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部校園微電影的名字!!
十公分
這是一個講述「距離」的高中愛情故事。劇中的男女主角總因為10公分的距離,而沒能走到一起:他們同桌時手背間的10公分、他們對視時相隔的10公分、他們轉身離開時相距的10公分。沒有人先跨出這小小的距離,這便成了永遠隔斷他們的距離。最終,女孩成了別人的新娘,而站在新娘背後的男孩,離她仍然是10公分。
10公分是什麼? 同桌時我和你手背的距離?對視時我和你躲閃的距離?離開時我和你轉身的距離?不能靠近不能遠卻,原來我們離幸福只有《十公分》。 你和她的《十公分》,你
勇敢邁出了嗎?[1-2]
在高中時就蒙蒙初戀味道的兩個同桌男女,一直這么暗戀著,始終沒有跨過這道門檻,等到同桌的她結婚時,他在婚宴上他依舊站在她後面,仍舊隔著10公分,讀書戀愛的時代是多麼的美好。
『貳』 怎麼拍攝微電影
第一章:關於錄音時電平標準的闡述
眾所周知,錄音時的電平非常重要,錄大了會破,錄小了,又會給後期縮混增加不必要的麻煩,更會由於提升原有的電平而產生雜訊。那麼,什麼是好的錄音電平呢?
在這里,我從兩個角度來說:
1、經過調音台錄入電腦活多軌機:在這種情況下,要注意的是兩個問題。第一,是調音台電平的問題。調音台作為信號輸入的初始設備,要使其做到在電平不過載的前提下,電平盡量的大,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調整調音台上信號輸入軌的增益電平,挑選所輸入信號強度最大的一段作為測試,要使輸入電平的峰值接近但不突破0db,然後就是輸出電平的調整,那麼,由於輸入電平的調整,輸出電平衰減器(也就是信號輸入那一軌的推子)保持在刻度0的位置即可(注意!0不是最低,而是使輸出電平和輸入電平保持一致。最低是-oo,負無窮大)。第二,是調音台與電腦音效卡或多軌機之間的電平關系。如果是多軌機,則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其各軌的電平是廠家調校過的。或者是數字調音台與數字多軌機以ADAT或T-DIF相鏈接,那就更不用擔心音量的問題了,肯定是和調音台上保持一致的。那麼,要注意的就是調音台與電腦音效卡之間的鏈接。首先,如果是數字調音台連接音效卡的ADAT、SPDIF等數字介面,則無需調校,數字信號的傳輸是一定能夠保持原有電平的。那麼,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調音台的模擬介面與音效卡的模擬介面的連接。如果是數字調音台的模擬介面與音效卡的模擬介面連接,則需要在調音台上的電平與音效卡的電平讀數一致,也就是說,用標准1khz進行測試的時候,當數字調音台的輸出電平讀數為0db的時候,計算機中錄音軟體的錄入電平讀數也應該是0db;如果是模擬調音台的模擬介面與電腦的音效卡模擬介面連接,那麼就需要進行如下調校。用模擬調音台發出一個1khz信號,並將其輸出電平調整至0db,此時電腦內錄音軟體的錄入電平讀數應為-18db或-14db,否則有可能會出現電平過載的情況。
2、經由音效卡的模擬輸入介面直接錄入計算機,這樣就簡單多了,方法和調校調音台的輸出電平方法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保持聲音信號被轉為數字信號不過載的前提下,盡量提升錄音電平即可,不用怕因為提升雜訊,因為你將每一軌的電平都錄到最大,縮混的時候肯定要降低,這樣,反而會起到降低雜訊的作用。
3、補充一句:電腦內測試音效卡輸入電平讀數的最佳軟體根據個人經驗推薦SOUND
FORGE。
第二章:錄音的基本概念以及技術流程
首先,讓我們先明白什麼是錄音。顧名思義,錄音就是記錄聲音(廢話!),那麼記錄聲音都需要什麼呢?最簡單來說,需要一個收集聲音並把聲音轉變成電信號的東西,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話筒了;還需要一個記錄聲音的東西,那也就是錄音機了。以上的道理估計是誰都明白的。
