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微電影 > 林州微電影忤逆上

林州微電影忤逆上

發布時間:2023-05-11 07:18:49

㈠ 河南安陽林州市農民個人怎樣購買養老保險

雖然國家准備對社保實行全國統籌,但是現在省級統籌還沒有最終實現,所以真的不好辦,建議到居住地的居委會咨詢
如果實在買不了社保的話,可以考慮買一份商業保險,現在很多人都為自己的父母這么做了,因為商業保險不存在你所遇到的繳費問題,而且保障范圍更廣更靈活,也沒有定點醫院和葯品的限制。
新華網
——對農村養老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一個老人
白露前的一個早上,王豐田老漢從自家的芝麻地里走出來,解放膠鞋上沾滿了泥土,「今年雨水大,地潤得很,芝麻都倒了,得趕緊扶扶。」
68歲的王豐田是郾城縣龍城鎮小王莊村二組的村民。他家住在村子最南頭,小院里石榴已經掛果,大葉杏枝繁葉茂,小他5歲的老伴兒在灶間忙活著。王老漢搓掉手上的泥土,點燃一支「沙河」煙,面對記者的詢問,打開了話匣子。
16歲那年,初中還沒畢業,王豐田就去沈陽軍區當兵,四年軍旅生涯造就了他雷厲風行的性格,也給了他一副享用至今的好身板。復員回鄉後,王豐田被任命為民兵營長,帶著一幫年輕人白天訓練,晚上巡邏,是鄉里重點培養的積極分子。日子流水般過去,眼看著三子一女一天天長大成人,王豐田也從一條精壯漢子變為白發老者。「樹大分杈,兒大分家」。前些年,王老漢的頭等大事就是給兒子娶媳婦,為女兒尋婆家。三房媳婦娶進門,兒子們都分家另過了。大兒子跑生意多年,闖盪出了些眉目,一家四口遷居深圳,兩三年才能見上一面。小兒子在縣城當校工,隔三差五回來看看。只有二兒子住得離自己不遠,幾乎每天都要領著孫子來老漢的小院坐坐。「閨女嫁給北村一個養豬專業戶,小日子過得也怪殷實。子女們都孝順,孫子輩兒也爭氣,俺老兩口身子骨還硬朗,地里邊的活兒還能幹得動。覺著日子這么過,也怪帶勁,沒有啥煩心事。」王豐田說。
王豐田一家在小王莊村不算富,和他同齡的老哥們兒家境大抵相似。操心生計、操心兒女一輩子,到現在他們還是閑不住。伺弄家裡的首粗幾畝責任田不說,王豐田和一個老伙計還去山西販過兩次蘋果,掙個體己錢。後來村裡成立老年協會,王豐田高票當選老年協會副會長。他和幾個老哥們聚到一塊兒,誰家有個磨牙鬥嘴的事情就去調和調和,哪個老伙計過生日了,就提籃打酒前去熱鬧一番。這些年村裡經濟狀況越來越好,老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穩步提高。「要說不孝敬不贍養老人的事兒,哪個村都有。早前比較多,主要還是因為窮,兒女都吃不飽,老人答芹沒更別提。兒子還好說點,媳婦要是惡一點,摔摔打打、罵罵咧咧的情況的確存在。」王豐田說,「不過這幾年情況好多了,年輕人都忙著出去掙錢,老人在家看個門,招呼住孩子,用處不小。孝敬老人也是為自己好,能讓自己在外頭安心掙錢。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想得都可現實,俺村幾個富戶還給父母報名參加旅遊團,去北京看天安門呢。」
「如果子女忤逆不孝,怎麼辦?」面對記者的追問,王豐田笑了笑,「他不孝就靠自己,我現在幹得動,莊稼把式樣樣不差,能養活自己。」
「那如果你年齡再大一點兒,身體再有個花錢受罪的病,怎麼辦?」王豐田沉吟良久,在青磚上摁滅煙頭,「要說真躺床上不會動那一天,實際上也指望不住孩子。幹了一輩子,俺老兩口還攢了幾千塊養老保命的錢。其他的法子,我沒想過,也想不出來。」
日上三竿,王豐田的老伴兒端上來豆角蒜汁撈面。王笑著說:「記者同志,你想的問題太深。要我說,能頓頓吃上好面,過的就是好日子。」
旁註:像王豐田這樣60歲以上的老人,在河南省農村有749萬。按照國家規定,農民和城市居民一樣,進入60歲以後,就應視為喪失勞動能力。城市工作人員60歲可以退休,安享晚年生活。而農村的許多老人還在自耕自養,以自己的勞動清納創造效益,解決自己的生活來源,殊為可貴。
省民政廳提供的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河南省農村老年人,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條件有保證的,佔92.7%。其中自食其力的約佔15.4%,這部分老人大多是低齡健康老人,有一定的勞動能力或技術特長,依靠種地,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等,保證其生活來源。其餘的多依靠子女供養,一般年齡較大,身體有病,部分或者全部喪失勞動能力,他們仍然能從事一些簡單的農業勞動,但所創造價值已不能滿足自身需要,主要靠子女供養。
一個村莊
即便是在1∶55000的郾城縣政區圖上,龍城鎮小王莊村也不過是個綠豆大小的圓圈。村子裡住有315戶1346口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60多位。
村支書趙自甫說:「俺庄只有1080畝地,人均才合八分地,要不是臨著洛界(洛陽—界首)公路,光指望種地,吃飯都困難。」小王莊村子小,人少腦子活,改革開放之初,這里的村民就倒騰點小生意做。洛界公路穿村而過,門面房價格逐年上漲,好些家都蓋起了二層小樓,上面住人,下面出租。交通便利帶來的好處還不止這些,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村裡幾個膽大的從山西、甘肅等地販運蘋果賺了錢,大夥兒看好這個行當,紛紛殺入。短短幾年,小王莊成了遠近聞名的蘋果批發集散地,小生意成了大氣候。去年,小王莊村人均純收入突破3300元,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
這幾天外地蘋果陸續運到,村裡能幹動體力活兒的老年人,都跑到村口幫助卸車。老人們把這當成鍛煉身體的一種方法,每年還能掙上不少裝卸費。
