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僵屍叔叔裡面的祖師爺是誰
應該是鍾馗!從力量和打鬥來看只有鍾馗有這個可能性,電影里畫的鎮屍符正是鍾馗得道之時所畫!而且鍾馗號稱大將軍,是專捉鬼怪、僵屍、妖怪的!所以說打鬥和方式上來看應該是鍾馗,如果說是三茅真君至少供奉的應該是三個人,你請祖師爺就不能是請一個人了!太上老君是天尊是天神不是凡人所生,所以不能作為祖師爺拜!張天師、三茅真君、還有鍾馗這都是人後來成神、成仙的、所以說如果你問電影里祖師爺是誰,估計就是張天師或者鍾馗,個人覺得鍾馗的可能性大一些,當然張天師也是武藝高強,並且是總領天下道教的正一教主!但是究竟電影里的祖師爺是誰,由於沒有畫像那上面只是畫了一個太極而且電影里也沒交代所以不好妄言!說出這些僅供參考!希望採納答案謝謝!
2. 常州市揚中市有電影院嗎有幾家啊,在什麼位置啊。
1.揚中市西來橋鎮影劇院(西來橋鎮)
2.揚中市長旺影劇院(長旺鎮)
3.揚中市佳樂錄像放映室(三茅鎮建設路5號)
4.揚中市新壩影劇院(新壩鎮陸節橋東)
5.揚中市影劇院(城江洲西路六十七號)
6.揚中市三躍影劇院(三躍鎮)
7.揚中市五環實業總公司五環錄像廳(三茅鎮江洲西路137號)
8.揚中市新壩影劇院招待所(新壩鎮東)
9.揚中市聯合鎮影劇院(聯合鎮)
10.揚中市興隆影劇院(興隆鎮)
11.揚中市影劇院一品大酒樓(江洲西路89號)
12.江蘇省揚中市豐裕影劇院(豐裕鎮)
13.江蘇省揚中市豐裕影劇院(豐裕鎮)
14.揚中市影劇院(三茅鎮江洲西路87號)
15.揚中市永勝影劇院(永勝鎮)
在下《執著的真愛》,希望可以幫到你!
3. 元日這首詩繪治了古人過年時的活動有
元日,農歷正月初一,當今世人稱之為春節。古時元日又稱「歲日」「上日」「正朝」等。那麼,古人在這一天會幹些什麼呢?他們怎樣慶祝這個一年一度的假期?詩詞中的元日為您揭曉答案。
[清]徐揚《萬事如意立軸》
插桃枝、立桃人、掛桃符,驅邪避凶
桃符,又稱「仙木」,戰國時是削桃木為人的桃梗,六朝時是插在門兩側的桃板,隋唐稱其為桃符。五代前的桃符,往往是在桃木板上繪郁壘和神荼的像或寫上他們的名字。後蜀後主孟昶做了創新,要求人們在桃符上題寫祝福的話,「蜀主每歲除日,諸宮門各給桃符一對,俾題『元亨利貞』四字」(宋黃休復《茅亭客話》)。從此,桃符在驅邪鎮鬼的同時,添加了祈福的功能。宋朝時,桃符又有了進一步的變化,據陳元靚《歲時廣記》卷5記載,宋人將桃木薄板削至長二三尺,寬四五寸,板的上部繪上狻猊、白澤之類神話中的瑞獸,下面左寫繪郁壘,右寫繪神荼,有的還會寫春詞或祝禱的話。可見,宋時的桃符承載著今天年畫(求祥瑞)、門神(避禍事)和春聯(賀新春)的三重功能。此時,還出現了以紙張代替桃木板的現象,稱為「春貼紙」。明太祖將題寫聯語的方式固定了下來,並將其正式命名為春聯。陳雲瞻《簪雲樓雜話》:「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今天膾炙人口的聯語「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就出自明人林大欽之手。
放爆竹、做炮仗、燃鞭炮,恭賀新春
「爆竹聲飛」,自古及今,除夕、元日都有燃放爆竹賀新春的習俗。
唐前,人們用火燒竹節,使之爆裂炸響,為的是「避山臊惡鬼」。據東方朔《神異經》載,山臊是西方深山中人臉猴身的怪物,身材高大,丈有餘,不怕人,但人被它攻擊之後會生一場忽冷忽熱的大病。好在山臊懼怕爆竹的聲響,故以爆竹驅逐之。唐以後,人們開始在竹筒中填上火葯,發出的聲響更大,產生的煙霧也更濃烈,稱為「爆竿」。來鵠《早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自宋代始,人們卷火葯於紙中點燃,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見之「炮仗」,亦作「炮張」。為使響聲連貫,人們將多個小爆竹串聯起來,引燃後,畢畢剝剝,連續爆響,是為「編炮」或「鞭炮」。宋時的爆竹製作工藝已相當成熟,品種不下百餘種,連響、雙響、單響、二踢腳,不勝枚舉,且質量上乘,《東京夢華錄》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
[清]郎世寧等《乾隆帝歲朝行樂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宋時的爆竹文化仍承載著驅除邪魔的美好心願。如史浩《感皇恩·除夜》「結柳送窮文,驅儺嚇鬼,爆火熏天謾兒戲」。同時也因聲響大,能為節日增添熱鬧喜慶的氣氛,成為辭舊迎新、恭賀新春的重要文化符號。王安石的《元日》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爆竹是狂歡的聲音,是新年的味道。
