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微電影 > 芒市微電影

芒市微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01 18:55:32

『壹』 傣族過春節的習俗

在傣族春節習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圖:象腳鼓比賽

『貳』 騰沖有哪些好玩的

1.滇緬抗戰博物館 
滇緬抗戰博物館於2005年7月7日建成開館,館址設在原中國遠征軍20集團軍司令部的舊址上。博物館藏有3500多件二戰文物,包括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美英盟軍、民眾眾抗戰等方面的文物。

2.國殤墓園 
國殤墓園系紀念抗日戰爭中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沖陣亡將士的陵園,坐落於來鳳山北麓,佔地面積53300平方米,1945年7月7日落成開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42年5月,日軍侵入緬甸,切斷滇緬公路,佔領了怒江以西包括騰沖在內的大片國土。之後,騰沖成為滇西抗戰的主戰場。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經過127天的血戰收復騰沖,騰沖成為中國淪陷區中第一個被光復的縣城。此役共殲敵6000多人,遠征軍官兵陣亡9168人,盟軍官兵陣亡19人。

3.騰沖文廟 
騰沖文廟亦稱學宮、黌學,位於騰沖城區,為一規模宏大的組群建築。始建於明成化十六年,光緒五年進行了重修,是怒江以西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學宮,且為騰沖城內在抗日戰火中遺留下的唯一的古建築群。4.騰沖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騰沖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古火山地質遺跡及相伴生的地熱泉為特色。公園內有97座火山體,其中火山形態保存完整的有25座。

『叄』 關於我的團長我的團劇情迷惑

這是編劇的懸念,用於烘托出以龍文章為首的敢死隊員頑強奮戰,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折射處中國官場中官僚主義盛行。請注意劇中的一個細節,虞嘯卿口口聲聲說在敢死隊員過江後4各小時發動總攻,龍文章反駁說虞嘯卿四天時間發動總攻就很好了,但是龍文章萬萬沒料到是他和兄弟們苦守38天後自己的國軍才攻下南天門!其實,南天門戰役是以松山戰役為原型塑造的。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與看看下面這篇驚天地、泣鬼神的松山戰役的文章!

中國遠征軍第八軍,隸屬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1944年參加松山戰役。松山位於保山市龍陵縣境內,系高黎貢山山脈。松山雄踞怒江西岸,山頂海拔2200米,山勢險峻,山峰棋布,溝渠交錯,地形十分復雜。此山雄峙於滇邊重鎮龍陵東北,踞怒江天塹之險要,扼滇緬信道之咽喉,山高谷深,易守難攻。半個多世紀前,侵華日軍曾利用山上的粗大樹木,在綿延不絕的奇峰頑崖之上,構築廠大量塹壕縱橫、地道暗通、堡壘密布的堅固工事,並狂妄地宣稱:松山是東方的「馬其諾防線」。6月初日,八軍將士血祭怒江,向盤踞松山負隅頑抗的日軍發起了決死的攻擊,3000餘頑敵全數被殲,無一生還;遠征軍第八軍之6763名將士也血染松山,壯烈殉國。而今,當年那場被稱為「東方直布羅陀」之役的慘烈拼殺硝煙早已散盡。

