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微電影 > 微電影家裡的瑣事

微電影家裡的瑣事

發布時間:2023-05-23 00:05:12

『壹』 微電影《鄰居的窗》觀後觀

序:人生的苦惱,源於對生活的錯位認知和盲目較勁,生活不在別處,幸福始於關注自身而不是他人。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麼,而是我們心裡裝著什麼。

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由馬歇爾·庫瑞導演的《鄰居的窗》,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短片只有20分鍾的時間,劇中有兩條線。一條明線:一對中年夫婦的瑣碎生活;一條暗線:一對年輕夫婦的甜蜜時光。

家庭主婦艾麗,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現在她又懷孕了。

和每天圍著老公、孩子忙得團團轉的全職媽媽們一樣。

艾麗每天挺著大肚子,全身心照顧倆鬧騰又精力無限的娃,操持著永遠也干不完的家務,時常累得想發火,老公卻大大咧咧……

一天,艾麗趴到桌子底下,收拾倆娃扔一地的玩具和零食碎屑,一起身卻撞到頭……

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陪孩子們鬧騰……艾麗一臉憔悴,日子過得疲憊又枯燥,好像一眼能望到盡頭。

不久後,艾麗和老公意外發現,對面公寓新搬來了一對年輕小夫妻。

他們正在卧室忘情親熱,卻沒有拉窗簾,這邊看得一清二楚……

逐漸,艾麗和老公習慣了「偷窺」這對鄰居的私密生活。

不久後,艾麗生下了第三個孩子,她變得更加忙碌疲憊了。

周六,艾麗帶孩子們出去玩,老公以忙工作為由推脫在家。

回家後,艾麗卻發現老公正喝著啤酒,舒舒服服躺在椅子上,和朋友們開心地視頻通話,旁邊還擺著望遠鏡……

為3個孩子忙得焦頭爛額的艾麗,有點壓不住火氣。

老公卻覺得她莫名其妙脾氣差,責備她說:

「你今天怎麼回事?我整個周六都在工作,你們都在出去玩!」

艾麗滿肚子委屈無處訴說:「我寧願一天都在工作;

我今天一整天要一個人應付三個孩子,那是在動物園,還下著雪;

孩子們不是在流鼻涕,就是拉了、餓了,或者一直摔跤擦到膝蓋;

我昨晚只睡了4個小時,因為我要起來照顧孩子,還被吐了一身……」

自己過得一地雞毛,可再看對面小夫妻呢?

他們沒有孩子,經常辦舞會,盡情享樂,然後一覺睡到中午,醒來就瘋狂親熱……

他們好像永遠不用為生活所煩惱,日子過得熱烈歡快,令人嚮往,抑或令人痛恨眼下自己的生活。

生完3個孩子,艾麗已經很少和老公親熱了,看到對面小夫妻,她內心酸楚又失落……

看到老公拿望遠鏡「偷窺」對面小夫妻,艾麗更難過了,她說:

「我知道我已經不年輕了,一直以來我都很累,我的乳頭就像是一直被食人魚咬著;

不過我就是有點難過,你被他們迷成這樣,他們既年輕好看又性感……」

可生活能上哪兒說理去呢?

晚上,艾麗要起床給小嬰兒餵奶,換尿布,睡個整覺根本不可能。

聖誕節,她想簡單裝飾一下家裡,可孩子的哭聲立即把她拉回現實,3個孩子讓她操碎了心……

可對面小夫妻,卻完全不用為孩子所困。

他們通宵唱歌、跳舞、喝酒,盡情擁抱、親吻,盡情大笑、享樂……

僅是一棟樓之隔,生活卻好像隔著兩個世界。

為什麼別人都過得那麼好,只有我自己一個人糟糕的不像話?

有時候,你也有這樣的感覺嗎?

熱鬧和快樂好像都是別人的,自己的生活全是心酸和無奈。

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

直到有一天,艾麗突然發現,對面消失了一段時間的男鄰居,剃了光頭,虛弱地躺在床上。

不久後,家人朋友們一一和他告別,這個男鄰居竟然突然去世了,有人來抬走了他……

艾麗慌忙跑下樓,看到傷心哭泣的女鄰居。

她正試圖安慰,沒想到,女鄰居一眼認出了艾麗:

「你是住在對面那棟樓對嗎?

你有一個小女兒,一個小兒子,還有個小嬰兒,但願這不會讓你覺得被冒犯了,你的孩子們真的好可愛,也很搞笑;

我丈夫一直病的很重,我丈夫和我,就會望過去,看看你的孩子,應該還有你的丈夫,夜裡坐在那裡喂那個小嬰兒,真的……」

女鄰居話語里全是羨慕,隨後傷心痛哭到說不出話……

原來,艾麗和老公偷窺到的,並不是對面鄰居生活的全部。

對面年輕的丈夫,一直病的很重,他們看似盡情享樂的生活,不過是妻子想給丈夫多留下一些快樂回憶……

而這邊艾麗覺得雞飛狗跳的生活,卻是鄰居夫妻倆最羨慕,卻又最遙不可及的幸福。

他們羨慕艾麗有3個可愛的孩子,羨慕艾麗和老公結婚多年相伴相守,因為他們這輩子都沒這種機會了……

原來,那些你羨慕的人,也都在羨慕著你。

短片最後,艾麗才突然醒悟——

原來,之前自己一直把目光聚焦在生活的苦澀和委屈上,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一直都被忽視了……

她可以為老公和孩子做一日三餐,把他們照顧得健健康康。

她可以每天陪孩子玩鬧、畫畫、學習,不錯過孩子每一步成長。

老公心疼她辛苦,一個人帶3個孩子出門一整天,讓她在家泡個熱水澡好好放個假。

她和老公吵架後,老公會主動擁抱她、親吻她,努力安慰她。

老公會主動哄孩子們睡覺,陪孩子們玩。

老公也確實一直在努力賺錢養家,讓她和孩子們生活得更好……

原來他們在別人眼裡,也一直過著最讓人艷羨的幸福生活……

20分鍾的短片,卻蘊含著生活的大智慧。

我們所羨慕的別人的生活,真的只是我們幻想的別人的生活。

多「看見」自己生活的美好一面並加以珍惜,才是最為重要的。

透過窗,也許可以看到美麗的風景,也許只能看到一堵牆,也許可以透視到人性的善惡。但今天討論的這扇「窗」,卻折射出了關於生活的哲思。

《鄰居的窗》是美國導演馬歇爾·庫瑞執導的短片,2020年2月獲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獎。這部20分鍾的短片講述的是一個溫暖而又有些心酸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透過對面鄰居的窗,窺探到鄰居充滿激情的生活,嚮往不已,從而對自己繁瑣而勞累的生活更加不滿。但當她在望遠鏡中發現對面的男主人病逝,而對面的女主人也同樣通過窗戶,嚮往著自己一家活色生香的生活時,她感到很震驚,同時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生活原來也很溫暖。

許多網友認為,短片情節簡單,故事波瀾不驚毫無懸念,甚至有些平鋪直敘述,獲得奧斯卡多像獎最佳真人短片有些讓人失望。但我卻認為,短片正是通過一個尋常的故事,從普遍存在於人們生活中的現象入手,探討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戳中了觀眾的痛點,從而賦予了影片深刻的含義。

在我看來,影片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榮譽,是因為它蘊含著關於生活的三重哲學思考:

人生的苦惱源於對生活的錯位認知和盲目較勁;

生活不在別處,幸福始於關注自身而不是他人;

