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電影觀後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微電影觀後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9月12日,寶帶實驗小學全體師生共同觀看了一場有關廉潔的微電影。電影環環緊扣,在講述了有關廉潔兩個方面的問題的同時,又告訴同學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中午時分,電視開始播放,同學們逐漸被內容吸引。第一個故事十分貼近生活,講述了有關教師節送禮物的問題。其實,教師節送給老師最好的禮物就是每天認真聽講,作業認真對待,讓老師省心。所以,如果你能做到,哪怕你只送給老師一句簡簡單單的「教師節快樂」,老師也會十分開心的。你是不可能用禮物博的老師好感的。想必,同學們在觀看過程中也學到了這個道理。第二個故事在同學們意猶未盡下拉開帷幕,它講述了購置房產所可能發生的事情。末尾欲圖購房的男子在女兒一句話下被點醒,拒絕了這件事情。這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購房事件,平日生活里隨時可能發生,竟很有可能變成賄賂。小女孩說的一句話十分好:最貴的房子是牢房。她的爸爸也因此反應過來。如果接受了,自己可能失去的就不是財產,而是人身自由。
清廉,是所有官員必備的品格。但前段時間接二連三的貪污案是不是該讓那些口中自稱廉潔的官員反省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犯過這種錯。無論是官員還是普通人,都要廉潔。
這次的微電影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告訴同學們廉潔的重要性,讓同學們收獲了一個關於廉潔的道理。
今天,我看了學校發的微電影,讓我印象深刻。
《依靠》。一個母親好不容易盼到兒子回家吃飯,可兒子因工作關系要回公司。兒子攙著母親來到村口前,回憶起小時候那些的點點滴滴,兒子這才知道母親已經老了,而自己是母親最終的依靠。我被偉大的母愛感動了,知道了要回報父母。
《堅守》。張九成,一個普通計程車司機。他的妻子得了絕症,可他仍對他的妻子不離不棄,並帶著妻子一起出車。在出車的過程中,他們給乘客傳遞了許多快樂。不管怎麼樣,他都會陪著妻子走到生命的盡頭。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生命的價值和堅守的意義。
《陪伴》。一個父親和他的女兒 。父親整天煙不離手,忙忙碌碌,很少時間陪家人。當父親翻女兒的書包時,發現有一包「煙」,便開始責罵女兒,女兒一氣之下,離開了家。父親四處尋找,卻始終沒找到。父親打開「煙」盒,卻發現那些「煙」都是筆。父親轉過頭,他的女兒站在他的面前,祝父親生日快樂。這讓我明白,親情是無法割捨的,陪伴是重要的,難能可貴的。
這個片子把我深深打動了,我感受到了真正的依靠、堅守和陪伴。我也要做個文明崇德餘姚人!
今天,老師讓我們看了普法微電影,看完我深有感觸。
其中一幕印象深刻,說的是學生去買小店的三無產且過期的辣條來吃,結果上吐下瀉,住進了醫院。
在我們生活中,有同學禁不住誘惑,經常拿零花錢買小賣部的三無產品,這些三無產品都是含有致癌物的,長期儲存在我們的體內會使我們得癌症。曾經有位同學吃了小賣部的冰激凌,結果拉肚子了。
再說說第二個案例,從而告訴我們;沒有3C(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產品是不安全的,《消法》規定了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享有選權和公平交易權,面對商家的強買強賣行為,大家可以理直氣壯的拒絕。而且小朋友們在購買較貴的物品時,最好有大人的陪同,在購買後一定要記得索要發票,以便維權。而實例三體現了商家侵犯了我們人身自由權和人格尊嚴權。我們有權以相關法律規定來維護我們自身的合法權益。
這在生活中也發生過:
小買部的老闆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抓住兩個小女孩,說她們偷了店裡的東西,不問青紅皂白就搜她們的書包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要勇敢說「不」,維護我們自身的利益。
看了這部微電影很有意義,對我們今後的生活非常有幫助,懂得了拿起法律的武器進行維權。
六年(6)班蔡貝琳
為了使同學們放開眼界,對中外文化尤其是法制文化之間的差別有一個更為清晰、直觀的認識,並以此為契機,宣傳法制,提高同學們法律意識,法學會於11月27日晚在我校公共階一教室為大家先後放映了《阿甘正傳》、《失控的陪審團》。
本次放映重點在於《失控的陪審團》,《阿甘正傳》作為入場電影,在使同學們由西方文化的感悟認知進而過渡到西方法律認識上起很大作用。此次放映收到了良好效果,廣大同學尤其是法學會的會員積極響應,法會各職能部門能夠認真協調。為前來觀看的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放映環境。放映結束後,觀眾紛紛表示對中西法律制度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其中的會員觀眾作了進一步總結,他們認為中西審判制度的差異最為明顯,在法制觀念更為普及、法治文明更為悠久的西方國家,施行的以陪審團為主導的審判制度與中國實行的以法官為主導的審判制度似乎更能提現審判的公正,而中國的法治極有可能沿著這個方向發展,會員們感悟頗大,所以本次法制電影收到了積極效果。
我社相信,通過此次放映,全體學生定能樹立起更好的法制意識,並培養更高的法律責任感。廣大會員能夠進一步深化對法及法律制度的認識。
在星期二下午,我們五(3)班觀看了兩部微電影。其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字之差》。
故事的情景是這樣的:一位從外地到崑山來打工,他每天工作都很認真。兩個月下來了,到了發工資的時候了。他兩個月的工資應該是三千,而老闆卻只給他了一千,並拿出一張紙作為欠條。
就在某一天,這位男子急需用錢,就到了老闆那裡去要工資。誰知,老闆卻只給他了一千,男子向他辯論,老闆一直堅持的說只欠他一千,拿出欠條,確實只欠一千。其實,應該是欠兩千的,可是,老闆在寫欠條的時候沒有把「還」寫上去。
那位男子就去了調解院。可是,老闆還不知悔改,去收買了一位路人,要路人證明他確實已經把工資全部發了。由於那位路人膽小,聽說當證人還要簽字。就找到了老闆想要辭退這個任務,並表示錢也不要了。經過再三的思考老闆還是選擇了主動去承認錯誤,並表示,一定會把工資全部發給那位男子的。就這樣,一個小故事結束了。
其實,這個故事發生的原因只是欠條上的一個「還」字而已。往往有的時候,就因為一個字,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事情。當然,故事中老闆的做法也是不對的,既然別人到你這兒來工作,就應該發給人家應付的工資。看了這個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人做事就一定要誠實,不能因為要站一點小便宜卻丟失了你做人的本分。
今天,我看了一個公益短片,這個短片獲得了中央美術學院年度一等獎,作者是謝承霖,名字叫做《低頭人生》。它以動畫的形式展現了手機帶來的危害,現在,很多的人太過於依賴手機,但是,人們有沒有想過,手機會給社會、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可預測的災難。
在這部短片里,有人邊走路邊玩手機,撞到了電線桿上;有人迷上了自拍,邊走邊拍照,出了交通事故;有的醫生,在治病救人時玩手機,心不在焉地把針扎錯了位置;甚至有消防員,在高樓下接逃生的人時玩手機,導致很多人喪失生命。 雖然片中的例子有點誇張,但它給我們的啟示卻很深刻。我覺得,手機雖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可是因為它,人們缺少了面對面的交流,變得冷漠了。
很多爸爸媽媽,只顧自己玩手機,連與孩子溝通、陪孩子玩耍、談心的時間都沒有,嚴重影響了家庭的和睦與幸福。 所以我認為,如果每個家庭的爸爸媽媽不再沉迷手 機,能夠多一些時間陪孩子,家庭生活一定會充滿更多的歡聲笑語!如果更多的人不再依賴手機,我們的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