松山戰役

橫斷山脈的南麓,怒江的西岸,聳立著一座海拔2690米的險峰——松山。它像一頭巨大的恐怖怪獸扼守著滇緬公路的要沖,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並且因為戰略地位重要又被軍事家稱為滇緬路上的「直布羅陀」。令20世紀40年代中國軍人咬牙切齒的是:一支精銳的日軍部隊盤踞其上,並用了一年的時間修建了極為復雜的永久性工事,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據點。從而牢牢控制著怒江戰場的主動權。
這支精銳的日軍是56師團下屬的拉孟(松山)守備隊,是一支步炮混成部隊。指揮官為炮兵出身的金光惠次朗少佐。兵員共計1400名,配備有100毫米重炮群、山炮、戰車、高射機槍等強大的組合火力。值得一提的是:這支守備隊是日軍中的尖子,在緬甸方面軍一年一度的軍事項目比賽中,他們一直保持步槍射擊、火炮射擊、負重攀登的三項第一;尤其是敵酋金光少佐,以冷靜頑強聞名軍中,他曾在南昌戰役中,親自指揮一門野炮抵近射擊,致使中國第29軍中將軍長陳安寶陣亡……
有意思的是,這個兇悍的敵酋,在松山戰役接近尾聲的時候,竟也被中國軍隊的一發炮彈炸成碎片,真是報應!
這支日軍守衛在松山(日本人稱為拉孟要塞)各個高地——臘孟寨、大埡口、陰登山、滾龍坡以及主峰子高地——大小不一的地堡群里,這些地堡修得詭詐堅固,堡與堡之間通道相連,戰車也能在地堡里開進開出,此外地堡里還有龐大的軍火倉庫以及幾十名妓女的軍中妓院。但最重要的,是其堅固程度不可思議。
工事全部完工後,日本緬甸方面軍總司令河邊正三中將,第15軍新任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和第56師團長松山佑三中將都曾親往視察,現場觀看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試驗。當試驗結果表明數顆五百磅的重型炸彈直接命中竟未能使工事內部受到損害時,幾個日軍首腦狂喜不已,河邊正三中將隨後在寫給南方軍總司令的報告中稱:「松山工事的堅固性足以抵禦任何程度的猛烈猛擊,並可堅守8個月以上」。
顯然,當時要拿下松山,必然是一場軍事領域中難度極大的攻堅戰,不付出罕見的代價不行。這註定了松山將要書寫現代軍事史上慘烈的一筆!
松山——滇緬大動脈上的毒瘤!而中國軍隊不得不把這個毒瘤切除!
於是,一場地獄般的血戰在松山拉開了帷幕。李彌將軍率領第8軍將士和其他部隊將要在這里譜寫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壯歌……
71軍喋血無功
1944年6月4日,30架美軍戰機以猛烈地轟炸開始了松山大血戰的前奏。當松山戴上煙霧彌漫的罩頭時,71軍新28師(配屬有第6軍新39師一部117團)官兵從山腳開始了仰攻。中將指揮官鍾彬親隨督戰。該軍另外兩個主力師(87、88師配屬新28師的84團)和第6軍的新39師的主力則繞過松山進攻龍陵縣城,以切斷龍陵之敵對松山進行增援。
身著土黃色軍服的士兵密密麻麻順著山谷和山坡朝山顛貓腰進攻,他們認為剩下的日軍不會太難對付。因為根據情報,山上的守軍只有3、400人,火炮5門,機槍10來挺,經過美軍轟炸機充分地「照顧」,只要一鼓作氣沖上主峰子高地,青天白日旗就可飄揚在松山之巔。
500米、400米、300米,日軍沉默著,200米,日軍依舊沉默,快接進山頂的時候,彷彿捲起了狂飆,機槍、小炮、擲彈筒從隱蔽的地堡中噴出火舌,形成交叉火網,地雷、手榴彈的煙柱此起彼落,爆炸聲響成一片,中國士兵頓時像被割草一樣倒下,土黃色的屍體滾滿山坡。主攻團1營只退回一排人,營指揮官全犧牲在山頭。而這一切僅僅發生在15分鍾之內。
鍾軍長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下令進行猛烈地的炮轟,然後更大規模的進攻又開始了。
然而,第2次進攻依然是第1次進攻的翻版,仍以失敗告終。接下來第3次、第4次進攻……次次均告失敗,鍾軍長頭一次遇上了這樣的勁敵,簡直打紅了眼。接下來的數天他組織各級軍官層層督戰,各團各營輪番進攻,仗打的異常慘烈,在日軍的火網下,士兵傷亡嚴重,有時白天打下一座山頭,夜晚又被日軍奪去,山麓到處躺著新28師士兵的屍體。
章法單一的重復進攻,導致士兵面對無法躲避的死亡產生了恐懼與絕望,於是開始出現了逃兵,他們有的躲進山林,有的趁夜暗泅水而逃,在半個月的時間里,進攻部隊已傷亡3000多人,還有不少的士兵逃亡,於是部隊攻勢鋒芒頓萎。一時陷入了無計可施的境地。
血戰至6月底,傷亡慘重的國軍終於攻入了臘孟寨,擊斃日軍百餘人。同時掃清了松山的外圍陣地,將日軍壓縮於松山主陣地。至此,鍾軍長才獲悉實情:松山日軍守備隊共有兵力1400多人,而不是先前估計的3、400人;同時擁有100毫米榴彈炮8門,山炮4門,機槍百餘挺,戰車數輛。吃驚不小的鍾軍長一面火速上報軍情。一面指揮新28師繼續對松山鉗制攻擊,松山前線出現僵持狀態。
戰場整體態勢
其實一開始怒江戰役的主攻方向並不是松山,而是騰沖(就是考慮到松山險峻難攻)。遠征軍司令部的意圖是將中國軍隊分為左右兩翼,左側松山、龍陵由一個軍佯攻,目的是分散和牽制敵人;右翼騰沖由20集團軍主攻,11集團軍擔任增援。
主攻騰沖的戰役是5月10日打響的,令人遺憾是:由於情報的泄露,日軍洞悉了中國軍隊的部署,便將其精銳部隊56師團主力全部集中在騰沖高黎貢山一線,利用險要地形頻頻反擊,致使中國軍隊屢屢受挫,傷亡慘重。於此同時,遠征軍增援部隊在深山溝里進退維谷,炮火無法施展,飛機也無法進行有效轟炸,而日軍卻占據山頭,居高臨下地用遠程火力大量殺傷中國軍隊,開戰頭一周,中國軍隊就傷亡逾萬,更糟糕的是,6月雨季將至,一旦江水陡漲,背水作戰的中國軍隊的攻勢必將自行瓦解。
在怒江的戰場上,中日軍隊的數量比約為10:1,中國軍隊20萬人,日軍不足3萬人(據大東亞戰爭全史載,約2萬1千人)。如果20萬中國軍隊不能擊敗當面之日軍,則盟國的的戰略物資無法通過陸路運進中國抗日戰場,而僅靠代價高昂的「駝峰」空運,猶如杯水車薪,將會大大延長中國戰場對日作戰的進程。從而對整個亞州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具有很大的負面作用,這是中美英戰略家們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奪取怒江戰役的全勝,打通滇緬線必需越快越好。
