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蒲公英大學張祖慶《創新型教師十二堂必修課》研修筆記統整
緣起:
今春的一日黃昏,翻閱《小學作文創新教學》一文《再遇﹤神奇飛書﹥》中「創意作文」尤其是「曼陀羅創意寫作法」的介紹,天哪,作文還可以這么教?真真拓展刷新了我的認知。
於是,讀課例,看視頻,追微信公眾號「祖慶說」每篇文章,列印摘抄,《童年不可錯過的文學課》、《光影中的創意寫作》再到蒲公英大學的《創新型教師十二堂必修課》實實在在智慧的播撒。每節課後我都激動得睡不著,哈哈,想說:「追祖慶老師,積極又幸福!」
現將所得,做以部分的簡短匯報。
一、關於文本解讀
關注經典,發現經典的無窮魅力,是我們閱讀成長、生命成長的底蘊和養料。之於文本的每一次思考——解構——呈現,都是一重又一重藝術化的創造。
以小說《窮人》為例
第一次創造:維克多·雨果敘事詩《可憐的人們》。它情感濃烈,直抒胸臆,借諸多意象充分表達作者的態度與感情。
第二次創造:列夫·托爾斯泰據詩所改寫的小說《窮人》。情感含蓄深沉,藉助心理、環境、對話等描寫推進故事情節。
第三次創造:出自翻譯家草嬰之手的中文版第四次創造:便是我們語文老師的解讀和課堂上的新生成。(以一頭待宰的豬喻整篇文章,我們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就像把豬解剖為豬腿、豬腰、豬耳朵……哪些適合經一番烹飪端上來成為孩子的美味佳餚?我們得慎重考量。)
本體性教學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即指向語用:認知——實踐——遷移三階段,而非僅停留於課文內容的「初讀——精讀——總結
文本細讀需要關注什麼?
關注描寫手法:《窮人》中環境與屋內景物描寫對比的高超藝術。
關注對比:孩子們安靜的睡著和桑娜心驚肉跳的對比。
關注文本中不易覺察,或陌生,或細微,或矛盾,或反復的表達:如《窮人》中「睡覺還早。」寥寥四字,需要我們洞悉其背後的萬千信息,發現其意義和價值。鍾早已敲過十一點,可以說很晚了。怎麼能說還早?
桑娜和漁夫不舍晝夜的勞作仍度日維艱,不也正深刻體現了他們的貧窮,而提起「窮」,小說題目為《窮人》,全篇卻沒有一個「窮」字,它散發於字里行間,在環境中,在無聲的沉默省略號中,在心理描寫中,處處不言卻處處體現!就「貧窮」而言「睡覺還早」統領了全篇。
關註:死去的西蒙
大家讀此文,常常因為主角光環,關注桑娜,而忽略已死的西蒙。而走進西蒙家,眼前的一幕使「貧窮」又加重了一層:對著門的床,孤兒寡母,疾病痛苦。就如她的生命,悄然停息,一切到了終點嗎?非也!她對孩子們的愛卻依然洋溢在每一個細節里。她將死之間,伸出去的手似乎想要抓住什麼?她的思想里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地方?此處,安排學生運用省略號,寫出西蒙臨死前的內心獨白。(由再度認知貧窮,轉化為寫的實踐和遷移。)
對照關於桑娜的心理描寫,來寫西蒙,為學生的表達提供了方向,搭好了支架。安安靜靜的將自己的所感所想有序表達。(聯想日常小組合作,如果我們也給學生搭好支架,也許會更具有實效性。如周邊沒有可以對照的文本,可藉助思維導圖,步步引導,讓學生思維碰撞,有想法,有追尋。)
因此,我們的課堂,當放空則放空,不要太緊鑼密鼓,教案設計,也可適當疏可走馬。
想想自己曾經的公開課教案,連老師動作表情都要再三斟酌,一一寫清楚,劇本一樣演一遍,本末倒置了不是。滑稽至極!
教文本,課堂上哪些可以教?
1、據本班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課堂容量。(基礎較好的班級就沒必要單獨安排環節認讀詞語;拓展補充更要慎重,完全沒必要為了「豐富」課堂內容而增加些無關緊要的資料。)
2、文本寫作特色與言語個性。
3、課標對該年級段的基本要求。
加強自身閱讀素養的成長,是語文老師成長的必經之道,如此才能「目中有文,心中有課,手中有法「。感恩祖慶老師所列出的成長書單,已購入,我將手不釋卷,躬身伏案,願遇見語文教學專業路上愈來愈」強壯「的自己。
二、作文教學
《微電影創意寫作》,聽第八節課,幾度淚眼婆娑,心裡,留下來太多!
那是什麼?
試著,同理而論說:我們在上課之後,到底會給學生留下來了什麼?有兩種可能:一是剩下了「教的產物」,是物質內容形式上的剩下;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是「未教而生成」的東西,是在這節課的觸動之下,學生內在長出來的東西。而我,做為一名祖慶老師的學生,內心正波瀾起伏,可以確定——那是思想的涌動……
(一)、以光影之妙,觸動思維的神經末梢。
抽象的詞,具體化到每一個情境中,它便有了實際的意義。一部好的電影,是無窮魅力的寶貴資源,在經過老師的開發和探索之後,彰顯其不可替代的教學價值。以此為基點引發設計的指向性訓練,在課堂上設支架,無形之中,寫作——成就了學生表達慾望的滿足。這樣的空間里,一切都充滿了創造力!