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麼,而是我們心裡裝著什麼。

下面,我將從這三個方面由淺入深地來解讀這部電影,並在分析過程中談談我的思考和見解。

男女主角第一次透過鄰居的窗,看到對面年輕夫婦充滿激情的夫妻生活,倆人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艷羨的神色,男主甚至發出贊嘆。接下來是女主幾近自慚形穢的不滿:抱怨激情不再,抱怨自己半夜餵奶只睡四個小時的艱辛,甚至抱怨自己年華已逝,不如對面的女主人年輕。

殊不知,她抱怨的,正是別人夢寐以求的。女主下樓安慰失去丈夫的女鄰居,女鄰居同樣羨慕地描述著她透過窗戶看到的一切:鄰居有三個活潑可愛的孩子。而自己的丈夫病得很重,他們沒有孩子。不言而喻,她的描述正與她剛失去丈夫的凄涼心境形成鮮明對比。

不難看出,兩個女人之所以苦惱甚至痛苦,是因為她們只看到別人光鮮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別人光鮮外表下的辛酸,更忽視了自己擁有的也一樣會令別人羨慕。不僅如此,她們還把別人擁有的和自己沒有的做對比,這樣一來,結果當然是「自己處處不如別人」,失望和抱怨在所難免。在相互羨慕的背後,其實是對自己擁有的無視。忽視擁有,就意味著無法享受所擁有的快樂和幸福,更談不上珍惜。

這樣的情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清明節期間,看到一句讓人淚目的話:

「你只是在家困了兩個月,而有的人卻永遠困在了這個春天。」

是啊,疫情期間,許多人抱怨宅在家哪兒也去不了,卻不曾想,對於那些與病魔抗爭和忙碌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人們來說,你呆膩了的家是他們最渴望的幸福所在,甚至,那是一些人永遠也回不去了的地方。

為什麼人們總是悶悶不樂?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那是因為他們總在盲目較勁。在影片中,女主從窗戶看到對面年輕夫婦的幸福生活後,向自己的丈夫抱怨了三件事:夫妻激情不再;自己老了;別人在狂歡,自己卻在為瑣事勞累。兩人甚至還為此發生了爭吵。

你也許會覺得這很正常,那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情景再熟悉不過,所以習以為常,甚至根本不會去考慮有哪裡不對勁兒。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女主人的抱怨充滿了情緒化,很不理智。

從表面看來,她的抱怨是因為看到鄰居浪漫而休閑的生活而發生的,其實,她所抱怨的生活與鄰居毫無關系,只是她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集中爆發。

因為:「中年夫妻激情不再」、「衰老」和「為家庭瑣事勞累」,這些要麼是自然規律所致,要麼是無法改變的日常,平心靜氣接納就好,而女主人卻怨天尤人。

這樣看來,是不是覺得女主在無理取鬧?她其實是在和自己較勁,和老公較勁,和自己的生活較勁。而且這種較勁是盲目的,為什麼呢?因為較勁無法改變她的生活狀態,只會讓她自己執拗於心靈漩渦無法自拔,更加疲憊和勞累。

作家周國平說:

所謂「人生不較勁」,就是不和自己、他人、老天較勁。

學會放下,不再和自己較勁、不再和生活較勁,才能把精力和能量用在正確的方向上,也才能得到幸福的眷顧。

女主角擁抱了傷心的女鄰居後回到家,看到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來,感到無比溫暖。一切都沒有變,只因為看到了別人的不幸,更因為了解了自己也是別人羨慕的對象,家還是那個家,卻讓她覺得比從前更幸福了。為什麼?因為她開始關注自己的生活了。

英國哲學家朱爾斯•埃文斯通過《生活的哲學》一書告訴我們:

生活中大量的苦難源於兩個錯誤,總是試圖去改變那些根本不在我們控制范圍內的東西,卻放棄了原本應該承擔起的思考與信念的責任。

將心力放在別人身上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將注意力的焦點回歸自身,才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

雖然電影對女鄰居著墨不多,但我們仍然可以想像,如果她回到家,每天隔窗觀望和羨慕著對面的幸福,自己的生活必定一直黯然失色。但如果她看到別人的幸福時,心裡也充滿溫暖地回憶著自己曾經擁有的過往,那麼她的心裡一定是幸福的,因為那些美好的回憶多少可以點亮她因失去丈夫而暫時黯淡的人生。

現實生活的我們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生活不在別處,從別人那裡無法尋找到自己的生活。當你開始關注自身,幸福也就不遠了。

影片的開頭和片尾都有一個這樣一個鏡頭:窗外,是無數個亮著燈的窗戶。在我看來, 影片中的「窗」有著深刻的寓意,無數個窗口寓示的是無數種冷暖人生,而透過生活這扇窗,你看到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由此想到了什麼。

影片中反復出現「窗」這一意象。主人公的窗、鄰居的窗和千家萬戶的窗,無時無刻在提醒觀眾通過這扇窗,去思考自己生活里的「窗」。

那麼,透過這扇窗,你想到了什麼呢?在我看來,短片《鄰居的窗》至少給了我們以下三點現實感悟: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他們關於事物的看法所困擾。

就是說,事情本身不是問題,如何看待這件事情才是問題。這個思想至今仍然被推崇,成為認知行為療法ABC理論的核心。ABC理論是什麼?舉個例子,我們與朋友約好周末一起看電影,結果他沒來,這是事件A;然後你非常惱火,甚至想和他絕交,這是行為結果C。

看起來這是因為事件A導致了情緒和行為結果C,然而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卻不這么認為。雖然事件A直接導致了我們的憤怒,但這並不是憤怒產生的真正原因。實際上,在A與C之間還存在著一個B,那就是我們的信念。這個信念決定了我們最終的反應:

如果我們的信念是「我的朋友應該重視我,他臨時改變主意就是不在乎我」,那麼我們當然就會憤怒。

如果我們的信念是「朋友不會無故不來,他一定有很重要的事」,那麼,我們的反應就可能是「沒事,一個人看電影也挺好」。

以此類推,短片中的女主在窺探了鄰居的幸福生活後,如果她的信念是積極的,那麼導致的結果就不是抱怨和爭吵,而極有可能是「怎樣讓自己更幸福」的畫面了吧。

所以,我們對同一件事情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是因為心中有不同的信念。負面、消極的信念與理性、積極的信念導致的結果會截然不同。

那麼,怎樣避免上述的負面和消極情緒呢?認知行為療法認為,關鍵在於將非理性的信念轉化成理性的信念,將消極的信念轉化為積極的信念。

怎樣糾正錯誤信念,回歸理性?我們可以借鑒一下蘇格拉底關於追求幸福的生活哲學。

首先要認識自己,去覺察自己無意識的信念和價值;

然後,通過理性思維去改變非理性的信念和價值觀;

接著,通過實踐與刻意練習,讓理性思維成為慣性思維;

最後,用理性的慣性思維作為指引,在生活中修行。

有句話說得好:

不經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理性思考可以避免許多盲目行為,從而減少生活中的困擾。

古羅馬哲人愛比克泰德認為:

改變你能改變的,接納你不能改變的。

歷經近兩千年,愛比克泰德的思想成為了今天很受歡迎的人生哲學。對於那些超出我們能力范圍的事情,我們不必較勁,接納就好。

如果我們對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焦慮、恐懼,只會讓我們更加脆弱無力,陷入情緒的怪圈。就如短片中的女主角為變老而焦慮,不接納自然規律而又無力改變它,其結果只能抱怨。當我們可以用理性的視角去反觀,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時,我們就從失控的狀態中反轉,去控制那些我們可以控制的東西,改變能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

