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茶具有 茶荷 茶則 茶匙還有什麼,夾小茶杯的是什麼
茶具有:茶漏、茶針、茶夾、茶則、茶匙、茶托、茶荷、茶船
夾小茶杯的是杯夾。
茶具按其狹義的范圍是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
除了上述例舉的茶具之外,在各種古籍中還可以見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甌、茶磨、茶碾、茶臼、茶櫃、茶榨、茶槽、茶憲、茶籠、茶筐、茶板、茶挾、茶羅、茶囊、茶瓢、茶匙……等。
究竟有多少種茶具呢?據《雲溪友議》說:「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學家《茶具十詠》和《雲溪友議》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種。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與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1)茶錄小電影擴展閱讀: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據西漢辭賦家王褒《僮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中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
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里初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茶器。」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
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詩》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宋、元、明幾個朝代,「茶具」一詞在各種書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禮志》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
② 含有「花未全開月未圓」的整首詩的含義是什麼
整首詩的含義表達出了作者對事情無法圓滿的無奈之情。
出自:宋代蔡襄的《十三日吉祥探花》
原文:
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譯文:
花沒有全部開放,月亮也沒有變圓,尋找花朵和月亮,依然找不到。明明知道花和月亮都是無情的東西,如果對他們多情那真的是可憐。
創作背景:
蔡襄為官三十餘年,不僅政績顯著,在科學文化方面也作出重大貢獻,曾撰《荔枝譜》一卷、《茶錄》二卷(或作一卷),是世界上最早介紹荔枝的專著。他所創制「小龍團」茶,品質較「龍鳳茶」更精。
蔡襄在當時,除了精心製作了「小團茶」,使建茶一步登天馳名全國外,又鑒於陸羽的《茶經》,未能把閩產指出,使建茶淹沒不彰;而丁謂所著的《茶圖》,僅論及採制,沒有說明烹試的方法,於是,蔡襄將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寫成《茶錄》一書,共二篇,800多字。
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都屬於烹試的方法。憑他豐富的經驗,獨特的見解,再配以當世優秀的書法,使這一著作,堪稱「稀世奇珍,永垂不朽」。
宋代建茶能名垂天下,與蔡襄的提倡和推薦是分不開的。據說,當時論茶者,沒人敢在蔡襄面前發言,恐班門弄斧,自討沒趣。《茶錄》除了上進給皇帝鑒賞外,還勒石以傳後世。
這不但對福建茶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日本具有美學藝術的「茶道」和世界茶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十七世紀初,中國茶葉輸入歐洲及其它地區,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並且有日漸風靡之勢。蔡襄的《茶錄》,對福建茶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前人評曰:「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蔡襄)也。」
③ 建茶的建茶六絕
建甌茶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驚奇的熠熠光芒。歷史上,象福建省建甌市這樣熔茶品(「北苑」龍鳳團茶)、茶具(建安「建窯」所燒制的「建盞」)、茶藝(建安「鬥茶」習俗)、茶神(鳳山茶神張廷暉)、茶業(前丁後蔡詹金圃)以及薈萃眾多名家的頌茶詩文和研茶專著於一爐的茶文化發祥地,可謂絕無僅有!
1996年10月4日,在福建省建甌市建縣1800周年盛典之際,日本國前東京博物館副館長林物晴三先生親臨建甌,為他1995年元月蒞甌探訪日本茶盞、茶道祖地時捐資興建的建甌宋代「北苑」龍鳳團茶遺址「鑿字岩」保護亭落成剪綵,從而又一次向世人昭示了在中國茶史上隱退已久的中國茶文化發祥地建甌的瑰麗風采。
近年來,曾先後探訪和揭示過建茶絕世之迷的專家學者有:世界醫務協會葯茶顧問、中華茶人聯誼會顧問、中國茶葉泰斗張天福教授,南京農大朱自振教授,中國茶葉博物館張子華主任,中國茶葉質檢中心駱少君主任,以及福建省博物館林忠干先生等。
可以說,建甌茶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驚奇的熠熠光芒。歸結起來,有以下「六絕」:一是建溪官茶天下絕;二是建安鬥茶天下絕;三是建盞茶具天下絕;四是鳳山茶神天下絕;五是建甌茶業天下絕;六是北苑茶文天下絕。 建甌植茶,根據史乘考證,大約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00年的戰國末期和秦漢初期。至唐中期,建甌已盛產茶葉。陸羽(729-780年),在其所著的《茶經》「八之出」中就提到建州產茶,而且贊道「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閩龍啟元年(938年),邑人張廷暉將鳳凰山方圓三十里的茶山悉數獻給了閩王,被列為皇家御茶園,因該園地處閩都之北,故稱「北苑」。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柯適漕閩監制北苑龍鳳團茶,茶品不斷升級,品質高貴,外形精美。在御品的推動下,建茶更是精益求精,一時名冠天下。
宋代周絳在其所著的《茶苑總錄》中盛贊道:「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陸游亦有詩頌道:「建溪官茶天下絕」。歐陽修曾在《歸田錄》中敘道:「慶歷中,蔡君謨(即蔡襄)為福建路轉運使,始選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北苑龍鳳團茶分為細色五綱和粗色七綱,其中細色五綱有龍焙貢新、龍焙試新、龍團勝雪等十五個品名、無比壽芽等十三個品名、太平嘉瑞等六個品名。
建溪官茶之所以名冠天下,是因為它有以下四大優勢:
優勢一:貢御及時,先聲奪人。自驚蟄前開始采造,不出十日已成,仲春即達京師。還形成了獨特的喊山之俗:「調民數千,鼓噪山傍,以達陽氣。」歐陽修《嘗新茶麵聖諭》詩:「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
優勢二:工藝精良,規程嚴謹。采造規則極其考究,可謂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為了保證質量還制訂了嚴密的七大操作流程:一為採茶,二為揀茶,三為蒸茶,四為榨茶,五為研茶,六為造茶,七為過黃。
優勢三:裝潢考究,外表華麗。細色五綱團茶的包裝圈以箬葉,內以黃斗,盛以花箱,護以香篚,扁以銀鉺,花箱內外,又有黃羅幕之,可謂什襲之珍矣。粗色七綱團茶的包裝圈以箬葉,束以紅縷,包以紅楮,緘以菁綾。元人周密《乾淳歲時記》對其華麗的包裝盛譽道:「轉遺好事,以為奇玩。」
