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桃姐》怎麼樣
整部電影中只有金姨的女兒來養老院收拾母親遺物的時候,哭得痛徹心扉的,回想之前還在氣母親只想著兒子不肯和她一起過年,但母親真正走了,卻還是無限的悔恨,我想這是一種失才知珍惜的感受,為遲已晚了。不禁想起《實習醫生格蕾》一集里一位老太太,生命力太強,心跳停止了幾次都被救回來了,讓她的一群兒女越顯不耐煩,趕飛機的兒子急,要開董事會的女兒更煩這老太怎麼還沒死,醫生包括觀眾中都覺得兒女不夠孝順,但是,當老太太真正走的時候,他們卻要求再和母親呆一會兒,每個人兒女都靜下來了,細細的看著母親。你又能說這是怎樣的一種狀況,這才是真正的失才珍惜嗎?我覺得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在於自己怎麼想,怎麼做,如果為她做得夠多,已無遺憾,那麼生老病死則是常事,已不叫失的珍惜,只是人還沒完全離,已然開始想念了,開始害怕沒有她的生活。
桃姐看到金姨女兒痛苦的做最後的收拾,坐在Roger旁邊的桃姐眼泛淚光,卻沒有掉下眼淚,而旁邊的老太太卻是不停地擦拭淚水。桃姐是位堅強的女性,在她的眼神里,我還不能猜透她此刻在想什麼,是懼怕么,還是惋惜?桃姐也許在想,我死後一定不能給Roger這么麻煩,不要讓他這么傷心。而Roger也望著桃姐的表情,似乎還看不懂,但金姨是桃姐來養老院後第一位世的老人,也許以後要目睹一位一位的離,也許很快就到自己了,所以桃姐已然沒什麼好哭的了,是她自己講的,半個身子已經埋在土裡了,不要緊的。
全片沒有眼淚,但卻是在眼裡艱難的隱忍著,讓觀眾看得更顯心酸難受。Roger媽媽第二次和桃姐在一起,陪她一起看深水埗的房子,那是給桃姐退休養老的房子。倆人到了房子里,桃姐已經二度中風,走路比以前還要艱難,倆人坐在沙發上,Roger媽媽撥了撥桃姐的發絲,那一瞬間的眼神,讓人看得特別難受,眼睛的淚水已經打轉,只能轉向窗口,不想桃姐發現。是啊,桃姐和她同年,她還那麼健康,那麼精緻,而桃姐卻是白發上頭,斑爬臉上了。
到了最後,桃姐的情況急轉直下,坐在輪椅上都要用安全帶綁著,說話也不太清楚了,卻還在努力的開心著,和Roger一起公園,Roger此時已經變化了很多,耐心了很多,細心了許多,用紙巾小心為桃姐擦掉流下的口水,此時Roger的神情實在是太復雜,眼淚就快掉下來了,眉頭緊鎖了一下,趁著垃圾桶扔紙巾的間隙,調整一下情緒,深吸一口氣,盡量用正常的心態面對桃姐,即使自己的心裡已經難以控制的難受。
許鞍華導演的這部片子其實不希望觀眾個個都哭到不行,她只是中立態度的拍出一段簡單的生活,讓觀眾思考和關注,但是即使是這樣,有哪個觀眾能不動容呢。桃姐和Roger都沒有哭,我們哭完也許要想想背後的意義,桃姐是沒有遺憾的,Roger為她做了那麼多,我想他也是沒有遺憾的,這樣的離開,縱然還是難受,但卻更多的坦然,生老病死嘛,桃姐都不想讓Roger生活在痛苦傷心中的,繼續生活,桃姐最安慰。
在一段關系中,雙方都盡了最大力量,感受到對方的感情,無論這段關系多長,都是開心的。桃姐與Roger的一段關系,干媽與干兒子,大帥哥與大美女,很開心,沒有遺憾。
⑵ 電影 > 桃姐主要講的什麼
《桃姐》劇情介紹:桃姐(葉德嫻 飾)是侍候了李家數十年的老傭人,把第二代的少爺羅傑(劉德華 飾)撫養成人。羅傑從事電影製片人,五十多歲了仍然獨身,而桃姐也繼續照顧羅傑,成為習慣,
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買菜,回寓所煲湯、做好滿桌的飯菜,在等待從內地出差回家的羅傑,桃姐看著窗外的街景打發時間 ,不知不覺間卻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來時發現自己身在醫院,桃姐是中風了,一邊手臂不能活動自如,必須利用物理治療盡量恢復活動能力。
羅傑在百忙工作中為桃姐找合適老人院,期間巧遇昔日電影拍攝認識的草蜢哥(黃秋生 飾),桃姐出院來到老人院,環境陌生,院友怪異,桃姐強裝鎮定。羅傑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僕閑話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調侃習慣,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羨慕。
