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有誰能給我發幾部關於留守兒童的影片,本人帶我村的留守兒童不勝感激。
留守孩子電影名:留守孩子
導 演:劉君一
主 演:趙雄 孫渤洋
上 映:2006年
地 區:中國大陸
語 言:國語
顏 色:彩色
時 長:90分鍾
類 型:劇情片
留守孩子 (2006)故事梗概
中國幾億的農民涌進城市謀生,留下近7千萬的「留守孩子」。沒有父母之愛,這一代孩子的成長遇到很大問題。
10歲的小福偷錢去玩電腦游戲,因搶位置和人打架,被帶到派出所。他去網吧討回押金時遭拒,於是和幾個同是「留守孩子」的同學一起深夜伏擊網吧老闆,並把老闆打傷。老闆報案並索要高額賠款,小福再次被帶到派出所。父親只有從廣東趕回,為此丟了工作,他痛打小福。小福追問母親下落,父親傷心地告訴兒子,他母親在打工的時候跟一個有錢人跑了,小福仰天大哭。 鎮上的幹部和學校和這些孩子們的父母共同商量解決的辦法,要麼把孩子帶到城裡上學,要麼家長們放棄在外的工作,回來關愛孩子。但只有少數人接受了這樣的方案。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這些家長只好再次悄悄逃離家鄉,逃離孩子。小福追上了逃跑的父親,求父親把自己帶上,父親打了他,小福悲傷地看著父親遠去。 為找到父母之愛,小福策劃了一次逃跑行動,十幾個「留守孩子」湊錢雇了輛貨車去廣東。如此危險的旅程前途未卜,不知他們將來的命運如何。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念書的孩子爸媽在外地打工,爺爺帶開開在家鄉上學。為排解寂寞,爺每晚都讓開開念書,課文、報紙,只要有字。開開的成績好起來。爺爺患病突然去世。家裡只剩下了開開一人。開開知道了孤獨和恐懼。爸爸回來接他了。可他非要把那片名:念書的孩子
編劇:孟憲明
出品:河南金象影業有限公司
導演:原雅軒
執行導演:馮子華
演員導演:王奇
年份:2011年.
《不想長高的孩子》
是一部反映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影片。片中以冷冬冬為代表的幾個小學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冷冬冬家裡只有奶奶,生活、學習就更困難了。孩子們想媽媽,想坐火車到濱哈市去看媽媽,因為超過1米1需要買火車票,所以他們千方百計不想長高。後面得到一位老列車長的幫助下,得以去看了媽媽。.
微電影3部!
幸福微笑 讓愛同步 小天使的秘密
都是講述關愛留守兒童的!
❷ 急求微電影《我想要爸爸媽媽回家》 800字影評
影《我想要爸爸媽媽回家》真實在再現了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在失去父母的呵護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內心孤獨,生活艱難。他們最大的願望便是,讓爸爸媽媽回家。張傾城與濤子兩位導演,用《我想要爸爸媽媽回家》將他們的願望進行傳播。
網上看到一條令人揪心的新聞,在一個特殊的時期給我們和諧的社會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陰影。在那個寒冷的夜晚,那個散發著惡臭的垃圾箱內,五個可愛的小生命,在追尋親情的道路上,永遠地告別了他們悲涼的人生……
我實在不忍心想像五個孩子在生命最後時刻掙扎的情境。我實不明白這五個孩子為何要結伴離家。叛逆?貪玩?想看看城市的繁華?離開了家,幼小的生命便失去了避佑,為躲避人生路上的嚴寒,卻喪生於城市的垃圾箱中。
我實在是想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離家出走。然而,直到觀看了由張傾城與濤子導演,白馬監制,由童星吳文煜領銜主演,李炆桐、葉俊澤、張旭、於同傑、余婷特別出演的,凝聚了對社會現狀的凝重沉思與對留守兒童處境深切的關懷的微電影《我想要爸爸媽媽回家》的時候,心中這樣的謎底才被解開。
原來這五個孩子是農村留守兒童,他們結伴來到城市,是渴望親情的呵護,是為了尋找爸爸媽媽。