這部20分鍾的短片《鄰居的窗》,用一個簡單而平凡的故事,生活不在別處,幸福始於關注自身而不是他人。透過這扇「窗」,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世界,看到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懷何種信念。

同時,短片也給予我們這樣的啟示:生活的智慧,就藏在最平常的日子裡,我們需要打開心靈之窗,去發現它的真諦。

《鄰居的窗》由Marshall  curry導演,該片榮獲第92屆奧斯卡最佳短片獎,故事講述的是居住在密集樓群中的一家人看到了對面男女兩個人親熱的場景從而引起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故事由此展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所看見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好奇心和心理強迫,這些引起人興趣的事物喚起了人生心中的一種渴望,或許這種渴望是自己生命中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才更加的渴望和好奇,也充分表達了人們的一種窺探欲。當女主在做家務的同時,心裏面好像總是期待著對面會發生什麼,此時的窺視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電影中的鏡頭語言分別對他白天和夜晚的窺視進行了表述。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看到過類似的事情發生。我記得很多年以前讀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裡就講大學生的男生宿舍對面就是女生宿舍,男生們晚上都拿望遠鏡,望向女生宿舍。有一天老師發現了這個事情,把他們的望遠鏡都給沒收了。他們也因此感到很沮喪,十分的掃興。後來這些男同學又買瞭望遠鏡向對面的女生宿舍望去,突然間有一天,一個男生拿著望遠鏡望向對面的女生宿舍的時候,嚇了他一跳,他嚇得把望遠鏡丟在地上,他萬萬沒有想到,對面有一個女同學同樣也拿著望遠鏡在看向他。更可笑的是,後來老師也從女生宿舍里也沒收了一大堆的望遠鏡,沒當想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讓人不禁的發笑:看來偷窺的慾望乃人之常情。

電影中這個故事男主和女主坐在家中的桌子上無意間發現了對面沒有拉窗簾的一家人,男人和女人在親熱,就在那一次無意間勾起了他們的好奇心,他們開始用望遠鏡注視對面女人家的生活,最後,當女人的丈夫去世,被救護車拉走,這家的女主雅各布下樓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倆家的女主在樓下相見,互相都說出了,看到了對方的家庭生活。得知女人的丈夫得了病去世,雅各布對他表示極度的同情將她抱在了懷里,對她表示同情和安慰。她也知道自己和丈夫還有三個孩子也是她們生活中的樂趣。讓我想起了卞之琳在《斷章》中說過的一句話:「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最有深意的一個鏡頭,是在夜晚喪失了丈夫的妻子從對面的窗戶看向雅各布一家五口人美好生活的圖景。視角的轉換,表達了此時此刻女子的內心世界和渴望,電影音樂響起,加深了他內心的孤獨與對自己丈夫的懷念,同時她渴望幸福美好的家庭生活,空曠的房間此時刻卻只剩下她孤單單的一人。思念丈夫的情感從她深心的蔓延開來……

生命中有太多的突然和不確定性,我們還年輕勇敢的去愛吧,愛在任何年齡和任何時期都不過期,看了這部短片讓我不由得又想起了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時光荏苒,生命短暫,別將時光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當然,如果影片的內容僅限於此的話,是不可能得奧斯卡獎的,「偷窺」只是《鄰居的窗》的講故事的方法,本片最後的落腳點在於講人生。

本片雖然片長僅有20分鍾,但所講述的故事的時間跨度卻是比較大的,這對中年夫婦透過窗戶,目睹了鄰居的生老病死、家庭的離合悲歡。

透過窗戶,看鄰居的生活,好像看電影一樣,但又與電影有很大的不同。

電影本身是虛假的,而透過窗戶看到的都是真實發生的;

電影中的故事都是演員的表演,而從窗戶中看到的都是鄰居的現實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陷入到自己生活的問題當中,無法輕易走出來,是因為我們不知該怎樣辦,很多事情我們之前沒經歷過,也不知道別人是如何應對的。

而這對中年夫婦能夠透過鄰居的窗,看鄰居的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

《鄰居的窗》最妙的地方在於結尾的反轉,當這對中年夫婦非常羨慕鄰居夫妻的年輕、懊惱自己逐漸衰老的時候,得知鄰居其實也在羨慕自己家庭擁有三個子女的幸福美滿。

《鄰居的窗》告訴我們,當你羨慕別人的生活的時候,可能那個人也同樣在羨慕你的生活。

我們應該做的,不應該是羨慕別人的生活,渴望那些我們無法得到的東西,而是珍惜當下、珍惜現在自己所擁有的幸福。

《鄰居的窗》就像「鄰居的窗」一樣,讓我們能夠透過別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

『貳』 影視劇里有哪些狗血劇情

最荒唐狗血的劇情越來越多,有些電視劇,一看你不吃飯都飽了!黑人皇帝我忍了,紅樓夢露腿,皮鞋穿越我也忍了。

皇帝自宮那個,我完全一臉懵!

第一個最荒唐劇情:黑人穿龍袍當皇帝

糟蹋完抗日,又來糟蹋宮廷劇。《簋街的鬼2》,出現的黑人皇帝。讓我看得頭都大了。

這編劇,我真想問問,腦袋清晰嗎?還是故意惡搞文化?



第二個最荒唐劇情:你成功把曹雪芹氣的從墓里爬出來

這是《紅樓夢》,這是《紅樓夢》!露腿就算了,穿個小皮鞋……



第三個最荒唐的劇情:這白娘子,我會做噩夢的

現在的惡搞真的無極限啊,看了它,你會吃不下飯,還西湖斷橋相遇呢。



第四個荒唐的劇情:這把抗日拍成了什麼

還問你,吃不吃面,我煮碗面給你吃!

我靠!尤其是看到那個骨灰罐子,我一口水噴出來!



第五個荒唐劇情:這都是哪個神奇導演想出來的

看到這一幕,我真的三觀盡毀。這都什麼劇情,什麼台詞!靠!



第六個荒唐劇情:當時看的時候怎麼沒發現

簡直侮辱智商啊,籠子裡面和外面,有區別嗎?



第七個荒唐劇情:看完我吐血了

男的對女的說,「倒數十個數我就從天而降」,數了十個數之後,男的出車禍,從天而降,吐血身亡……



第八個荒唐劇情:這孩子不正常,還是家長不正常?

小時候腦子笨?四歲論語背不全?七歲學會微積分?

我靠!我醉了!我是不是腦子蠢到家了!



第九個荒唐劇情:這台詞,你品,你細品

這編劇,我是頂禮膜拜!這女人這智商,唉!無言以對了!



第十個荒唐劇情:皇上自宮了

這個劇情怎麼和現在的小說一樣,一個敢寫,一個敢拍啊!天啊!這台詞,劇情!醉了!



這些神奇的邏輯,從哪裡來的?

影視劇中的狗血劇情,《藍色生死戀》可謂是巔峰,其他的狗血劇在這部劇面前都是弟弟。

這部劇中,女主從小就被抱錯了,本該是窮人家女兒的她,在富人家當了14年的小公主,然後一朝從雲端跌落谷底,回到窮家,每天食不下咽,還要做體力活。長大後又要受混蛋哥哥欺負,好容易跟養母家的哥哥重逢並且相愛了,結果她又得了白血病,就問你慘不慘?