「生命屬於我們的只有一次,而且是短暫的。」生命是唯一的,是寶貴的,世界因有了生命而變得更加精彩。而每起安全事故的發生卻將人的生命推到懸崖邊上或者是深淵。
而每一起事故都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正如「海因里希安全法則」所說,每一起重傷、死亡或者重大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起輕傷或者故障,而這29起事故障和輕傷的背後則有300起隱患或違章。安全並非不可捉摸,只是我們不夠重視,「海因里希」法則就說明了安全事故其重要的原因,一起安全事故的的發生一般有兩種原因造成,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可見安全的重點方向和實施對象還是在於人自身。
通過此次的'學習,讓我明白在工作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設備狀況都不能倉促應對,都需要多方面考慮,如需作業的現場設備運行狀況及環境,需要做哪些措施,並根據現場作業情況制定詳細的安全作業方案,確保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作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必須時刻保持警醒、互相監督,聯保、互保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切實落實好每一條安全措施。如遇突發事故要能舉一反三。其次是個人的工作狀態和責任心,我們每個人都要能合理的安排好自己作息時間,以保持每天能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狀態。而作為企業的一員我們也有責任對發現的安全隱患需及時上報,把安全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為無論從事任何作業環境提供一個良好的保證。
早兩天在網上看了一部微電影——《心的聲音》,是田家炳中學的學生拍攝的,讓我感觸頗深。
石林是一個盲童,他對生活有渴求,不放棄,還能夠去幫助別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高潔有一次考試沒考好,便一個人躲在了她發現的「秘密基地」里。她在這里碰到了一個小男孩即石林,卻根本不知道對方是一個盲童。石林告訴她:「幫助他人就等於幫助自己!」這讓高潔觸動很大。
當高潔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一個錢包,裡面有6000多元現金,她的第一反應是,失主應該很著急,於是她在原地等失主回來尋找錢包,她等了很長時間,甚至耽誤了回家寫作業的時間。最後她等到了錢包的主人,在確認無誤後,把錢包還給了失主。
失主知道高潔的姓名後,寄了一封感謝信到高潔就讀的學校,表揚她拾金不昧的雷鋒精神。爸爸媽媽也沒有再為成績的事責罵高潔,而表揚高潔做了好事!
正如石林所說,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我們要樂於助人,盡所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從中收獲感恩和快樂。
今天我們在英旗看了一部微電影《賈二賣杏》。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主人公賈二院里的杏樹結了杏,然後他拿去賣。賈二賣得非常不順,第一位老奶奶問杏是甜是酸,賈二轉了轉眼珠,說是甜的,結果老奶奶不要;第二位老爺爺也一樣,賈二騙老爺爺又沒有得逞。後來,賈二對第三位顧客壯漢說杏是半甜半酸,壯漢更不要了,賈二最後只好沮喪地回到家中。
這電影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人要誠實,不能說謊,要實事求是。因為如果你欺騙了別人,自己肯定要遭報應的,就像賈二一樣,最終一個杏都沒賣出去。所以我們一定要做誠實的人。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並沒有保持住誠實,這讓我感到十分羞愧。上個星期一,我們在班上舉行了數學小測。同學們都在動筆「沙沙沙」地寫,這時,一道難題「堵」在了我們通向一百分的道路上。突然,我的同桌,數學課代表眼睛一亮,嘴巴一咧,馬上動筆寫起來。我絞盡腦汁地想,就是想不出來,怎麼辦?一瞬間,一個壞念頭從我眼前閃過——抄他的!於是我抄襲了他的。後來,試卷發下來了,我的分數達到了姥姥的標准,考了個滿分,但是不知為什麼,我的心中就像有一塊大石頭似的,始終放不下。這讓我第一次感到了失去誠實的滋味,也讓我不再犯這低級錯誤,因為這樣良心並不好受。
看了今天的影片,想起我自己的往事,我又一次感受到,誠實是多麼的重要啊,千萬不能失去它哦!
微電影《禮物》講的是一年一度的教室節到了,同學們都給老師送禮物。有些人為了想要成為班幹部,就送一些很貴的禮物,讓老師對自己產生好感。可是老師卻拒絕了,她說「禮物只是表達感情的,卻不是達到個人目的的。送禮物只有自己做才能表達感情。這些禮物我放在這,下課你們領回去吧。」接著,老師給每個人發了一個文具盒。大家深受啟發。
微動漫《石話石說》講的是一個人和一位大老闆談話後,老闆忘帶了公文包,這是,公文包里跳出了一個惡魔,說他的辦公室太簡朴,只要把老闆公文包里的錢拿走,這辦公室就是金碧輝煌的了。可是,正當他要拿公文包的時候,從公文包里有跳出一個小天使,她說「不能拿!這是別人的東西,要歸還,不要被錢迷惑了!」惡魔不服輸,與天使打了起來。過了好一會,天使用一塊石頭要壓住了惡魔。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三國時東吳孫權派蘇州才子陸績到廣西任鬱林郡太守。此人為官清正廉潔,愛民遠錢,兩袖清風,任滿返鄉要經過一段水路。陸績隻身乘船,因身無長物。船夫說:「恐船體太輕,遇風傾覆,要有重的東西放上啊!」陸績聽了,便搬了一塊二米高的大石頭壓船平安返里。抵家後他將此石作為紀念物置於庭院中,稱為「兼石」。
這兩個故事講的都是一個道理:不要被錢誘惑了。
周五,老師讓我們回家人一看一部微電影,看完後並寫觀後感。微電影可真多呀,我始終拿不定主意該看什麼。最後,我的目光落在了《因小失大》這部微電影上,於是,我便迫不及待的看了起來。
這部微電影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由於一直玩電腦,當他交電費時發現電費很高。這時,他又恰巧遇到了一個朋友,他的朋友告訴了他偷電的方法。於是,他回家試了試,果真管用。可是有一次,他忘記倒轉了,最後在交電費時被查了出來。要被拘留五天,並罰款500元。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貪圖小便宜,是會吃大虧的。別為了眼前一時的利益,而不顧後果如何。
在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因小失大的例子。每當超市打折促銷時,人們為了貪小便宜,就會一大堆一大堆的購買。結果買回去的零食由於太多,根本來不及吃,最後過起了,又只得全部扔掉。買回來的紙更是毫無節制的使用。這些都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這部微電影告訴我們,千萬不能一心只想著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的禍患。
吉岡雙葉對田中洸懵懂的、強烈的、勇敢的愛。
曖昧的晚風,迷濛的黑夜,希望永遠走不到盡頭的堤壩,前面走著的覺得只差1cm卻像永遠也夠不著的存在的擁有可愛的發後際的男孩,不自覺升溫的臉頰,不知道該往哪兒放的雙手,撲通撲通跳動得越來越快的心,和再想一秒再害怕一秒再這么走下去一秒就會忍不住落淚的眼眶,在他說了那句「會害怕」的時候,全部防線就被攻破。
就像那天一起看日出的天空,讓人分不出是深夜還是黎明的天空一樣,洸,你總讓人分不清是溫柔還是冷漠。你說,我也讓人分不清是懦弱還是堅毅,但是我知道,此時此刻想走進你內心的這份心情,很堅定。
我是體會不了你曾經的艱苦歲月的心情,可是我盡力想去了解啊,這才不是沒意義的事情。我可以一次次重來,也是花了很多力氣,沮喪過,迷茫過的啊。你可以再找有意義的事情,就可以了,哪怕1%,10%,哪怕機會很渺小很微弱,但一天天一點點積累起來就足夠了。你可以笑,可以哭,可以再尋找自己的夢,有誰阻止你,都有我在前面披荊斬棘替你除掉他的!
