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郯城銀都電影院6月的電影有哪些
6月3 x戰警天啟,6月8魔獸世界大電影,6月24獨立日2,驚天魔盜團2,7月2忍者神龜2。6月中旬有海底總動員2
⑵ 郯城農村房產證辦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
1、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
2、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3、鄉鎮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農村村民住宅等鄉(鎮)村建設,應當按照村莊和集鎮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建設用地,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並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六十條、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4、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該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機關批准。在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用范圍內,具體建設項目用地可以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
5、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
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
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⑶ 郯城方言有沒有一種「」的動物,像鴨子和鵝一樣,可以家養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6
⑷ 山東省郯城縣廟山鎮農村合作信用銀行的行號是多少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廟山支行 402473300419
===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城區支行 402473300355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重坊支行 402473300111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褚墩支行 402473300031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高峰頭支行 402473300040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黃山支行 402473300082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李庄支行 402473300058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馬頭支行 402473300074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廟山支行 402473300419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郯城支行 402473300023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新村支行 402473300066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楊集支行 402473300187
山東郯城農村商業銀行營業部 402473300015
⑸ 郯城風俗民情
郯城縣
開放分類: 地理、旅遊、山東、行政區劃
目錄• 基本概況
• 自然地理
• 經濟概況
• 行政區劃
• 歷史沿革
• 農業發展
• 工業發展
• 交通運輸
• 風景名勝
• 歷史事件
• 歷史人物
• 風景名勝
• 歷史事件
• 歷史人物
基本概況