優勢四:造型美觀,精品迭出。形態有方形、圓形、圭形、花葉形等;印模有龍騰鳳翔等,陰陽交錯,圖文並茂。主要精品有小龍團、密雲龍、瑞雲翔龍、白茶、龍團勝雪。時人慨嘆:「茶之妙,至勝雪極矣,每斤計工值四萬。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勝造其極。」有詩雲: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糧。 大量史藉資料表明,唐代後期,建甌茶鄉即出現了「鬥茶」活動,當地人又稱作「茗戰」。鬥茶發源於福建建州,到了北宋,由於境內「北苑」御茶園的興起,又進一步在御品的推動下,比試茶品高低的鬥茶風氣愈加盛行。每到新茶製成之時,茶農便要將上好的新茶拿到公共場合,比試茶水的湯花,評判茶質的優劣和茶技的高下,從而演化成為一種相對固定的生產風俗沿習相承。這種鬥茶習俗後經丁謂、蔡襄等名家的倡導,傳播到上層社會,迅即發展成為鑒賞茶品、沖泡茶藝的盛會;更經大批文人墨客的刻意渲染和提煉發揮,進而充實成為一種清新雅緻的茶道藝術。
據蔡襄《茶錄》和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所述,建安「鬥茶」,大體有以下幾個程序:一是研茶協盞。即第一步是要將茶餅碾碎成末,置入微熱過的茶盞之中。二是調膏點注。即第二步是先要執壺注入適量的初沸開水,調和茶末似濃膏,然後輪番點注,比試湯色,以清白色為貴,黃白色為賤。三是擊拂候湯。即第三步是要使茶麵泛起湯花,再視茶麵出現水痕的先後,先者為劣,後者為尊。四是細啜吟詠。即第四步是在勝負甫定之後,繼而細啜慢飲,品評得失,吟詩賦文,盡享其趣。
建安的茗戰,經丁渭、蔡襄等名家的倡導,傳播到上層社會,逐漸演化成一種鑒賞茶品,沖泡茶藝,清新雅緻的茶道藝術。
建安的「鬥茶」活動,被公認為中國茶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而茶道的發端則源出於建安「鬥茶」。 以和、清、敬、寂等四規七則為核心的日本茶道藝術最初就是發端於建安的茗戰。 由於宋代鬥茶,茶色尚白,應運而生的便是當年「建窯」所燒制的「建盞」——黑釉瓷茶盞珍品的問世了。
「建窯」大約創燒於晚唐五氏;鼎盛於兩宋及元初;至元中後期衰落;明代基本廢燒。據有關文獻的記載,當時計有」龍窯」99座,其生產的瓷器被列為中國八大名瓷之一,時稱「建盞」。「建盞」問世後,馳名海內外。特別是日本人對它更是珍愛有加,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把它列為國寶級的文物。
「建窯」所燒制的「建盞」——黑釉「兔毫盞」,具有自身獨特的形制風格和工藝特點。其一是器物除沿口較薄外,其餘部分都極厚重,特別是從腹部至圈足底圍厚度最大,有的器物胎厚達一厘米。其二是器物中有不少帶字器底,留有「供御」、「進盞」等字樣,表明它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御用之品。其三是器物都有帶有一種很深的紺黑色,有些則多少帶有一些褐色、醬色或其它顏色。由於釉中並排地呈現出褐色或鐵銹色的筋脈,酷似兔毫毛,被稱為兔毫斑,其盞以此故名「兔毫盞」。這種特殊花釉的燒成,說明我國的瓷器工藝到了宋代,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其四是器物已普遍採用輪制方法,所燒制的器形都很規整,裝燒均採用通缽,一器一匣,尚未發現疊燒的現象。其五是器物的燒制採用「龍窯」,其窯爐的長度短則幾十米,長則百餘米。一窯的裝燒量最高可達十萬余件。
歷代文獻都給「建窯」和「建盞」以極高的評價,同時賦予它很高的地位。蔡襄在《茶錄》中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朱琰在《陶說》中稱:「宋代茶尚撇碗,以建安兔毫盞為上品。」
可以看出,建安「建窯」所燒制的「建盞」問世後,即馳名海內外,被世人尊為瓷中珍品,從而成了宋代建州茶事中與「北苑」龍鳳團茶相匹成配、名傾天下的雙璧之一,在茶藝王國的星空中交相輝映。 鳳凰山在今建甌城東16千米東峰霞鎮後焙村境內。地貌北高南低,後寬前窄,南端直抵東溪,宛如一鳳凰匍伏飲水。另有鳳髻岩,突兀佇立於鳳凰山南麓臨溪的頸部,由四、五瓣岩塊呈下窄上寬狀展開如維妙維肖的鳳冠。
蔡襄在所著的《茶錄》中稱:「(北苑鳳凰團茶)惟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者味佳。」丁謂在所著的《建安茶錄》稱:「鳳山高不百丈,無危峰絕崦,而岡阜環抱,氣勢柔秀,宜乎嘉植靈卉之所發也。」宋子安在所著的《東溪試茶錄》稱:「其陽多銀銅,其陰孕鉛鐵,厥土赤賁,厥植惟茶。」
鳳山茶神,供奉在今建甌東峰霞鎮東二里的後焙村境內,民間流傳當地茶農為紀念宋代北苑茶焙的鼻祖張廷暉在茶業中的開拓性貢獻,特立祠廟以祭祀之。鳳山茶神廟的原名稱恭利祠,民間老百姓又叫張三公廟,現在則稱鳳翼廟或茶神廟。
茶神張廷暉,字仲光,仕閩為閣門使,唐末五代時期原為閩國建安縣吉苑裡的茶焙地主。在當時,張廷暉不僅開墾和擁有了鳳凰山方園三十里的茶山;而且在茶葉的種、采、揀、蒸、造等方面,特別是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變發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北宋初,張廷暉去世後,里人以神祠之,歲修茶貢,祈禱多驗。宋紹興中(1131-1162年),朝庭賜封他為美應侯,累加效靈潤物廣佑侯,進封濟世公。夫人封協濟夫人。
在中國茶史上,茶人死後為神,張廷暉有可能是唯一的一個。可以說,鳳山茶神張廷暉的名字在世界茶史上留下了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 建甌茶業歷史悠久,至唐貞元二十年(804年),建州刺史常袞造出名震江南的研膏茶。《十國春秋唐元宗本紀》稱:「保大四年(946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其品又精於研膏茶,名甲天下。」
宋代,建甌茶業走上了巔峰。先是丁謂,造鳳團龍團。《畫墁集》稱: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供,雖近臣之家,徒聞而未嘗見。後是蔡襄,又造出小龍鳳團。《歸田錄》稱: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
建茶在製作工藝上,主要是改變了工夫茶的原有做法,採用了半發酵技術,同時改蒸青為炒青,實行殺青、捻揉,並進行拼配和精製。
按《閩書》所載:當時北苑共有官焙三十二,小焙十四,內園三十六所,外園三十八所,內園專供御飲,外園以備賜予近臣。另據有關史籍文獻記載,宋代建甌已開始注重對茶園土質與茶品關系的研究,並總結歸納出「(鳳凰山)其陽多銀銅,其陰厚鉛鐵,厥土赤墳,厥植惟茶」,「庶知茶於草木,為靈最矣,去畝步之間,別植其性」,「亦猶桔過淮為枳也」(《東溪試茶錄》);「種茶宜擇山高向陽之地,有黑土小砂礫者種之,其味清遠,兼有岩骨花香之勝」(《建甌縣志》)。
建甌北苑的龍鳳團茶,自宋初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漕閩監制始,至明洪武二十四年(891年)朱元璋下令罷造止,歷時達414年之久。清道光年間,建茶再度興起。至光緒中期,建甌產茶數量已「實超宋代而過之」。 宣統二年(1010年),在南洋第一次勸業會上,建甌的金圃、泉圃、同芳星三號茶莊均榮獲金獎。民國二年(1913年),在巴拿馬展覽品賽會上,詹金圃送展的烏龍茶再獲一等獎,楊瑞圃、李泉豐茶莊送展的烏龍、水仙獲二等獎。建茶品質又一次走上巔峰,產量亦高居全省之最。建甌茶業的成就地位一直持續鼎盛到近代。
建茶從唐至清,前後歷時一千餘年之久,茶農在總結傳統經驗的基礎上,改良茶樹品種,完善培植技術,提高製作工藝,更新花色品種,從而不斷地豐富了建茶的歷史內涵,為世界茶史寫下了閃光的一頁。
更值得特別一提的是,2006年,位於建甌東峰焙前「北苑御焙遺址」被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建甌茶業在中國茶史上再次確定了一個至尊無上的地位。 在建甌傳統茶文化的諸多盛事佳話中,還涌現出大量贊頌建茶、建盞、建安鬥茶的詩文,其數量之多、名家之齊,堪稱中國文苑史上的一絕。已知寫過吟詠建茶、建盞、建安鬥茶詩文的名家有宋祁、林逋、丁謂、蔡襄、范仲淹、梅堯臣、李虛已、沈括、王安石、蘇軾、蘇轍、秦觀、黃庭堅、陸游、李清照、曾幾、晁補之、周必大、楊萬里、朱熹、鄭板橋等三十多位。其中,陸游的《建安雪》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桃花茶》和范仲淹的一首《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磁石般地把人們從「北苑」龍鳳團茶美奐美侖的品味中帶入了一個飄飄若仙的夢幻境界。請看:
