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金太郎的幸福生活》里插曲叫什麼
片頭曲:好男人的秘密武器
演唱:王雷
片尾曲:金太狼愛米小米
作詞:陳曦
作曲:董冬冬
演唱 :李小璐
插曲:你的幸福是我們最好的禮物
作詞:陳曦
作曲:董冬冬
演唱:王錚亮
插曲:金家老頭
演唱:董冬冬
插曲:由我掌握
演唱:許培軍
㈡ 給我一個爸影評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u3VSUAPTJTrgDJ-BaFDQ2w
《給我一個爸Kolya》是1996年上映的捷克影片,由揚·斯維拉克執導,ZdenekSverák、AndreiChalimon主演。影片講述55歲的盧卡自從被交響樂團解僱之後,就承擔了在葬禮上拉大提琴和為人修整墓碑的故事。
㈢ 什麼電視劇 老頭和老伴被車站民警查身份證
《法官老張軼事之倔蘿卜》。
《法官老張軼事之倔蘿卜》是由楊亞洲執導,由薩日娜、王永泉、彭坦、寧文彤(達達)等人主演的一部電影。
影片中的主人公老張是一名鄉鎮法官,因為在車站被民警以不正當的理由查看身份證,怒而與他們產生了沖突。
劇情:
孝里鎮派出所抓捕偷牛賊時,把孫家溝村民孫茂林的半畝蘿卜踩了個一塌糊塗;與此同時,孝里鎮法庭張法官跟老伴在長途汽車站受到值勤民警的違法檢查和人身自由限制。
地頭上,「軸」出了名的茂林看著一畦又澆水又間苗、眼看就有收成的蘿卜,想要派出所給個說法;家裡面,窩了一肚子氣的法官老張的愛人拿老張不依不饒。
老張是法官不假、支持群眾主張自己的權利也是真的,但半畝蘿卜的事,老張的意思是由他出面找派出所劉所說說就算了,況且派出所當時抓偷牛賊也是為民除害。
茂林這頭等老張的信兒,派出所那邊劉所長正帶著民警接受人民群眾和縣公安局長的褒獎。老張找到派出所,做劉所的工作,希望劉所能去給茂林一個說法。
起初,劉所還有些「居功自傲」,讓老張說急了,劉所答應去村裡給茂林賠償道歉。劉所的賠禮道歉無疑於在全村群眾的面前扇了茂林一個大嘴巴。
同樣的待遇還發生在老張媳婦身上,車站派出所兩名民警上門道歉時,態度生硬,出言不遜。老張原本不想把事情搞這么大,但劉所和車站派出所民警的做法著實地讓老張接受不了,老張決定起訴車站民警;茂林也將孝里鎮派出所告上法庭。
老張起訴車站派出所受到來自縣法院的阻力;茂林將孝里鎮派出所告上法庭,老張因為是當事人還得迴避。事情鬧到這個地步,代表派出所應訴的可是縣公安局長。事情會鬧到這么大,劉所不知如何收場。
㈣ 求電影觀後感
走進新時代
——評《秋菊打官司》
1992年,我國著名的導演張藝謀又一扛鼎之作《秋菊打官司》問世,他用樸素的畫面簡單的拍攝手法向
人講述了一個叫秋菊的農村婦女為了「討個說法」而四處奔波告狀的故事,影片中的敘事趣向簡單,情節平
凡,在畫面與音效也絲毫沒有技術上的突破,這不禁讓不少期待張導又一驚世之和的影迷大跌眼睛,然而當
它毫無爭議的奪取世界最高級別獎之一——威尼斯金獅獎時,又不禁讓人刮目相看了。
「92年」,這是一個值的注意的年代!在92年時候,影片中秋菊的丈夫萬慶來因罵村長一句「斷子絕
孫」而被村長踢成肋骨骨折,在秋菊找村長調解不成的情況下,她開始了她漫長的告狀之路,用她的話說:
「不相信找不到說理的地方」 (新思想的萌芽)。
影片用了寫實手法,意欲展示出一幅農村的生活圖畫以期達到一種真實的效果,這一點張導成功了。為
了達到這種效果,他採用隱喻的手段,隱喻的好處是既可以保持畫面樸素感,使之對應農村生活又可以提高
其作品的思想層次順利進入其影片的核心意見場。同時在敘事趣向上張導捏拿非常准確,是什麼讓一個農村
婦女能夠不辭餘力的告狀而告狀的目的僅僅是討一個說法?基於原因張導運用了多次特寫鏡頭展示出了秋菊
倔強,不服硬的性格。當然僅此一點說服力遠遠不夠,於是張導用隱喻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了秋菊作為個體外
整個和會。年畫攤上毛澤東的畫像與港台明星畫不停閃過,在烈攘街道的人群中不時晃過穿著新鮮的新潮人
物,就連秋菊在市告狀時所住的廉價旅社旁也寫著「新潮發屋」……這一切一切無不彰顯示了這樣的問題:
