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背影記敘了怎樣一件事
散文的定義
現代散文,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對它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著寫作學科的發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散文的范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
散文的分類
散文具有記敘、議論、抒情三種功能,與此相應,散文可分為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三種。
⒈記敘散文
以記敘人物、事件、景物為主的散文,稱為記敘散文。
記敘散文敘事較完整,寫人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景物傾注作者的情感。這類散文與短篇小說相似,但又有明顯的區別。就敘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節完整,更不追求曲折變化,而小說對敘事的要求要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敘事的時候需要飽蘸情感,小說的情感則主要由人物體現出來,不須作者明確抒發。就寫人而言,小說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對人物進行寫意式的描繪。
根據該類散文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於記事的散文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別。
偏重於記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魯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區別。
另外,這類散文中還有一種偏重於描寫景物的一類,這種散文描寫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風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記性散文。它的內容十分廣泛,山川景色、風俗民情、名勝古跡都屬記游范圍。游記散文最主要的特點是:作品所描寫的景物必須完全真實,不允許誇飾和虛構;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實錄,而是作者融情於物,達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發作者主觀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徵,但與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強想像更豐富,語言更具有詩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徵、比興、擬人等方法,通過對外在形象的描繪來傳達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這類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現,但通篇用此一法者並不多見。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徵性散文,作者將情感融於某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具體事物,藉助象形聯想或意蘊聯想把主觀情感表現出來。如楊朔的多數散文,矛盾的《白楊禮贊》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將感情寓於景物之中,賦景物以生命,明寫景,暗寫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劉白羽的《日出》等。
⒊議論性散文
以發表議論為主的散文稱為議論散文。
它與抒情散文一樣注重情感的抒發,不同的是議論散文重於理智,抒情散文重於感情。
它又不同於一般的議論文,用事實和邏輯來說理,而主要用文學形象來說話,是一種文藝性的議論文。
它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嚴密的邏輯;既要以情動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於一爐,合政論與文藝於一體。魯迅先生的雜文、陶鑄的《松樹的風格》等都是典型的議論散文。
散文的特徵
⒈較強的紀實性
散文具有較強的紀實性質。但對紀實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較大分歧,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有三種。
一是主張絕對真實:「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徵。散文家們要靠旅行訪問,調查研究了積蓄豐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經過,人物的真實,場地的實景,審察清楚了,然後才提筆伸紙。散文特寫決不能仰仗虛構。它和小說、戲劇的主要區別就是在這里。」(周立波《散文特寫選·序》,《散文特寫選(1959-1962)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張「大實小虛」:「散文寫作,在選材上也並不是絕對地排斥任何虛構的。也就是說,在保持題材上大體真實(請注意,這里的概念並不等同於文學科學中的『真實性』的含義,故稱之為『題材的紀實性質』)的前提下,某些細節的虛構,乃至某個次要人物的虛擬,不但在創作實踐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許的,而且有時甚至是很必要的。……關鍵則是要『大實小虛』。」(韓少華《散文散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寫作論》)