遠征軍代司令衛立煌是國民黨的「五虎上將」,安微合肥人氏,出身貧寒。他沒有上過黃埔軍校,非蔣介石的嫡系,但半輩子在征戰中度過。是一名真正的軍人,五虎上將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他得悉日軍掌握了中國軍隊的作戰部署,便連夜召集20集團軍司令霍揆彰和11集團軍司令宋希濂緊急商討對策。在取得一致意見後,由參謀部迅速變更原來的計劃,他親自帶著新計劃直飛重慶面見蔣介石。蔣問:陣前變更部署,關系重大,誰能負責?衛答:如果失敗,願受軍法處置。
新方案很快得到美軍顧問團的贊同,美方表示,將出動更多的飛機予以支援。
按照新的方案,調動部隊的命令於5月25日下達。第20集團軍繼續猛烈攻擊以迷惑敵人,第11集團軍所屬的3個軍則沿怒江東岸秘密運動。所有部隊車輛均在夜間閉燈行軍,這一重大軍事行動瞞過了日本人的耳目。等後來的「芒市一號「偵聽到對岸通訊信號陡增引起了警覺,但已晚了一步。從這點看,衛立煌用兵是高超的。
接下來就是前面描述過的71軍新28師的作戰狀況——血戰多日進展甚微。
戰場危機
由於右翼戰線的日軍松山佑三師團長發現中國軍隊已經轉移兵力,突然對松山、龍陵發起大規模進攻之後。經過短暫的思考,就火速率師團主力5個大隊馳援松山、龍陵;留下不足1個聯隊固守騰沖,與此同時,命令日軍第29聯隊、第119聯隊之一部向龍陵進發,打算合擊並消滅龍陵城外的兩個屬於71軍的中國師,然後在松山將中國遠征軍的左翼擊敗,最後返回騰沖圍殲中國軍的右翼,實現怒江大捷的戰略構想。
即將拿下龍陵縣城的71軍兩個師,其實已經攻入了城內,正在跟守軍激戰,再有兩天即可佔領全城。但就在這關鍵時刻,日本人援軍殺來,只好急忙退出城外,沿公路線的山頭掘壕固守。苦撐著跟日本人打起了消耗戰和陣地戰。衛立煌意識到戰局的嚴重,於是給71軍的兩名師長下了死命令,戰至一兵一卒,不許後退半步,否則軍法從事!由於松山日軍據點的火力牢牢地控制著滇緬公路,中國軍隊的糧食彈葯均靠人力畜力經由山間小路運抵松山和龍陵前線,因此前線的供應發生了危機,
危機的根源是季節,6月中旬,雨季來臨,山洪暴發,道路泥濘,民夫騾馬均無法通過山間小路,飛機也無法空投。前線大軍頓時失去了供應,那些在戰壕泥漿中日夜聽憑大雨澆潑的士兵們飢腸轆轆,苦不堪言。到最後竟然滿山遍野去尋找野菜充飢。更慘的是傷兵,沒有食品,沒有葯物,又無法運往後方,很多重傷員只好聽其自然死亡,慘叫聲,咒罵聲充耳不絕,戰場的悲慘凄苦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最高層指揮人員明白:如果暴雨再持續十天半月,全線的崩潰不可避免!
好在蒼天有眼,雨季里的第一場暴雨只下了一星期便出現了幾日好天氣。長長的民夫和騾馬隊宛如巨蟒行進在山間小道上。大批美軍機群也迅速飛臨前線陣地空投,前線4個師幾乎崩潰的局面得到了緩解。最高指揮部的人們長長吁了一口氣。危機過去了!
由於合擊龍陵的日軍頑強的進攻,71軍的兩個師隨時有被吃掉的危險。衛立煌急令後備力量第2、第8軍渡江增援。第2軍和正在進攻松山的71軍的新28師以及第6軍的新39師繞道小路增援龍陵;而第8軍接替28師專門攻打松山。中國遠征軍的20萬大軍就這樣全部投入了戰場。
此時,戰場錯綜復雜:左翼松山龍陵,三個半中國軍與日軍增援部隊展開了激戰,陣地犬牙交錯,槍炮晝夜不停,雙方不斷地在戰場上拉鋸;右翼騰沖,20集團軍的6個師圍攻日軍148聯隊,日軍頑強抵抗,寸步不讓,一時也廝殺得難解難分。
對於中日雙方的軍隊來說,這時取勝的關鍵是什麼?答案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奪取和守住松山!
如果日本人守住松山,雨季里實際上被分割成三大塊的中國軍隊,將因為這個「毒瘤」阻礙著後勤保障,因而始終存在被各個擊破而導致全線崩潰的危險;
若中國軍隊攻下松山,則滿盤皆活,三處戰場連成一片,與此同時,大動脈暢通無阻——滇緬公路將源源不斷地為中國遠征軍提供後續部隊與物資,日本緬甸方面軍將面臨失敗的結局!
松山,成了怒江戰場奪取勝利的關鍵,松山,成了中日軍隊拚死爭奪的焦點。就在這殊死搏鬥的關鍵時刻,一個抗戰的優秀軍人——李彌閃亮登場了!
被鮮血浸泡的松山
李彌,字炳仁,雲南省蓮山縣人,黃埔四期畢業生。20年戎馬生涯身經百戰,以顯赫的戰績成為國民黨軍隊公認的名將,時任第8軍副軍長。軍長何紹周(何應欽的侄子)深知李彌的軍事才幹,每有戰事,便把指揮權慷慨交付,對戰斗進程從不隨便干涉,這次松山攻堅戰,同樣如此。
1944年7月5日,第8軍在炮火准備之後,麾下榮1師、82師、103師從四個方向輪番進攻松山。李彌用望遠鏡觀戰。
由於臘孟以上的大埡口、陰登山、滾龍坡、子高地等處的山勢更為陡峭,大雨中泥濘的山坡猶如潑了油一般,數以萬計的中國士兵手腳並用地朝山頭攀登,同時還要躲避上面日軍從地堡中射出的交叉火力,戰斗對於中國軍隊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結果無須預料,如同71軍,一次次被日軍的火力趕下了山。這一切李彌看在眼裡,卻一時想不出克敵良策。
一連數日,第8軍沒有絲毫戰果,卻已傷亡了600餘人。李彌命令各師暫時中止攻擊。
次夜,奉李彌之命,榮1師3團約兩個連的精銳乘夜悄悄摸上了松山主峰子高地,試圖來個斬首行動,搗毀日軍的指揮部,不料立足未穩即陷入日軍的火力埋伏圈,是夜槍炮聲喊殺聲徹夜不息,黎明時分,僅有兩名帶傷的士兵突圍出來,講述山頂的戰況。
原來,主峰子高地中央有一個大地堡,而周圍有許多衛星狀的小地堡,火力四面交叉,又可相互支援,一些中國士兵身上捆滿手榴彈,匍匐前進剛接近甲地堡,還沒來得及投彈,乙地堡機槍響了。你攻擊乙地堡,丙地堡丁地堡的機槍又地把你打得滿身彈孔,就這樣,各個地堡前都倒卧著飲恨而亡的榮1師的勇士。
第2天召來了美國飛機,調來了百餘門大炮,整整轟炸了1天,松山的大小山頭被反復犁耕,整個山頭都是焦土。有的地方達幾米深。炮火不可謂不足。
轟炸再進攻,進攻再轟炸,但松山日軍的陣地依然堅如磐石。真是邪了門。
仗打到這個份上,第8軍官兵的傷亡已超過數千人。加上先前71軍士兵的損失,放眼望去,從松山的山頂至山腰,鋪滿了中國士兵土黃色的屍體。由於日本士兵的槍法很准,用戰場士兵的話來說——就像長了眼睛,因此誰也不願意去救傷員或搬運屍體。每當炮火激烈或飛機轟炸的時候,不少屍體的胳膊大腿飛上了天。怒江的天氣也極其無常,日夜溫差很大,晚上下雨冷得發抖,但白天太陽一出來,烤得人流油,陣亡的士兵往往兩三天後就開始發臭腐爛,隨後生出白蛆,爬得到處都是,由於美國軍醫晚上在陣地上到處打針,給士兵服葯片,戰場上才沒有發生瘟疫。