表面上來看,這部劇的女主讓人心疼,讓人憐惜,以至於很多人如今想起恩熙還會覺得想流淚。實際上,如果你現在再回去看這部劇,就會發現,這部劇真的是個狗血大合集!



兄妹之愛

雖然後來知道雙方之間沒有血緣關系了,可是畢竟他們當了14年親兄妹啊!試問在座的每一位,如果你們現在知道自己的兄弟姐妹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後,你們會把親情轉化成愛情嗎?

我想大多數人都沒法接受吧,不管有沒有血緣關系,但是十幾年的親人啊,怎麼下得去手呢?可人家恩熙跟俊熙就很厲害,哥哥俊熙從小就對妹妹感情不一般,扔掉學校女生的告白信,告訴她我早就有喜歡的人了,當時他是看著恩熙說的這句話,也就是說其實在恩熙還是他親妹妹的時候,他就已經把他當作可以戀愛的對象了,只不過那時候由於是親兄妹,就一直壓抑著。

按理說,雖然這樣有點不符合倫理,但既然沒有血緣關系了,那哥哥在知道妹妹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之後,就應該松一口氣,馬上表白,或者即使暫時沒機會表白也要非她不可對吧?



結果呢?人家俊熙哥哥可沒這么忠貞,他在和恩熙重逢之前,就已經先找了個替代品來解自己的相思之苦。因為恩熙小時候說過自己想當一棵樹,於是在遇到同樣想當樹的幼美之後,恩熙立刻展開了追求,還要跟人家訂婚結婚。

因為有了這段,所以即使後面俊熙再怎麼表現出愛恩熙,也都變味了。你根本就不是非恩熙不可啊,她不出現你隨時可以找別人,還談什麼愛不愛呢。

再有就是,恩熙和俊熙為了自己的愛情,一再傷害無辜的幼美,一個小三,一個劈腿,在未婚妻面前眉來眼去,背著未婚妻偷偷幽會,最後還在俊熙訂婚後決定私奔,導致幼美自殺。這樣人品惡劣的人竟然是男女主角,你說狗血不狗血?




母愛

《藍色生死戀》中,有兩個很奇葩的母親。女主恩熙的養母尹太太,對恩熙特別疼愛,從小就像養公主一樣養著恩熙,所以在得知養了14年的女兒不是自己親生的之後,十分受打擊,這個可以理解。

但是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她竟然因此怨恨親生女兒。她怪親生女兒的出現,破壞了恩熙和自己的美好生活。因為親生女兒芯愛堅持要回來,導致恩熙不得不離開她,於是她覺得是親生女兒搶了恩熙的一切。

明明是她的親手女兒替恩熙吃了14年的苦,本該是富家小姐的芯愛,在恩熙家裡被她媽媽打,被她哥哥打,在學校里還要被那些 因為家世而巴結恩熙的同學和老師欺負,這一切原本都該是恩熙來承受的,是她替恩熙承受了這些苦果。

結果僅僅因為她不想再過這種生活,卻被親媽怨恨。在剛剛得知女兒不是自己親生的之後,尹教授,也就是芯愛的親爹提出要去看看她時,作為芯愛的親媽,尹太太第一反應是怪丈夫對自己和恩熙太殘忍。



她明知道自己的親生女兒在過苦日子,卻一點都不心疼,反而還怪她。在芯愛回來之後,她更是各種橫眉冷對,把她當仇人一樣。天下哪有這種狠心的親媽?

更奇葩的是,她這樣對親生女兒的原因,是因為更喜歡養女,可是呢,她是怎麼對待養女的?養女回到窮家之後,她打算去把養女恩熙也帶回來,兩個一起養,結果養女說我不能走,否則我親媽就一個女兒都沒有了。

這種情況下,尹太太不是應該更加捨不得恩熙嗎,就算不能養在身邊,但是可以盡己所能幫助她和她家呀。可是你猜尹太太咋做的?她跑了!她不打一聲招呼,直接帶著全家跑到國外去了!

說好的捨不得恩熙呢?怎麼就因為她不想回來,就直接跑了啊。他們走的時候連跟恩熙告別都沒有,直接就走了,恩熙在學校聽見老師說他們走了,於是跑出去追,在車後追了好久,車上的人居然一個都沒發現。



如果真是捨不得,不是應該會時不時回頭張望一下才對嗎?怎麼能做到走的如此乾脆,如此絕情的?看來還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啊,媽媽說喜歡恩熙,結果立刻就走了,並且此後十幾年也沒想過聯系她。哥哥也是,說著喜歡恩熙,結果扭頭就找了幼美談戀愛。

正常的母親,即使是更愛養女,也不可能對親生女兒的悲慘遭遇無動於衷,更不可能因此怨恨她,但尹太太是個例外,只能用狗血來解釋了。

另一位母親,雖然也有點小狗血,但在尹太太面前簡直不值一提了。這位恩熙的親生母親,芯愛的養母,在芯愛很小的時候就讓她在店裡幹活,每天不是打就是罵,還經常不給她飯吃。店裡客人對芯愛動手動腳,也沒見她怎麼樣。

親生女兒一回來,活不讓她干,好吃的先給她,店裡客人不規矩,立刻就不讓她去店裡了,真是太替芯愛不值了。有人說她很愛芯愛,因為她後來也一直念叨芯愛。

可念叨不是很正常嗎,畢竟養了14年啊,怎麼可能毫無感情呢,但是她那樣愛的方式,擱誰誰能受得了啊。不是打就是罵,就連芯愛認親那天,也是在被暴打一頓之後被她趕出門的,哦對了,那天早晨她還罰芯愛,不讓她吃早飯。然後芯愛的中午飯又被打翻了。



對待工作的態度

恩熙作為女主角,人生觀價值觀讓人瞠目結舌。她說全家都指望她一個人掙錢,她說酒店總機小姐的工作是她好不容易找到的,正常情況下,是不是應該對這份工作格外珍惜?是不是應該嚴格遵守各項公司制度,以防不小心就被領導抓住小辮子?

人家恩熙偏不,她當總機小姐,也就是負責轉接電話,可是工作沒見她上心,偷聽客人電話倒是挺拿手的。還因為偷聽被發現,被泰錫奚落了幾句,就懷恨在心。在泰錫作為酒店客人的前提下,在客人需要幫助的前提下,她利用工作戲弄客人。

請問這是一個主角應該有的人品嗎?這是一個服務業從業人員應該有的職業道德嗎?可這還沒完,她還直接把咖啡潑到泰錫身上了。



在主管明確規定不允許和客人聊天的情況下,她直接跑去找客人算賬了!她質問泰錫為什麼要點名讓她去給他打掃客服,又把他給罵了一頓。被領導抓住之後,領導還沒說要開除她呢,她直接曠工回家悲春傷秋去了。

然後又跑去找泰錫,說是她害自己丟了工作,說自己家裡多麼多麼困難,泰錫害得她多麼多麼慘。她說我沒有工作,我哥就要把我賣給老男人了。然後泰錫說那我出錢把你買下來就好了,結果她怪泰錫侮辱她,直接給了泰錫一巴掌。

後來泰錫還為了她要開除那個酒店經理,幸好是泰錫的職權不夠,否則就真讓他得逞了。總之這部劇里,恩熙的三觀讓人不忍直視,天天違法公司規定還怪別人害她。

沒想到寫了這么多,先說這些吧,反正這三點已經足夠狗血了。

國產劇中的雷劇,狗血劇已成了兩大特色,沒有最雷人的只有更雷人的;沒有最狗血的,只有更狗血的。劇中某些情節安排雷人或狗血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了,整部電視劇的故事能將你重頭雷到腳都不乏存在,甚至連流傳千年的經典神話故事也不放過,2019版的《封神演義》就是最好的例子,能看得觀眾吐出一口有一口的老血。