三是供實用的散文,要嚴格地寫實;供欣賞的散文,允許有虛構的成分存在:「談散文創作,我們還不能不談虛構。虛構是文藝創作普遍採用的一種方法,它對於概括社會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題均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散文創作也不一味地排斥這種方法。具有寫實特點的散文體裁之所以不排斥虛構,是因為人們寫散文,自古以來就有供實用和供欣賞的分別。供實用的散文,只能嚴格地寫實,不允許有任何虛構;而供欣賞的散文,在寫實上就不那麼嚴格,允許有虛構成分存在。」(冠顯《散文寫實說》)
在這三種意見中,我們認為第二種意見是可取的。首先,「大實小虛」說在實踐上反映了散文創作的客觀實際。以冰心《小桔燈》為例,據散文家韓少華說:「前不久,在拜訪冰心同志的時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們的接觸,包括女孩父親的姓氏都是確鑿的,是實有其人、實有其事的。」「只是在個別次要之處做了一點虛構。」冰心在《漫談〈小桔燈〉的寫作經過》一文中,對該文「個別次要之處做了一點虛構」作了補充說明,即「我的朋友」這個次要人物是虛構的。「大實小虛」說在理論上也是順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學作品,而虛構是文學作品常用的一種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與虛構無關,但這種虛構又不能破壞散文的紀實性原則,所以它只能是「大實小虛」了。
盡管散文的細節可以虛構,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絕對真實的,這一點也應該是散文真實性的一個重要側面。
⒉取材的廣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圍十分廣泛,大千世界幾乎無不可寫,所以郁達夫說:「散文清淡易為,並且包括很廣,人間天上,草木蟲魚,無不可談。」(《<達夫自選集>》魯迅說,散文的「題材應聽其十分自由選擇,風景靜物,蟲魚,即一花一葉均可。」(《致羅清楨》,《魯迅書信》P241),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說:「舉凡國際國內大事,社會家庭的細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歷史,一絲感觸,一撮悲歡,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歡快,都可以移於紙上,貢獻讀者。」(《散文特寫選·序言》)駱文說,散文「作為一種文體,好處甚多。一石之嶙,可以為文。一水之波,可以寫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題。實在自由。」(《我的散文觀》)
正因如此,有人講散文作者「觸目聞聲,隨處可感。魯迅目閱白雪紛飛而抒懷,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見白楊挺拔而命筆,致成《白楊禮贊》;巴金觀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吳伯蕭憶紡車聲韻而揮毫,寫下名篇《記一輛紡車》;楊朔賞茶花絢麗引起創作沖動,留下膾炙人口的《茶花賦》。總之,一個作者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來作為寫散文的材料。」(漢基《關於散文取材種種》))。
散文的內容涉及自然萬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無所不 有的。可以寫國內外和社會上的矛盾、斗爭,寫經濟建設,寫文藝論爭,寫倫理道德,也可 以寫文藝隨筆,讀書筆記,日記書簡;既可以是風土人物誌、游記和偶感錄,也可以是知識 小品、文壇軼事;它能夠談天說地,更可以抒情寫趣。凡是能給人以思想啟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心曠神怡的,都可選作散文的題材。
在取材領域上,小說、戲劇、詩歌都不能與散文相比。小說的題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戲劇的題材,要有激動人心的矛盾沖突。詩歌的題材,要有深郁的情韻。而散文卻沒有這些限制,可以寫小說、戲劇、詩歌的材料。都可以寫散文,不可寫小說、戲劇、詩歌的題材,亦可寫散文。
取材廣泛,首先表現在它選擇題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給人以知識、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東西都可信手寫來,綴成優美的篇什。其次,表現在寫作散文時,可以在一個主題的統率下選取不同時間、空間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們承認和強調散文取材的廣泛性,但也不是說什麼東西都可寫成散文。那種不分青紅皂白,挖到籃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寫散文要選取揭示「人類那種崇高感和庄嚴感」的材料,要選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靈活性
散文取材廣泛,內容豐富,為其服務的形式也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①結構多種多樣
首先散文的結構中心多樣。既可以用人物為結構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細節為結構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為結構中心,郁達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徵事物作結構中心,如《茶花賦》。
