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紀錄片導演闡述怎麼寫
請問大學生作業紀錄片的導演闡述怎麼寫 呀
推薦QQ閱讀裡面的一本書,裡面的一些文字也許對你有用。
紀錄片導演闡述怎麼寫
這個你得問干這一行的
求一篇紀錄片導演闡述
我們的論文話題為《商業電影為什麼這憨受歡迎》,要求論文1000字,最好星期一晚上前得到答案。拜託大家大腦轉得快的人幫忙了
「導演」一詞的由來?
導演1,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橋局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2,好的電影和好的導演是分不開的。下面的幾位,都可稱得上是電影界的「大腕」 張藝謀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最初擔任攝影。他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中的攝影,以追求畫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徵性,而廣受贊譽。1981年獨立執導《紅高梁》,之後連續導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等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入圍國際重要電影節,有的獲大獎。張藝謀的作品的突出特點,是那種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張藝謀電影在風格和語言上不斷探索、創新,代表了新的電影潮流的崛起。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47年誕生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個電子計算機專家,其母是位頗有造諧的古典樂典演奏家。斯皮爾伯格自小便喜歡冒險與幻想,又勤於思考。1971年,初出茅廬的斯皮爾伯格僅用十天就導演了他的第一部電視片《決斗》(《Duel》)。這部成本僅為30萬美元的片子在歐洲上映時竟為環球公司賺了幾百萬美元,令圈內人士刮目相看。 不久,他又指揮著一支龐大的攝制隊伍和一條任性的機器鯊魚拍攝了他的首部鉅制《大白鯊》(《Jaws》1975)。從1977年開始, 陸續執導了和製作了《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Gremlins》1984)、《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敏團讓1985)和《印第安納·瓊斯》系列(《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Moon》1984、《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等諸多巨片。這些影片都以充滿幻想的或拿故事情節給觀眾以前所未有的離奇感受,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令斯皮爾伯格在美國幾乎家喻戶曉。同時,他也被提名為奧斯卡獎最佳導演。進入90年代,他更是馬不停蹄,舉措驚人。拍攝了影片《胡克船長》(《Hook》1991)、《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之後他又推出一部與《侏羅紀公園》風格迦異的寫實抒情的人文黑白片《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在該片中,流淌著尤太血液的斯皮爾伯格用史詩般的鏡頭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戰中德國納粹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慘劇搬上了銀幕。斯皮爾伯格明知冷肅的題材、沉重的主題不被票房看好,但敢於冒險的他卻拋棄了最拿手的玩意兒——電影特技,而採用了黑白底片與手提式攝影機。終於,斯皮爾伯格戰勝了挑戰,他以深沉的 *** 拍出了......>>
紀錄片專業影評怎麼寫 為了藝考! 急啊!!
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紀實性,紀錄片的本性應當是客觀物質現實的復原。在紀錄片的創作中,集中反映不經人為控制的敘事結構,堅持紀錄片的紀實本性,並不排斥可以擁有其他屬性,如藝術性 政論性 文學性 哲理性等,但他們都服從於紀實性,而且通過紀實性來表現。通俗點說,紀錄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環境 事件真實 真實反映生活的新片種,客觀反映 極少有編導主觀色彩。但是無論這部電影反映的一系列屬性,前提必須真實。
那麼該怎麼評紀錄片吶?在這里向大家講一個固定格式套路:結構——真實性——畫面——色彩,如果你按這個套路走的話,即使你語言不夠華麗,分數也差不到哪去,不會看著很亂,沒有條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紀錄片的分析中,把握長鏡頭是非常重要的,長鏡頭伴隨紀錄片至始至終,通過長鏡頭記錄特寫畫面,用中景全景對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 烘托氣氛,從而闡述現實意義,比較成功之處。