田中老師說,我想你打開的那扇門,不是鎖上加鎖,而是壓根就忘了裝上門把,可是這么想走進去的我,也沒有害怕,我一定會用力地把它撞開!不單單要把它撞開,不單單要走進去,我也要把你帶進來。
這外面的晚風,這外面的美景,這外面所有愛你的人,你看,不單單他們把你烙印在了心裡,你也把他們烙印在自己的心裡了。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Ⅱ 微電影暖心觀後感
那些年,我們還稚氣未脫,純真的像是一張白紙,一個人,一條微信,就可以那麼簡單的撩動我們的心弦,時常想起,不時懷念。
青春的歲月總是無所顧忌的,我們可以通宵的和德瑪西亞並肩而戰,我們也可以一整宿的趴在宿舍的陽台上思念著心愛的姑娘。青春年少,我們都擁有著彼此的美好。
然後,我們畢業了,有些同學選擇繼續完成學業,但是更多的同學走向了社會,帶著一種對美好未來的幻想和些許的不安。一群從未接觸過現實社會的孩子們,將在企業中慢慢的成長、慢慢的成熟,慢慢的學會了擔待,慢慢的變成了精英。
轉眼10月,最新一批應屆大學生已經畢業4個月,回首在學校的日子,彷彿就在昨天,卻再也回不去。
看完視頻你會明白,成長中所付出代價,我們都不能倖免。
又是一年校招季,也許此時此刻的你在忐忑什麼,在憂心什麼,沒關系的,人總要學著長大,不管是在生活上、情感上還是事業上,做出自己的選擇,成就更好的自己。
送給已經畢業和即將畢業的所有人!
Ⅲ 觀看感恩助學金微電影的觀後感
昨晚在老師的要求下去大禮堂看了這部電影。一般來說像這種題材的電影我是不會看的,因為我不想流淚。且在猶如電影院的地方看電影,效果更驚人,更具感染力,更讓我完整的把這部電影看完了。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拉琴少年的成長故事,它是一部反映普通人微小情感的「小」題材電影。
這部電影中給人印象深刻的人也就只有幾個,其他的人在電影里連名字都沒有,足以說明他們的主角地位。
首先肯定先說的是影片的主角——劉小春。春是個很有音樂天賦的沉默少年,他純朴善良,感情纖細,小提琴一直是他最喜愛的表達方式。他的父親劉成是一個普通的廚師,深以小春為傲,對兒子寄予深切期望和天真的野心。於是他們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北京。
春剛到北京時就被時尚女郎莉莉所吸引,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成了朋友。對於春而言,他在莉莉的身上也許折射了他其他的感情,親情或愛情?
小春對他的第一個老師——江老師的感情也是不斷變化的。一開始認為江老師很是驕傲,桀驁不馴,傷感寡歡,不易相處,且生活不能自理,總是打斷他的練琴讓他做雜工,春認為江老師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的教他練琴。但後來他與江老師的關系在春純朴的影響下漸漸改善,最終當他爸要春改拜余教授的門下時,他們的感情爆發了,那曲小提琴鋼琴合奏曲震撼人心,充分表現出了他們的不舍之情。春對音樂的熱愛在被迫離開江老師後消失了,沒有音樂的寄託,還要琴有何用?這時,春把音樂的寄託轉嫁到莉莉身上,將琴賣掉而買了件貴重裘皮大衣送給莉莉。結果不重要,這種過程是春渴望留下記憶的唯一方式。
即使春用他的方式抗議過,但最終春在莉莉的努力下仍到余教授那學琴。小春在余教授的掌控下繼續追尋成功的路程。這位新老師嚴格、苛求,擺布控管,特意將小春和他得意女弟子林雨湊在一起,讓兩人競爭。林雨對春懷有敵意,小春的心在這段時間里受到的沖擊很大。在這段辛苦的過程中,小春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卻越來越緊綳,兩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比賽的前夕,余教授終於指定小春參加選拔賽,而不是林雨。他甚至泄露給小春一個將影響他一生的秘密——劉成並不是春的生父。在激動發泄過後,春對劉成的感情很是復雜,在得知劉父要在比賽當晚走,他的不舍及感恩之情都噴涌而出,他願意放棄比賽和劉父一起回老家,雖然他被暫時勸阻住了,但在林雨的刺激下,他最終去了車站。劉小春在火車站拉小提琴拉琴喚父的場景,好感人。
劉成,一個為了孩子的未來費盡心思的父親,即使孩子不是他親生的。小春在少年宮的比賽排名第五,對劉成來說,這象徵兒子大好前途的第一步。經過不懈努力,劉成終於讓江老師同意收小春為學生。劉成打工以支付小春的琴課學費,一趟偶然的送餐差事中,劉成聆聽了接受滿堂喝彩的一位年輕演奏家的演奏。他登門拜訪後者的恩師,高雅的余教授,並說服了他傾聽兒子拉段小提琴。其實我在電影里總是看到他對人卑躬屈膝的,對他的印象並不好,但我知道這是這個社會的氛圍所致。在這個舉動的背後是他為孩子無私奉獻的精神,這點又讓我非常感動。在余教授說他可能成為春成功路上的阻礙後,他又無悔的要回鄉下去,這點讓我對他的敬意達到了最高點。他值得我們尊敬。
江老師,在劉父想要為小春換老師時,他非常的理解劉成的心情,所以他說:「我可以給你音樂,但不能給你成功。」當他說出這句話,他便贏得了我的尊敬。他與小春的合奏非常感人。最後我可以說,他,是一個好老師。
林雨,在這部影片里相當於一個反派,她對小春言語刻薄,舉止挑釁。最後在決定小春為參賽選手之後,為了讓小春放棄比賽她拿出了余教授買的一把琴——之前小春賣的那把。於是小春追到了火車站,而她得償所願參加了比賽。她是個為了成功不折手段的人,但你說她錯了嗎?不,她沒錯,她只是把小春不知道的事實擺在他面前,她只是推了小春一把,讓他下定決心。成功是她的選擇。
余教授,我對他的感情挺復雜的。余教授很清楚,過多的商業演出會毀掉音樂天賦,所以在洗手間的感悟是余教授無奈的呻吟。他已經無法去改變這種格局。當他發現春的天才時,他想在春的身上實現自己的遺憾,所以他把春的身世告訴了春,想用這段心酸的感情來充實春的感恩之心,從而演奏出他希望出現的音樂。可惜,他的目的只達到一半,春將這顆感恩的心奉獻給了父親。余教授只能繼續聆聽他那冰冷沒有靈魂的琴聲。而那把琴就讓我對他的感覺復雜起來,人果然還是為了自己的。