其次,散文的結構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時間發展先後順序或以空間轉移為序組織材料,如《小桔燈》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認識和感情變化為序,如張潔《挖薺菜》和楊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為統帥,把材料分別組織在幾個不同的側面之內,如《土地》。
②表達方式自由靈活。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敘述、描寫等五種最基本的表達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徵、比興、聯想等手法。記敘散文以敘述、描寫和議論;議論散文以議論為主,間用敘述、描寫和抒情。
③語言運用自如。現代散文的語言主要是現代漢語,但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詞語和用法,方言俚語、歌謠諺語等語言形式。文言語辭如陶鑄《松樹的風格》中:「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松樹要求於人的可謂少矣。」用歌謠諺語的如:朱可楨《大自然的語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酈道元《巫峽》中「長江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⒋詩意濃郁。
散文不象小說、戲劇靠虛構的故事情節、矛盾沖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讀者,而是靠濃郁的詩意和理趣來感染讀者。在抒情、敘事類散文中要追求詩意。有的散文家說,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象蘋果飽含果汁一樣。毫無詩意的散文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尋求詩意,並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詩意。楊朔說:「不要從狹義方面來理解詩意兩個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詩,鐵馬金戈的英雄氣概更富有詩意。你在斗爭中,勞動中,生活中時常會有些東西觸動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歡樂,使你憂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這種動情的事,我就要反復思索,到後來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著當詩一樣寫。」「總要象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東風第一枝>小跋》,轉引自《現代散文序跋選》P190,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
散文的詩意與它是一種長於抒情的文體分不開的,其詩意的濃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總是成正比的。為什麼散文長於抒情呢?因為:a、散文一般採用第一人稱,寫「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無論寫到什麼,其目的都是為了抒發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見解,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靈的歌聲」(高爾基)。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筆調,即所謂散文筆調。散文筆調,首先是語言凝練,優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筆法靈活疏放,揮灑自如。
議論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詩意的一種表現。朱自清評魯迅的雜感說:「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還有別的,那就是傳統的理趣,現在我們可以說是理智的結晶,而這也是詩。」這類文章讓我們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闢的論辯所折服。如韓愈的《馬說》,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說理與議論文不同,它必須藉助形象來說理(蘇軾《赤壁賦》),將情與理交融起來,使之「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普列漢諾夫語)
⒌語言優美
優美的語言是散文所以成為美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散文語言具有以下特徵:
①講究文采。常用多種手法,或濃墨重彩、或淡筆輕彩,著力表現事物的「畫意」,再現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識地化常語為奇語,以更好地表現散文的「詩情」和「畫意」。如朱自清先生《春》中開頭幾句: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再如《赤壁賦》中寫簫聲一段: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散文講究文采,但並非只使用華美的語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常的語言,寫出極美的文章來。即所謂的「家常風」。如魏巍《我的老師》。
②靈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聯翩,隨意點染,任情穿插,時而敘,時而議,時而抒情,或將它們水乳交融起來。可謂騰挪翻飛,無不隨心應手。
