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微電影 > 電影微距

電影微距

發布時間:2022-06-13 05:27:07

A. 電影鏡頭用得最多的三個焦段

35,50,135,85,40,70等等焦段都很常用。拍電影的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為38-24mm,視角為60-84度,這僅供參考。
拓展資料:常用鏡頭的種類、特點和用途?
1、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大致分為兩類: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在24mm~45mm之間;超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小於24mm,其中有一種特殊的鏡頭叫魚眼鏡頭,焦距甚至只有幾毫米。

在拍攝廣闊的大場面時,攝影者一般都依靠廣角鏡頭焦距短,表現的景物景深長的特點,將從近到遠的整個景物都納入清晰表現的范圍。此外,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如果同時採用較小的光圈,則景物的景深就會變得更長。
2、中焦鏡頭
中焦鏡頭的焦距在50mm~135mm之間,該焦距中包括許多大家常用的焦段:50mm標准鏡頭,85mm人像鏡頭,100mm微距鏡頭,135mm人像鏡頭等。
通常情況下,人眼的視角是50°左右,於是人們將傳統35mm相機鏡頭中近似與人像視角范圍內的鏡頭稱為標准鏡頭,它的焦距為50mm,拓展到變焦鏡頭,只要焦段覆蓋了50mm的變焦鏡頭,一般都稱為標准變焦鏡頭。
標准鏡頭與人眼看到的效果非常接近,拍出的畫面能給人更加真實的感覺,它幾乎可以用於任何場景和題材的拍攝。
由於標准鏡頭的用途非常廣泛,所以很多人購買的第一支鏡頭就是標准變焦鏡頭,第二支鏡頭就是50mm定焦鏡頭。
3、長焦鏡頭
長焦鏡頭是指焦距在200mm以上的鏡頭,它又分為長焦和超長焦兩種,長焦的焦距在200~300mm之間,適合拍攝特寫,舞台等,超長焦的焦距在400mm以上,常用來拍攝無法靠近的鳥類、野生動物等,以及大型體育館內的比賽。

B. 微距鏡頭和普通鏡頭有什麼區別呢

我認為「普通」指的是非微距鏡頭和微距鏡頭的對比,而不是「普通」焦距鏡頭。

奇怪的是,我有一個既微距又「普通」的35mm膠片相機。微距鏡頭幾乎可以達到任何焦距……只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你看到了普通和遠攝宏的優勢,簡單地把你和你的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但也有廣角宏。

一般來說,微距鏡頭可以很近地對焦。所以,你會發現,特別是帶有「微距」設置的消費者變焦鏡頭,以及帶有「微距模式」的傻瓜相機。他們的意思無非是「近距離聚焦」。根據你的近景攝影,這可能就是你所需要的。這是2002年佳能Pro90IS橋式相機拍攝的。

但當你在近距拍攝時,你的景深會非常薄。事實上,有些相機有一種「對焦疊加」模式,在稍有不同的焦距下將多個圖像分層,以提供全對焦的微距拍攝。但對於一個單一的鏡頭,平場鏡頭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非宏觀「近聚焦」鏡頭通常不會嘗試到1:1的部分原因。在這樣的范圍內,由於彎曲的聚焦場,它們不太可能非常有用。這是用奧林巴斯M.Zuiko 60mm f/2.8微距鏡頭拍攝的。

C. 電影中手動對焦的意義

電影中手動對焦的意義在於:人為干預對焦過程,實現拍攝者的拍攝目的,在以下的場合拍攝中,使用自動對焦會出現對焦出錯的可能,需要用到手動對焦。

一、隔著物體拍攝時

我們在拍攝人像時,非常常見的拍攝手法,是隔著物體拍攝,例如商店的櫥窗,操場上的柵欄,把它們當作前景來增加畫面的空間感,但是這種拍攝方法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自動對焦會很吃力,會在前景與主體之間飄忽不定。

這個時候我們只要把自動對焦換成手動對焦,對著人物面部進行手動對焦,這樣前景自然就被虛化掉了。

二、拍攝微距時

微距攝影大家都知道拍攝的主體是很小的,距離也是需要很近的,即便我們可以使用微距鏡頭解決距離的問題,但是還有景深的問題,微距攝影的景深都是很淺的,哪怕很小的移動都會讓對焦點脫離主體,微距攝影的主體大多是昆蟲一類的小動物。