關於中國改革後的幾年所帶來經濟上的巨大發展以及與之而來的思想潮流上的不規則涌動。如「以寫狀紙上
騙人的老頭,帶著秋菊滿城亂轉的人力車騙子」,這一切為秋菊從思想上的萌發與覺醒起了積極的作用。
我們再回到影片的主題上,有兩個人物我們必須細心的觀察:秋菊與村長,他們與之所代表的則是兩種
勢力:新勢力與舊勢力。當在開頭的時候秋菊向村長討說法時,村長將錢仍在地上,讓秋菊每一次撿都向他
低一次頭,然而新勢力終究沒有向舊勢力低頭,秋菊一次一次的踏上了漫長的告狀之路。
但是我們如何能夠更好的把握影片的思想層面以期真正的進入其核心部位,那麼我們必須要真正理解影
片人物所蘊的思想角度。
秋菊難產了,村長聽說後騎著單車連夜去王莊叫人,此時影片運用了全景鏡頭,細致寫了村長在月夜行
路的艱難,接著又與人一起連夜將秋菊抬進了城裡。村長人物角色的變化似乎改變了影片的敘述慣律,讓人
有點接受不了,然而正是其於此點,將影片所涵納的意見通過人物與以展出。
人物思想的轉變和整個社會內部思想潮流涌流動不謀而合。張藝謀導演在本片的成功還在於「能夠細致
的描繪社會潮流的發展所給予人不同是的真實的面貌」,如存在著寫狀紙和人力車的騙子和看車與旅店老頭
的好心人的兩種產物,其中旅店老頭的角色值得深究;一個平凡人物亦為潮流所帶動,開始關注法律問題在
前文中一堆結對領結婚證的人和民政所同志露骨的提問統統的隱喻著民風的逐漸開放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萌
醒。
影片畫面雖無令人眩目的特技展示以及導演慣用的極力染畫面色彩基調的手法,但導演仍沒有放棄對畫
面美怒感的追求,屋前紅光溢彩的辣子在皚皚白雪中形成了強烈對比,秋菊最後在山谷中的奔跑無不給人以
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音響效果也非常獨特,秋菊在那條隱喻其道路坎坷的路上不時的響起了一段評書的樂
曲,在歡快的音樂讓觀眾不是以強迫的視覺去接受畫面反而舒緩了觀眾的神經,音樂是帶有戲劇的,影片的
結局也是戲劇的,但結果如何呢?我們或許可以從秋菊最後鏡頭特寫悟出點什麼,但是影片最終一次一次向
我展示出了一個真理: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電影家的藝術探索更趨多元化。張藝謀拍出了完整紀實風格的《秋菊打官司》。影片借一個「民告官」的故事,贊頌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強、自信,贊頌了法制觀念的覺醒。影片獲1993年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94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並獲義大利第1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等3項國際獎
㈤ 怦然心動觀後感,400字
重溫了《怦然心動》。
朱莉,擁有湖藍色的眼睛,金黃色的頭發,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孩。
她喜歡一顆梧桐樹,一顆在所有人眼中都很醜的樹,她也喜歡一個人,一個第一眼看到就開始喜歡的人。
她會一個人爬上那棵高大危險的梧桐樹,從樹上遠眺,落日泛起紫紅的余暉,有時散發出橘紅色的火光燃起天邊的晚霞,多美啊,她也漸漸明白了父親口中整體大於局部的含義。她多想和喜歡的男生一起坐在樹上,與他分享一切美好的東西。只是沒有人明白樹上的那些時光對於她的意義,也沒有人與她一起看這美好的細水流長,包括那個男生,那個第一眼看到就怦然心動的男生。
小時候,第一次看到那個男生,她就喜歡上了那雙明亮清澈的眼睛,心動了。她從小學二年級時就開始了漫長的追逐,纏著他,跟著他,目不轉睛地盯著他看,直到他們長大後,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喜歡他。有點犯傻的喜歡,就是年少最好的時光吧。當其他太太都在爭相購買她家的雞蛋時,而她會准時出現在男生家門口,免費送雞蛋給他,只要看到他的微笑,她便會像拿到糖果的孩子一般開心,即使在旁人聽來很普通的一句:明天上學見,她也會因為男生對她這樣說而感到無比歡喜,誰讓他是自己喜歡的人呢。