莉莉,美麗俗艷,有點玩世不恭,張喬做致,忽而並懷,忽而嗔怒,轉換之間了無痕跡。在她美麗面孔下有著一個戀愛中包養女人的焦慮和不時受男人欺騙的傷心失望。熱情如火,變化如風,敢愛敢恨,做事有擔當。當她知道那件大衣是小春賣琴所得時,她二話沒說就開始湊錢,並親自去余教授的課堂,求余教授再給小春一次機會。她的美麗,她的個性,都讓人印象深刻。
整部影片中音樂貫穿其中,在適時的地方畫龍點睛,烘託人物感情,感恩是影片的主題,它融入到了音樂中。
在北京站,春用感激之心演奏了樂曲,整個車站都被他的音樂所包圍,所有人都被音樂所感染留下眼淚。
我想在成功和親情的選擇上,我們很多人都難以放下。所以小春是位巨人——感情上的巨人。
真實的情感,是給予,而不是所取。成功其實是種所取,江老師給予了音樂,余教授想所取成功。劉成的付出獲得了最真摯的音樂回報,我們是不是應該為家人做些什麼呢?從這部影片中我們應該學會感恩,不管是對父母還是朋友。
Ⅳ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老男孩》觀後感:
80後的那個年代,是自己揮霍不去的記憶。看著電影《老男孩》,喚起那封塵的記憶。還記得片尾的那句話:夢想這東西和經典一樣,永遠不會因為時間而褪色,反而更顯珍貴。
兒時的玩伴都不再年少輕狂,為了更好的生存,像螞蟻一樣不停地的爬行,不曾停歇,留下一串串腳印。
回想起兒時,臉上總是不時的閃過那絲不經意流露的微笑。《老男孩》那些趣事,是我們最珍貴的記憶。生活就像幻燈片一樣,一閃一閃,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心情不同感受。曾經朦朧不懂事的少年已成長,為了生活,社會改變了我們,我們也在影響著世界。
真實的自己只在一個人的時候才顯現,看著鏡子里的自己,露出苦澀的笑臉。曾幾何時,誰知道需要這么做作,隱藏自己的感受,時刻保持禮貌的微笑。
青春是美麗的,《老男孩》里有太多我們這一代人的縮影。然而縱使青春再美麗,可我們註定回不去了。
Ⅳ 一封觀看科普微電影的觀後感,大約800字
科普影片觀後感
11月13日晚上,在教學大樓觀看了科普片《宇宙與人》。這部影片科學地介紹了宇宙的起源地球的演變、人類的進化以及人類認識、探索宇宙奧秘的過程。影片從普及科學的角度有其積極的社會意義,從科學的角度展示物質的衍生過程,將宇宙的產生、發展以及生物進化過程-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我經歷了6驚心動魄的視覺享受和盪氣回腸的心靈震撼之後,真叫人感慨萬千。我們作為新世紀的一代大學生,必須注重培養自己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的頭腦,以人文精神陶冶自己的情操,做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
比起整個宇宙的歷史,人的生命是短暫的,猶如劃過夜空的流星一樣轉瞬即逝,是選擇碌碌無為還是選擇充滿追求,是每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時刻不忘的問題。前者的命運,直如同一顆宇宙塵埃,在生命終結的一剎那,將無聲無息地消沉在這無邊無際的宇宙之中。人應該對生命充滿熱愛,對生活充滿希望,充滿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暫的生命在瞬息之間迸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2.
我在一樓觀看了神奇的立體電影,戴上「眼鏡」,電影里的一切好像就在我面前,顯得十分刺激。電影講述一隻小海龜的成長經歷:在海島上,這只海龜一出生就被鳥兒抓走了,後又因兩只鳥兒的互相爭搶僥幸逃脫掉入了海里。在海里經過一番曲折,最終帶著它的伴侶回到了海島,產卵,孵化出新生命。
我上了二樓央走廊邊上看見了許多同學的美工作品,它們的材料各不相同,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彩泥……他們的作品豐富多彩,格外美觀,有的用陶泥做出了一架纜車,有的用橡皮泥捏出了煙囪和木樁,提醒人們保護樹木,……這些作品都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別有一番風趣啊!
走進機器人展廳,那真是大開眼界啊!有會走迷宮的機器人,有會彈鋼琴的機器人,等等,這些機器人會幫人類干許多事,人們辦不到的,它能。讓我充分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魅力,使人留戀往返。
這真是一場一應俱全,別開生面的科普展。
今天,我與鄭楊銘一同前往紹興科技館參加「防震減災」科普展。
走進大門,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以磁做成的浮空地球儀,貌似是自動轉動的。
在二廳,科普版上舉了幾個我國大地震的資料例子,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汶川的和青海的還有唐山。
資料牆上所舉例的內容看了哪一個不讓人傷心不已?千千萬萬個我國同胞因大自然無情的地震,被房屋被群眾壓得慘不忍睹。接著往裡面走,唐山地區的老百姓,沒有工具只能靠自己無力的雙手進行挖掘。我們在大自然的面前顯得那麼渺孝脆弱,何嘗不一起來保護它呢?
在悶心沉思的過程中,刺耳的喇叭聲打破了集中的思想:「3D電影就要開始了!學生免費!」我運氣還是不錯的,來一次就有電影看— —
3D電影果然與眾電影而不同,電影里的畫面好像要沖出來一樣。
這部電影講述了由海地地震誘發的災難到大陸,影片中一輛法拉利,在災難中瘋狂飈車,最終撞破。
Ⅵ 紀錄片導演闡述怎麼寫
請問大學生作業紀錄片的導演闡述怎麼寫 呀
推薦QQ閱讀裡面的一本書,裡面的一些文字也許對你有用。
紀錄片導演闡述怎麼寫
這個你得問干這一行的
求一篇紀錄片導演闡述
我們的論文話題為《商業電影為什麼這憨受歡迎》,要求論文1000字,最好星期一晚上前得到答案。拜託大家大腦轉得快的人幫忙了
「導演」一詞的由來?