打仗就是這樣,要多殘酷就有多殘酷,士兵們天天泡在屍水裡打仗,在死人堆里打滾,那種日子,別提有多麼艱苦。幾個月下來,人都變了形狀,手臂、腳桿、身上的皮膚都被屍水咬成黑色,死人的臭氣好久都洗不幹凈……
在山腳的公路上,從臘孟開始,等著過江的擔架那才叫多,一個挨一個,排了幾公里長,有的重傷號,沒等過江就咽了氣,也有像我這樣的輕傷號。我們都是當地百姓組織的民夫隊抬過江去的。「聽說我們那個師(103師)打完仗以後整編,師長一看全師還剩下不到兩個連,帶頭放聲大哭」——摘自一個戰場老兵的回憶。
另一位倖存士兵這樣回憶道:「訓練了兩三個月,部隊就奉命上前線,一上前線,那種場面才叫驚心動魄。死人多得沒法埋,到處都是屍體,主要是我們的弟兄,也有日本人。只好聽憑日曬雨淋,炮彈轟炸,最後烏黑的屍水把山上的草都咬死了,幾年後我路過那裡,山上寸草不生。」
極其慘烈的松山攻堅戰陷入了一籌莫展的境地,全軍將士,包括美軍顧問團和蔣介石,都注視著李彌。注視著這位從排長干到將軍的中國軍人,能否把戰局扭轉。
英雄本色
李彌畢竟是真正的軍人,而真正的的軍人總是能夠找到戰場的規律。李彌打破常規把指揮所搬上了前沿陣地,帶領參謀人員和美軍顧問督戰數天,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他在作戰日記里寫道:「……攻打松山,乃餘一生最艱巨任務。敵之強,強其工事,堡壘、火力。若與敵爭奪一山一地得失,中敵計也。須摧毀其工事,肅清其堡壘,斬殺頑敵,余始克有濟。」
於是他調整戰術,命令部下從外圍著手,一個地堡一個地堡的摧毀,向山頭地堡群的中心逐步推進。這樣雖然看起來很慢,但扎實有效。為了配合李彌的戰術,美軍把一種當時來說最新式的武器——火焰噴射器教給中國軍隊使用,這樣,日軍的死亡之神降臨了!
中國士兵再不朝火網里沖鋒了,而是相互用火力掩護,從四面朝外圍的地堡匍匐前進,達到攻擊距離時,用手榴彈、炸葯包炸,大多數時候是用火焰噴射器把地堡里的日軍燒死。地堡里經常發出鬼哭狼嚎的聲音。也有一些日本兵身上帶著火跑出來射擊,但瞬間被掩護機槍掃倒。中國士兵感受到復仇的快意。於是火焰噴射器成了第8軍戰士的撒手鐧。
由於是從外圍進攻,背後沒有敵人的地堡,中國士兵的傷亡大減,而作戰效率大增。到7月下旬,第8軍士兵的陣地已經穩步推進到離主峰子高地不到500米的陰登山、大埡口、黃家水井一帶。最後的決戰快要來臨了。
松山主峰子高地的面積只有一、二十畝大小,但周圍有十幾個高低不同的小山丘相連,互為犄角之勢。若直接進攻大地堡,必遭小地堡火力的射殺。前些天兩個夜襲連的部份士兵的屍體至今仍在那裡,並且已經腐爛。
第8軍的士兵仍然是從四周向山頂蠶食。但離主峰子高地還有200米時,再也無法前進了。因為太陡峭了,坡度大約有60度。連射擊都要仰起頭,中國士兵在這里又犧牲了幾百人,因為上面的手榴彈經常像冰雹一樣砸下。
似乎又到了無計可施的地步。
這時,82師少將師長王伯勛給李彌出了個古老的主意,那就是挖地道——從松山下面挖通道到子高地,然後用炸葯把日軍送上天。李彌聽後和美軍顧問研究了一番覺得可行,決定實施。
地道施工是從8月4日開始的,由第8軍工兵營負責挖掘,美國顧問親自測量計算。為了掩護這個重大的行動,李彌命令炮火天天轟擊山頂,步兵每天佯攻迷惑日軍。
地道是先挖一個平行的直洞,通到子高地的正下方。工兵分成幾班不分晝夜地挖,每天美軍顧問按時來測量距離。十多天後,美軍顧問經過測量,確定已挖到子高地的正下方了,說聲「OK」。於是改變方向,成「Y」字形朝上挖。五天之後,美軍顧問又說:「OK」,可以挖炸葯室。於是工兵們就在「Y」型的兩個頂端各挖出一個炸葯室,左邊炸葯室放了3噸炸葯(120箱,每箱25公斤);右邊炸葯室放了4噸炸葯(160箱,每箱25公斤)。搬運炸葯的時間花了一天一夜。
1944年8月20日上午9點,陽光明媚,松山在視線里十分清晰,遠征軍司令衛立煌和一批美軍顧問以及宋希濂、何紹周都早早地過了怒江,來到隱蔽部觀看。所有的部隊都撤離危險區域,由工兵營長親自搖動起爆器。「我看見他的手有些抖」一個老兵這樣回憶道。工兵營長猛吸幾口煙,然後扔掉煙頭,狠狠搖動那架電話機改裝的起爆裝置。開始似乎沒有動靜,過了幾秒鍾,大地顫抖了一下,接著又抖動幾下,有點像地震,隱蔽部的木頭支架嘎吱嘎吱晃動起來。同時,我看見子高地有一股濃濃的煙柱竄了起來,越來越高,煙柱頭上也有一頂帽子,很象解放後電影上放的原子彈爆炸。煙柱足足有一兩百公尺高吧,停留在空中,久久不散。聲音傳過來時,卻不及想像的大,沒有飛機扔炸彈震耳,悶響,有點像遠方雲層里打雷。
中國士兵迅速地向山頂沖擊,沒等炸懵的日軍清醒過來,第8軍榮3團的士兵已經登上主峰。跟殘敵展開了激烈的近戰。
松山主峰炸出了兩個40來米寬、30來米深的大坑。中央主地堡炸飛了。沒有了蹤影。由於沒有主堡,沖上去的士兵第一次沒有被日軍趕下來,但戰斗還沒有結束,激烈的爭奪戰還在進行。戰至8月29日,日軍斷糧三天,竟然砍下剛剛陣亡的中國軍人的手臂和大腿,在地堡里血淋淋的進行燒烤。(這種毫無人性的充飢方式維持了近一個星期)
9月1日,蔣介石下了一道死命令,限第8軍在「九一八」國恥日前必須拿下松山,否則正副軍長均按軍法從事。於是李彌抓了頂鋼盔往頭上一扣,親自帶領特務營沖上松山主峰陣地,一連激戰數日,9月6日,他被人從主峰扶下來,據目擊者描述:……鬍子拉碴,眼眶充血,打雙赤腳,呢軍服成碎條狀,身上兩處負傷,人已經走形。
第二天,松山戰役結束。
那是下午4、5點鍾時分,山上的槍聲漸漸地稀疏。參謀長向他報告:副軍長,我們勝利了!李彌坐在指揮部外一塊石頭上一動也不動,像個木頭人,接著眼淚滾下臉頰……
壯哉!抗日將軍,穿越地獄般的硝煙——盡顯男兒英雄本色!
果然如軍事家們所料:斬開松山這道險關,立即打破怒江戰場的僵局。9月8日,潮水般的部隊和後勤輜重通過滇緬公路,開往龍陵。14日,騰沖告捷,怒江的中國軍隊左右兩翼連成一片,向龍陵合擊;而日軍迅速潰敗,向緬甸境內撤退。
松山血戰歷時120天,官兵陣亡8000餘人,日本守軍除一人化裝突圍全部戰死,無一人被俘或投降,雙方陣亡人數之比接近6:1。另外,中國軍人傷者逾萬。
松山,宛如一座高聳的抗戰紀念碑,永遠屹立於怒江之畔,它險峻的身軀向世人昭示:犯華夏者,雖悍必誅!

