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尾生抱橋而亡"出自什麼典故
尾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為情而死的青年,「尾生與女子期於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史記-蘇秦列傳》 戰國時代,九月十一,杭州,斷橋畔,尾生站在橋畔,望著橋下的流水,依然是那樣的波光粼粼、如同湖面上撒下了無數的碎銀。水漲了,那女子也沒來,尾生就傻等,一直抱著柱子到水把他淹沒掉。唉,呆,當然,這是一個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愛情故事,後人譽為守情有義的典範。
《史記-蘇秦列傳》中首倡信若尾生:「今有孝如曾參,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王曰:「足矣。」蘇秦曰:「孝如曾參,義不離其親一宿於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義不為孤竹君之嗣,不肯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餓死首陽山下。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行進取於齊哉?信如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⑥,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卻齊之強兵哉?」
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也提到了尾生守信的故事:
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數,其不足采者輒報聞罷。
朔初來,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聞。」
❷ 求英雄人物的故事
楊根思,1922年出生在江蘇省泰興縣一個農民家庭里。很小的時候就在上海資本家的工廠做童工,失業回鄉後又給地主家做"牛倌"。1944年他光榮地成為新四軍的一名戰士。由於表現突出,1945年11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作戰中,他機智勇敢,曾在圍殲泰安守敵的戰斗中,用18顆手榴彈奪取制高點;在魯南郭里集戰斗中,三次把拉雷投到敵地堡前;在齊村戰斗中,他連續爆破守敵碉堡群;在淮海戰役第三階段,他奉命率1個加強排攻擊夏砦國民黨守軍,機智的摧毀1組暗堡群,還俘虜了近一個排的敵人……先後多次榮立大功、小功,被評為戰斗模範,還榮獲了"爆破大王"、"華東一級人民英雄"、"華東三級人民英雄"等光榮稱號。1950年,身為連長的楊根思,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任志願軍第20軍第58師第172團3連連長的楊根思,率領全連官兵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踏上了朝鮮戰場。初入朝鮮,開進東線戰區,身著單薄的戰士們首先遇到的是冰天雪地,零下30℃嚴寒的考驗。楊根思積極動腦,迎戰困難,教戰士們用雪擦手擦臉,把玉米皮撕成一條一條揉搓後一層又一層地裹在腳上防寒,大大減少了官兵的凍傷。
楊根思抱起炸葯包縱身沖進敵群(油畫)
1950年11月25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 打響了。27日,志願軍第9兵 團在朝鮮戰場東線的長津湖地區向美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發起進攻。至28日,將美軍分割包圍在柳潭裡、新興里、下碣隅里等地。29日,被圍在下碣隅里的美軍向南發起攻擊,企圖配合北攻的美軍,共同打通開往古土裡的通道。楊根思奉命率所部3排堅守位於下碣隅里東南的1071.1高地及其東南的小高嶺。該高地扼制公路,是下碣隅里被圍之美軍向古土裡南撤的必經之路。美軍在飛機、火炮狂轟濫炸的掩護下,瘋狂搶奪高地,炸彈、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授予楊根思的一級國旗勛章
炮彈、燃燒彈混雜在一起,陣地上硝煙彌漫、烈火熊熊。楊根思沉著指揮,勇敢應戰,連續打退數倍於已的美軍的8次進攻。戰至上午10時,彈葯已經耗盡,他帶領戰士們用刺刀、槍托、鐵鍬、石塊與美軍拼殺,最後全排 僅剩他和兩名傷員,仍堅守著陣地,而此時,增援部隊尚在途中。在這緊要關頭,面對蜂擁而至的美軍,已負傷的楊根思抱起僅有的一個5公斤的炸葯包,拉燃導火索,縱身沖進敵群,一下被驚呆了的美軍還沒有回過神來,就隨著驚天動地的爆炸聲斃命。楊根思以年輕的生命和滿腔的熱血譜寫了一曲革命英雄主義的贊歌。
為表彰楊根思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志願軍總部給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會議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各一枚。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
羅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縣人。
由於家境貧寒,羅盛教11歲時才上小學,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學了。為了有口飯吃,父親將他送去當了道士。14歲那年,他不得不到鎮上叔叔開的雜貨鋪幫工。
1949年,羅盛教的家鄉解放了。這年11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湘西軍政幹部學校的一名學員。羅盛教文化程度較低,聽起課來感到吃力,抓不住重點,筆記記不全。為了不掉隊,每次下課後,他都要將別人的筆記借來,和自己的筆記對照,查缺補課,然後用鋼筆工工整整地抄寫一遍。在建校勞動中,需要將倒在河中的一顆樹抬到岸上搭橋用。羅盛教第一個跳進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帶動下,全班二三十個同學都跳進河裡,終於將樹拖上了岸,搭起了橋。1950年2月1日,羅盛教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1年4月,羅盛教響應黨的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並隨部隊奔赴朝鮮。
在朝鮮的日子裡,羅盛教時時感到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他和駐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裡的老鄉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經常幫房東大媽擔水、劈柴,鄉親們都誇獎羅盛教是好樣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羅盛教和戰友宋惠雲一起去河邊練習投擲榴彈。正值隆冬季節,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蓋住,幾個兒童正在滑冰,笑聲陣陣。忽然,傳來了呼救聲,有人掉進冰窟窿了!羅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彎腰,直沖過去。他一邊跑一邊飛快地脫掉身上的衣服,接著跳進了冰河裡。過了好一會,羅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氣,又鑽進水裡。又過了一會,羅盛教終於將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當那少年兩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時,突然,嘩啦一聲,冰又塌了,少年連人帶冰又落入水中。這時羅盛教全身已凍得發紫,體力已快消耗殆盡,但他卻又一次潛入水中,好久,才用頭和肩將少年頂出水面。這時宋惠雲已將一根電線桿拖到河邊,少年抱住電線桿被拉上了岸。人們急切地等待著羅盛教,然而,他卻再也沒有上來。為了救落水的朝鮮兒童,羅盛教英雄獻身。
全村老百姓都趕到了河邊,沉痛哀悼這位英雄的志願軍戰士。村民們將羅盛教安葬在村莊邊的佛體洞山。
1952年2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羅盛教追記特等功,同時授予「一級模範」、「特等功臣」的稱號。同年4月1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決定追認羅盛教為「模範青年團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勛章及一級戰士榮譽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