影片帶給我們的感動,這是影片作為一種藝術品所須具備的藝術魅力。因為只有影片具備了這樣的藝術魅力,其傳播功能才能得以實現。但是,這絕不是影片的最終目的。我想我們在看了影片《我想要爸爸媽媽回家》後,都會流淚,但是,這僅僅是影片要帶給我們的東西嗎?我們在受感動、受震撼的同時,我們更應當更多地思考,我們應當為那些可憐又可愛的留守兒童作些什麼,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生活過得好一些吧。
影片真實在再現了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生存狀態。失去父母的呵護,他們生活艱難,內心孤獨,渴望親情。他們最大的願望便是讓爸爸媽媽回家。《我想要爸爸媽媽回家》喊出了他們的心聲。
朋友們!讓我們一起為他們吶喊吧,只要將此影片傳播,他們的聲音就會傳得更遠。
或許,這是對那五個尋親路上的小冤魂最好的祭奠與安慰!也許,這才是影片的價值所在,,,
❸ 關於留守兒童的電影或電視劇。謝謝
《我的爸爸會蓋樓》《大山裡的孩子》《一米陽光》《留守的天空》《小小擦鞋匠》《城市候鳥》《紅紙船》
雖然很多我都沒有看過,不過網路上有很多,應該可以搜得到。
❹ 有比較催淚的留守兒童電影嗎越多越好喔。越悲哀越好,紀錄片,微電影都行,主要是比較催淚,謝謝。留守
《一米陽光》微電影
《這個冬天有點冷》微電影
《新年願望》微電影
《老樹》微電影
《守望的天空》微電影
《爸媽不在的時候》紀錄片
《等待》紀錄片
《留守娃娃》紀錄片
《留夢》紀錄片
《路》紀錄片
《我的爸爸會蓋樓》
《大山裡的孩子》
《留守的天空》
《小小擦鞋匠》
《城市候鳥》
《紅紙船》
《遙望南方的童年》
《留守孩子》
《媽媽的手套》
《空巢里的孩子》
《不想長高的孩子》
《霸王時代》
《心願》
《念書的孩子》
《壞小孩》
❺ 演員李明演的一部關於留守兒童的電影叫什麼片名的
宜賓四中以本校留守兒童為原型拍攝的微電影《把愛「留」給你》
《把愛「留」給你》的主要內容是,留守兒童學生李明在一次體檢檢測中被查出是乙肝病毒攜帶者,這讓他受盡同學的孤立和嘲笑。這時,班主任鄭老師主動接近他,給他關愛。十年後,李明通過努力成為一名心血管科醫生,並成功拯救了十年前對他關愛有加的班主任。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這個?滿意請採納
❻ 觀看《守望別野》觀後感
關愛留守兒童公益微電影《守望別野》.
「我不想去縣城念書,縣城太遠了,我要照顧弟弟,還要給牛割草」電影中,小主人公小林的一句話讓觀眾心酸不已。《守望別野》講述的是一個山區少年作為留守兒童,與年邁的外公和年幼的弟弟一起生活,還要每天放牛|、割草、打柴火、照顧弟弟的故事,其中小林還經歷小夥伴由於無人看管,最終走向犯罪道路的事件打擊。
為何要拍攝這樣一部電影?導演木木告述記者,「春節過後,許多父母都外出務工,留在家裡的就只有老人和小孩,孩子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和希望,我希望我的這部電影能夠讓更多的人來重視和關愛留守兒童,讓更多的社會組織和社會人士參加到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中來,給他們創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生長環境。」
此外,影片還把我州農村獨特的自然風景以及本土人文元素等進行深度融合,展示了我州農村獨有的美麗風景和濃郁的人文文化。
幸福,太美!過於美麗的事物都過於虛幻,也許,幸福就屬於這個虛幻國度吧!從小嚮往幸福,只因得到的幸福太少。有時回想,在生命的長河中竟找不到幸福激起的浪花。
幸福,太美,太虛幻!這不像是一個花季女孩兒寫下的。幸福是屬於快樂的人的,而我,只有在人生的花田裡守望,守望這象徵幸福的玫瑰花開,好美! 也許是生活過於虛幻,以至於沒有人能真正的了解我,包括自己。有時同學們總是會說我太樂觀了,跟我在一起都會樂瘋的。聽到這些,我不再做聲,只是依舊的咧嘴笑,但心裡早已捫心自問:「是嘛?我是這樣的嘛?」然後覺得忽然很好笑。這也許就是人們所謂的假象吧!其實,真正的我沒有那麼堅強與樂觀,只是經歷了那麼多的痛苦心傷後,早已為自己織就了一個「繭」,將自己的心緊緊的潛藏在裡面。然而,在快樂的表象下,沒有人知道,他們眼中的樂觀女孩兒,並不是沒有淚水的,只是在無人的暗夜裡獨自唏噓。
風雲感悟:高質難度高,一掛解千愁!