建安雪
宋·陸游
建溪官茶天下絕,香味欲全須小雪。
雪飛一片茶不憂,何況蔽空如舞鷗。
銀瓶銅碾春風里,不枉年來行萬里。
從渠荔子腴玉膚,自古難兼熊掌魚。
蘇軾的《水調歌頭·桃花茶》
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
旗槍爭戰,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
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
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
喚起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節選)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群豪先斗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千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冥。
眾人之濁吾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嘗新茶呈聖俞
宋·歐陽修
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
年窮臘盡春欲動,蟄雷未起驅龍蛇。
夜間擊鼓滿山谷,千人助叫聲喊呀。
萬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樹先萌發
另據統計,宋代有關茶葉研究的專著約有二十多種,其中專門研究建茶的就有十三、四種之多。主要包括:蔡襄的《茶錄》、丁謂的《建安茶錄》、趙汝礪的《北苑別錄》、呂惠卿的《建安茶記》、熊藩的《宣和北苑貢茶錄》等。此外還有一些論及建茶或以建茶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茶葉專著,如顧元慶的《茶譜》、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等。
歷史上,象福建省建甌市這樣熔茶品(「北苑」龍鳳團貢茶)、茶具(建安「建窯」所燒制的「建盞」)、茶藝(建安「鬥茶」習俗)、茶神(鳳山茶神張廷暉)、茶業(前丁後蔡詹金圃)以及薈萃眾多名家的頌茶詩文和研茶專著於一爐的茶文化發祥地,可謂絕無僅有! 建茶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有「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極隹。」之語。建州位於福建北部,漢末設建安郡,唐、宋設建州府,轄建安、甌寧、崇安、建陽、浦城、松溪、政和七縣。因為當時建州所產茶並不著名,故唐人很少提及。陸亦不提「建安之品」。到了宋代,建茶成為一朝時尚,便常見之於詩文了。蔡襄《茶錄》稱之「建安之品」;趙佶《大觀茶論》稱之「建溪之貢」。而最早直接稱「建茶」的,可能要數李虛已的《建茶呈使君學士》一詩。由此可見,建茶,實際是以產地為名,泛指產於建州、建安一帶的茶。又因建州境內有建溪流經,同時也指產於建溪一帶的茶。
盡管如此,在不同歷史時期,建茶的具體涵義還是有所不同。唐、宋時,建茶的生產中心在建州府治(今建甌市)東郊的鳳凰山。當時的茶,是一種壓製成小茶餅的蒸青綠茶。工藝精緻,產量極少,主要是進貢給皇帝,由皇帝分賜給宮廷大臣。由於這種小茶餅的外形往往印有龍鳳團案,故稱之為「龍鳳團茶」。所以,那一時期的建茶,主要是這種茶。又由於五代閩國時,鳳凰山茶園成為皇家御茶園,地理上位於閩國北部,稱之「北苑」,所產茶便名為「北苑貢茶」。名雖不同,實際所指的也是「龍鳳團茶」。
到了元代,由於龍鳳團茶的製作費時費工,沖泡又極繁瑣,不為來自北方的元代統治者喜歡。再加因連年戰亂,鳳凰山茶園開始衰落,而與此同時,兩百里外的武夷山所產茶開始為人所重,元代統治者便將御茶園移至武夷山。重心雖然變了,所生產的茶依然是緊壓蒸青綠茶,仍叫「龍鳳團茶」。由於武夷山在崇安縣境內,位於建溪上游,疆域上仍屬建州,所以,盡管其時已有「武夷茶」之稱,一般人則仍然將武夷產茶當作建茶。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明初,才發生較大改變。明王朝建立後,鑒於前朝教訓,採取了一些減輕民賦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罷廢武夷山御茶園,停止生產費時耗工的「龍鳳團茶」。皇家一旦不再支持,龍鳳團茶就沒有了前途。自此後,包括武夷山在內的建溪一帶茶園,全部改為生產散茶。初時學習安徽黃山的「松蘿」製法生產綠茶,但是由於武夷山的特殊地理環境,所產散形綠茶沒有優勢,為了尋找出路,大約在明朝後期,武夷山茶農開始生產半發酵烏龍茶,於是一舉成名。「武夷茶」成為特指名茶。這種情況,極大刺激了整個建溪流域的茶業。本已將近荒廢的鳳凰山茶園,也開始種植和生產烏龍茶。到清朝中後期,鳳凰山所在的建甌縣所生產烏龍茶,在南洋勸業會以及巴拿馬博覽會上數次獲獎,無論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可與武夷茶相抗。於是,建茶之名重新煥發光彩。只不過,此時的建茶,與歷史上的建茶,已經有了許多不同的內容。
④ 如何選擇好的茶具
愛茶之人,都會有一套好的茶具,那麼怎樣才能選擇一套好的茶具呢? 古往今來,大凡講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韻味,崇尚意境高雅,強調「壺添品茗情趣,茶增壺藝價值」。認為好茶好壺,猶似紅花綠葉,相映生輝。對一個愛茶人來說,不僅要會選擇好茶,還要會選配好茶具。因此,在歷史上,有關因茶制宜選配茶具的記述是很多的。唐代陸羽通過對各地所產瓷器茶具的比較後認為:「邢(今河北巨鹿、廣宗以西,河以南沙河以北地方)不如越(今浙江紹興、蕭山、浦江、上虞、餘姚等地)。「這是因為唐代人們喝的是餅茶,茶須烤炙研碎後,再經煎煮而成,這種茶的茶湯呈「白紅」色,即「淡紅」色。一旦茶湯傾入瓷茶具後,湯色就會因瓷色的不同而起變化。」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今安徽壽縣、六安、霍山、霍丘等地)瓷黃,茶色紫;洪州(今江西修水、錦江流域和南昌、豐城、進賢等地)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而越瓷為青色,傾入「淡紅」色的茶湯,呈綠色。陸氏從茶葉欣賞的角度,提出了「青則益茶」,認為以青色越瓷茶具為上品。而唐代的皮日休和陸龜蒙則從茶具欣賞的角度提出了茶具以色澤如玉,又有畫飾的為最佳。 從宋代開始,飲茶習慣逐漸由煎煮改為「點注」,團茶研碎經「點注」後,茶湯色澤已近「白色」 了。這樣,唐時推崇的青色茶碗也就無法襯托出「白」的色澤。而此時作為飲茶的碗已改為盞,這樣對盞色的要求也就起了變化:「盞色貴黑青」,認為黑釉茶盞才能反映出茶湯的色澤。宋代蔡襄在《茶錄》中寫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今福建建甌所造者紺黑,紋如免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蔡氏特別推崇「紺黑」的建安兔毫盞。
明代,人們已由宋時的團茶改飲散茶。明代初期,飲用的芽茶,茶湯已由宋代的「白色」變為「黃白色」,這樣對茶盞的要求當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時尚「白色」。對此,明代的屠隆就認為茶盞「瑩白如玉,可試茶色」。明代張源的《茶錄》中也寫道:「茶甌以白磁為上,藍者次之。」明代中期以後,瓷器茶壺和紫砂茶具興起,茶湯與茶具色澤不再有直接的對比與襯托關系。人們飲茶注意力轉移到茶湯的韻味上來了,對茶葉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側重在「香」和「味」。這樣,人們對茶具特別是對壺的色澤,並不給予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壺的「雅趣」。明代馮可賓在《茶錄》中寫道「茶壺以小為貴,每客小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強調茶具選配得體,才能嘗到真正的茶香味。
