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林深時見鹿 海藍時見鯨 卻不見你 在夢醒之處
【深愛的是你】樹深時見鹿」是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一句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能看見鹿,說明已經進入林深處了;看見鯨魚,說明已進入深海區;而夢醒時見你,也就說明了對「你」的用情至深。
❷ 不把木比松是那首詩
其中「林深時見鹿」,原型出自李白的一首詩,原文是「樹深時見鹿」。
改這個詩句的人,通過把「樹」改成了「林」,瞬間將詩仙的天才,拉低到了網文水準。
古人講一字之師,指通過改一個字,能化腐朽為神奇。但有些人,反著來,也能通過改一個字,化神奇為垃圾。
李白那首詩,叫《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全文是: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其中「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是非常天才的一句。
樹深時見鹿,說的是在山野中時而見到野鹿,可見環境清幽。如果改成是「林深時見鹿」,就是非常簡單的一句「直陳」。在樹林深處的時候,看見了野鹿。本來的時,是時而的意思。網路版的改寫續寫,則把時變成了「……的時候」的意思。
這種直陳,任何一個網文寫手隨手都能寫十八句。「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就是這樣的復制體。如果願意,你也可以一直復制下去。比如,雲深時見鶴,梨白時見蝶。草深時見兔,柳綠時見鶯。葉深時見蟬,天青時見鳶 。雨落時見你,燈起時見你,酒醉時見你。總之,只要你想,就沒有見不到的動物和人。
李白會這么寫?如果這么寫,那詩仙真是白當了。所以李白寫的是「樹深時見鹿」。樹深,是高級的「委婉」表達。指作者在山上行進,一樹一樹地穿越,慢慢行到了深處。爬過山的人都能體會到這種情景,這是一個非常有畫面感的過程。
「樹深時見鹿」像一個電影畫面,一個人穿過一棵棵樹木,行到樹影深處,時而見到林間野鹿。作者的動作,環境的清幽,瞬間都有了。
但只要把「樹」改成了「林」,一字之差,所有意境就瞬間毀了。
李白「樹深時見鹿」之妙,還在於有下文。下文是「溪午不聞鍾」。
這句的意思是,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道院的鍾聲。這看似是在說鍾聲,實際上是在透露信息:附近道院的道士,都外出去了。
這首詩叫《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要找的人,外出去了,這是一個關鍵的信息。但李白沒有直說,只提一句「溪午不聞鍾」,和前一句「樹深」相同,也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一連兩波委婉,就將「找人找不到」這件尋常事,寫得妙趣橫生,詩意彌漫。
賈島也寫過一首類似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也是寫去山裡找人,但要找的人不在。但賈島的寫法不一樣,用的是典型的「直陳」,松樹下問童子,你師父呢?童子說,師父采葯去了。直接了當的陳述,如同日記,毫不出彩。好在後兩句寫「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通過雲山霧罩的大全景,暗示失落的心情,巧妙的寓情於景,救活了這首詩。
李白其實最擅長「直陳」,然後加「誇張」,基本是他的標配。典型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一點都不拐彎抹角,磅礴瀟逸之氣呼之欲出。
以李白的豪放性格,是不太喜歡用「委婉」的。但只要他願意,偶爾用之,僅憑「樹深」這種煉字,照樣能將整個唐宋的委婉派,寫得服服氣氣。
只是可惜,這份天才,在今天被改成網路「金句」後,暴殄天物了。
❸ 歌詞里有林深時見鹿,這是什麼歌一個男的唱的
醒著醉歌詞
作詞:馬良
作曲:馬良
站在公交車里
抓著搖曳的手環
我的命運啊
像他一樣搖擺
抬頭看見那
天邊的晚霞
林深時見鹿
老樹陪古屋
我遇見你
卻沒能讓你留步
清晨時見霧
青草沾雨露
我愛上你
卻沒能把你留住
你別出現在我黎明的夢里
我怕我醒來就抱不到你
誰能給我麻木的酒
醒著醉
你別出現在我醉酒的夜裡
我怕我狼狽的把你挽回
誰能給我麻木的酒
醒著醉
走過街頭巷尾
沒人知道我是誰
像個受了傷
自由的傀儡
抬頭看見那
微笑的雪花
林深時見鹿
老樹陪古屋
我遇見你
卻沒能讓你留步
清晨時見霧
青草沾雨露
我愛上你
卻沒能把你留住
你別出現在我黎明的夢里
我怕我醒來就抱不到你
誰能給我麻木的酒
醒著醉
你別出現在我醉酒的夜裡
我怕我狼狽的把你挽回
誰能給我麻木的酒
醒著醉
❹ 在我黎明的夢里是什麼歌 醒著醉完整歌詞分
醒著醉
歌手:馬良
製作人:馬良