❼ 合肥男孩與山村小學情緣「結晶」電影 師生本色出演展現皖風皖韻
8年前,天柱山旅遊途中的一個「小插曲」,讓合肥一個三口之家與「白雲生處」的天寺小學結緣;8年後,長大成人的兒子以那所學校、那群師生、那片鄉土為原型,創作劇本、拍攝電影。在這部名為《水吼》的電影短片中,天寺小學校長、僅有的兩個學生、充滿演藝情懷的小學教師、幾個村民「本色」出演,「串」起一場戲,為他們與這個三口之家的8年情緣,「寫」下最美的「注腳」。
城市男孩與山村小學 8年情緣「結晶」電影
《水吼》編劇、導演名叫徐培原,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大四學生,來自合肥。
徐培原自幼喜歡文學,愛「碼字」。高考時,就讀於合肥一中理科班的他選擇「藝考」,以全國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影導演系,就是為了「做能表達自我,抒發內心情感的事兒」。很奇妙,從「文學小童」到與「白雲生處」小學結緣,再到編劇、導演《水吼》,《江淮晨報》「見證」了徐培原一路成長。
2006年,父親徐放發給友人一首詩,朋友評價:「有點淺白」,他問:「若是出自10歲孩子呢?」原來是徐培原寫的!朋友很驚喜,建議向報社投稿,於是,有了《江淮晨報》副刊版上的一首童趣小詩。
2010年,徐培原上初二,一家三口去天柱山旅遊,偶遇一位鄉村教師,隨其去了半山腰上的天寺小學。全校僅有學生60餘人、老師7人,和城市小學一個班的學生數差不多。山路崎嶇難行,老師們每天都要接送學生上學、放學,有個細節讓父親徐放至今印象深刻,「每個班級的黑板上都貼著『教師接送排班表』,這在城裡學校是不可能看到的。」
掩映於青山中的教學樓,從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們,琴棋書畫不輸「城裡娃」的才藝……從未見過的山村小學景象讓徐培原深感震撼,也深深吸引著他們一家。回合肥後不久,他們又組織9個合肥家庭重返天寺小學,那一天,響徹山谷的琅琅讀書聲,震住了所有來自城裡的孩子。
今年,徐培原以那所學校、那些師生、那片鄉土為原型,編劇、導演的《水吼》開機,記者又來了,聽他講述與天寺小學的8年情緣,談他的電影夢。
劇本獲青影廠贊助 全校僅20個
徐培原長得挺帥,稜角分明,高高大大的,在人群中很扎眼。和娛樂八卦中常聽說的「脾氣大」「愛罵人」的導演形象不同,徐培原性子溫和,說起話來不緊不慢,「浸染」了幾分京腔的渾厚嗓音很是悅耳。唯一「出賣」他「藝術范兒」的,是腦後扎著的小辮子。
「《水吼》是畢業聯合作品,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一樣,是檢驗大學四年學業成果的作業。」徐培原說得輕描淡寫,可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自當年結緣,天寺小學就在徐培原一家心裡「紮根」了,之後幾年,他們一直和師生保持聯系,時常書信往來、寄禮物。大一暑假,徐培原剛回合肥,又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出發去天寺小學。天柱山風景如昔,崎嶇難行的山路、半山腰上的2層小樓沒怎麼變,可校園里的熟面孔卻沒幾個了。
村裡的孩子大多跟著父母做「隨遷候鳥」了,只剩下2個學齡兒童。身為「村小」,天寺小學里自然只有2名學生,配備3位老師。而不久之後,另2位老師也將離開,僅留校長堅守。徐培原又一次被震撼了,「『一人學校』,我聽說過,卻是第一次見到。」他住了下來,舉著攝錄機「跟拍」3天,這次,看到了更多。
兩個學生,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和所有的小學生一樣,他倆也鬥嘴,搶著回答問題讀課文時比誰的聲音高。但他們又比普通同學更親密,「我去的第一天,女孩兒生病沒有上學,小男孩一整天的情緒都不高,和他說話也不愛搭理。第二天,女孩兒來上課了,男孩也有精神了,搶著回答問題,很活潑。」想起那一幕,徐培原笑了。
他們又很苦惱,沒有更多的玩伴,只能相互陪伴,溫暖彼此孤獨的童年。家裡只有媽媽或是爺爺奶奶,保護他們的「爺們」都沒有,每天上學、放學還是靠老師接送,「老師是師長又像親人,彌補他們缺失的父愛。」徐培原說,這3天的所見所聞,很多都被「搬」到《水吼》里了。