導演1,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橋局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2,好的電影和好的導演是分不開的。下面的幾位,都可稱得上是電影界的「大腕」 張藝謀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最初擔任攝影。他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中的攝影,以追求畫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徵性,而廣受贊譽。1981年獨立執導《紅高梁》,之後連續導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等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入圍國際重要電影節,有的獲大獎。張藝謀的作品的突出特點,是那種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張藝謀電影在風格和語言上不斷探索、創新,代表了新的電影潮流的崛起。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47年誕生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個電子計算機專家,其母是位頗有造諧的古典樂典演奏家。斯皮爾伯格自小便喜歡冒險與幻想,又勤於思考。1971年,初出茅廬的斯皮爾伯格僅用十天就導演了他的第一部電視片《決斗》(《Duel》)。這部成本僅為30萬美元的片子在歐洲上映時竟為環球公司賺了幾百萬美元,令圈內人士刮目相看。 不久,他又指揮著一支龐大的攝制隊伍和一條任性的機器鯊魚拍攝了他的首部鉅制《大白鯊》(《Jaws》1975)。從1977年開始, 陸續執導了和製作了《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Gremlins》1984)、《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敏團讓1985)和《印第安納·瓊斯》系列(《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Moon》1984、《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等諸多巨片。這些影片都以充滿幻想的或拿故事情節給觀眾以前所未有的離奇感受,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令斯皮爾伯格在美國幾乎家喻戶曉。同時,他也被提名為奧斯卡獎最佳導演。進入90年代,他更是馬不停蹄,舉措驚人。拍攝了影片《胡克船長》(《Hook》1991)、《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之後他又推出一部與《侏羅紀公園》風格迦異的寫實抒情的人文黑白片《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在該片中,流淌著尤太血液的斯皮爾伯格用史詩般的鏡頭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戰中德國納粹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慘劇搬上了銀幕。斯皮爾伯格明知冷肅的題材、沉重的主題不被票房看好,但敢於冒險的他卻拋棄了最拿手的玩意兒——電影特技,而採用了黑白底片與手提式攝影機。終於,斯皮爾伯格戰勝了挑戰,他以深沉的 *** 拍出了......>>
紀錄片專業影評怎麼寫 為了藝考! 急啊!!
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紀實性,紀錄片的本性應當是客觀物質現實的復原。在紀錄片的創作中,集中反映不經人為控制的敘事結構,堅持紀錄片的紀實本性,並不排斥可以擁有其他屬性,如藝術性 政論性 文學性 哲理性等,但他們都服從於紀實性,而且通過紀實性來表現。通俗點說,紀錄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環境 事件真實 真實反映生活的新片種,客觀反映 極少有編導主觀色彩。但是無論這部電影反映的一系列屬性,前提必須真實。
那麼該怎麼評紀錄片吶?在這里向大家講一個固定格式套路:結構——真實性——畫面——色彩,如果你按這個套路走的話,即使你語言不夠華麗,分數也差不到哪去,不會看著很亂,沒有條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紀錄片的分析中,把握長鏡頭是非常重要的,長鏡頭伴隨紀錄片至始至終,通過長鏡頭記錄特寫畫面,用中景全景對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 烘托氣氛,從而闡述現實意義,比較成功之處。
而藝術片因為不是重點(不是重點不代表不會考)在這里不多說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記錄片差不多:結構——畫面特點——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個真實性。除了上述,藝術片需語言優美,詞彙華麗才能體現其藝術性。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 *** 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 *** 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 *** 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 *** 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礎,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 *** 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導演個人經歷是如何影響其個人風格的 100分
詩意的女性視角與人文情懷
——談楊陽導演的風格
「風格即人。」不同的導演有著不同的風格,從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差異與特點。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導演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對社會、人生、藝術的思考和態度,他
的審美意識和表現手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品的格調、品質與風格,成為導演思想與人格的體現。女導演楊陽的《牛玉琴的樹》、《午夜有軌電車》、《牽手》等作品不僅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且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她始終深切地關注現代中國轉型期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生活,用嚴謹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依靠自身細膩、敏感的女性特質和女性意識,真實深刻地揭示當代中國普通家庭夫妻之間精神形式及物質形態的愛情生
活,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理想與現實中的矛盾。她的作品富有時代感、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作品中滲透並流露著強烈的女性意識和人文關懷,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
一、深切地關注當代中國的現實人生,用嚴謹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藝術地反映當代中國普通家庭的生活無論是《牛玉琴的樹》、《午夜有軌電車》,還是《牽手》,我們都可以看到導演楊陽對中國當代人們現實生活的密切關注和她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在《牛玉琴的樹》創作體會中,楊陽說她被在西北沙漠中種下2萬多畝綠樹的牛玉琴深深感動,她與編劇一起來到荒涼的毛烏素大沙漠,找到牛玉琴的家,與牛玉琴整整談了三天三夜,楊陽說:「當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時候,我怔住了。我握著她的手,心裡有一種強烈的震顫,那不是一雙女人的手,它甚至比男人的手更硬、更粗糙,我握著它好像抓著一根木棍。那一瞬間,那種陌生感、那種仰視的感覺頓時消失。我們面對面地交談,心與心地交流。」站在這片廣袤的沙漠上,看到牛玉琴和她的一家種下的萬畝綠樹,楊陽淚如泉涌,這些生———落在沙子上,死———埋進沙子下的人創造的人間奇跡,使她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堅韌和壯烈。此時她終於找到了多年來期待的一個故事:將生命的輝煌升華到悲劇性的程度。於是她用一種介乎於紀錄片和故事片之間的手法,去講述牛玉琴這個人和她一家的故事,這就有了《牛玉
