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向讀者介紹河南的旅遊景點 介紹一個河南著名景點作文
❷ 梁祝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
梁祝故里在山東濟寧(今微山縣馬坡一帶),筆者早有耳聞。隨著梁祝故里之爭的熱浪掀起,我們查閱了一些舊志,反復研讀了新近出土的梁祝墓碑,聯系有關的民間傳說和風俗,對梁祝故里在濟寧有了進一步認識。
一、梁祝墓碑—說服力較強的文物證明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為配合宣傳新婚姻法,梁祝故事以各種藝術形式廣為傳播,對梁祝文化的發掘與考證也引起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郭沫若根據清人焦循《劇說》中有「嘉祥縣有祝英台墓碣文,為明人刻石」的記錄,曾派員來濟寧嘉祥了解情況,但因《劇說》中所記的祝英台墓地點不準確,故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尚未設置微山縣,今墓碑所在地屬濟寧縣與鄒縣交界帶。1952年,修浚白馬河工程中,梁祝墓碑始見天日,並由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在當地保存。1976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梁祝墓碑再次被深埋地下。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又一次復出。
梁祝墓碑立於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現將碑文摘錄如下:
梁山伯祝英台墓記
外紀二氏出處費祥。邇來訪諸故老,傳聞:在昔濟寧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鉅富,鄉人呼為員外。見世之有子讀書者,往往至貴,顯耀門閭,獨予無子,不貴其貴,而貴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聰慧殊常。聞父咨嘆不已,卒然變笄易服,冒為子弟,出試家人不認識;出試鄉鄰不認識。上白於親畢,竟讀書乃振門風以謝親憂。時值暮春,景物鮮明,從者負笈過吳橋數十里柳蔭暫駐,不約而會鄒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動問契合,同詣嶧山先生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曠定省,言告歸寧。倏經半載,山伯亦如英台之請,往拜其門。英台速整女儀出見,有類木蘭將軍者。山伯別來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迤東。西庄富室馬郎親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嘗心許為婚,並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適他姓,是異初心也。與其忘初而愛生,孰若捨生而取義,悲傷而死。少闃,愁煙滿室,飛鳥哀鳴,聞者驚駭。馬郎旋車空歸。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以遂前之願,天理人情之正也……
上述文字比較平實地記載了梁祝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既無誇張修飾之語,又少浪漫虛構氣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發生地正在今濟寧境內,「濟寧九曲村」、「鄒邑」、「嶧山」、「吳橋」、「西庄」這些地方,都是要麼至今尚存,要麼有據可考的。「九曲村」早在漢代就已存在,位於今微山縣馬坡鄉境內的泗河南岸,因泗河從兗州至此有九處彎而得名,現已演變為東九、西九兩個村;「鄒邑」,即今鄒縣;「嶧山」,在鄒縣城東南20餘里處,有「岱南第一奇觀」的美譽;「吳橋」,明嘉靖年間戴光修《鄒縣地理志》「鄒縣圖」中對其所處方位繪制清晰,清《鄒縣志》(婁一均修)也有記載:「吳橋—在鄒城西60里,跨白馬河上,隆慶年間被水湮沒」;「西庄」現仍沿用其名,在今馬坡北。