元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爭插新桃換舊符。
這首七絕清新曉暢,簡易的幾筆勾勒出元日的熱鬧、喜慶。人們在歡樂的爆竹聲中除舊歲、迎新歲,暖暖的東風吹進院落,帶來春的消息。太陽初升,破除黑暗,灑下萬丈光芒,千家萬戶都沐浴在陽光里,舉國上下也欣欣然,爭先恐後地將新的桃符換上,迎接美好生活的到來。整首詩就像是一個賀歲微電影的剪輯,精確地捕捉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段,且都是新年節慶文化符號中的典型。全詩無一字體現「歡樂」之意,但字里行間都洋溢著喜悅。這喜悅來自新春場景,也來自詩人的內心。詩人的另一身份是政治家,故而此詩又別有深意。細讀整首詩,有一個核心意念就是「變」,有時間的變,有風向的變,有晝夜的變,有事物的變。恰值新政初行,詩人借元日的萬象更新喻國家破舊立新。詩人躊躇滿志,內心希冀革除時弊、變法暢行,像迎接新年一樣,迎接一個嶄新、政通人和的時代。
滿
庭
芳
元
趙長卿
爆竹聲飛,屠蘇香細,華堂歌舞催春。百年消息,經半已凌人。念我功名冷落,又重是、一歲還新。驚心事,安仁華鬢,年少已逡巡。
明知生似寄,何須苦苦,役慕蹄輪。最難忘、通經好學沉淪。況是讀書萬卷,辜負他、此志難伸。從今去,燈窗勉進,雲路豈無因。
這首詞對儒生來說頗為勵志。上片爆竹聲聲、推杯換盞、歌舞昇平,詞人寥寥幾筆勾勒出節日的喜慶。而這喜慶的情緒在一個「催」字後戛然而止,「催」可以是「催促」,也可以是「催逼」,春天不是自然而然、款款而來的,春節已過,而春天還遠。元日里,年近半百之人最易嘆老,似乎這是人生的一個節點。《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有一義,即為年老。詞人感嘆人生百年,已迫近一半,說明此時的他應是個中年人。詞人驚訝地發現青春倏忽而逝,雙鬢已添白發,而自己仍失意潦倒,功名未成,落寞的內心與喧鬧的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下片詞人滿懷新年願景。人生本過客,何必苦苦追求仕途,為碌碌功名羈絆?通經好學、讀書萬卷本就讓人著迷,更何況壯志未酬?尾句詞人發下新年誓願,決心要再接再厲,可見其對前途充滿信心。趙長卿之詞以文辭通俗而著名,通讀整首詞,詞人彷彿與讀者相向而坐,時而低語,時而激昂,娓娓地說著新年的心事與心願。
[明]李士達《歲朝村慶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的元日:文武千官歲仗兵,萬方同軌奏昇平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的隆盛時代,統治者深知民意民風對治國的重要,遂將制定禮儀制度、導引民情風俗納入朝綱。從《貞觀禮》《顯慶禮》到完備的《大唐開元禮》,都對朝堂內外的節日禮俗做了規定,「正俗調風,莫大於此」。元日前後是法定假日,朝中官吏均有七天假期。假日期間,宮中會舉行隆重的賀歲儀式,皇帝、官員、民眾集體狂歡,辭舊迎新。
元日凌晨,東方未曙,百官早已身著朝服紛紛入朝,皇帝、皇太子、皇後和太後要在這一天接受大臣、命婦的朝賀。賀歲慶典隨著破曉的微光正式拉開,「赫奕儼冠蓋,紛綸盛服章。羽旄飛馳道,鍾鼓震岩廊」(唐太宗《正日臨朝》)。
元
仗
張祜
文武千官歲仗兵,
萬方同軌奏昇平。
上皇一御含元殿,
丹鳳門開白日明。
這首詩描述的是唐玄宗元日坐含元殿,舉國賀歲的場景。整首詩時空交緯,有空間上的拓展,從內宮到市井;有時間上的延伸,尾句一個「開」字帶出東方既明,萬丈光芒噴薄而出的畫面感。詩中善用數字,由首句的「千」、句二的「萬」,道出了朝堂人才濟濟、四海晏清的開元盛世;句三的「一」,則將詩歌的氣氛推至肅穆。張祜擅作宮體詩,杜牧《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稱其「千首詩輕萬戶侯」。
歲
作
顧況
不覺老將春共至,
更悲攜手幾人全。
還丹寂寞羞明鏡,
手把屠蘇讓少年。
此詩為顧況晚年作品,其晚年詩中常以「悲翁」自稱。歷經仕途的落拓,而今寂寞歸隱,又恰逢歲序更替、老之將至,難免生出蹉跎之感。這種對身添一歲、年華老去的悲傷情緒在時令節日尤為強烈,正如劉勰所說:「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文心雕龍·物色》)首句「不覺」道出了詩人對衰老的猝不及防與不情願;句二「幾人全」的悲嘆,來自於迫促焦慮的生死之思;句三一個「羞」字說明生老是自然法則,一切企圖顛覆自然法則的事終將徒勞;尾句情緒一轉,有一種悲傷面對後的隨遇而安,但「讓少年」的達觀中也流露出些許無奈。此詩嘆惋人生,情真意切,極易引發讀者情感的共鳴。