1、無對白微電影《父與女》變繪本的創作指導:
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年紀,相同的守望,這守望深沉而又漫長……
沉浸於這樣的氛圍,「女兒」幼年至終老,似有淡淡憂傷,孩子們心卻被深深地震盪。
再度欣賞電影,關注細節,以繪本《神奇飛書》為支架,引導學生思索接下來自己的創作:所選用的圖片,哪些適合具體而形象展開描寫,哪些適合一筆帶過,簡潔處理?
學生經歷了這樣的作文課堂,定一生難忘。
2、《月亮之上》創意寫作:寫故事梗概,設計完善電影海報。
強調電影海報文體特徵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清楚表述,留一個結結實實的初刻印象……
高潮、結束、細節,巧設懸念以扣人心弦……
《世界再大不過一碗番茄雞蛋》微妙的補敘鏡頭推動觀眾內心強烈的情感共鳴
《俗世奇人》中《張大力》一故事的結局突轉。
統整:電影與寫作,高明的藝術自有相通,所謂異曲同工。
(二)、創意寫作指導學生思考的課堂策略(舉隅:思維導圖和曼陀羅思考法)
1、思維導圖——鏈接式思考,左右逢源的全面呈現。也正是觀祖慶老師的作文課,我知道並初步學習了思維導圖的簡單運用,獲益匪淺。
2、聚焦一個中心點,問題式生發想像——曼陀羅思考法。
祖慶老師,就是作文教學的教練,神一般的存在,教寫作,他的思想與大境界讓人震撼!因為,唯有思想可以調遣技巧,能讓學生寫得好,寫得高興充盈,最近在課堂上試教的課例,讓我和孩子們激情澎湃,再也不要做課文上攆著學生「下水「的「旱鴨子「!
三、課堂實踐
(一)、課堂上怎麼練就因人而異的評價智慧,提出的問題,學生反饋出乎意料?!
怎麼辦?淡定!!!
妙招①:可以進行再一次的追問、反問,通過師生深層溝通,詳細問答,再現學生的思考過程,從根本上理解學生為什麼這樣問,為什麼這樣說。也讓學生在老師緊鑼密鼓的問中,或急中生智,或再度產生新的思考,鍛煉思辯力與知識遷移能力,學會解決問題!
妙招②:歸謬!!!一般是學生的回答不正確時,老師不直接指出、糾正,而是順從他的想法引導甚至故意誇大,最終學生會發現自己的思路像現實道路一樣,突然行不通了,以此產生自主的反思。求真,探究,這過程自然也樂趣無窮。
特別關註:那些回答問題結結巴巴的學生,才是我們最該教的對象。如果一個孩子,回答問題不正確不流利,我們就直接讓他坐下,而不給予直接的回應,就急匆匆地尋找下一個,直到出現正確的答案,才滿意為止。若一位老師主導出這樣浮誇的課堂,無疑於對學生、對語文的極不尊重,不負責。所以課堂上我們要學會等待,等待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完全,並在此期間快速思考判斷,這個學生問題何在?也許是缺少語言的支架,缺少關鍵詞的引領。無論怎樣,我們有責任,也必須具有這種能力幫助這些迷茫的學生,整理出屬於自己的完整答案,形成培養引領的意識,直到訓練出其擁有完整的表達能力。
我告訴學生,當老師提出問題時不要立刻舉手,如果立刻舉手,則說明你的答案沒有深入地省察,未經省察的答案或表達是無效的,因為思考比知道更重要。同樣的道理有了想法不要立刻表達,中間要有一段追尋,這追尋——就是思考,省察。
(二)、課堂上能否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
一節課,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不可能兼顧所有能力的發展,我們在短短四十分鍾內也無法做到給予每個學生深刻意義上的「關注」。
祖慶老師支招:如何讓學生在課堂尤其是公開課上獲得顯而易見的「成長」——選擇一個學生,緊盯住其在文本深入和課堂延伸的過程中的思考成果,逐環節展示與點評之時再次引導適機拔高,使個體獲得步步前行的新發展。
讓我們所主導的課堂成為夢工廠,即使只是單獨的個體,體驗到走向成功與豐滿的漸變,也不失為一種成功!回想前幾天我所執教古文整合——《矛盾·刻舟求劍》在朗讀展示環節,飛宇的手似舉非舉,好一番鼓勵架著他才站起來朗讀,不出所料他出現了明顯的錯誤——每句話的最後一個虛詞,沒有延長。我趁機讓三五學生給予提示、點評之後,緊接著就安排全體學生的試讀,卻沒有給飛宇再讀的時間。現在想來真是後悔!一來,當時只顧著趕往下一環節,滿心惦記著課堂要完整,卻沒有考慮到這個孩子學得是否充分,是否真正會讀了,進步了。二來,也有所顧忌,太功利主義——怕他依然讀不好,又節外生枝。而其實有什麼好怕的呢?我的語文課堂,不就是為了學生聽說讀寫而來的嗎?一堂課,老師前怕狼後怕虎,總得來說還是底蘊不夠。
(三)、如何向名師學習?