墓碑還比較清楚地透露出這樣兩點信息:一是梁祝墓為重修。明正德年間「總督糧儲新泰崔公諱文奎,道經顧茲廢圯,其心拳拳」,遂萌發重修梁祝墓意圖,經過近一年的籌劃運作,終使其「四界豎以石,周圍繚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神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無有者,今皆有之」;二是梁祝墓為官修。碑文前後刻有「丁酉貢士前知都昌縣事古邾趙廷麟撰 文林郎知鄒縣事古衛楊環書 亞聖五十七代世襲翰林五經博士孟元額 時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等字樣,說明此事經過皇上准許,由當時知名文人和權威官員共同參與完成。由此可見,距今近500年前,粱祝墓就已存在於此;濟寧為梁祝故里的事實,為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所認同。
二、舊志記載—參考價值較大的歷史資料
歷史上鄒縣與曲阜並稱「鄒魯」,是著名的孔孟之鄉,讀書風氣悠久而濃厚。「斷機教子」、「鑿壁偷光」等關於讀書的典故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據專家推測,梁祝故事發生的年代應為漢代;今馬坡一帶,漢為山陽高平,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誕生了諸如文學家王粲、思想家仲長統等歷史文化名人,也是目前山東出土漢碑較多的地區之一。梁祝故事產生於漢時的該地,有比較堅實的文化基礎。梁祝家鄉距嶧山僅五六十里,梁祝到嶧山讀書求學,從地理上分析也絕非無稽之談。椐清同治年間所修《嶧山志》記載,嶧山自古就有多處私學;早在元至元年間(公元1264年),嶧山就建立了梁祝祠,內供梁祝漢白玉雕像。
現存舊志《鄒縣志》和《嶧山志》亦有不少關於梁祝遺址的記載。康熙十二年朱承命修《鄒縣志》記載:「梁山伯祝英台墓—在城西六十里吳橋地方,有碑。」這正與新出土的梁祝墓碑地點吻合。20世紀90年代後期,濟寧市有關部門正是根據史志記載和走訪當地老人,查找到了梁祝墓的具體位置,發掘出了梁祝墓碑。清同治年間所修《嶧山志》有多處記載梁祝遺址,如「梁祝讀書洞,在至聖詞祠右,相傳梁山伯、祝英台讀書於此」;「萬壽宮,在仙人宮西一百餘步,殿三楹,南向,舊與仙人宮為一,內有梁祝像」;「梁祝泉,在梁祝讀書洞右,泉側石上刻『梁祝泉』三字」。文人墨客,每每到嶧山游覽,也留下不少對梁祝故事的吟詠感懷。如,清代鄒人陳雲棽《題萬壽宮梁祝像》:「信是縈情兩未終,閑花野草盡成空,人心到此眼偏酸,小像一雙萬壽宮。」這些詩作,《嶧山志》中均有收錄。
三、風俗傳說—可信度較高的文化傳承
筆者有在微山馬坡工作和生活的經歷,對梁祝故事發生於此並不陌生,但由於觀念等方面的原因,當地人們不願過分宣揚,甚至有些諱莫如深。據專家考證,梁氏從馬坡附近村莊遷出後,定居於一二十里之外的兩城等地;祝氏因避水災,後遷濟寧任城宅河村;梁祝墓記中所說的「西庄富室馬郎」,其後裔於明代從西庄遷出,即今日馬坡之馬氏。上述地方,「梁、祝、馬」三姓至今禁婚,有關的梁祝戲曲、電影等在「梁、祝、馬」三村歷來禁演,他人在當地「梁、祝、馬」三姓氏之人前也避而不談梁祝。這種奇特的文化現象,恰恰證明了梁祝故事發生在當地的真實性。
梁祝故事很早就以各種形式在魯西南等地流傳。宋元之際,被改編成戲文、元曲。明清時期,又有多種版本的傳奇問世,山東琴書《梁祝下山》在民間流傳最廣,其中的唱詞明確指出了梁祝在嶧山就讀這段歷史事實。唱詞寫到:周公之理定綱常,文東武西列兩旁,萬歲爺閃開龍目看,武多文少為哪樁……,就在那紅蘿嶧山立下學堂……,梁山伯祝英台就在那紅蘿嶧山念文章」。濟寧南路琴書傳人楊芳紅唱的《梁祝下山》唱詞中也有關於梁祝在泗河岸邊活動的描述:弟兄兩個下了高山,梁山伯送祝英台把家還……,哥兒倆正想往前走,不多時來到泗河沿上,來到泗河沿上仔細看,何日大水白茫茫,山伯說「叫聲小弟河裡沒船怎麼過……」。
綜上所述,梁祝故事發生在濟寧佐證比較充分,從梁祝讀書處到梁祝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鏈結,可以說今微山馬坡——鄒城嶧山一帶就是上演這幕中外聞名的愛情悲劇的舞台。由於梁祝故事與生具有的平民性質,主人翁不可能載入正史,這就決定了它在民間流傳的歷史命運。因而,對其真實的發源地長期以來語焉不詳。
探尋馬坡