53歲的魏桂雲快人快語,「俺村尤其是這些年,風氣不賴,基本上沒聽說誰家兒女不孝順、虐待老人的。俺娘今年都92歲了,身體還是棒得很,村裡的老少爺們都看著哩,對老人說話嗓門高點都不敢。大家還說哩,爭取讓俺娘活到100歲,也算給村裡爭光了。」王然是外村嫁進來的媳婦,今年60歲,前些年當了奶奶。她說:「小王莊的風氣好,村規民約大家都自覺遵守。那一年姓張的那一家媳婦對老公公不好,全村人都不理她、看不起她,搞得她自己都抬不起頭。風氣只要是正了,就不怕那個別調皮搗蛋的,他們也成不了氣候。」
村民應秋花接著話茬說:「其實農村人都有個攀比心理,要是一家對老人不好,能帶著好幾家兒女都不孝順。這裡面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為分家嫌老人偏心,有的是因為生活習慣不對勁,還有的老人再找老伴,二婚,子女嫌丟人,不登老人門。這些事兒俺村沒有,但是聽說其他地方有。」
「貧賤生百事,吃飽萬事寧」。如今衣食無憂,庄戶人家的生活也少了很多不和諧音符。即便偶有家中老人長年卧病在床,子女不耐煩的,村裡就會組織村幹部、老年協會會員,登門去做思想工作。年底評議十星級文明戶時,孝敬老人也是一項硬指標,誰家缺顆星,親戚鄰居都會有看法有說辭。「前些年還搞過簽訂贍養協議書,讓有老人的戶家訂責任狀。這兩年就是不搞這東西,大家也都自覺自願,傳統道德的力量其實在裡面起作用最大。」趙自甫說。
兩年前,57歲的焦建中張羅著成立了一個腰鼓隊,她說:「原來家裡有個小孫子,眼看著長大了,不用天天有人跟。我一個農村老婆家,在家裡閑待著渾身都不舒坦。幾個要好的在一塊兒商量商量,就想著成立個腰鼓隊,一個人兌100塊錢買樂器買服裝,吃完晚飯到打麥場上活動活動,精神頭也足了,身體也好了。哪家有個紅白喜事,俺們還去給助助興,可受歡迎啦。外村的都開始請我們去表演了。」如今,小王莊村的腰鼓隊已經有30名隊員,原來都是年齡較大的,現在,20、30歲的大姑娘、小媳婦也紛紛加入其中。
作為老年協會副會長,王豐田和一幫老伙計正積極向縣老齡辦申請,在村裡建一個門球場,事情已經有了眉目。「看著城裡的老年人射門球怪有意思,俺們農民也願意玩點新鮮東西。」王豐田說:「一到晚上不是看電視就是扯閑篇,怪憋屈。多活動活動筋骨,能活大壽限。」
村委院子的南臨,是四間粉牆黛瓦的房子,趙自甫說這里就是小王莊村的敬老院。原來打算讓村裡的四個「五保」老人搬到這里,但一是有的窮家難舍,二是稅費改革後,村裡沒有專項資金請護工和炊事員,房子就一直閑置。「五保」老人一個進了鄉敬老院,三個有親戚周濟,自己有地,村組每年對給他們糧食,平安度日不成問題。
在村西地頭遇上74歲的「三無」老人趙國仁,他正幫著78歲的老哥哥種田。趙自甫說:「縣民政局的領導已經說了,像他這種在村裡散居的五保對象,從明年1月份,一個月給補助100塊錢,這可頂了大事了。」
旁註:小王莊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整個龍城鎮屬於中等略偏上,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村,該村的絕大多數老年人都得到了較好的贍養。河南省其他地方的情況也大體相似,這主要歸因於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民收入相對有了較大提高。隨著農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也有很大改善。
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影響深遠,加之近些年老年人權益、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也提高了人們的養老意識和法律意識。絕大多數子女孝敬或比較孝敬,不但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也多關心照顧,家庭和睦,代際關系融洽。
另外,這一代老年人都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飽嘗過戰亂飢荒的苦,所以十分珍惜現在的好生活。他們往往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只要衣食有著落,他們對所謂生活質量,要求不高。
無勞動能力、無法定贍養人、無經濟來源的「三無」老年人占河南省農村老年人的4%,他們中的半數以上也納入了「五保」供養,生活穩定。
一個敬老院
月亮門、夾竹桃、紅磚道,西去鎮政府約一公里的這個小院,就是龍城鎮敬老院的所在地。民政所長宛向榮說:「我們剛剛搬過來不到兩個月。這里原來是鄉衛生院,敬老院用了以後需要再投資整飭一下。廚房、淋浴房、衛生室都要建新的,估計到10月底就能建好。到時候,俺鄉敬老院能接納80位以上的『五保』老人,硬體上應該說也是不錯的。」
目前,敬老院里一共住著20位老人,他們當中年齡最小的69歲,最大的王閃老人已經97歲高齡。幹了15年敬老院長、已經超過退休年齡的李愛枝說:「吃的住的,政府全管,還有專門的護工負責他們日常起居。可以說,這些老人在這兒比分散在家過的日子還要好,很多老人都能活到80、90歲,如果在家裡養老的話,恐怕這些人早就沒了。」
老人們兩個人住一間房,除了換洗衣服,其他的由政府配給。身體尚好的,就幫忙喂兩頭豬,養幾只羊,能換個活錢。敬老院的各項工作還沒有全面到位,69歲的趙尚倭就臨時充當炊事員。灶間凌亂地堆著幾袋麵粉,蒼蠅在空中飛來飛去。午飯是大鍋煮麵條,撒幾根玉米菜,沒什麼油水,但保證供應。「後院冰櫃里還有大肉。」趙尚倭說:「隔三差五,俺們也管弄個葷菜吃吃,改善改善生活。」