解決課堂突發情況的淡然,絕對能體現一個老師的智慧。將突發的情況,藝術化的解決更有可能使這一節課增添光芒。在日常中,要多看名師的課堂實錄,學習生成本領。
仿照名師的風格,朗讀、解讀文本、評價、與學生對話的風格,同課異構,努力神似,提升技術。從而在巨人的邊上另起一行,在其旁生成自己的創造,不斷鍛造,以形成自己的課堂藝術風格。
(四)、反思如何用於後面的課程,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下課就寫,趁熱打鐵,將剛上過的一節成功或失敗的課,場景、細節、對話深入具體地回放一遍。
從這節課中,獲得了什麼樣的教訓,能遷移出怎樣的經驗,經一番凝視,提煉,實踐,改造心智模式,著眼於長遠——關注形而上的「道」並獲得成長。
B. 有哪些深刻的或讓你感動的訪談類短片或微電影
我是一個單親,從小就沒有父愛,所以當我看到《父與女》的塵頃時候短短的8分鍾,讓帆橡我知道了我這一生是不態兄旁完整的。
C. 2019-03-22
部編教材有背景 名師引領伴我行
——全國第一屆部編教材背景下大語文教學研討觀摩會盛大開幕
2019年3月22日,春雨綿綿的溫州城,以她美麗、溫柔、涼爽的姿態,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學語文界專家、名師、教研員以及一線教師。上午八點,溫州鹿城實驗中學體育館二樓的報告廳里座無虛席,500多位與會人員共同見證了全國第一屆部編版教材背景下大語文教學研討觀摩會的開幕。這次活動由溫州鹿城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快哉教育研究院、湖南辦學教育咨詢有限公司主辦,溫州市上陡門小學承辦。
活動第一項,溫州市上陡門小學校謝賽璐校長致歡迎辭,她向大家介紹學校概況並預祝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溫州市上陡門小學以「辦老百姓家門口的優質學校」為辦學目標,秉承「上德•上能•上行•上雅」的校訓,在「上善若水,做最好的自己」辦學理念引領下,實施「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的辦學思路,推進「高效課堂,實效德育」質量工程,關注每一位教師發展、每一位學生的成展,通過「上•悅」課程體系的實施,構建「德育引領,書香浸潤、實踐跟進」的育人模式,培養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悅納自然的積極向上的陽光少年。
接下來是「閱讀板塊」教學的三節示範課。
第一位展示的是杭州市特級教師陸虹老師,她執教的是部編版一年級《動物王國開大會》這節課。上陡門小學一年級的學生,50分鍾的課堂內容豐富,生字詞、標語符號、段落、思想內涵指導全覆蓋,聽、說、讀、寫的訓練全覆蓋。這群小學生就這樣跟著陸老師,循序漸進地學習,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展示課結束,陸老師和大家分享教學心得,她真誠地說出「公開課」與「常態課」的不同。常態課中各環節的時間安排,總是考驗著任課老師,課堂教學中的時間安排這是陸老師為大家提出的有價值的思考問題。
來自溫州市上陡門小學的青年骨幹教師、閱讀推廣人朱秋躍老師,為大家帶來的是《觸摸春天》,這節課是她在探索教育戲劇與閱讀整合的課堂教學新模式的一節展示課。課堂上,朱老師帶著孩子們通過模仿「盲人」,進而創編、表演課本劇,讓學生真正用心去觸摸春天、用心去接觸世界。
特級教師蔣軍晶老師帶來的《麻雀》這節課,是帶給學生更多思考、讓所有學生「忙起來」的一節課,是帶給老師笑點最多的一節課,更是帶領著大家去深思課堂該如何教的一節課。蔣老師先由「四格漫畫」說起,讓學生了解「四格漫畫」里的關鍵詞,並系統講解了「四格文字」的精煉與傳神。在講解描寫方法時,他帶領著孩子們出神入化地去體驗各種人物描寫方法的奧秘。看似簡單的表格隱藏著豐富的設計理念,它讓大家眼前一亮,它幫助孩子們直擊重點,探究重點,掌握寫作奧秘。
隨後,蔣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他的教學理念中的教學組織——1.讓學生忙;2.