羅傑特意帶桃姐參加電影首映禮,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備,取收藏已久的名貴衣服出發赴會;首映禮上桃姐大開眼界,更終有機會見到電影明星,桃姐感嘆自己有生之年已然無憾。
(2)桃姐電影評價微博擴展閱讀
《桃姐》角色介紹:
1,桃姐
演員:葉德嫻
人物小傳:葉德嫻扮演的老人,為劉德華飾演的少爺羅傑的家族工作了整整六十年,伺候過老少五代人,如今年逾古稀還患有中風。
2,羅傑
演員:劉德華
人物小傳:少爺羅傑從事電影行業,桃姐中風不知道這樣的老人有什麼用處,就把她送去老人院,彼此間的關系從這時才開始真正展開。
3,蔡姑娘
演員:秦海璐
人物小傳:秦海璐扮演的「蔡姑娘」,是養老院的負責人,從「桃姐」入院直到去世,她都陪在身邊,見證了桃姐身體和心理的變化。
4,敬老院老人
演員:秦沛
人物小傳:秦沛飾演角色與桃姐生活在同一間老人院里,喜歡跳舞性格開朗,是老人院第一帥哥,喜歡桃姐,總向桃姐借錢做一些神神秘秘的事情。
5,洪金寶/洪導演
演員:洪金寶
人物小傳:洪金寶片中客串本色出演電影大腕,與劉德華徐克有很多對手戲。
6,徐克/徐導演
演員:徐克
人物小傳:徐克片中客串本色出演,與洪金寶劉德華有很多對手戲。
⑶ 催淚的《桃姐》,華仔與孤獨的老年共同演繹,你看過嗎
這部家庭電影曾是香港選送的,沖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故事其實挺簡單,但來的真切平實,沒有刻意誇張的鏡頭,沒有臃腫的包裝,那種勝似親情的感情,淡淡的卻又讓人回味。這是許鞍華導演的催淚之作,劉德華和葉德嫻兩位演員的表演更是讓人過目難忘。值得贊揚的是該片充滿了濃濃的人文關懷,將當代老年人的殘酷處境擺在觀眾的面前,一個值得思考這個社會問題。
悲涼的老人院群像貫穿始終,有開展第二春的,有不領子女情的,有需白發人照顧的,有張家長李家短的,只有桃姐始終平平淡淡,簡單是一種態度,主僕情看似平淡,內里充沛。既然擁有生命的代價,就是要忍受生命的局限性,最後生命歸於塵土已是享盡福分。電影沒有起伏的情節卻能吸引人,溫情感人充斥著各種生活的細節,其實影片並不是在傳達主僕關系或者尊老愛幼,似乎更多的是生老病死自有規律,而且影片沒有在社會問題的陰暗面多著筆墨,還是很溫暖的。
⑷ 如何評價劉德華的電影《桃姐》
在中國的電影界,一直有一種很奇怪的悖論:藝術價值極高的文藝片從來都是用來拿獎的,而不是用來稱霸電影市場的,好像它們是陽春白雪,而觀眾們是下里巴人,永遠無法在一個頻道上欣賞。
人文氣質的導演許鞍華通過塑造桃姐這樣一位平凡、普通、沒有社會地位與財富的小人物,表現出擁有無限真情與愛的人,是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愛戴的。人心中的善良與美好在付出與回報之間得以體現,並最終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尊重。
舉報/反饋
⑸ 《桃姐》怎麼樣啊
這個不可能說好不好看,要看你是喜歡什麼類型的電影,因為每個人對電影的理解不同,但是本人對桃姐這部電影的拍攝比較看好,所以建議樓主看看挺不錯的。
⑹ 求專業的<桃姐>影評,1200字,請懂文學編導的網友幫忙
看罷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護是悲涼現實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繼而深感這部包含著愛、尊重以及尊嚴的影片來的是時候,曾有部老片里有過這樣一句台詞:「愛是清晨和黃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釋為對情感缺失現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癟了真情,當真心實意已稀缺為奢侈品,人們內心深處大多趨於乾涸冰冷、倦怠疲憊。在現實中即便是血緣親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況非親主僕?然而,如果徹底舍棄了這種真情實意,生命又有什麼意義?《桃姐》的出現恰如一場及時的綿綿春雨,在無聲無息間流淌進現代人干癟而空虛的內心世界,讓許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顯得無趣又乏味。