相機的自動對焦,會發出一些提示音,這樣也很容易嚇走膽小的傢伙們,所以為了保險起見最好的選擇也是手動對焦。

三、 錄視頻時

手動對焦不止是在拍照的時候可以使用,如果在錄制視頻時,恰好你手中有一個佳能的小痰盂鏡頭,你就會知道它的自動對焦是多麼的鬧騰了,它的自動對焦會不斷地在那來回拉風箱。

而這些聲音在錄制視頻時都會被記錄在視頻內,這是很影響視頻的體驗效果的,所以在此時,你最好的選擇依然是手動對焦。

四、人像拍攝時

平時都是習慣自動對焦,在拍攝的時候往往都是把對焦點往人物臉上一放,然後就開始拍攝了,但是我們在拍攝人像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證人物的眼睛清晰銳利,都知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如果一張人像照片眼睛都不清晰,那基本就是一張廢片了。

而且人像拍攝是喜歡用大光圈淺景深的,相機的自動對焦很容易對在離眼睛較近的地方,這都會容易使人物的眼睛變得模糊,讓畫面失去活力,所以在拍攝人像時想要更加精準,也是要選擇手動對焦的。

D. 從物距像距和焦距談談微距攝影的特點

微距攝影是區別於常規攝影的一種特殊的攝影方法,微距攝影是在近距離拍攝有關物體,並可以得到較大的放大倍率。在膠片上能夠形成和物體原大的影像,則達到1∶1的放大倍率。當然微距攝影的放大倍率不僅可以達到1∶1,通過使用特殊的器材還可以達到更大的放大倍率。微距攝影不但具有其獨特的魅力,而且微距攝影還可以在科研、醫學等方面發揮作用。 微距攝影在器材上是和常規攝影不同的,首先對相機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單反相機,包括35毫米和120單反相機,以及大畫幅相機才適合於微距攝影。主要是因為這一類相機,在取景器中取景沒有視差,可以在取景器中看到全部的被攝景物。旁軸取景相機在近距離拍攝時,則有較大的視差,在取景器中不能觀察到所拍攝的全部景物,所以就不適於微距攝影。其次常規攝影鏡頭最短的拍攝距離,往往不能滿足微距攝影的的要求。因為一般微距攝影的拍攝距離都是在幾十厘米以內,甚至可以近到到幾厘米。所以為了達到微距攝影的目的,還要使用特殊的器材和方法。 實現微距攝影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在常規鏡頭的前端,加裝近攝鏡片。近攝鏡片是用光學玻璃製造的凸透鏡片,常常備有不同的屈光度,近攝鏡片有1、2、3、4等編號之分,以備需要不同的放大倍率選用。一般都是近攝鏡片的編號越大,拍攝的距離也就越近。不同的廠家有不同的編號方法,要根據實際需要來選用。另外放大倍率和所用鏡頭的焦距有關,鏡頭的焦距越長,放大倍率也就越大。近攝鏡片要選用和自己鏡頭的濾鏡口徑相同的螺口,這樣才能擰到自己的鏡頭上。近攝鏡片是擰到鏡頭前端的,等於在鏡頭的光學鏡組前增加了一個鏡片,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成像質量的好壞,選購時必須加以注意。有些近攝鏡片是由兩片消色差鏡片組成的,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近攝鏡片的價格較低,一般只能用在放大倍率比較低,對像差要求不太嚴格的場合。另外,使用近攝鏡片對相機的自動曝光、自動調焦等性能基本沒有影響。 現在許多35毫米相機的變焦鏡頭都有近攝功能,但放大倍率不超過1∶2,也就是在膠片上的成像不會超過原物大小的1/2。有的變焦鏡頭在所有的焦距段都能夠實現近攝,稱為全程微距;也有的變焦鏡頭只能在某一段焦距上實現近攝功能,多數是在變焦鏡頭的長焦距一端。由於變焦鏡頭都是作為常規鏡頭設計的,常規鏡頭的設計都是按物距為幾十倍以上的焦距考慮的;鏡頭的各種像差校正也是以常規鏡頭為基點的,不像微距鏡頭那樣嚴格。所以變焦鏡頭的近攝功能,僅僅是一種附加功能。實際拍攝時,畸變和球面像差都會對成像質量有比較大的影響。