那麼進一步說,我們現在的錄音的基本過程又是如何呢?現在我在下面進行一個簡單的羅列:
1、拾音過程
2、聲、電轉換過程
以上兩個過程由MIC完成
3、聲音調節過程(包括前期的EQ、壓限、音量等等),這實際上是對電流的調節。
4、聲音的記錄過程:通過多軌機,電腦、錄音機等進行記錄。
5、聲音的處理過程: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縮混過程(mixing)
即使再復雜的錄音也是這幾個過程完成的。有些friends可能會問,知道了這幾個過程又有什麼用呢?請記住,這些過程不是拿來讓你死記硬背的,而是讓你學會應付錄音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問題的。
比如說:你把設備全部打開後,話筒也接好了,但就是聽不到聲音,那麼就跟我來檢查一遍,第一步:話筒是否有開關?是否打開了?第二步:話筒與調音台的連接線是否正確?連接線是否完好?(可用萬用表檢查)第三步:話筒是否需要幻象供電?調音台的供電開關或者話放的供電開關是否打開了?第四步:調音台的增益電平是否開的太小了?或者調音台上的預衰減開關是否被打開了?如果以上四個步驟均檢查無誤,而調音台上依然沒有輸入信號顯示,那麼試著把話筒插在調音台的另一路上,如果依然沒有信號,那麼換一個其他音源或話筒來進行試驗,如果這樣還是不行的話,基本可以斷定調音台的設置可能出現了某些問題,那麼至於出了什麼問題,各個調音台的情況不一樣,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前四個步驟檢查無誤,然而換了一個話筒後,就有聲音了,那麼基本就可以斷定是話筒出的問題。在這里,我想請大家記住一點:不要相信任何設備會永遠任勞任怨的為你工作,哪怕那設備再昂貴,再穩定,也會有出問題的時候。
那麼,通過以上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了解錄音的技術流程,將為排除錄音過程會產生的各種問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排除問題的能力不是靠書本上交來的,而是靠經驗得來的。但記住一點,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設備出現了問題,都不要慌,那樣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嚴重,問題既然已經出現了,那我們要做的只是解決他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是嗎?
第三章:拾音技巧
大家經過上節課,都已經知道了拾音就是把聲音收集的過程了吧。那麼現在,我來大概說一下拾音過程中的技巧。
一、單個人聲拾音:最簡單的人聲拾音是用一個MIC錄一個人的聲音,把MIC調為心形,或超心形指向,讓人的嘴直接對著話筒即可。話筒與嘴的距離大概分為如下幾類:
1、最通常的錄法,嘴離開MIC大概20厘米左右,而且叮囑歌手,唱的時候不要左右或前後晃動。這樣,對於一些沒什麼太多錄音經驗的歌手是很有好處的。因為這樣可以保證他們在唱整首歌曲時音質統一。
2、錄具有親切感的人聲:上面所說的拾音方法,在某種程度上說,錄出來的聲音有些偏冷,因為與MIC的距離不在MIC的近講效應的范圍之內。
在這里,我首先講一下什麼是近講效應。簡單的說,聲源離MIC的距離越近,MIC所拾取的低頻部分就越多,也就是說,你唱歌的時候離MIC越近,你所聽到的聲音的低頻就越豐滿,但是,如果你離MIC太近的話,就會使MIC產生過多的低頻諧波共振,從而導致低頻的變形、失真。
但是,在不使聲音過渡失真的前提下,我們可以有效的利用這種「近講效應」,使得拾取的聲音更加豐滿,並且具有一定的親切感。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如果是這樣的話,等聲音錄制完畢以後,在後期處理的時候加一些低頻不就行了,干嗎還要在拾音的時候改變與話筒的距離呢?對於這個問題,回答如下:如果你想得到什麼樣的聲音,那就盡你一切所能在前期錄音時得到與之更加接近的聲音,否則會給你的後期處理增加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後期作出來的聲音和前期錄出來的效果是有區別的,你很難做到前期錄出來的聲音效果。