③注重節奏。
句式富於變化,有時駢散相間,平仄相調;有時長短交錯,張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樂美。請看袁鷹《青山翠竹》中的一節: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子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坎了,還有深埋於地下的竹根。
學習散文寫作,既要掌握華麗的文采,也要掌握樸素的文采。寫得華麗並不容易,寫得樸素更難。徐遲的文章是很有文採的,他常用賦的方法兼用比、興修辭,使得文采華美。但是他說:「只有寫得樸素了,才能顯出真正的文采來。古今大散文家,都是這樣寫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時,越是寫得樸素。而文采閃耀在樸素的篇頁之上。」我們還要看到,不管是華麗的還是樸素的,散文的富有文採的語言都是從新鮮、活潑的口語中來的,也是對優秀的古代散文創造性的繼承,也是作者仔細選擇、錘煉和加工的結果。
⒍(篇幅)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層次較少,結構不很復雜,但又具有選材精要,言簡意賅,立意深邃的特點。郁達夫「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里說人情。」(《現代散文序跋選》)秦牧說:「像蘇州的園林,小是小了,然而卻境界深邃,天地開闊。(《園林 扇畫 散文》見《筆談散文》)
散文筆法
散文筆法有許多,主要有寫意、延伸、指點、興波四種。
1.寫意
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作為一種散文筆法,寫意是指以簡練的筆墨傳神。散文格局小,篇幅短,寫人敘事不求鋪敘,因此要想把人寫活,把事情記述得生動,使作者可以充分抒情述懷,就要藉助傳神的筆法。
常用於敘事和寫人。敘事時,常用以虛帶實的方法,概括地把事物的特徵和精神表現出來,在能反映事物精神的關鍵處,也常著意重寫。如朱自清的《背影》。寫人時,常用粗中帶細的方法,寥寥幾筆,把人物的精神勾勒出來,如《阿長與〈山海經〉》中有關阿長神態的寫照。在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地方,也不排斥重筆鋪寫。
2.延伸
延伸就是憑借想像和聯想,圍繞某人某事進行多方向的伸展。事實就是前文所講的聯想,主要有縱式延伸、橫式延伸、多邊延伸和捎帶一筆。
延伸事實上就是上面我們已經講解的聯想,不再詳細講述,只將比較有特色的捎帶一筆講一下。
作者在寫人敘事時,會突然順手捎帶把別的一件事也寫上,這種筆法就是捎帶一筆。從現象上看,兩件事物似乎關系不大,將其聯系起來好像沒有多少道理。但被聯系在一起的兩件東西卻有著某種內在的關聯,細細品味會發現憑空會增添許多「散文味兒」。
比如魯迅的散文《父親的病》中,寫到那些庸醫為父親開了一些奇怪的葯方後,這樣寫道:
蘆根和經霜三年的甘蔗,他就從來沒有用過。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對」,旁註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弦或再醮,連做葯資格也喪失了。
這加點的文字就是順手捎帶的一筆。這是從他父親的病上引申出來的,卻又和父親的病關系不大,似乎是節外生枝,但是這根「枝」,其味特濃,它幽默風趣,把對庸醫的嘲諷,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讀了非但不會認為是「蛇足」,而且感到它正是文中十分精彩之處。
既是順手捎帶,帶出來的筆墨不能太多,否則,就會本末倒置,導致跑題。
3.指點
是在行文時用議論的方式把自己的傾向表露出來。在小說中,作者一般不大直接站出來指點,他的見解和傾向要通過情節和場面自然而然地流露;散文則不同,它允許作者直接站出來表白、亮相。
①指點的要求
指點要注意火候
在一篇散文中,什麼地方指點,怎樣指點,要注意火候,不要亂指點,也不能濫指點。一般說來,指點要出現在以下三種地方:一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升華處。二是在寫人敘事中穿插進行,這樣既是寫人敘事的總結,又是直接抒情述志,還可以調節全文的節奏。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中,作者每敘完一個故事,就作一次指點。三是放在篇末指點,這是最常見的方式。
要含蓄、形象
指點雖是作者公開向人們亮觀點,但也要講究藝術性,要含蓄形象些,留一點東西讓人們自己咀嚼玩味。如把高爾基《海燕》結尾的「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改成「讓革命浪潮來得更猛烈些吧!」就大煞風景了。
要和寫人敘事緊密配合
指點的文字不能脫離寫人敘事。它和寫人敘事要魚水相依,緊密交融,應該從寫人敘事中概括出來。同寫人敘事沒有內在聯系的指點,再形象、再含蓄、再富於哲理,也是蒼白無力的。
②指點的方式
公開指點
就是運用明確的語言直接明白地將作者的意見和卻向表現出來的指點方式。方誌敏《清貧》,寫完自己被國民黨士兵搜身抄不到錢後,在篇末這樣指點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方!」用的就是公開指點。
這種指點的好處是清楚明了,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但也有其不足,那就是直露粗淺。
暗中指點
就是通過曲筆和間接的手段含而不露來表達的指點。它或用象徵的詞語來表達,如蘇聯柯羅連科的《火光》中的指點:「火光啊……畢竟……畢竟就在前頭!……」;或借文中寓意物來指點,如李天芳的《打碗碗花》中的指點。
反復指點
如茅盾的《白楊禮贊》中,「白楊樹是在不是平凡的」這一指點語反復出現過四次。
4.興波
就是在文章中製造波瀾,使文章產生感人的力量。
有不少人認為,引人入勝的曲折變化只能出現在小說、戲劇等文學式樣中,篇幅短小、題材瑣雜的散文是無法生波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作為一種文學樣式,散文也需要富於變化,多姿多彩。只不過散文的曲折有其獨有的個性而已。和小說戲劇相比,散文的格局決定了它的興波不可能大篇幅展開,常常是驟起驟落,戰線短,節奏快;同時,散文旨在抒情述志,所以它的興波常常不是以沖突的形式出現,小說、戲劇常用的誤會法、懸念法等興波方法在散文中並不多見,它的興波總是和「情」緊密相連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興波方式:
「急轉彎」式興波
寫人敘事時,故意順著某個方向發展下去,層層遞進,不斷加碼,直到推向定點,爾後筆鋒陡轉,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急轉彎,激起波瀾,把讀者帶到一個嶄新的境界。楊朔的《泰山極頂》、《香山紅葉》等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這種手法。
情變興波
人們對人、事、物的感情是常常處在變化之中的,作者根據感情上的變化巧妙興波的手法就叫情變興波。例如蘇軾的《赤壁賦》和楊朔的《荔枝蜜》都使用了這種方法。
抑揚興波
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抑抑揚揚,使文章跌宕起伏的興波方式。如唐濤《瑣憶》,開始故意用抑筆,寫自己未和魯迅相識前,怎麼相信人們對魯迅的議論,什麼「魯迅多疑」喲,什麼「魯迅脾氣大,愛罵人,如何睚眥必報」喲,等等。繼而,作者著力揚,寫魯迅的平易近人,關心青年等美德。在這一抑一揚中,使文章波瀾頓起。
借議論興波
這種興波,常常藉助議論點化完成。它一般是通過從感性到理性突變的描寫中,憑借議論,點化出一些令人驚嘆的不凡的東西,以此激起富有哲理的波瀾,沖擊讀者的心靈,感染讀者。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是一例。
『貳』 如何講《背影》
《背影》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2.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以及學習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
3.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2.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以及學習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在敘述和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不經意的細節,會引發我們內心的感動。比如:春天樹尖上長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裡遠處傳來的一首懷舊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為我們准備了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這樣的事,也許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背影》。
這篇課文追憶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家庭變故。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勞碌,謀事艱難,在他們心頭籠罩著一層不散的愁雲。採用記實的手法,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感情,所以更喚起人們的同情、嘆惋和共鳴。
二、課文欣賞
一整體感知:兩個問題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回答:父子浦口送別。
2.全文共寫到父親幾次背影?表達了什麼中心?
回答:四寫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分別為:
⑴懷念父親,惦記背影;第一次是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⑵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父親胖胖的身軀,步履艱難,蹣跚的走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⑷別後思念,再現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表達的中心:父疼子,子愛父,──父子情深。
二思考討論一:父疼子
1.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為兒子做了哪些事?
答:親自送行,照看行李,講定價錢,送子上車,揀定座位,叮囑兒子,囑咐茶房,為子買橘。
體現:細心關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讓你感動?為什麼?答:望父買橘見背影
3.朗讀,分析這一部分
4.父親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憂傷(黑色給人壓抑沉重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5.走路的姿勢:蹣跚──年紀較大,腿腳不便,(這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6.爬月台動作:探攀縮傾──行動不便,步履艱難(動作描寫,「探」,體胖動作不靈便,下鐵道小心翼翼;「攀」,既寫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像父親爬月台的吃力;「縮」,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寫得更細致;「傾」,爬上月台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的背影!)
7.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除了為兒子做了這么多繁瑣細小的小事以外,還以什麼方式表達這種關愛?