因此變焦鏡頭的這種近攝功能,在拍攝實物時,如花卉,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在拍攝平面,如翻拍照片、資料等等,這種近攝功能就會顯得力不從心。目前市面上只有尼康有一種微距變焦鏡頭AF70-180mm F4.5-5.6,這是真正的微距鏡頭,最大放大倍率可達1∶1.33。 還有一種近攝附件,這就是近攝接圈。近攝接圈是加裝在鏡頭和機身之間,相當於延長了鏡頭的像距,從而獲得較大的放大倍率。近攝接圈附件通常是由幾個接圈組成的,幾個接圈各自有不同的長度,比如12毫米、25毫米等等,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起來使用。例如,50毫米的鏡頭,加上25毫米的接圈,就可以獲得1∶2的放大倍率;加上50毫米的接圈(也可以是兩只25毫米的接圈),就可以獲得1∶1的放大倍率。使用近攝接圈,放大倍率不是連續變化的。還有一種近攝皮腔,其作用和近攝接圈一樣,加裝在鏡頭和機身之間。由於近攝皮腔的伸縮是用齒條控制的,皮腔可以連續伸縮運動,所以放大倍率也是連續可調的。使用這兩種近攝附件,可以獲得1∶1以上的放大倍率。但是相機的自動曝光、自動調焦等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自動曝光還要使用專門的自動接環,和雙頭快門線才能實現。近攝接圈的價格要比近攝鏡片高,近攝皮腔的價格更高。但是使用這兩種附件,可以得到較好的成像質量。近攝皮腔還可以加裝反轉片翻拍架,專門用來翻拍反轉片。另外,還有一種近攝附件——倒接圈,可以將鏡頭倒裝在相機上,可以獲得1∶1左右的放大倍率。這種倒接鏡頭的方法,只能適用於標准鏡頭、廣角鏡頭和部分變焦鏡頭。 如果想在微距攝影中獲得優良的成像質量,微距鏡頭是唯一的選擇。微距鏡頭是專門為微距攝影而生的,在設計微距鏡頭的光學鏡組時,是和常規鏡頭有所不同的。前面說過,常規鏡頭的拍攝距離都是按幾十倍以上的焦距來考慮的。而微距鏡頭的拍攝距離則要近得多,最近拍攝距離僅有幾倍焦距的的距離。更重要的是,還要校正近距離拍攝時的各種像差。尤其是球面像差和畸變,都要經過嚴格的校正,以保證翻拍平面物體如照片、圖紙等時,能夠真實地還原其原貌。各個廠家生產的35毫米相機的微距鏡頭,一般都有三種規格:50mm(含55、60mm);100mm(含90、105mm);180mm(含200mm),放大倍率都能達到1∶1。微距鏡頭的焦距越長,最近拍攝距離也就越遠。因此,長焦距微距鏡頭更適合於拍攝昆蟲,和其他不易接近的物體。上面談到的微距鏡頭除了用於微距攝影外,都可以當作成像優良的常規鏡頭來使用。此外,佳能和美能達公司各有一款高放大倍率的微距專用鏡頭,這兩種專用鏡頭只能用於微距攝影,放大倍率超過1∶1,膠片上的成像將大於原物。佳能MP-E65mm F2.8 1-5X Macro Photo,該鏡頭的放大倍率可達5∶1;而美能達AF Macro Zoom 3X-1X F1.7-2.8,該鏡頭最大放大倍率達到3∶1。120單反相機也有相應的微距鏡頭,如哈蘇的配套鏡頭中,Zeiss Makro-Planna CF120和Zeiss Makro-Planna CF135就是兩款微距鏡頭,後者加上近攝皮腔可以達到1∶1的放大倍率。 另外,各大相機廠家還有專門的微距閃光燈,供微距攝影專用。微距閃光燈閃光指數比較小,只適於近距離拍攝。專用閃光燈的自動功能,在微距閃光燈上也能實現。另外,微距閃光燈都是套在鏡頭的前端,可以營造無影的拍攝效果。佳能有微距環形閃光燈MR-14EX和微距雙燈閃光燈MT-14EX;美能達有微距雙燈閃光燈T-2400和微距環形閃光燈R-1200;尼康有微距環形閃光燈SB-29;哈蘇也有一套微距雙燈閃光燈。 由於微距攝影的特殊性,已經形成一個獨特的門類。微距攝影拍攝的照片,多是人們用肉眼不常見到的景物,因此具有一定的新鮮感,並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

