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碗熱湯面的作者是誰
一碗熱湯面
作者: 賀顯鋒
縣棉紡廠效益不好,廠里減員,一下子裁去了一半的人,劉嫂就是其中的一個。和其他被裁去的人一樣,劉嫂也抱怨過,甚至還哭鬧過,可是結果並沒有改變。不得已,年齡大點的就算「退休」了,年齡輕點的只好再找工作,這就苦了劉嫂,她還不到五十歲,又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特長,這樣不尷不尬的半拉老年人在社會上最不吃香了。
劉嫂一時找不到工作,家裡又有一個癱瘓在床的老伴,多年來一直是依靠劉嫂那微薄的工資換回來一些葯片來維持生命的,現在沒有了經濟收入,這日子該怎麼過呢?劉嫂思來想去,找不到什麼辦法,每天只能背著丈夫長吁短嘆。
這一天,原先車間里的主任趙姐找到了她,對她說現在廠子里的姐妹們都不愛吃食堂新來的師傅燒的午飯,大家央求她在廠門口支個攤兒賣些面條、饅頭什麼的,既解決了大家的胃口,又能掙點辛苦錢。經不住趙姐苦勸,劉嫂想了一想便答應了。
於是,一輛改造的平板車往廠門口一放,再擺幾條長凳,面條鋪就算開張了。兩塊錢一碗的肉絲湯面條熱氣騰騰,如果吃不飽還外加送一個饅頭。開張第一天就來了二三十個人,其中自己原先車間里的十個姐妹全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吃面條的人越來越多,最多時可達五十來人,而最少時也不會少於十個人——那十個車間里的好姐妹,有時他們來了坐不下時就端著碗站著吃,而且風霜雨雪從不間斷。
直到有一天,車間主任趙姐被裁掉了,她在離廠子很遠的地方找到了另一份工作,每天不能來吃劉嫂的面條了。她在去工作前對丈夫說:「我去工作後,你一定要替代我每天中午去吃一碗熱湯面,這是我們車間十姐妹的約定。自己多年的姐妹了,她的困難大,咱們不幫誰幫?」
從此之後,每天中午,在眾多吃面條的人群中,又多了一個男人的身影。來去匆匆的人流不斷,而時光荏苒,唯一不變的是不多不少的那十個人,其中有一個還是個男人。盡管這個男人來去匆匆,但端起面條碗時他卻吃得很香也很耐心,好像天底下再也沒有比這還好吃的東西似的。
『貳』 一碗湯面的故事
《一碗湯面》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戶曉,多年前我就讀過,今晨又細細品味一遍,仍被感動不已。
這個故事是說,日本北海道過年時有個風俗,除夕這天要吃碗蕎麥湯面,以保平安健康。一位年輕母親因丈夫去世帶著兩個年幼的兒子艱難度日,除夕她也想讓孩子吃上一口蕎麥面湯,因為錢少只能等到晚上十點多餐館客人走光快要打烊時才帶孩子進去,三個人只要了一碗湯面分著吃。後來孩子大了讀中學時偶爾打工掙點錢,媽媽開始要兩碗面,十四年後孩子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業,帶著上了歲數的母親再次來到這家餐館時,要了三碗湯面。
這是一個勵志的故事,主題是講這位堅強的母親在生活十分艱難的環境里帶孩子勇敢的活著,培養孩子自立自強最終長大事業有成。我很敬佩這位母親的堅強,但這個故事更讓我感動的卻是那對餐館老夫妻的善良和古道熱心腸。
當這母子三人除夕夜第一次出現在餐館門口時,老闆娘其實心裡很清楚,穿著破舊的女人帶著兩個孩子,口袋裡不會有很多錢,招呼這樣的客人也不會有多少利潤可賺,何況已是夜晚十點多了,忙了一天很累很累,也該關門休息了。但這位善良的老闆娘卻十分熱情的把她們迎進去。當聽到年輕母親怯生生的說「只來一碗面好嗎」時,她立馬明白了這家子的困境。一邊對著廚房裡准備休息的丈夫高喊「來一碗湯面」,一邊走到丈夫身邊小聲建議「給她們來三碗吧,收一碗的錢」。憨厚善良的丈夫與妻子一樣有同情心,但他更理智,怕那樣做會讓那個母親不好意思,傷了自尊心。於是默默的加了半個面團,做了超過平時一多半量的大碗面。母子三人吃得津津有味,餐館夫妻看在眼裡,喜在心上。
中國人從古至今有個世俗觀念,就是商人見利忘義,以至於從春秋戰國乃至秦漢以後都把商人列入「下九流」不得入仕。其實,商人逐利本無可厚非,誰也不會做賠錢的買賣,但關健是要把握好「利」和「義」的度。這個世界上有不法商人,有黑心商人,有為蠅頭小利斤斤計較的商人,但也不乏心存善念義字當先大愛無邊的商人。遠的且不論,近十多年來,中國每次發生較大自然災害時,最先也最多慷慨解囊奮力捐助的都是商人。那些總有善良義舉的商人們,也並沒有因為捐了很多錢物自己的生意就跨了。相反,他們的義舉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他們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我十分敬佩那對開面館的日本老夫妻,「一碗面」讓人們看到了他們善良的品質和古道熱腸的心性。他們的善良至少有三個亮點值得稱頌:一是在細微之處幫助別人而不讓對方明顯感知。一碗面多加半個面團,生意成本受點影響,卻讓母子三人每個人多吃幾口面,這不也是默默的一份捐助嗎?二是常年不懈保持著這份愛心,以至於當成了一種責任。他們知道每年除夕夜十點後這母子三人會來吃面,年年提前為她們預留好位置,既使有幾年除夕夜她們沒有來,也一直這樣堅持預留。當然啦,同樣預留著的肯定還有廚房裡多備出來的半個面團。三是熱心助人的善良久而久之演變成了親情大愛。當過了往年母子三人來餐館吃面的時間,他們盼望、焦慮、擔心,這已經不是一個生意人所表現出的情感,憂郁的目光里溢出來的是滿滿的母愛父愛。當十四年後再次看到這母子三人時,他們竟也老淚縱橫,如同見了親人般失聲痛哭!