境南北長約65公里,東西寬32公里,總面積1312平方公里。郯城歷史悠久。早在商代,少昊氏後裔即於此建立炎國,至春秋時期演化為郯國。「孔子師郯子」典故就發生於此。秦置郯縣、郯郡,漢改郯郡為東海郡,歷為郡、縣治所。隋唐幾經廢置,元時始稱郯城縣,其後為較為穩定之縣級政區。至2001年6月,全縣轄11鎮6鄉,871個行政村,96.92萬人。全縣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滿、苗、彝、壯、朝鮮、蒙古、哈尼族等14個,約占總人口的0.5%。
縣內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2C 。境內馬陵山綿延東境,沂、沐河貫穿南北,形成大面積的沖積平原,素有「魯南糧倉」之稱。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鐵、金剛石、重晶石、花崗石等儲量較大。地下水資源豐富,馬陵山清泉寺礦泉水可與青島嶗山礦泉水媲美。
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小麥、玉米、水稻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瘦肉豬生產基地縣。銀杏、板栗、琅琊草三寶蜚聲中外,蔥蒜姜椒四大辣聞名遐爾。郯城縣為全國著名的四大銀杏產區之一,有「天下銀杏第一縣」的美譽。縣內定植銀杏700萬株,其中百年以上大樹2.8萬株,年產銀杏200萬公斤,銀杏生產已成為全縣經濟的支柱產業。工業已形成了包括化工、造紙、機械、煤炭、建材、紡織、食品、印刷等行業的生產體系。
郯城地處魯蘇交界,205. 310國道和微(山)東(海)公路縱橫交錯穿越境內,京滬高速公路貫穿南北,南臨隴海鐵路,北靠充石鐵路,離歐亞大陸橋頭堡連雲港、日照港僅百餘公里。
郯城縣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馬陵古道神秘壯觀。龐涓溝、恨谷崖、箭眼石、老虎崖、由吾仙境、孔子登臨處、一線南北;孝婦冢、於公墓、郯國故城、郯子廟、傾蓋亭等古跡星羅棋布。位於新村鄉銀杏古梅園內的「老神樹」,是華夏銀杏第一雄樹,雖歷經2000餘年,仍樹葉繁茂,嫁果累累。
自然地理
郯城縣位於山東省最南端,地理坐標東經118°05′—118°31′,北緯34°22′—34°56′。境南北長約65公里,東西寬32公里,總面積1312.6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0.84%,其中平原面積1123.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86%;山丘面積183.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4%。全縣水面有130.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0%。
郯城縣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南部,臨郯蒼平原腹心地帶,系沂蒙山區沖積平原。地形由東北向西南緩緩低下。東部馬陵山綿延南北,中西部平原沂沭河縱貫南北。境內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約38米,自然比降為0.03%。
郯城縣屬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運河水系。其中沂河水系546.54平方公里,沭河水系612.28平方公里,中運河水系147.76平方公里。過境河流有沂、沭、武河、分沂入沭水道等, 全長131公里,流域面積281.81平方公里。全縣平均水資源總量5.4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9億立方米,地下水3.02億立方米,重復利用1.62億立方米。
馬陵山為沂蒙山余脈,南北走向,海拔在80至180米之間。
一、土地資源
郯城縣耕地總面積為125.24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3.6%;未利用土地面積5.8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7%,主要是山丘荒草地、平窪荒草地、裸岩、石礫地、田坎等。 在未利用土地中,可開發的約有0.74萬畝,主要是山丘荒草地。全縣共有林地面積28.4萬畝,其中用材林2.5萬畝,防護林3萬畝,經濟林20.4萬畝。全縣共有銀杏750餘萬株, 其中結果樹25萬株, 百年生以上大樹2.8萬株。全縣已林網化面積93萬畝,林網化程度97%,林木覆蓋率19. 9%。
二、礦產資源
縣內已知的礦藏資源有煤、鐵、金剛石、重晶石、石灰石、礦泉水、建築黃沙、建築石材等八種。金剛石儲藏地塊面積4. 47平方公里, 現有儲量10萬克拉,「金雞鑽石」、「陳埠二號」分別重281.25和124.27克拉,均出自本縣。 煤地質儲量1億多噸,工業儲量5063萬噸。鐵現有儲量164.88萬噸。 石灰石總儲量3億噸。河砂總儲量3.2億噸。礦泉水含有鍶、鋰、鋅、鈾、硒等微量元素,屬低礦化度重碳酸鈣型優質天然飲用礦泉水,儲量豐富。