回到學校後,徐培原萌生了創作劇本、拍攝電影的念頭,一部「通過反映鄉村留守兒童教育、生存狀況,表達教育人文深層內涵,展示皖山皖水壯麗秀美、皖城皖人風土民情的電影。」大三時,徐培原作為「交換生」留學美國,學習編劇課程後開始動筆。先寫英文劇本,回國後翻譯成中文劇本,又多次修改,耗時近一年,終於定稿。
確定畢業聯合作品時,徐培原交出這份精心「打磨」的劇本,廣受贊譽,經評審獲得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贊助。今年,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內的北影2018屆畢業生,僅有20個作品獲得贊助。按照慣例,這些作品大多會送到國內、國際電影節參選,北影往年碩果頗豐。
師生「本色」出演,保證皖風皖韻「原汁原味」
自小,徐培原就是那種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不僅成績優異還多才多藝,初二考到鋼琴十級,還在各類媒體上發表多篇文章。
「小時常跟著爺爺奶奶到處跑,去過神農架、見過大草原、游過大江大河,看得多了,自然就有傾訴的慾望。」考入北影導演系,徐培原的「傾訴」有了更具體的目標,「把文字轉化為影像,打動觀眾」。
10月份,北影舉辦第三屆學生導演獎頒獎典禮,大一新生徐培原也到現場觀看。時隔近4年,他仍記得導演系教授、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鄭洞天說的話:「做個不恰當的比方,一般的微電影是可以群發的簡訊,而我們的專業影片像是用筆帶著自己的體溫寫在紙上的情書。學生的作品不表態,但其中自然包含著作者的態度……」
「有感情、有態度」,大學期間,徐培原一直用心揣摩這幾個字。他很「幸運」,第一次編劇、導演就是一個有感情的作品,「和天寺小學結緣8年了,我們不僅和那裡的人有感情,對那片熱土也充滿嚮往。我要用鏡頭傳遞這份情緣,展示那裡的風土人情。」
正是這樣的情感,讓徐培原決定回到天寺小學,最終選擇附近的水吼村拍攝,並將影片命名《水吼》。除了男主角之外,其它演員都由當地人「本色」出演,天寺小學校長、2位小男生和小女生、有演藝情懷的小學老師、幾個居民,他們說著當地方言,就這么拍起來了。
「我第一次執導,他們更沒有表演經驗,有的對著鏡頭都犯怵,難度非常大。」徐培原說,寧願面臨挑戰,也要保證《水吼》皖風皖韻的「原汁原味」。好在演員們「上手」挺快,尤其是兩個小演員,常常帶給主創人員驚喜。不到30分鍾的短片,十餘天拍攝結束,殺青時,徐培原挺開心,「起碼演員的表現不會差」。
記細節、翻監控,生怕有「穿幫」
身為「電影控」,徐培原也喜歡一邊看電影一邊「挑刺」。拍攝《水吼》時,他一直給自己「挑刺」,「一要劇本情節合理,二是不能穿幫」。
大一下學期,恰逢班主任夏鋼拍攝《穆桂英掛帥》,全班26名「未來導演」全進組實踐。徐培原做場記,除了敲著小板子喊「**場**次開始」,他最重要的任務是記住每場拍攝的內容、錄音碼、服裝和道具細節等。「這么說吧,你們看到的『穿幫』鏡頭,幾乎都要場記來『背鍋』。」這段經歷,讓徐培原見識到了名導的嚴謹、認真,對這次自己「執導」也很有幫助。
《水吼》拍攝現場,為了防止「穿幫」,徐培原和其他主創人員極為嚴苛,甚至有些「變態」。「比如說給孩子戴紅領巾,必須記住是系在脖子上還是壓在衣服上。如果某處沒有記住,就必須翻監控,重看當時的片子。」雖然耗時耗力,但是年輕的主創人員們都不嫌麻煩,拍攝10天,始終堅持。
「我的老師曾經說過,只有好的電影才會讓觀眾印象深刻。我想,有內容、有思想、認真嚴謹的電影應該是一部好電影吧。」徐培原說,他想在導演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無論是否成名,他都希望自己拍出的電影能讓觀眾記住,而不是只能帶給人短暫的歡愉。
未來,徐培原一家還會繼續關注天寺小學,關注那片鄉土,將這份難能可貴的善緣延續下去。徐培原還想再深造,也想出國學習,當學成歸來,成為一名真正的導演,他或許會再拍一部關於「白雲生處」的電影,這次一定會公映,我們都能看到。
❽ 前幾天在網上看的一部微電影,內容大致是一個支教老師支教時幫助留守
是一部比較紀實的,還原藏區原生態氣息的音樂公益微電影,都與一群藏區孩子真實的現狀,被稱作中國版的《放牛班的春天》呢,挺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