E. 拍攝微距照片有什麼技巧

拍微距需要理由嗎?以前膠片相機拍攝微距,要麼使用微距鏡頭,要麼使用大長焦鏡頭,兩者價格都不菲,而對數碼相機來說,微距攝影是數碼相機的特長之一,在拍攝一些細小的東西,如水滴、珠寶、花鳥、魚蟲、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即使是很多民用級的低端數碼相機,都配置了微距、甚至超微距功能,雖然與專業的微距拍攝無法相比,但會讓你一試微距世界的美麗。如果你還沒嘗試過拍微距,請跟我來。

微距拍攝技巧和經驗

微距世界很美麗,因為微距可以放大微觀世界,獲取的是我們日常視覺看不到的東西,所以更有視覺沖擊力。微距題材很廣泛,盆養的花、廚房菜板上被切開的菜、家中的小飾品、屋檐落下的水滴、樓下草地里的昆蟲世界……

所謂微距攝影,一般指拍攝比物體正常尺寸要大的圖像,即圖像大小與實物大小的比例超過1∶1。傳統相機鏡頭的焦距較長,要較好地實現微距拍照,需要配備微距鏡頭(包括標准距離50mm~60mm、中距約90mm~105mm與長距180mm~200mm)、三腳架等附件。而數碼相機CCD感應器的面積較小,鏡頭焦距較短,有的甚至僅為幾個mm,因此能有相當理想的微距功能,即便是入門級攝影愛好者,也容易成為一個微距攝影高手,拍攝出花間采蜜的蝴蝶,樹上蠕動的爬蟲,層次豐富、背景虛化的小花……

微距拍攝技巧和經驗

微距拍攝技巧和經驗

雖然數碼相機微距上手比較快,完全不需要傳統相機要配備很好的微距鏡頭,並需要足夠的經驗才能實現精彩的「一拍」,但是,要想用數碼相機拍到好片子,也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行。在實拍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靈活把握好光圈、焦點、景深及光線等影響片子效果的幾個重要因素之間的關系。

微距模式

目前市面上的數碼相機都具有微距拍攝功能,也比較容易上手。但使用微距模式時一定要注意,在相機和物體之間距離小於20cm時,最好使用LCD取景而不用光學取景器,因為光學取景器在拍攝遠距離景物時它和鏡頭捕獲的范圍相差不大,但當使用微距模式時這個差距就大了。另外,微距攝影會使快門速度變得很慢,使用自動對焦功能比手動還要慢。為了生成效果完美的微距圖像,部分數碼相機帶有自拍器,可有效防止相機的震動。

微距拍攝技巧和經驗
數碼相機的微距模式標示

焦點的選擇

不同的焦點選擇,能營造出不同的圖像效果。在移動拍攝焦點時,應使拍照對象處於畫面中間,一般情況下應該選取畫面上最吸引人的部分,也就是你最想表現的部分,並保持快門的半按狀態,在焦點對准以後(要稍微等一下以便相機進行對焦)再從容地按動快門,避免拍攝出的照片發虛。

微距拍攝技巧和經驗

一般說來,在數碼相機微距模式下,鏡頭距離物體越近,拍攝出來的物體越大,如果不注意畫龍點睛,片子畫面就會顯得非常呆板。如對小昆蟲一類的主體拍攝,焦點的選擇應該落在昆蟲的眼睛上。眼睛是生命的靈氣的所在,拍得越清晰越好清楚。尤其是像蜜蜂、小青蟲和螞蟻昆蟲這樣微小的生物,更要重視對眼睛的表達。