琴的樹》。楊陽認為對劇本所描寫的生活的深入了解和感受是拍好一部戲的關鍵。楊陽與《牽手》作者磨劇本長達4年之久。她與編劇一起深入到中關村,采訪高科技領域的成功人士,又參加婦聯主持的「婚姻與家庭」討論會,了解當代年輕人的婚戀態度,由此確立了男主人公事業上和情感上的位置,以及對第三者身份內涵的重新界定,從只講女人受感情傷害的故事,擴展到探尋當代人心靈深處那隱秘的傷痛。楊陽認為「在人們不再為衣食溫飽奮斗的年代,豐衣足食後的人們是可以為情而死的,這是一種絢麗的殘酷,一種無奈而深刻的悲傷」。正因為楊陽在劇本階段的深入參與,才使該劇有了一個新的飛躍,為日後《牽手》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楊陽的作品中流露著強烈的女性意識和人文關懷,解構以男權為中心的傳統文化觀念體驗,探索女性意識,找尋屬於女性的生命視野。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詩意而藝術地再現了生活「在文藝作品中,藝術家們對構成作品各種因素的處理方式,他用各種可能的媒介因素來表現他所認為重要的問題的獨特表達法,就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①楊陽通過塑造當代生動鮮活的女性形象,描述她們平凡的生活,她們的痛苦、歡樂、幸福、不幸,對理想的追求,對生活和愛情的態度,女性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其作品有著強烈的女性主義精神和女權主義色彩。
作為女性導演,拍女性題材,強調女性意識,為女性去仗義執言是無可厚非的,可楊陽在女性視野下,客觀公正地理解男性,從人性的角度去評判男性過......>>
一部環保主題紀錄片的策劃案
《電線的災難》
——地球二十年後會升高三度溫度,人類將在再二十年後全人類滅絕。——詩人村子
不是嚇你
地球的黑夜在白天出沒
地球的七月將替換春季
到底喜馬拉雅聖山上的水何時流干
乾枯的長江上豎立著幾座發電站
用於乞丐們逃荒作用
我坐在家裡電腦前
看著這吞人的機器手
卻停不下來
停不下來的死亡
從身後一步一步逼迫
一步一步逼迫我們講出真心的話
一步一步緊逼我們將來滅絕的事跡
一片沙漠上
哪片從你身上掉下來的骨頭
拿給小孩子們充飢
電線你不如此刻殺死我
省的地球去動手
省的他自己都要疼痛老半天呢
媽媽
媽媽
媽媽
救我
救起一個孩子
救起就算一個孩子
(還未受到污染)
論述第五代導演的藝術風格
「第五代導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其中張軍釗1983年的《一個和八個》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而後陳凱歌接連拍出《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壯壯拍出《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吳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
1989年張藝謀捧出了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紅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電影導演
張藝謀 陳凱歌 黃健中 黃建新 馮小寧 馮小剛 陳國星 賽夫 麥麗斯 陳家林
電視劇導演
張紹林 潘霞宋 昭楊陽
紀錄片導演
蕭同慶 嚴冬 陳曉卿 吳文光 洪宇魏 斌童寧 徐小惠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 張濤 李卓玉 徐小惠 張越 洪眉 柯偉兵
短片導演
鄭浩 李耕 耿英傑 吳爾善
車徑行的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劇名主要演員備注1997年《話說香港基本法》/50集大型電視系列片1999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賀歲劇/《中國海疆萬里行》/30集大型電視系列片2000年《紅色跑車》/電視連續劇2001年《城市獵人》/20集電視劇/《李雙雙》/多媒體劇/《一江春水向東流》/多媒體劇2005年《土地和農民的故事》/電影2005年《下一站是幸福》劉濤,吳曉敏,王姬,萬美汐24集言情倫理劇2006年《定軍山》多媒體劇2007年《殺出絕地》又名《紅星1935》王亞楠,郭金,杜雨露,蓋麗麗22集歷史戰爭劇2008年《白雪皚皚》藍燕,劉濤,史蘭芽,張巖28集 *** 動作劇2008年《三個女人的秘密》伊能靜、王亞楠、葉青青、鄭雅文22集愛情懸疑劇2009年《念恩橋》劉濤,佟瑞欣,賈雨萌,張彤31集戰爭情感劇2010年《一諾千金》電視連續劇2011年《夢的密碼》徐冬冬、孫榮參電影短片2012年《族魂》黃海冰,戴嬌倩,小李琳,葉鵬23集主旋律勵志電視劇2012年《國寶疑雲》 顏丙燕、李菁、田亮懸疑動作電影2013年《我想結婚的時候你在哪》 郭品超,周秀娜,周韋彤,瞿穎都市情感電影 2013年《唐代詩詞故事108部系列微電影》程媛媛、顏丹晨、周韋彤、王茜、鄒兆龍、鄒黎霞、楊欣、盧金聰微電影2013年《走向法治國家》大型政論紀錄片2014年《時間都去哪了》 郭品超、楊紫、焦恩俊、高雅軒青春愛情影片作品 時間名稱2012年主編《中國電視劇導演闡述》第一卷2013年主編《中國電視劇導演闡述》第二卷2014年出版《中國電影備忘錄》
永遠的影片簡介
拉雪茲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美麗、最知名的公墓之一,此處是一批來自世界各地且在不同時期極富才華的藝術家的安葬地,如女歌手伊迪絲·琵雅芙, 作家馬塞爾·普羅斯特、 搖滾歌手吉姆·莫里森、作曲家肖邦至今仍受到世人的景仰。另外還有一些已經淡出人們視線的藝術家,偶爾也有少數仰慕者前來拜祭。在《永遠》中,從人們的眼中我們看到的是神秘、平靜而又美麗的墓地。很多人都與自己的愛人一起前來膜拜死去的藝術家,有的人在所崇拜的藝術家的墓前留下自己的書信,有的則獻上一朵花。敬慕者們在一起談論藝術和生命中的美麗,墓地也反饋給他們生活的靈感。獎項:2007年HOTDOCS導演傑出成就獎2007年HOTDOCS觀眾票選TOP102007年美國Full Frame紀錄片節靈感大獎2006年萊比錫國際紀錄片節評委會大獎2006年荷蘭烏特勒支紀錄片節最佳紀錄長片、最佳剪輯提名2006年荷蘭電影局水晶電影獎(荷蘭電影基金會為鼓勵荷蘭紀錄片行業的發展以及普通民眾關注紀錄片而頒發給那些發行後在院線售票超過 1 萬張的荷蘭紀錄片的獎項)提名:2006年荷蘭電影節最佳剪輯獎2007金玫瑰蒙特勒藝術獎導演闡述每一次,偶爾回首,一個畫面,一次邂逅或是一個電影場景都會非常的感動我,而且它們總是會永遠停駐在我的記憶里,然後便成為了一個拍電影的催化劑。在(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的一個村子的墓地,帶著壁龕的牆,花兒,陽光,在凳子旁的一個轉角,壁龕的對過:70多歲的露西亞,她正抽著煙,一邊哼唱著。當她打算要離開時,我向她走過去。「不,我通常都不抽菸的——只是在這里,跟我丈夫在一起的時候才抽點」,她哼唱的歌是根據詩人加西亞洛卡寫給德洛麗斯的「La Parrala」,一個非常有名的「 cante jondo 」歌者。在一個小本子上我不停地記下這樣一些特別的邂逅,我寫下我們會面的日期:1996年10月,「在一個黑暗的舞台上,La Parrala和死亡對話」,露西亞小聲地說,「當我吟唱時,我是為我的丈夫而歌。。。如此精彩的抒情詩,如此有震撼力的音樂」 。和露西亞的這個場景一直縈繞著我,也可能是因為和那樣一些永恆的主題緊緊相連,並讓我沉醉其中:關於愛和死亡的無解之謎。當我98年去巴黎參觀拉雪茲公墓,我看到一個年輕的女人是如何把一束紅白相間的花兒放在肖邦的墓前。在喬治·梅里斯的墓前是一個女孩的護照照片,照片背面寫著:謝謝!佩爾·拉雪茲,這些也同樣寫進了記錄了我的無數次邂逅的小本里。當想起死亡這個話題,在我心裡的露西亞,還有拉雪茲公墓那些留存內心的寧靜和美,便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我只是想去做這樣一個影片稱頌愛以及對死亡呈現一個寧靜的視角。這個影片是關於「美如何讓我們永得安慰」。一個人的《永遠》郭小聰剛剛看完「永遠」,這部片子不僅需要靜下心看,而且最好一個人靜靜地看,猶如在墓地里獨自徘徊,才能品出雋永的味道,如果從中國觀眾的角度看,也許有以下幾點不同之處:1. 「永遠」的品味格調太優雅精美了,不要說中國普通觀眾,即使知識分子階層能夠欣賞的也不會多,因為他們或者沉迷於「宏大敘事」,或者一心「為稻梁謀」,不可能像普魯斯特那樣從氣味中也能進入似水流年的沉思,所以,這部片子讓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差距,文化心態和藝術品味的明顯差距。2. 假如讓中國導演拍類似題材,他可能會注意抓拍「名死人」,因而每一個墓碑後面都會帶出一個不會短的故事,或者名人或者奇人,結果變成一個個斷片般的「樹碑立傳」。但「永遠」這部片子,由於深沉的立意,導演真正注意到了作品格調的統一性,因此,無論是已故歌手還是魔術師,他們的回憶畫面都不長,都服從於統一的情......>>
Ⅶ 微電影那片海觀後感得作文700字
媽媽的手,藝術家不像智能,也沒有軟音樂家,但不作為一絲不苟雕塑家,她的母親的手只是如此平庸。母親的手,一雙勤勞的雙手。周末,我想我的媽媽的手終於可以休息了,但她忙,但一雙勤勞的手:早上,媽媽掃地,拖地,擦桌子,擦地板......等家...