在這里,我要強調一個問題,無論你要如何錄制人聲,一定要給MIC加上防撲罩,加防撲罩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防治人聲撲話筒,而且,對於你話筒的防潮,也是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的。
3、拾取美聲唱法的人聲:錄制美聲唱法,不需要什麼親切感,美聲唱法最關鍵是要使人聲流暢、干凈,並且盡量減少呼吸的聲音。那麼,錄制美聲唱法時,嘴與MIC的距離在40~50厘米都不過分,只要你的MIC有足夠的拾取能力,並且你的錄音環境足夠好的話。
4、拾取更加具有細節感的人聲: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在一個非常好的拾音環境內,否則的話,細節沒錄進來,雜訊倒是會增加不少。具體的做法,在這里我只作粗略的講述,因為追求不同的效果,會有不同的MIC拾取方法,無法一一講述。在一個有優秀拾音環境,並且,拾音空間不少於15平米的環境下,可以給一個人聲擺放2支或以上的MIC來拾取人聲的不同細節,我比較通常的作法是:用一支MIC對著人的嘴,用另一支MIC對著人的喉頭或以下部分,這種拾取方法,有可能產生的弊病是相位抵銷,這就要通過自己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的摸索,來獲得最佳的MIC擺位。當你獲得一個成功的MIC擺位的時候,呵呵,你會聽到完全不同以往的人聲效果。
二、和聲演唱拾音或合唱拾音:我所說的這種情況,多數指伴唱的拾取。這個時候,應該有最少3個人同時發出聲音,那麼,就要把MIC調整至全向指向,以能錄清除沒一個人的聲音。當然如果你有三個MIC分別給三個人,那更好。但是,如果你這樣做,除非你的錄音室有寂靜端分割處理,否則的話,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產生相位抵銷。但是,如果你把三個人分開的話,伴唱歌手之間的交流就沒有了,不利於錄到具有高度默契感的和聲。所以我建議,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用一支MIC拾取伴唱各聲部的人聲。
在拾取伴唱的時候,伴唱歌手與MIC的距離最重要的不是三個人相同,而是三個人的聲音在拾取之後的音量比例要均衡。那麼,你要作的就是在控制室中根據你自己的耳朵作出判斷,並且,藉助對講MIC給錄音室內的伴唱歌手下達指令,調整他們之間沒一個人與MIC不同的距離,以獲得均衡並且渾然一體的伴唱聲音。
三、簡單的常用樂器拾音:
1、吉它:MIC對准吉它的共振孔,距離20厘米左右即可。
2、小提琴:MIC從側面對准琴箱以及琴弦的方向,距離30~40厘米即可。
3、長笛或竹笛:MIC對准樂器,距離2米左右。
4、二胡:MIC對准腔體,距離50厘米左右。
當然,以上講的只是一些最簡單的樂器拾音方法,如果想獲得豐滿的單樂器聲音,大部分情況下,要用4、5支以上的MIC來拾取同一件樂器。關於這種拾取方法,不方便在這里一一講述,如果想知道的話,來電話,或者發EMAIL給我吧。
第四章:話筒放大器的使用
話筒放大器,簡稱「話放」,是對話筒輸入的信號進行放大的設備。
無論我們把話筒插在調音台上,音效卡上,或是卡拉OK機上,這些設備都有一個(或多個)話放,那麼,還有一種是獨立工作的話放,他只負責把話筒信號放大並且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然後變成線路輸出信號再輸出出去。這種獨立工作的話放一般來說是比較全面並且專業的,我在這里只講這種話放,以及數字調音台上所帶的話放。
這種話放通常帶有以下功能:1、壓限器;2、EQ;3、撲聲消除器;4、嘶聲消除器;5、雜訊門。我個人比較偏好使用其中的壓限器和嘶聲消除器,其他的都在後期縮混時再作。