三、水利資源
郯城縣屬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運河水系。其中沂河水系546.54平方公里,沭河水系612.28平方公里,中運河水系147.76平方公里。過境河流有沂、沭、武河、分沂入沭水道等, 全長131公里,流域面積281.81平方公里。全縣平均水資源總量5.4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9億立方米,地下水3.02億立方米,重復利用1.62億立方米。
四、旅遊資源
郯城山川毓秀,旅遊資源豐富。
①馬陵山位於縣城東十里,南北綿延約數百里,為舉世聞名的齊魏孫龐馬陵之戰古戰場,遺跡猶存,景點眾多。
②紅石崖風景區,位於郯城西南四十五華里沂河岸邊。崖下河水滔滔,崖壁陡峭,其土色殷,堅硬如石;崖上樹木參天,陰翳蔽日。其中有一棵雄銀杏樹,高37.5米,胸圍7.1米,為西漢永光年間所植。已在此修建了「銀杏古梅園」,佔地百畝。
③郯國故城在今縣城城北,為元代所建,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縣城周圍還有東海孝婦冢、於公墓、史大奈墓、廟山漢墓群等景點。
經濟概況
郯城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小麥、玉米、水稻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瘦肉豬生產基地縣。銀杏、板栗、琅琊草三寶蜚聲中外,蔥蒜姜椒四大辣聞名遐爾。郯城縣為全國著名的四大銀杏產區之一,有「天下銀杏第一縣」的美譽。縣內定植銀杏700萬株,其中百年以上大樹2.8萬株,年產銀杏200萬公斤,銀杏生產已成為全縣經濟的支柱產業。工業已形成了包括化工、造紙、機械、煤炭、建材、紡織、食品、印刷等行業的生產體系。
行政區劃
Tancheng Xian
區號:0539
身份證前六位:371322
郵政編碼:276100
政府所在地:郯城鎮
郯城縣南部臨近隴海鐵路,為江蘇省邳州、新沂、東海三縣市所環繞,北部與臨沂市河東、羅庄和臨沭、蒼山四區縣接壤。205國道、京滬高速公路縱貫南北, 310國道橫穿東西。自縣城始,按徑距計算,東至東海縣界古寨村7公里,又32公里至東海縣城;東南至東海縣界蘆窩村16公里,又30公里至東海縣城。南至新沂市界謝庄村21公里,又5公里至新沂市區。西南至邳州市界新莊村23公里,又25公里至邳州市區。西至蒼山縣界紅圈村20公里,又26公里至蒼山縣城;西北至蒼山縣界董墩村14公里,又24公里至蒼山縣城。北至臨沂市羅庄區界堰頭村31公里,又19公里至臨沂市區。東北至臨沭縣界大岱村21公里,又 24公里至臨沭縣城。至省會濟南335公里,至首都北京680公里。東起清泉鄉前、後城,西至重坊鎮楊庄寺,東西最大橫距41.9公里,南界楊集鎮十三甲,北止李庄鎮劉道口,南北最大縱距62.3公里。全縣轄11鎮,6鄉,674個行政村。
2006年,全縣總人口98.6萬人。人口分布密度:從空間分布看,與山河相間之地貌特點一致,呈隨山河走向疏密分布之特點。 馬陵山綿延東境南北60餘公里,約佔全縣總面積12%,此山區為縣內人口密度最小地區,沂沭河川流縣地腹心40~60公里不等,其幹流兩岸1公里之內為縣人口最為稠密區,村村首尾接連,雞吠之聲相聞。山河之間或兩河之間澇窪地區,其人口密度介於二者之間。
全縣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滿、苗、彝、壯、朝鮮、蒙古、哈尼族等14個,約占總人口的0.5%。從性別構成比來看,全縣男女性別比為106.19:100。從民族構成看,漢族佔99.54%;回族佔0.45%;其它民族為滿族、壯族、朝鮮族、蒙古族。
歷史沿革
郯城縣歷史悠久,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14年)為越國所滅。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唐貞觀六年撤縣入下邳,元和中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末復置郯城縣,明清之後縣域有變,縣名未易。建國後隸屬臨沂地區。
1994年11月10日,撤銷楊集鄉、黃山鄉,設立楊集鎮、黃山鎮。
1995年12月18日,撤銷高峰頭、廟山鄉,設立高峰頭鎮、廟山鎮。
1996年7月3日,撤銷港上鄉、沙墩鄉,設立港上鎮、沙墩鎮(魯政函民字[1996]32號)。
1997年6月4日,司家鄉更名為清泉鄉(魯政函民字[1997]25號)。