Ⅷ 寫《人生轉折點——燈塔》的觀後感
面對困境,我們常常會有走投無路的感覺。困境當前,必有拐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茫茫人海,人生起點相同;但因思維不同,所以轉折點不同,奮斗方向也不同,終點必然大相徑庭!
沒有錢、沒有經驗、沒有閱歷、沒有社會關系並不可怕。因為,沒有錢可以通過辛勤勞動去賺取;沒有經驗可以通過實踐操作去總結;沒有閱歷可以通過生活打拚去積累;沒有社會關系,可以通過交往感通去編織。
在事業上,我們會有很多的不確定;在生活中,我們也會有很多的待定。所以說,漫無目的地徘徊會更加令人無法忍受。思維上的混亂,就會造成行為上的平庸、事業上的恐慌和生活上的掙扎。一個人無論多麼意氣風發,多麼足智多謀,如果沒有選擇好轉折點,沒有一個堅定的奮斗方向,沒有一個遠大的理想目標,他就會茫然失措,喪失鬥志,忘卻夢想,甚至會走上不歸之路。
迷茫與困惑無人不經歷,恐懼與逃避無人不曾有過。如果我們不能從思想上沖出困惑、走出迷谷,實在是無顏面對人生。我們萬不可把迷茫與困惑視為自我放棄、甘於平庸的借口。生命需要自我去承擔,命運需要自我去把握,原則需要自我去度量。無頭蒼蠅找不到前行的拐點,就會迷失方向,四處碰壁;人生只有選擇好轉折點,才能尋求指路燈塔,創造精彩,演繹輝煌。
現實遠非我們所願。當優越感逐漸轉化為失落感,起初堅信的那塊金子就會懷疑是一粒沙子,憤怒、迷茫、自卑就會與日俱增。真金需要火煉!要想事業有成,鶴立雞群,就要承受世俗的非議,就要學會淡定。事業上暫時的不如意,並非定格於人生的低谷,相反卻是人生重啟的轉折點。一旦雲消霧散,內心就會點亮希望的燈塔。
人生不要活在別人的嘴裡,更不要活在別人的眼裡,而要把命運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手裡;不要說自己沒有背景,其實自己就是最大的背景。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永遠都是年輕人,要滿懷希望,勇於追求,努力拚搏。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這才是人生的博弈論。
任何人都曾有過萬丈豪情,氣壯山河,敢於上天探星、下海撈月。可經過生活的洗禮、熏陶和渲染,人生就會增加一份徘徊,充溢一絲猶豫,激盪一線挑戰。痛苦不是問題本身所帶來的,而是我們的狹隘視角所產生的。轉換視角看人生,就是自我超越。
人生就是恰當地抉擇和適時地轉折!無論什麼擋在我們面前,無論我們內心斗爭多麼激烈,我們都要積極地做出選擇,尋求人生的拐點;生活教會了我們很多,它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拐點處的選擇決定了我們未來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善於選擇去做正確的事情。拐點處需三思,不能猶豫不決,要鎮定自若,當斷則斷。就業也好,擇業也罷,創業亦然,只要奮發圖強,力爭上游,就會完成生命的承諾!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果想超越自己,就不要畫地為牢。失敗者,根於保守;成功者緣於挑戰。溫水裡的青蛙,最終必將失去跳躍的本能!經歷生活磨礪,才能看清世界上的貧富、陰亮和丑美。善於勤勉,善於思維,善於轉折,才會擁有一個燦爛的人生。
人生就像滾雪球,要在深雪和長坡中選擇自己、沉澱自己、淡定自己;散落的雪花很快就會融化,而雪球才能延時。小聰明的人得意於自己做過什麼;大智慧的人渴望於自己還要做什麼。小聰明只會有小視野和小成績,大智慧才能有大境界和大成就。在這個世界上,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瀟灑。小人物只有善於把自己放進雪球里,才能慢慢地變成大人物。
要善於尋找轉折點,以歸零思維來面對這個世界!倒出水,才能裝下水。不要以學識的清高來標榜自己,要適時放下姿態,適應環境,努力學習,迎接挑戰。放下身段,才是提高身價;暫時的俯首,終會促成未來的高就。今天取得成就的人,起初都是經歷一個特殊的轉折點,把自己沉澱再沉澱、倒空再倒空、歸零再歸零,人生才會一路高歌!
轉折點處要把握機遇,努力工作。即使別人的平台多,我們也要積極爭取,不必抱怨,人生的際遇各有不同。覬覦於別人的外力幫助而一躍千丈者是遐想,垂頭喪氣放棄自我努力者是懦夫,中正的人生態度就是寵辱不驚。即使我們走了許多彎路沒有達到別人的捷徑成就,也要用平常心對待,因為重要的是過程。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而取得的成績,才是我們一生中最甜蜜、最幸福的事情。一生中的幾十年,只要一直努力,就會有最自在的瞬間,就會有最開懷的時刻。
珍惜和努力,才知道光陰荏苒無悔!人生不要在平凡中苦惱自己,更不要在平庸中頹廢自己。路有千萬條,只有大膽地走下去,才能感受到一路的美好風景。既不狂妄自大、自吹自擂,也不妄自菲薄、好高騖遠。出身不可選擇,實實在在地妝點,才是屬於自己的幸福。
吐故才能納新,心靜才能身涼,有舍才能有得,杯空才能水滿,放下才能超越。我們一定要尋找到恰當的轉折點,看清前進的方向,敞開心扉,激發靈感,玩味人生!
Ⅸ 微電影沙畫《爸爸的肩頭》觀後感
像極了一座橋,總是努力承受艱辛的生活;像極了一座山,總是試圖撐起綠色的生命.
——題記
總以為父親的肩膀很堅強,因為它曾經倚靠了我們全家的幸福;總以為父親的肩膀很厚實,因為它曾經是我兒時的坐騎;總以為父親的肩膀很寬大,因為它曾經包容了我所有的過失.