首先,我們先將話筒線與話放連接好,並通過正常的聲音測試調整話放輸入電平。以人聲為例,讓歌手跟著伴奏正常的演唱,並調整輸入電平,使聲音峰值不超過設備的截斷電平即可。
第二步:調整壓限器,壓限器的工作原理驢兄已經給大家將過了(參見「學歷與研究」中的《動態神功》文),我這里只是向大家說明壓限器在針對人聲以及一些簡單樂器時的使用原則。
最至關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使用壓限器的目的不僅僅是壓縮聲音的動態,使其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和豐滿度,更加不能忽略的是--壓限器的使用不能讓聽眾聽出「痕跡」,也就是說,一首歌,或者一件樂器,如果你錄出來以後讓人感覺到聲音出現以後有一個被壓縮的過程,那麼,就是你使用壓限器的失敗。
那麼怎麼做到不被聽眾聽到壓縮的痕跡呢?我仍然以人聲舉例:
當歌手演唱的是一首慢歌,那麼聲音的要求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是流暢,穩定。在壓限器上,要作的就是適當降低啟動時間,增加恢復時間,降低閥值,並且增加壓縮比,我通常使用的經驗是:啟動60ms左右,恢復150ms左右,閥值-20db左右,壓縮比為4:1或6:1。當然,這個數字不是一定的,不同的人聲、不同的設備等等不同的條件,都會產生不同的壓限器調節,這要靠大家自己去實踐。
當歌手演唱的是快歌的時候,需要的是聲音爆發力強,並且干凈,不拖泥帶水。在壓限器上,要作的就是適當延長啟動時間,減低恢復時間,提高閥值,並且使用更加大的壓縮比。我通常使用的經驗是:啟動150ms左右,恢復50~20ms左右,閥值-8db左右,壓縮比為8:1~10:1。
在前期錄制人聲的時候,沒什麼可能把聲音的動態一次性都調整好,在後期縮混的時候肯定還要繼續調整。
至於嘶聲消除器,大部分的話放上比較簡單,只需要設定門限和消除量即可,嘶聲消除的重點是要使聲音不因為處理而變的渾濁就可以了。
至於錄其他的樂器,在調整壓限器的時候把握一個重點就是:所有的聲音經過壓限器的處理之後都盡量不要帶有壓縮過的痕跡,都要流暢,才好。
第五章:話筒放大器使用的高級技巧(一)
上節課,我講了話放的基本使用方法,現在,我們來看一看話放在使用中的一些技巧。
一、錄音環境不同:
1、大型帶自然混響的錄音棚:這種錄音棚的拾音區面積大概在100平米以上,並且擁有良好的聲學反射條件。在這種錄音棚里錄音,是要根據需要來收錄反射聲部分的。那麼在使用話放的壓限器的時候,就要盡量降低其壓縮比,也就是說,如果壓限器的壓縮比太大的話,當聲音的音量達到閥值時,壓縮器就會把超出的電平很大程度的降低,那麼隨之而來的早期反射聲也會同樣的被降低,那麼,得到的聲音就不能正確的原始的空間感,這種情況下,最好把壓縮器和擴展器同時使用。就能防止某些聲音電平過於小的問題。另外,因為降低的壓縮比,那麼,過大的音量電平可能會使聲音失真。這樣,我們就要適當的降低閥值,讓壓縮器從比較低的電平就開始動作,並且保持柔緩的壓縮過程,但是,要記住的一點是,不要過分的減少壓縮器的啟動時間,因為在硬體壓縮器或者某些仿硬體的軟體壓縮器上,減少啟動時間會導致雜訊的增加或者聲音的失真。
2、小型吸聲型錄音室:這種錄音室通常面積不是很大,但是吸聲作得非常好,在這種錄音室里,不用考慮反射聲的錄制,所有的聲音的空間感,都要靠後期的處理來得到,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放心大膽的使用話放上面的壓縮器,在這種情況下,所要注意的只有一點,就是盡量不要使聲音帶有太多壓縮器處理的痕跡。
上次,我說過這個話題以後,有朋友問我,壓縮器的處理還會有痕跡嗎?怎樣避免呢?回答是這樣的:首先,壓縮器從原理上來講,通常是不會給聲音的處理帶來痕跡的,但是,由於人的聽覺神經的特性,導致人耳在很多情況下能分辨出來壓縮器處理的痕跡的。大家都知道,人對高頻聲音的敏感度遠遠大於對低頻聲音的敏感度。那麼,當壓縮器工作的時候,雖然對聲音的高低頻進行了同等程度的壓縮或降低,但是,在我們聽起來就會感覺壓縮器對高頻的衰減比對低頻的衰減要大,那麼,就會導致我們感覺,聲音經過壓縮器的處理以後變得有些「悶」或者「癟」了。