去年出了一套古裝劇《封神演義》,演員陣容相當不錯由羅晉飾演楊戩、鄧倫飾演男狐狸精、王麗坤飾演蘇妲己,於和偉飾演姜子牙光看這幾位顏值擔當是肯定的,演技也是經過歷練的,從宣傳海報上看演員們妝容精緻,美工與道具都跟得上。《封神榜》曾被多次翻拍,筆者也看過好幾個版本,暫時最喜歡的算是港版有錢嘉樂和陳浩民主演的那套。











2019版《封神演義》讓人瞠目的之處可謂數不勝數,其中以楊戩與蘇妲己有感情線令觀眾無法接受;原故事中的蘇妲己就是一個禍國殃民的狐狸精可謂壞透了,然而劇中的妲己成了背負家族人被殺的復仇女神,她美麗善良,純潔耿直,嫉惡如仇可謂狐狸精中的標兵,她的黑化不是因為自己而是因為由鄧倫飾演的狐狸精造成的,妲己簡直就是個白蓮花,聖人婊;劇中無厘頭多出了一個因狐狸族被絞殺而尋人類肉身附復仇的男狐狸精鄧倫;除了無端生出生個陰柔的狐狸精,還多了個美女版哮天犬,哮天犬在劇中竟然暗戀起楊戩。










狗血劇情一波接一波,能把觀眾雷的啞口無言。劇情安排簡直顛覆三觀,與經典流傳的神話故事相悖完全肯不出《封神榜》中的故事精神。作為經典典故若然翻拍成劇,少量情節修改或者是虛構也是情有可原,但是該劇的劇情與原著經典差距實在太大,而這些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都是流傳千年,深入人心的題材,這樣翻天覆地的改編,真的適合嗎?難怪該劇播出半路被剎停!




點名瓊瑤奶奶的《水雲間》,現在看起來三觀炸裂,哈哈哈哈哈

這部劇的「前衛思想」,放到現在都很令人難以接受吧。

汪子璇被塑造成了一個思想前衛,開放的新時代女性。但實在是太開放了,和前夫與追求者發生了「親密的關系」。

台詞信息量巨大。

汪子璇懷孕了,兩個男人搶著接盤,然後汪子璇握著兩人的手「淳淳勸導」。

無論兩個人怎麼質問,汪子璇一副理直氣壯:不要問是誰的孩子,問就是不知道。哈哈哈哈

狗血又毀三觀,似乎當個接盤俠都是你們的驕傲與殊榮,我還要挑選挑選。

倆男人的想法竟然都是:「不管孩子是不是我的,只要跟我姓你就是愛我的。」

好卑微,答應我,不要做舔狗了好嗎?

汪子璇確實坦盪,坦盪到令人目瞪狗呆、三觀盡毀;關鍵乾爹們的大無畏精神太令人震驚了,所有主要角色的三觀都令人扼腕,反而只有翠屏才是個正常的人。

當然了,瓊瑤奶奶本就生於那個動盪的年代,少年嘗盡愁滋味,愛情到訪百轉千回,所以寫作成了她生命中的伊甸園,避風港。她的作品同她的人生般起起伏伏,充滿了戲劇化。

如今網上黑瓊瑤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我想我們如果想評價一個人,至少要聽聽當事人的說法。還是不要人雲亦雲。以上內容僅是如今看起來很是狗血 搞笑 。

說回影視劇,近些年的國產劇的質量真的好了很多,無論是演員配置還是劇情,不在一味地以流量作為標准。相比起早些年,現在觀眾的可選擇的機會還是有很多,觀眾的審美在提高,國產劇的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相信以後國產劇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女主身世要悲慘,家破人亡仇人趕。荒郊野外睡木板,也能遇到保護傘。男主身份要尊貴,王子皇孫運氣背。微服私訪遇仇殺,也能千里來相會。」

以上是老邪整理出來的 大女主劇爛俗套路 ,個人認為適用於所有大女主劇,可以說是非常精闢了。

前段時間,國產劇最流行的就是大女主劇,稍微有點名氣的女演員都非大女主戲不接。於是,觀眾被迫看了一部又一部爛片。

武媚娘傳奇

大明風華(沒錯它其實是一部大女主劇)

錦綉未央

編劇彷彿人工智慧,一鍵生成千篇一律的劇情,爛俗、注水、狗血,導致現在很多人一聽到「大女主劇」,就自動劃分為爛片。

在編劇眼裡,女主身世越悲慘越好,男主身份越尊貴越好,如果男主是女主的仇人那就更好了,這樣才能體現出愛情的偉大,嘔……這樣的劇情還沒看吐嗎?

接下來還會有一大波大女主劇,對於質量我已經不敢有任何期待了,看多了智商會下降。

1.追著坐在車上的人,必摔倒

2.下雨天傷心的跑到室外,必摔倒

3.在馬路上被車撞了,倒地之前一定會被撞到在空中,劃出一道美麗弧線

4.古裝劇里女生女扮男裝,從來不會裹胸,哪怕「胸肌」再怎麼鼓,男人都認不出眼前

5.受了傷或者睡著了躺在床上,或者第二天從床上醒來,沒見過演員卸妝的,難道每天早上起床自帶妝容???

6.還有一些穿越的台詞吧,明明拍的唐宋時期,演員卻吟出清朝詩句

7.後期配音和畫面嚴重不符,口型幾乎對不上,不夠嚴謹

8.演員和歪果仁交流的時候,歪果仁說外國話,中國演員說中國話 雞同鴨講

老婆突然胎動即將臨盆,老公無動於衷,還帶頭和朋友圍在一起喊加油,這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這不是我胡編亂造的劇情,而是出自電視連續劇《奈何boos要娶我》大結局中的片段。

僅僅看片名很多朋友幾乎就可以猜到這部戲大致的劇情走向了:霸道總裁和灰姑娘的愛情故事,網路小說改編的言情劇,靠顏值吸引流量的快餐。

在大結局中,一眾男女歡聚一堂,女主夏林和男主凌異洲在一群朋友面前盡情撒著狗糧。

突然已經過了預產期的女主夏林身體反應強烈,似乎肚裡的孩子馬上就要出生了。

夏林疼痛的彎下腰,拉著男主凌異洲大叫:「凌異洲,我要生了。」

凌異洲看到後趕緊扶夏林坐下,然後第一時間興奮的對著另外一個中年女人說:「奶奶,木木終於要生了,我要當爸爸了!」

女主夏林對著男主嬌嗔道:「凌異洲,你笑什麼,我快要疼死了。」

這時候旁邊一個帥哥算是有點常識,拿個電話打給司機讓他把車開過來。

鏡頭一轉,男主凌異洲對著夏林溫柔說:「木木,加油!」

然後,奇葩一幕出現了,周圍六七個人圍著快要生孩子的夏林,都攥著拳頭齊聲喊:「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加油,加油,這車是沒油上不了坡了?光聽聲音不看畫面還以為你們是在給小學生運動會加油呢。

從小看電視劇,一到生孩子環節,最常見的就是經典「保大保小」爭論。雖然這種劇情也不科學,但是至少給我們營造出了一種緊張的氛圍,畢竟對大人小孩來說,分娩過程確實很揪心。

而劇中男主聽到妻子感覺快生了,絲毫看不見任何緊張感覺,第一時間先去炫耀,表達當爸爸的興奮和高興,關鍵是你妻子這會還沒躺在產房裡,給你生孩子,而是在院里,被一群人圍著,能不能生,會不會有危險都不清楚,這高興的也太早了吧。

正常的反應不應該是抓緊聯系醫生、醫院,叫救護車,或者感覺把孕婦放車上帶到醫院嗎?