可是,為什麼在他騎車遠去的背影中,那副肩膀卻有點佝僂,有點彎曲 為什麼我看到的是一個蜷縮的背影
我曾經扶著父親的肩膀,並把它往上提,想把它扶正.我說:"爸,您的背有點駝了."父親笑了笑說:"沒辦法,已經變成這樣了."然後,我看見父親的肩膀又回復到了那個弧度.我聽得出他話中的無奈,知道其中夾雜著一點點的酸澀和一點點的痛楚.我看著那副肩膀,那討厭的弧度.忽然間,一種酸楚涌滿我的整個鼻子.我很想哭,可是我知道我的淚水永遠也喚不回那筆挺的背影了,永遠,永遠……
記得期末考試最後一天的下午,考完試後,我要把我所有的東西:被子,箱子,水桶,臉盆等,寄在一位老師且是我的鄰居租的房子里,她租的房子離學校有一段路程.父親扛起了那個裝滿沉甸甸的書的箱子.我也抱起了那袋比我人還大條的被子.父親看見了,一手扶著箱子,把騰出的另一隻手伸了過來.這是一隻乾燥,粗糙的手.父親對我說:"我來提吧!"我抱緊了被子說:"不用了,我行的."我沒聽到父親再說些什麼,只是看見父親的眼裡閃過一絲憂慮.然後,他走在前面,我跟在後面.我一直看著父親的背影穿過喧鬧的人潮.看著,看著,突然間,我發現那副肩膀上的那個曾經令人傷心的弧度又變大了.父親總是這樣,挑起重的,把輕的留給我;挑起苦的,把甜的捧給我,把輕鬆快樂留給我,把壓力與痛苦留給了自己.我無法估量父親肩膀承受的壓力與艱辛有多大,有多重.可是,從父親對我,對這個家庭的關心與呵護中,我感受到了這份重量,這是愛的重量.這是無怨無悔的容量.
父親的肩膀,滑過了我快樂的童年,滑過了他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滑過了所有的痛苦與甘甜.父親的肩膀,還將滑過很多很多的牽掛與祝福.父親的肩膀,你累了,可以歇一歇嗎
無論歲月如何在那副肩膀上留下多麼殘忍的痕跡,我都永遠地堅信:父親的肩膀,永遠是溫暖的!
父親的肩膀 曾經有多少人稱贊過母愛?然而,又有多少人稱贊過父愛呢?在我認為,母愛是無私的、是溫柔的!而父愛也是無私的,只是多了一點兒嚴肅罷了!可是,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為了這點嚴肅而與父親「斗氣」呢?
我以前是個很愛「斗氣」的孩子,例如:別人說我的不是,我就很生氣,顯得一副怒氣沖沖的樣子;而別人誇我,我就很高興,顯得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有時候,母親叫我做家務;我不但不做,而且我有意還搞破壞……每當這個時候,父親就教育我:你應該謙虛點,懂事點,媽媽批評你,是為了你好。媽媽叫你做家務,你就當作是體育鍛煉。那樣,既可以替你母親做家務,又可以強身健體,同時還能學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父親的一番話使我受益匪淺,我在學校雖然不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但我至少要在家裡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最近,我的學習成績上去了,老師經常表揚我,父親也很高興,我心裡樂滋滋的。這都應該感謝父親的嚴格呢!如果沒有父親的嚴格,我又如何能成為好學生呢?
記得去年,我得了「腮腺炎」。這是一種流行性傳染病。而父母親不顧會被傳染的危險。幫我量體溫;我發燒了,父親就帶我到醫院看醫生;我要洗澡,父親擔心我洗澡時著涼,就親自幫我洗澡;每天夜裡他還起來觀察我的病情,有時還輕輕地問我:「好些了嗎?」
就在我生病期間,父親哪兒也不去,整天照顧我。有一次,父親本來是有一個宴會要參加的。但那時,我正在打吊針,結果父親為了我而主動放棄赴宴。那時,我才終於知道父親的心裡是多麼重要!
今年二月的一個星期天,我和父母親一起去舅舅家。由於我一整天都在上網,和小朋友玩耍,到回家時我感到很困。剛一上車,我就靠在父親的肩膀上睡著了。這是我第一次靠在父親的肩膀上,也就這時,我才感覺到父親的肩膀是多麼的寬廣和堅實,靠在父親肩膀上的感覺是那麼的舒服,那麼的幸福!
此時此刻,我才知道父親的肩膀承受著沉重的壓力、擔著那麼多的艱辛!父親是我們家的頂樑柱,他承擔著整個家的責任。而我卻這么調皮,有時還惹父親生氣,我真感到愧疚!現在,我已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了,馬上就要進入中學學習,我只有勤奮學習,以優異的學習成績步入中學,就是對父母親的最好的回報!
父親的肩膀十七年蹣跚學步,十七年風雨坎坷,無數人的關愛與我的追求同行,無數人的關心撐起了遮風擋雨的驛站。在這些堅守與支持中,最堅固最溫暖的是父親那有力的肩膀。
兒時,父親的肩膀是我的天堂。坐在那厚實的肩膀上,我可以更清晰地傾聽父親渾厚爽朗的笑聲,父親也可以更清楚地聽到愛女銀鈴般的歡笑與歌唱,因為有著堅強的支持,幼小的我可以遠離那行色匆匆的腿腳,盡覽五彩繽紛的世界,坐在父親的肩膀上就像坐在幸福的雲巔,永遠難忘那些被愛的陽光普照的日子……
童年,父親的肩膀是溫暖的避風港。因為有父親寬闊的肩膀,那些突然而至的暴雨卻成為記憶中最甜美的瞬間。躲在寬大的雨衣下,父親的肩膀為我撐起無雨的晴空,兩肩濕熱的溫度向我的面頰撲來,熟悉的氣息將充滿親情的空間填滿,因為有了父親的肩膀,調皮卻又笨拙的我才能踏過那堅實的支撐邁上至高點,體會唯我獨尊的盛氣。我是王,因為我最富有;我最富有,因為我有父親綿延不絕的愛與牽掛……
長大後,父親的肩膀是我退縮至最底線的支撐。一次次失敗後,父親的肩膀是撫平我創傷的驛站,趴在那強有力的肩膀上,慢慢感到自己的淚水被那肩膀吸收,一股無窮的力量又回到我的體內。載滿鼓勵與希望的話語縈繞耳邊,一雙大手握住我的雙肩,信任的目光植入我的血液,我感到,疲憊脆弱的心重新變得堅不可摧,名叫不可戰勝的力量在我的靈魂中遊走一一一我開始再次戰鬥了!雨水、泥水、汗水、淚水無法沖走我的信念,當我將目標握在手中,終於撲向父親廣闊的懷抱時,那是對我最大的肯定與獎賞。
現在,父親的肩膀是女兒向他回報愛意的地盤兒。柔和的燈光下,父親手握書卷,閑適地享受短暫的相聚。我用自己的手和心為父親按摩,我一定要趕走多年的疲倦與辛酸,我要讓這佝僂的雙肩重新直挺而廣闊,我要將愛的滋潤注入這為我扛了十七年重任的雙肩。父親,你是否也感受到了被愛的快樂了呢?
Ⅹ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