中國古代先賢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善惡交織是這個社會的本來面目。一碗面里多加半個面團,十幾年堅持不懈,善莫大焉。如果人人都有如此古道熱腸,惡將何存呢?
『叄』 《一碗陽春面》屬於什麼文體最先發布於那本雜志
《一碗陽春面》原文是日本作家栗良平寫的小說《一碗清湯蕎麥面》,寫於1987年。這篇文章最早在中國公開發表是在1989年的《讀者文摘》上,就是今天的《讀者》,當時譯名就叫《一碗清湯蕎麥面》,作者標注為鈴木立夫,很顯然是最初的譯者把作者弄錯了。原題目的意思是「一碗湯面」,翻譯成「清湯蕎麥面」,是根據小說內容作的更改;之後被翻譯成《一碗陽春面》是後來譯者的擅自更改,並不符合原文,日本人吃的是湯面,而陽春面是中國的特色麵食。1990年,這篇小說被改編成了劇本,同年劇本的中文譯本發表在國內的《電影·電視·文學》雜志上。1993年我國的語文課本收錄了劇本《一碗陽春面》。
所以,《一碗陽春面》屬於劇本。在我國最早發表於《電影·電視·文學》雜志。
『肆』 日本故事一碗湯面是真的嗎
在日本札幌街上一家「北海亭」的面館里。除夕夜吃蕎面條過年是日本人的傳統習俗,因此到了這一天,面館的生意特別好,北海亭也不例外,這一天幾乎整天都客滿,不過到晚上10點以後幾乎就沒有客人了,平時到凌晨,街上都還很熱鬧的,但這一天大家都早一點趕回家過年,因此街上也很快就安靜下來。北海亭的老闆是個憨憨傻傻的老實人,老闆娘也不例外。
當老闆娘正打算關店時,店門輕輕地被拉開,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小男孩走進來,大約分別是六歲和十歲左右,穿著一模一樣的運動服,那女人卻穿著過時的格子舊大衣。
「請坐!」聽老闆這么招呼,那個女人怯怯的說:「可不可以....來一碗....湯面?」背後的兩個孩子不安的對望了一眼。
「當然……當然可以,請這邊坐!」
老闆娘帶著他們走到最靠邊的二號桌子,然後向廚台那邊大聲喊著:「一碗湯面!」。一人份只有一團面,老闆多丟了半團面,煮了滿滿一大碗,老闆娘和客人都不知道。母子三人圍著一碗湯面吃得津津有味,一邊吃,一邊悄悄的談著:「好好吃喲!」哥哥說。
「媽,您也吃吃看嘛!」弟弟說著,挾了一根面條往母親嘴裡送。
不一會兒吃完了,付了一百五十元,母子三人同聲誇贊:「真好吃,謝謝!」「謝謝你們!新年快樂!」老闆和老闆娘同時這么說。
每天都在忙不知不覺很快一年過去了。又到了12月31日這一天;迎接新的一年,北海亭的生意仍然非常興旺。比去年除夕夜更忙碌的一天終於結束了,過了十點,老闆娘走向店門前,正想將門拉下的時候,店門又再度輕輕的被拉開,走進來了一位中年婦人另外帶著兩個小孩。
老闆娘看到那件過時的格子舊大衣,馬上想起一年前除夕夜最後的客人。
「可以不可以…給我們煮碗……湯面?」
「當然,當然,請里邊坐!」
老闆娘一邊帶他們到去年坐過的二號桌子,一邊大聲喊:「一碗湯面!」
老闆一邊應聲,一邊點上剛剛熄掉的爐火。「是的!一碗湯面!」
老闆娘偷偷的在丈夫的耳朵旁說著:「喂,煮三碗給他們吃好不好?」
「不行,這樣做他們會不好意思的。」
丈夫一邊這么回答,卻一邊多丟進半團面條到滾燙的鍋子里,站在旁邊一直微笑著看著他的妻子說:「你看起來挺呆板的,心地倒還不錯嘛!」丈夫默默的盛好一大碗香噴噴的面交給妻子端出去。
母子三人圍著那碗面,邊吃邊談論著,那些對話也傳到了老闆和老闆娘的耳朵里。
「好香……好棒……真好吃!」
「今年還能吃到北海亭的面,真不錯!」
「
『伍』 令人感動!電影《一碗湯面》到底講述了什麼故事
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微電影《一碗湯面》這個故事講述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兒子在除夕夜闔家團圓的日子,經常去一家面館吃面,三個人吃一碗,但老闆每次總是會多給一碗些面,那位母親很感謝老闆。十五年過去了,母子三人回到面館重溫,而那個面館的二號桌老闆一直為他們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