編曲:周成,呂林濤
打擊樂/吉他:周成 大提琴:KaKa
混縮:希樂/羅成
錄音棚/母帶:老虎映像
站在公交車里
抓著搖曳的手環
我的命運啊
像他一樣搖擺
抬頭看見那
天邊的晚霞
林深時見鹿
老樹陪古屋
我遇見你
卻沒能讓你留步
清晨時見霧
青草沾雨露
我愛上你
卻沒能把你留住
你別出現在我黎明的夢里
我怕我醒來就抱不到你
誰能給我麻木的酒
醒著醉
你別出現在我醉酒的夜裡
我怕我狼狽的把你挽回
誰能給我麻木的酒
醒著醉
走過街頭巷尾
沒人知道我是誰
像個受了傷
自由的傀儡
抬頭看見那
微笑的雪花
林深時見鹿
老樹陪古屋
我遇見你
卻沒能讓你留步
清晨時見霧
青草沾雨露
我愛上你
卻沒能把你留住
你別出現在我黎明的夢里
我怕我醒來就抱不到你
誰能給我麻木的酒
醒著醉
你別出現在我醉酒的夜裡
我怕我狼狽的把你挽回
誰能給我麻木的酒
醒著醉
誰能給我麻木的酒
醒著醉
❺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是什麼意思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的含義是:要想見到鹿,必須走進深林,要想見到鯨魚必須在海洋中,而見到你,就是說知道你的好,是經過許多不切實際的選擇之後。
「林深時見鹿」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譯文:
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桃花帶著幾點露珠。
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
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鍾聲。
綠色的野竹劃破了青色的雲氣,白色的瀑布高掛在碧綠的山峰。
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著幾株古松犯愁。
(5)樹深時見鹿微電影插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李白的父親李客是個「放形」、「任俠」、「高卧雲林,不求仕祿」的人(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而這種性格正好與道教「夫不爭,而莫能與之爭」「道法自然」等思想相契合。
因此,李客舉家歸蜀之後很可能也學習過道教的典籍,研修過道家的思想。在唐代,根據道術高低和工作任務的不同,道教徒往往又分為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幽隱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和祭酒道士七類(《道門通教必用集》)。
其中的「山居道士」就是指已了卻了世間的俗務,一心入深山老林修行者。而大康鎮的戴天山,東臨太華山和大匡山,西連乾元山,最高峰海拔超過2100米以上,常年雲遮霧障,仙氣彌漫,自然是山居道士們隱居修煉的首選之地。
直到今天,沿花廟子東北方向的山道延綿而上,穿出密林後仍然保存了一座道觀,與兩側山洞相映成趣,名曰「神龍山道觀」,觀內供奉著「三清」等道教神仙。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在李白生活的盛唐時期,戴天山必定是江油境內一座道教信仰氛圍十分濃厚的宗教名山。
論「天時」,道教在唐代是「國教」,其政治地位相當於現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論「地利」,道教起源於四川,江油是其重要傳播地之一;論「人和」,李白的父親李客深受道家思想影響。
天時、地利、人和齊備,作為深受巴蜀道教文化洗禮和熏陶的大詩人李白,不辭辛苦去戴天山上尋訪這位山居道友也就不足為怪了。與道教徒的交往,對於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既培養了他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性格,又形成了他求仙學道、隱遁出世的飄逸風格。
可以說,道教思想對其一生影響甚巨。唐代與今天不一樣,尚未發明手機和電話,出門拜訪朋友往往要靠運氣或預約。李白這一次運氣不太好,千辛萬苦登上了高高的戴天山,卻沒見到這位山居的道長。
他或許是下山做法事去了,也可能是外出訪友去了,總之是沒在道觀之中,讓李白撲了個空。失望之餘,李白提筆下這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參考資料:網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❻ 微電影樹深時見鹿完整版
鏈接:https://pan..com/s/1_oS_WJEnMjNnZRKFXm8mRA 密碼:g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