敬老院里的老人們基本上都無兒無女,平日里除了工作人員,也少有人來探望。能有個地方住,有頓飽飯吃,這些飽經滄桑的老人們已經很知足了。有時候鄉里趕會唱大戲,他們還能搬著小板凳去湊熱鬧。遇到個頭疼腦熱的小病,李愛枝他們給包個葯,打個針;如果是大病送醫院,敬老院就會和老人所在村組聯系,保證醫療費用的支出。「稅費改革之後,五保供養經費這一塊兒是從村為單位的附加稅里頭支出的,往往收不上來。省里規定每個老人一年費用1300元,但能落實一半就不錯了。」宛向榮說:「沒辦法的時候就只能向鎮政府借糧、借款,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啊。俺們也想讓老人們的生活質量再提高一些,但是經費問題實在頭疼,俺們心有餘,力不足。」
「要說全鄉夠『五保』條件的,在200人以上,就算建成以後全部利用上,敬老院也只能負擔全鄉1/3五保對象的集中供養。」李愛枝說:「大部分散居的五保對象現在還得由村組負責,他們的生活照料、房屋維修、有病治療、死後喪葬等等很多事情,我們也無能為力,全看村班子辦事的能力,村子的經濟實力。鎮上原先考慮過搞些院辦經濟,但沒有啟動資金,說說也就擱那兒了。我們也希望能有個什麼好法子,給敬老院這一塊兒更多重視,多辦點實事。」
旁註:據省民政廳統計,全省目前共有農村五保對象33萬多人,佔全省農業人口的4.26%。集中供養五保對象3萬多人,只佔其中的10%。大部分五保對象,要麼分散供養,要麼應保未保。全省目前共有鄉鎮辦敬老院2020所、村辦172所,不同程度地都存在資金短缺問題。
對於自耕自養的農村「三無」老人,在稅費改革前,他們責任田的農業稅、鄉統籌和村提留及各種集資,大都由地方免除。稅費改革後,由於實行按土地收稅,又沒有拿出相應的免稅政策,他們要與其他青壯年勞力同等繳稅,增加了他們自養的困難。
敬老院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陣地,隨著老齡化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敬老院的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但由於稅費改革以後,村級可支配財力下降較大,對村級的轉移支付資金很難落實到位,造成五保供養經費落實困難。很多地方的鄉鎮敬老院也和龍城鎮一樣,境遇尷尬無奈。而且河南省地域之間差距比較明顯,一些經濟基礎差的地方,往往五保對象也多,群眾負擔更重,不利於當地農村脫貧致富。
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原崛起,關鍵在農民、農業、農村。農民是難點,農村老年人更是難點中的難點。
農村目前養老形勢總體是好的,這得益於近年來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一直保持著平穩較快增長的好勢頭。老年人也享受到了現代文明進入鄉村後帶來的便利和好處,吃、穿、住、用、葬等各方面的條件都有較大改善。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力量支撐著農村養老問題的基本穩定,不贍養老人、虐待老人的僅僅是個別現象,老年人應享受的基本權益和社會尊重都可以得到保障。各地基本都能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一些地方還提出了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各級黨委政府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必須看到,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也不少。
省民政廳社會福利處的趙玉民說:「農村老年人自我養老保障能力差是最根本的原因。農業產業效益低下,農民積累少,用於養老的積累更少,農村養老96%以上不得不沿襲千百年來一貫的家庭養老方式。一旦傳統道德的束縛力量減弱,農村隨著計劃生育政策施行、家庭規模縮小,農村的養老保障體制和老年福利服務業又沒有形成氣候,農村養老問題就會凸現出來。加之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青壯勞力大量湧入城市,農村老齡化提速,這更要求我們重視農村老齡問題,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作為農村社會保障體制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五保供養工作在稅費改革之後,其資金籌集方式、工作體制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於村級附稅的支出比例沒有具體規定,鄉鎮財政對村級的轉移支付又往往不到位,造成五保供養經費難以落實,一些地方甚至出現「有而不保、保而不好」的現象。農村「三無」老年人本來生活水平就不高,如果供養經費不能到位,將難以保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
「加大對老年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群眾的敬老、助老、養老意識;抓好村裡面老年協會的建設,表彰先進,鞭撻落後。這些工作我們都可以做。」郾城縣老齡辦主任袁富生說:「但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養老問題,還要研究制定出農村養老的保險制度,與土地保障、家庭養老、社會救助相結合,打造出一張確保河南省農村老人基本生活的保護網。」
黨的十六大提出,「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為河南省做好農村養老工作指明了方向。老年人「自耕自養田」土地稅、農業附加稅的減免,宅基地分配政策上老年人權利共享等政策,雖然醞釀了很久,但是一直沒能進入具體操作階段,這更增加了城市養老與農村養老之間的差距。而且,從未來的發展看,建立與城鎮統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勢所必行。