清代以後,茶具品種增多,形狀多變,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從而把茶具製作推向新的高度。而多茶類的出現,又使人們對茶具的種類與色澤,質地與式樣,以及茶具的輕重、厚薄、大小等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說,飲用花茶,為有利於香氣的保持,可用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飲用大宗紅茶和綠茶,注重茶的韻味,可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飲用烏龍茶則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飲用紅碎茶與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泡茶,然後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如果是品飲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細嫩名茶,則用玻璃杯直接沖泡最為理想。至於其他細嫩名優綠茶,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但不論沖泡何種細嫩名優綠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大則水量多,熱量大,會將茶葉泡熟,使茶葉色澤失卻綠翠,其次會使芽葉軟化,不能在湯中林立,失去姿態;第三會使茶香減弱,甚至產生「熟湯味」。此外,沖泡紅茶、綠茶、黃茶、白茶,使用蓋碗,也是可取的。在我國民間,還有「老茶壺泡,嫩茶杯沖」之說。這是因為較粗老的老葉,用壺沖泡,一則可保持熱量,有利於茶葉中的水浸出物溶解於茶湯,提高茶湯中的可利用部分;二則較粗老茶葉缺乏觀賞價值,用來敬客,不大雅觀,這樣,還可避免失禮之嫌。而細嫩的茶葉,用杯沖泡,一目瞭然,同時可收到物質享受和精神欣賞之美。
⑤ 周末休息時間可以做什麼
周末在家,不要老是守著電腦打游戲,游戲一打打一天,會讓人很疲憊,再去上班時又拖著疲憊的身體,其實是不好的選擇。小編建議大家可以讀幾本消遣的書,既放鬆又健康。關於讀書的目的,宋代詩人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是,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一個人的氣質里,藏著曾經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小編今天給各位推薦兩本書,一本叫《隨遇而安》,一本是三毛的《夢里花落知多少》。
《隨欲而安》這是著名主持人孟非著作的一本書,是一本能讓人讀後心境平靜下來的書。書的內容是他對過去四十年的動情回顧。這四十年來,有坎坷有精彩,命運總是在不經意間轉折。我們要順應本心,坦然面對每一次的改變。隨遇而安是孟非四十年的心路歷程的總結。
《夢里花落知多少》記錄了荷西意外去世後三毛的孀居生活,共二十三篇,展現了三毛漸漸走出人生低谷,再次堅強面對生命的心路歷程,這段時期三毛的文學創作也達到了高峰。書中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結婚,白手成家的生活,而此時她的文學創作生涯也隨之開啟;後來移居迦納利群島後,三毛的生活漸趨安定,她的創作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再後來,荷西在一次潛水時意外去世,三毛的心靈受到巨大創傷,人生陷入低谷,一段時間後,三毛再度出走,游歷中南美洲,開始新的生活,而這段經歷,也使她的文風發生了一定的轉變。
如果你打開一卷書,總覺得缺點什麼,你可能缺一杯香氣四溢的茗茶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博大精深。所以茶道的學習、修行是永無止境。 翻開古籍,有許多關於茶為葯用的記載,如茶聖陸羽《茶經》曾引用《神農食經》稱:「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神醫華佗《食論》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說;宋代《本草圖經》稱茶能「去宿疾,當眼前無疾」;明代《茶錄》說茶可以「抖擻精神,病魔斂跡」。 喝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不能給生活帶來根本的改變,但是茶喝多了,身體愈發覺得通透。生命的狀態讓人更舒適、更輕松,愛喝茶,堅持常品常飲茶的友,由於茶的物質功用早已經被無數證明,美容養顏、消自由基,抗衰老,這些是從茶的生化分析來講,更主要的是茶里,獲得的是精神愉悅,心理上的快樂自在。心態好,自然年輕快樂。
除了喝茶看書這些活動,你還可以選擇一些動態的活動,運動無疑是很好的選擇。運動的時候,我們的體溫會升高幾度,這可以幫助我們殺死體內的細菌。當我們的身體在對抗細菌的時候,會釋出蛋白質,製造更多的白血球。我們流汗的時候,也是身體排出毒素的時候。在做有氧運動時,毒素會在我們呼氣時排出。 運動能幫助肌肉收縮,推動血液和淋巴的流動。相對的,坐著不動,會使體內的循環減緩。 過多的脂肪除了對健康有害,還會儲存毒素。運動能夠啟動體內新陳代謝系統的運作,並消耗過多的卡路里。 運動之所以能緩解壓力,讓人保持平和的心態,與腓肽效應有關。腓肽是身體的一種激素,被稱為「快樂因子」。當運動達到一定量時,身體產生的腓肽效應能愉悅神經,甚至可以把壓力和不愉快帶走。 運動之所以能緩解壓力,讓人保持平和的心態,與腓肽效應有關。腓肽是身體的一種激素,被稱為「快樂因子」。當運動達到一定量時,身體產生的腓肽效應能愉悅神經,甚至可以把壓力和不愉快帶走。
⑥ 陳松伶演過的的電影完整一點的
Real Name 原名:Chan Chung Ling 陳松齡
Artiste Name 藝名:NNadia Chan 陳松伶
Nickname 昵名:NN 鬆鬆
Birthday 出生日期:21-Jan-1971 1971年1月21日
Family 家庭:Parents/Sister/Brother 父母/一弟/一妹
Religion 宗教:Christianity 基督
Height 身高:169 cm
Weight 體重:52.2 kg (變化著)
Chinese zodiac 生肖:dog 狗
Homeplace 出生地:HongKong 香港
Ecation 學歷:University(Undergraate) 大專
香港中文大學 主修宗教哲學,輔修中英文翻譯
Start of Showbiz 踏入娛樂圈:Year 1985 參加模仿葉倩文比賽獲獎
Interests/Hobbies 興趣嗜好:
Gardening,Nutrition,Astrology,Drawing,Music,Drama,Movies,Musical,Horoscope,Pottery
園藝/營養飲食/天文學/繪畫/陶器/看電影/星座/文化/音樂/歌劇
Favorite Season 喜歡季節:Autumn,Winter 秋/冬
Favorite Animals 喜歡動物:Dog,Penquin 狗/企鵝
Favorite Fruits 喜歡水果:Watermelon, Mango, Longan 西瓜/芒果/龍眼
Favorite Colour 喜歡顏色:Pink and blue,White 粉藍/白
Favorite Subject 喜歡科目:Chinese literature 中國文學
Favorite Drink 喜歡飲品:Hawthorn tea,Carambola juice,Soy milk 山楂茶/楊桃汁/豆奶
Favorite Food 喜歡食品:Fried pancake,Lenten mpling 蔥油餅,素餃子
Favorite Celebrity 最崇拜的人:Sun Yat-sen 孫中山
Favorite Actor/actress喜歡演員:Tom Hanks、Meg Ryan、Robert De Niro、張曼玉
Favorite Singer 喜歡歌手:Mariah Carey、山口百惠
Tag 口頭禪:沒所謂
Journey 曾到地方:Japan,Middle East,U.S.A.,Canada,South East Asian,S.Africa
日本/中東/美國/加拿大/東南亞/南非
Longing 想到地方:South America 南美洲
Occupation 職業:Singer,Actress 歌手 演員