讓所有學生忙起來;3.讓所有學生忙於探究。這是蔣老師多年積累下來的成功教學經驗,也是名師「以生為本」的教育情懷。
下午的寫作板塊的教學觀摩繼續精彩。戴建榮老師執教的《注意說話的語氣》這節課就是好!好看、好記、又好學;有趣、有料、又有效;孩子們的參與率可以接近100%,他藉助課本中的要求,結合生活中的真實事件,讓學生走進生活,學會表達,學會待人接物。
張祖慶老師的電影寫作課,理智又溫暖,感動全場。上課伊始,張老師先讓學生仔細觀看微電影,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探究之後,告訴給大家微電影的特點,進而通過《神奇飛書》這個電影變成一個繪本故事的創作過程,得出了一些改編的技巧與方法。通過觀看《父與女》這部獲得奧斯卡大獎的微電影,和同學們一起梳理了故事情節發展的時光軸——相守、送別、等待、重逢。從而得出了微電影變繪本故事的創作步驟,觀影、梳理、配文字、二次賞影片、小組合作試寫。在試寫的過程中,給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1.注意文字與圖畫的合理搭配;2.通過關鍵細節表達人物的心情;3.關注環境對主人公的影響。同學們在張老師的引導下,根據電影的片段的截屏,寫下了許多精美的語言,創作了一段段精美的繪本故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父與女》這部影片,打動了學生、打動了老師、更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就是電影寫作課所折射出來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一節精彩的讀寫結合課。張老師對於電影寫作課的設計巧妙,指引學生一步步走進故事,學生當堂創作出的精彩繪本故事,都給與會的老師帶來了新的啟迪、新的思考、新的探索。
精彩的課例展示之後,張祖慶老師馬上又做了一場《新讀寫結合》的報告。
一天——五節精彩課例,兩節微報告,一場夜講座,帶給老師們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它也一定開啟教師們教學新實踐!
D. 《父與女》觀後感
《父與女》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父與女》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父與女》這部影片沒有一句對白也沒有旁白,只有時而響起的悠揚舒緩有節奏明確的音樂。女孩不停地騎車,跨越過各種年齡段,這些都暗暗地體現——人生對感情的追求。
影片很簡單。女孩的生活也不過是幾個常規的動作,一樣騎車,一樣等待,該省略的,早就省略。悠揚的口琴聲,給觀者陷入沉思,不禁眼眶濕紅。滴水能穿石,女孩的等待成為時間的考驗,從豆蔻到及笄,又從及笄到弱冠,終日躺在甲板上。
畫質很復雜,本片採用柔和的手法。黑白的鏡頭,讓人產生這簡直是「沙畫」。雖粗糙,然而又細膩。幾個常規動作,也漸漸暗淡。在時間的流里堅強的後盾也變松軟,逐漸消散,以至於虛空。父親的船,老舊、破爛,從事幾十年的他,難道不敬業嗎?
影片雖短,只有短短的十分鍾。但他也能體現那些錯綜復雜的哲理。小草破土生長,就這一個事物,也能帶給人們無窮的想像。
本片敘事的結構很奇妙,事的連接總有豐滿的縫隙。畫面擷取,無形的也變有形,死亡,人生,輪回,生活,還有愛,都是熱衷探討表現的問題,沒什麼大不同。
《父與女》是一篇小電影,但它每個鏡頭都蘊藏著哲理,這也就是「小電影」的特色吧!
在的仍存,去的,那時也將還來,匆匆車輪,啟相見相擁之日……
《父與女》中綿長的琴聲無言中入耳,當臨入其動畫所敘,便驚見所蘊蓋的,太多,觸及一悲。
動畫里女孩騎車,從田中小路,到山坡,再穿湖間之路,到達小林。從頭到尾,女孩的各個生命節點,都看到騎車的她遇見了一個陌生的路人。路人不斷變化,年齡不斷減小,而漸老的女孩與他們一一遇到,且後是會路過。兩輛自行車,相向或擦肩,毫無交涉,又像早已看見——女孩幼時在大風中,遇過一個艱難騎車的年邁老婦;而女孩老矣,又碰見一個小女孩飛速與她擦過。或許,這是女孩生命時期的相遇,兩者沒有注意,沒有相認,於此別過。
實際上,女孩在等候中的前半生相遇後半生,在後半生相遇前半生。
作家劉亮程在《虛土》里,主人公在夜晚中打開一扇門,他看見一個老人與老婦,他發現老人就是他的老年,老年的他蘇醒過來,平靜地看著他,每個晚上,老人都會醒來,而他便跑走。
在他人身上,我們會多少遇見某個自己。我們不知,他們也不曉。在滄海桑田中就成為了他們,不與往昔相見,亦是無覺。
更多時,用張紙尋回憶,就如同一葉落知秋。
這一生路過形形色色的人,路過,各異的自己。
女孩騎車,在等候父親,在第一次遇見老婦,她是否就已經窺見那仍在等候的晚年。
路過者,是哪一個自己。
自行車悄然踏過,靜謐中,過去擦肩現在……
沒有表示,但相知。
今天看了第7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父與女》,全片沒有一句台詞,一句旁白,一句話語。影片首先在輕松的風琴音樂聲中展開,父親和年幼的女兒一起,騎著自行車去海堤,父親乘著小船離去,女兒眺望父親遠去……