答:父親的語言。⑴不要緊,他們去不好!⑵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⑶我走了,到那邊來信!⑷進去吧,裡面沒人
體現:憐惜體貼,依依不捨(朴實而簡潔的語言,表現出父親無微不至的關心,深摯的關愛,憐惜體貼兒子,依依不捨,語言朴實,感情深沉。)
三思考討論二:子愛父
1.兒子理解了父親的深情嗎?為什麼?談談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淚,兩次自責:
A.望父買橘,艱難背影──感動之淚B.父子離別,惜別背影──惆悵之淚
C.含淚讀信,再現背影──思念之淚D.太聰明了,聰明過分──後悔自責
兒子對父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兒子從不理解到理解、體諒、感動、思念)
真切理解,真誠感激
四研究探討
你認為父親為兒子做的這些事普通嗎?為何兒子會多次流淚。作者並不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的背影,這個背影對於兒子來說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親的背影可能不會令兒子感動得掉下眼淚來。那為何會如此感動呢?
總結:特定的環境:家境慘淡,禍不單行
學生總結:祖母去世,滿院狼藉,變賣典質,父親失業。失去親人,父親的內心是悲痛的;失業、借債等境況又使他的內心充滿了憂愁。日漸蒼老的父親,還要承擔家庭的重擔。然而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親並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愛護著自己的兒子。父親擔心兒子看到家庭的變故影響學業,還寬慰兒子,並親自送兒子上火車。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兒子上火車;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勝任的,如過鐵道買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為照顧兒子,什麼災禍,什麼勞累,他都置之度外。父親在千辛萬苦中為兒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別是順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貴多少倍。所以兒子當然會感動得多次掉下眼淚。
教師總結:飽經憂患的父親:一如既往愛護兒子,萬般體貼關愛。父親是一座山,偉大而堅強。嚴酷的現實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負擔壓彎了脊背,他從無怨言,默默地用點點血汗,以透支的生命為兒女們開出一條成功之路。
三、拓展遷移
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可寫的事情成千上萬。本文以小見大,將父母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摯愛全部凝聚在這個背影里。就像我們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遊子吟》就把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種種復雜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臨行密密縫」這個形象上。讀了本文,你不會不想到父母平時對自己的許多鍾愛,甚至有些是自己本來不怎麼在意的事情,這時也會浮現出來,令你動心,乃至流淚,甚或慚愧。
其實何止父愛,所有的親情之愛都是感人的,也許你承受著卻沒有發覺,也許你失去了才覺珍貴。請你仔細品味這記憶中的珍寶,說說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愛親情。
四、感受深情(放背景動畫《懂你》)
同學們,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准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床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著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著我們。讓我們都能對他們說一聲:我愛你們,我理解了你們。