就整體而言,影片的敘事手法平實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現了現實生活的一面,人類真情的一面,某個沉痛話題也能表述的舉重若輕,頗有四兩撥千斤之效。可以說,影片拍得剋制收斂,不煽情不刻意不矯情不做作,很多問題點到為止,卻處處能打到人類情感的七寸,這體現了主創人員對生活的觀察、積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運鏡在流暢之餘也頗有深意,很多場景於不經意間存有留白,意味綿長。
該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簡單生活,即便再復雜的經歷似乎都能簡化為一句概括,特別是事關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終都殊途同歸,只是其中的細節與滋味各不相同罷了。要將簡單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餘味繞梁,需要導演擁有極其扎實的功底,陳淑賢的劇本經過許鞍華的消化與外化後,呈現出了許氏慣有的質朴溫暖,讓那些與生命對話、與生死對話、與生活對話、與傳統情感對話的沉重都具有春風化雨般的魅力。
的確,這一回許導再次發揮了她的強項,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現狀,她讓沒有血緣關系卻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現得真實自如,頗有深遠的存在感,令觀眾不斷意識到,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情,而非著力營造、刻意堆砌。從片中也可以看出許導想探討傳統人際關系的意思,經由該片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麼是中國傳統式的親情。
影片的細節部分果真屬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很多都是在慣常的匆忙中易於遺忘的,許導重拾了這些「人間俗事」,並令其如涓涓細流般潤入觀眾心田,並各取所需地留駐了動人的瞬間。如果看得夠仔細,會發現每一處鏡頭都彷彿浸著人物的心緒,每一個眼角眉梢側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這種細膩貼近總會牽動有生活經歷的觀眾的心,從而產生極大的共鳴,較為年輕的觀眾或許會在桃姐身上看到喂養過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層面而言,葉德嫻的演技已經到了忘我無我的境地,她於舉手投足談笑回眸間,塑造出了一個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寬厚的桃姐,也再現了一個為家庭服務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僕形象。有兩處,葉德嫻僅僅用表情就說明了人物內心的萬水千山,如第一次聽到少爺Roger在眾人面前認她是干媽時,再如從養老院回家收拾舊物,最後離開家門時回頭看的那一眼,這其中的感受幾乎難以用言語來表達。劉德華的表演也較他以往內斂,這個內斂恰好地表現出了富家少爺Roger的內心變化,他和葉德嫻所產生的互動效果,令片中母子間的情感交流顯得尤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兩人關於眼光高的話題,再如Roger帶桃姐看電影首映,散場後於街頭攜手散步,一路聊著有趣的話題,Roger將桃姐護在人行道內側,鏡頭追隨著他們的背影,不遠不近,這一幕彷彿人生中溫馨而短暫的驛站。
不可否認,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也涉及了一些社會問題甚至是業內現狀,參與這部分表演的諸多名人配角們在將笑聲帶給觀眾的同時,也將思索帶給了觀眾。
⑺ 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相關爭議
更自信的香港影人?更保守的金像獎?