然而他們怎麼做的呢?除了男主傻兮兮炫耀外,一群人圍著即將臨盆的孕婦加油,實在想不出你們加得什麼油,是鼓勵她坐著把孩子生出來?還是鼓勵她再堅持一會,忍住疼別讓孩子這會生出來?

編劇、演員可能沒生過孩子,不知道怎麼表演一個女人快生孩子時周圍人應該是什麼樣的反應,但是導演最起碼應該讓演員去婦產科真實感受一下氛圍吧。


吳京為了拍攝《戰狼》那可是實打實把自己扔到特種部隊錘煉半年,張國榮拍攝《霸王別姬》,學戲幾個月,還有張家輝拍《激戰》將自己練成肌肉男,彭於晏拍電影學會了泰拳、潛水、格鬥等等諸多技能。

這幾個演員直接給大家表演了「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跑」的戲碼。

狗血至極。

最近看了一部新泰劇《末日之火》,復雜的人物關系,狗血的程度讓我大開眼界,姐妹同搶一個男人,偽兄妹戀都不算什麼,還上演了女婿看上丈母娘的戲碼,只能說泰劇的劇情沒有最狗血,只有更狗血。


Or和Wi是同父異母的姐妹,在兩人年少的時候,因為Or母親的介入,父親拋棄了Wi母女,Wi的母親也因此而病死,小小的的Wi從此產生了怨恨,發誓要向Or報復。長大後的Wi以同樣的方式使Or和老公Tharn的婚姻破裂。由於Wi的懷孕,Tharn選擇帶著收養的兒子Eak與Wi生活,而收養的女兒Fha決定留在媽媽Or的身邊陪伴媽媽。




18年過去了,Or一直無法原諒丈夫Tharn和Wi對自己的傷害,因為知道Tharn很關心女兒Fha,她把怨恨都發泄在女兒身上,經常找女兒出氣,禁止女兒與Tharn和Eak聯系。當Or發現女兒偷偷與爸爸和哥哥聯系並發現了哥哥Eak對女兒Fha有超越兄妹的感情時,Or決定讓Fha和自己朋友的兒子Ben結婚。而Ben是一個花花公子,第一次遇到Fha時就因為前女友的糾纏強吻了Fha,家道中落的他為了錢答應做上門女婿,但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他同時看上了自己的未來丈母娘,除了錢之外,還想一石二鳥。





搶走了Or老公的Wi也不好過,雖然報復成功了,但對老公Tharn總是疑神疑鬼,害怕他與前妻Or聯系,而對於自己的女兒PP也沒有半點關心,經常打罵女兒,使女兒經常離家出走。另一方面,Or也密謀著自己的復仇計劃,找人故意接近Wi的女兒PP,想摧毀PP的人生。



《末日之火》暫時播了四集,人物關系雖然復雜,每個人物都各具特點,情節緊湊,愛情線還是挺清晰的,Ben與母女Or和Fha,Eak與妹妹Fha和爸爸好友的女兒,PP和故意接近她的Ron等,劇情雖然很狗血,但還是挺期待後續發展。


(圖片源於網路)

戀愛中的男女感情升溫時,必來一次摔跤,然後 不經意對吻!《景秀未央》中,有四對戀人都這樣!感覺編劇導演真的是黔驢技窮了!導演

『叄』 微電影策劃幹些什麼

寫微電影的策劃

第一步:明確微電影的目的。

當想要去製作一部微電影時,首先要清楚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情,怎麼去說服身邊的朋友來幫自己完成這件事。因為微電影的製作並不是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念搏宏就可以完成的。明確目標,才能在製作過程中,有一個奮斗的方向,每一部分工作負責人才能真正起到管理的工作。

第二步:明確主題。

主題思想是整個微電影的靈魂所在,沒有思想的微電影,就跟一杯平淡的開水一樣,毫無味道,不能帶給人們享受。想要得到好的反響,就一定要有一個專題,並且通過短短的幾分鍾將主題完整的體現出來。微電影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場景都必須明確體現主題所在,將問題毫無保留的反映出來。

第三步:拍攝地點。

事先選擇好拍攝地點,能夠使拍攝過程更加順利。一個環境優雅、無嘈雜聲的地方,是拍攝的最佳場合。拍攝的時間最好選擇在一些人較少的時候進行拍攝,拍攝過程和表演的人員都不會受到其他人員的干擾,拍攝的畫面不會出現有太多無用的場景,為後期的製作減少了工作量。

第四步:確定負責人。

微電影的策劃、拍攝場景、拍攝器材、演員服侍等等,都是整個活動中分工作,每一個工作都必須有專人來負責,才能做到清楚清晰。特別是要確定要主負責人、拍攝人員、導演等重要人物,才能保證拍攝過程中有人指導,而不是一盤散沙的感覺。

第五步:制定好活動流程。

流程包含了整個微電影拍攝下來的一系銀高列大事雜事瑣事,各方各面都必須有一定的流程,對於只是製作一個自己愛好的微電影的團隊,某些細小方面的流程可以省略。從微電影的策劃到後期製作完成,都必須有完整的時間安排,且一切活動都必須仔冊按照時間安排進行,非特殊情況下,決不能拖拉時間,或在任意環節延長時間。

『肆』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用溫情暖意的文藝視角展開的生死話題

偶然聽過范瑋琪為電影《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量身創作同名主題曲之後,才知曉了這樣一部特別的記錄片。

經過一番了解之後,內心忐忑地找到了影片資源,看完後卻有些出乎意料。

影片的開頭,是林惠宗在跟女兒談論太太即將面臨的去向問題。

女兒有些猶豫地說:「就不太希望把她放在那裡的」

父親帶著疑問:「媽媽有跟你講說現在是去到哪裡了?」

女兒想了想說:「應該是不錯的地方吧。」

父親說:「我想說媽媽很好」

女兒最後開始有些疑慮,而後轉為肯定:「應該是吧?是啦。」

是的,母親即將超脫肉體,去往不錯的地方。

父女倆家常聊天式的談話,看不出太多的沉重、傷感,甚至有些隨意,隨意到好像在談論家裡的女主人即將去旅行的目的地。

早在十多年前,游泳教練林惠宗和妻子徐玉娥共同簽署了遺體捐贈書,妻子2012年病逝以後,林惠宗遵照妻子的遺願將她的遺體捐贈給台灣輔仁大學醫學院做「大體老師」。

遺體送到醫學院,要先進行防腐處理,然後儲存,條件成熟以後才能用來做解剖敗碧。

在儲存的這段時間,林惠宗每隔一兩個月都要從嘉義驅車250多公里前往台北看望妻子徐玉娥。

即便是在冰冷的存儲間,他也總愛隔著儲存袋撫摸著妻子的頭,一遍又一遍輕柔地喊她「老婆」。給她講講家裡的瑣事:有關兒子女兒、有關自己,以及其他的一些事......