男生則不然。二年級時,他還是一個小孩子,第一次看到這個女生,便會躲在媽媽的背後。隨著漸漸的長大,他也越來越討厭這個總是纏著他,跟著他,目不轉睛盯著他看的女生,他不喜歡同學們的愚弄和玩笑,所以一直逃避朱莉。為了讓她死心,他甚至假裝和別的女生交往,當著她的面和別的女生牽手、吃飯。至於女生送來的雞蛋,他會趁朱莉離開後,悉數丟在門外垃圾桶。
相比於大多數人經過權衡利弊之後的愛或不愛,女孩的喜歡多了一份純粹。在這個不懂愛的年齡,女孩是純粹的喜歡這個男生的。喜歡他,便會時時刻刻想看到他,彷彿怎麼看都看不夠,只要能為他做一點事兒,即使沒有回報,也會無比幸福,男孩的一個微笑,一句話,就足以讓她開心好久。只是她不懂,為何自己如此喜歡的人會一直逃避她,為何第一個喜歡上的人,會讓自己卑微的如一粒塵埃。
不由感覺年少時真好,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不像成人世界就算討厭也會帶著虛偽的笑。
直到有一天,她送完雞蛋後還沒走,碰巧發現了男生正准備把她的雞蛋往垃圾桶里扔。女孩有點震驚,為什麼要扔掉蛋?為什麼不直接說你不喜歡那些蛋?男生低著頭說因為父親說她家的庭院雜草叢生,雞蛋可能會感染沙氏門菌,又怕傷害她,所以就一直沒說。女孩的心很痛吧,不然為什麼轉身時的表情那麼決絕,眼裡溢滿了絕望,她終於放棄了,自尊不允許自己再喜歡他了。女孩的倔強與不同,註定她是一個乾脆利落的人,當真正觸碰到內心的一個點的時候,她不會再糾結,會很乾脆的轉身。如果為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痛苦,放不下,這不是對自己的二重傷害嗎?
朱莉原本可以解釋庭院的荒蕪及雜草叢生是房東的責任,再者因為父親堅持治療並供養殘障多年的叔叔,而修整庭院需要很大一筆錢,家庭已經無力支撐。可這又有什麼好解釋的呢?這樣也挺好的,至少不會再這么卑微了。
生活總是這么不完美且令人失望的。朱莉鍾愛的梧桐樹最終被人無情砍倒,鍾愛的男生也只不過是一個徒有其表的人。
所幸,男生的爺爺,一個很有智慧的老頭兒,用他的智慧感化了朱莉,讓一顆被傷的心慢慢釋然了。
男生的父親,一個雖然西裝革履,外表光鮮亮麗的人,但是內心極度自大狂妄,目中無人,他看不起朱莉的家庭,那些薄涼的話,真是句句刺耳。出身在這樣的家庭,男生被父親的自以為是和傲慢所影響,難怪如此好的女孩在男生眼前晃盪了這么久,他都沒發現她的好。不過,慶幸的是,幸好男生有一個智慧的外公,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也在慢慢改變。
外公曾對他這樣說:有些人淺薄,有些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但是總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絢麗的人,他讓你覺得你以前遇到過的所有人都只是浮雲。
有些人說男生根本配不上朱莉,其實他們之間是有一些誤會的,說出口的讓人傷心的話也許不是出於本意,那些沒說出口的,才是真正想說的話吧。
隨著時間的流逝,男生漸漸脫離了懵懂,他才幡然醒悟,真正傾聽了心靈的聲音,其實他很喜歡那個一度討厭過的女孩。他可以扔掉她的蛋,但是忍受不了別人說她一句不好,他也忍受不了女孩和別的男生一起吃飯,他更忍受不了的是女孩不再理他。
守得雲開見月明,影片的結局很美好。男孩拿來了一株樹,就是女孩曾經深愛過的梧桐樹,他們一同在門前種下了它。最終,男生治癒了女孩受傷的心,而那一棵梧桐樹成為了永恆的希望。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珍惜身邊的那個人,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倍感惋惜,有些人可以挽留,而有些人走了就不再了。