『肆』 適合情侶窮游的地方都有哪些

適合情侶窮游的地方都有雲南、重慶、秦皇島、鄭州普蘭斯薰衣草庄園、唐古拉雪山。

1、雲南

雲南,簡稱雲(滇),省會昆明,位於中國西南的邊陲,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彩雲之南」。雲南 風景優美,民宿比較多,住的方面比較便宜。

2、重慶

重慶,簡稱巴和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橋都,霧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世界溫泉之都。重慶比較熱鬧刺激,小吃很多,經濟實惠,而且很多景點都不需要門票。

5、唐古拉雪山

唐古拉山脈,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東北部與青海省邊境處(青藏高原),東段為西藏與青海的界山,東南部延伸接橫斷山脈的雲嶺和怒山。「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又稱「當拉山」,在蒙語中意為「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是青藏高原中部的一條近東西走向的山脈。

『伍』 有沒有對果敢特別了解的

因為利益緬甸是一個聯邦制度,地方政府根本不聽中央政府的。再者是有一些國家在後面倒檔

『陸』 《鄉土中國》的大概內容

《故鄉》是李箕永的作品,李箕永,生於1895年,卒於1984年,是朝鮮現代文學和無產階級文學的優秀代表、傑出的創始人之一。《故鄉》,反映了「卡普」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也是朝鮮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在朝鮮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地主安承學是《故鄉》中反動勢力的代表。他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也是地主閔判書的凶惡管家和爪牙。他靠高利貸和收租而成為村裡的暴發戶。他剛剛來到元德村時,本是一個毫無所有、一貧如洗的流浪漢。由於狡猾詭詐,善於鑽營,在郡里弄到了一個雇員的差事。

