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鄉調查報告
我的家鄉
我的家鄉是和田。這里雖然很偏遠,但是很美麗。要說最美的地方就是團結廣場了。
春天百花盛開,廣場的樹也發芽了,周末家長帶著孩子來廣場玩,小朋友們放風箏。做游戲,捉迷藏。。。。他們玩的好開心。藍天白雲加上五顏六色的風箏,把廣場打扮的更美了。
夏天廣場就更美了。人們閑暇的時候都來廣場,特別是晚上最熱鬧。下午10點多廣場的音樂噴泉吸引了好多來廣場遊玩的人們。音樂噴泉給廣場增添勃勃生機。人們在廣場上自由自在的納涼。夜色伴著音樂好美呀。
秋天廣場變成了金黃色的。還是吸引著好多小朋友。他們有的劃汗冰,有的打羽毛球。。。。玩的很開心。有寫頑皮的小朋友用腳踩落在地上的樹葉,落葉發出了咔咔的響聲。
冬天的廣場格外的熱鬧,小朋友們滑雪,堆雪人,打雪仗,他們玩的很開心。銀白色的雪把廣場映的雪白。
這就是我們的家鄉,它讓我開心快樂,我愛我們的家鄉,更愛我們的和田。
⑵ 家鄉變化的調查報告
今日家鄉調查報告
調查對象(種類或方面)
通過個人感受,了解到吳忠近幾年環境變化
調查時間
2009-10-7
調查地點
秦韻廣場
過去的狀況
我記得,小時候,秦韻廣場這塊地是幾間土坯房,後面是一片廢墟,堆積著垃圾,有幾棵高大的樹木,但卻沒有人去管理。每天,都有人在那仍垃圾。每到夏天,這里就非常臭,可是市政府卻視而不見,這片廢墟就一直堆著,沒有來清理。住在這的人紛紛搬離了,就連前面幾間賣肉的土坯房住戶也搬離了,這就真成了個沒人的地方。
現在的狀況
過了幾年,那片廢墟終於被清理,前面幾間土坯房也被拆除了,這里建起了廣場,這個廣場有個美麗的名字--秦韻廣場。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它是那麼美麗。以前的那幾棵老樹沒有被砍去,而是在人們的精心呵護下,又有了生機。最終,幾個月後,綠草油油,百花奇放的秦韻廣場展現在世人眼前。長廊彰顯文化,彎月彰顯靚麗,秦韻廣場,逐漸成了人們休閑的好去處!
發生變化的原因
我認為,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一、時代的需要--現在的新時代,年輕人老年人更需要旅遊休閑的地方,更需要飯後散步的好地方。二、供人們活動的場所太少--以前,吳忠只有一個供人們休閑的場所,明珠廣場,可是飯後習慣散步玩耍的人越來越多,一個廣場以遠遠不足以人們的需要。去年新增的一個較大的廣場,盛元廣場,滿足了新城區人們休閑的需要。可是,老城區人流量還是比較大,如果再不建一個新的廣場,那老城區的人們就會擠在一個廣場上了,會造成地方小而發生踩踏事故等。
我的想法和建議
我建議市區再多建設供人們娛樂休閑的地方。比如:公園、廣場等。現有的秦渠兩岸可以利用,應將秦渠公園對岸進行整頓,先將其路段封閉,因為,這個路段車輛以慢慢減少,已失去了原先利用功能。可以將其路段的小路鋪設好,作為公園的主道路,主道路旁應種些花花草草,鋪設林間小道,放上幾把椅子,再在草地中放上桌子,作為老人們打牌下棋的地方。在草地中間插上提示語,如:「花草樹木日日靚,文明也要天天講。」「小草青青,足下留青。」等,這樣又會添加一個供市民們娛樂休閑的好去處!
