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電影的有聲電影
1927年,一直從事實驗電影、探索尋找新電影語言、拍攝抽象電影的W.魯特曼拍攝了對紀錄電影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柏林──大城市交響曲》;1928年,他又創作出有聲實驗片《周末》、《鳴響的浪潮》和《德國無線電》;1929年,又完成了第一部德國有聲紀錄片《世界的旋律》。
有聲電影的出現,使德國電影業經歷了第二次短暫的繁榮。有聲片是從拍攝最能反映音響效果的歌舞片、喜劇片開始的。大獲成功的首先是《加油站的三個人》(1930,導演W.蒂爾),片中愛情加歌舞,一派昇平。而此時正是經濟危機時刻,全國有 300萬人失業。伴隨經濟危機而來的是政治危機,德國徘徊於法西斯主義與革命之間,許多電影工作者則在這兩極之間搖擺。最典型的人物是L.里芬施塔爾。她先和左派的B.巴拉茲 合作寫劇本,自導自演了影片《藍光》(1932),然後又成了希特勒的最忠實的追隨者,拍攝宣傳法西斯主義和希特勒的影片,如《德意志的勝利》(1935)等等。而G.W.派伯斯特,在他的第一部有聲片《1918年的西部戰線》(1930)之後,放棄了他的「新客觀派」,根據B.布萊希特的原作拍攝了《三分錢歌劇》,描寫了警察和小偷狼狽為奸,國王加冕典禮的豪華儀仗隊和失業者的凄慘行列相遇,對現實做了辛辣的嘲諷。他的第三部有聲片《同志之誼》(1931)又突出地表現了和平主義思想。待到希特勒的威脅日益明顯的時候,他乾脆放棄了現實問題,去改編暢銷小說。有聲電影初期,烏發公司把美國著名導演斯登堡,請去拍攝了一部根據H.曼的小說改編的影片《藍天使》(1930),由M.黛德麗和從美國回來的強寧斯,E.主演,獲得巨大成功。
2. 墮落少女日記的電影導演
格奧爾格·威廉·派伯斯特(Georg Wilhelm Pabst,一般寫作G. W. Pabst),奧地利導演,被認為是德國默片時期「新客觀派」(即新寫實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包括《沒有歡樂的街》(Die Freudlose Gasse)、《一個靈魂的秘密》(Geheimnisse einer Seele)、《三分錢歌劇》(Die Dreigroschenoper)和《同志之誼》(Kameradschaft)等。五十年代中期開始,他患上了糖尿病,1957年,派伯斯特加患帕金森氏綜合症,不得不永遠地結束了他的電影生涯。1965年,奧地利教育部授予他「名譽教授」的稱號。他計劃與次子Michael Pabst合著的傳記沒有完成。 1967年5月29日,派伯斯特在維也納因急性肝疾去世。
3. 推薦歌舞電影
推薦 發膠 名揚四海 比歌舞青春好看好看 近期有個很火的美劇 題材也是以歌舞為主 第一季已經完結 共22集 叫glee 歡樂合唱團 第二季 九月回歸 強烈推薦\(^o^)/~
4. 適合學生表演的簡單歌劇
1、《三分錢歌劇》(The Threepenny Opera)
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1928年創作的作品,它取材自1721年英國人約翰·蓋伊的劇作《乞丐歌劇》(The Beggar's Opera),講述了20年代倫敦一個強盜頭子和乞丐王女兒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曲折故事,被譽為童話般的輕歌劇。
4、《賣花女》(Pygmalion)
是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的戲劇。過描寫教授如何訓練一名貧苦賣花女並最終成功被上流社會所認可的故事,抨擊當時英國的腐朽保守的等級意識。後來的好萊塢據此翻拍了電影《窈窕淑女》。
5、《靈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一個發生在後半夜的故事,由凌晨到黎明,一對結婚二十年的中年夫婦,同一對前來拜訪的青年夫婦的聚會,聚會以神經質的對話開始,在爭吵,諷刺,挖苦,揭露傷疤,性,和瘋狂過後的平靜中結束,當黎明到來之後,四人又回到虛偽的生活中,無論他們之間有多麼大的矛盾。
5. 關於電影電視報紙這類媒體的英語故事,要有情節的,三百字以上。或者能找到這樣文章的網址也可以
【片名】Dogville (2003)
【譯名】狗城/狗鎮/厄夜變奏曲
【年代】2003
【國家】美國
劇情:
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的洛基山地區。
美麗的女郎格蕾絲為了躲避一夥匪徒的追捕,逃進了一座偏僻的小鎮道格維爾(狗鎮)。湯姆自封為小鎮的代表,在他的勸說下,這個小小的社區同意收留格蕾絲,同時格蕾絲答應為居民們工作以示回報。當匪徒們侵入小鎮進行搜尋時,道格維爾的居民開始為他們保護格蕾絲所冒的風險索取更高的酬勞。格蕾絲逐漸意識到在這座鎮上,善良其實只是相對的。
但她也隱藏了一個秘密,這個秘密非常危險。道格維爾將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到後悔……