㈥ 電影《亂世佳人》的影評
「有一種感情叫做愛情,橫亘了時間,超越了空間,也跨越了俗世間的種種阻隔;有一種意志叫做堅強,承受了歲月,洗練了滄桑,亦拋卻了陳腐的累累束縛;有一種心態叫做從容,化淡了苦痛,撫清了酸澀,只留下一顰一笑間的雲淡風輕……」
有人說愛情是永恆的話題,不管什麼時候談起都保持著它最初豐韻的顏色。所以愛情永遠是人們談論的經久不衰的話題,愛情題材的文藝作品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印記就會深刻的多。
《gone with the wind》(飄)是這樣一部作品,不論何時談起愛情人們都會先想起它。但它又不僅限於此,它所涵蓋的主題要遠比愛情寬廣的多。這才是它長盛不衰的原因,它是一部史詩,把對一個民族的思考,把美國內戰時期的南北的對抗,把尊嚴和人性,穿插在一段愛情的糾葛之中,讓人看完之後不禁唏噓不已,但同時也可以感到它內在的厚實的文化底蘊。
一部擁有神話一樣地位的作品,從一個叫斯嘉麗的年輕的女孩的心路歷程向我們娓娓道來。
有人稱這部小說是中國女人必看的一本書,恐怕說的意思是讓被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壓迫的中國女性去看看一個女權主義的典型,是如此為爭取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的吧!
對,斯嘉麗從小便如此,她的性格里充盈的父親一輩的南方的種植園主的那種大氣和粗獷,她好像並沒有遺傳自己的母親一點性格――一個典型的矜持的為家族操勞一生的女性。而在美國的那個時代,一個女人如果缺少了這些,就會被視為一個不合格的人,一個叛逆的人,一個為禮教不能容的人。但是,斯嘉麗恰恰如此。
她是一個異數,她的性格決定了她不會默默無聞,不會像其他的女性一樣過完平凡的一生。所以她在失去家園的片刻絕望後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對天發誓一定要度過難關。在失去了母親,失去了父親,失去了伺候他們的奴隸,她最終還是憑著自己的那股不肯低頭的倔勁爬了起來,走到了社會的上層,得到了最初的金錢和地位。但同樣的,由於在別人看開她過於鋒芒畢露的性格,她所經歷的艱難也是無法其他人無法想像的,無論是她的事業,還是她的愛情。
她的內心不能容忍一絲懷疑,她不能去刻意的掩飾內心任何真實的想法,因為那對她意味著莫大的痛苦。正是由於這一點,從她確信自己愛上了艾希禮之後,不管周遭出現了如何的困擾,不管他們隔了多遠的距離,即使他已經娶她人為妻,她甚至都不曾想過就此妥協和放棄。這在她看來是背棄了自己,背棄了自己活著的理由。這是怎樣的一種性格呢?這讓我深思,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她的堅持了絕決仍會讓大多數人汗顏,能夠堅持自己內心的東西而不受外界的影響是件太難的事情,更多的人會在忙忙碌碌和昏昏噩噩中漸漸的迷失了最初的自我,甚至不會發覺。但是對於感情來說,這種絕決卻不一定會帶來最終的幸福,如果一味的勉強沖撞帶來的傷寒就不會只是對於自己的了。斯嘉麗始終沒有這個道理,她倔強的性格也不會想到這個高度,所以當她最終大徹大悟發現自己最愛的人其實就是一直陪在自己身邊的丈夫瑞德的時候,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了。由於她的不肯妥協和頑固的堅持,他們之間的裂痕已經無法彌補。
瑞德,這個幽默,聰明,帶點叛逆和憤世嫉俗的男人和斯嘉麗有著太多相似之處。正因為如此,他一直深愛著她。他愛她的與眾不同,她的天真和她的叛逆。這些在旁人看來瘋瘋癲癲的性格在他看來簡直可愛至極。他什麼時候都顯得那麼的運籌帷幄,好像一切都可以在他的掌控之下,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斯嘉麗最心底里想著的那個人,他無法去強制把她的心扭轉向自己,尤其對於這樣真實的一個女子。所以即使他們已經結婚了,但他仍然覺得沒有真正擁有她,他能做的,只有用加倍的物質和精神呵護對她好,希望她能夠最終回心轉意。