接著,這個人人唾罵的壞蛋又得到了地主閔判書的垂青和信任,讓他成為地主的代理人。他到處催租逼債,為非作歹,人面獸心。他認賊作父,同日本警察勾搭起來,又是一個奴顏婢膝甘當洋奴的民族敗類。

《故鄉》的藝術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

首先,他塑造了符合於時代要求的新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金喜俊,這是具有開創意義的。金喜俊是作家早期創作同類革命知識分子的繼續和發展。作家曾說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給『卡普』作家們提出了創作與運動的新形勢相適應的主人公的光榮任務。《故鄉》就是這一課題的回答。」應該說,這一光榮任務,首先由李箕永勝利地完成了。

其次,《故鄉》中生動地展示了朝鮮農村的民俗風貌。如:農樂隊的歌舞、婚禮的歡慶和生日的祝賀以及其他民間習俗的描繪,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色。

再次,善於利用景物描寫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借景抒情,把人物精神面貌和感情活動,通過自然景物生動而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如:抗租斗爭勝利的一章中的黎明的描寫:

……灰黑色的雲彩已經開始在天空的一角漸漸地散去,它彷彿向人們預告:光明就要來臨……」這種景物描寫是寓意深刻的,使人們清楚地意識到:斗爭的勝利就在眼前。

『柒』 傣族的舞蹈介紹

傣族舞舞蹈分類
傣族是一個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並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類。
1.自娛性的節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鑔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鑔的人也參加舞蹈,並且帶領眾人圍圈而舞。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揮,只求熱烈歡快。現已發展了很多統一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並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節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抬大鋩跳的「嘎鋩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軟舞)等等。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傣族一般統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鋩、鑔伴奏,也可鼓、鑔對舞。
長象腳鼓的鼓身長為一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於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並有一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邊擊邊獨舞,在展現擊鼓技藝的同時,以長鼓尾的大幅度地轉動擺動形成優美的舞姿。
中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一米多,這種舞蹈流行整個傣族地區,尤以德宏地區的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和保山、臨滄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腳鼓舞在鎔宏傣語稱為「嘎光」,也有稱為「嘎光武傑」或「嘎光黑拉」的。跳時一般是背鼓順圓圈而舞,可二人對舞,也可與擊鑔者對舞。在德宏芒市,過去有賽鼓的活動,以擊鼓聲的長短、音色的優劣、鼓尾甩動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為評比標准,勝者在鼓上掛銀牌。
小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六十厘米左右,流行於景洪、勐海、勐臘等縣,西雙版納傣語為「凡光托」。因鼓小輕便,可靈活舞動,因此這種舞蹈以競技為主,一般是雙人對舞,四人或集體也可。舞時有擊鼓追斗、退讓躲避、踢腿斗腳等動作,以能把對方頭上的「包頭」摘下為勝。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於德宏地區的芒市、盈江、瑞麗等縣。「喊半光」為德宏傣語,「喊」意為「唱」或是「歌」,「半」意為「跟著我」或「圍繞著」,「光」即「鼓」;直譯為「跟鼓唱的歌」。跳時人數不限,動作隨意。
耶拉暉是流行於西雙版納地區的自娛性歌舞,過去只在潑水節時由男性跳,現已成為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的集體歌舞形式。這種歌舞動作簡單,舞時可自由發揮;但曲調固定,只要有人即興填詞並帶頭唱,眾人即可合唱。由於在唱句的尾聲時齊呼「耶拉輝,水一,水一。」所以這種歌舞就叫做「耶拉暉」了。
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區、西雙版納地區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孔雀舞,在德宏傣語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時,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腳鼓、鑔等樂器伴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劇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樣,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藝特長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獨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麗縣的藝人,他們以模擬孔雀走路、飛跑、吃水、抖翅、飛翔、開屏等動作,形成豐富的舞步;瑞麗縣半職業藝人較多,如瑞板、賀費、毛相、約相、旺拉等人,他們在表演上各有創新,以各自的流派風格而聞名全省。雙人孔雀舞也稱「凡南諾」,最具代表性的雙人孔雀舞流傳在景洪縣。「南」意為「高貴的女性」,「諾」意為「雀」或「鳥」;「凡南諾」可譯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現雌雄兩只孔雀的飛翔、相對而舞的情景。潞西縣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與魔鬼」的三人舞,後演變為獨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華麗,開合自如,吸引著廣大觀眾。景谷縣的孔雀舞屬歌舞劇表演,邊舞邊唱,舞蹈步伐較簡單,以走步和碎步為主,表演的是佛經故事「召賀罕打孔雀」。
3.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雜居區流傳著幾個。
元陽縣的傣族村寨流傳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動時,以鼓為伴奏,師娘在祭台上邊唱邊舞,群眾在台下自由舞動,動作較簡單。
石屏縣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龍舞」),是在祭龍樹的活動中進行。舞時男巫手持帶環的鐵圈,女巫手持著羊皮單面鼓,由他們帶頭起舞,村民們合著節奏參與舞蹈。時而全體圍成圈,時而二人對跳,沒有固定形式和隊形,舞者隨心所欲地變換位置,只求情緒高昂,莊重熱烈。舞蹈動作簡單,步幅小,雙膝隨步伐做小幅度的韌性顫動,雙手上繞半圓,在左右腰側打鼓與搖環。
新平縣還有送葬時跳的「獅子舞」,跳時用嗩吶和鑼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圍棺而舞、棺前開路等。該舞的表演風格和音樂與漢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漢、彝族舞蹈音樂的明顯痕跡。
有些祭祀舞蹈如過去曾流傳於德宏地區的「跳柳神」和曾流行於江城縣的「貝馬舞」,現已無人再跳。明代《百夷傳》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婦人祝於屍前,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於喪家,聚少年數百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屍;婦人群聚,擊碓桿為戲,數日後而葬。」祭祀舞蹈場面,現也只在新平縣的傣族居住區還可見到:在吊喪的第二天,必須請吹鼓班子為死者跳舞(即跳獅子舞);婦女結伙與男人打鬧。說明明朝時存在的喪葬活動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過簡化了。
傣族另有一類武術性舞蹈,產生的年代也很久遠。傣族經歷過封建領主制社會。傣族成年男性,平時是農奴,戰時是士兵,必須學會一些舞弄刀、槍、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備用於防身和參加戰爭。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繼承了這個傳統,以此表現自己的勇敢與機敏。但如今他們習練的刀槍棍拳,已融進了向其他民族學習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緬拳、泰國拳等不同風格流派,表演時還用鼓等進行伴奏,發展成為舞蹈化的武術了。
傣族人自己解釋,「傣」有兩種含義:一是英雄勤勞的意思;一是酷愛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稱為「魯傣魯喃」的,意為「傣家的兒子,水的兒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們濱水而居,愛水、祈水,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話里,造物主英叭原來就是天空中的水氣;而人則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誕生於水塘。在有關「潑水節」的各種傳說中,盡管人物不同,但他們用水來制服火,用水來洗凈血污,用水來祈福等內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勞勇敢,溫柔善良,這是大家公認的;「水一樣的民族」是對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們禮貌溫和,外柔內剛,智慧聰明又幽默談諧的性格像水一樣,有時似涓涓的細流,溫柔而細膩;有時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這種豐富多採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動作雖大多阿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既有瀟灑輕盈的「篾帽舞」,也有靈活、驕健、敏捷,且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時而節奏緩慢單一,動作舒展,感情內在含蓄,時而節奏快速多變,動作靈活跳躍,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身體「三道彎」 的造型特點,以及剛柔相濟、動靜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風格,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捌』 五一小長假想去雲南旅遊,去哪些地方最好呢

