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潮》揚國學文化之帆,樹民族文化之自信
書名: 《國潮:21世紀中國「文藝復興」》
出版: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22年春晚,古風舞蹈《只此青綠》讓我們如醉如痴,沉迷於宋元素。其實,國風文化的先行者是河南衛視,《唐宮夜宴》最先火出圈,之後是《紙扇書生》。美輪美奐場景,在舞台上煥發傳統文化生機,引發一波又一波國風和國潮。
《國潮:21世紀中國「文藝復興」》是青年導演張內咸對國潮的思考。
張內咸有十餘年影視行業從業經歷,在時尚前沿,對國風和國潮更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他曾擔任多部商業廣告製作人,執導過微電影、紀錄片等,被《旅伴》雜志評為「北京十大新青年」。
在張內咸看來,國潮興起於何時呢?他探討其起源於「漢服熱」。
2018年,他打算拍「漢服熱」短視頻,卻成為一部200分鍾作品,選題也擴展到中國傳統文化社會各層面。
漢服並非特指漢代服飾,在歷史進程中,融合各時代民族服飾,從材質和款式上也千差萬別。中國青年之間悄然回歸一種傳統風氣,他們身著古裝,在景點或漫展打卡。一股濃濃的「中國風」撲面而來。
媒體人把2018年稱為國潮元年。在這一年,運動品牌「李寧」率先在服裝顯眼位置印上「中國李寧」,至此,街頭巷尾都是身穿李寧服裝的年輕人。恰好這一舉措,讓李寧成為潮牌。
之後,國潮擴展到其他國貨品牌領域。
為了更深入了解國潮,張內咸把國潮分為三個要素,分別是中國符號、更新觀點和面對市場。
第一要素中國符號,體現在我們生活各方面,已融入到我們骨血,從語言到文化,從飲食到傳統建築,都體現了鮮明中國元素。
但是,令人深思的是,張內咸在搜索傳統繪畫技藝「水墨」時,出現結果卻是關於日本的,並非中國元素,這是細思極恐事情,值得我們重視,不能讓外國對我們傳統文化改弦易張。
第二要素是更新觀點。語言的發展離不開歷史背景,比如我們提到的歷史故事,「故」是過往,「事」在甲骨文中等同於「史」,而「史」在古代是「記錄事件的人」。所以「過去的事情」即是「歷史」。
講好中國故事,更新觀點也是讓大眾傳播有意義中國符號。
第三要素是面對市場。張內咸以電影藝術領域為例,提及中國最早的動畫長片《鐵扇公主》誕生於戰火紛飛的1941年。中國動畫人把美術和傳統藝術整合,還包括皮影戲、剪紙、木偶戲等特殊拍攝手法。直至如今,動畫產業藉助IT行業得以充分的發展。
在市場角度來定義國潮,是一種具有中國符號的商品。
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從古今中外各方面去展示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