而藝術片因為不是重點(不是重點不代表不會考)在這里不多說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記錄片差不多:結構——畫面特點——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個真實性。除了上述,藝術片需語言優美,詞彙華麗才能體現其藝術性。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 *** 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 *** 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 *** 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 *** 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礎,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 *** 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導演個人經歷是如何影響其個人風格的 100分
詩意的女性視角與人文情懷
——談楊陽導演的風格
「風格即人。」不同的導演有著不同的風格,從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差異與特點。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導演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對社會、人生、藝術的思考和態度,他
的審美意識和表現手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品的格調、品質與風格,成為導演思想與人格的體現。女導演楊陽的《牛玉琴的樹》、《午夜有軌電車》、《牽手》等作品不僅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且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她始終深切地關注現代中國轉型期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生活,用嚴謹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依靠自身細膩、敏感的女性特質和女性意識,真實深刻地揭示當代中國普通家庭夫妻之間精神形式及物質形態的愛情生
活,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理想與現實中的矛盾。她的作品富有時代感、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作品中滲透並流露著強烈的女性意識和人文關懷,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
一、深切地關注當代中國的現實人生,用嚴謹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藝術地反映當代中國普通家庭的生活無論是《牛玉琴的樹》、《午夜有軌電車》,還是《牽手》,我們都可以看到導演楊陽對中國當代人們現實生活的密切關注和她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在《牛玉琴的樹》創作體會中,楊陽說她被在西北沙漠中種下2萬多畝綠樹的牛玉琴深深感動,她與編劇一起來到荒涼的毛烏素大沙漠,找到牛玉琴的家,與牛玉琴整整談了三天三夜,楊陽說:「當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時候,我怔住了。我握著她的手,心裡有一種強烈的震顫,那不是一雙女人的手,它甚至比男人的手更硬、更粗糙,我握著它好像抓著一根木棍。那一瞬間,那種陌生感、那種仰視的感覺頓時消失。我們面對面地交談,心與心地交流。」站在這片廣袤的沙漠上,看到牛玉琴和她的一家種下的萬畝綠樹,楊陽淚如泉涌,這些生———落在沙子上,死———埋進沙子下的人創造的人間奇跡,使她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堅韌和壯烈。此時她終於找到了多年來期待的一個故事:將生命的輝煌升華到悲劇性的程度。於是她用一種介乎於紀錄片和故事片之間的手法,去講述牛玉琴這個人和她一家的故事,這就有了《牛玉