2018年,我和德宏會有怎樣的際遇呢?上一次來雲南德宏,大叔跑了一場馬拉松,不到兩個月意想不到的再次踏上這里,像是回家一樣親切,橫穿兩千多公里來到祖國西南大陸邊陲,來參加一個空前隆重庄嚴的節日:景頗族目瑙縱歌節,充滿人文關懷的「一帶一路國際微紀錄片德宏影展」。這次油膩大叔搖身一變,華麗轉身成為景頗漢子。

遨遊旅行家-菜尾蝗

『玖』 雲南旅遊攻略

你好:
可以參考下
昆明:
沒什麼好玩的地方,紅嘴鷗很難看到,要過年那段時間才看的到,過完年就飛走了。城市過來的,就不喜歡昆明了。

石林:
還是值的看看的,不過自助游不劃算,門票是140,交通費來回30共170元,跟團參加1日游的話,只要120還包中餐,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安排購物,最好的方法是跟團到了石林後,自個散團,自已花銀子回去。在昆明住宿是比較貴,標間一般都在1--3百,省錢的方法:去之前在網上預訂,可以打到2-7折,還有一種的省錢的方法,就是街上很多發卡片的人,(就那種機票價格小卡片)他們一般是旅行社的,找他們也可以打到很低的折,不過他們肯定是掙點的,一般要掙個幾折吧,否則誰干。

大理

交通:去大理的班車很多,價格在150左右,火車90元左右,但比較慢,要8個小時左右,各個時間段都有
住宿:在大理一般都住古城,否則就沒意思,從火車站,坐4路公交車1.5元到古城,

玩: 說實在的,大理沒什麼好玩的,就算是下次有機會,我絕不會再去的,在大理一般都是去蒼山,洱海,蝴蝶泉,崇仁寺三塔,去蒼山坐索道現在都很貴,有索道三處,我坐的是天龍寺索道,往返60,洱海沒去,票很貴,好象是120,風景一點都不好,蝴蝶泉的蝴蝶會早沒了,現在大量的使用農葯,全死光了,自個養了些蝴蝶在裡面,豆渣味都沒有。名存實亡。三塔公園:門票121,現在倒影公園和三塔公園全連在一起,以前到倒影公園拍三塔倒影只要4元,現在不行了,得花上21,黑啊最省錢的方法就是跟隨團,從200—260都有,把上面的景點都包括了。

(友情提示:到大理有很多拉客的,說40包車,帶你玩一天,看上去很劃算,秘密在這里,他會帶你去很多你根本沒打算去的地方,而且是不知不覺的那種,我就上了這個當,我只打算去蒼山,洱海的,結果一上車,他直接把我帶到嚴家大院,門票50,但跟著他就不要這么多了,在裡面除了喝茶,還是喝茶。)

麗江:大理—麗江,班車很多,最早的是7:00,票價45(中巴),豪華型大巴要貴很多,在麗江客運站打的7元可到古城口。

住宿:在麗江一般都住客棧,四方街一帶的都很貴,而且特吵,根本無法入睡的,住古城或者束河古鎮客棧了,價格一般100左右,

玩:在麗江不建議跟隨團,這樣你可以好好的享受一下麗江溫情的陽光,如果你是色友的話,你可以盡情的按著快門,拍古城的最好的時間是晚上和清晨。

麗江周圍的景點非常多下面一一列舉:
1:拉市海:離麗江只有10來公里,這是個高原濕地,沒有門票,但他絕不會讓你進去,你非要騎馬才讓進,要280元,一般可以說到180
2:黑龍潭公園:如果有80元古城維護費就是免費的。

3:玉龍雪山:門票80,也需要古城維護費80(古城維護費只需買一次),大索道費172。如果去梅里雪山的話,這里根本沒有必要去的,我就沒去。以上景點都可以坐公交車費用好象15元吧,記不清楚了。
瀘沽湖:
交通
在客運站有去瀘沽湖的車,但只能到落水,票價60元。去里格還要包車。時間7小時左右,這里不作建議。
瀘沽湖門票80
瀘沽湖住宿:有兩個村落,一個是落水村,一個是里格村,千萬別住落水村,理由有2點,風景一般,很有現代化的味道,而且太商業化,自助游的話都會選擇里格村的,這里風景很好,而且剛剛開發,里格春天客棧還是不錯的。
你最好這里多住幾天,徒步一下瀘沽湖,這里真的太美了,我還想去。
攝影:汽車過了買門票的地方,不遠處有個觀景台,這里差不多可以看到整個瀘沽湖了,很美,另外在里格村上面的公路上也有一個觀景台,從這里看瀘沽湖也很漂亮,別人說瀘沽湖最美的時間是日出和日落,但我沒有找到拍日出的最佳角度。當地人都會建議早上坐船到駝駱島上去拍日出,不要信他們角度一點都不好,我在上面一張都沒拍。你想拍全景的話,可以坐索道,但要160兩銀子,俺沒坐。

『拾』 傣族的資料

傣族
概 況
舞 蹈
服 飾 節 日
傣 族 dai zu D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傣族概況
傣族現有人口102.5萬。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縣。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綳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4種。4種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傣族多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過去自稱為「傣那」「傣雅」「傣綳」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內容出自《中華各民族》一書)【返回】