「蘇、浙、粵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逐步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熟經驗。」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的殷俊博士說:「堅持自願原則,通過集體補貼與政策引導等激勵措施,提升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就能逐步使社會養老保險健康持續地發展起來。」
旁註:據河南省民政廳的調查資料顯示,河南省具備或初步具備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縣區已經超過85%,這項政策也正逐漸被農民們認識和接受。隨著河南省農村經濟的發展,在群眾溫飽問題已經解決,農村基層組織比較健全的地區,完全可以採取政府引導和群眾自願相結合的辦法,逐步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河南省林州等縣市已經從1995年開始,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林州市目前已經有16萬農民參加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社會覆蓋率達到18.4%,保費基金積累總額達5700萬元,已經有2900人開始領取養老金,累計發放金額58萬元。養老金在當地由金融機構代發,管理比較規范。
這樣看來,用養老保險制度在河南省廣大農村建一座「沒有圍牆的敬老院」,對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意義都將是深遠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㈡ 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回憶舊事而已,《二十四孝圖》如何做到了「極盡挖苦之能事」?文壇巨子魯迅,早就對《二十四孝圖》鄙夷不屑橘納。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里,對「二十四孝」極盡挖苦之能事。魯迅尤其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書中寫道:「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稱為小鼓。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裡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裝佯,侮辱了孩子。我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頁,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不過彼一時,此一時,彼時我委實有點害怕:掘好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踏得實實的,又有什麼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圓嘩沒,怕看見我的白發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後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㈢ 河南林州東姚各村名的由來

老年人都知道,林州古城牆沒有東北角,這究竟是啥原因,民間傳說和一個忤逆子有關。
相傳在很早以前,林州的許多村莊都還沒有名字,當初在城東北方向有個村莊,村裡有個人叫王世海,家有母親、妻子和一個不滿周歲的兒子。這王世海性格魯莽游手好閑,是個出了名的忤逆子。平時,他夫妻在家活不幹,飯不做,也不照管孩子,全靠年邁力衰的老母親伺候他們。有一天,他母親抱著孫子在廚房做飯,小孩手腳亂抓亂蹬,沒小心被開水燙傷。王世海聽到哭聲,一手奪過孩子,轉身掂起菜刀就去劈他母親。老人嚇得躲閃不及跌倒在地摔成重傷,連嚇帶氣不吃不喝,沒幾天便命喪黃泉。
這消息傳出後,馬上成了當地的頭號新聞,縣衙派出兩名公差,要他們到東北方向去查找王世海其人。沒想到這兩位都是馬大哈,把王世海聽成了「王世凱」。當他們走到今曲山村時,一打聽這村正好有個滾敗野人叫王世凱,不問青紅皂白,便將他帶回去問了斬刑。熟知內情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後議論紛紛,都說此事真「懸種」(作危險解,林州方言),王世海差點兒丟了小命。後來,說的人多了,人們便把王世海居住的地方叫成大喊了「懸種村」。
當時,王世凱住的這個小村也還沒有名字,王世凱被殺後,家屬連年喊冤**,巡按大人親審此案,終將真正兇手王世海捉拿歸案,為王世凱平了反伸了冤。人們都知道屈殺了王世凱,他的家鄉便被叫成了「曲殺村」。後來,人們又嫌此名不雅,便根據當地的山勢走向,改稱「曲山村」。
懸種村後來也改稱賢城村。為何改成賢城?民間傳說,自從王世海伏法後,該村社會風氣大大好轉,鄰里團結家庭和睦,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時間一長,人們覺得「懸種」這村名不好聽,便改稱「賢城」村。後來居民逐漸增多,一村變成了兩村枯伍,這便是今日的「東賢城」和「西賢城」。
最後再說縣城這個城牆角。據說,當時朝廷規定,如果哪個村出現了忤逆不孝之子,就說明你這個縣風氣不好,也說明縣官沒盡到責任。這個忤逆子的家在縣城的什麼方向,就要將那個方向的一段城牆或城牆角掀掉縮回,以此警示後人。因為賢城村在林州城的東北方向,所以林州城牆的東北角就被掀掉了。
