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電影劇本的介紹
微電影劇本泛指以文字描述整部影片的人物和動作內容,所採取的各種寫作形式,它有四個基本的構成要素:即場景描寫(Scene)、人物(Character)、對話(Dialogue)和動作描寫(Action)。一本優秀的劇本是精彩電影的前提和基礎。
⑵ 求電視劇《紅旗渠的兒女們》的劇情梗概講的什麼故事
劇情介紹
該劇是河南電視台繼《祥符春秋》、《榮譽》、《任長霞》之後推出的又一部現實主義的長篇力作,表現的是河南林州「紅旗渠」的後代們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走出太行、走出大山,「一把瓦刀闖天下」,進入城市從事建築、二次創業的故事。
通過對金桂生、於小蓮、大群二群兄弟、寧霄雅、金瓦刀、兔子、老麻雀、老本等林州新老兩代人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的獨特開掘和刻畫,以全新的視角開掘和詮釋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 「紅旗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通過對紅旗渠兩代人人物命運和觀念的沖突,揭示了「紅旗渠人」新舊觀念的矛盾和碰撞,「紅旗渠」的後代們經過打拚由窮人變成了有錢人、由打工仔變成了小老闆、大老闆、由「鄉巴佬」變成了「城裡人」,展示了由農業文明進入城市文明的艱難嬗變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和挑戰,也充滿失落和痛苦,但人類社會就是一步步從這種失落和痛苦中走出渾沌和愚昧,走向富足和文明。
該劇編劇是河南省著名作家李佩甫。為了創作該劇,李佩甫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深入采訪,直接受訪的林州在外打工者、包工頭、小老闆、企業主達100多人,積累了幾十萬字的采訪筆記,劇本的創作有著豐厚的生活和素材積累,既腳踏實地實地又高屋建瓴。
⑶ 李光潔的演藝經歷
2001年,李光潔在古裝戰爭電視劇《走向共和》中飾光緒皇帝 。同年,與焦晃、左小青合作在電視劇《乾隆王朝》中飾演沈修儒。
2002年,李光潔與段奕宏合作參加電視劇《記憶的證明》的拍攝,在劇中飾演勞工夏明遠 。同年,在生活愛情故事《各就各位》中飾演鍾靈。
2003年,李光潔與邢佳棟合作在現代愛情喜劇《都市第五季》中飾演歐克。同年,與歸亞蕾、朱旭、斯琴高娃合作在古裝電視劇《滄海百年》中飾演恭親王奕欣 。同年參加愛情戰爭電視劇《軍人機密》的拍攝在劇中飾演性格內向又非常倔強的張根生(賀儀生) 。
2004年李光潔與陳思成、段奕宏、湯唯、王寶強合作電視劇《紅旗渠的兒女們》(飾肖風) 。同年攜手張豐毅、許晴、孫淳合作古裝電視劇《大清風雲》(飾多鐸) 。
2005年參加大型歷史劇《越王勾踐》的拍攝在劇中飾演范蠡 。同年參加電視劇《密令1949》的拍攝在劇中飾演機警、成熟的公安戰士焦志新 。
2006年在愛情戰爭電視劇《特殊使命》中飾演一個地下工作者鞏向光(鞏渭平) 。同年與張鐵林合作在大型歷史劇《北魏馮太後》中飾演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2007年在都市懸疑大戲《柳葉刀》中飾外科大夫李肖一 。同年於焦恩俊合作在神話劇《寶蓮燈前傳》中飾演楊天佑 。同年與劉燁合作出演現實主義劇作《我們生活的年代》,飾演天真、仗義的趙家樂 。同年參加了電影《立春》的拍攝在劇中飾演黃四寶 。
2008年參加純愛大劇《當愛已成往事》的拍攝在劇中飾演亦正亦邪的衛國 。同年出演都市生活劇《尋人啟事》飾演草根青年高原 。同年與萬茜、姚安濂聯袂主演了抗日諜戰片《浴血記者》在劇中飾演冷言(周逸萍) 。同年出演抗戰題材的電視劇《殺虎口》飾演擁有浪漫主義情懷的革命戰士白朗 。同年在諜戰電視劇《諜影重重之上海》中飾演中共上海情報局人員向亦鵬 和演諜戰電影《盤尼西林·1944》中的慕容軒。
2009年,李光潔與王珞丹主演電視劇《杜拉拉升職記》,飾演職場新貴王偉 。同年,與舒暢聯袂出演大型商戰劇《無量天》(飾郭乘風) 。
2010年,出演年代情感劇《老馬家的幸福往事》(飾劉坤) 。同年,與秦麗主演年代情感劇《青城緣》(飾孟祥河) 。
