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校的畢業作業是拍微電影,我就演了個群眾,學校讓寫創作感想,根本不會寫,求幫忙。。
首先,微電影創作的前期的策劃,得確定主題,寫好劇本,由於我沒有參與到劇本寫作,所以,我這就沒有多少經驗可以提供分享。其次,由我們組內的寫劇本的人,將劇本按照分鏡頭腳本列印出來,從而便於我們中期的拍攝以及為了後期的剪輯更加有條理,盡量細化,將同場景的鏡頭分出來,不管是拍攝還是最終的剪輯都更加省時省力。然後,就是准備器材和確定拍攝人員,演員基本都是我們自己上,由導演來決定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再者,進行拍攝,這是整部微電影製作比較重要的步驟,拍攝前,得做好拍攝日期安排和選擇好拍攝場地,才能保證拍攝過程中更加順暢。經過幾次拍攝心得,我們發現各種所需要的拍攝道具一定得面面俱到,缺一不可,對取景的地方進行踩點,不能臨時抱佛腳,那樣,只會耽誤或延遲拍攝的時間,一切要有計劃的進行。 根據分鏡頭腳本分場景來拍攝,而且每個場景我們小組都是拍了好幾遍,寧願苦點累點,這樣對後期剪輯選材取捨特別重要。最後,就是後期的剪輯製作,這也是我主要負責的任務。片子拍攝好後,要對已有的素材進行初剪、精剪、配音、配樂、字幕、特效等一系列的製作,讓整個片子有順利而不凌亂,並能夠帶給大家帶來視聽結合的效果。再好的畫面,如果沒有聽覺上的效果,會遜色不少,且觀眾無法通過畫面直接了解這個片子的所要表達的思想。最後,我根據前期的腳本和後期導演的靈感剪輯,再加上後期特效,還製作了片頭和片尾,這樣為我們的微電影潤色了不少。
從電影藝術語言角度來說,要使各種語言要素組合成完整的電影藝術整體,就必須按一定的藝術表現規則進行運作,這就涉及到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一種最重要的語言手段,它是處理鏡頭、畫面、聲音、色彩等語素之間的組合關系,通過各種各樣的組接,達到敘事、抒情、表意的藝術效果,並產生獨特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的基本結構手段和敘述方式。可以這樣說,沒有蒙太奇就沒有電影藝術。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本是建築學上的用語,意為裝配、安裝,引申到電影藝術領域,指影片創作過程中的剪輯組合。電影創作同時也是一種物質生產,生產要講求成本,因此其情節場面的拍攝並不按劇情發展的次序,而是完全打亂的,最後要經過一道剪輯的程序,把打亂的東西重新組接起來。若要作全面准確的概括,它實際上包括了狹義和廣義的兩個方面的含義。狹義的蒙太奇是作為一種電影語言符號系統出現的,專指鏡頭畫面,聲音,色彩諸元素編排組合的手段。廣義的蒙太奇不僅僅指畫面、聲音及色彩間的組合方式
也指從劇作構思到作品完成過程中,藝術家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因此,蒙太奇在藝術家的刻意經營下,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結構和體系。
蒙太奇是把電影語言元素進行組合編排的一種規則和修辭方法。當聲音和色彩作為電影的構成元素進入電影以後,蒙太奇增加了對聲音、色彩諸元素的組合編排,說明它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的藝術范疇。蒙太奇不僅指鏡頭畫面的組接方式,也指從劇作構思到作品完成過程中,創作者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
作為貫穿電影創作始終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首先是因為蒙太奇符合人的視覺感受的規律。影片中兩個鏡頭的並立,同樣能使觀眾產生一種聯想。再次,蒙太奇符合藝術對生活進行概括的需要。任何藝術都不可能對生活原封不動的照搬,須進行必要的選擇,提煉和加工,通過強調和省略,達到高度概括的目的。在電影創作中,將事件發展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過程刪除,也是一種視覺的節省。由於蒙太奇,使電影時間得以實現「非連續的連續」,和空間的「有限中的無限」,為電影的表現內容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電影提供了巨大的想像自由。所以,蒙太奇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著的藝術范疇。