『叄』 讀三毛的《背影》有感
天好似非常的悶熱,黑色的喪服更使人汗出如雨,從得知荷西出事那一刻便升上來的狂渴一次一次的襲上來。這時候,在郵局的門口,我看見了父親和母親,那是在荷西葬下去之後第一次在鎮上看見他們,好似從來沒有將他們帶出來一起辦事情,他們就該是成天在家苦盼我回去的人。我還是靠在車門邊,也沒有招呼他們,父親卻很快地指著我,拉著母親過街了。那天母親穿著一件藏青色的襯衫,一條白色的裙子,父親穿著他在倉促中趕回這個小島時唯一帶來的一套灰色西裝,居然還打了領帶。母親手裡握著一把黃色的康乃馨。他們是從鎮的那頭走路來的,父親那麼不怕熱的人還在揩汗。」
三毛平實而感性的文字象電影里的長鏡頭,描述了他的父母親在某個烈日炎炎的午後去看剛剛下葬的荷西的情景。那時三毛剛從墓園里出來,停好車,望著來來往往的車輛和行人發呆。看到這兒,我的腦海中浮現出的畫面泛著黃色,斑斑駁駁,忽遠忽近。
三毛的父母親從家裡出來又去買花已經不知繞了多少冤枉路,而他們在知道荷西下葬到現在,其實也是不眠不食的在受著苦難,盡管這樣,他們還是拒絕了三毛用車送他們去的請求。「我們要走走,我們想慢慢的走走。「三毛的母親用變了調的聲音堅持著。於是三毛站在他們背後默默地看著他們離開,又一個長鏡頭出了:
「父親母親默默的穿過街道,彎到上山的那條公路去。花被母親緊緊的握在手裡,父親彎著身好似又在掏手帕揩汗,耀眼的陽光下,哀傷那麼明顯的壓垮了他們的雙肩,那麼沉重地拖住了他們的步伐。」
我也曾這樣看過父親的背影,那是一個熱得透不過氣來的午後,我似乎從來都沒有認真看過他的背影,但那次卻讓我看得出神和心疼:父親倒背著手的背影那麼蒼老,似讓那深藍色的中山裝壓得挺不起腰來,因為微熏步子緩慢還有些踉蹌。於是,我就在想,父親老了,是啊,父親是真的老了,如果父親有一天真的離開我了,我紅著眼圈不敢再想下去。父親就是我的天,只要父親在,我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我們相依為命。
我想那時那刻把三毛從失去荷西的沉痛中拉出來的,一定也是這樣的想法,她才能打起精神來接受和應對一切的一切。所以,當她再次在風里,水霧里,踽踽獨行的母親時,自責的要死。
「那時人行道上除了母親之外空無人跡,天氣不好,熟路的人不會走這條堤防邊的大道。母親腋下緊緊的夾著她的皮包,雙手重沉沉的各提了兩個很大的超級市場的口袋,那些東西是那麼重,便得母親快蹲下去了般的彎著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的拖著。她的頭發在大風里翻飛著,有時候吹上來蓋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手上有那麼多的東西,幾乎沒有一點法子拂去她臉上的亂發。」三毛懷疑眼前這個孤零零的婦人就是她的母親,還是不是那個在不久以前還穿著大紅襯衫跟著荷西與她像孩子似的采野果子的媽媽。「這個憔悴而沉默婦人的身體,不必說一句話,便 河也似的奔流出來了她自己的靈魂,在她的裡面,多麼深的悲傷、委屈、順命和眼淚象一本攤開的故事書,向人訴說了個明明白白。」看到這兒三毛心臟狂跳不止,肋骨針扎似的刺痛起來,她知道只要母親活著一天,她就不讓自己委屈一秒。她熱淚如傾,不知道愛倒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那麼辛酸那麼苦痛。
我又一次想起父親,那個冬天因為我的頑皮,不小心掉進了冰窟窿里,棉衣棉褲濕了個透,父親正在外邊出診,聽到消息後幾乎是小跑著沖進家,看到躺在床上的我,什麼也不說一把就緊緊地把我摟在懷里。多少年過去了,每當我受了委屈或挫折時,總要想起這些,盡管父親已經不在了十幾年了,心裡還是暖暖的,就覺得不是那麼孤單和無依無靠了,至少我還有過一個那麼愛我的父親,相信他在天之靈一定在默默地看著我,於是我就會重新振作起來走陰霾。
「守望的天使啊,你們萬里迢迢的飛到我身邊,原來冥冥之中又來保護我,你們那雙老硬的翅膀什麼時候才可以休息?」
三毛終於有淚了,我也流淚了。我們都沒有來得及在有限的生命里把心裡那份真情明明白白地向我們的父親交代得清楚楚。
三毛沒有信守誠諾,她還是走在了父母親的前邊。我的父親也沒有信守誠諾,他沒有等到我長大,喝用我賺的錢給他打的酒。
天堂里的三毛和現實中的我都能甜甜地在風風雨雨中入睡做各式各樣的夢,那是因為我們都曾經享受父母親的呵護,他們是長著一雙老硬翅膀的天使。
『肆』 求《背影》的主要內容,三毛寫的,謝謝!