2011年3月,李光潔搭檔殷桃、吳秀波主演民國大劇《大道通天》,飾演男主角忠義商人吳皖忠 。同年,與佟麗婭聯袂主演都市情感大劇《我的經濟適用男》劇中李光潔飾演對愛執著的IT男陳啟中 。同年參加抗戰大戲《光榮使命》的拍攝在劇中飾演肖天宇 。同年與謝霆鋒合作出演電視劇《下一個奇跡》在劇中飾演潘副總 。同年執導微電影《幸福速遞》,並獲2011年度「觸電」競賽單元最佳劇情短片獎 以及在首屆瑪克思未來影像季中獲得「最佳微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三項提名 。同年出演電影《殲十齣擊》在劇中飾演印雙虎 。同年參加了3D驚悚電影《抓猴》的拍攝 。同年4月,與鄭秀文、古天樂主演愛情電影《高海拔之戀2》,李光潔飾演的小田角色被鄭秀文痴戀,二人之間上演了一段曠世奇情 。
2012年3月,李光潔與王珞丹主演電視劇《山楂樹之戀》在江蘇衛視播出 ,憑借老三角色在第二屆樂視影視盛典上獲「電視劇飛躍進步演員」獎 。同年參加當代都市大劇《找北》的拍攝在劇中飾演關曉春 。同年在電視劇《北京青年》中客串丁香念念不忘的前男友沈昌 。 同年參加電視劇《團圓飯》的拍攝在劇中飾演男一號宋一達 。同年7月,與張歆藝聯手演繹根據熱門網路小說《第三種愛情》改編的都市純愛電視劇《絕愛》,在劇中飾演痴情總裁林啟正 。
2013年,李光潔與陳思成合作出演戰爭偶像大劇《戰神》(飾張道平) 。同年參加網劇《美人季》的友情出演 。同年執導微電影《伴你高飛》兼任監制與旁白 。同年在警匪電影《毒戰》中飾演廣東緝毒警陳志雄 。
2014年,李光潔與殷桃出演由田沁鑫指導,為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創排的話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在全國巡演七十餘場。2014年8月,李光潔搭檔佟麗婭、朱銳、趙子琪主演都市情感劇《酷爸俏媽》,劇中飾演老闆孫大雷 。同年11月,李光潔搭檔張檬、倪大紅等主演都市情感劇《百煉成爹》 。同年12月,李光潔搭檔馬蘇主演的電視劇《團圓飯》在東方、江蘇、天津衛視播出,李光潔飾演「廢柴大哥」宋一達。 2014年參演由陸川執導,根據小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改編的電影《九層妖塔》 ,飾演794局長陳九陽。
2015年5月,客串搜狐網路劇《屌絲男士4》。同年8月,與朱丹、謝園主演情感劇《八九不離十》(飾李善軍)。2015年11月李光潔搭檔張睿、倪大紅等出演電視劇《林海雪原》,飾演男主角傳奇英雄楊子榮 。
2016年,參演電影《鐵木真傳說》 。
⑷ 紅旗渠的兒女們的觀眾評審
東方今報「大劇評審團」組織16位評審員提前觀劇,並與兩位製片人高金生、阿建面對面交流。觀看過程中,觀眾代表沉醉其中,或痴或笑,有的甚至感動得落淚。
陳思成
沖的就是這個名字
記者之前曾做了個小調查,在這16位觀眾眼中,某些主旋律電視劇存在說教味兒重、內容虛空等問題,能記住名字的不多。然而參加這次活動,他們大多是沖著這個名字來的。大家對這個名字十分贊賞,高金生向觀眾介紹,之前這部戲叫《兄弟啊兄弟》,並不叫《紅旗渠的兒女們。
「紅旗渠在咱們河南,是河南的品牌,又由咱們河南電視台拍攝,河南作家李佩甫長時間深入采訪,撰寫劇本,這不僅是對紅旗渠精神的宣傳,也是對中原人民新時代新面貌的一次展現,我感覺這部戲拍得很有意義。」未看劇前,姚先生就十分期盼這部劇的播出。
對劇中細節倍感親切
細節決定成敗,《紅旗渠的兒女們》講述林州人走出大山,一把瓦刀闖天下的故事。劇中有很多細節為觀眾所樂道,第一集中的台詞「進城趕生活了」、王大群結婚時被人攔路的風俗、「餓死不要飯,凍死不做賊」等反應林州人性格的諺語以及劇中人物抽的紅旗渠牌香煙都讓觀眾感到親切。「一看就是有真實感受和積淀的人才拍得出來。」劉先生說道。
中原崛起的精神推動力
熟知紅旗渠精神的人基本都已過中年,《紅旗渠的兒女們》能否受到年輕觀眾的青睞?劉海濱是大學生,在看完兩集後,身為學生幹部的他主動邀請劇組到他們學校以及其他大中專院校進行宣傳,「這個劇說的是第二代紅旗渠人的奮斗歷程,勵志是一個主題,看了幾集我很受感動,3個主人公金桂生、王大群、於小蓮都是紅旗渠的好兒女,雖然犯過錯,但他們的骨氣、他們身上所蘊涵的紅旗渠人的品質是對我們青年人很好的教育。」
「這部戲的社會意義不可估量,能讓許多人重新審視自己,激勵自我,對中原崛起是精神的強大推動力。」張先生表示。
⑸ 紅旗渠中余副書記結局