父親離開後,女兒便開始期盼父親的歸來,每天騎著自行車去海邊看父親回來沒有,漸漸地,女兒開始長大,頭發長長,也多了朋友,接著談了戀愛,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有了孩子,但女兒總會騎車來到海邊,看一眼大海,看一看父親回來沒有……直到海面乾涸,甚至是生出了雜草,已經是白發蒼蒼的女兒再次來到海邊,她踏進那從未踏進只是期望的現在已經是雜草叢生的曾經的大海里,突然,她發現一艘沒在沙堆里的小船,像是父親曾經的船,她走過去,彷彿看見了父親,彷彿回到了小女孩,和父親擁抱在一起……
從開始的滿心歡喜,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有期望註定有失望,父親不會回來,這是不願接受的事實,於是少女固執地每次去等待。
期望的感覺很美好,而失望的感覺很痛苦,正是在這美好的期望和失望痛苦的交錯感情中,我們學會了成長,一步步地走來,才會有今天,身邊的人,身上的事。
《父與女》這部微電影,講述的是一位父親在女兒幼小的時候騎自行車去海邊,父親乘著小舟不辭而別,女兒非常想念父親每天都去海邊,她頂著春天的風雨。
夏天的烈日高照,秋天的秋風習習,冬天的風雪交加,她每天都去,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從高中到大學畢業從來沒有沒去過。
海水幹了,女兒去海邊看見了父親乘走的小舟,便去小舟邊找父親,在小舟里找到了父親,父與女倆人相遇她們熱淚盈眶。
這個短短的視頻講述了父親與女兒的親情不只這么簡單。
親情是多麼的偉大,有一次,媽媽生病了,我又要上學沒有辦法去看望媽媽,媽媽一個人在醫院里多麼的孤單,下午放學我去醫院看媽媽,媽媽看見我來了高興極了,我跑過去抱住媽媽,當我看見媽媽頭上的白發,我就知道媽媽老了。我們應該的陪陪我們的父母了。他們從小陪我們長大,現在我們也要陪他們老去。
我淚水一滴滴往下落,我看《父與女》這部微電影時。淚水也是不由自主地落下來。
這短短的視頻,告訴我們要好好的照顧自己的父母,因為很快他們就會離我們而去。
僅有幾分鍾的.動畫片,沒有一句話,只有音樂和一幅幅圖片。這個動畫片的名字叫做《父與女》。這讓我想起了列夫·托爾斯泰的一本書《父與子》。
動畫中只有一個鏡頭深深印在我的腦海當中,那就是哪個小女孩和父親一起騎車的鏡頭。動畫中的那條湖似乎就是一條死亡之河,每一個到那的人都死了。一開始的小女孩不懂得生命是生命,死是什麼,只知道父親走了,撐著船走了。她每次經過那,她都會停下來。一開始父親的那輛車還在,而後來也消失了。也許是象徵著父親在女兒的心中留下了什麼,揮之不去,但最後隨時間的消逝還是消逝了。
當女孩長大一點後,一次暴風雨中,她艱難的爬上哪個和父親一起去過的山。這象徵正著她在困難中,她想起了父親,她倔強的熬了過去,克服了這些困難。後來她開始戀愛,當她和男友騎車過去,她沒有停下來,這是唯一一次沒有停下來,但是晚上她還是來到了這。後來她結婚了,有了孩子。她和孩子們,丈夫一起到這,只有她沒有下去。這象徵著她的孩子和丈夫去世了。結局是當女孩老了,她來到這里,這里的湖也幹了,變成了草,她找到了父親撐走的那艘船,她坐在上面,睡著了。她遇見了父親,她跑過去,她也變回當她懂得死的含義時的樣子,和父親緊緊抱在一起。
動畫用圖片講述了時間的消逝,一個女孩的成長,用不同的圖片象徵不同的意義,給人以深刻的的印象。讓人感受到得手父親於女兒之間那割捨不掉的親情,讓人深思……
她躺在船的懷抱里,安靜地睡著了,等待到了她用盡一生時光等待的人。
幾十年前,她還是個孩子,騎車還需要爸爸看護的孩子。她的父親在海堤邊,乘著小船,在她眼前向地平線航行。在她記憶中,也只有父親走時的滿臉不舍。
她堅信父親定會回航,與她來場久別的重逢,所以不論刮風還是下雨,坡是有多難登,她都會回返樹木之間,佇立在那裡,好似一個燈塔,為迷途的父親照明。
河乾枯了,人都走了,樹也少了,她卻仍用那渾濁的眼去尋找海中的父親。
她找到了一條船,在草海中的船,她清楚,這是她父親的船,但她卻沒有哭泣,她也許早已知曉父親這悲慘的結局,她躺在了船的懷抱中,在父親懷里安然睡去。
她等待了她父親一生,盡管可能從成熟時,她已知道父親成為了虛渺、不可再有的奢望,但她懷著愛與童年的遺憾,追尋著那飄渺無跡的希望。
她從來沒放棄尋找,她從來沒有絕望,對父親仍是像離別時一樣熱愛。幾十年了,這永恆不變的愛,是她尋找的動機。
她也許有時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尋找什麼,但她找到小船的那一刻,她知道了,她這幾十年,等待的只是一個結果,一個答案,也許之後,她再也不會來這充滿回憶的土地了吧。
我想,她可能又會抱著這思念去世吧。
我想,她可能會在父親懷抱中將這個夢一直做下去吧。
《父與女》這部微電影,一開始了畫面上有一個女孩的父親載她來到海邊看海。
女孩看了看父親,父親看了看海,看了看女兒。他劃著船走了。雖然他的心裡是有十萬個不捨得,但是還是劃著船走了去遙遠的地方掙錢來養家。
就這樣,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女孩每一天都會來到海邊等著等著父親回來。
就這樣,時間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過去,轉眼間女兒高中畢了業。