內地影評人魏君子身在香港感受了本屆頒獎禮的氣氛:「現場除內地影人外,香港影人幾乎全程說粵語,不再像前幾年那樣特別顧及台下內地嘉賓感受。原因不說自明,CEPA合拍近九年,香港影人已經從最初的彷徨,到現在的穩守,講到底,與其一味迎合求變,妄圖接內地觀眾的地氣,不如利用內地資金,拍自己最擅長的類型、題材,用專業經驗開拓新市場。」
香港影評人列孚也有同感:「現場到的電影人是近年來最多的一次,我感覺香港電影近兩年有一些復甦的跡象,有一些賣座電影,口碑也不錯,給了行業一些信心,所以出席的人也踴躍一點,氣氛也好一點。」
身為「老闆」的於冬更是更真切感受到這種香港導演的自信:「像許鞍華這么藝術堅持的導演商業上能成功、《龍門飛甲》、《竊聽》系列能取得票房成功,是能極大的提升自信的,他們找到一個方法和內地融合。麥庄和我合作了幾部戲後這么成功,給他們帶來了內地市場,多少人追著給錢拍戲,這批導演非常活躍,手裡都有7、8個項目,內地各種投資人老闆都追著買單。」
內地電影學者索亞斌則認為頒獎結果總體沒有大的意外,但有小的失望:「雖說《桃姐》的確是不錯的電影,但它以創紀錄的方式囊括了最重要的幾個獎項,從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現在香港電影人的保守心態,越來越強調這是一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電影節,要把獎留在香港的感覺。反而台灣的金馬獎會青睞一些低成本的文藝片,比如內地出產的片子可能我們原來都沒注意過,通過金馬獎反而為大家所熟悉,比如《玩酷青春》、《到阜陽六百里》等,形成和內地評獎的有效互補。香港金像獎越來越傾向本地製作,對內地觀眾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也在減弱。」
《桃姐》到底該不該拿那麼多獎?
內地電影學者索亞斌對《桃姐》以創紀錄的方式囊括重要獎項表達了擔憂,香港影評人列孚亦不同意給《桃姐》那麼多獎,但對港人的心態表示理解:「《桃姐》獲得5個大獎,我的感覺是有點香港電影人對香港電影復甦的境況很珍惜,對《桃姐》不僅是評價很高,而且票房不俗,於是產生了比較偏向的心理吧,盡管我個人不太同意它拿那麼多獎,但從良好願景來說也是可以接受吧。」
作為行業的一員,列孚也擁有一張香港金像獎的選票,他將「最佳影片」投給了《奪命金》,「最佳男主角」投給劉青雲,「最佳劇本」投給《竊聽風雲2》,葉德嫻的女主角是跑不掉的,「最佳導演」投給了姜文。
索亞斌對葉德嫻得最佳女主表示毫無疑義:「但劉德華就一定演得比葛優、姜文好嗎?這是值得商榷的。」
索亞斌認為《桃姐》之所以如此受認可源於香港電影人的心態——對香港身份的堅守,「從近幾年來看,最優秀的香港影人都已經北上了,就連聲稱要堅守本土的杜琪峰也沒有堅持住,拍了一些迎合大華語市場的商業電影,許鞍華是特別難能可貴的體現了對香港本土電影的堅守,許鞍華可能是整個中國電影屆心態最平和最淡定的導演,她曾經進軍過內地,但發現超出她的掌握後又退回到香港,以香港一地她所熟悉的人和事為題材。非常難能可貴的是她超越了香港的本地特色,即使是對香港生活不熟的內地觀眾也能從《桃姐》中看到很多普世性的東西,內地觀眾接受起來不會有太大難度,不像《打擂台》之類的電影內地觀眾看起來會比較莫名其妙,有一定隔膜。」
《讓子彈飛》到底冤不冤?
