殺農民軍領袖高迎祥,打敗李自成。入衛京師,被揚嗣昌誣陷坐獄三年。十五年起兵部左侍郎,總督陝西。次年進尚書,總督晉陝川等軍務,督師鎮李自成軍,屢敗,戰死。有《白谷集》、《鑒勞錄》等。
孫可望(?-1660),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陝西米脂人。張獻忠義子。英勇善戰,稱驍將,號軍中「一堵牆」,封平東將軍。獻忠戰死,他與諸將揮師雲貴,被推為首領。旋為國主,年號興朝。聯南明抗清。後因妒恨李定國,於長沙降清,盡獻雲貴軍情,且引兵攻殺。清封義王。後狩獵時為清兵射殺。
孫雲球,明末清初光學儀器家。字文玉、泗濱,江蘇吳江人。我國民間最早獨立發明望遠鏡和首創眼鏡者。還利用凹透鏡、凸透鏡和反射鏡製造出察微鏡、放光鏡、夜明鏡等七十餘種光學儀器。並總結實踐經驗,著成《鏡史》。還研製計時准確的自然晷。
孫延齡(1647-1677),清將領。漢軍正紅旗人。孔有德婿。康熙初,任廣西將軍,鎮桂林、統孔有德舊部。康熙十三年(1674)舉兵響應吳三桂叛亂,自稱安遠大將軍,占據廣西。旋稱安遠王。後降清,被吳三桂從孫世琮執殺。
孫嘉淦(1683-1753),清臣。字錫公,號懿齋,山西太原人。康熙進士,授檢討。世宗即位,應陳對三事: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帝謂之翰林狂士。高宗即位,屢陳大政被納。官刑部尚書,屢雪冤獄,劾論貪劣,抑豪撫民。興水利課農桑。政績卓著,官至大學士、太子少保。
孫星衍(1753-1818),清經學家。字淵如,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官山東督糧道。所學較廣,對經史、文字、音韻、諸子百家、金石碑版等都曾涉及。工篆隸,精校勘,擅詩文。撰有《尚書今古文註疏》、《周易集解》、《寰宇訪碑錄》等。刻有《平津館叢書》、《岱南閣叢書》等。
孫原湘(1760-1829),清詩人。昭文(今江蘇常熟)人,字子瀟,號心青。嘉慶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協修官。乞假歸未仕。工駢散文,兼善書畫。與王曇、舒位齊名。著有《天真閣集》。
孫家鼐(1827-1909),清臣。字燮臣,號蟄生、澹靜老人,安徽壽州(壽縣)人。咸豐狀元。曾任工部、禮部、吏部尚書、光緒帝師傅。光緒二十四年(1898)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管理京師大學堂。後拜體仁閣、東閣、文淵閣大學士,晉武英殿大學士。充學務大臣、政務大臣、資政院總裁等職。《清史稿》稱其「儒厚廉謹,常以資望領新政,每參大計,獨持正不阿」。
孫毓汶(?-1899),清臣。字來衫、萊山,山東濟寧人。咸豐進士,授編修。以輸餉有功漸遷福建學政、內閣學士、工部左侍郎、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權奇饒智略」(《清史稿》)。甲午戰爭時,力主議和,遭朝臣反對,稱病告休。
孫詒讓(1848-1908),清經學家。字仲容,號籀庼。浙江瑞安人。同治舉人。1886年曾任刑部主事,後去職專心研究學術。1901年撰寫《變法平議》,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張。畢生致力於經學、文字、甲骨、金石、文獻、目錄、校勘學的研究,《契文舉例》是其考釋甲骨文的最早著作。另著有《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古籀拾遺》、《名原》、《札迻》、《溫州經籍志》、《籀庼述林》等。
其他孫姓名人有春秋善相馬者孫陽;三國時吳皇帝孫亮、孫休、孫皓,將領孫輔、孫賁、孫翊、孫靜;晉文學家孫瓊,詩人孫拯;南朝齊文人孫詵;唐文學家孫郃;北宋學者孫錫;金道姑孫不二;明藏書家孫藩,戲曲作家孫鍾齡;清文學家孫洙,詩人孫雲鶴、孫雲鴻,篆刻家孫治清,金石書畫鑒藏家孫承澤等。近當代孫姓名人有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民主革命者孫武,紅軍將領孫德清,政治活動家孫起孟,政治家孫志遠,國民 黨官員孫科、孫運璿,國民 黨將領孫立人、孫楚、孫殿英、孫蔚如,北洋直系軍 閥孫傳芳,地質學家孫雲鑄、孫建初,石油地質學家孫健初,資源采礦專家孫越崎,冶金專家孫德和,電子技術專家孫俊人,計算機專家孫仲秀,土木工程專家孫鈞,家蠶育種家孫本忠,經濟學家孫冶方、孫尚清,社會學家孫本文,哲學家孫叔平,心理學家孫國華,歷史學家孫毓棠,作家孫犁,電影劇作家孫師毅、孫瑜,戲劇導演孫維世,電影演員孫道臨,京劇演員孫菊仙,口技表演藝術家孫泰,排球運動員孫晉芳、孫玥,跳水運動員孫淑偉等。

閱讀全文

與博興微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