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是女生,我現在手裡有微愛的電影票,免費得的,很想和他去。怎麼約呢是說我有2張微愛電影票,還是說
第一,你自認為他對你的映像怎麼樣,第二,通過朋友問下他是否有女友,第三,通過你們倆互相都認識的那個朋友,讓他提前一天約著你電影票的時間那天吃飯,你們三人,到時候晚上(看電影票時間)吃飯之後讓你朋友故意接到個電話,說有急事,要不然就一起看電影了,之後把倆張電影票給你們倆去看電影。(發起點是你朋友有電影票,想大家一起看電影的)
㈡ 微愛app在哪裡看電影
微愛app在發起里看電影。打開微愛app後在主頁右上角點擊發起按鈕,就可以選擇電影,然後創建房間後就可以觀看了,所以微愛app在發起里看電影。微愛app是一款專為情侶打造的生活服務類軟體。
㈢ 微愛一起看電影 選擇視頻APP點了怎麼沒反應
網路可能有延遲,刷新一下,或者退出重新選擇。
微愛app怎麼一起看電影?1、首先,我們在手機上下載微愛app,然後在主界面上找到微愛,打開微愛軟體,然後注冊你的賬戶。2、然後,我們點擊微光主界面右上方的「發起」按鈕。3、然後,我們選擇我們最喜歡的電影或電視劇。4、然後,我們可以創建一個房間,在創建一個房間時,我們應該邀請我們的朋友。5、最後,我們可以等到我們的朋友接受邀請一起看。
㈣ 《微愛》給你帶來什麼感覺
去看《微愛》,最初是因為陳赫。男神的第一部主演電影作品,當然要支持。於是我和閨蜜在2014年的平安夜,於北京朝陽大悅城,兩人花了180元,坐在影院第一排,第一次看完了《微愛》。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最直觀地感受就是全程找陳赫,目不轉睛,演技真的很好。因為自己學編劇的緣故,所以對沙果這個人物的遭遇滿是感慨,這也許就是我畢業後即將面臨的處境。所以第一次看完電影,覺得還是蠻親切的,挺接地氣。
第二次看《微愛》,是在2014年12月27日晚,跟家人一起。媽媽說,你看完之後一定要發個微博,艾特一下陳赫,告訴他你可真是他真愛粉啊。確實,我是一個為《微愛》票房做了二次貢獻的陳赫真愛粉。但是這次再看下來,感受更多的卻是關於影片本身。
首先在結構方面,《微愛》還是做了一些小設計的。影片開端黃小瓜的一段微信語音,再影片末端黃小瓜墓前再次響起。再聽到那段語音時,時過境遷,一步之遙,卻是兩重天。此處不得不稱贊陳赫當時淚灑墓園的演技。在故事的完成度上,《微愛》做得也不錯。至少這部電影是在用心地給觀眾在講一個故事。整部片子是以沙果為中心,著重展開了他的事業和愛情兩條敘事線。說到事業這條線,就不得不提到影片的主題,就是為藝術犧牲與被現實所折腰的關系。片子里塑造了許多文藝青年的形象,他們都是為心中的藝術而犧牲。最直接的就是黃小瓜這個人物形象,奔四的人,畢生都在等待一個屬於他的角色。終於等到之時,卻又是他付出生命之時。天台那段戲真的是整部劇的升華,歌劇,舞台,紛飛的大雪,滿眼的蒼茫,最終地面被揚起的雪花,魔幻現實主義,正是藝術與現實關系最好的表達。第二個比較明顯的為藝術犧牲的形象就是「女鬼」姐姐。雖然只是一筆帶過她是一名舞蹈演員,但是也可以看出來編劇在設計人物的時候還是很用心的。其實關於為藝術的犧牲,不止是生命,還有尊嚴,還有原則。沙果一次次修改劇本,植入廣告,更改類型,插入角色……這是一個編劇的無奈,是為了藝術理想所不得不做出的妥協。每一次的修改,其實修改的是沙果的原則,是他的尊嚴。在影院里,我一直在等著沙果爆發的那一刻,大聲喊出「老子他媽不改了」。然而結果卻是被投資方換了編劇和演員。這種被動的結束雖然沒有人物主動反抗有力量,卻也更深刻地說明了殘酷的現實。有時候還來不及與現實做抗爭,現實就溫柔地告訴你:滾蛋吧。然後是馬呆的形象,一個網購攝像師,夢想拍電影,為了藝術理想拋棄了兄弟,最終卻也沒能如願。黃小瓜對沙果說:作為兄弟,應該怪他,但是攝像師是他畢生的夢想,應該祝福。其實我是不反感馬呆這個人物形象的,他只是在社會現實中選擇了生存下去,他也是藝術理想的犧牲品,他犧牲掉的是他的友情。這對於他來講,又何嘗不是一種失去。然後是小青,一個有著演員夢的女孩。最後的濃妝和最開始的清純形成鮮明對比,很有力量。人多說,貴圈水真深,貴圈真亂。可無論怎樣,貴圈裡的人也都是人,他們也曾經為了藝術理想而奮斗,卻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失去,甚至犧牲。哪怕是客串出現「橫店一枝花」都是一個有藝術理想的人,在橫店劇組送了六年盒飯,才終於等到了一個出鏡的機會。就連客串的王彩玲(蔣雯麗)都還唱著那支《立春》里熟悉的《為藝術為愛情》。言而簡之,影片中的文藝青年們都懷揣著一顆文藝心,卻在追逐的過程中,被現實所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