2000年,郯城縣轄11個鎮、11個鄉。總人口人,各鄉鎮人口: 972268 郯城鎮 109789 馬頭鎮 47076 重坊鎮 53543 李庄鎮 49664 措墩鎮 55078 楊集鎮 49373 黃山鎮 46965 港上鎮 39835 高峰頭鎮 47396 廟山鎮 43933 沙墩鎮 46964 勝利鄉 45645 新村鄉 35176 花園鄉 48083 高冊鄉 31709 歸昌鄉 36798 紅花鄉 36963 大尚庄鄉 24627 十里鄉 40131 歸義鄉 36131 清泉鄉 9685 泉源鄉 37704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銷十里鄉、歸義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郯城鎮;撤銷大尚庄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紅花鄉;撤銷清泉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泉源鄉;撤銷高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馬頭鎮(魯政函民字[2000]95號)。即郯城縣由11個鎮、11個鄉調整為11個鎮、6個鄉:郯城鎮(歸義鄉、十里鄉)、馬頭鎮(高冊鄉)、重坊鎮、李庄鎮、褚墩鎮、楊集鎮、高峰頭鎮、廟山鎮、黃山鎮、港上鎮、沙墩鎮、勝利鄉、新村鄉、花園鄉、紅花鄉(大尚庄鄉)、泉源鄉(清泉鄉)、歸昌鄉。(括弧內的為被撤並的鄉鎮)。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郯城縣轄11個鎮、6個鄉。
農業發展
2006年,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完成了國家級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主要糧食作物實現良種化。糧食總產66萬噸,被命名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加快發展特色農業,新增銀杏綠化覆蓋面積2.3萬畝、杞柳0.95萬畝。新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75個,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市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5個,新注冊農產品商標19件。全部取消農業稅,與稅費改革前相比農民人均減負153元。對鄉鎮財政轉移支付15514萬元,增加2618萬元。發放糧食、良種、農機、農資「四補貼」資金2837萬元。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投資3000萬元,改造農村公路95.6公里,建設配套橋梁12座,城鄉客運通車里程達到1213公里。爭取上級無償資金1200萬元,實施農業開發項目8個。投資4600萬元,開工建設李庄攔河閘。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 86處、320個村,受益人口26萬人。17個沼氣示範村建設沼氣池2600個。
工業發展
2006年,工業運行質量明顯提高。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完成工業投入27億元,新上投資過500萬元的項目145個,過億元的6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2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26億元,增長33.1%,利稅15.8億元,增長39.6%。工業企業結構得到改善,發展活力明顯增強,14家企業列入省、市中小企業成長計劃,上繳稅金過100萬元的企業31家,恆通化工上繳稅金1.52億元,魯南紙業4062萬元,安泰能源等5家企業過千萬元。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6家,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23.6%。新增國家免檢產品4個,新增省級名牌產品及省級著名商標9個。縣經濟開發區通過國家審核,被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13個行政村劃歸開發區管理,27個部門向開發區移交了120項縣級管理許可權,機制體制改革走在全市前列。 2006年開發區新開工項目12個,有8個項目建成投產。
交通運輸
交通狀況:
1. 高速公路:距京滬高速出口1.5公里;距徐連高速(出口)25公里
2. 鐵路:距哈長鐵路郯城站3公里;距隴海鐵路新沂站25公里;距兗石鐵路臨沂站45公里
3. 港口:距連雲港90公里;距日照港100公里;距青島港280公里