摘要 《遇見幸福》中司問渠是由李光潔飾演的,司問渠是民航機長、技術過硬、帥氣多金。但是他卻對自己原生家庭的情況而對婚姻產生畏懼,因為一次意外結識了甄開放,從此捲入到糾葛當中。《遇見幸福》結局中里的司問渠口口聲聲不婚主義,但最後還是為了開放與她結婚,成了現成的爸爸。
⑹ 紅燈記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為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而前仆後繼、與日寇不屈不撓斗爭的英雄故事。
京劇藝術片《紅燈記》,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八大樣板戲之一,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年攝制。 影片根據中國京劇團的現場演出拍攝,片中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為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而前仆後繼、與日寇不屈不撓斗爭的英雄故事。
本片導演成蔭,編劇阿甲,監制李燕,製作人畢建平,出品人王曉棠。中國京劇團《紅燈記》劇組演出。 主要演員:浩亮飾李玉和,高玉倩飾李奶奶,劉長瑜飾李鐵梅,谷春章飾磨刀人,夏美珍飾慧蓮,杜福珍飾田大嬸,袁世海飾鳩山,孫洪勛飾王連舉。
(6)紅旗渠微電影劇本擴展閱讀:
《紅燈記》的由來:
《紅燈記》的原作者是沈默君,改編者是阿甲。沈默君受《趙氏孤兒》的啟發,構思了李玉和一家三代「都很親、都不是親」的故事梗概,於1962年5月開始從事劇本創作,歷時9個月的精雕細琢,創作電影劇本《革命自有後來人》。這個劇本,就是《紅燈記》的原稿。
作品完成後,先取名《紅燈記》,經考證與越劇《紅燈記》撞車,改為《自有後來人》,又名《紅燈志》。
為進一步增強劇本的現實感和歷史厚重性,沈默君於1962年秋赴沈陽皇姑屯車輛廠、大連機車製造廠、哈爾濱鐵路局補充收集材料,找老工人、老抗聯戰士座談,讀劇本給他們聽,徵求意見。沈默君邊補充材料,邊聽意見,邊修改,很快形成了第二稿。
⑺ 求電視劇《紅旗渠的兒女們》的演員表
片名:紅旗渠的兒女們
集數:24
時間:2004年
[編輯本段]主創人員
導演:蔡曉晴
編劇:李佩甫
[編輯本段]演員名單
李芯逸
陳思成
段奕宏
湯唯
韓童生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該劇是河南電視台繼《祥符春秋》、《榮譽》、《任長霞》之後推出的又一部現實主義的長篇力作,表現的是河南林州「紅旗渠」的後代們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走出太行、走出大山,「一把瓦刀闖天下」,進入城市從事建築、二次創業的故事。
通過對金桂生、於小蓮、大群二群兄弟、寧霄雅、金瓦刀、兔子、老麻雀、老本等林州新老兩代人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的獨特開掘和刻畫,以全新的視角開掘和詮釋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 「紅旗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通過對紅旗渠兩代人人物命運和觀念的沖突,揭示了「紅旗渠人」新舊觀念的矛盾和碰撞,「紅旗渠」的後代們經過打拚由窮人變成了有錢人、由打工仔變成了小老闆、大老闆、由「鄉巴佬」變成了「城裡人」,展示了由農業文明進入城市文明的艱難嬗變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和挑戰,也充滿失落和痛苦,但人類社會就是一步步從這種失落和痛苦中走出渾沌和愚昧,走向富足和文明。
該劇編劇是河南省著名作家李佩甫。為了創作該劇,李佩甫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深入采訪,直接受訪的林州在外打工者、包工頭、小老闆、企業主達100多人,積累了幾十萬字的采訪筆記,劇本的創作有著豐厚的生活和素材積累,既腳踏實地實地又高屋建瓴。
⑻ 紅旗渠的兒女們的演職員表
段奕宏
來自國家話劇院的青年演員段奕宏出演了一個稍帶自私、虛榮,但又不失紅旗渠自勉自強本色的農民工——王大群。