林州城始建於東魏孝靖帝天平元年(534)。距今已有1470餘年。究竟這個城牆角是哪年哪月拆的,查遍歷代林州史志,都未見文字記載。

㈣ 焦家屯的風俗民情

焦家屯民間習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象璀璨的明珠點綴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光彩。在傳統節日中,雖然存在一些落後和迷信的東西,但其主要作用在於豐富、調節人民的生活,加強人民群眾之間相互聯系和交往,同時表達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以及對邪惡勢力的厭惡情緒。正是這種內涵美,使一些傳統節日久傳不衰。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一些與人民生活聯系淡薄的節日逐漸被淘汰,有的節日內容不斷更新,拋棄其落後迷信的份,發展其健康有益的內容,逐漸成為人民的生產勞動之餘慶賀豐收,改善生活,游樂嬉戲,追求光明的有益活動。 春節。俗稱新年、陰歷年,是我國漢族人民最隆盛的節日。殷商時,每年農歷十二月開始,周從農歷十一月,秦和漢初則從農歷十月始。漢武帝太初元年採用太初歷,規定以孟春正月為歲首。爾後農歷新年延續兩千多年。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採用陽歷紀年,以陽歷元月一日為歲首,將農歷正月初一改稱春節,沿用至今。
民間將春節稱為過年,但過年並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獲祭祀祖先、祭祀眾神並慶祝豐收。後來,由於林州災害頻繁,逐漸演變為吃臘八粥,預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老灶爺上天。人們為了讓灶王向玉帝為民請命,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匯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牆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後帶天兵回民間按牆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為了消除隱患,待打發灶王爺上天後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們將浸泡的黃豆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撈入篩子積壓而成。事後均將豆腐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著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徵之一。每家都要根據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量。
二十八大貼刮。1949年以前,村裡大都請升伍搜人寫對聯,有個別農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願,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簽(橫聯),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後,村裡又興起了貼雙對聯,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牆上再貼一幅巨聯。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吵歷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牆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橘改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櫃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寫外,其餘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二十九撒蠟走。是日晚上,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聖地,等候著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燈火輝煌。1950年後,此俗消失,改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鍋。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面的和面,待盤好餡和好面後,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後,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每個盤子兩個,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這些事辦完後,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頭(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統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灶膛里,讓灶王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歷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幣扁食。這是林縣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時,將數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後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