琴的樹》。楊陽認為對劇本所描寫的生活的深入了解和感受是拍好一部戲的關鍵。楊陽與《牽手》作者磨劇本長達4年之久。她與編劇一起深入到中關村,采訪高科技領域的成功人士,又參加婦聯主持的「婚姻與家庭」討論會,了解當代年輕人的婚戀態度,由此確立了男主人公事業上和情感上的位置,以及對第三者身份內涵的重新界定,從只講女人受感情傷害的故事,擴展到探尋當代人心靈深處那隱秘的傷痛。楊陽認為「在人們不再為衣食溫飽奮斗的年代,豐衣足食後的人們是可以為情而死的,這是一種絢麗的殘酷,一種無奈而深刻的悲傷」。正因為楊陽在劇本階段的深入參與,才使該劇有了一個新的飛躍,為日後《牽手》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楊陽的作品中流露著強烈的女性意識和人文關懷,解構以男權為中心的傳統文化觀念體驗,探索女性意識,找尋屬於女性的生命視野。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詩意而藝術地再現了生活「在文藝作品中,藝術家們對構成作品各種因素的處理方式,他用各種可能的媒介因素來表現他所認為重要的問題的獨特表達法,就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①楊陽通過塑造當代生動鮮活的女性形象,描述她們平凡的生活,她們的痛苦、歡樂、幸福、不幸,對理想的追求,對生活和愛情的態度,女性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其作品有著強烈的女性主義精神和女權主義色彩。
作為女性導演,拍女性題材,強調女性意識,為女性去仗義執言是無可厚非的,可楊陽在女性視野下,客觀公正地理解男性,從人性的角度去評判男性過......>>
一部環保主題紀錄片的策劃案
《電線的災難》
——地球二十年後會升高三度溫度,人類將在再二十年後全人類滅絕。——詩人村子
不是嚇你
地球的黑夜在白天出沒
地球的七月將替換春季
到底喜馬拉雅聖山上的水何時流干
乾枯的長江上豎立著幾座發電站
用於乞丐們逃荒作用
我坐在家裡電腦前
看著這吞人的機器手
卻停不下來
停不下來的死亡
從身後一步一步逼迫
一步一步逼迫我們講出真心的話
一步一步緊逼我們將來滅絕的事跡
一片沙漠上
哪片從你身上掉下來的骨頭
拿給小孩子們充飢
電線你不如此刻殺死我
省的地球去動手
省的他自己都要疼痛老半天呢
媽媽
媽媽
媽媽
救我
救起一個孩子
救起就算一個孩子
(還未受到污染)
論述第五代導演的藝術風格
「第五代導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其中張軍釗1983年的《一個和八個》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而後陳凱歌接連拍出《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壯壯拍出《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吳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
1989年張藝謀捧出了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紅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電影導演
張藝謀 陳凱歌 黃健中 黃建新 馮小寧 馮小剛 陳國星 賽夫 麥麗斯 陳家林
電視劇導演
張紹林 潘霞宋 昭楊陽
紀錄片導演
蕭同慶 嚴冬 陳曉卿 吳文光 洪宇魏 斌童寧 徐小惠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 張濤 李卓玉 徐小惠 張越 洪眉 柯偉兵
短片導演
鄭浩 李耕 耿英傑 吳爾善
車徑行的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劇名主要演員備注1997年《話說香港基本法》/50集大型電視系列片1999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賀歲劇/《中國海疆萬里行》/30集大型電視系列片2000年《紅色跑車》/電視連續劇2001年《城市獵人》/20集電視劇/《李雙雙》/多媒體劇/《一江春水向東流》/多媒體劇2005年《土地和農民的故事》/電影2005年《下一站是幸福》劉濤,吳曉敏,王姬,萬美汐24集言情倫理劇2006年《定軍山》多媒體劇2007年《殺出絕地》又名《紅星1935》王亞楠,郭金,杜雨露,蓋麗麗22集歷史戰爭劇2008年《白雪皚皚》藍燕,劉濤,史蘭芽,張巖28集 *** 動作劇2008年《三個女人的秘密》伊能靜、王亞楠、葉青青、鄭雅文22集愛情懸疑劇2009年《念恩橋》劉濤,佟瑞欣,賈雨萌,張彤31集戰爭情感劇2010年《一諾千金》電視連續劇2011年《夢的密碼》徐冬冬、孫榮參電影短片2012年《族魂》黃海冰,戴嬌倩,小李琳,葉鵬23集主旋律勵志電視劇2012年《國寶疑雲》 顏丙燕、李菁、田亮懸疑動作電影2013年《我想結婚的時候你在哪》 郭品超,周秀娜,周韋彤,瞿穎都市情感電影 2013年《唐代詩詞故事108部系列微電影》程媛媛、顏丹晨、周韋彤、王茜、鄒兆龍、鄒黎霞、楊欣、盧金聰微電影2013年《走向法治國家》大型政論紀錄片2014年《時間都去哪了》 郭品超、楊紫、焦恩俊、高雅軒青春愛情影片作品 時間名稱2012年主編《中國電視劇導演闡述》第一卷2013年主編《中國電視劇導演闡述》第二卷2014年出版《中國電影備忘錄》
永遠的影片簡介