同窗三載的深情,十八相送的纏綿,最後雙雙化蝶的凄美……梁祝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常有人把「梁山伯與祝英台」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作為我國四大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孟姜女》、《牛郎與織女》,另有《柳毅與洞庭龍女》)之一的「梁祝傳說」,最近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聯合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山東,「梁祝」的具體傳說地在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一帶,至今梁、祝、馬三家不通婚,而且不唱梁祝戲,不放梁祝電影。
隨著「梁祝傳說」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濟寧「梁祝傳說」展覽在山東省文化遺產展覽上高調亮相,關於梁祝的話題驟然熱了起來。濟寧和梁祝傳說究竟是什麼關系?梁祝傳說申報遺產名錄是怎樣成功的?
三姓後裔在哪?
濟寧微山縣馬坡鄉有個「梁家林」,那裡出土了明正德年間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至今,梁、祝、馬三姓村落有地可考,並且關於梁祝鮮為人知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
馬坡村有5000多人,98%的人姓馬,馬文才的後裔大多在這里。
談起村名,馬坡鄉黨委宣傳幹事、監察主任吳琦回憶,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他還上學時,其同學就都知道馬坡村的故事:古時候,馬坡北邊有個西庄村,村裡有個姓馬的「大財主」,就是馬文才的父親,「馬財主」以養馬、拉馬車為生,他家的馬很多很多,有草的時候就到草木茂盛的南邊去放馬,時間長了,他放馬的地方就叫馬坡。
「馬財主」的馬多了,車多了,就在村西南建了馬棚、馬車店。白天放完馬,晚上就將馬趕到馬棚里;白天馬車出門,晚上回來就停到馬車店裡。所以,西庄西南就叫馬店。後來,「馬財主」的車店起了大火,馬家開始遷居。
直到現在,馬店村地上1米至5米處,都能挖出1米多厚的草木灰積層及一些燒焦的獸骨。
任城區接庄鎮岔河村有1500多人,祝姓人口有90%以上,因為水災,他們從九曲村遷來。2003年夏天,吳琦等人在九曲村發現了幾十塊漢墓石、漢畫石和明末清初的破碑。有意思的是,碑角有祝來奉等人的名字,而「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上說,梁祝的籍地「在昔濟寧九曲村」。
馬坡人都說梁氏的後代在兩城。兩城的梁氏是這里的老戶人家,問他們是不是與梁山伯一家,他們說:「一筆寫不出二梁來」。
馬坡村杜慶友老人講,杜家老輩買不起地,他爺爺百年之後,埋在了「梁家林」。當時18畝地沒人管,他父親「杜善人」在林里離梁祝墳不遠處開了一畝九分三菜園,沒事就去收拾菜園。後來,兩城梁家人來上墳,見梁祝墳比過去干凈了,知道是「杜善人」打掃的,所以他們每年春節來上墳時,就給「杜善人」磕幾個拜謝頭。後來,馬坡鄉放了一次梁祝電影,兩城梁家人再也沒有來上過墳。而2003年農歷「鬼節」那天,「梁山伯」林里又有人燒了八大堆紙錢。有人推測,那是兩城人又來上墳了。
梁、祝、馬至今不通婚
馬振西老人現年82歲,是馬坡村德高望重的老族長,記者見到他時,他坐在自家的小院悠閑地乘涼。
說起祝英台,老人的神情很激動,甚至還有幾分憤怒,他用顫顫微微的聲調說:「就算馬家人死了,也不娶姓祝的。」原來「馬家人」一直感覺受到了祝英台的戲弄。想以前,馬文才有才有貌又有財,對祝英台明媒正娶,並非戲里所唱的「搶」,而祝英台卻辜負了馬文才一家,為了梁山伯徇情,為此,馬家人感到了莫大的恥辱。
馬振西翻出厚厚的家譜,用顫抖的手一本接一本地翻給記者看,其兒子和兒媳在一旁說:「家譜里從沒出現姓祝的媳婦,老人根本不允許和姓祝的結婚,小輩的自覺不談姓祝的對象,媒人說親也迴避著祝姓。祝姓的人寧願死也不會進馬家的門。」
❸ 《狂人皮埃羅》——思想高於形式的電影
接觸這部電影,契機是看到毒舌關於《新浪潮回顧展》,也讓J哥第一次接觸到戈達爾大師的電影。看完《狂人皮埃羅》,寫一篇關於它的影評變成了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事情了。