蒙太奇藝術手法在電影表現作用中的功用 蒙太奇創造電影的時空
蒙太奇不但可以把漫長的時間濃縮在幾個鏡頭中,也可以把生活中一瞬間的事強大,放大,把時間延長。蒙太奇能夠逼真的創造空間。電影藝術的空間構成,除了通過攝影機再現生活的場景外,還能將零散拍攝的個別場景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場面。 電影藝術的時空創造由此可見一斑,它在群眾眼裡是實現時空的真實再現,從而保證了觀眾對劇情的理解。
蒙太奇創造電影的運動 沒有台詞的運用,單是這些單獨來看毫無意義的畫面組合在一起,卻產生了一種連續的運動感,但觀眾准確無誤的接受整個劇情發展的脈絡. 例如著名表演藝術家卓別林的《流浪漢》中,通過河邊游泳者衣服的丟失以及最後流浪漢穿著不合體衣服走在火車站的一幕,沒有很多修飾和解釋語言的使用,人們也能一目瞭然。
蒙太奇創造電影的含義
蒙太奇除了創造時空,運動,從而保證了敘事的連續性外,還可以通過鏡頭的組接,使原來潛藏在各個鏡頭里含義。例如日本電影《遠山的呼喚》中,農場主民子和雇傭工人的對話的鏡頭,通過一些穿插鏡頭的使用,例如民子向暖瓶中倒開水的幾個鏡頭的剪切,已經把最後民子挽留不成的結局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蒙太奇創造電影的節奏
蒙太奇的使用使得電影具有了速度感和節奏感,使得原本正常表現速度的電影由於蒙太奇的使用而變得有了速度和節奏。鏡頭切換速度快,則會讓整個電影的節奏比較快,從而充滿了緊張感,而慢鏡頭的切換則會使整個電影的速度變的有些緩慢和沉重。 電影的概念同蒙太奇的概念是緊密相連的。一般來說,景近、短鏡頭的組接能夠差生影片的快節奏和緊張感,而景遠、長鏡頭的組接則使影片的節奏緩慢、舒展,具有抒情的效果。
蒙太奇可以激發觀眾的對比、聯想、積極參與電影藝術的再創作活動 電影通過蒙太奇的組接,常常能使觀眾在鏡頭所傳達的原有的信息基礎上,進行多種多樣的對比、聯想,在原有信息存儲量的基礎上在觀眾自己的腦海中產生出新的想法,從而達到電影原有主題的進一步深化,以達到電影教育人和感化人的主觀目的
了解了電影中蒙太奇手法,對後期的剪輯也非常有幫助。從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電影作品,在剪輯上往往要經過初剪、復剪、精剪乃至綜合剪等幾個步驟。初剪是根據分鏡頭劇本,把人物的動作、對話、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鏡頭組接起來;復剪是在初剪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正;精剪是經過對畫面反復推敲後,結合蒙太奇結構進行的更為細致的剪輯 ;綜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場景都拍攝完畢,各片段都經過精剪之後對整體結構和節奏的調整。在整個剪輯
過程中,既要保證鏡頭與鏡頭之間敘事的自然、流暢、連貫,又要突出鏡頭的內在表現,即達到敘事與表現雙重功能的統一。
剪輯是一項既繁重又細致的工作。一部故事影片往往少則幾百個、多則上千個鏡頭。畫面部分有內景、外景,有實景和搭制的景。同一景中的內容通常都是集中拍攝的,剪輯時要按照內容的順序重新編排;影片中的重要鏡頭因表演或技術上的原因,往往要反復拍攝數次,需要剪輯時要進行選擇。大部分的鏡頭都拍得較長,須從中尋找最為理想的剪接點;有些要作長短鏡頭交叉出現的畫面,連續拍在了幾條膠片上,需要在剪輯時分切成很多的鏡頭,再按照最有效的鏡頭順序排列起來。聲音部分有先期、同期、後期 3種錄音方法,對這3種錄音方法所錄下的聲帶,要以不同的工藝和方式進行處理。先期錄音大都是完整的唱段和樂段,須嚴格按照音樂的旋律和唱詞與畫面組合;同期錄音的聲帶多半是「對形」的對白和音響效果,通常都和相應的畫面同時剪輯;後期錄音的內容有「對形」的對白、內心獨白及旁白,有背景氣氛音樂,有「畫面」和「畫外」的音響效果等等,一般都在畫面剪定的基礎上錄音,這就要求剪輯時預先考慮到聲畫結合和聲音所能構成的一系列藝術效果。在影片沒有最後剪輯定稿之前,須妥善、有條理地保存所剪下的畫面和各種聲帶,以便需要延長時再粘接上去。