F. 用微距鏡頭拍的電影有哪些》

紀錄片,微小的昆蟲等等。

G. 微距攝影的主要器材

其實相機牌子的選擇並不太重要,因為現時差不多每一個大相機牌子都有生產不同焦距的微距鏡頭及其它配件。反而相機類別則較重要。
一般而言,135單鏡反光機是相當適合拍攝微距提材。而rangefinder(連動測距)類型相機由於視差問題以致viewfinder(取景器)並不能反映鏡頭所攝的影像(即取景誤差),常見的鏡頭亦不能作近距離拍攝,因而並不適合。至於較大片幅如120機,由於片幅較大,即使所用鏡頭能攝得與135機同樣放大率,其所攝進畫面的面積亦較大,先天有不足的地方。舉例如用135機拍攝1∶1的對象,你便會將一個24mmX36mm的景物填滿整格菲林。相反如你用120機6x6片幅的話,你便只能用56mmX56mm的景物填滿菲林,放大相片時便好像是放大率不足了。
雖然135單鏡機有先天上拍攝微距的優點,但假如你並不需要拍攝很細小的對象,其它片幅相機亦無不可。始終攝影並無單一準則。例如現時很多的便攝機都有一個近攝模式,如拍攝較大的對象如大型花朵都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現時已相當流行的數碼相機,由於CCD感應器的面積較小以及所用鏡頭的真正焦距較短(有的甚至僅為數個mm),所以很容易提供微距功能。 由於微距拍攝是用上了較高放大率,故有將手震「放大」的效果。加上微距拍攝時的「失光」問題,故腳架在拍微距相片時亦相當重要。現時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牌子的腳架可供選擇,但我們建議不應在此環器材上太吝嗇,畢竟一枝優質腳架是可以用上很多年的。建議選購時要考慮下列各點:
腳架扎實程度,包括各關節的結實度及長期使用的耐用性。
重量,由於微距拍攝很多時要遠赴郊外地區,這點十分重要。
摺合時的長度,腳架收起時如果不太長,是可以收到背包中,對戶外拍攝相當方便。
全開時的高度。腳架完全伸展時太矮,對某此拍攝環境是很不方便甚至難以拍攝的。但個人經驗認為拍攝微距並不需要很高的腳架,大約有1.3-1.4米便已足夠。但若腳架有其它用途時就要詳細想清楚個人拍攝習慣。
腳架三枝腳都開了時最低拍攝高度。要注意的是雖然有很多腳架都有低角度設計,但低角度設計要配合短中軸使用,否則低角度時腳架中軸會頂到地面,未必真的能降低拍攝高度。不過低角度亦有其用途,就是在崎嶇的拍攝環境中提供更有彈性的腳架角度。
現時亦有小部份腳架有專為微距的設計,但此種設計很多時都會增加腳架重量。在一得一失的情況下,還是建議先多作拍攝再了解自己個人的需要以免浪費。
在微距拍攝中,雲台的選擇比腳架更重要。在多種設計中,個人認為自由雲台(Ballhead)會比較方便。但即使是上千元的雲台,在微距時仍會有鎖緊後輕微移位的情況,廉價腳架頭問題就更嚴重。在選購時,可以多參考其它影友建議。 攝影豆袋是攝影專業人士近幾年在微距攝影場合普遍使用的工具,可以作為腳架的替代和補充。攝影豆袋是用布縫制的小袋子,內填充黃豆或類似顆粒物,由於袋子的形狀可隨意改變,因此作為固定相機的自由雲平台,起到穩定作用。在許多場合,由於條件的限制,腳架無法使用,只能採用攝影豆袋代替:
1)微距拍攝時,距離拍攝物太近,無法放置腳架,只能使用體積較小的攝影豆袋作為穩定平台,或者是支點;
2)拍攝地形狹窄、高低不平,無法放置腳架,只能以石頭、樹干、欄桿等作為支點,以攝影豆袋充當相機坐墊。
3)在登山的場合,腳架太重,不便於攜帶,而豆袋重量輕,攜帶更方便。
市場上的攝影豆袋分為傳統豆袋和輕質攝影豆袋,傳統豆袋採用黃豆填充,顆粒較大,不利於形狀調整,重量在1、2公斤,而輕質攝影豆袋採用高分子泡沫顆粒填充,形狀調整方便,重量在200克左右,便於攜帶,建議影友優先考慮。 1)微距鏡頭