他似乎已經習慣了與妻子以這種方式進行對話,也習慣了妻子以「大體」這樣的形式存在。

這並不是一部普通的紀錄片,它讓觀眾第一次明白了,原來還可以從這樣一個視角凝視人生。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有兩個版本。

短版影片時長15分鍾,2013年獲CCDF4最佳國際潛力獎、ASD特別推薦獎,2014年新北市紀錄片獎第二名。

2017年3月24日,時長73分鍾的長版影片在台灣上映,豆瓣評分8.3。

這部紀錄片的目的是想通過解剖課的「大體老師」家屬與醫學系學生的視角,帶領觀眾凝視死亡,並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

影片里發人深省的生命故事讓該片曾經入選北美最大的「加拿大國際紀錄片影展」(Hot Docs)。

影片讓觀眾一改對敘事性紀錄片直白、嚴肅,甚至冰冷的印象,大量的美學視角和完美構圖,以及高飽和度的暖色調,甚至是舒緩空靈的背景音樂,這些元素會讓觀眾在某些時刻有種在看一部台灣風情文藝片的錯覺,也能感覺到導演似乎在刻意弱化「生死」這個話題的沉重和死亡帶來的傷感。

有人說,這是一個關於告別的紀錄片,也有人說,這是一部宣傳遺體捐贈的記錄片。

其實,都不盡然。

影片拍攝的起源是台灣大愛電視台台慶企劃之際,電視台給了幾個題目選項,其中之一便是「大體老師的故事」。

原本很多人只是以為大體老師是教解剖昌渣課的「老師」,並不知道「大體老師」其實是躺在那裡用自己的身體給學生上課的屍體。

或許是因為中國人受傳統觀念影響, 社會 上願意死後捐出身體作教學使用的人非常少,所以,在醫學院的教學中,大體老師嚴重匱乏。

陳志漢覺得這個題材很有吸引力,便開始去慈濟醫學院調查,也找到了采訪對象,但後來因為慈濟決定自己拍,所以雙方合作以失敗而告終。

但是陳志漢深入研究了很長一段時間,覺得就此放棄會很可惜,便決定自己繼續拍,於是他一家一家醫學院打電話詢問,最後通過輔仁大學醫學院,找到了紀錄片中的受訪主角林惠宗,進行了長時間的跟蹤拍攝,對林先生一家人在遺體捐獻這件事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們的人生觀都進行了深刻的詮釋。

影片雖然展開的是一個關於生與死的沉重話題,但卻用文藝片的藝術表達方式,體現出了盡可能多的「溫情」。

影片開頭餵食流浪狗的鏡頭看得出來,林惠宗一定是個有愛心且溫暖的人,但太太在世的時候都是太太打理家務照顧孩子,他則因為忙於工作和人情世故而忽略了跟太太的交流,太太去世之後生活突然發生了改變,這時他才察迅舉醒悟,原來還有很多話沒有對太太講出來。

兩年多的時間,太太的離去給他帶來的傷痛,似乎已歸於平靜,鏡頭前的他跟朋友談笑風生,甚至能笑著面對朋友調侃妻子做大體老師這件事情,但特寫鏡頭卻暴露了他笑過之後的面部微表情,流露的仍舊是內心的苦澀。

正如女兒林映汝回憶起媽媽時說的: 她離開後有個很大的沖擊,就是必須去習慣沒有她的生活,突然發現原來我們的生活一直是這么好的被照顧著,她離開之後就再也沒有這些事了。

因為母親走的那天全家人都忙,沒人難過。直到把遺體送去輔大醫學院後,生活歸於平靜,家裡少了個人,突然覺得失魂落魄,才發現原來有好多話,沒來得及向媽媽說。

因為整個流程沒有完成而遲遲未舉行的葬禮,讓家人感覺好像有件事情一直沒有完成,而林惠宗卻似乎暫時適應了目前的生活狀態。

女兒對父親有些怨懟,所以對父親的許多做法都不是很領情。她跟弟弟和父親一家三口人平時在家的狀態讓外人看起來也有些不可思議,平時從不在一起吃飯,在一個屋檐下各忙各的,也沒有太多的語言交流。

女兒有事跟父親商量,居然會通過寫信的方式表達。

但隨著母親遺體的儲存期過後,大體老師即將在解剖課的啟用,林惠宗一家開始思考生命的終點到底在哪裡?「活著」又代表什麼意義?林太太的離開和即將成為大體老師這一系列的問題,竟促成了緩和父女關系的契機。

台灣輔仁大學是一所由羅馬公教創辦的天主教宗座大學,直屬梵蒂岡教廷教育部。

這所大學特有的天主教教會背景,使得「大體老師」捐贈這件事變得更加神聖,整個流程每一步都嚴格遵循天主教的儀式,讓觀眾通過鏡頭感知到了醫學院的這些受益群體對此事的虔誠和對生命的尊重。

台灣民眾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信奉佛教,而中元節祭祀在台灣非常隆重,醫學院的教會人員會在中元節這天為大體老師和一些死去的動物做祈禱。

他們說:「 這是我們覺得可以用我們的信仰跟一般人的一些想法做融合的部分 」。

所以,鏡頭里會看到教會人員和普通信徒帶著十字架唱著聖歌,桌面上同時擺著帶有耶穌像的十字架和傳統佛教供奉的貢品,旁邊甚至還有正在燃燒的香燭,這種鏡頭看起來竟然毫無違和感。

同樣,「大體老師」解剖之前的隆重儀式,也是在天主教的儀式氛圍下完成了焚香祭拜的整個過程。

天主教的教義,其實質就是「自我犧牲、奉獻,讓人類擺脫苦難和罪惡達到永生」這樣一種「大愛」。而「大體老師」所完成的,正是符合天主教教義的這樣一種「大愛」

這種東西方文化信仰的碰撞卻在「大愛」中完成了融合統一。

「大體老師」在解剖之前需要有一個很隆重的儀式,所以很早之前解剖老師就開始對學生進行解剖課前的思想教育和輔導,她教學生應該怎樣去跟「大體老師」家屬溝通,以便了解家屬的心路歷程,還有就是了解「大體老師」生前是怎樣的一個人,才能做出這樣的奉獻。

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們懂得,你要解剖的並不只是一具冰冷的屍體,而是貢獻出自己的遺體給他們當教具的一個活生生的人,從而讓學生認知生命的價值,否則,即便是上了解剖台,也會「跟切菜市場的豬肉沒什麼分別」。

這就是陳志漢拍攝這部電影之初的思考:「人一般都是活著才能對這世界有點貢獻,但大體老師死了才開始發揮影響力,這很奇妙。而這些醫學院學生並不認識大體老師,但是按規定,上解剖課前的暑假,學生必須去拜訪大體老師的家庭,所以當大體老師變成你所認識的人的家人後,你會用什麼心態去看他?這剛好符合了我對醫病關系的思考。」

於是,教育的意義從對知識的追求,變成對生命的敬畏,解剖刀下的「大體老師」不再只是冰冷的屍體,而是一位認識的朋友或者是朋友家的親人,這刺激了學生對未來工作中「醫患關系」的思考。

作為除了醫學院的學生以外離大體老師最近的人,深入醫學院的解剖課拍攝,對拍攝人員來說更是一次沖擊性極高的生命教育,拍攝的時候他們發現解剖室的角落有個櫃子放滿各種工具,有電鑽,鋸子,鐵鎚.......