從鏡頭到場景、到段落、到完成片的組接,往往要經過初剪、復剪、精剪以至綜合剪等步驟。初剪一般是根據分鏡頭劇本、人物的形體動作、對話、反應等將鏡頭連接起來;復剪是在初剪的基礎上進行修正;精剪更為細致、准確,對畫面反復推敲;綜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場景的鏡頭都齊全、每個場景已基本剪好後,在對整個影片的結構和節奏做整體考慮的基礎上進行的調整和增減。有些片斷孤立地看是可行的,但與前後場景連接起來看,會感到太緊湊或太鬆弛,這就需要通過剪輯加以調節。這一關繫到影片總體結構和節奏的調節工作,通常是導演和剪輯師共同研究決定的。 剪輯既要保證鏡頭與鏡頭組成的動作事態外觀的自然、連貫、流暢,又要突出鏡頭並列賦予動作事態內在含義的表現性效果。敘事與表現雙重功能的辯證統一,是剪輯藝術技巧運用於電影創作的總則。為要實現上述雙重功能,需要掌握傳統的剪輯技法和創造性的剪輯藝術技巧。
鏡頭的轉換習慣用「切換」,但場面段落的轉換,一般用「漸隱、漸現」表現上一個場面段落的結束和下一個場面段落的開始;用「化」來表現一段省略掉的時間過程,劃分兩個不完整場面的段落;用「劃」來表現地點、場合、事件的變換,劃分兩個以上的不完整場面的段落;以上是利用洗印或攝影方法製作在膠片上的「光學技巧」。此外,還可以用很多方法來劃分段落,例如仍用切換方式,只是在前段落轉換時沿用最有代表性的人或景物鏡頭做為下段落的開頭。傳統的剪輯技法,遵循的是生活的邏輯,但又不是自然主義地再現生活中的一切過程。緊湊剪輯、省略剪輯也說明了鏡頭間動作純粹自然的連貫並非總是必要的,壓縮或延伸真正的時間,讓有意義的動作事件全部表現,把自然動作減少到最低限度,是連貫流暢剪輯技法的一條重要補充原則。
綜上所述,經過這次實踐拍攝,對我們的實踐知識增強了很多。對以後的,拍攝學習很有幫助。
B. 微電影觀後感精選範文2篇
【 #心得體會# 導語】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觀後感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以下是 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微電影觀後感精選範文2篇,供大家的品讀。
【篇一】
近日,臨潭縣冶力關鎮紀委組織全鎮幹部、村「兩委」負責人集中觀看了由甘南州紀委監委策劃、根據真實案例改編拍攝的反腐倡廉微電影《草原兄弟》。該影片故事感人、情節生動,在廣大黨員幹部中引起強烈反響,受到一致好評,前後三句話貫穿了影片始終。
——「書記不讓說」
道吉大叔說出了多少老百姓心中的無奈與無助,滄桑的面容、無神的眼目、無力的話語里流露出的是不信和不滿。在無奈、不滿和憤懣之下埋藏在心底的是失望,是黨和政府形象在老百姓心中大打折扣的體現。作為一名基層虛慎幹部,每天都零距離接觸著不同的群眾,每個言談舉止都關繫到黨和政府的形象。群眾的心裡有桿秤,每個幹部的一言一行群眾都會衡量出輕重。在全國上下脫貧攻堅決勝時刻,不要讓幹部的腐敗和作風問題成為脫貧摘帽的攔路虎。
——「情歸情法歸法」
自古以來,情和法就是矛盾的結合體,面對兒時一起奔跑的身影和阿媽慈祥的面容,面對人民群眾殷切的希望,扎西嘉措,這個阿媽的養子,在矛盾中糾結、在矛盾中掙扎、在矛盾中抉擇、在矛盾中成長,身處藍天白雲下,草原依舊美麗、溪水依舊清澈、糌粑依舊香甜、奶茶依舊濃香……
最終法紀戰勝了親情,「情歸情,法歸法」,鏗鏘有力,容不得半點猶豫。這是對國家、對人民群眾、對阿媽的交代。此刻,兄弟兩人心裡都流著淚,一個是對親情的難舍、一個是對兄弟的不解。在法紀面前,兄弟情、阿媽的病痛都是那麼渺小,這就是新時代真正的紀檢監察幹部、一名具有純潔黨性的共產黨員。
——「犯錯了就要好好改」