拉雪茲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美麗、最知名的公墓之一,此處是一批來自世界各地且在不同時期極富才華的藝術家的安葬地,如女歌手伊迪絲·琵雅芙, 作家馬塞爾·普羅斯特、 搖滾歌手吉姆·莫里森、作曲家肖邦至今仍受到世人的景仰。另外還有一些已經淡出人們視線的藝術家,偶爾也有少數仰慕者前來拜祭。在《永遠》中,從人們的眼中我們看到的是神秘、平靜而又美麗的墓地。很多人都與自己的愛人一起前來膜拜死去的藝術家,有的人在所崇拜的藝術家的墓前留下自己的書信,有的則獻上一朵花。敬慕者們在一起談論藝術和生命中的美麗,墓地也反饋給他們生活的靈感。獎項:2007年HOTDOCS導演傑出成就獎2007年HOTDOCS觀眾票選TOP102007年美國Full Frame紀錄片節靈感大獎2006年萊比錫國際紀錄片節評委會大獎2006年荷蘭烏特勒支紀錄片節最佳紀錄長片、最佳剪輯提名2006年荷蘭電影局水晶電影獎(荷蘭電影基金會為鼓勵荷蘭紀錄片行業的發展以及普通民眾關注紀錄片而頒發給那些發行後在院線售票超過 1 萬張的荷蘭紀錄片的獎項)提名:2006年荷蘭電影節最佳剪輯獎2007金玫瑰蒙特勒藝術獎導演闡述每一次,偶爾回首,一個畫面,一次邂逅或是一個電影場景都會非常的感動我,而且它們總是會永遠停駐在我的記憶里,然後便成為了一個拍電影的催化劑。在(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的一個村子的墓地,帶著壁龕的牆,花兒,陽光,在凳子旁的一個轉角,壁龕的對過:70多歲的露西亞,她正抽著煙,一邊哼唱著。當她打算要離開時,我向她走過去。「不,我通常都不抽菸的——只是在這里,跟我丈夫在一起的時候才抽點」,她哼唱的歌是根據詩人加西亞洛卡寫給德洛麗斯的「La Parrala」,一個非常有名的「 cante jondo 」歌者。在一個小本子上我不停地記下這樣一些特別的邂逅,我寫下我們會面的日期:1996年10月,「在一個黑暗的舞台上,La Parrala和死亡對話」,露西亞小聲地說,「當我吟唱時,我是為我的丈夫而歌。。。如此精彩的抒情詩,如此有震撼力的音樂」 。和露西亞的這個場景一直縈繞著我,也可能是因為和那樣一些永恆的主題緊緊相連,並讓我沉醉其中:關於愛和死亡的無解之謎。當我98年去巴黎參觀拉雪茲公墓,我看到一個年輕的女人是如何把一束紅白相間的花兒放在肖邦的墓前。在喬治·梅里斯的墓前是一個女孩的護照照片,照片背面寫著:謝謝!佩爾·拉雪茲,這些也同樣寫進了記錄了我的無數次邂逅的小本里。當想起死亡這個話題,在我心裡的露西亞,還有拉雪茲公墓那些留存內心的寧靜和美,便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我只是想去做這樣一個影片稱頌愛以及對死亡呈現一個寧靜的視角。這個影片是關於「美如何讓我們永得安慰」。一個人的《永遠》郭小聰剛剛看完「永遠」,這部片子不僅需要靜下心看,而且最好一個人靜靜地看,猶如在墓地里獨自徘徊,才能品出雋永的味道,如果從中國觀眾的角度看,也許有以下幾點不同之處:1. 「永遠」的品味格調太優雅精美了,不要說中國普通觀眾,即使知識分子階層能夠欣賞的也不會多,因為他們或者沉迷於「宏大敘事」,或者一心「為稻梁謀」,不可能像普魯斯特那樣從氣味中也能進入似水流年的沉思,所以,這部片子讓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差距,文化心態和藝術品味的明顯差距。2. 假如讓中國導演拍類似題材,他可能會注意抓拍「名死人」,因而每一個墓碑後面都會帶出一個不會短的故事,或者名人或者奇人,結果變成一個個斷片般的「樹碑立傳」。但「永遠」這部片子,由於深沉的立意,導演真正注意到了作品格調的統一性,因此,無論是已故歌手還是魔術師,他們的回憶畫面都不長,都服從於統一的情......>>
⑵ 高原上的守候,觀法治微電影《扯一片白雲作哈達》有感_1200字
雲一般潔白的霧,和霧一般潔白的雲,從拉薩河如砥的水面,裊裊而起。在冰山雪水淺淺的叮囑中,絲絲縷縷,哈達一樣,在風的誘惑中酩酊大醉,醉成一種叫雪的花。而此刻,所有來看山看水和看雲的人們,無不因你在高原上的這份守候,而肅然矚目,默默的訴說心中的敬意……——題記
就讀於政法大學的大一學生田星,她的父親田建華是一名援藏法官。在一次下鄉辦案的途中不幸遇難,永遠留在了西藏。田星傷心之餘,決定去一趟西藏,收拾父親遺物的同時,也想看一看,是什麼讓父親如此牽掛,甚至不惜奉獻生命。
剛下火車,田建華的書記員扎西就舉著「北京田星」的紙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尋找田星。田星隨扎西上了車,不久就到了法院。扎西帶著田星去了田建華生前的辦公室。辦公室里,簡單而樸素,木質的長椅成了辦公室的床,長椅旁倚著兩面旗,三四架書櫃全放滿了書,牆上貼著田建華生前的座右銘:「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降標准。」架子的一個角落,還放著田星的照片。田星摩挲著照片,會心地笑了。
田星又坐到父親生前的「床」上,撫摸著父親生前用過的枕頭,想起父親生前寫的詩:「原野空曠,雪山、雲朵以及冰川,仍然在重復著,億萬斯年的生命輪回。山越來越高,高得單調,單調得讓天下最美的風景都為之絕望;天越來越藍,藍得純粹,純粹得讓高原所有的生靈都心懷敬畏。就這樣,沒有一絲的怯懦與彷徨,你用腳步來把這高原丈量。格桑花聞聲怒放,雪蓮也開始因你的到來而生機茁壯。」
晚飯時,父親的同事對田星說起田建華在田星高考落榜時,她堅強的父親,由於擔心女兒而第一次在同事目前落淚。同事說到這里眼圈都紅了,田星聽後又驚訝又感動,密密的劉海遮住了睫毛上晶瑩的淚珠。