微距攝影鏡是指無需安裝近攝鏡、近攝接圈或近攝軌道皮腔等近攝附件就能用來微距或近距攝影的專用攝影鏡頭。理所當然,微距鏡頭是最佳選擇。市面上微距鏡頭的選擇並不算少,基本上各相機製造商都會有標准(50-60mm),中距(約90-105mm),及長距(180,200等)可供選擇,較全面的製造商亦有為伸縮皮腔(bellow)而設計的專用鏡頭。加上大型獨立鏡頭製造商亦有提供。由於微距鏡頭的用家一般較為嚴格,而製造商亦相當重視微距鏡頭,故各款微距鏡頭的質素都不會太差。不同鏡頭的分別當然是有,由於微距鏡頭並不便宜,大家可參詳其它影友的意見再花錢購買。
微距攝影鏡頭是以專門拍攝微小被攝物或翻拍小畫面圖片為目的的攝影鏡頭,這種鏡頭的解析度相當高,畸變像差極小,且反差較高,色彩還原佳。微距攝影鏡頭在近攝時具有很不錯的解像力,可在整個調焦范圍內保持成像質量不發生太大的變化。
一般的攝影鏡頭主要用於拍攝通常攝距內的景物,它不能直接用來近攝。利用一般攝影鏡頭近攝,是需要在鏡頭上加裝近攝鏡、近攝接圈或近攝皮腔等近攝附件後方能進行,但一般攝影鏡頭加裝了近攝鏡、近攝接圈或近攝皮腔等近攝附件就處於「近攝」狀態,就無法迅速從「近攝」狀態回到普通攝影狀態,就是說,用一般攝影鏡頭加裝近攝附件的辦法,難以交替進行近距攝影和普通攝影。而微距攝影鏡頭則不同,它的近攝不依賴別的近攝附件,全部近攝操作都在鏡頭自身上進行,它可在近攝至無限遠之間連續調焦從而能從近攝狀態迅速調速至普通攝影狀態,這為攝影者交替進行近距攝影和普通攝影提供了方便。
微距攝影鏡頭一般有兩種結構。一種微距攝影鏡頭採用內置伸縮鏡筒的結構,另一種採用變換鏡頭內光學鏡片組前後位置的結構。前者在普通攝影時,攝影者只要旋圍鏡頭調焦環就能進行正常的調焦,如果想近攝,只要把已旋圍至近調焦處的調焦環繼續旋轉,就能把鏡頭的整個光學系統隨同內置的鏡筒同步前移,從而使像距增大,達到近攝的目的。如要在戶外拍攝自然生態,建議應選中距甚至長距鏡頭。原因是當微距拍攝時,鏡頭距離主體往往是相當接近,小昆蟲容易被嚇走之外,影花草時腳架及身體亦很易踫倒主體或其旁邊的東西。較長焦距的鏡頭能將相機拉遠一些,故拍攝較為容易。(例如用50mm鏡頭影1∶1放大時,鏡頭距離主體只有數吋遠,戶外拍攝時的難度可想而知。)當拍攝一些較為敏感的昆蟲時,就有可能連中距鏡頭亦很難拍攝,這環境下長焦鏡就有優點。可惜是,長焦微距鏡往往非常昂貴(近萬元級),而且浮動鏡片設計亦令很多長焦微距鏡於微距時的有效焦距降低,而令對焦距離變得較短,購買時候要留意。要求不高或預算有限時,其實增距鏡亦是一個方法。
市面上亦有變焦微距鏡。雖然這類鏡頭未能提供1∶1放大率,但以Nikon75-180Macro為例都有1∶1.3左右,算是相當不錯。由於變焦鏡在拍攝生態時有很大的靈活性,如預算許可的話絕對值得。可惜是此類鏡頭並非每一家製造商都有提供。
2)微距環
跟據鏡頭公式:(1/U)+(1/V)=1/f(當中U為主體至鏡頭光學平面的距離,V為鏡頭光學平面至菲林的距離,而f則是鏡頭焦距)
如果能提供足夠的V(又稱延伸,即鏡頭光學平面與菲林的距離),每一枝鏡頭都可以拍攝近距離對象(即微距景物)。事實亦如是:雖然一般鏡頭並不提供很大的延伸,但只要接上微距環,亦能拍得微距景物。
3)近攝濾鏡
近攝濾鏡可謂最方便的微距配件,只須加在鏡頭前便可獲得微距效果。一般以號數表示,號數愈大即放大效果愈大。一般+3的近攝濾鏡加在50mm鏡頭前約可攝得1/2X的放大率;而不同號數的近攝濾鏡是可以加在一起使用,其號數亦會是兩塊加在一起(當然,加得愈多光學質素下降得愈快)。
加了近攝濾鏡之後,鏡頭只可在一個很少的范圍對焦,而由於近攝濾鏡設計比較簡單,對光學質素影響亦較大,在使用時可將重要的主體放近相片中央能令質素表現較好。有一種多鏡片組合成的近攝濾鏡,能提供較佳質數。但高售價之餘在本港亦難得有售。不過可能大家都會留意市面上有很多供數碼相機或DV使用的配件,其中有供近攝用的配件便是這類產品。可惜是售價很高及尺寸未必配合相機鏡頭使用。
4)倒接鏡頭