就這樣,女孩一天天盼望,一天天失望,時間來去匆匆,在女孩面前閃過。
再後來,女孩也有了快樂的家庭,有了兩個可活潑可愛的孩子。但是,每一天女孩都會來,不管風吹雨打,總會來看父親。過了很久,女孩轉眼變成了老人,她還是老樣子,來到了老地方來看她的父親,茫茫的大海變成了稻田,但是父親沒有回來。
有一天,她來到海邊看父親回來了沒有,因為她太累了,後來她夢見她的爸爸乘船回來了,這一睡代表馬上就要跟父親見面了,後來她去世了。
這十多分鍾的影片,講的是女孩一生的盼望與失望,一直堅持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
人活著,總是有些期待的。
第7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父與女》就出現了這句話的含義——開頭父親要走,至於為什麼要走,請大家自行腦補,小女孩依依不捨地望著父親,父親上船之前又回過頭,伸開雙臂要求抱她一下,這一抱,就是永恆。父親走了,小女孩在岸邊,待到再望不見船影,她才騎著與爸爸一同騎上來的自行車走了。
父親離開了,女孩開始前所未有地想著父親,每天期盼著,騎自行車到海邊看父親回來了沒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大風時,她挺著狂風往大海奔走,長發在風中飛舞;當她與朋友遊玩時,路過海邊,總是停下眺望;當她有了男朋友,總是與男朋友一同去海邊看。當她結婚生子後依舊如此,直到她老後,海也乾涸成陸地,生出雜草,才發現一艘沒在沙灘中的小船,像是父親曾經的船。她卧在船上,父親彷彿在船的另一邊,她飛奔而去,彷彿也變成曾經小女孩的模樣,永遠撲在父親的懷中……
然而現實之中,某讀者思考生活,得出結論:等待是最漫長、遙遠的,回到生活,越是對你好的人,你對他的付出越會視為理所當然。而越陌生的人對你有了一絲好,你反而十分感激。
期望美好,失望痛苦,在這之中,我們成長了,一步步走來,才有今天!
許多事物,需要我們去等待。
今天看了一部動畫短片《父與女》,全片沒有一句台詞,只是單純地用水墨畫來演繹。
影片隨著輕快的風琴音樂聲展開,父親和幼年的女兒騎自行車一起去了海堤,父親乘著小船離去,女兒目送父親遠去。父親離開後,女兒每天騎著自行車去海邊看父親有沒有回來。漸漸地,女兒長大了,有了朋友、另一半和孩子,但她總會騎自行車到海邊去瞧上一眼,直到河水乾涸,白發蒼蒼的她踏進了原本是大海的雜草叢生的地方,找到了當時父親乘坐的船。接著她躺進了裡面,進入了夢鄉。她夢到自己變成了小女孩,見到了父親,最終和父親擁抱在一起。
也許,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等待。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說的等待,僅僅是幾個小時,幾分鍾,甚至幾秒,有時候還會為了這點時間而大吵大鬧。影片中的女兒卻是等待了一輩子,盡管她已經不抱希望,但她也願意等她最想等的那個人。
等待就是一種期盼,期盼會給予人堅定的力量,所以在等待的同時要懷有一種期盼,這樣你就可以保持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影片中的小女孩也是如此,她用一輩子去等一個人,她對父親是有多麼期盼呢?
世界上最殘忍的事,莫過於我想擁抱你,但是你卻已沒有可以擁抱的身體。
一個秋天,父親如往常般帶著女兒騎著自行車來到海岸,父親擁抱了女兒,不舍地乘船走了,女兒呆望著他遠去的背影,卻沒想到,這一望就是一輩子。
女兒每天帶著期盼的心來到海岸,無論風霜雨雪,她總是如此,不知多久,父親曾經停在樹下的車不見了,小女孩長大了,但她仍在每次經過海岸時遠遠佇立,眺望遠方。當她老了,滄海桑田,她走進這片荒野,看到曾經父親的船,躺了進去,就像當初躺在父親的臂彎,她看到了自己的父親……
片子只有八分鍾,沒有復雜的特效,也沒有痛哭流涕的悲傷畫面,沒有台詞也沒有旁白,小女孩從開始的期望,到了最終卻成為了一種悼念,從固執到習慣,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
當我們習慣了某一些事物,我們就會變得隨意,甚至不在乎,然而當這些事物遠去時,我們才體會到了失望與悲傷,才會去珍惜它。但是,有一些事物的遠去,有時,卻是無法挽回的,比如,生命,當一個人長久陪伴著你,你會習以為常,但當這個人離去時,你卻會痛苦,卻無能為力。
生命轉瞬即逝,思念陪伴一生,我從小女孩身上懂得了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不讓我所擁有的成為我一生的等待。
《父與女》這片微電影,講述的是父親和女兒的故事。剛開始,父親帶著女兒來到一個海邊,跟他到了一個別之後就劃船遠去了。
從此,女兒就天天來這個海邊,想找父親,可是時總沒找到,可她沒有放棄,下雨找,刮風找,和夥伴路過也找,長大之後有孩子了,還在找。
最後,她看見了父親的小船,以為父親去世了,但是,父親突然從旁邊出現,然後他們相見了。
這部片很現實,有時候父母會因為工作原因,或者某些事離開我們,雖然我沒有經歷過那麼久,我等過幾小時幾天。但就這短短幾小時,我也能體會到文中女兒的苦!