攔門棍。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里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熬年。又叫守歲。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恆心,一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打開南天門向人間賜福的時候,如果早睡就沒有福了。人們懷著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這樂。主婦也要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燭,上香5遍。是夜禁大聲喧嘩,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餘。1980年以後,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很多有條件的人家聚集在電視機旁,觀看精彩的電視節目,將近子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著炮,左手拿著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里,眼觀電視屏,擺開搶點頭響炮的架式。電視屏上子時一到,隨著悠揚的鍾聲,千家萬戶的鞭炮聲齊鳴,起火、煙花、兩響等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眼花繚亂。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後,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後結伙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裡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餘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破五節。農歷正月初五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為,初五、十四、二十三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後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積壓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是日寅時,家庭主婦還掏爐灰少許,送至當街十字路口,俗稱送窮灰。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這段時間,孩子們一律不挨打挨罵,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開心,那怕有了過失,也不挨打挨罵,這是老輩人傳下的規矩。如打罵孩子,就會遭到眾人譴責。所以孩子們最盼望的是過年。 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把希望寄託在大好春光里,希望人丁興旺,生活美好。
古時,立春這天,村裡有迎春、鞭春、咬春的習俗,民間俗稱打春兒。《重修林縣志》載:立春前一日,縣官率屬具威儀鼓樂,迎春於東郊,耕籍田,鞭土牛,具五辛盤,食春餅。頒送芒神、土牛畫像,曰迎春。遠近觀者如堵。民國後禮廢。民間於是日食薄餅、蘿卜絲謂之咬春。春餅是用白面烙成的,吃時,要在里頭卷上以涼拌菜為主體的絲狀菜餚(原來是絲狀的,或加工成絲狀的)。立春時把春餅和生菜等食物裝盤,便叫做春盤。因為咬春活動的盛興,因此贈送春盤,舊時也是立春的一項重要節日活動,據傳唐代以前就已有了。《四民月令》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吃春餅、吃蘿卜的咬春習俗,始源於兩千年前的五辛盤。所謂五辛盤,就是在盤中盛上五種帶有辛辣味兒的蔬菜(蔥、姜、蒜、韭菜、蘿卜)。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上元節、燈節。是夜,張燈結綵,猜燈謎,觀焰火,吃元宵,賞月賦詩,相沿成習。隋、唐、宋以來,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為戲場,參加歌舞得常達萬人,自昏達旦,至晦面罷。過罷年以後的節日中,正月士五是特別熱鬧的節日。人們過年的余興未盡,又迎來了燈節。人們把正月十五當小年過,一是吃扁食,二是點燈盞。這天晚上吃罷飯後,各家各戶開始點燈花。將預先用綿紙做成的直徑二三厘米的數十個甚至上在個燈蓊,盛在碗里,倒入香油攪拌,用筷子夾出點燃,門礅上、石條上、平棚上、牆頭上、水道眼兒、廚房、門旮旯、院落四周、中間、門里門外,到處都放著點燃的燈花,燈光如晝,清香撲鼻。地上燈花起舞,天上明月高照,群星閃爍,使人有一種子如入仙境之感。1950年以後,隨著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民間開始耍燈籠,有轉燈、龍燈、花環燈、跑馬燈、沙燈、豐收燈,並且向神化偶像燈發展,奇巧百出,五彩繽紛。尤其是縣城,文化館組織的燈展更為精彩,觀燈的人群水泄不通。