母親,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是慈祥、善良、偉大的化身。面對兩個不同身份、不同的處境、不同道路的兒子,阿媽沒汪慶有過多的話語,兩個都是自己養育二十幾年的兒子,沒有養子和親生之別。阿媽心裡明白,自己身體之痛是能夠忍受的,如果兒子繼續在歧途上行走,最終的後果將是阿媽一輩子的無法忍受的心痛。既然把弟弟交給哥哥,那就一定會改好,那是一種信任,是母親對兒子的信任,也是對黨和國家的信任。
在以新時代為背景的社會主義浪潮下,這部影片為我們每個黨員幹部再次敲響了警鍾,群眾期盼這種一心為民的公僕,社會需要這種敢於擔當的幹部,時代更是呼喚這種大公無私的共產黨員。
【篇二】
看著案防微電影的一幕幕情節,戲中人的一舉一動不斷地牽動著我的心。十二個短小精悍的微電影,篇幅雖小,但給大家帶來了引人深思的頭腦震撼。十二個案件的涉案人員大多是客戶經理、櫃面人員,他們有的是好老公,想給老婆帶來好的物質生活;他們有的是好父親,想給孩子多掙點錢;他們有的是好哥們,可能只是幫朋友一個小忙,但結果卻是身陷牢籠……他們都不是位高權重者,他們就是工作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同事、朋友甚至親人,他們離我們是如此之近。
以前總感覺我們小小櫃員,不會有那麼多風險,但今天看來,無論哪個崗位,思想上的放鬆都可以給自己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在低櫃差陵敬的崗位上將近一年,接觸了很多個人,對公業務,平時也謹記各項法律法規,不曾想也不曾有過違法違紀的事,但在些許細節上注意得還不夠,比如客戶來辦理業務,蓋章前會拿紙來試蓋一下,蓋完後也就隨手扔了,也沒有提醒客戶,這里就有很大的風險隱患。影片中就有這樣一個案例,櫃員竊取客戶印鑒,仿刻客戶印章,偷取客戶支票,從而竊用客戶資金。提醒客戶及時銷毀不用的蓋有印鑒的資料,防範於未然。既是對客戶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我們在風險的前沿,一定要對規章制度有敬畏之心。
總之,保持清醒頭腦,健全正確的人脈,認真貼心服務客戶,時刻保持學習與正確的心態,這是我們每一個建行人都應做到的基本要求。
C. 號聲嘹亮微電影如何寫心得體會
1、首先《號聲嘹亮》,是致敬「最可愛的人」的一部微電影。
2、其次看完電影,寫出電影的主旋律和內容。
3、最後寫出年幼的少先隊員與年長的革命軍人之間泛起了「紅色的漣漪」,心得體會即可寫完。
D. 大學社會實踐微電影心得
精選大學社會實踐微電影心得範文
思想政治實踐只拍攝工作總結
20XX年寒假的小學期我們接觸了思想政治實踐課,經過小組的討論,最終選擇微電影系列,我們選擇的主題是《手機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這與我們的大學生活息息相關。據調查,77%的人每天開手機12小時以上,34%的'人24小時開機。94%的人使用手機在5年以上。而近幾年智能手機和3G網路的普及,使得手機更是成為隨身必備之務,特別是年輕人,幾乎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微信、QQ、微博之類的社交通信工具。過度依賴手機等科技設備,對身邊人的忽視程度就越嚴重。在網路上活躍的人,現實中反而更孤獨。建議晚餐時少用手機,多和家人交談。外出社交時,也避免過多使用手機,以免冷落他人,這正是我們拍這部微電影的原因。
經過我們小組的努力准備,寫劇本,終於成功開拍。小組活動的工作有條不紊的分配到個人,而我就榮幸地擔任了攝影師兼演員。猶豫缺乏拍攝經驗,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些拍微視頻的注意事項,在實際工作中也明白了,做好每件事都是要認真負責的。由此我總結了三點經驗。
第一,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全面,比如,提前准備好拍攝時需要的道具,檢查攝像機是否充滿電,內存是否充足。
第二,要認真負責。拍攝完成後及時把視頻保存到電腦里,處理好以後再做一個備份,以免發意外。盡自己所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第三,要學會隨機應變。要聽取他人的建議,與團隊做好配合,盡力讓視頻的效果達到最好。