Music 音樂類型:Chinese Pop 華語流行
Path of the Starlight 星路歷程
[編輯本段]
陳松伶於86年參加無線舉辦的「葉倩文歌唱大賽」中以一曲《零時十分》榮獲冠軍,由此進入演藝圈,為TVB拍劇是89年的《天涯歌女》,大受歡迎歡迎,被港人喻為「小調歌後」,其後一發而不可收,拍攝了《月兒彎彎照九洲》、《仙侶奇緣》、《九二鍾無艷》等劇集。93年她與簽約的娛樂唱片公司發生摩擦,休息了整整一年,1994年她一下主演了三部劇集《清宮氣數錄》、《婚姻物語》、《笑看風雲》,《婚》和《笑》都創下極高收視率,陳松伶被媒體喻為「最高收視率女皇」,成為TVB的收視福將。後又拍攝了《天地男兒》、《新上海灘》、《大澳的天空》等多部大受歡迎的劇集,這期間她塑造出自己尤為喜愛的兩個角色:一個是愛憎分明,性格復雜的林貞烈;另一個是外柔內剛,堅持原則的方巧蓉。
此後陳松伶還為TVB拍攝了《金玉滿堂》、《金裝四大才子》和《公私戀事多》等多部劇集,最近又展轉內地,向更廣闊的藝術領域發展。
Record company 唱片公司:
[編輯本段]
1985-1993 Crown Record Co. 娛樂唱片
1994-1996 星光唱片
1997-1999 Rock Records Co., Ltd 滾石唱片
1999 PolyGram 寶麗金唱片
2000-2003 Universal Music Group 環球唱片
TV Drama 電視劇作品:
[編輯本段]
1989年: 《天涯歌女》Song Bird 飾 周小紅 (周璇)
1991年: 《忠奸老實人》Brother Cry For Me 飾 林欣欣
1991年: 《蜀山奇俠之仙侶奇緣》The Zu Mountain Saga 飾 余英男
1991年: 《月兒彎彎照九州》Beside the Seaside Beside the Sea 飾 王初四 (王雲裳)
1992年: 《92鍾無艷》The Mark of Triumph 飾 李愛 (李天愛)
1993年: 《精靈酒店》A Spirit of Love 飾 冬冬
1994年: 《清宮氣數錄》The Fate of Last Empire 飾 廉化忌
1994年: 《婚姻物語》Knot To Treasure 飾 連至美
1994年: 《笑看風雲》Instinct 飾 林貞烈
1995年: 《水餃皇後》To Love With Love 飾 朱恩平
1996年: 《天地男兒》 Cold Blood Warm Heart 飾 方巧蓉
1996年: 《新上海灘》Once Upon A Time in Shanghai 飾 馮程程
1998年: 《大澳的天空》A Place of One』s Own 飾 石開心
1998年: 《星星月亮太陽》(台灣)Love in a Chaotic World 飾 鄭旭南
1999年: 《金玉滿堂》Happy Ever After 飾 岳心如/德妃(方寧)
1999年: 《天蠍行動》(新加坡)Coup De Scorpion 飾 葉琳
2000年: 《金裝四大才子》The Legendary of Four Aces 飾 朱娉婷 (郡主)(文徵明之妻)
2001年: 《公私戀事多》In the Realm of Success 飾 庄美琪 (Kinki)
2002年: 《鄭板橋》Doomed To Oblivion 飾 徐春香 (於2007年播映)
2002年: 《生命天使》Life Angel 飾 何靖雯 (創世電視播映)
2004年: 《驚艷一槍》Strike at Heart 飾 夢蝶 (香港未播映)
2004年: 《二份之一緣份》(新加坡) You Are The One 飾 郝美滿
2006年: 《飛短留長父子兵》Trimming Success 飾 彭澄
2007年: 《血未冷》Blood Isn『t Cold(內地)飾 范嵐嵐
2007年: 《親家》Relatives by Marriage(內地)飾 王書理
2008年: 《太安堂之玉井傳奇》Legend of Yujing(內地)飾 當歸 (未播映)
2008年: 《京東三支花》(內地)客串 小荷花(未播映)
2008年: 《單親媽媽》Single Mother(內地)飾 安秀研(正在拍攝)
Filmography 電影:
[編輯本段]
1987年: 《鬼馬校園》 飾 白逸夢
1988年: 《刑警本色》(TVB電影) The Last Conflict 飾 Eva
1992年: 《英雄地之小刀會》Shanghai Heroic Story 飾 王玉瑜
2000年: 《陰陽路六之凶周刊》Troublesome Night VI 飾 女鬼的姐姐
2000年: 《陰陽路七之撞到正》Troublesome Night VII 飾 阿盈
2001年: 《陰陽路八之棺材仔》Troublesome Night VIII 飾 娥姐
2001年: 《發網難逃》又名《咫尺疑魂》(TVB電影) Death Trap 飾 江可宜
2001年: 《敵對》The Enemy 飾 王希容
2001年: 《生命因愛動聽》(影音使團) Life is a Miracle 飾 李淑賢 (Tracy)
2002年: 《賭神之神》(影音使團) Return from the Other World 飾 阿珍
2002年: 《殺手狂龍》The Hidden Enforcers 飾 阿芬
2002年: 《一屋貪錢人》Money Suckers 飾 蘇柔美 (Yuki So)
2002年: 《現代灰姑娘》Modern Cinderella 飾 辛蘊余
2004年: 《男人之苦》Man in Blues 飾 何明珠
⑦ 是不是得到女孩子的除夜後女孩子提出分手及幾率就小
像什麼
蔡 邕: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經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飛白」書,且善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 倫:桂陽(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汀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 襄:興化仙游(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 鍔:湖南省邵陽人,自幼聰明好學,立志獻身我國民族事業,早年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反對封建專制,為我國的共和事業奉獻了終生。
蔡 暢:湖南省雙豐人,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早年積極參加民主救國運動,歷任全國婦聯主席、中央政府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茄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自幼學習孔孟和「二程」理學,博學而聰悟,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和森:湖南省雙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早年積極倡導並參加革命運動,歷任我黨重要職務,後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岩鄉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事業,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錫勇:清末洋務派。他受張之洞之命,創辦湖北炮廠,織布局 ,馬鞍山煤礦局等。並精通速記術,將速記應用於翻譯,是中國速記的創始人。
蔡旻佑,是台灣2006年出道的知名偶像創作歌手。因就讀音樂系本科,於2001年至2006年間,以在學未成年身分長期為唱片幕後製作。曾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電視節目中,表演自我創作歌曲。2006年10月,蔡旻佑正式推出首張個人創作專輯《19》,並成為新力博德曼的主打新人。他的曲風以古典音樂融合流行音樂為主。2008年7月推出第二張創作專輯《搜尋蔡旻佑》。2009年10月推出的第三張個人創作大碟,也是他脫離學生歌手的第一張專輯《寂寞,好了》,是蔡旻佑全職歌手的出發點。2012全新概念專輯「超級右腦」已於2012年9月28日發行。