就像有一次,外婆她生病了,但是那時我還在上學的日子,所以媽媽只能自己去看望外婆,爸爸一般到中午一點多才會回來,那個時候我早就去上學了,每天我都在家自己點外賣,晚上也是一模一樣,雖然外賣味道很好,但是我吃不到媽媽做的飯,感覺有點難受。而且也沒人陪我,十分的枯燥。那時我也不知道媽媽何時才會回來……
這個情節就如同文中女兒的心情一般!
由多位知名動畫人製作的短片《父與女》榮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我看來,這部質量優良的短片得此榮譽當之無愧。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守望」的故事,在輕快的音樂中,父親和年幼的女兒一起騎著自行車去海堤,父親乘著小船遠去,女兒則在海堤上不安地來回踱步,眺望著父親遠去。從父親在視線里消失的第一刻起,女兒就開始期盼父親的歸來,每天騎著自行車到堤上等待父親。不論刮風還是下雨,她一直守望著不會再回來的父親,漸漸地,小女孩長大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白發蒼蒼的她來到海邊,在乾涸的海上生長出的草地中找到了父親的小船,她走過去,看見了父親,她的容貌隨著邁出的腳步而逐漸年輕,當她與父親相擁時,已經是個花季的少女了。
從父親離去開始,女孩便一直在父親離別的海邊守望,後來隨著時間的變遷,連海都已乾涸,不復存在了,她依然在等。這樣漫長的守望註定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但當等待與守望成為我們的習慣,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等待與守望時,曾經期望的結果或許也就不重要了,女孩在臨死前的幻覺中與父親相擁,這是一個感人的結局。
讓我們心中常懷期待,做一個堅定的守望者,生命轉瞬即逝,而期望伴隨人的一生。
汪老師推薦我們看了一部微電影《父與女》。這是一部由荷蘭著名動畫導演邁克爾·度德威特於20xx年指導拍攝的電影。雖然它只有短短的八分鍾,但它讓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看第一幕小女孩和爸爸去海邊郊遊時,我沒怎麼看懂,一直到小女孩的父親劃著船,漸漸消失在海平線上的那一刻,我才感到自己開始進入狀態。畢竟人生第一次看啞劇,連蒙帶猜的,能看出大致意思就不錯了。我抱著這樣輕松的心態,接著看下去。
那個小女孩一天一天地長大,但她一直堅持去海邊等她的父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花季少女到為人父母,她從沒間斷過。光陰如梭,日月似箭,從曾經一片汪洋大海到如今一片荒涼草地……
直到她也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她再一次來到這里,還是那架單車,一切都還是舊樣子。
她站在那兒眺望,彷彿看見了父親的蹤跡。
她向草叢中央狂奔,在那兒她看見了當年父親的小船。她爬上小船,側卧在小船上,深深地睡了過去。在夢里,她又見到了父親,她高興地撲向父親的懷里,她依舊是個少女。
有時,你認為再也見不到TA時,你會發現,原來他一直在這兒等著你。
看到後面,我竟不知不覺掉了幾滴眼淚。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有爸爸的陪伴,我是幸福的!
;E. 有哪部微電影適合翻拍
我認為戀慕這部微電影垂直的翻拍,因為這部電影真的很好,內容完整,有很多經典的橋段。如果翻拍的話,也一定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F. 好看的微電影有哪些
微電影即微型電影,又稱微影、小型電影,指的是在電影和電視劇藝術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小型影片,下面我為大家推薦10部好看的微電影,喜歡的可以去看看哦。
【當哈利離別霍格沃茨】
該記錄片收錄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碟片中 揭秘你所不知道的台前幕後。
【回憶積木小屋】
一個老人住在已經被海水淹沒的陸地上。海水不斷上漲,老人的房子隨著海平面越蓋越高,而他為了找回心愛的煙斗決定穿潛水衣潛回被海平面覆蓋的舊屋中,當鏡頭隨著老人越潛越深,舊時回憶也隨之浮現 。全片寓意深遠,安靜溫暖,在08年昂西動畫節的一大堆電腦作品中顯得彌足珍貴。
【Happy Tree Friends】
是美國一個血腥的動畫系列,由Kenn Navarro和Rhode Montijo設計,1999年首創,不定期會有新的作品,至今已有兩百餘部的迷你秀(每一部的時間長度在1分鍾到7分鍾之內的短片)。這個動畫系列的主要內容是森林裡一群可愛的小動物之間發生的小故事,動物們性格各異,形象天真而可愛,但是動畫情節卻殘酷血腥,口味極重,與動物稚嫩的形象形成強烈的對比,具有與眾不同的震撼力。該動畫系列屬於限制級作品(美國等級限制為12+),不適合兒童和大孩子(Not recommended for small children and big babies)觀看。屬於黑色幽默系列Flash動畫。最初誕生的目的是作為兒童安全宣傳教育短片。
【放牛班的春天】