手機依賴症是一種新型的心理疾病,尤其青睞青年白領女性、業務擔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學生三類人。手機作為一種現代化的通訊工具,由於它的方便快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手機一族」隊伍的不斷壯大,一種由於對手機過分依賴而形成的現代心理疾病——手機依賴症也悄然現身了。希望這部電影能夠產生一些影響,同學們可以放下手機,多一些面對面的交流,一些心靈的溝通,告別手機依賴症。
;E. 給我三分鍾,擁抱你——微電影《三分鍾》影評
相見時難別亦難,三分鍾,萬情重。
—— 題記
2018年2月2號
宜回家
春運時段這部由導演陳可辛執導與蘋果公司聯名出品的微電影刷爆朋友圈。引起千萬春運人民的 情感 共鳴。並且這部微電影使用手機拍攝,是第一部符合電影流程與質量標準的用手機拍攝的微電影。
即使路途漫長 人們依舊歸心如箭
但有人走遍山水 也終未能回家看看
依舊是春節煽情的親情片,但總歸有些許不同。
《三分鍾》這部微電影講述了發生在春節里特別的故事,一位普通的火車乘務員的母親與自己的孩子三分鍾的團聚時刻。故事很簡單與單調,但卻把濃厚的親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千千萬萬觀看者不禁落淚。
春節,往往是包含了溫暖與親情的,它是辛苦一年後難得的歇息,是難得的回家日子,是難得的與親人陪伴的時光。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這刻美好時光,他們依然勞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而春節之際,正是最需要他們的時候。
電影里的女主角也正是如此,影片中介紹到主人公工作性質,跨越山水眼中也毫無波瀾。職業在這個世界段平凡又特殊,知曉外面世界很大而他們只想回到心裡那個小家。
總有人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如果你未曾離開,你永遠不知道回家的意義
影片里正當春運時期,人們大包小包互相擁擠,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笑容。
陳可辛導演用短短三分鍾表達出團圓與職業的對比性,引人受益匪淺。
影片雖然只有短短七分卻蘊含無數豐富電影視覺切換與電影符號
三分鍾,是列車停站的時間,也是微電影中故事情節鋪展的過程。運用屏幕上的倒計時和孩子背誦乘法口訣的碰撞下產生了一種緊湊感帶入觀眾心情。
影片里有蘊含著的電影符號,開頭先是小丁揮舞著的煙花棒,運用相似蒙太奇的手法,與小丁媽媽揮舞著的戰旗銜接一起,形成了相互呼應的效果,煙花是如此的絢麗美好的,這就一定寓意著小丁對美好的期待和嚮往。
而煙花的火星在空中短暫的停留,這也寓意著美好的時刻對於小丁來說是極其的短暫與難以留存。導演用全景給我們展示列車中乘客們乘上回家列車的歡快喜悅激動之情,也演巧妙的運用列車穿越隧道來表達乘務員內心的心理活動,前期的升格鏡頭則是表達她迫切想見到孩子的心理活動。特寫拍攝小丁媽媽的面部表情,組接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詮釋出小丁媽媽對其的思念。
導演的影片音響效果更為極致。喧囂的廣播人群,更是給我們營造了一種嘈雜的氛圍,更突出了小丁尋找媽媽這段路程的困難。當小丁向媽媽背口訣時,廣播的聲音與嘈雜聲都進行了削弱的處理,讓我們觀眾潛意識的吧注意力集中小丁身上。
以及小丁背誦全文,乘務員母親寫信畫面潛台詞代表:
愛你在心口難開……
火車拉來團結,也見證了分離。最後火車開動,但一幅幅團聚畫面同時也讓我們站在親情角度傳播溫暖的價值觀。
陳可辛導演執導合作拍攝的微電影《三分鍾》,通過催淚故事情節作為賣點吸引了千千萬瀏覽量,側面起到為蘋果手機宣傳作用。
不得不說這部微電影是成功的,.其優勢在於濃縮了電影創作的藝術性和美學,長於敘事,故事性強,並且廣告植入較為含蓄自然,故而易於被大眾接受.
俗話說的好:
「 廣告也可以感性,生活也能是電影 」
最近的距離才能表達最長的深情,不要等到分離難相遇,才知道團圓的可貴。
—— 後記