蔡康永,台灣著名節目主持人、作家。父親蔡天鐸是台灣著名的律師。曾就讀於再興中學、東海大學外文系。1990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電視研究所編導製作碩士學位後,返回台灣參加電影製片及編劇、影評的工作。 主持過眾多知性節目。其名人訪談節目《真情指數》和青老年人溝通節目《兩代電力公司》、綜訪談節目《康熙來了》最為成功。曾連續4屆主持金馬獎頒獎典禮。蔡康永也曾出版過多本散文著作,包括《痛快日記》、《LA流浪記》和《那些男孩教我的事》等暢銷作。2011年,榮登「2011第六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10位,引發廣泛關注。
蔡國慶,中國歌手,全國青聯常委,中國流行音樂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員,通俗歌曲演唱家、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殘聯、中國保護長城委員會形象大使、國家衛生部預防艾滋病義務宣傳員,衛生部「預防肝炎」愛心形象大使。榮獲全軍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文藝匯演演唱金獎,中央電視台視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流行唱法評委,文化部全國聲樂大賽評委。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演出擔任劇中主要演員。共參加過十九次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蔡藍欽,台灣歌手,生於1964年11月15日,1987年2月14日因心肌梗塞離開人世。台灣大學肄業,其唯一一張音樂專輯《這個世界》在身後才發行。2001年,華納唱片在台灣大學為其舉辦紀念音樂會。
......
很多呢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我!我也姓蔡。我啊是驚天地泣鬼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麼黃道十二宮啊!我都知道!告訴你我去過馬里亞納海溝的!那傢伙!黑不溜及的, 電燈都不開啊!伸手就摸到了一條魚。人形的魚啊!而且乳房豐滿。我直接拔掉了她的內褲。把她給xx了。真爽啊!上岸後,我又忍不住。連XX了20人,我突然發現我變得Strong了!J直接啄破褲褲,露了出來。而且力氣超大。隨便一頂,就能讓J戳到孔孔了,噴水。現在我都不用馬桶的。直接出去XX一下。還能爽歪歪呢。
參考資料:保密。
⑧ 有關茶的小說(鐵觀音)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煎 茶
【唐】成彥雄
岳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
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雲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台白頸鴉。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從弟舍人惠茶
【唐】劉兼
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
龜背起紋輕炙處,雲頭翻液乍烹時。
老丞倦悶偏宜矣,舊客過從別有之。
珍重宗親相寄惠,水亭山閣自攜持。
嘗 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大雲寺茶詩
【唐】呂岩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
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
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雜詠·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 詩
【唐】鄭愚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
峽中嘗茶
【唐】鄭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夏日閑居
【唐】張籍
多病逢迎少,閑居又一年。
葯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後天。
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
題山居
【唐】曹鄴
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閑無夢夜窗虛。
只應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魚。
郊居即事
【唐】賈島
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
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雨後逢行鷺,更深聽遠蛙。
自然還往裡,多是愛煙霞。
即 目
【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麵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即 事
【唐】白居易
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
室香羅葯氣,籠暖焙茶煙。
鶴啄新晴地,雞棲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訪友人不遇
【唐】李咸用
出門無至友,動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
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維
儂家真個去,公定隨儂否。
著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
松龕藏葯裹,石唇安茶臼。
氣味當共知,那能不攜手。
酬樂天閑卧見寄
【唐】劉禹錫
散誕向陽眠,將閑敵地仙。
詩情茶助爽,葯力酒能宣。
風碎竹間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隱,緣欠買山錢。
自 述
【唐】元稹
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
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裡過茶湯。
雪中偶題
【唐】鄭谷
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
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一、古今茶學典籍概況
從我國唐代陸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經》問世到1991年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出版共經歷了1200多年。在這1200多年間,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書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內容豐富,從科學到經濟,從哲學到文學,無所不包。作者隊伍從皇帝到平民,不拘一格。
(一).隋唐五代。這一時期出茶書13種,現存4種,以陸羽的《茶經》最著名,開創了茶書的先河,並且水平極高。它全面總結了唐代及以前有關茶葉的知識與經驗,生動地描寫了茶葉的生產、品飲、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飲茶的深層的美學和文化內涵,被稱為古代茶事的網路全書。
《茶經》以後又有裴汶的《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蘇庚的《十六湯品》、溫庭筠的《採茶錄》,但大部分是專題性論述。如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主要講泡茶用水。