戈達爾是一位法國和瑞士籍導演,更重要的是,他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人之一。
要先了解一部藝術形式的電影,可以先了解它所處時代的背景,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跳過,畢竟藝術終是藝術,有些東西亦可以略過,這里簡單來交代下時代背景。
「法國電影新浪潮」是20世紀電影史上影響最深遠的電影革命 ,它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後第三次具有世紀影響和價值的電影運動了。這場電影運動被公認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可見其為電影文化帶來多麼巨大且有價值的意義,為法國乃至世界也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
代表人物有戈達爾、里維特、特呂弗、侯麥、夏布洛爾等,期間創造了很多優秀作品,克羅德·夏布洛爾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爾日》,阿蘭·雷乃的《廣島之戀》等等。
這場浪潮發生在第二次世紀大戰之後,長期制度僵化的社會現狀,讓很多人懷有的幻想破滅,有理想與夢想的人討厭所謂的「政治」「制度」,而這類作品的特徵就是對於這種現象的描述。
「非政治性」、「性格率真」、「情緒復雜」為基本特徵,電影也採用更多的色彩感,使用更多的人物對白,擺脫傳統戲劇腔,更自然、率真地表達真實情感。
介紹完背景之後,我們來談談這部電影。
豆瓣評分 8.2分,上映時間是1965年,J哥推薦指數:9.0分(滿分10分)
狂人皮埃羅,更准確的說應該是瘋子皮埃羅,英文字幕中是「Pierrot,the mad」 ,出處來自女主瑪麗安娜為男主皮埃羅作的一首詩。
網上有流傳兩個版本,J哥還是建議先自己看一遍,能夠有自己不同的體會和理解。
男主真名叫「費迪南德」,「皮埃羅」是女主瑪麗安娜給他取的名字,
瑪麗安娜是皮埃羅的前女友,再次的相遇,讓皮埃羅舊情復燃,從此想要和女主尋找一個擺脫現實的地方。
電影採用很多角色對白的形式來充當旁白,這一點手法是J哥第一次見,因為這不是普通的對白,而是更深更高層面的「思想」,描述的是「現在」,亦或是「未來」。非常佩服電影的這種表述形式, 既有詩的浪漫,又有哲學的豐滿,既有藝術的內涵,又有思想的火花。
讓J哥感觸的畫面有,他們第一次「流浪」的時候開始的對白,還有最終結尾處女主的獨白,確實讓電影層次提高了N個檔次。
影片畫面中還有非常多非常棒的場景,月光那場、寫詩那場,每一場都充滿著浪漫氣息。影片也刻畫了許多細節,男女情感的矛盾點、年輕人的思想追求、復雜的角色情緒,還有電影所採用的色彩新鮮感非常棒,在上個世紀這樣的電影難道不優秀嗎?即便是放到現在的電影圈中,這樣的電影色彩還是別具一格。還有電影的海報,具有超現實的藝術風格。
故事中帶來一些很荒誕行為的描述,講故事、搶東西,還有尾部碼頭的一個可笑的胖子也好,無論是一種藝術形式,還是一種現實隱喻,這樣的方式讓觀眾更能感受到這種電影的魅力。
電影結尾,為觀眾留下了懸念, 但是結局真的很重要嗎?或許是,也或許不是。
看完整部電影,J哥的感受就是:
可能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感受。
也有來自其他電影愛好者的評價:
看到很多影評,許多小夥伴表示看不懂,那麼這篇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但是同時也希望,去純粹地欣賞藝術吧,把自己也沉浸其中,你會更好地體會電影藝術的魅力,這也是J哥喜歡電影的初衷。
好了,今天推薦的電影來自戈達爾的《狂人皮埃羅》。
❹ 豫劇簡介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產生於明末清初,多以清唱為主,其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4)鄧州市一初微電影羅卷戲擴展閱讀
1、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