另一個便宜微距的方法是使用倒接環,將鏡頭濾鏡環一邊接到相機上。此方法能提供較佳的光學質數,以及無須失光。問題是倒接後的鏡頭幾乎是對焦在一點之上,而且相機沒有了光圈控制,須要收細鏡頭光圈測光,拍攝生態相當不便。
使用倒接環時,主鏡頭的焦距越短,得到的放大率越大,一般來說都會用標准或更短焦距的鏡頭。
5)其它
微距拍攝在鏡頭一環的變化相當多,比較常用得還有使用伸縮皮腔的微距鏡。這種組合可以拍得更加大的放大比率,但裝置比較麻煩,戶外未必合用。
書本上亦有介紹使用兩枝鏡頭疊在一起以得到更大放大比率,又或是使用電影鏡頭接上相機等等。如對這些特別的方法有興趣的,可以參閱有關書本。 當環境黑暗而難以使用腳架時,閃燈是拍攝的唯一方法。一般TTL閃燈再加上引線是可以使用的,亦不須要作特別調較亦可得到理想效果。當然要得到自然效果,平衡背景光等問題就需個人經驗以作配合。
微距使用閃燈其實是相當高深的技術。要簡化計算,使用TTL閃燈是最方便的做法。不過要注意的是機頂閃燈位未必適合,因為視差問題可能令閃燈的光線射不到要拍攝的景物。一般影友會使用離機閃燈的方法,但這便需要TTL閃燈線(相當貴)及閃燈座配合使用了。而理想及自然的閃燈位置亦須經測試及經驗配合。
其實手動閃燈亦可使用。基本上可將閃燈設於較小輸出的手動模式,再於不同放大率拍攝試片以決定應用的光圈,則以後亦可用同一設定拍攝。理論上,於不同放大率所用的光圈應大致相同,所以實際應用應不會太復雜。
使用一般閃燈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機頂閃燈位置並不適合微距使用,除了光線太正面以外,更有閃燈不能對准主體或被鏡頭擋著閃燈光線等問題。而使用手動閃燈時更要注意不同的閃燈位置是需要不同的光圈值的。而閃燈則不需要太大的輸出,因微距的拍攝距離相當短,大輸出的閃燈反而有火力過大的問題。如使用TTL閃燈,則有可能距離太短而TTL系統未及切斷電流而令曝光過度,若所使用的菲林速度快的話問題便更大,所以要留意閃燈及相機的指示燈。
至於閃燈位置問題,可以自行製作或購買簡單的閃燈支架便解決。
至於環型閃燈則是專為「微距」而設計的。但其「微距」的主要用途為翻拍而設,所以由環閃燈所拍攝的相片光源較為平板。當然,環型閃燈無疑為最方便的微距方法。 拍攝微距有很多不同的配件,不同大師亦有自己不同獨特方法。以下簡單列出一些較多書本或前輩介紹的配件:
黑咭:有風時可以作為擋風之用,亦有影友用以作為所影景物的「背景板」,以簡化背景。
閃燈支架:由於機頂並非理想閃燈位置,故另設閃燈位置是有需要。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閃燈支架,亦有影友自製。
對焦座(Focusing Rail):將對焦座固定在腳架上,再將相機固定在座上。對焦座提供了一個機械結構將整個相機移前移後。由於微距攝影很多時都要將相機前後移動,此配件很有用。但需注意對焦座的重量以及結實程度∶不結實的對焦座有機會增加相機震動機會。
反光板:用反光傘來漫射光線,可以較自然的補光方法為在暗位的昆蟲補光。有些反光板是專為微距設計,當中有一個空位讓鏡頭伸出來。在拍攝大物體時,這使用起來非常簡便。在這個圖樣中我就使用了反光傘。一旦設置好了主體,你必須確保平衡照明,這有助於表現細節。第二次檢查有沒有出現多重陰影。一旦你確定照明設備的位置放置情況沒問題的話,開始對物體測光讀取。
光傘:為強烈陽光下的景物創出散射光源。
大膠碗:碗底開孔以伸進鏡頭,用以蓋住對象製造散射光源。
快門線:必須品。 通常使用正片能對曝光及顏色有較大控制。由於微距攝影一般要求使用細光圈(以增加景深),長鏡頭,但卻會遇上風及怕人的小昆蟲,所以高速菲林是有其好處。當然,若掌握了外攝技巧,則亦可使用較慢菲林以獲得更小微粒。每人有不同的創作要求,所以使用彩色負片或黑白菲林都不是問題。現代很多數碼相機亦有相當好的微距效能,亦算是菲林以外的一個好選擇。