F.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
G. 微電影實訓心得
1.微電影製作方法有新點子新手法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是很關鍵的。被人們用濫的手法很容易過時,有一點新鮮的手法可以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2.微電影製作方法的新點子新手法清單忘記新點子是輕而易舉的,把你瘋狂的鬼點子新點子記下來。這樣當你在拍攝時你只需要看看清單就可以。
3.攝像機角度當你要運用新的表現手法時宏咐,結合攝相機的角度是很重要的(如特寫,廣角,移動等)。想想你怎樣用2-3個鏡頭完成這個想法,並把這幾個鏡頭串連成一個流暢的整體。確保當你移動鏡頭時保持目標物在屏幕上的足夠大小,不要害怕太近,很多時候目標物都太遠太小。當你拍攝移動鏡頭時,從上下前後左右多個角度混合拍攝棗絕大。把你的思想融進你的鏡頭中。當你拍攝時思考你想要傳達什麼,要抓住你的想法,什麼樣的鏡頭才是的。不要害怕反復嘗試同一個鏡頭。要知道多樣性是生活的調味品。這個方法技巧很重要。
4.錄像長度拖沓的錄相從來都不好。確保你的錄相長度與你片子中的新東西相配。如果你沒有許多新的想法1分鍾長鏡頭的比拖沓的4分鍾強。
5.拍攝場地找到一個好的拍攝場地可能很難,尤其當你很年輕又沒有車時。當你發現新的好地點,把它們記下來,並確保能去那裡拍攝。
6.拍攝用軌道車當你拍攝時確保你所乘坐的軌道車舒適並且適合場地。僅僅有一個好的帶硬輪子的軌道車是不夠的,你得確保它滾動時平滑,這樣拍出來的鏡頭才能保持一致。
7.音樂在拍攝之前就選擇好音樂是再好不過了,這樣的話你可以邊聽音樂邊想像你的鏡頭。
8.剪輯剪輯賦於你的視頻生命。剪掉死時間。很多時候我們看凳豎見一個剪輯片段沒有必要地拖沓數秒。一毫秒都很關鍵。是邊拍攝邊剪輯,因為拍攝一部分然後剪輯幫助你看清這個片子的方向,它帶給你更多的想法,讓你知道下一步該怎樣做的更好。在全片都剪輯好了後,發行之前,等一天,然後帶著全新思想再看一遍,看看有什麼新的印象。不要把開篇字幕弄得太長。保持開篇字幕的新鮮,簡潔,扼要。選擇好的顏色,遠離劣等的開篇動畫。
9.調色FinalCut程序有一個叫做3向調色的效果。用這個功能可以賦於鏡頭更多的對照和飽和度。合理運用這些程序中的調色效果可以使畫面更生動。這些方法都是從比較細節中捕捉。
澎澎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是專業製作微電影,微電影拍攝,我們期待和客戶能建立長遠的合作關系,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密切戰友!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完美創意策劃和的的專業設備,在注重微電影製作方法的同時,重點突出作品的的品味與個性,以豐富的拍攝經驗和細膩的後期製作來完成每部作品,力求為每位客戶提供一個唯美、自然、時尚、品質的滿意作品。可以說澎澎不但可以為您省錢,還為您賺錢。
H. 微電影瞬間心得體會
經過一段時間的拍攝,我們的微電影終於完成了。在這次微電影的拍攝過程中,我們獲益良多,
在最開始確定好分組後,我們開始商量確定主題,大家各抒己見。主題的確定經過一番波折,由於大家商討出的第一個主題不合適,於是我們又重新確定主題。這過程中大家一起出力,也在網上查找了相似的事例,最後確定了主題。主題確定了之後,我們幾個女生開始編寫劇本。劇本編寫經過了幾次的修改,存在著各種不足,如內容太繁瑣,場景太大,效果拍攝不出來,甚至編寫的時候還出現了脫了主題。但最後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經過幾次修改最終完成劇本。
I. 一線之間微電影觀後感
這是一部僅有15分鍾的微電影,然而它所講述的故事清晰完整、立意明確,為追求精益求精,光劇本就推倒重來了三次。
這是一部反映嚴肅主題的廉政電影,但是從一開始,無論策劃者還是製片方,都在不遺餘力地追求輕松活潑和時尚唯美。
以足球的視角來演繹「輸與贏,一線之間;對與錯,一念之間」的反腐理念,蘇州市紀委傾力推出的首部廉政微電影《一線之間》,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感染力讓網友和學者專家對它推崇備至。