不知是荷西葬下去的第幾日了,我還沉浸在喪夫的悲痛中難以自拔,面對父母無微不至的小心關懷又不敢表現的太明顯。我開車遇到獨自出來買東西的母親,要幫她幫東西,母親心疼我執意不肯,我拗不過母親,意識到父母一直非常心疼自己,自己在無意中傷害了父母,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伍』 如何寫家長對《背影》的感受
當我合上《朱自清散文集》後,內心久久不能平復,此次再讀到《背影》那篇文章,讓我的心中又起了漣漪。
文中的父親在經歷家道中落和喪母之痛後,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因父親要去南京謀生,「我」要到北京上學,便一起同行,到了南京後父親仍舊放心不下「我」,決定一同前往車站。在父母眼中,無論多大的孩子,事事都要親力親為,價錢自己講,座位自己揀,橘子自己買,其中文章的'高潮部分出現在父親買橘子的時候,買橘子要過鐵道,月台很高而父親又是個胖子,爬上爬下十分不便,但是「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往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是一段多麼艱難的過程啊,這就是父愛的動人之處,隱忍卻又深刻。
在模糊的視線中,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父親。從小父親工作就忙,陪伴我的時間就不多,造成了從小到大我與他關系疏離,每次和父親單獨處於同一空間時,空氣中總是彌漫著莫名的尷尬,彷彿我們之間的唯一關聯就是我們身體中流著同樣的血液。然而事情的轉折出現在我上大學的時候,那是我第一次要出遠門,第一次需要一個人獨自面對外面生活。因此父母甚是擔憂,便商量送我去學校報到。
九月份江蘇的空氣是濕熱的,和家鄉的天氣有很大差距,我和父母也都是初次到江蘇,在餐館無論點的什麼菜都加得有糖,所以我父母當天就吃不飽也睡不好。
剛到學校的第二天,他們就嚷著要回去,我永遠記得那一天的清晨,在學校後街的賓館,母親一大早就買好了早餐,回家的行李也早已打包收拾好,父親坐在床邊磨蹭著,突然父親站了起來,對著我說:「我想抱抱你」。父親生性傳統、情感細膩卻又不多言,我不知道他當時說出這句話下了多大的決心,我張開了雙手,父親將我緊緊的擁入懷中,我感受到了他胸膛劇烈的抽動,不舍的淚水還是從我們的臉上滑落了下來。我趕緊背過身去,在那個標榜自己已經長大的年紀,是不允許自己哭的,哭泣是一種多麼幼稚的表現,可是我並不知道,只有在父母面前我才可以像個孩子一樣肆無忌憚的哭泣,只有他們的臂彎才是我能隨時停靠的港灣,才是我的避風港。從那以後,我開始和自己的和解,不再糾結於父親小時候的陪伴太少,關心太少,即使現在還是偶爾會和父親發生爭執,但彼此心中的那份愛從未減少。
重讀《背影》,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加深,明白了父愛的深厚,父愛更多時候是沉默的,它不善於表達,可它卻埋藏在我生活的點點滴滴,溫暖著我日後的每個歲月。
『陸』 《背影》最後一段的作用。(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考慮)
結尾抒懷——照應
結尾寫父親近年老境頹唐的苦況。這一段可以說是對背影描寫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和開頭的氣氛、情調相呼應的作用,反映出父親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出當時社會的陰冷,另一方面繼續加強背影的形象。父親晚年,境況不好,待兒子有時不如往日,年老體衰,也不能像過去那樣為兒子奔走操勞,但他那顆疼愛、關心兒子的心並沒有變,「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如果說父親以前為兒子做到了「鞠躬盡瘁」,現在到了晚年,則做到了「死而後已」。兒子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了父親的背影,應該說,兒子這時意念中的背影,並不單單是父親往日背影的再現,而且還包含著老年父親的身影,這個背影,寄託了兒子對父親深沉的思念,加深了讀者對全文的印象。
『柒』 把《背影》拍成一部感人的電影要抓住文章的哪些細節來感動觀眾
他父親的背影,周邊環境的氣氛,主角的內心獨白和面部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