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一個聲音的電平超過壓縮器我們設定的閥值以後,壓縮器會在啟動時間到達的時候准確的開始動作。但是,從聲音電平達到閥值到壓縮器識別出這個電平達到閥值是需要一個瞬間的,這個時間雖然非常短,但卻是絕對不可以忽略不計的,尤其是數字壓縮器,這個問題就更明顯。那麼在我們的耳朵里聽到的就是聲音在「出來」以後又被「打」了回去,更增加了那種聲音的那種「悶」的感覺。
那麼,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當然,用更好的話放或話放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例如「紅條」、「藍條」之類,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多錢買那麼好的話放怎麼辦呢?我們只好從現有的設備來想辦法解決了。下面我就把我在使用中的一些經驗說說,首先是盡量避免使用過大的壓縮比,這樣,聲音在達到閥值以後,就不會被很大程度的壓縮,而導致聲音「悶」,如果一定要使用大壓縮比的話,那麼最好適當的降低閥值,使壓縮器從比較低的電平開始動作,然後盡量使用軟拐點。使聲音的壓縮過程盡量「溫柔」一些,其實說了半天,上面這句話才是關鍵,我們要使壓縮器動作溫柔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降低閥值,延長啟動時間,降低壓縮比,使用軟拐點等等,結合使用各種手段,並且要經過不斷的實踐,才能找到最適合我們自己設備的處理方法。我說的這些方法在後期縮混的時候作壓限器處理的時候也同樣適用,具體的,我到講縮混的時候再講。
不知道哪些對你有幫助,但是還是看看吧。
參考資料:愛微電影
『叄』 一部簡單的微電影製作流程是怎樣的過程
一、 策劃劇本創意寫作(題材選擇)
相對傳統廣告,微電影以情節的高低起伏帶動用戶的情緒,通過故事主人公的「事與情」達到升華,潛在的引發用戶對品牌的共鳴以及支持。
二、分鏡頭腳本細分步驟
細分分鏡頭腳本,俗稱分鏡頭劇本,其目的是為了拍攝剪輯,更加條理盡量細化,同時也方便場景鏡期拍攝更加省時省力。
三、前期選景
根據場景對劇本進行適當修改、復景,並做好前期各方面的准備。
四、前期拍攝
拍攝涉及到拍攝、製作設備、導演和演員、燈光師、造型師和錄音師的選擇,要求更嚴格和專業,要求導演等相關人員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而且必須有從事電影,電視劇等相關行業的工作經驗,這樣才能將微電影的故事情節以調動人心,發揮共鳴達到淋淋盡致。
五、後期編輯
利用實際拍攝所得的素材,通過三維動畫和合成手段製作特技鏡頭,然後把鏡頭剪輯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影片,有時需要為影片製作聲音。
拍攝技巧:
1、平方向拍攝
大多數畫面應該在攝像機保持水平方向時拍攝,這樣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畫面效果顯得比較平和穩定。
2、由下往上拍攝
仰望一個目標,觀看者會覺得這個目標好象顯得特別高大,不管這個目標是人還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攝者的形象顯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攝像機的拍攝角度傾斜向上去拍攝。用這種方法去拍攝,可以使主體地位得到強化,被攝者顯得更雄偉高大。
『肆』 拍攝微電影的大概流程
微電影製作周期短,時效性強,更貼近大眾生活,是時代賦予電影文化的新理念,適用於互聯網、多媒體、手機視頻等多種平台,具有娛樂性、創意性和廣告價值。那麼微電影製作的主要流程以及注意事項有哪些?