宋代的元日: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
宋時城市經濟相當發達,城市結構突破了唐代長安「坊市」格局的束縛,居民區與商業區均為開放式,商業空前繁榮。隨著以商業精神為核心的城市意識的覺醒,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接觸、互動,正統、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突破等級觀念,化「雅」從「俗」,用於消遣娛樂的民間文化漸為主流文化認可,從「俗」入「雅」,包括一些原本肅穆的、充滿宗教神秘意味的禮儀活動,也逐漸向功能化、娛樂化的方向轉變。
[宋]蘇漢臣《貨郎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朝的元日禮俗承接前朝,儺祭、守歲、放爆竹、掛桃符、元日大典、飲酒聚宴,如此種種。但新時代賦予了節日新的意義。如宋代民間驅儺儀式形式更加簡化,常由三五人組成一隊進行表演,演變成為民間稱為「打野胡」「打夜胡(狐)」「打野雲」等賣藝者乞錢謀生的手段,而儺戲面具也已成為市井流通、供民眾玩樂的商品。
鷓
鴣
天
丁
巳
元
姜夔
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三茅鍾動西窗曉,詩鬢無端又一春。
慵對客,緩開門,梅花閑伴老來身。嬌兒學作人間字,郁壘神荼寫未真。
創作這首詞時,詞人年逾五十。漂泊半生,新年伊始,難免生出對居家生活的渴望。上片有顏色,有聲音,有酒香、人影,有賀歲的祝福、破曉的鍾聲,有初升的太陽,喜慶安詳。詞中「隔籬」「鍾動」,道出了屋內的安靜,詞人坐在西窗旁,慨嘆雙鬢添白,不覺間又是新的一年。詞的下片描述了詞人的新年願景。慵懶、遲緩、悠閑,皆說明詞人年歲已高,已為垂老之身。故而,一切節奏慢下來,與友人交、與花為伴,兒女承歡膝下,看著他們讀書寫字慢慢長大,歲月靜好,深居簡出,恬淡生活。「嬌兒」一句妙趣橫生、詼諧情味,與辛棄疾「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異曲同工。
瑞
鶴
芳
元
朝
回
史浩
霽光春未曉。擁絳蠟攢星,霜蹄輕裊。皇居聳雲杪。靄祥煙瑞氣,青蔥繚繞。金門羽葆。聽臚唱、千官並到。慶三朝、雉扇開時,拜舞仰瞻天表。榮耀。萬方圖籍,四裔明王,贐珍寶。椒盤頌好。稱壽斝,祝難老。更傳宣錫坐,鈞天妙樂,聲遏行雲縹緲。逗歸來、酒暈生霞,此恩怎報。
這首詞當為紹興年間所作。詞的上片以白描的手法展現了元日朝廷朝會、天子受朝賀的宏大場面。按史書記載,高宗南逃至臨安,大修宮舍,窮奢極欲,因此,偏安一隅的皇朝有如此壯觀的慶典活動不足為奇。詞的下片贊頌皇帝的豐功與榮耀。四海歸心,外夷賓服,朝堂上一片節日歡慶。臨到歸來時,人已似醉微醺,試問該如何報答聖恩?毋庸諱言,這首詞為沒落王朝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而作,結合詞人生平或許可以理解其中滋味。詞人出生於北宋沒落的時代,皇帝沉湎於藝術,政治昏庸,戰事四起,內外交困。加之史父早亡,家境日處貧困,作為長子長孫,年少的詞人便背負起家庭的重任。詞人堅韌不拔、勤奮好學,三十九歲進士及第,入仕途,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詞末「此恩怎報」順著前文的頌豐功,「祝難老」似是一句對皇帝的恭維客套話,卻真真正正地道出了詞人勉力為政的憂國之心。
(本文摘自陳樹千著《節日里的詩歌盛宴》,有刪改)
(統籌:陸藜;編輯:白昕惠)
4. 鎮江市揚中市有電影院嗎,放映新片嗎,有幾家啊,在什麼位置啊
有的啊 三茅有,新壩也有~ 還有幾個鄉下的電影院(太破了!建議別去)
三茅的經常放電影,新的老的就要看情況了。但人不是很多啦
新壩的雖然是新建的,但實在是有點傷風敗俗··(建議晚上不要去,都是些不健康的東西)不過,新壩隔幾天應該就有電影看的。
最好都要提前去問問。
三茅影劇院在前進中路,就是郵電局對面。打個計程車就到了,很便宜的~
新壩影劇院在新壩派出所旁邊,也就是新壩大橋下去都到了。打個計程車就行,呵呵~~
放心吧,揚中很小的。不會迷路的~~而且計程車又那麼多
最後,祝你揚中之行愉快!!!!