H. 在拍攝電影過程中鏡頭是怎麼樣劃分和稱呼的

長焦 中焦 廣角 景別分為 全影 中影 近影 特寫 大特寫

I. 拍微電影用什麼鏡頭

拍什麼內容就用適合什麼內容的鏡頭,換鏡頭相機不變。

一般拍微電影的習慣來說,更多的人願意盡可能地上大光圈鏡頭,便於控制現場環境的光線,同時還可以更明顯地獲襲得景深變化,看起來更有臨場感和層次感。但是如果對於鏡頭的使用還不夠熟悉,不要盲目追求大光圈,控制不好的話反而弄巧成拙。

單個人像,百50焦段適用性很強,當然刻畫面部也可能用到85.135甚至200.室內帶環境,35焦段最實用,也可能會用到24來強化環境影響,或者50來弱化環境影響。

電影鏡頭即需要拍攝大視角的廣角鏡頭,也需要長焦拍攝淺景深的特寫鏡頭。所以說想做好微電影,鏡頭的選擇很重要,如果需要精雕細刻的畫質那麼一套焦距齊全的定焦鏡百頭是少不了的,專業的可以選擇蔡司的CP2系列,或廉價的三陽電影鏡頭系列。如果是用單反也可用相機的度鏡頭。

如果為了方便也可考慮變焦鏡頭,畫質不妥協最起碼也得一套大三元,如果計較成本,普通變焦鏡頭也能應付。

(9)電影微距擴展閱讀:

1、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大致分為兩類: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在24mm~45mm之間;超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小於24mm,其中有一種特殊的鏡頭叫魚眼鏡頭,焦距甚至只有幾毫米。

在拍攝廣闊的大場面時,攝影者一般都依靠廣角鏡頭焦距短,表現的景物景深長的特點,將從近到遠的整個景物都納入清晰表現的范圍。此外,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如果同時採用較小的光圈,則景物的景深就會變得更長。

2、中焦鏡頭

中焦鏡頭的焦距在50mm~135mm之間,該焦距中包括許多大家常用的焦段:50mm標准鏡頭,85mm人像鏡頭,100mm微距鏡頭,135mm人像鏡頭等。

通常情況下,人眼的視角是50°左右,於是人們將傳統35mm相機鏡頭中近似與人像視角范圍內的鏡頭稱為標准鏡頭,它的焦距為50mm,拓展到變焦鏡頭,只要焦段覆蓋了50mm的變焦鏡頭,一般都稱為標准變焦鏡頭。

標准鏡頭與人眼看到的效果非常接近,拍出的畫面能給人更加真實的感覺,它幾乎可以用於任何場景和題材的拍攝。

閱讀全文

與電影微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