姜文帶著同聲傳譯耳機,在台下安靜地坐了一整晚,誰也不敢揣測他的心情——13項提名只得一個最佳服裝造型獎,而且獲獎的還是香港美術指導、服裝造型界的祖師爺張叔平。《讓子彈飛》讓姜文在香港電影導演協會、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上拿獎拿到手軟,13項提名大有橫掃金像獎之勢,最終卻只落得個黯然收場。
連在《桃姐》中有份出演的詹瑞文也忍不住在微博上為姜文喊冤:「姜文+《讓子彈飛》是我在2011年看過最厲害、精彩和牛逼的電影,在昨晚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中,什麼獎也拿不到,令我感到極大的沮喪。沮喪是「標准」在哪?如果獎項只是種商業和政治的游戲,那香港在玩什麼?」
索亞斌認為藝術沒有絕對的標准,誰拿獎都無可厚非,「但本來我覺得《讓子彈飛》會獲得一些獎項,比如最佳男演員之類,因為我覺得它的好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拍的比較像香港電影,姜文借鑒了很多香港電影的商業元素,他倆的表演風格其實是在向周潤發靠,這種既有生活真實,又有誇張游戲感的風格是內地的斯坦尼體系培訓出來的演員不一樣的,但很有種鮮活的感染力。整個電影的快節奏、喜劇元素的穿插是和香港過去電影帶跟我們的感覺很像的。我以為會獲得普通觀眾和電影人的認可,現在看來還是心態上更保守了一些。」
身為香港人,列孚認為《讓子彈飛》的劣勢在於文化的理解上:「這屆的競爭對手都蠻強的,《讓子彈飛》略處於下風也屬正常,也不能說香港電影人對大陸電影人有什麼看法,不是生活在大陸的人也許不太能了解《讓子彈飛》這種地道的大陸文化題材,又帶點魔幻色彩的風格,對普通行業人士來說,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看得懂。而評論界本身對電影會比一般行業人士的人有更多的解讀、挖得更深一點,所以才會把獎給姜文。」
列孚認為,相比之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作為具有台灣文化特色的電影,之所以在香港的認可度高,跟香港台灣電影界多年來的密切交流有很大關系。而內地和香港的交流和融合尚需時日。
合拍片已上軌道
在金像獎提名榜單中大熱的幾部電影,除《奪命金》外,均為合拍片,連看似地道港片的《桃姐》也不例外。《龍門飛甲》勇奪5億票房,3D效果有目共睹;《竊聽風雲2》票房口碑雙豐收,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實施距今已9年,合拍片終於不再是題材單調、風格夾生、台詞雷人的代名詞,慢慢走上一條內地資金、香港故事、兩地視野的正軌……
博納影業總裁於冬用「非常熟練」、「專業」、「和內地融合」來形容如今的合拍片,「很多導演和製片人都有了穩定的投資方和發行通道。」
列孚認為經過這么多年的磨合,從《桃姐》到《春嬌與志明》可以看出,香港影人把大陸市場的狀況和創作實施情況進行結合已經有一些經驗。「於冬的博納影業、王長田的光線這樣的電影公司對香港電影的了解比國內的電影人了解會更多,跟香港電影導演和編劇彼此比較熟悉,溝通也比較多,形成比較和諧互動。」
索亞斌則從內地創作的缺失的角度反正合拍片在內地電影市場上的重要位置和價值——「內地創作在商業和藝術上都沒跟上,內地電影人基本上沒有像許鞍華這么淡定的人,跟許鞍華一個級數的導演,比如第五代,都去拍商業片了。有的人做得比較好就走上了不歸路,比如張藝謀,有的人雖然不太成功也在不停的嘗試。有人曾做過數據的調查,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導演(馮小剛(微博)、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還算上寧浩(微博)、陸川(微博)吧)外,絕大多數的賣座華語電影基本都是香港導演拍的,香港影人利用比較發達的商業電影經驗整合適應內地的情況,而我們內地影人在商業電影創作上的確缺乏經驗,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不太對,十年前第六代導演其實是有機會跟陳凱歌、張藝謀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的,但他們不屑,錯過了機會。中國商業電影出現斷檔,於是被香港電影人補上了。全世界范圍內能拍3D武俠的可能也就徐克一個人,這是多年的經驗積累起來的,稍稍委屈一些的是警匪片,因為在內地受到的審查的約束太多。」
評獎規則不太可能變化
金像獎的評獎規則也常成為被質疑的對象,《桃姐》連獲四獎、《讓子彈飛》被完全忽略、劉青雲有可能因為兩片入圍、選票分散而錯失影帝……這些都與金像獎的評獎機制不無關系——和三大國際電影節及金馬獎不同的是,金像獎參考的是奧斯卡的行業全民投票制,根據導演協會會長爾冬升的說法,有一千個選民。
詹瑞文在力挺《讓子彈飛》後繼續發微博炮轟金像獎評獎機制:「張叔平是好的,肯定,我說的是劇本、導演、演員……我不是想說拿到獎的有問題,都是被動的,我說是怎麼樣的評審機制會出到這個結果,支持香港電影不應等於以「喜歡」、「支持」、「鼓勵」作為成就的標准!」