結果讓他絕望,當他最終選擇離去的時候我甚至絲毫不感到奇怪,只是可惜斯嘉麗覺悟的太遲了。他和她其實是完全相同的一類人,斯嘉麗不能欺騙自己心裡的感受,難道他就可以忍受嗎?擁有了自己深愛的人,卻無法抓住她的心。與其承受這種折磨,他寧可選擇不顧一切的離開,這同樣是一種絕決,一種不能忍受一絲感情上瑕疵的絕決。
本來可以幸福擁有彼此的兩個人,卻最終還是各分東西。正因為皆大歡喜的圓滿總是人們期待的童話結尾,所以悲劇也總是讓人唏噓不已。但這個悲劇卻讓我們思考了更多的東西,看似只差了一步就能圓滿的故事,其實早註定了悲劇。他們共同擁有的那種苛求完美的性格讓他們看到了彼此太多的不完美,這樣的積聚是無聲無息的,但結果卻是無法避免的。
這也正好印證了題目,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不明白「飄」到底為何意。看完之後突然靈光一閃的清晰了起來,其實如果《gone with the wind》直譯作「隨風逝去」的話會更好理解。
這裡面有兩層含義,斯嘉麗和瑞德的感情因為那些波折和中間的太多傷害最終像風一樣逝去了,這是無法挽回的,即使倔強的她每次都會在絕望的時候安慰自己:我現在不去想它,明天再說。但明天真的就會有希望了嗎?風明天會吹到何處呢?
第二層含義就涉及到小說的大背景了,作者不光光滿足於一個愛情故事的挖掘,她把它升華到了民族的高度。美國內戰,最終以北方獲勝而告終。大多數文藝作品都會站在北方的角度和歷史的高度來弘揚一統之後種種好處和北方軍隊的英勇和善戰。《飄》令人稱道的是,它自始至終關注的,是南方種植園的民族的興衰,它讓人們換了一個角度來看待一些看似顯而易見的事實。最終的融合確實是大的趨勢,強勢吞並弱勢也是歷史的必然規律,可人們卻忽視了這期間南方的人們的抗爭,他們失去家園的痛苦,他們從最初的與北方的完全對立到最後漸漸的和北方的合作。這是一個民族的轉變,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一種文化和另一種文化的碰撞乃至融合。在轉變的過程中,那些曾經的田園生活,那些曾經的桀驁不馴,那些純朴的粗獷的文化氛圍,已經慢慢的消失殆盡,像陣風一樣,飄散在歷史滾滾向前的洪流中,不留一絲痕跡。
愛情與戰爭,退縮與奮進,堅持與放棄,融合與抗爭。縱橫交錯的脈絡確實讓人有種恍如隔世的錯覺,這是一種厚實的滄桑和一種中立的慨嘆。古人說:讀史使人明智。這部史詩級的作品讓我們在失望和希望之中反復,在夢想和現實之間徘徊。
當然,在茫然無錯的時候,不要忘了給自己信心。
畢竟,tomorrow is another day!
㈦ 有一很老部電影,是一個老頭用玩具潛水艇小機器人去銀行偷錢,是九幾年的,好心人誰知道這個電影叫什麼
《機器人與弗蘭克》本片曾因獨特的視角,在2012年聖丹斯獨立電影節上一鳴驚人,贏得了艾爾弗雷德·斯隆特別獎。影片以細膩的手法將老人與機器人之間的種種故事娓娓道來,這些橋段中既有令人會心而笑的陰差陽錯,又有令人傷感動容的感人片段,讓觀眾不由得懷疑,在科技的迅猛發展中,人類到底是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在未來的社會中,人類是更清楚地認識了自己,還是更徹底的迷失了自我。劇情簡介:影片發生在不久的將來,一位老人的兒子為他提供了一個機器人來照料他的日常生活,老人和機器人之間由此產生了很多故事。影片《機器人與弗蘭克》由美國老牌影星弗蘭克·蘭傑拉擔任主演。而影片中,與這位經驗豐富的老戲骨對戲的卻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家用機器人。影片講述了由蘭傑拉扮演的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時常神智混亂,無法與人們進行正常的交流。於是,兒子為他提供了一個機器人來照料他的日常生活。自此,有點倔強的老人與有些「天然呆」的機器人之間發生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