用足球來演繹反腐
靈感源自《天下足球》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話在微電影的世界也同樣適用。一般人覺得,故事有趣,畫面漂亮就是一本好看的微電影了。然而在專業的製作人員眼中,一個優秀的劇本才是拍好微電影的關鍵,尤其是《一線之間》這類的廉政題材。對於這點,製作方的編劇章春鈺感觸最深,用她的話說,「數易其稿」也不足以形容《一線之間》邏輯的完美和縝密,它的劇本光推倒重來就有三次。
今年五月,傳視影視傳媒作為製作方,受到蘇州市紀委邀請拍攝一本廉政題材的微電影,至於主題,只要是突出廉潔文化,弘揚「廉儉、厚德、正義、民善」的「廉石」精神就可以。「這個題目定得很寬泛,很自由。」聽到要求的第一刻,章春鈺的反應是:「不難。」在她看來,表達這個主題的故事,無非就是通過反面事例來弘揚社會正氣,簡單直白。所以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第一個劇本就完成了。這是一個「十字路口」的故事,講述了一對好友,在利益誘惑面前,一個選擇堅守原則,一個則沒有經得住考驗。分道揚鑣之後,他越陷越深,最終東窗事發身陷囹圄。
沒想到這個劇本交上去兩天就被「打」了回來。「紀委的同志說,劇本太平鋪直敘,說教的意味也過於濃重。總的來說,就是不夠吸引人。」對於這句評語,章春鈺覺得有些委屈:「反腐倡廉本來就很生硬嚴肅,不就是講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嘛。」
但是說歸說,要強的她還是想把劇本改到最好。為此,章春鈺又同負責此事的紀委宣教室對接了好幾次,而結果大大出乎她的意料:「他們要求,除了主題反映廉政外,其他要素都可以自由發揮,盡量輕松活潑,甚至還要有時尚元素。」
對劇本動「大手術」是肯定的,但是怎麼改,章春鈺一下也摸不準。這時,傳視影視客戶總監胥成的一個主意啟發了大家:「能不能用足球來演繹反腐?」這個80後的鐵桿球迷告訴記者,前不久看央視五套的《天下足球》欄目,一個講述守門員的集錦讓他靈感閃現:「門將就是一支球隊的底線,守住球門線,就守住了一切。而做人的道理也是這樣,有時候對與錯也就一線之間,做人底線需要牢牢守住。」胥成說,找到這種內在關聯後,他們又會同紀委做了多次論證,大家都認為用足球來表現反腐,不但形式新穎易被人接受,而且電影本身也更具有話題性,更好看。至此,一部用足球來折射人生的《一線之間》終於浮出水面。
J. 微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要「會看」電影
要寫觀後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同學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裡,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戚。同時,還要並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後感就更有基礎。
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寫觀後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強調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
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個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觀後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觀後感屬於評析性的議論文一類。