第二天,田星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了父親還未來得及送出去的書包。田星決定代替父親將書包送給落桑的孩子。田星送完書包,凝望著納木錯碧藍的湖水,戀戀不舍地上了汽車。
半路上,田星看到了前來送行的人們。田星問:「叔叔,不是說好了不送的嗎?」回答是那麼的朴實而感人:「怎麼能不送呢?你也是我的女兒。記著,拉薩永遠是你的家……」說著便把潔白的哈達掛在了田星的脖子上,村民們也紛紛效仿。田星含淚說出了心聲:「我以為,我爸不愛我,不愛我們這個家。媽媽生病了,他沒回來;高考時,我最需要他陪在身邊的時候,他沒回來;他曾經答應我和媽媽,暑假時,陪我們一起去旅遊,我們整整等了三年,他也沒回來。現在我知道,他再也不會回來了。爸,我真的想你!我想你回來!」田星已經泣不成聲了:「爸,我來看你了。那高原的雪山,是你;那飛翔的雄鷹,是你;那流淌的拉薩河,是你;這聖潔的哈達,是你……」
迎著車窗的微風,田星的耳畔響起了父親的聲音:「雲一般潔白的霧,和霧一般潔白的雲,從拉薩河如砥的水面,裊裊而起。在冰山雪水淺淺的叮囑中,絲絲縷縷,哈達一樣,在風的誘惑中酩酊大醉,醉成一種叫雪的花。而此刻,所有來看山看水和看雲的人們,無不因你在高原上的這份守候,而肅然矚目,默默的訴說心中的敬意……」
汽車,載著掛滿哈達的田星,踏上歸途,消失在道路深處……
初二:徐箐蔚
⑶ 大學生拍法治微電影的意義
1、能夠增強高校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升其便捷性和實效性。
2、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提升法律意識。
⑷ 關於法治和諧誠信的微電影名稱
《藏在冰箱里的約定》《構建和諧之美》《海選的故事》
誠實守信之商務誠信篇——《海選的故事》是此系列中的首發微電影。故事以一次修理廠的調研選擇為契機,通過剛剛步入社會參加工作的小李的視角,從細枝末節處看到了現代商業活動中形形色色的誘惑之下,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做法,以小見大反映了如今商業社會的處事之道。
用心做事,以誠待人,在面對價值和利益沖突時能夠堅持原則,堅守道德准則,做出正確選擇。以誠信為底線,改變的不僅僅是自己,這高貴的品質也會使自我收獲生活的饋贈。
⑸ 法治微電影觀後感
觀《法制教育片》觀後感
很久很久以前,聽到一個關於少年犯的故事,非常悲慘。曾以為那隻是故事,離我很遠很遠。今天,在校領導的組織安排下,我們全校師生觀看了法制教育片,才知道,故事裡的事,離我們很近很近……
法律,離我們並不遙遠!它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不是一個漂渺的概念。它如此真實,無處不在,觸手可及!財產糾紛,故意傷害,過失殺人,侵權,遭遇假貨維權……
法制教育片里的少年,也曾是祖國的花朵,也將是祖國未來的棟梁。然而,有些花兒枯了,有些棟梁朽了。為什麼,為什麼?說來讓人扼腕長嘆!那些擁有大好前程的少年,有的只是一語不合,便抄起刀子,舉起拳頭,狠狠地揮向朋友,同窗。其實,他們之間,並沒有不共戴天之仇。僅僅因為話不投機,便闖下大禍,失去自己大好前程,真不值啊!
想到這里,我不禁想起前一段時間鬧得網上網下沸沸揚揚的葯家鑫事件。葯家鑫要是懂一點法律知識,以他的智商,是很容易在賠錢和償命之間作出選擇的。可惜,他枉為大學生,居然一點法律都不懂,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必須做的,就是把握好今生今世,不去浪費自己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我們沒有理由傷害它!如果我們做了錯事,失去了自由,甚至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那麼,我們的父母,將是天底下最最傷心的人!我從網路上看到,葯家鑫的媽媽已經患上了抑鬱症,生不如死,多麼可憐的母親啊!
每一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一旦鑄成大錯,悔恨,自責,毫無用處。因為,世上沒有後悔葯可買。很多時候,犯罪只是一時沖動,如同法制教育片里的那些孩子。所以,當我們遇到矛盾,火冒三丈的時候,一定要抑制住自己的沖動。切記,沖動是魔鬼!
同學們,讓我們自尊自愛,慎重交友,並且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知法,懂法,依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我祝願,藍天之下,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健康茁壯的成長!
我祝願,陰暗骯臟的監獄里,永遠都不會有青少年那稚嫩的身影!
⑹ 單位組織微電影拍攝,是關於法治教育宣傳的,你怎樣拍出亮點
突出宣傳片的平實而不平凡。
由於法制宣傳片是權威和公信的體現,製作起來一般採用常規的表現手法,不宜有花哨的情節宣傳,這一點與國家形象宣傳片製作具備一定的相似性,這樣才顯得比正式和正規。但也要考慮到這樣會使宣傳片顯得太過普通化,顯得毫無特色,所以要平衡二者就需要在與法制相關的創意上做足功夫,需要策劃人員在深層挖掘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創意,使宣傳片平實而不平凡,新穎而不花哨。