一、微電影製作的主要流程——劇本創作
相對傳統廣告,微電影以情節的高低起伏帶動用戶的情緒,通過故事主人公的「事與情」達到升華,潛在的引發用戶對品牌的共鳴以及支持。因此,一個優秀的劇本是一部優秀微電影的基礎,而精華就取決於策劃方案的創意。
二、微電影製作的主要流程——准備設備和設計分鏡
1、准備設備 拍攝器材要根據拍攝的微電影的預算來算的。事先有個大致的計劃,比如想拍好一點就可以租賃好一點的設備儀器,運用程度也要盤算好。對於一些可有可無的設備,盡量去掉,節省成本。
2、設計分鏡 簡單說即是分配鏡頭,就是事前打好拍攝的草圖,什麼地方用什麼鏡頭,開頭怎麼開始拍,末尾怎麼收鏡,也是方法萬千。這就要根據導演想用什麼樣的手法來展現故事內容,從而縮短了拍攝時間。
三、微電影製作的主要流程——選擇演員
在拍攝微電影之前,基本的劇組配備人員要齊全,分工明確,不能逮著誰就安排誰,根據個人的愛好和能力來。其中,演繹人員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提前安排好拍攝場地,有計劃地進行。場地的選擇要適合微電影劇本的劇情,做到情、景、劇結合。演員事先要背好台詞,並對拍攝的畫面根據台詞進行預演,盡量減少拍攝才是第一次表演的情形,減少拍攝時間,從而減少拍攝成本。
四、微電影製作的主要流程——後勤工作
為劇組做好後勤保障,安排演員住宿、場務道具,聯系好飲食與用水。交通也要安排妥當。
五、微電影製作的主要流程——後期製作
把拍攝來的視頻用軟體"剪輯"整理一下,如果不想被剪太多鏡頭,那麼在分鏡頭設計一環節就要事前分配得完善一點,還可以加上點軟體特效,比如亮一點,暗一點,畫面少抖一點,來點字幕(還有合作人員的名單呀),當然還有合適劇情的配樂,軟體是需要人來熟練操作的。微電影製作後期直接影響到片子的質量度、觀賞感覺,要專業製作人士才能完成。因此,後期製作的安排一定需要有軟體製作經驗或學習過軟體製作的人員。
『伍』 關於大學生戀愛的微電影,名字叫什麼愛情
推薦你看《不說話的女孩》,去優酷上搜名字就能找到。先說鏡頭,干凈漂亮沒有任何瑕疵。老照片、現實生活、動畫之間的切換相得益彰。還有音樂也超有愛哦!我覺得最重點的是電影里的畫面場景,每一幕都會讓我們想到初戀的感覺——相互間彼此揣摩、朦朧的小曖昧、不斷的試探。。。。。有木有啊!親們!我最喜歡的是結尾的那句話——真愛滋味,不需言語。太有了!雖然是伊利拍的,但是相當有台灣小清新.
『陸』 微電影怎麼進行物視角的拍攝
微電影拍攝物視角的拍攝:視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習慣。有些時候,可能需要表現出拍攝主體的視角,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拍攝的高度是高是低,都應該從主體眼睛高度去拍攝。如:一個站著的大人觀看小孩,就應把攝像機架在頭部的高度對准小孩俯攝,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樣,小孩仰視大人就要降低攝像機高度去仰攝。再如,一個正蹲在地上幹活的人,要表現他看來到他面前的人的情景是:首先應降低高度(與蹲著的人眼睛的位置同高)去俯攝來人的腳部,然後再慢慢向上移動鏡頭進行仰攝,最後到達臉部,而不能去直接平攝,這樣才符合常理。直接向下俯視的畫面通常被用來顯示某人向下看的視角。用遠攝或廣角的拍攝方式從高處以高角度進行拍攝,可以增加片中觀看者與下面場景的距離。
『柒』 微電影的製作流程
在大多數情況下,拍攝錄影帶要以平攝為主。但是一部片子全篇一律地使用平攝,就會使觀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偶爾變換一下拍攝的角度,就會使影片增色不少。
拍攝角度大致分為三種:平攝(水平方向拍攝)、仰攝(由下往上拍攝)、俯攝(由上往下拍攝)。
1、平方向拍攝
大多數畫面應該在攝像機保持水平方向時拍攝,這樣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畫面效果顯得比較平和穩定。
如果被拍攝的主角的高度根攝像者的身高相當,那麼攝像者的身體站直,把攝錄像機放在胸部到頭部之間的高度拍攝,是最正確的做法,也是握著錄像機最舒適的位置。
如果拍攝高於或低於這個高度的人或物,那麼,攝像者就應該根據人或物的高度隨時調整攝像機高度和身體姿勢。譬如拍攝坐在沙發上的主角或在地板上玩耍的小孩時,就應該採用跪姿甚至趴在地上拍攝,使攝像機與被攝者始終處於同一水平線上。