⑶ 紅色主題微電影有哪些
紅色主題微電影有《初心》、《建國大業》、《建黨偉業》。
1、初心
當我看著一雙雙眼睛裡贊許的目光,從容地回答完最後一個問題,我終於順利通過了畢業論文答辯,回想這一路探訪家鄉拍下的一幀幀照片,定格下我的美麗鄉愁,終成一個個篤定的文字,我為自己出生、成長在西江邊上的這座紅色小城而倍感驕傲。
花開半夏,畢業在即,我設計的論述鄉土歷史文化的畢業論文膠著難前。正當我在圖書館里尋覓靈感,悄然,一本關於雲安革命史跡的書籍闖入眼簾,翻開數頁,兒時爺爺講過的故事依稀重現。
愛一方水,戀一處山。走在雲霧山下的村道,石板如鏡,是時光,更是當年粵中挺進三羅小分隊奔走剿敵的留痕。
問路而至,站在寧靜的院落中間,那年月,院落四處應是紅帶飄然,粵中獨一團和粵中四支隊的戰士們整齊列隊,英氣颯爽,等待著宣布三羅人民武裝正式編入解放軍序列的歷史時刻。
門前寬闊的曬場,彷彿回盪著部隊雄糾糾、氣昂昂向羅定進軍的腳步聲。推門跨進這座雕梁畫棟的大屋,站在天井前,當年十里八鄉的老百姓和戰士們齊聚此處歡慶雲浮縣人民政府成立的情景,瞬間入眼成畫。
2、《建國大業》
由韓三平、黃建新擔任總製片人並執導,唐國強、張國立、許晴、劉勁、陳坤、王伍福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09年9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3、《建黨偉業》
該片由韓三平、黃建新執導(海外部分由李少紅執導,五四運動時期部分由陸川執導,戰爭場面由沈東執導),由劉燁、陳坤、張嘉益、馮遠征等108位明星出演。
⑷ 分享下家風的微電影怎麼拍
可以將以前攝像頭裝置在某些家庭當中,觀察他們對家風教育的特定結構,因為每個家庭可能對家風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所以在此期間一定會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人們在沒有面對攝像頭的情況下意識狀態都相對比較放鬆。
⑸ 微電影《紅書箱》在長壽首映,這部微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
微電影《紅書箱》在長壽首映,在這部電影裡面主要講述了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成員、紅五軍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將軍與妻子魏俊淑的感人故事。就這部電影來說的話,因為是剛剛上映的,從中可以看到,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的改變,講述的就是在1985年的八月,一名近八旬的老人帶著一家人踏上了前往甘肅的一個列車,他的目的地是一個烈士陵園,就是要尋找自己的一個很長時間沒有見到的漲佛,
⑹ 家鄉的調查報告
調查地點:安吉縣劍山村
調查對象:劍山村當地居民和工作人員
調查時間:2009年1月23日
調查步驟:1.實地觀察。2.采訪。3.對比、總結。
具體經過:
從前,我一想起劍山村,就想到了高低不平的小平房,泥濘不堪的小路,還有路邊的瘋長的野草和垃圾。那時,劍山村的人全靠賣秧苗為生,十分辛苦,卻只能養家糊口。路連車子都開不進來。
現在那兒的房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住宅群有分有合,與田園風光和諧融合,實用美觀。在完善農村道路網建設方面村內路網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全村道路分為進村公路、村內主幹道路、次要道路、通戶、進戶道路四個等級;通行政村公路寬6米,公路功能和車流量為四級公路;村內主幹道路寬5米,次要道路寬3米,進戶道路2米以上。幾年來,全村共完成通行政村四級公路標准9公里,村內主幹、次要道路及進戶道路硬化率達100%,村內主要道路節點和主要活動場所共安裝路燈47隻,滿足了村民夜間行走和活動的需求。
劍山村還充分利用了空氣新鮮、水源清潔的有利條件,以生態環境為主軸,創建並展現了生態特色:在村莊外圍、山頂和陡坡,建起了1500畝生態公益林。村莊外層空間整體呈現松竹封山頂,茶果滿山坡的環境特色,森林覆蓋率達71%。在村莊內部,建設了各種生態園林美化村莊環境,村莊綠化覆蓋率已達25%以上。村中建有供村民休閑的小綠地,面積1-3畝,綠地布局由專家設計,栽種四時喬、灌、花、草,有步行道,石椅等設施,有的建有小橋流水,有的建有休息亭和休息廊,植樹2000棵,草坪10000平方米,色塊500平方米。由任衛忠先生在村中建造的農居,以節約能源為主要特色,農居佔地面積450平方米,開間兩層,所用木材,通過房前屋後綠化,8-10年天然材料便可恢復,生態小屋的建築風格和理念,受到聯合國環境所、國家文物局、建設期刊等組織的一致好評。還有經濟園林、庭院綠化、自然濕地等也十分具有特色。為了徹底改變村莊環境衛生面貌,實現無害化處理生活廢棄物,全村建立了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糞便處理系統,使村莊環境徹底得到凈化。