法制宣傳片的重點,就在於關注時下群眾的收看需求,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故事情節,但是也要盡量新奇。可以應用案例普法,結合具體化案例,向群眾解釋法律法規,協助群眾學習法律,了解大量的法律法規,還可以採用3d動畫的方式體現,更易於觀眾的吸收。
⑺ 橫屏微電影與豎屏微電影在形式與內容等方面有哪些區別
微電影是一種常見的影視作品形式,國內市場上的橫屏微電影絕對是佔大多數,因為橫屏的左右擴展能夠呈現出更廣闊的畫面場景,包含的元素自然也更加豐富。但是豎屏微電影,目前卻還屬於 探索 和嘗試階段。豎屏美學微電影的設置,完全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橫屏和普通豎屏短視頻,無論從最直觀的觀感上來說,還是從內容出發的內核來講,都有著非常大的不同。豎屏美學在形式上只能豎屏觀看,這個系列影片第三人稱的鏡頭視角,讓觀眾深覺親切感,身臨其境般的去感受故事。而在內容上只能豎屏表現,平凡故事,溫暖瞬間,最為觸動人心,且頗具質感的畫面以及背景配樂的輔助烘托,更加貼合突出影片主題傳達。如此做到形式與內容上的無縫融合,真正展現出豎屏美學微電影帶給我們的魅力,這同樣也是豎屏美學的兩大重要含義所在。影片聚焦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細小瞬間,用極其寫實的手法展現出了微電影鏡頭下的溫度。就目前全網上線的其中兩部來說,看完不禁會帶入自己,又帶入身旁看到的一個個小舉動,從而聯想出一個個小故事。
形式區分:
首先橫屏微電影在形式上面,與傳統電影並沒有太多區分,都是以正常的16:9的畫面比例上面來說,並沒有給人以特殊的感覺。而豎屏微電影的出現,則是打破了人類以往觀影感覺, 從重度、認真仔細的觀影到輕便、不打擾觀看視線的用戶體驗的轉變, 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從便捷度上來說,現在很多網路產品都開始著力於豎屏產品,因為手機界面大多數偏向9:16比例,當然華為新出的折疊的不算哈,這就給用戶心理造成大量直板操作的習慣,而當你在閑暇時隨便刷了刷視頻,發現得由橫屏觀看,瞬間會給人有一種直接跳過、或者不想觀看的念頭,這叫形式帶來的挫敗感,此處用戶體驗當中一句話: 要給希望,不要給用戶失望 。所以便於的觀影方式:豎屏就應運而生,豎版 游戲 也是同理。
內容區分:
因著形式的改變,橫屏拍攝的微電影在一個鏡頭上能表達很多的要素, 光從字幕字數上面來說,橫屏占據的優勢簡直太大了,還有場景的表達、鏡頭切換上都要比豎版電影要柔和。
其次是畫面的聚焦感,橫屏可以非常恢宏大氣,而豎屏卻需要很能聚焦到一個點上, 可謂在內容上必須要比橫屏言之有物,而且節奏上明顯要比橫屏的快。
個人見解,希望有所幫助。
你好,我是星懿,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微電影是一種常見的影視作品形式,影片聚焦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細小瞬間,用極其寫實的手法展現出了微電影鏡頭下的溫度。就目前全網上線的其中兩部來說,看完不禁會帶入自己,又帶入身旁看到的一個個小舉動,從而聯想出一個個小故事。
①橫屏和豎屏對於形式來說,標志著一種畫框的模式,就意味著影像空間的一種包容度,對於內容來說,隨著影像空間發生變化,橫屏微電影可以忽視畫幅上下空間的問題,豎屏微電影就要把傳統認知的橫向思維觀念轉移。
②首先橫屏微電影在形式上面,與傳統電影並沒有太多區分,都是以正常的16:9的畫面比例上面來說,並沒有給人以特殊的感覺。
③而豎屏微電影的出現,則是打破了人類以往觀影感覺,從重度、認真仔細的觀影到輕便、不打擾觀看視線的用戶體驗的轉變,這就是最大的區別;另外,豎屏微電影就不太適合用「平視」的視角,因為上下兩側會顯得很空,而是需要用更豐富的鏡頭語言,運動鏡頭就變得比較重要,畢竟電影要拍人,而人的活動區域多是在一個橫向平面上。所以為了豐富畫面空間,可能需要更多的試探和努力。
豎屏視頻來源於手機,也就限定在了手機上,哪怕用電腦看,都很不是個東西。誰讓普通大眾刷視頻的時候就不願意把手機橫過來呢?
以上就是個人的觀點。。。。。。。
您好,我是窩矮看電影,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人類電影 歷史 上從來沒有過豎著長方形的視頻直到智能手機的誕生。即使早期手機錄像的VGA畫面也是橫著的啊。
豎屏視頻來源於手機,也就限定在了手機上,既然限定在手機上看,那就是膾炙人口的題材最適合,就給普通大眾最土味最直觀的就好。
近年來,在短視頻的到來,為電影影像藝術帶來了更多更新的可能性,不斷鼓勵影像藝術多元化 探索 ,也越來越來的豎屏視頻的出現。
豎屏微電影完全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橫屏和普通豎屏短視頻,從形式觀感和內容內核來看都有巨大不同。豎屏在形式上只能豎屏觀看,這個系列的影片通過第三人稱的鏡頭視角,讓觀眾身臨其境般地去感受故事,以旁觀者的角度重回日常被忽略的溫暖。
以上便是我個人的見解,謝謝!