段奕宏說:「王大群這個人既有虛榮、迎合的一面,同時也有善良、進取的優點……他從山裡進城『趕生活』,在城市和農村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下,生活和追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應該說他放大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的一些隱藏起來的東西,那麼我該如何將它們表現出來,如何將它們表現得真實和自然,這是我在接這部戲時遇到的挑戰。」
陳思成
在此劇中陳思成飾演男一號金桂生,是一個從林州走出來的農民。陳思成說:「在《紅旗渠的兒女們》中,我更加喜歡前期的『金桂生』,真實而且青澀。其實這部戲已經拍過兩年了,但其中一句台詞我記憶猶新,『男人的心就這么大,當把事業塞得滿滿的時候,就不會再塞下什麼了』。」
李彤
李彤:「我這是頭一次扮演農村女孩,看過劇本後感覺於小蓮這個角色應該是中國傳統女性的代表。以前我演過的角色總是充滿時尚、青春或者另類,而這個角色朴實而又執著,我很喜歡這個人物,她和心上人逃婚很勇敢,也挺現代。後來在城裡做保姆,以賣盒飯起家,甚至在歌廳唱歌,很艱辛,也曾多次暈倒在馬路上,最後她成功了,但卻失去了愛情。這種執著追求自己夢想的女性現實中真的太少。劇中女主角的性格彷彿也影響了我,感覺拍完這部戲自己變得更加踏實,當時剛畢業不久,年輕而且浮躁,拍完這部戲後,我覺得自己長大了許多,真的,成功沒有捷徑,只要努力付出就好。」
模塊呈現如下:
⑼ 《紅燈記》的創作背景
《紅燈記》,唱遍、唱紅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這部戲是根據1963年沈默君和羅靜兩位先生創作的電影劇本《自有後來人》改編而成,它的家喻戶曉的程度在中國內地無與比肩。
2004年上半年,我的朋友朱昭賓先生在珠海給我打電話,問我願不願做電視連續劇版的《紅燈記》,我在電話里支支吾吾了半天,既不敢肯定要做,也沒有否定不要做。我平常並不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每臨大事也算是有靜氣,但眼前面對的這個題目太大了,我實在沒有膽量一諾千金,經過電話中四十多分鍾的交談,我終於說出了一個「那就做吧」,這一聲承諾耗費了我三年的時間。
這部耳熟能詳的《紅燈記》,在中國,任何一個上了四十歲的人張口都能唱得出它的主要旋律;很多人對劇中的台詞可以倒背如流、一字不差;對它的故事更是瞭然於心。真可以說每人心裡都有一盞「燈」,每人都有權做審判官。改編的難度顯而易見。
有膽量觸碰、改編《紅燈記》,真的需要很大的膽量,光創作劇本就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它經歷四任編劇、五易其稿才勉強達到了我們的要求。
劇中的李玉和扮演者吳京安曾經說過「我是一個勇扛紅字招牌的人,從《紅旗渠》到《紅旗譜》又到《紅燈記》。這部《紅燈記》差點把我壓垮了,它給我的壓力太大了,在我接這個角色的時候,我知道『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偶像地位,盡管意識到了,但在分量上還是低估了,我是在斗膽再造一個人們心中的『神』。」他說得很對。
我深深地知道,無論把《紅燈記》拍成什麼樣都會有人看,都會有很高的收視率,這是由於人們的懷舊情節在起作用,我們不可以濫用和褻瀆觀眾心目中時代留存給他們的神聖的偶像,水可載舟,也可覆舟,他們每個人都有權對它作出自己的評判,以往紅色經典的改編都證實了這一點,我們絕不可以做一部挨罵的作品。
雖然說改編《紅燈記》困難重重,但並非沒有一點有利條件,前面那麼多紅色經典劇作的改編,前赴後繼,為我們趟出了一條走向成功的道路,我們知道該寫什麼、不該寫什麼。最後,劇本定稿以後,我們徵求了各方意見,尤其是原作沈默君和羅靜先生的意見。沈默君先生對劇本的評價是:「電視連續劇《紅燈記》的劇本創作。創造性地發展了原作。改編的不錯,其劇情是煞費苦心的。基本上是圍繞三代人護送密電碼故事展開的。在故事情節調度上很見功力。懸念一個套一個,在以往電視連續劇創作上從未有過的懸念迭起。可以稱得上是懸念電視劇。這可能也是一種創造、一種推陳出新吧。我向你們表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