2、由下往上拍攝
不同的角度拍攝的畫面傳達的信息不同。同一種事物,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仰望一個目標,觀看者會覺得這個目標好象顯得特別高大,不管這個目標是人還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攝者的形象顯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攝像機的拍攝角度傾斜向上去拍攝。用這種方法去拍攝,可以使主體地位得到強化,被攝者顯得更雄偉高大。
拍攝人物的近距離特寫畫面時,拍攝角度的不同,可以替這些人物的神情帶來重大的變化。如果用低方位向上拍攝,可以提高此人威武、高大的形象。會使主角的地位更好地突現出來。如果把攝像機架得夠低,鏡頭更為朝上,會使此人更具威懾力,甚至主角人物說的話也會增加分量。觀眾看到這樣的畫面,就會有壓迫感,特別是近距離鏡頭,表現地尤為強烈,人物再稍微低頭,甚至有些威脅感。
在採用由下往上拍攝時要注意,這種角度所拍出來的效果通常並不理想,因為面部表情會太過於誇張,時常會出現明顯的變形,在不合適的場合使用這種視角可能會扭曲醜化主體。這種效果切記不要濫用,偶爾的運用,可以渲染氣氛,增強影片的視覺效果;如果運用過多過濫,效果會適得其反。但有時拍攝者就是利用這種變形誇張手法,從而達到不凡的視覺效果。
3、從上往下拍攝
攝像機所處的位置高於被攝體,鏡頭偏向下方拍攝。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遠畫面,用來顯示某個場景。可以用於拍攝大場面,如街景、球賽等。以全景和中鏡頭拍攝,容易表現畫面的層次感、縱深感。
如果從較高的地方向下俯攝,就可以完整地展現從近景到遠景的所有畫面,給人以遼闊寬廣的感覺。採用高機位,大俯視角度拍攝就可以增加畫面的立體感,有時可以使畫面中的主體具有戲劇化。
同仰攝的效果相反,從高角度拍攝人物特寫,會削弱人物的氣勢,使觀眾對畫面中的人物產生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畫面中的人物看起來會顯得矮一點,也會看起來比實際更胖。
如果從比被攝人物的視線略高一點上方拍攝進行近距離特寫,有時會帶點藐視的味道,這一點要注意;如果你從上方角度拍攝,並在畫面人物的四周留下很多空間,這個人物就會顯得孤單。
4、物視角的拍攝
視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習慣。有些時候,可能需要表現出拍攝主體的視角,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拍攝的高度是高是低,都應該從主體眼睛高度去拍攝。如:一個站著的大人觀看小孩,就應把攝像機架在頭部的高度對准小孩俯攝,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樣,小孩仰視大人就要降低攝像機高度去仰攝。
再如,一個正蹲在地上幹活的人,要表現他看來到他面前的人的情景是:首先應降低高度(與蹲著的人眼睛的位置同高)去俯攝來人的腳部,然後再慢慢向上移動鏡頭進行仰攝,最後到達臉部,而不能去直接平攝,這樣才符合常理。
直接向下俯視的畫面通常被用來顯示某人向下看的視角。用遠攝或廣角的拍攝方式從高處以高角度進行拍攝,可以增加片中觀看者與下面場景的距離。 DvcPro、DvCam、BetaCam、DigiTalBetaCam等不同檔次的前期拍攝設備
燈光、吊臂、軌道等拍攝輔助設備
有廣播級的影視編輯設備及先進的動畫製作設備、數碼音樂合成製作設備
專業演播室 1、三腳架。
三腳架是初級拍攝中重要的工具,在很多場合它都能起到穩定的作用,從而使你拍攝出穩定的畫面。市面上的三腳架林林總總,價格從幾千到十數萬不等,根據影視公司能力選擇。
2、使用手動對焦功能。
自動對焦是數碼攝像機的一個很實用的功能,適合初學攝像的朋友們使用。對於專業的微電影拍攝來講,必須使用手動對焦,這是專業攝像的前提;很多時候還需要手動對焦確定前景、後景的景深位置與效果。
3、遮光罩。
鏡頭遮光罩在逆光、側光拍攝時,能防止非成象光的進入,避免霧靄;在順光和側光攝影時,可以避免周圍的散射光進入鏡頭;在燈光攝影或夜間攝影時,可以避免周圍的干擾光進入鏡頭。使用遮光罩可減輕光線經過鏡頭折射後在CCD影像感應器上所產生的光斑,可以更好的表現拍攝主體,減少雜光對主體的干擾,使夜景拍攝的畫面顯得比較純凈。