目前,全村共發展以砂梨為主的果木面積3135畝,以白茶為主的茶葉面積1200畝,大棚蔬菜和季節性蔬菜生產面積4500畝,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推廣產業化經營和機械化操作,提高農村現代化水平,全村有砂梨、茶葉、蔬菜三個農業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160戶,以《合作社加農戶》的模式帶動本村和周邊農戶500餘家;2005年,被定為浙江省農業機械示範基地,配備分檢機、冷藏設備等機械,推廣手扶式鏃耕機48台,高壓強力噴霧機32台,制茶機108台。專業合作社實行四統一管理,即:統一品種種苗,統一生產標准,統一品牌包裝,統一市場銷售。劍山牌砂梨獲浙江省綠色農產品認證;砂梨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湖州市先進農村專業合作社;2006年全村綠色農業產品和有機農產品比重達32%。
在發展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劍山村積極發展加工業和服務業。全村現有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7家,其中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1家,銷售收入1000萬元企業2家,可吸納職工200名;從事飲食、零售、「農家樂」等服務行業11家;通過專業培訓進入勞務市場務工農民65人,和以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隨著就業渠道增加,全村從事非農產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已達67.4%,加快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2006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4712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413.6萬元,佔30%;二產收入2031萬元,佔43.1%;三產收入1267.5萬元,佔26.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804元;村集體收入57萬元,人均集體可支配資金達到377元。
王叔叔笑著說:「以前,我女兒來看我,總是皺著眉頭,說路太爛,要下車走半個小時才到,我總感覺有點不好意思,現在啊,我女兒來時,總是誇這兒好,我的心情都變好了。」張奶奶也應聲說:「是啊!現在我走出去呀,覺得特別有面子!」
⑺ 家鄉調查報告兩百個字
20**年7月25日,我在自己的村裡進行了一次關於本村的社會實踐。對於一直在外上學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一天時間,我感受了濃厚的家鄉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我們的村名叫做高家莊,位於青島市膠南市理務關鎮,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2300多畝,住戶面積350畝,315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0名。村固定資產320萬,村每年平均收入60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我們村的村書記丁書記自1999年上任以來,為村裡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裡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丁書記,村裡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都稱贊他帶領村民致富有道。
如果你來到我們村裡,首先引起會引起你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是那美化環境的小松樹,村裡的主要街道和南北胡同都已經硬化,村裡布置得相當整潔,你會親切的感受到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裡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為我村的第一印象。
村裡的領導介紹說,村裡的主要收入來源於林業,其中通過村裡的主要幹道兩旁的樹木和流經村南邊大河的沙地里的樹木總和有3000畝,村裡採取政策進行集資,每份資產按股份制分配,誰投入的多,將來賣掉樹木盈利就多,利率能達到20%,也就是說,村裡誰集資10000元就可獲利2000元,對一個剛剛走向富裕之路的村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誘惑,這是村裡主要的經濟收入。此外還有1200畝果園收益可達每畝4000元左右,辣椒可達到了每畝6000元。村裡有自辦的磚瓦廠,專門出產建築用的水泥磚等材料。還有一個合資的麵粉廠,大家可以就近原則解決糧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