爾冬升在2013香港導演會春茗上坦承內部有研討過要不要改一下,「因為確實會存在人情票,比如你朋友多,大家都投給你,我們也研討過要不要像四大影展。但電影不是靠商討,爭論是沒有意義的,會有段時間維持民選。我們的規矩是可以拉票的,但當然不能買票。」
列孚認為金像獎評獎機制短期內改變的可能性不大,「前段時間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蘇澤光建議把金像獎評選內容擴大變成兩岸三地金像獎,很多行內的人態度很鮮明地表示反對。」
索亞斌亦認為調整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純粹的香港電影在一段時期內其實是不會消失的,很多年輕的導演剛出道都會傾向於拍本土電影,比如今年得獎的《大藍湖》,只不過內地不會給予太多關注,我覺得香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是越來越強的,在這個大的文化背景下,金像獎要尊重香港當地人的文化范圍。」
⑻ 電影《桃姐》的幾個問題
1、桃姐是個很挑剔做事很嚴謹的老僕人,尤其是對下廚這方面的事情就看得出來,華仔媽媽是因為從小有錢人家的孩子沒怎麼做過家務,自己親自做的希望桃姐表揚一下。桃姐說了實話,華仔媽媽自然就覺得尷尬了。
2、秦海璐的遭遇其實和桃姐差不多的,很相似的兩個角色,都是獨身一人,交代了雖然時代背景已經不一樣了,但是人物的命運都一樣。
3、桃姐是個很挑剔的老人,一定要親自去選擇做菜的材料,也說明了桃姐對華仔的愛,當做了自己的孩子。小販是因為覺得桃姐這個人很事很麻煩,經常這樣,就把她當著一個玩笑來對待了。
4、只是華仔這個人的著裝上的朴實,不張揚的外表,看著就像一個普通工人,是這個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故事,所以就交代在了現在的劇情中(這是真實事件改編,片頭有說明)。
5.華仔是一個經常出差工作很忙的人,還沒准備好結婚,劇情中好多場戲都在說他關於工作的事情(徐克公司談判,黃秋生的養老院,桃姐公園散步等等都有說關於工作上的事)。
《桃姐》是2012出品的一部文藝電影,由香港許鞍華執導,葉德嫻、劉德華、王馥荔、秦海璐和黃秋生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女主角獲得該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
電影是以人命名的電影,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劉德華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佣桃姐(葉德嫻飾)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心的主僕情。
(8)桃姐電影評價微博擴展閱讀:
鍾春桃(電影《桃姐》主人公原型)
鍾春桃(桃姐),原籍台山,自幼家中貧困,出生不久就被人收養。養父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被殺,養母沒有能力再照顧桃姐,輾轉之下,把她安排到梁家充當家佣。自十三歲起,桃姐已在梁家六十多年。
2012年劉德華以鍾春桃真人真事投拍電影《桃姐》,該影片於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在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頒獎禮上,《桃姐》包攬三項大獎。2012年3月8日,《桃姐》在中國大陸上映。2012年,一舉獲得第31屆香港金像獎5項大獎。
⑼ 求《桃姐》電影觀後感600字
關於看電影,久違了。
聽說《桃姐》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故事,榮獲了第四十八屆金馬獎三大獎項,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香港電影金像獎除了最佳男、女主角獎外,還獲得最佳劇本獎。
是一部好片,不會錯過我要看的。
電影中朴實的畫面,樸素的人物,沒有刻意煽情的眼淚,講述桃姐在羅生家做傭人幾十年,在她步入黃昏,走進老人院,走向末日之前的經過。桃姐是幸運的,羅生和他的家人知道感恩,知道對一個孤寡老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羅生在眾人面前叫桃姐為干媽,挽著手陪桃姐看電影請吃飯,家人也給桃姐送燕窩等等細節,讓我看到了人性的閃光點。
在桃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現實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老齡化的社會,丁克家庭,生老病死,親情淡漠,殘酷的現實如何去面對,不得不引起我對生命的思考,對社會機制的反思。
我常聽一些人說,我們老了就去養老院。養老院是老人們最終的歸宿嗎?