4、白平衡的調節。
攝像機的感光元件CCD沒有辦法像人眼一樣會自動修正光線的改變,所以我們要重視白平衡的調節。選擇不同的白平衡,將直接影響到影片的色調以及所表達的意境。一般來說不要選擇自動白平衡,這樣會影響到燈光固有的顏色,使之失去特有的色溫感覺,使用一本校色譜進行白平衡的調節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5、防抖功能。
開啟防抖功能可以有效地減少拍攝畫面的抖動和脫尾。 平 :指運動過程中始終保持攝影機的水平。如果畫面沒有保持水平,畫面中的固定狀態的水平線和垂直線的被攝體如房屋、電線桿、人物等將歪歪邪邪,不僅給人的視覺效果不舒服,而且給人造成心理上的不穩定、動盪不安的感覺。用三角架拍攝時應調好水平儀,手持或肩扛拍攝時應隨時調整尋像器中的水平狀態。
准: 指運動攝影過程中的畫面起幅和落幅的焦點要准確、構圖要准確,拍攝時注意跟焦點的技巧。搖畫面時要按照落幅站好位置,再從起幅開始搖,這樣既可以保證搖攝的速度均勻,又可以兼顧拍攝過程中的畫面構圖的准確性。
穩 :指運動攝影過程中的畫面要保持穩定,不能搖晃,否則會給人一種頭暈目眩的感受,從而造成心理的不安情緒。手持拍攝時應盡量在一個鏡頭中屏住呼吸或者讓身體找一個依靠點和支撐點,盡量運用短焦距攝影鏡頭拍攝可減少攝影機的晃動。要做到這點是很難的,也是基本功
勻: 指運動攝影過程中攝影機的運動速度要均勻,不可忽快忽慢。用三角架拍攝時應調整好三角架的阻尼,手持拍攝時掌握好拍攝要領,運動的起步和停止要有加力和減力過程。 1.主體物在進出微電影畫面時,我們拍攝需要注意拍攝的總方向,從軸線一側拍,否則兩個畫面接在一起主體物就要「撞車」。「軸線規律」是指拍攝的畫面是否有「跳軸」現象。在拍攝的時候,如果拍攝機的位置始終在主體運動軸線的同一側,那麼構成畫面的運動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則應是「跳軸」了,跳軸的畫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無法組接的。
2.拍攝一個場面的時候,「景」的發展不宜過分劇烈,否則就不容易連接起來。相反,「景」的變化不大,同時拍攝角度變換亦不大,拍出的鏡頭也不容易組接。由於以上的原因我們在拍攝的時候「景」的發展變化需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
3.鏡頭組接的時間長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每個鏡頭的停止時間長短不一,首先是根據要表達的內容,觀眾的接受能力決定,其次還要考慮到畫面構圖等因素,遠景中景等鏡頭大畫麵包含的內容較多,觀眾需要看清楚演員的內心活動,所需要的時間就相對長些。近景、特寫等鏡頭小的畫面,所包含的內容較少,觀眾無需很長的時間來讀,所以需要的時間要短。
4.鏡頭組接的節奏把握是很難控制的,電影節奏除了通過演員精彩到位的表演,鏡頭恰到好處的轉換和運動,音樂的配合,場景的時間空間變化等因素體現外,組接手段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應該嚴格掌握鏡頭的尺寸和數量,調整鏡頭順序,去除冗雜的枝節才能完成。
『捌』 一般拍攝的微電影怎麼進行鏡頭組接
鏡頭組接要遵照「動從動」、「靜接靜」的規則。假如畫面中統一主體或分歧主體的舉措是連接的,可以舉措接舉措,到達順利,簡練過渡的目標,我們簡稱為「動接動」.假如兩個畫面中的主體活動是不連接的,或許它們中心有擱淺時,那麼這兩個鏡頭的組接,必需在前一個畫面主體做完一個完好舉措停下來後,接上一個從靜止到開端的活動鏡頭,這就是「靜接靜」.「靜接靜」組接時,前一個鏡頭結束中止的少焉叫「落幅」,後一鏡頭活動前靜止的少焉叫做「起幅」,起幅與落幅工夫距離大約為一二秒鍾。活動鏡頭和固定鏡頭組接,相同需求遵照這個規則。假如一個固定鏡頭要接一個搖鏡頭,則搖鏡頭開端要有起幅;相反一個搖鏡頭接一個固定鏡頭,那麼搖鏡頭要有「落幅」,不然畫面就會給人一種跳動的視覺感。為了非凡結果,也有靜接動或動接靜的鏡頭。更多好看的微電影盡在金象微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