大家好!我叫卡龍視頻,很高興回答:「橫屏微電影與豎屏微電影形式與內容的區別」
當今 社會 ,數字影像時代全面到來,由影像畫面、語音信息和互聯技術共同構成的數字平台和網路平台,成為人們生活中記錄傳播和交流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微電影因其微型、快捷、直觀等特點,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了起來。不管是政府、百姓、攝影家們、以及公司等紛紛運用它,展示品牌形象、記錄人物故事、報道時事新聞、推廣 社會 公益;總而言之,微電影以及遍布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微電影不僅成為人們用於消遣、更把他當做一種技能來學習
今天我們要討論微電影橫屏與豎屏的形式與內容區別
首先,我要說的是橫屏,因為橫屏模式不是簡單地從豎屏到橫屏的切換,而是有非常強的邏輯性的板塊的切換以及布局,可以屏蔽一切其他干擾性的東西,播放時畫面廣大顯示更加清晰。
其次,相對而言我更喜歡豎屏因為橫屏觀看時和不能同時觀看其他信息顯示,然而豎屏就加大了觀看者和信息之間的距離,減少了這份隔閡。還有更加有助於 情感 表達,就比如我們正在看一部電影時,突然qq或者微信來了消息,如果是橫屏的話我們就得退出去去回復,但如果是豎屏,我們就可以分屏上面電影下面是聊天界面。
除此之外如果很多種情況我們都可以一邊看,一邊通過分屏或者彈幕和其他觀眾之間營造出互動的氛圍,或者也可邊看微電影邊做其他的。豎屏思維除了應用到微電影外也可以在生活很多方方面面,比如抖音、快手、淘寶、網路等不都是運用豎屏的嗎?這些不僅幫助使用者理解信息溝通難易度而且還增加信息傳播效果。因為在用手機是我們也會發現豎屏時手機寬度剛好能使我們更好的聚焦,所以豎屏時人的視線大概可以總結為:
★看手機屏幕時雙眼視線會向內收斂。
★在手機屏幕上追隨主體(某廣告或其他信息),必須保持精準聚焦。
最後,雖然我用很少的篇幅對橫屏進行描述,但不管是橫屏還是豎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看你是如何看待罷了。比如,豎屏用眼睛需要精準聚焦,然而在在屏幕上移動視線時很費勁、很容易產生疲勞
大家好,我是疏月心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看看橫屏和豎屏拍的照片,拿照片先做一個對比
顯而易見,上面的圖片是橫屏拍攝的,下面的照片是豎屏拍攝的。
我們從形式上有什麼直觀的區別嗎?
1、視野方面
橫屏的視野比較開闊,它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豐富了空間的容納度,在畫面中展現的更多的是畫面的層次和布局。而豎屏更多的是突出畫面焦點,不需要多餘的信息,重點突出某一處。
2、用戶體驗方面
橫屏主要是從人「平視」角度去觀影,主要適用於電影屏幕,電視,電腦等設備,當然手機也會用到。而豎屏打破以往的觀影體驗,讓觀影更為便捷,比如我們經常看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
以上是我們直觀的體驗。
那麼從內容講呢?
多數的專業人員拍攝幾乎都用橫屏,它囊括了多數電影及微電影,無論從人的觀影角度還是拍攝的局限性來說,橫屏都是各大導演的首選。而豎屏主要是用於藝術性的創作,或者想重點突出的人與事物,又或者想突出空間的立體結構。
綜合以上,橫屏更多是用於整體的故事,有一定的內容,並且具有完整性。豎屏更多的是便捷,在特定的情況下,將畫面的焦點重點突出,盡善盡美。
首先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微電影之所以微,是因為它的時長一般都在5-20分鍾,而較於一般的電影時長都在1到2小時,而且微電影並不在電影院上映。微電影的呈現方式一般通過網路傳播,在手機快速發達的時代,在手機傳播更為廣闊。
1.橫屏形式
橫屏形式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我們都知道尺寸為16:9或4:3為橫屏,橫屏的優點就是尤其在手機端,不受手機邊框的影響,可以讓更多的內容進入畫面,內容可以完整的展示,讓人們看起來舒心,不受限制的看到更多精彩的人物和景物。對微電影的效果展現更精彩。橫屏無論電腦端,手機端,已經成為人們瀏覽視屏的習慣。習慣成自然,很自然的成為人們觀看微電影的形式。
2.豎屏形式
豎屏微電影。觀看手機者,一般為了方便,豎屏觀看,面對那些簡短的電影只要感受到裡面的內容即可,看完就翻走了,比較適合豎屏的微電影,不過微電影的一些細節可能感受不到,但基本內容已經知曉,所以豎屏微電影是為了更加方便讀者,為了更加適應現今的人人都有手機的年代。