4. 機場:距臨沂機場40公里;距連雲港機場40公里;距徐州機場110公里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運輸能力不斷提高,客貨運輸量增加。全縣公路通車里程1619.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5公里,國道、省道163.8公里,縣鄉公路506公里,全縣實現了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汽車。
風景名勝
一、西漢年間東海孝婦冢,位於城東外環路旁,墳冢高五、六米,周長80米 ,佔地近半畝,至今保存完好。在孝婦冢的墓前有石碑兩座,一個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另一個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墓碑上有「萬古流芳」四個大字,墓碑上依稀刻有「大清光緒」的年號,碑文還依稀可辨:「漢東海孝婦之故里也……千有餘歲矣」。
「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元曲名家關漢卿的《竇娥冤》千百年廣為流傳。人們對這個竇娥冤屈而死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一動人的故事的原型就是郯城的「東海孝婦」,孝婦的原名並不叫竇娥,關漢卿也並非書面講述孝婦故事的第一人。孝婦名叫周青,在沒嫁過門之前,丈夫就患病不能下地幹活,將周青娶過門來料理家務,誰知不到一年的時間丈夫死去,只剩下婆媳二人相依為命。有一天,周青在挖野菜回家的路上撿到一枚銅錢,用這枚銅錢買來二兩香油,她將挖來的豆瓣野菜洗凈,加上香油後端給了婆婆,誰知婆婆食後在夜間突然死去。周青的小姑子就到縣衙告狀說是嫂子周青想改嫁有意害死母親,縣令收審了周青。當時獄吏於公曾向縣令申訴,說周青是一位賢良孝女,不會害死婆婆,縣令不聽勸告執意處斬周青。在臨斬前孝婦周青向縣令訴說無心害死婆婆的冤情,提出了可以驗證的三種現象,一是被冤殺後流白血,二是天降雪,三是大旱三年。還懇求死後同婆婆合葬。孝婦周青被斬後果真流白血,下大雪,周青被安葬在婆婆墳墓的西側,誰知一夜之間兩個墳墓合為一體,成為一個封土高大的墓冢。孝婦的冤情感動了上天,果真大旱三年,顆粒無收,縣令被罷免。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以漢東海孝婦為原型,改編戲劇《竇娥冤》、《六月雪》。多少年來孝婦周青的故事被當地人們所傳頌,白溪(血)汪村更是婦孺皆知。在墓冢的中間至今仍然保留著一條南北向的分界線,它記載著孝婦周青贍養老人的賢孝美德。
二、孔子登臨處--望海樓景區在城東南15公里處,位於紅花鄉大尚庄村東南約2.5公里的山頂上,是一座高大的石峰,巨石錯疊,形如石樓。據傳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出訪郯國時,曾與郯國國君郯子到此登樓望海,觀看日出,後稱為孔子登臨處--望海樓。望海樓的南側有一大片紅石,層層疊疊,霞光映在紅石的上面,如同紅色的海洋,分外迷人。
在望海樓北側是黑龍潭景區,主要有黑龍潭、小三峽、由吾洞和細石器遺址幾個部分。細石器遺址1992年6月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1992年9月21日,在山東省臨沂市召開的,海峽兩岸孫臏兵法暨馬陵之戰學術討論會上,一個被歷史風雲湮沒兩千多年的懸案,有了確切的解釋,來自海內外的100多名專家學者,經過實地考察和學術討論形成共識:齊魏馬陵之戰戰址應在山東郯城縣馬陵山。
齊魏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是軍事家孫臏指揮齊國軍隊以少勝多,一舉殲滅龐涓所率魏國十萬大軍的著名戰役,這場戰役突出地體現了孫臏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創造了山地伏擊戰的典範,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受到史學界、軍事界的矚目。然而,由於史籍記載的疏略以及後人詮釋的失誤,致使幾乎家喻戶曉的孫臏智斗龐涓的這場戰役究竟發生在何地,一直沒有令人信服的結論。
在這次學術講座會上,專家信從文獻資料、出土文物、軍事地理學和附近村莊得名由來四個方面進行論證,認定齊魏馬陵之戰戰址在郯城馬陵山。 2001年5月,由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創立的全國首家「中國古戰場教研基地」在郯城馬陵山掛牌面世,2003年馬陵古戰場被列為山東省旅遊重點建設項目。
馬陵山為沂蒙山余脈,南北走向,海拔在80至180米之間,地形條件與史料上關於馬陵之戰的描寫相吻合。清乾隆年間修的《沂州志》就曾記載:「齊伐魏,孫子勝龐涓於此。」從《戰國策》和《史記 魏世家》中明示魏國進軍路線的記載,以及《孫臏兵法》中也可找到同樣證據。馬陵山一帶還出土了大量銅箭頭和青銅兵器。此外,沿馬陵山一帶還有很多地名、村名都與齊魏馬陵之戰有關。如:孫臏養馬的馬場,齊軍射龐涓的社子,龐涓中伏地之獨龍澗,也稱龐涓溝,龐涓一次上馬石、二次上馬石,魏軍卸甲之卸甲營,龐涓自殺的恨谷崖等。這些地名的出現,有其一定的歷史根源。