傣族舞蹈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這是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 ,流傳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富饒美麗的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過去每當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每逢佳節,傣族人民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孔雀習性的舞蹈。如根據神話故事《魔鬼與孔雀》而編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舞蹈表現了魔鬼欲霸佔孔雀為妻,人面鳥身的孔雀,奮力抖動自己美麗的羽毛,那絢麗、燦爛的光芒使魔鬼兄弟雙目失明,孔雀取得了勝利。�
關於孔雀舞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領袖召麻粟帶領四千人去尋找幸福,到了「來少勐」後,聽到了水果掉進水中的聲音和魚吃水的聲音,看到孔雀隨著這動聽的聲音跳起優美的舞蹈,他們回來後,就模仿這些聲音和孔雀的動作。以鼓、鑔來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緬寺壁畫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鳥身的孔雀形象,這與頭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著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詔野史》中也有關於孔雀舞的記載:「婚取長幼跳蹈,吹蘆笙為孔雀舞……」,可見孔雀舞的歷史源遠流長。�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當舞者跳到高興時,眾人就喝采「吾——吾」,「水 ——水」,氣氛十分熱烈。孔雀舞有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為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 、安然漫步、尋水、飲水、戲水、洗澡、抖翅、曬翅、展翅與萬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飛翔……等。孔雀舞的動作異常豐富,最常見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 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眼式」(食指與拇指稍靠攏,其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等。步伐有踮步 、「起伏步」(動力腿由腳跟帶動向臀部踢起後全腳掌落地,主力腿隨之屈、伸)等。從舞蹈風格上可歸納如下三類:第一為雄孔雀舞。民間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剛韌。舞姿有明顯的「三道彎」特點。第二為雌孔雀舞。在民間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韌緩慢,舞姿優美動作細膩,並常有拱胸和肩的轉動,體現其含蓄、嫵媚的形態,鼓點輕盈緩慢。第三為小孔雀舞。常採用快速的小顫和保持半蹲狀態的矮步,小腿靈活輕巧,常用連續的小聳肩,鼓點快速而輕巧。
傣族的鼓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單面鼓,傣語稱「光臘楞」。另一種是雙面鼓,傣語稱「光雙臘」。因為單面鼓的形狀象大象的腿,因而起名為「象腳鼓」。�
1.象腳鼓舞:傣語叫「戛光」或「煩光」(傣語稱鼓為「光」,跳舞為「戛」)。「戛光」是傣族地區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每當栽秧後和豐收時節,就跳起象腳鼓舞以示歡慶。象腳鼓不僅是一種民間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樂器。傣族人民娛樂時,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腳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聲有色、酣暢盡興。
� 關於象腳鼓及其舞蹈的民間傳說很多,據傳:古時有一對夫妻,勞動後在水潭邊小憩,突然風把熟透了的芒果從樹上吹落水中,發出「嘣——嘣」的響聲,這聲音給他們帶來了歡樂。他們回家後,便依照大象的腳將樹鏤空,蒙上牛皮製成鼓。在趕擺時,他們背著鼓去跳舞,不久象腳鼓舞就傳開了。又說:在很早以前,有兩個馴養大象的小夥子依照大象的腳做成了象腳鼓。在明代《百夷傳》中也有:「大小長皮鼓以手拊之」的記載。
表演時,舞者以左肩背象腳鼓,鼓面對前,鼓尾向下,以右手擊鼓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時也用肘、膝、足跟、腳趾等敲打。象腳鼓舞矯健、粗獷。雙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動作配合緊密,用手敲鼓時,膝部就彎曲。而抬手時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豐富,有「前點步半蹲」、「後點步半蹲」、「踏步全蹲」、「 八字步半蹲」,還有以一腿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腳等姿態的動作,以及吸腿跳 、踢腿跳、彈腿跳、跨腿跳等。象腳鼓有長、中、小三種鼓形,根據鼓的形狀有三種不同的跳法。�
第一種,長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耿馬的孟定、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和孟連一帶。鼓身長二米左右,由於鼓身比較沉重,多為舞蹈伴奏用。舞時步伐緩慢、穩重,膝部起伏有力。鼓點最為豐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語,能表達傣族人民喜、怒、哀、樂的心情。�
第二種,中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潞西縣、盈江縣、耿馬縣、景谷縣、勐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鼓身長約1.5米較輕便。其主要特點是舞時要將鼓尾擺起來、甩起來。由於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擺動起來十分好看。擺鼓就是讓鼓尾左右晃動,甩鼓就是將鼓首向下壓,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腳鼓舞不只是在節日跳,每年還有專門的賽鼓日子,以鼓音長短、音色好壞和鼓尾擺動大小為取勝標准。�
第三種,小象腳鼓舞。僅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鼓身長不到一米,動作豐富,經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動作幅度較大,有吸腿跳、彈腿跳、撩腿等步伐。�
2.戛伴光:「戛伴光」就是大家圍著鼓轉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人民中最普及最盛行的集體舞,它不限地點時間,幾十人幾百人均可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起舞,節日時通宵達旦歡舞不息。舞蹈朴實熱情,特點突出,婦女膝部的顫動較均勻,多順手順腳的舞動。一般以「蹉步」、 「起伏步」、「點步」、「弓箭步」等步伐為主。手的動作較簡單,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繞腕或從腋下向上掏手。大嫂們與老年人在里圈起舞,老人的動作緩慢,膝部起伏明顯,常以大幅度的前俯後仰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他們的動作任意自由發揮,而在圈外的年輕人,則要求動作統一整齊。戛伴光的鼓點非常豐富。�
3.雙面鼓舞:傣語叫「光邦」、「光兩」、「光雙臘」、「光宏」、「光勐央」等。流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盈江縣、瑞麗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區和耿馬縣、滄源縣的勐懂地區。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種鼓舞。此種鼓一頭大、一頭小,兩面均蒙有皮。小雙面鼓長一尺半左右,可橫掛在身上,舞時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擊鼓,動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彎造型較突出。大雙面鼓身筐米,直徑六十七公分。需要倆人用竹桿扛起來,舞者雙手掄槌,做雲手轉身,吸腿、跪蹲等動作打鼓。有的鼓則放在地上打,鼓聲鏗鏘有力。眾人圍成圈,手持鮮花或手巾載歌載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魚舞——傣語叫「戛巴」。主要流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縣,解放後才逐漸流傳到其它地區。據說在傣族發現了魚並學會捕魚的時候起,就跳起模仿魚兒的舞蹈。魚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舞者身上套魚形道具起舞。魚舞比其它傣族民間舞更為柔和、細膩,靈巧而活潑。主要表現在起伏、柔和的屈膝半腳掌碎步動作上,小跳敏捷活潑,表現魚兒在風平浪靜的水中漫遊時,常採用全腳或半腳掌屈膝碎步行走,沒有起伏,雙手和上身只向左右擺動。在表現魚兒戲水或與急流搏鬥時,常採用小跳、小蹦子、小翻身等跳躍性動作,形象生動逼真。魚舞多採用魚形手式(一手以手心蓋於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或以雙手向外劃圓和雙臂在後擺動為典型動作。魚舞的鼓點比較緩慢、輕盈,豐富的鼓語不亞於孔雀舞。
大鵬鳥舞——傣語叫「戛倫」。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節日里跳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主要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相傳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傣族地區不下雨,大地一片枯焦,大鵬鳥置抱蛋的妻子於不顧,和雨神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數日後,大鵬擊敗了雨神害使其降了雨,但大鵬鳥的妻兒早已餓死。傣族人民為了表達對大鵬的敬意,遂產生了大鵬鳥舞,流傳至今。大鵬鳥舞矯健、粗獷,動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現大鵬鳥與雨神搏鬥的動作和不畏強暴的氣質。動作變換快速有力,造型時間較長「三道彎」舞姿稜角突出。如:出場動作一般是大跳接一個大的舞姿造型,表現大鵬鳥從空中迅猛疾下的氣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張開成扇形)和掌式手型,這些手式加強了動作的力度。大鵬鳥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過去舞蹈時帶大鵬鳥型道具和面具,現多已棄之不用,使舞蹈動作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鼓點異常豐富,鼓聲深厚有力。
鷺鷥舞——傣語叫「戛央」、「戛洛央」。是青年人在喜慶佳節時跳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潞西縣一帶。過去,舞者要身著雪白的衣裳,雙肩披上兩條鮮紅的綢帶起舞,現在已不多見。在傣家村寨附近的竹林里或水田中,常見到雪白的鷺鷥鳥。關於鷺鷥舞的來源民間傳說不一,有一種講:古時有一個很窮的小夥子,每天勞動不止。鷺鷥非常喜愛他,為他跳起優雅的舞蹈,以後小夥子就與鷺鷥親切地對舞起來。後來,人們把這一舞蹈編成了青年人的對舞。又說:一種叫「央」的民族曾到過德宏一帶,此種舞是表現他們在田間勞動的過程。鷺鷥舞一般以對舞為主,動作相對,隊形多是兩橫排分左右出場,相遇後變成兩豎排、四排、兩個圈等。常由一人指揮變換各種動作和圖形。鷺鷥舞的動作簡單、優雅。舞步的節奏處理與其它傣族民間舞不同,弱拍時雙膝快速彎曲,動力腿敏捷地抬起,重拍時雙膝韌性伸直,動力腿同時輕盈地全腳掌落地,形象地模仿了鷺鷥行走的動作。有雙手在胸前拍掌及拱胸等特殊動作。鼓點輕盈簡單。
花環舞——傣語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如今只在盛大的節日時才跳,已變成一種有組織的舞蹈表演。從很早的年代起,每當潑水節和其它宗教節日來臨時,小夥子和姑娘們就成群結隊到深山密林和江邊採集最鮮艷最美麗的花,然後打著象腳鼓載歌載舞把鮮花送到緬寺搭成花亭……,這一古老的習俗至今流傳在傣家村寨。關於花環舞的來源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窮苦的青年,去壩子趕擺時,覺得自己的衣服破爛不堪,就摘來許多花紮成花環套在身上,下山後隨著歡樂的象腳鼓聲跳起了舞 ……,一個姑娘愛上了他,隨著他的舞唱起了歌,花環舞由此產生。花環是在長二米左右的竹篦上紮上鮮艷的花朵做成,舞時雙手握住花環的兩端,在移動步伐的同時,著重於花環的變化。並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花環舞跳到極樂時,由一人指揮,舞者一起由慢板轉入快板,有踮步、「頓錯步小跳」等動作。
煩整——傣語稱刀舞和棍、拳、棒這類舞為「煩整」、「戛整」、「令整」。是男性的舞蹈。流傳於廣大的傣族地區,與漢族的武術類似。風景秀麗的傣鄉,傣族男子都佩戴著一把精製的利刀,標志著他們的勇敢威武,同時刀也是生產勞動的有利工具。刀舞傣語叫「戛拉」或「煩拉」。動作有力、剛健,多採用「大八字跺步」、「彈腿」、「踢腿蹭跳」和「深蹲滑行」等步伐,這些動作在傣族民間舞中很少出現。刀舞有單刀、雙刀、短刀和長刀(類似劍)等種類及本地、內地、緬甸等不同的流派,各種流派有自己嚴格的表演程式和動作。可由一人至十幾人表演,舞時無伴奏,或以象腳鼓伴奏。棍、棒、拳術與刀舞基本相似。
戛朵——亦稱「煩朵」,是一種道具舞。此舞過去在盛大的宗教節日才跳,至今僅流行於耿馬縣孟定和孟連縣一帶。「朵」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據說有獅子頭、狗嘴、鹿角、長頸、細毛。漢語把此舞稱為「馬鹿舞」。戛朵至今仍帶道具跳,道具身長一丈,頸長八尺,用竹篦編成四十五公分的圓圈,外面用布包起來,剪碎的白紙粘在上面做為羽毛。一般由倆人合作扮一隻馬鹿,前面的舞者飾馬鹿頭和前半身,用棍支撐頸部做劃字動作,後面的舞者掌握尾部,向兩邊做敏捷的小跳及跌撲、騰轉等動作。舞步、鼓點均與孔雀舞相似。
1.依拉賀舞,也稱「煩依賀」。流行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帶。在傣歷新年「潑水節」和 「開門節」或喜慶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歡跳此舞,因每段唱詞後面都有「依拉賀」做襯詞而得名。依拉賀舞的特點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語稱「戛吆」。流行於耿馬縣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據說蝴蝶舞是為了賽舞時別開生面而創作的。表演時舞者將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飛舞的形態,其動作和鼓點都與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處。�
3.斗笠舞,流行於金平縣一帶。那裡炎熱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都離不開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動作有「扛帽」、「體前滾帽」、「滾肩帽」、「擺帽」等,舞時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彎造型,但不明顯。�
4.臘條舞,傣語稱「戛甸」。是一種表演性的儀式舞蹈,主要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後屈腿等步伐,雙手托住點燃的臘條,做掏手、向外劃圓等動作。�
5.雞舞,傣語稱「戛該」。是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的兒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雞覓食、相鬥等動作,以跳的時間長、速度快為勝。沒有樂器伴奏,一般由孩子們數數而舞。�
6.十二馬舞,傣語稱「馬西雙」,是由十二個人表演的歌舞,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潞西縣等地。表演者腰間套系馬形狀的道具,一手拉韁繩,一手拿扇,以半腳掌碎顫跑步為主,變化各種隊形。一般演唱十二個月的勞動,有時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節。�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過去只在宗教節日或土司結婚、繼位時才跳,主要流行於滄源縣勐懂地區。以唱為主,內容有唱結婚、愛情及十二個月的生產勞動等。舞時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動作與戛伴光舞相似。�
此外在金平縣還流傳有表現勞動生活的「劃船舞」、「摘花舞」、「撈魚舞」、「走路舞」 等。流傳在金平縣的扇子舞據說是一種打鬼時跳的儀式舞蹈。流傳在耿馬縣孟定地區的「大象舞」傣語稱「戛張」。由倆人套系大象形狀的道具,模仿大象走步、敬禮等動作,由一人持紅手帕引象而舞。流行於西雙版納的「婦女舞」,輕盈柔和。流行於瑞麗縣的「戛洛響」,是一種模仿小鳥跳的舞,與小孔雀舞相同。

閱讀全文

與芒市微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fter3免費完整下載 瀏覽:946
監獄暴力犯罪電影 瀏覽:568
韓國電影愛情片打電話邂逅 瀏覽:817
北京送快遞小哥電影 瀏覽:640
金希貞的全部韓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85
以前有部電影裡面有個女鬼 瀏覽:548
木星上行國語版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21
《飛奪瀘定橋》電影 瀏覽:478
1905下載的視頻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72
美片 瀏覽:150
外國一個電影騎著發火的摩托 瀏覽:1000
晚上我經常和我的父母一塊看電視英語 瀏覽:631
韓國阿強和阿珍是什麼電影 瀏覽:312
看電影九排 瀏覽:308
天主教宗教題材電影 瀏覽:417
二戰電影虎虎虎國語版 瀏覽:332
戰斗機 電影 瀏覽:937
成龍教外國小孩功夫電影叫什麼 瀏覽:672
看電影怎麼英文怎麼翻譯軟體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