5. 什麼事茅山道長
電視劇之類的
6. 林正英電影問題
張三豐啊
你去看看僵屍道長這部電視劇就曉得了。
超酷 的
林師傅我偶像
7. 求遠古時代的神怪。妖精。魔。。
建議看山海經= =
傳說:九大上古神獸,都乃龍之九子!
1.贔屓: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2.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3.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4.椒圖:形似螺蚌,性孤僻,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因而人們常將其銜環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取其緊閉之意。
5.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6.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7.饕餮:形似狼,好飲食。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
8.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 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9.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8. 天帝和玉皇大帝不是一個神仙
天帝一般指玉皇大帝。廣義講天帝應該是包括所有天的帝王,不過現實中主要是欲界四天王天以及仞利天的天人管理下界事務。再往上的各層天的天帝由於福報更大,所以無需在這方面勞心費力。而仞利天主即為玉皇大帝,所以說天帝一般指玉皇大帝。
9. 什麼叫洋涇浜英文
上海延安東路多層高架路
簡直是當年「洋涇浜」的復活
緩緩地匯入黃浦江
洋涇浜本是上海黃浦江一條支流的河名,曾是英、法租界的界河,後被填沒築路,即今天的延安東路。
「浜」是小河溝的意思。宋代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上·城邑》:「觀於城中眾流貫州,吐吸震澤,小浜別派,旁夾路衢。」明代李翊《俗呼小錄》:「絕潢斷港謂之浜。」清代魏源《東南七郡水利略敘》:「三江導尾水之去,江所不能遽泄者,則亞而為浦……涇、浜、溇。」茅盾《大旱》:「港或浜什麼的都干到只剩中心裡一泓水。」
「涇」,本意專指涇水。渭水支流。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寧夏六盤山東麓固原縣,南源出甘肅省華亭縣,至平涼縣境合流後,又東南流入陝西省,至高陵縣入渭河。《說文》:「雍州其川,涇汭。」《周禮·職方氏》:「涇以渭濁」。成語如:涇渭分明。涇、渭二水,一清一濁,雖合流匯聚,卻清濁分明。涇河水清,渭河水濁,兩水在會合處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
「涇」在吳方言中泛指溝渠(irrrigation canals and ditches)葉聖陶《一課》:「一條小船,在涇上慢慢地劃著,這是神仙的樂趣。」
「洋」字與所在地段為外國租界有關。
從「洋涇浜」3個字的本義來看,3個字都是通名,而無專名,所以可以斷定,原來應是一條無名小河,成為英國、法國租界的界河之後,才有了「洋涇浜」的名稱。
1983年的上海延安東路
上海洋涇浜出黃浦江的河口(今延安東路外灘),在租界時期,這一帶是外輪經常停靠的碼頭。外國商人與碼頭搬運工人之間的接觸交流需要,促使一些中國工人學習了少量英語詞彙,以應付溝通的需要。這種情況,在上海租界漸成風氣,於是產生了一種特別的英語:使用英語詞彙,以漢語語法為主,語音上受上海話影響,沒有性、數、格等變化。這種混雜的英語,被成為「洋涇浜英語」,也簡稱「洋涇浜」。
范敬宜先生說到過幾個「洋涇浜」例子,較能說明洋涇浜英語的狀況:
例一:租界內的外國主人回家,見玻璃窗打碎了,問中國僕人緣故,僕人很流利地用「洋涇浜」回答:「inside吱吱吱,outside喵喵喵,glass克郎當!」洋主人一聽,哦,原來是貓抓老鼠闖的禍。
例二:洋行老闆讓中國司機到大光明電影院買電影票,司機空手而歸,說:「Man-mountain-man-sea,today-no-see,tomorrow-see,tomorrow-see,same-see(人山人海,今天不看了,明天看吧——明天看,一樣看)。」
這些自造的臨時用的「洋涇浜英語」外國人都是聽得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