電影觀後感,即對影片發表評論,抒發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它又有別於影評:影評--重在「評」,在挖掘了主題之後,應當對主題的成功與否、主題的表現所依賴的環境是否真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現實生活以及電影語言的運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開評價與論述;觀後感--重在「感」,表達方式以抒情、敘述為主,內容多為電影對觀眾的啟發,觀眾看了影片後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從主題、人物、細節、場面、語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來說,有的側重於思想內容,有的側重於表現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個場面、某個事件。「感點」的選擇,各具特色,可資借鑒。
寫電影觀後感,要選擇好角度。一篇幾百字的觀後感,容量很小,而一部電影所牽涉的內容卻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須選好角度,把重點放在一個側面上,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選擇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地方。角度選得好,對立意、選材、構思、謀篇都直接產生連鎖反應,有利於把觀後感寫好。
厚積薄發,調「兵」遣「將」
寫電影觀後感,要充分而又妥貼地運用學過的語言。民間有一個給「語言」下定義的謎語:「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爾基也說過類似的話:「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電影是一種藝術,電影觀後感自然要牽涉到方方面面,沒有足夠的語言儲備,就無法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影片沒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寫不好觀後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語言貧乏,同樣也寫不好電影觀後感。
針對這樣一篇觀後感,作者盡管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和語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語言平淡無味,很難吸引讀者的眼球。
正確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的觀後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1、內容簡介。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找准寫作的切入口。
一部電影人物眾多,內容紛繁,情節縱橫交錯。寫作時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找到一個切入口展開全篇,好像一條紅線將「簡介-評論-感受」三塊內容串連起來。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選擇一個人物。一部電影看完,有的同學對主角贊不絕口,有的對某一配角記憶深刻。不管怎樣,只要挑選一個人物,透過其言行舉止走入他的內心,由此而發表評論,抒寫感受。2、截取一個片斷。即選擇影片中的一個小故事或一個獨立的情節展開。如電影《任長霞》中,表現任長霞一心為民的事例很多。同學們就可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故事作為切入口,聯系實際談感受。
3、描寫一個鏡頭。即採用特寫或素描的方法,生動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個鏡頭,引發自己的情感共鳴,進而談體會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