十五這一天的煙火也十份壯觀。煙火由民間各區以一個大村為首籌辦,十五前開點老桿。老桿上的各種做事,都用煙火表現。屆時,遠遠近近男女老少,觀者如集。老桿一點,兩個多小時才能完結,上元這天,民間的各種文藝活動出串演比賽,熱鬧非凡。 林州十年九旱,水貴如油,歷來對龍特別崇拜,村村建有龍王廟,祈求龍王降雨。民間有很多龍的傳說:龍於頭年的冬至蜇潭,來年的二月二抬頭升空,開始它行雲降雨的工作。春雨貴似油,人們希望龍多給下幾場。敬龍活動久傳不衰。
這天一早,人們做的頭一樁事就是龍抬頭。不管是集體的磨還是個人的磨,爭先恐後地到石磨跟燃紙,上香祭供,並用磨塞子將石磨支起來,讓龍抬頭,因為兩個磨眼之間有一條刻鑿的龍,人們以磨為青龍。然後到池邊、井邊、河邊投石,告知龍王,今天是二月二,趕緊抬頭升天。晚上,大人挎籃子,裡面盛滿草木灰,先在牆跟撒一縷,再到打麥場的專訪撒個很大的圓圈,象徵風調雨順,糧堆如山。
二月二,喝龍茶,引的錢,往家爬。這是民間的一種普遍信仰。
二月二龍抬頭,忤逆媳婦發了愁。這是林州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傳說民間有一農婦生了一個獨生子叫李原,因生活所迫,李原經常外出,家中留下老母和其妻王小姐,每當李原外出回來後,其母都要向兒子哭訴媳婦不讓吃飽的事情。二月二這天,李原責問其妻王小姐,王小姐卻硬說婆母昧了良心說瞎話。為了取得丈夫的信任,她就端扁食喂狗充母食,中午將煮好的扁食,由李原在灶邊看著,王小姐親手送至。李原問其母是否吃飽了扁食,母說沒有吃。李原很生氣,王小姐卻罵婆母昧良心,鬧得李原黑白難分。此事龍王奪雲中看得很清,一個響雷,將狗和王小姐劈死,扁食從狗肚裡溢出來,李原才恍然大悟。這個故事告誡忤逆媳婦要孝敬老人,不敬老人,天理不容。這天,民間很少有婆媳鬧氣的現象。 三月清明節這天,村裡民間流行祭祖的活動。它既有懷念先人,勉勵後代之意,也可藉此大量植樹造林。這天在墳頭植樹,讓先祖功德蔭庇後代,也有百年樹人之意。
這一天,人們一早就要采柳枝,插至所有門上,孩子們還用柳條編成帽栲栳戴在頭上。此俗從晉文公重耳祭介子推故事演化而來。原為清明的前一日,寒食節所做,後被並入清明節。除此之外,家家戶戶還要舉行祭祖活動,縣城以北由家中女人做點好湯,掂到墳上,倒在墳頭,上香點紙。縣南則禁止女人到墳上(如女人上墳,視其沒有後代),而先將白紙拿至六外剪成方塊,曰鬼單衣(不準在家剪,以示陰陽有別),然後由家長帶領男後生去上墳。先將塊狀紙單壓墳上(單壓為單衣,雙壓為棉衣,每個墳上壓的白代要象人形狀),然後上香點紙錢(木刻板印的錢),叩拜後點鞭炮,還要用新土將墳墓重新護一遍。1950年以後,除上墳之俗沿習外,學校還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墓、陵園憑吊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端午,即農歷五月初五日,林州民間稱五月單五。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民間傳說此節與紀念屈原有關,但此節並非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屈原懷石自沉汨羅江而死才有之,而在這之前就有了。林州民間自古以來就有五月五采艾淋浴和服用之習,這和西漢戴德《大戴禮》:五月五日,蓄蘭為淋浴,屈原的楚詞俗蘭湯兮芬華與此是相吻合的。這說明端午節的一些活動,早在屈原投江以前已在民間進行。只是到了宋朝,朝廷追屈原為忠烈公,並把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才曉喻全國紀念屈原。
林州民間,每逢此節有采艾之人俗。據說太陽出前的艾性涼,可以驅邪,太陽出後的艾性熱,容易招邪,故天不明就要上山采艾,甚者有赤肚采艾的。採回來的艾先拿一束插在大門門首祈求驅災避邪,剩餘的艾人們將它擰成長辮子掛於屋檐下曬干,供日後作葯用。可煎熬淋浴舒筋壯骨,也可煎熬服用祛風,還是山裡人點燃熏殺蚊子的必備品。吃糖糕,改善生活是這天的生活習俗。
端午節,正當盛夏之初,蟲害將興,農忙季節將到。端五的風俗實與防病、治病、除蟲害和講衛生有關。采艾活動,就包含有直接同災害、疾病作斗爭的性質。這是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積累的豐富的經驗。這些習俗雖然有的被宗教利用以愚弄人民,但不應和勞動人民的樸素、良好的願望混為一談。 農歷六月初六,古為天祝節。進入六月,天氣返潮,食物易於發酵。民間開始用大麥造麯,以作醋、醬酵母。婦女們還特別注意翻箱晾曬衣物,以除潮氣。六月初,正值穀子抽穗階段,人們盼雨心切,習慣聚集地頭觀看長勢,有六月六,看谷秀和大旱不過六月六之諺語。
六月正值酷暑天氣,許多習俗都與消夏抗暑,衛生保健有關。 林州民間認為七月七日夜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時間。牛郎「河鼓二,俗稱牽牛星,織女即天孫。傳說二星羨慕人間生活,違背天規偷降人間配成姻眷並生下兩個孩子。天廷得知,收回織女,牛郎擔著兩個孩子追趕織女,快趕上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金簪劃了一條河,把他們夫妻2人隔在兩岸。從此以後,夫妻兩地分居,隔河相望,深情脈脈,無由以達。喜鵲同情他們,約定每年七月七,飛到銀河上以身搭橋,讓這對恩愛夫妻見上一面。每年的七月七易下蒙蒙細雨,人們說是牛郎織女相會時流的淚水。