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2、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3、崔派唱腔素以豫西調(下五音)為體,兼用豫東調(上五音),並吸收融匯秦腔、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音調,創造出自己獨具風格、豐富多彩的唱腔旋律。崔派以善演悲劇而著稱,由於劇目內容的規定性制約了它的音樂發展,因而使它的唱腔自然形成了自己深沉哀怨、委婉纏綿的特點。
4、豫北調:在彰德、懷慶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靜時,梆聲可聞數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調之稱,亦稱大悠梆。
5、豫南調:種類繁多,南陽一帶,盛行曲子,其它越調、道情及另一種俗名靠山黌亦有演出。
6、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大鐃、大鈸)和尖子號(管長1米左右),以此來製造雄壯熱烈的氣氛。建國後,武場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鑼、鐃鈸(即手鈸)、二鑼、梆子、小鈸(即銅板)、風鑼、大陰鼓、木魚、碰鈴等打擊樂器組成,其中最常用者為前六種。
❺ 你心目中最好的愛情電影是什麼
1、泰坦尼克號(電影)
《泰坦尼克號》是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愛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溫斯萊特領銜主演。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啟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處於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窮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最終傑克把生命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該片於1997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而且獲得了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2、真愛至上(電影)
《真愛至上》是一部於2003年上映的愛情喜劇,由理查德·柯蒂斯執導,休·格蘭特、比爾·奈伊、連姆·尼森、科林·費斯、艾瑪·湯普森和安德魯·林肯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3年9月7日在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率先上映。電影主要講述10個愛情故事竄成的喜劇雜燴。一個個動人的英倫愛情故事交匯出浪漫、甜美、幽默的聖誕前夕。其中英國首相首日到唐寧街上班,就迷上遞茶給他的俏下屬。英國首相的姐姐結婚多年,心廣體伴後懷疑老公不忠等等。
3、雨中曲(電影)
《雨中曲》是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的歌舞片,由斯坦利·多南、吉恩·凱利執導,吉恩·凱利、黛比·雷諾斯等主演。該片以好萊塢從默片時代過渡到有聲片時代為背景,講述了好萊塢演員唐與合唱隊女孩凱西之間的愛情故事。1952年3月27日,影片在美國上映。1989年,該片被美國國家電影登記部收藏於國會圖書館。2006年,該片被美國電影學院選為「25部最偉大音樂電影」第一名。2007年,美國電影學院評選出「100部最偉大影片」,該片位列第5位。
4、怦然心動(電影)
《怦然心動》是由羅伯·萊納執導,瑪德琳·卡羅爾、卡蘭·麥克奧利菲主演影片。該片根據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原著小說改編,描述了青春期中男孩女孩之間的有趣戰爭,朱莉·貝克虔誠地相信三件事:樹是聖潔的、她在後院里飼養的雞生出來的雞蛋是最衛生的、以及總有一天她會和布萊斯·羅斯基接吻。二年級時在看到布萊斯的藍眼睛那一瞬間,朱莉的心就被他擊中了...該片於2010年8月6日在美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