悠悠馬陵古道南起紅花鄉的孫家塘,北至泉源鄉的九道灣,在郯城縣境內約40公里 。
四、「郯城—廬江斷裂帶」,是中國東部一條巨型斷裂帶,總體上呈南北走向,綿延2400多公里。高峰頭鎮馬陵山西側的地震斷裂帶,是國內惟一的第四紀活斷層地貌景觀。站在馬陵山西坡,可以看到一面是淺紅色、一面是黃褐色的土地,一線之隔「涇渭分明」。淺紅色的是新生代的土壤,而黃褐色的是中生代的土壤,兩者相差的年代超過億年。如果你從中間的線上漫步而過,就實現了「一步跨躍億年」的神話。郯城地震斷裂帶,對研究中生代和新生代地質構造、地震的形成與變化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五、郯城是「中國銀杏之鄉」,又素有「天下銀杏第一縣」的美譽。銀杏生態公園包括銀杏古梅園、老萬畝銀杏園等景觀。
銀杏古梅園是全省首家農民公園,坐落在美麗富饒的全國銀杏之鄉——新村鄉,西臨沂河,東望馬陵山,背靠紅石崖。園內景觀眾多,各具特色。有老神樹銀杏王。樹高47米,胸徑2.3米,胸圍7.1米。樹蔭佔地面積約0.85畝,在春季開花時可為周圍幾十公里范圍內的雌樹授粉。銀杏樹的表層根系大部分露出土層,但比其他銀杏樹發芽早、落葉遲,生長旺盛,當地群眾稱之為「老神樹」。據史料記載,該樹距今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老神樹」至今枝葉茂盛,聳天矗立,巨影婆娑,系全國銀杏雄樹之冠。該樹於1979年被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園內有廣福寺,始建於北魏正光辛丑年,即公元521年。,是郯城縣內最為古老的一座寺廟。清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十八年的兩部《郯城縣志》均有記載:「廣福寺又名官竹寺,在縣西南四十里新村。」該寺歷史上多次重修,現存寺廟碑三塊,記載了該寺的歷史情況。
老萬畝銀杏園位於銀杏古梅園西側的沂河岸邊,該銀杏古林中現有百年以上銀杏樹5000餘棵,50年以上的1.8萬余棵,且連片成林,國內獨有。
歷史事件
郯城大地震: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發生8.5級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破壞區面積5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稱「曠古奇災」。
郯城大捷: 1943年初,為粉碎日軍「蠶食」,八路軍115師奔襲郯城,於1月19日晚10時發動強攻,次日曉全殲日偽軍530人,首創八路軍山東敵後攻城範例。
歷史人物
郯子(生卒年不詳),已姓,子爵,春秋是郯國國君。
後蒼(生卒年不詳),字近君,東海郯人。西漢宣帝時博士,官至少府。著名經學家。精通五經,對《齊詩》和《禮》的研究造詣很深。東漢學者應劭稱他是《齊詩》的最早傳人之一
於定國(前111—前40年),字曼倩,西漢時東海郡郯人。漢宣帝時丞相,封平西侯。
王朗(153-228),字景興。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東海郯人。漢末為會稽太守,經曹操上表徵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後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遷少府、奉常、大理。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政治家,歷官衡陽內史、御史中丞等。
徐陵(507-583),字孝穆,南北朝時期梁陳間著名文學家,東海郯縣人。曾編選專收歌詠女性的詩集《玉台新詠》,為繼《詩經》、《楚辭》之後的最古的一部詩歌總集。
劉之言(1906—1933)馬頭鎮人,魯南地區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史人。1933年在「蒼山暴動」中犧牲。
⑹ 郯城微電影《秋月》片尾曲歌名叫什麼
襯 - 張敬軒
詞:曾紀諾
曲:謝國維
手 預計分得差不多 剛好有我路過
沒拍拖 但我青春都不多也 不是傻
像這種前科 腦海已經不停播
別出手相助 無謂再添苦楚
當一眾好友至親需要一個替身
通通找我如御用陪襯
懶理消災解困 不便回贈 習慣一個人
心底那一個女人 難道又會空一雙足印
去為我解困
要做好男人 成全我 你別吻
心 後悔相識的當初 不懂訴說自我
未拍拖 像個心虛的初哥 隔空拔河
未哼好情歌 你都已經傾聽下個
剩低的災禍 難道說得清楚
當一眾好友至親需要一個替身
通通找我如御用陪襯
懶理消災解困 不便回贈 習慣一個人