這天夜裡,姑娘們都願向織女求教,請她到人間教自己做活兒。多是7個姑娘湊在一起,對上7種禮品,做7個大扁食,內包7種用夾竹桃葉剪成的針、剪子、彈花錘、織布梭等7種工具,口唱:年年有個七月七,織女姐姐俺給你送飯吃。教俺巧,做對花鞋送你老。教俺拙,用個紅圪針扎你腳。7個針,7根線,7個姑娘都教遍。打東牆,望西海,織女姐姐送巧來。唱完緊閉雙目,背過身去籃子里摸一個大扁食,誰吃的裡面有那種針線工具,誰就是這樣活兒未來的能手。在游戲中,她們得到了愉快,增強了信心。它和乞巧的習俗融合在一起,顯示出林州婦女勤奮好學、熱愛勞動、嚮往美好生活的樂觀精神。1950年後,此俗消亡,變為婦女們抱著小孩,圍坐在庭院中觀看銀河講論天機。女知識分子有的誦起少游的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河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仍顧雀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寄託情思。
從牛女神話演變而來的廣大婦女乞巧習俗,表達了她們對織女不幸遭遇的同情,曲折地反映出舊社會婦女對封建禮教的抗爭,此風久傳不衰。 農歷七月十五,林州民間說是牲口節。是日,有牲口的人家要做羊羔饃上供。此饃用白面做成羊羔形蒸熟,中午上供後食用,還要放鞭炮,慶賀六畜興旺。這天停止使用牲口,並於晚上做一鍋炒米湯給牲口喝。所謂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吃頓炒米即指此。
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在財主家放牛,每天不叫吃飽。有年七月十四夜他和夥伴在山上殺了1頭牛吃。為了應付財主,他把牛尾巴插進山縫,謊說牛鑽山縫了。次日財主來山上一薅牛尾巴,真的哞哞地叫了幾聲。從此以後,每年七月十五,便成了牲口的生日。這天東姚、任村等鄉還相繼興起了點花山和對鞭活動。
每年七月初,牛倌們便要在山坡上用亂石壘成石窯,內裝秸草,排成一溜。婦女們在家裡要用白面做棗花糕,到七月十五上供。男青年用麻、桑皮、碎布條擰成鞭子,准備和外村對鞭。
七月十五的晚飯後,明月剛剛升起,牛倌們即登上山頭點燃裝好的秸草,和方八鄰近村莊比誰的火苗高,燃的時間長。這時,方圓數十里的各個山頭火花相映,形成花山。
山下的打糧場上,浩大的對鞭隊伍(每人取一把做好的鞭子)眾人喊:一--二,××家(村),對對鞭!叭!叭!鞭聲頓起。對方村莊聽到呼喊自己村時,也要回喊對鞭,依此類推,村村相對。
七月十五夜,明月當空,花山輝映,鞭聲清脆,人山人海,熱鬧異常。
七月為一年秋季節令之始,秋收在望。上述習俗反映了這個特徵,秋耕時是牲口最勞累的時期,讓牲品過節,實際上是人們事先把它調養好以准備秋耕;點花山預祝秋季豐收;對鞭是練習鞭技,准備秋耕鞭牛。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此節兩漢時已具雛形,其時在立秋日。至唐代,已出現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開元遺事》載: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明劉侗等所著《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是夜,明月懸空,清輝灑地,秋高氣爽,是一年中月亮最亮的夜晚。舊時林州民間這一夜,家家戶戶舉行拜月、賞月活動。拜月時將事先准備好的大個兒蘋果和圓月餅4個擺列到院中的供案上,面對明月上拜。舉家老小圍坐院中,觀賞角盤似的明月,大人們從圓月中產生一種穩定、和諧、圓滿、團聚的感覺。小孩兒邊吃月餅邊哼小曲:明奶奶,上鍋台,請小姐,喝茶來……老人們向兒孫講說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免搗葯等神話故事。
中秋節是林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有興無衰。這個節日因建立在人們對自然美--月的審美心理基礎上,超越了時代和地域,增加了無窮的活力。 距今2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人民已經測出了冬至。古人對冬至的解釋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古代我國對冬至節很重視,《漢書》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要長,陽氣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恭賀一番。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林州民間是日家家戶戶吃扁食,有吃扁食能防凍耳朵之說。
冬至節後,嚴冬來臨,舊時窮苦勞動人民時光更難熬了,一般殷實之家也很重視這個節令。冬至後農民非常重視看雪。一九雪,九九皆有雪。從農事講,越冬作物極需冬雪保持地溫、墒情。此時地里能大凍,二麥斂藏必固。如缺雪必致來歲多蟲害。天氣過暖。果木開花,就難望豐收。雪大就可以凍殺害蟲,來年農業豐收有望。這是林州勞動人民千百年來的經驗。

㈤ 如何評價顧長衛的微電影龍頭

顧長衛的《龍頭》仍然是部需要精神解碼的電影,片中運用了大量電影語言穿插,內涵豐富。龍是中國象徵,2012年亦是龍年,而影片本身也在敘說中國的時代故事,作家房子被拆,只能接受現實,老人回憶孩提時忤逆人性的往事,年輕人對生孩子的恐懼與擔憂無不透出對生活的焦慮,而片中穿插的角色更是內涵深刻,各種泡沫,黑貓白貓,不堪重負的舉重者,對生充滿焦慮的女人,看透一切的自殺客,此納汪浪叫聲此起彼落的CCAV,行屍走肉般的拾荒者,都茄搏不免讓現實充滿想像,片尾一句也許過完今森仔年狗尾巴草都能開出花來,還牡丹花呢。」讓人想起阿拉伯之春」,給予觀者現實之外的希望,影片更像是顧長衛的一場夢,夢里有著難以言說的現實。

閱讀全文

與林州微電影忤逆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