(二).宋元兩代。這一時期出茶書31種,現存12種。總覽其書,特點是地域性和專業類的茶書多。除《大觀茶論》和《補茶經》外,有14種屬這兩類。如《北苑茶錄》是專講建安茶的,《茶具圖贊》是專講茶具的。
這時期的茶書以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最為著名,是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個皇帝中惟一一個寫茶書的人。宋代鬥茶成風,《大觀茶論》中詳細記載了程序繁復、要求嚴格、技巧細膩的鬥茶。
除《大觀茶論》,還有丁謂的《北苑茶錄》、蔡襄的《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鬥茶記》、桑慶的《續茶經》等。
(三).明代。明代是我國出茶書最多的年代。250年間出茶書68種,現存33種。明代是「開千古飲茶之宗」的改革發展時期,特別是廢團茶、倡散茶的改革,對我國的制茶發展、名茶生產有很重要的意義。改革呼喚茶人寫出適合時代需要的茶書。明代茶書有三個特點:一是重視前人成果的繼承和發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資料,如朱佑檳的《茶譜》就是收集前人論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錄陸羽《茶經》、蔡襄《茶錄》等十幾種茶書編成的。林大綬則把張又新的《煎茶水記》、歐陽修的《大明水記》及《浮槎山水記》等編輯成《茶經水辨》;二是有些茶書另闢蹊徑,標新立異,對前人的茶書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如朱權的《茶譜》,就反對蒸青團茶摻以諸香,獨倡蒸青葉茶飲法。三是修改刪節前人的典籍比較多。如,喻政的《茶書全集》就是編輯增刪了別人的茶書匯編而成的。
總之,明代的茶書是抄襲與創新融會在一起,與時代緊密結合的。
(四).清代。清代的茶葉生產、品飲大都沿前代,無多大創新。因此茶書不多,有也是摘抄匯編性的多。清代共出茶書17種,現存8種。清代茶書雖少,但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程渝的《龍井訪茶記》,專記龍井茶的產地、採制等。這是最早專記龍井茶的書。二是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詳細記載了清末外銷出口茶葉的「著色摻雜」以及進口茶機、改良茶葉品質的一段史實,是第一手資料,很有時代特色。三是陸廷燦的《續茶經》,洋洋10萬字,列出茶書72種,為古代茶書之最。
(五).清代以後。從最後的一代封建王朝滅亡到現在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1912年到1949年。這37年間,由於戰亂,民不聊生,茶園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僅出了10種書。其中一本還是翻譯美國人威兼•烏克斯的《茶葉全書》。值得一提的是,這10本書中就有3本是當代茶聖吳覺農親自寫的,他還組織翻譯了《茶葉全書》。
二是新中國成立到現在,這一時期茶文化開始恢復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茶文化空前繁榮,成為我國歷史上茶學發展的最好時期。這55年間據不完全統計共出茶書600多種(包括港台出版的茶書),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涉及教育、食品、醫葯、倫理、哲學等多方面。
綜上所述,我國茶書隋唐五代出版了13種;宋元出版了33種;明代出版了68種;清代出版了17種;現當代出版了600多種;共740種左右。
二、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茶書經典
唐代,介紹《茶經》、《煎茶水記》。
宋代,介紹《大觀茶論》、《茶錄》。
明代,介紹「四書」(即《茶錄》、《茶譜》、《茶疏》、《茶解》)中的《茶疏》。
清代,介紹《續茶經》。
當代,介紹《中國茶經》、《中國名茶志》、《中國茶葉大詞典》及一套茶葉叢書。
(一).《茶經》,公元780年寫成,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本茶書。全書分上中下三卷,約7000字。本書從各方面總結論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學。「一之源」闡述了茶葉的產地、茶樹生長特徵和茶葉的功能。「二之具」介紹採茶制茶的15種工具。「三之造」敘述了採茶的時間和制茶工藝等。「四之器」介紹了當時煮茶飲茶的26種器具和使用方法。「五之煮」介紹了煮茶的方法。「六之飲」說飲茶始於神農,聞於周公,盛於唐朝,並介紹了飲茶方法。「七之事」介紹了一些與茶有關的人和事及文獻。「八之出」介紹了唐代產茶的八大地區。「九之略」是說制茶煮茶的器具什麼時候可以省略,什麼時候不可以省略。「十之圖」是將以上九方面的內容以白絹繪成圖,看起來一目瞭然。
《茶經》的內容豐實,是一部茶葉網路全書,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制茶學、分類學、生態學、葯理學等等。《茶經》還記載了唐朝以前的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等書籍,是中國古文化的寶庫。
《茶經》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學經典著作。它早於日本的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日本的榮西禪師於1191年出版)411年,早於《茶葉全書》(美國威廉•烏克斯編寫,1935年出版)1155年。這三部茶書稱作世界三大茶葉專著,是茶書中的經典。
《茶經》作者陸羽,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字鴻漸,是一棄兒,被湖北天門西塔寺和尚智積收養,12歲以前是寺廟中的小和尚,後逃出寺廟,到一家戲班子學戲。天寶十年(742)與禮部郎中崔國輔相識並得到資助進行了茶葉考察,從學習、考察到《茶經》寫成前後用了38年。陸羽由棄兒變成了舉世聞名的茶葉專家,影響全世界,被世人稱為「茶聖」、「茶神」。死於唐貞元末年(804),享年71歲,葬於湖州杼山。
(二).《煎茶水記》,唐代張又新著,於825年前後成書。主要內容說陸羽在考察茶葉的同時考察了全國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個泡茶最好的名泉。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書中還寫了一個陸羽認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從湖州到揚州,路遇陸羽,請陸羽品茶,命軍士以江中取南零水。軍士去江中取水,回來時由於小船顛簸,到岸時桶中的水剩了一半,軍士怕主人責怪,就在江邊灌滿。陸羽嘗水後說,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不信,陸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嘗,說這才是南零水。李季卿方知原委,眾人佩服。
張又新,河北深縣人,唐元和九年進士,出身宦官之家,喜歡飲茶評水。
(三).《大觀茶論》,宋代皇帝趙佶編著,1107年成書。全書2900字,正文分產地、天時、采擇、蒸壓、製造、鑒別、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對於產地、採制、烹調論述得非常詳盡。在色香味的審評中,《大觀茶論》比陸羽的《茶經》更清楚詳細。在茶道精神方面,陸羽提出了「精行儉德」,而趙佶提出了「清和澹靜」,境界更深了一層。這是宋代品茗鬥茶更加深入的客觀反映。
《大觀茶論》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趙佶。此人生活豪奢,治國無能,最後被金兵擄去,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但他是一位風流文人,琴棋書畫無一不通,尤其是詩詞書畫更是有名。25歲時作《桃鳩圖》成為遺世國寶。他是中國惟一一位寫茶書的皇帝。