最後我的觀點就是:
所有的事物存在即合理,無論是橫屏還是豎屏都要根據自己的習慣做出選擇。橫屏好就橫屏看,覺得豎屏好就豎看,只是根據個人感覺不同而已。
橫屏和豎屏對於形式來說,標志著一種 畫框 的模式,就意味著影像空間的一種包容度。就像我們在電影院看橫屏電影,為了滿足一個 橫向空間的廣度 ,因為根據常識來說,人們都在地面生活,包括人的眼睛視角也是兩邊寬,上下視域比較窄,電影最初設置成橫屏也是這種道理。但是因為現在更多人用手機看視頻,包括抖音,總是來回翻騰手機不太方便,所以更注重了縱向空間的 探索 。一百多年前法國的 阿貝爾岡斯 ,為了讓電影填充觀眾的視野,就用了 三塊屏幕並排放置 , 拍攝時也是用了 三台攝影機橫向拍攝 ,為了滿足觀眾的一種空間真實感;而豎屏美學更像是一種滿足觀眾習慣的一種「以人為本」的觀念,所以要在創作時,也要更多考慮觀眾的觀影舒適度。 張藝謀 最近應著抖音的發展提出了「豎屏美學」,注意到豎屏美學問題,對於豎屏微電影的 探索 現在還是比較缺少的。
對於內容來說,隨著影像空間發生變化,橫屏微電影可以忽視畫幅上下空間的問題,豎屏微電影就要把傳統認知的橫向思維觀念轉移,對於國內短片現狀來說,可以去拍一些實驗短片嘗試一下,可能會獲獎。另外,豎屏微電影就不太適合用「平視」的視角,因為上下兩側會顯得很空,而是需要用更豐富的鏡頭語言,運動鏡頭就變得比較重要,畢竟電影要拍人,而人的活動區域多是在一個橫向平面上。所以為了豐富畫面空間,可能需要更多的試探和努力。
你好,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在電影史上微電影算是一種新型的呈現方式,微電影之所以微,是因為它的時長一般都在5-20分鍾,而較於一般的電影時長都在1到2小時,而且微電影並不在電影院上映。微電影的呈現方式一般通過網路傳播,在手機快速發達的時代,在手機傳播更為廣闊。
1.豎屏微電影。觀看手機者,一般為了方便,豎屏觀看,面對那些簡短的電影只要感受到裡面的內容即可,看完就翻走了,比較適合豎屏的微電影,不過微電影的一些細節可能感受不到,但基本內容已經知曉,所以豎屏微電影是為了更加方便讀者,為了更加適應現今的人人都有手機的年代。
2.橫屏微電影。在來看橫屏微電影,在手機沒有普及之前,微電影只是為了告訴讀者微電影所包含的道理,應該都是用電腦觀看,裡面的細節也可以一一到位。但現在電腦並不是必須的了,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大部分內容,所以豎屏微電影就應運而生。
【從形式來說】
橫屏微電影與傳統電影並沒有太多區分,都是16:9的畫面比例,沒給人特殊的感覺。豎屏微電影則打破了以往的觀影體驗,輕便、不打擾觀看視線的用戶體驗更是廣受手機用戶的歡迎。
從便捷度來說,現在很多網路產品都開始著力於豎屏產品,手機界面大多數偏向9:16比例,當你刷視頻時,需要橫屏觀看,瞬間會給人有一種直接跳過、或者不想觀看的念頭,這叫形式帶來的挫敗感,此處用戶體驗當中一句話:要給希望,不要給用戶失望。所以便於的觀影方式:豎屏就應運而生,豎版 游戲 也是同理。
【從內容區分】
橫屏拍攝的微電影在一個畫面上能傳遞的信息更多,場景的表達、鏡頭切換上都要比豎版電影柔和;豎屏畫面內容更聚焦,並且內容還要比橫屏言之有物,節奏上也是明顯要比橫屏的快。
對於內容來說,隨著影像空間發生變化,橫屏微電影可以忽視畫幅上下空間的問題,豎屏微電影就要把傳統認知的橫向思維觀念轉移,對於國內短片現狀來說,可以去拍一些實驗短片嘗試一下,可能會獲獎。另外,豎屏微電影就不太適合用「平視」的視角,因為上下兩側會顯得很空,而是需要用更豐富的鏡頭語言,運動鏡頭就變得比較重要,畢竟電影要拍人,而人的活動區域多是在一個橫向平面上。所以為了豐富畫面空間,可能需要更多的試探和努力。
【總結】
橫屏和豎屏是一種畫框的模式,是影像空間的一種包容度,在電影院看橫屏電影,為了滿足一個橫向空間的寬度和廣度,人的眼睛視角也是兩邊寬,上下視域窄,電影最初設置成橫屏就是根據這個理論來的。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開始注重縱向空間的 探索 ,尤其是隨著抖音等短視頻的流行,看豎屏電影慢慢成為習慣,而來回翻騰手機總歸來說會不太方便。豎屏美學更像是一種滿足觀眾習慣的一種「以人為本」的觀念,在創作時,要更多考慮觀眾的觀影舒適度。張藝謀導演應著抖音的發展還提出了「豎屏美學」,目前關於豎屏美學問題以及對豎屏微電影的 探索 尚且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