心底那一個女人 難道又會空一雙足印
去為我解困
誰又會稀罕你一吻
慷慨或帶點不忿
單心都可以更自信的做人
也許沒有身份 相親相愛更開心
撇撇脫脫多麼吸引
怎麼每一個女人 都變天使化身
假裝關愛其實扮憐憫
看似心心相印 多謝緣分 轉眼愛別人
心底那一個女人
完全就似一個壞人
像有些殘忍
告別這情感
不想去再犯禁
⑺ 郯城縣屬於哪個市
中文名稱: 郯城縣
外文名稱: Tancheng Xian
行政區類別: 縣級
所屬地區: 中國 山東臨沂市
下轄地區: 馬頭、沙墩、港上等11鄉鎮
政府駐地: 郯城鎮
電話區號: 0539
郵政區碼: 276100
地理位置: 山東省最南端
面積: 1306.58平方千米
人口: 98.6萬(2006年)
方言: 郯城方言
氣候條件: 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望海樓、銀杏古梅園、麥坡地震址等
機場: 臨沂機場、連雲港機場
火車站: 郯城火車站
車牌代碼: 魯Q
汽車站: 郯城新汽車站
⑻ 郯城縣的歷史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魯南五大調魯南五大調活躍在以郯城馬頭為中心遍及整個魯東南,甚至傳到魯北廣饒等地的一種民間曲調。因集中流行於郯城、馬頭一帶,故又稱「郯馬調」,也稱「淮調」、「五大調」。它的旋律婉轉圓韻,節奏平實徐緩,歌詞高雅雋永,多以敘事的形式,謳歌自然風光和人際情誼。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海孝婦孝婦傳說的源頭是《漢書》。 郯城木旋玩具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農村特點而產生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在圖案設計上,多取材於神話、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艷麗、誇張傳神等特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文化認同和價值歸屬,對於研究當地乃至中原地區風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內容最初取材於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在圖案的設計上,既有兒童喜愛的花紋,又有成人視為吉祥如意的龍鳳圖案,有著童稚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折射出人類發展的足跡。 郯城縣木版年畫郯城木版年畫的集中產地勝利鄉沙沃村,在縣城西南15公里的沂河北岸,是郯城木版年畫的發源地。郯城木版年畫起源於200多年前。,一位濰坊年畫藝人逃荒至郯城縣勝利鄉沙沃村,恰值年關將近,飢寒交迫之際,他就解下隨身攜帶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畫出換取食物。不料,這些色澤艷麗搶眼、極具渲染喜慶氣氛功能的年畫一經面市就獲得熱烈的歡迎,不僅生意紅火,沙沃村村民更是傾村前來拜師學藝。在原有的基礎上,沙沃村人結合本地的地域特徵,一代代推陳出新,很快就把沙沃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木版年畫專業村。在鼎盛時期,沙沃村曾有過「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是蘇北、魯南的最大年畫集散地。 柳編工藝製品白柳,民間群眾俗稱白柳條,又稱條子。 白柳的種植和編制工藝品生產,主要分布在沂、沭河兩岸的李庄、黃山、沙墩、廟山、高峰頭等鄉鎮。農民有著種植白柳的習慣。其傳統柳編製品,主要編織簸箕、針線筐、條箱等農家日常生活必需品,當地生產柳,當地加工,當地銷售。自1972年郯城縣工藝美術總廠開始生產柳編工藝品。郯城縣種植白柳條5萬多畝,年產白柳條近3000萬斤,為農業創匯進一步開發柳編工藝品生產打下了堅強基礎。郯城縣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柳編工藝品出口生產基地,1999年3月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杞柳之鄉」。 膏像工藝製品
石膏像:是將水與石膏按1:1.8左右的比例稀釋後倒在模具中,待石膏完。全乾後脫模所形成的玩具。石膏像製品主要產於港上鎮付橋村。
郯城方言
屬北方話,據調查,本縣大體上有北中南三種口音。語音有明顯差異,詞彙也有細微的差別,語法方面基本一致。郯城縣政府所在地郯城鎮系郯國故城舊址,為郯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可以代表郯城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