(四).《茶錄》,作者蔡襄。本書是作者於宋代治平元年(1051)給皇帝進的書表。全文約1000字。宋代貢茶以北苑茶為主(產於福建建安),蔡襄時任福建轉運使,監造北苑貢茶。他曾繼丁謂獻龍團茶後又造小龍團獻給皇帝,深得皇帝賞識,於是以善於識茶、制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經常問他一些建茶的問題。但陸羽《茶經》上未論及建茶,丁謂《茶圖》中只談了採制。所以寫了《茶錄》上呈皇帝,以答提問。全書有前序後序。中間正文分兩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前序是寫為什麼要寫《茶錄》,後序是寫他上奏皇帝的《茶錄》手稿被秘書竊去,後被人購買而刊出,但錯誤較多。所以修正後於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於石上以永遠流傳。
上篇論茶,寫了建安貢茶的色、香、味、制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燎盞、候湯、點茶10個方面。如何辨別茶葉的色香味,如何保存茶,講得簡明扼要,切合實際。講了飲團茶的6大程序(灸茶、碾茶、羅茶、燎盞、候湯、點茶)。
下篇論茶器,寫了茶焙、茶籠、碾樵、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9種飲茶和儲茶的器具。
《茶錄》寫了宋代鬥茶的茶藝,特別是北苑貢茶的鬥茶技藝,很受皇帝和大臣的推崇。所以大文學家、書法家、翰林學士歐陽修為其寫了後序,李克、劉克庄、陳東寫了跋。現在流傳的有木刻本、石拓本等。
作者蔡襄,字君謨,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天聖八年進士,曾任福建轉運使,監造貢茶,創制小龍團貢茶,很受皇帝寵愛。後為翰林院大學士,是宋代大書法家之一。
另一本《茶錄》是明代張源於1595年前後寫成的。全書1500字,分採茶、藏茶、火候、辨湯、泡法、投茶、飲茶、色、香、味、茶變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用、茶盞、拭盞布、分茶盒、茶道等23節,各條篇幅不長,有的僅有幾句,但文筆簡潔有新意。不少內容突破了陸羽《茶經》中的提法,如對土壤的認識。書中對炒青綠茶的製法寫的簡明扼要,深得其法。並指明茶葉的品質與制茶的關系,這是茶葉加工上的一大進步。在泡茶上提出了與蔡襄不同的看法,提出「湯須五沸,茶奏三奇」的觀點。五沸是:是:蝦眼、蟹眼、魚眼、連珠、涌沸,「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無聲」,要聽其聲看其湯。「三奇」是放茶的次序,即「上投、中投、下投。」這三種投茶的方法到現在還在應用。還提出了品茶先要溫壺燙盞。在品茶時以少為貴,「獨啜曰神,二客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茶錄》對茶的色香味,對泡茶的用水、用器都提出了詳細的科學論述,在陸羽《茶經》的基礎上有了突破和創新。書的最後一節提出了「茶道」,並對「茶道」進行了高度的概括:「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張源是古代第三個提出「茶道」一詞的人(一是唐皎然「孰知茶道路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二是封演「於是茶道大行」),也是提得最全面的人。這本書可以說是古代的茶藝大全,對今天的茶藝很有指導意義,建議茶館老闆抽時間看看。
作者張源,字伯淵,號樵海山人,包山人(今屬江蘇),長期隱居茶區,種茶飲茶,博覽群書,所以寫出了文筆簡潔、非常實用的茶書。
(六).《茶疏》,是許次杼於明歷二十五年(1597)寫成的。全書約4700字。分產茶、古今制茶、炒茶、收藏、置頓、取用、包裹、日用置頓、擇水、口啜、論客、茶所、童子、飲時、不易用、良友、出遊、權宜、宜節、考本等36節。這些章節都是根據作者的體驗寫成的,提出了「名山出名茶」的觀點。在制茶中總結了炒青綠茶的優點。提出茶的保存方法,具體實用。泡茶方法寫得科學實際。書中還首次提出了茶寮(茶館初型)基本設置。
《茶疏》在最後的《考本》中提出「茶禮」,將飲茶從物質上升到精神。
作者許次杼,字然明,號南山,錢塘(今杭州)人,能文,善詩,好藏奇石,嗜茶成癖,長期生活在茶園中,能種茶制茶。
(七).《續茶經》,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書,也是我國古茶書中最大的。它洋洋10萬字,幾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書的資料。之所以稱《續茶經》,是按唐代陸羽《茶經》的寫法,同樣分上、中、下三卷,同樣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最後還附一卷茶法。
《續茶經》把收集到的茶書資料,按10個內容分類匯編,便於讀者聚觀比較,並保留了一些已經亡佚的茶書資料。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自唐以後閱數百載,產茶之地,制茶之法,業已歷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異,故陸羽所述,其書雖古而其法多不可行於今,延燦一訂補輯,頗切實用,而徵引繁富。」這本書很值得一讀。
作者陸延燦,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縣(現武夷市)。在茶區為官,長於茶事,採茶、蒸茶、試湯、候火頗得其道。
(八).《中國茶經》在現代茶書中具有代表性,在綜合性茶書中水平是較高的。它是全國50多位茶葉專家,用了3年的時間編寫的,於1992年出版。全書分茶史篇、茶性篇、茶類篇、茶技篇、飲茶篇、茶文化篇及附錄七大部分共160萬字。該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茶葉的起源和傳播、茶葉的性質和功能、茶葉的品類和花色、茶的栽培和貯存、茶的品飲和禮俗及茶與文化的關系,重點突出,簡繁分明,是一部科學性、文化性兼備的經典性著作。全書不論在廣度、深度,還是在精度上都具體體現了當代中國茶學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繼唐代陸羽《茶經》問世1200多年之後具有現代水平的新《茶經》。
⑨ 茶具有 茶荷 茶則 茶匙還有什麼,夾小茶杯的是什麼
還有茶壺
⑩ 茶錄的作者是誰呢
茶錄的作者是蔡襄。
《茶錄》,古代中國飲茶論著。共一卷,一作二卷。北宋蔡襄(1012-1067)作於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3),是宋代重要的茶學專著。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薦北苑貢茶,由此寫作《茶錄》。
蔡襄為官正直,所到之處皆有政績。在福州時,去民間蠱害;在泉州時,與盧錫共同主持建造洛陽橋;在建州時,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驛道松,主持製作北苑貢茶「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荔枝譜》則被稱贊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蔡襄的詩文清妙,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集》等傳世。
原文簡述
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諭,臣先任福建轉運使日,所進上品龍茶,最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鑒,若處之得地,則能盡其材。
昔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采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臣輒條數事,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伏惟清閑之宴,或賜觀采,臣不勝惶懼榮幸之至。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