我曾親眼目睹養老院的生活。一位是我的後奶奶,爺爺過世了,奶奶自己要求進養老院,我們小輩看在曾經照顧我爺爺十幾年的情分上,每周輪換去看望她。四人一間居室,每人一個大櫃,其中一人才五十多歲,為了兒子結婚騰出房子,自己住進了養老院,可憐天下父母心啊,這些人每天的生活內容就是打牌打麻將看電視。後來奶奶患了老年痴呆,漸漸地不認識我們了,一次不知顧忌地吃完了一大串香蕉引發了又拉又吐,於是,我們接回家中,雇了保姆專職伺候奶奶,直到過世。養老院不是慈善機構,人欺負人的事情常有發生。
還有一位是遠親的姑姑,姑父過世後,一個人獨過。在生活無法自理的情況下被兒子送進了養老院。我去看她時,她語無倫次,目光獃痴,嘴裡反復念叨著她女兒的名字......沒有生活質量的活著,苟延喘息地活著,睹之傷感,年輕人是無法感受人近黃昏的悲涼境遇,尤其是看到養老院里那些木然的,吃力挪動著的老人,老無所依這種悲情的畫面讓我聯想不已,世風日下,親情一文不值!人老了只是包袱而已,養老院難道就是暮日老人的寄放所嗎?!父母把兒女含辛茹苦當心肝寶貝地撫養大,就該如此下場嗎?親情責任、感恩奉獻,平等尊嚴何在呢?或許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有著壓抑和無奈,有著這樣或那樣無法調和的問題。
幾年前,朋友的父母賣了小洋樓得了一大筆錢,這老兩口的子女都在國外,他們不想打擾兒女的生活,住進了高級養老院,每月6000元生活費,有營養師和保健醫生。靠房款的錢可以吃住好多年了,如果花完之後,將由子女支付。這種情況只是少數而已。
我記住了《桃姐》影片中的一段話:「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生有時,死有時。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如何去安慰別人。」看完這部電影,我想說,每個人的晚年歸宿何在?在末日之前誰會溫暖你啊?!
⑽ 《桃姐》到底好不好看
奉獻,是影片里展現的桃姐第一個美好品格。十三歲進梁家,做六十多年的傭人,幾十年如一日,照顧梁家三代人。大部分的梁家人都搬到美國了,只剩下羅傑在香港,但她就像曾經一樣照顧羅傑。剛開始,心想這個羅傑太不尊敬老人了。後來我才明白,這是桃姐人格中的底子:奉獻,直到最後,全心全意。自愛,是我看到桃姐的有一個品質。桃姐一生未嫁。有一個情節,羅傑小學同學聚在一起回憶:桃姐年輕時,堅持穿老式傭人服,白衣、黑褲,但還是很漂亮,幾個小男孩都喜歡跟在桃姐後面。羅傑有一次也問,為什麼以前那麼多人追你,怎麼沒同意,像賣魚老闆、五金鋪老闆,嫁過去都是做老闆娘的。桃姐回答說「腥」,「五金鋪也腥?」羅傑笑著問。買賣交易,銅臭氣滿身,的確是腥。甚至梁家的老爺她也「呸」,桃姐看不上。我想桃姐對愛是有追求、有堅持的。就像每個女孩子到情竇初開時,都會對愛情產生純真的期盼,那時候,不看重金錢、地位、名譽,一心只期盼一份純潔的愛。等到逐漸長大,會考慮很多,不知不覺中,連自己都覺得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自己是傻子,偶爾也嘲弄一下當年自己的「幼稚」。但桃姐她堅持自己對愛的追求,沒有這樣的愛情,她守護著自己。雖然她一生沒有等到這個人,她也把這份愛傳遞出去了。首先她愛護自己,養老院里的廁所又臟又臭,應該不是一兩天了。別的老頭老太太都已經無所謂臟臭、無所謂男女有別的禮節,但是桃姐不會,她努力讓自己過好一些,就算中風的情況下,也要找一個相對干凈的廁所,在鼻子里塞上紙巾。她是把自己當做人來珍愛的。還有桃姐把這份愛轉化為對梁家的愛,特別是對羅傑的愛護。羅傑媽媽有一次對桃姐說:如果不是桃姐的照顧,羅傑長不了這么大。想必羅傑小時候身體不好,是桃姐用盡愛來照顧他,才使羅傑長大成人的。所以他們的感情不是母子,更勝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