「沒真的看到,你很難相信五六個年輕人用盡力氣,才能鋸開一顆頭蓋骨,他們必須很很用力地去把身體切開,看起來好像 汽車 修理工」。

「站在解剖台旁邊,最大的震撼是看到一個死人,躺在解剖台上很脆弱地接受很多人的擺布」,他們由衷感嘆:「原來生命到最後也只能這樣,但這已經是這具遺體所能發揮的極限影響力了。」

拍完這部影片,陳志漢的生命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坦言:「面對挫折的時候,我會想,生命再苦也不過如此,輕松的時刻則會想,生命如何才能過得更深刻?」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在這部電影里得到充分體現。

沒有什麼經典畫面,也沒有什麼震撼人心的鏡頭,這部片子只是跟著林惠宗的家人一起經歷了一件事。但是,大量的細節卻支撐起了整部電影。

關於片名: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的片名,是陳志漢夏天去輔仁大學醫學院調查的時候,醫學系的解剖課在每周一下午,每次他經過醫學院前的中美堂,都能看到有大片陽光灑落下的整個校園,籠罩在一種恬靜的氛圍中,那種感覺就跟解剖課課堂氣氛差不多,當時他感覺很棒,所以後來給這部電影取名為《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而英文名似乎更貼切,《The Silent Teacher》,翻譯為中文——無語良師。

關於語言:

台灣話聽起來節奏緩慢且有種與世無爭的軟糯感,間或摻雜一些閩南方言,包括林惠宗,包括林玉汝,包括醫學院的解剖課老師和學生,給觀眾感覺是面對面的那個人在用Ta的經歷為你細細道來,講述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

即便是跟「死」有關的話題,整部片子卻聽不到任何 「死」「去世」「離世」這樣的字眼,而是用佛教用語「往生」替代了直白的「死亡」。

似乎迂迴地緩解了「死」帶來的壓抑,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對「來生」的嚮往。

關於蒙太奇、特寫鏡頭:

帶著中式傳統元素的慶典鏡頭,包括焚香、貢品、與混合其中的天主教的各種元素和儀式。

野草搖曳的外景,鳥兒飛過的黃昏,車窗玻璃上的雨水、海邊瓦藍的天……

這些穿插在整個故事中的鏡頭讓觀眾看到了歲月靜好,彷彿時間在慢慢流淌,在某一時刻恍然忘記了故事本身的憂傷。

電影中的蒙太奇總能通過鏡頭的快切,引發觀眾無限遐想,在不經意中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

在林太太遺體即將被解剖的前一天,一向樂觀詼諧的林惠宗終於忍不住大哭起來,與他的眼淚相呼應的,是特寫鏡頭下太太遺體儲存袋中的水珠,引起觀眾情緒上的無限共鳴。

「大體老師」解剖完成後,紗布包裹好的遺體上煢煢孑立的線頭飄忽在虛化的背景前,不免讓觀眾對「大體老師」的宿命生出一絲悲涼感。

關於人物:

影片對人物的細節處理也是表達 情感 的重要元素。

比如,林惠宗在KTV跟朋友唱的那首歌的歌詞:「愛人啊,我是真的愛你,求蒼天幫助我們早日團圓」唱得情真意切,完全是林惠宗內心的真實寫照。

片中有一個徐玉娥在大體解剖桌上頂視角度的面部鏡頭,可以看到臉部有些塌陷,皮膚已經呈灰暗色了,那種「面如死灰」的真實感,讓人不由的感覺心底有一絲震顫。

正如導演自己拍這個鏡頭的初衷: 你很難直視一個人這樣被肢解,我知道她最後連臉都會被解剖掉,所以我想留住她最後一次完整的樣子,因為我采訪她的家人好久了,聽說了好多她的故事,雖然沒跟她講過話,彷彿就當她是朋友。所以,我唯一所能為她做的事,就是把他的容顏完整地保存在影片中

大體解剖過程中,解剖室內曾爆發出一陣學生們的鬨笑聲,很多人覺得是導演故意而為之,讓觀眾不由得對此產生了一些疑問:一方面認為有可能是體現了一部分人對解剖這件事有些不太嚴肅的態度,另外一個反向角度認為,在解剖人體這種壓抑的工作下,學生們更需要一些情緒上的調劑,並不是一定要時刻保持嚴肅到底的態度。

沒有多少人能夠短時間內從親人離世這件事情中很快走出來,照樣每天風和日麗。

而能把親人的遺體捐獻出來做「大體老師」這件事,即便這是已故親人的遺願,即便已經在同意書上簽了字,但在面臨親人的遺體即將做「大體老師」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會反悔。

因為不舍,因為過不了自己心裡的那道坎。

就連片中的解剖課老師,面對鏡頭也坦然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父親生前跟她提出要去她學院里做「大體老師」的打算,她對父親說:「 我沒辦法,你女兒沒有那麼偉大 」,「 我當老師那麼久,看到大體老師還是會難過,如果父親你要成為我教的學生底下的大體老師,我還是會touch到(接觸到),所以我沒辦法接受。

母親跟她提同樣的話題時,她也是盡量迴避。

這個問題很現實,也很殘酷,基本每個人都過不了心裡那道坎,親人已經離去,活著的人生活還要繼續,不能一邊過日子,一邊想著自己曾經把親人的遺體送到醫學院的解剖桌上一刀一刀被切得面目全非。

在談到自己家人的時候,陳志漢說:「 我發現我也不行!這才了解到,人沒有真正面對死亡時,真的很難放下,所以我拍林惠宗先生時,很擔心他和他的家人是否真的放下了 。」

2017年,有一部同樣題材的短片《大體老師》。

15分鍾的片子,說的是上海嘉定區一戶尋常人家老母親得了重病,打算在自己死後將遺體捐贈出去,大兒子認為要尊重老母親的願望,二兒子則不同意,女兒是醫生,在兩難中周旋。志願者帶著協議來了幾次,又走了幾次,最後怎樣解決的片中沒有明確,但答案或許在外孫女跟母親的對話里:「外婆好有勇氣」。不管子女多大,老母親仍舊替自己做了一回主,為自己的身體做了最後的處置。

新冠疫情中的武漢,很多網友關心的阿念姑娘的外婆也離開了,阿念的媽媽在外婆去世以後成為了第一個捐贈患者遺體的家屬,正是因為有了這第一個,才有了後面的第二個、第三個,一直到4月5日,火神山醫院一共有28位遺體捐贈者。這些捐贈者,因為自己飽嘗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不願再有人跟他們一樣。

阿念曾說,捐贈後,她的媽媽內心也是愧疚、痛苦與欣慰交織著。

但是,正是因為這些無私的大體老師和他們的家人,以及醫學研究人員,才讓許多病例的猜測得到證實,讓人工肺的使用得以提前,讓插管的技巧和方法得以改進。正是這樣,才有了第七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從而讓新冠疫情在我國得到了最有效的控制。

有關調查數據顯示: 願意遵從親屬遺願為其捐贈遺體或器官的網友只有56.29%,有41.2%的網友認為傳統文化觀念根深蒂固是阻礙人們捐贈遺體或器官的主要原因。

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才促成了陳志漢當時拍這部電影的初衷:

「我想藉由這部片來談論什麼才是真正的【 活著 】?有呼吸、有心跳、有脈搏的一個生命體,是不是就是真的活著呢?

生命的延續不是靠呼吸與血液,而是精神與影響。

醫生是否應該感謝病人給他的經驗,而病人是否要感謝醫生對 社會 的貢獻呢?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議題,在死亡面前,所有人都是手足無措的。

我也想要觀眾可以在自己還很理性的這段期間,好好去思考自己身體的使用權,也告訴身邊所有關心自己的人,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就是這樣一部紀錄片,它能讓人重新思考:究竟該如何看待「生」,又該怎樣理解「死」。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閱讀全文

與微電影家裡的瑣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