該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Pépinot alte,戴迪亞·費拉蒙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 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調音師】
阿德里安(Grégoire Leprince-Ringuet 飾)是一個學習鋼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鋼琴家,可是在夢 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鋼琴大賽上他功敗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經過一段時間調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為了一名盲人鋼琴調音師。事實上他只是帶上了隱形眼鏡,這會讓別人認為他聽覺方面更加敏銳,並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小費,甚至還會窺視到別人的生活與隱私,他兀自沉浸在這種雖處鬧市又彷彿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來到一戶人家工作,殊不知這里剛剛發生一起兇案……本片榮獲2011年盧紋(Leuven)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2012年法國愷撒獎最佳短片獎。
【父與女】
講述父親帶著女兒一起騎單車,他們穿過林間小路,騎過草地,騎上高坡,來到平靜的湖邊,而父親在河岸揮別而去。思念父親的女兒,騎著單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來到河畔等待。
【山水情】
老琴師在歸途中病倒在荒村野渡口,漁家少年留老人在自己的茅舍里歇息,老人感到寬慰。翌日,老人病體康復,取出古琴,彈奏一曲,琴聲把少年引到他的身邊。少年學藝心切,老人誨人不倦,兩人結為師徒。秋去春來,少年技藝大進,老人十分欣喜。但慰藉之餘,思慮如何使弟子更上一層樓。一日,老人偶爾看到雛鷹離開母鷹獨自展翅翱翔的`情景,豁然開朗。於是攜少年駕舟而去,經大川而登高山,壯美的大自然,使少年為之神往。臨別時,老琴師將心愛的古琴贈送給他,然後獨自走向山巔白雲之間。少年遙望消失在茫茫山野中恩師的身影,頓時靈感突來,他盤坐在懸崖峭壁之上,手撫琴弦,彈奏著心之曲,傾吐著對人生的贊美,悠揚的琴聲在山間回響。這部動畫片可謂中國水墨動畫片的顛峰之作,其畫面之精美已經遠遠超越故事內涵的哲理,把中國繪畫的水墨技巧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境界!
【神探夏洛克:福至如歸】
一系列看上去似乎毫無關聯的犯罪事件從西藏延伸至印度再到德國。夏洛克·福爾摩斯已經離開兩年了,但一些人不太確信他已經死了。
【對話的維度】
這部片子是Jan Svankmajer的系列作品「Alchemist of the Surreal」里的一部,也許是最好的一部。他是一位從荒誕中(或曰「超現實」中)發掘真理性的大煉金術師,相對於在作品中用上真人演員,他更喜歡將一堆一堆的木偶、日常器具、黏土、食物甚至傢具把玩於掌間,使這些亂七八糟的質料最後竟有了摧枯拉朽的感染力。
【夜與霧】
在納粹的集中營解放十年之後,阿倫雷乃拍攝了這部反映大屠殺暴行驚駭的32分鍾記錄片。
G. 張祖慶:微電影與繪本《父與女》
你看過繪本嗎?看過哪些繪本。
一、觀影,找出你印象最深刻的畫面。
1.把電影變成繪本,首先要做什麼?
2.關注哪些畫面,給你印象最深。閉上眼睛,那個畫面最先跳進你的腦海里。
動畫片其實就是由一張一張圖組成的。
二、畫時光軸,選圖(畫面)
哪個時間段畫面最多?
等待,每個人生時段,都選3-4張。
相比等待,相守,送別,重逢,那個畫面可以多幾張畫面?(送別)
三、配文
配文最有奧妙,文字好不好,直接決定繪本的品質。
四,借鑒《神奇飛書》的畫面配文
配圖的地方,文字的特點
文字可以表達人物的內心。文字也是亂的。
這樣的配文有什麼特點,作家為什麼要這樣寫,他的用意可能是什麼?根據人物的內心,圖文的排版猜測
(課堂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因為書在跳舞,所以文字也在跳舞。根據人物的遭遇,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原先的,現在的
內心也在翩翩起舞。
找對位置,文字稍微變形,可以表達作者的心情,
看例子:
只有影子的陪伴,孤單
「我」「身影」像車輪胎……
總結:配文攻略
四、再看電影,做思維導圖
看看,誰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事情,一起來尋找變化 。電影從6分鍾濃縮到4分鍾。
哪些事物在變化,寫詞語。半分鍾時間整理。
1.一個學生分享(說完整),兩個學生記錄黑板上(記錄詞語)。
這部電影緊緊抓住了變字,呈現出來。
天氣,年齡,心路歷程,時間,路面……
那麼有什麼是「不變的?」
抓住了變和不變,映射女孩內心的變化。所以,配文字的時候,把環境變化寫進去。
例子:小詩配文
五:小試牛刀
教師選取18張圖片,發給學生配圖。
上台展示,講故事。
如果給這個繪本選一個封面,你會選哪個?為什麼?
六、張老師自己做的繪本
師生互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