影片故事的靈感來源於布萊希特作品《三分錢歌劇》中的一首歌《海盜傑尼》。影片也表達了馮提爾對美國社會的一些看法,盡管他從未踏上美利堅的土地。《狗鎮》是他繼「金心三部曲」後推出的「美國三部曲」的第一部。「我這一生一直在對美國社會提出批評,——按照在我的觀點中它所呈現的狀況。我沒有到過那裡,但我對美國的理解是基於大量的信息和圖像。和那些想拍丹麥,比如拍安徒生的美國人對丹麥的了解相比,要多得多。美國在我的意識中佔有的部分,比丹麥在他們頭腦中所佔有的,大很多。」
馮提爾還不失時機地借影片發表了他的政治意見:「年輕的時候我是共產主義者,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自己多少有些屬於左翼。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影片是對於美國的批評,同時又不是,因為它與今日丹麥政治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甚至與伊拉克戰爭也有平行關系,盡管這種聯系不是有意為之,可我確實對那場戰爭非常反感。我為丹麥的參與感到恥辱,對這次戰爭不抱任何同情與尊敬。」
電視劇也給影片帶來關鍵性的靈感。馮提爾極其迷戀那種只使用一台攝影機、兩個演員和一塊灰色背景幕的拍攝方式。他採用這種刻意簡化的拍法是為了與當代那些使用昂貴的布景和電影技術的影片加以鮮明區別。「我是那麼地欽佩像庫布里克這樣的導演,他可以為了光線合適的鏡頭在山裡等上幾個月。當你能夠在一分半鍾以內用電腦做成同樣的事情時,我就不再感動。」
馮提爾相信他的這種風格能夠強化觀眾的觀影體驗:「觀眾變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空空的舞台作為一種裝飾性設置,一種眾所周知的固定形式,並沒有太大意義。他的目的是要讓觀眾聚精會神地完全把興趣放在人物、演員和故事上。「這種技術就像心理放大鏡,更貼近人物。」當然他對觀眾能否認同他的這一美學嘗試沒有太大把握。
雖然這是一次實驗,還是引來了不少明星的加盟。從伯格曼的御用女演員哈里特•安德森以及勞倫•芭考爾這樣的老一輩,到傑洛米•戴維斯、切洛•塞維妮這樣的後起之秀,都不計戲份多寡的參加演出。當然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妮科•基德曼,她的名字已經為影片的銷路提供了最大的保障。
6. 拜求電影\文學達人:電影狗鎮(由拉斯·馮·提爾拍攝)的原著是什麼好比,讓子彈飛 根夜譚。。。改編
很遺憾的告訴你,《狗鎮》不是改編自什麼原著,劇本完全是由丹麥著名國寶級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原創的。
拉斯·馮·提爾,丹麥著名導演,1956年4月30日出生在丹麥的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第一台8厘米攝影機是祖母買給他的生日禮物,由父母親提供的自由生長空間,成就了他對影像詮釋的無限可能。
不過導演提到:影片故事的靈感來源於布萊希特作品《三分錢歌劇》中的一首歌《海盜傑尼》。
影片也表達了馮提爾對美國社會的一些看法,盡管他從未踏上美利堅的土地。《狗鎮》是他繼「金心三部曲」後推出的「美國三部曲」的第一部。「我這一生一直在對美國社會提出批評,——按照在我的觀點中它所呈現的狀況。我沒有到過那裡,但我對美國的理解是基於大量的信息和圖像。和那些想拍丹麥,比如拍安徒生的美國人對丹麥的了解相比,要多得多。美國在我的意識中佔有的部分,比丹麥在他們頭腦中所佔有的,大很多。」
馮提爾極其迷戀那種只使用一台攝影機、兩個演員和一塊灰色背景幕的拍攝方式。他採用這種刻意簡化的拍法是為了與當代那些使用昂貴的布景和電影技術的影片加以鮮明區別。「我是那麼地欽佩像庫布里克這樣的導演,他可以為了光線合適的鏡頭在山裡等上幾個月。當你能夠在一分半鍾以內用電腦做成同樣的事情時,我就不再感動。」
馮提爾相信他的這種風格能夠強化觀眾的觀影體驗:「觀眾變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空空的舞台作為一種裝飾性設置,一種眾所周知的固定形式,並沒有太大意義。他的目的是要讓觀眾聚精會神地完全把興趣放在人物、演員和故事上。「這種技術就像心理放大鏡,更貼近人物。」當然他對觀眾能否認同他的這一美學嘗試沒有太大把握。
7. 三分錢歌劇的簡介
這部經典音樂劇是關於一個自信的強盜和他手下的故事。歐洲觀眾通常投票認同這是一部世界上傑出電影之一。
《三分錢歌劇》(Die Dreigroschenoper),這部作品並不屬於歌劇的范疇,應該把它看做是音樂劇的一種。在十八世紀英國的大眾音樂劇即敘事歌劇中,約翰·蓋伊所寫的《乞丐歌劇》(The Beggar's Opera)在當時極受歡迎。此劇被改編成現代風格的腳本後,由魏爾採用爵士手法作曲而成為《三分錢歌劇》。它的舞台改為維多利亞王朝末期的倫敦,但卻暴露和諷刺了德國敗於第一次大戰後的經濟混亂、政治和社會風氣的腐敗。它的確是一部反映了那個時代特點的好歌劇,所以博得很廣泛的聲譽。希特勒時期在德國禁止上演,第二次大戰後又開始流行。它所採用的爵士樂形式雖然陳舊,但並未失掉音樂上的清新的魅力。
庫爾特·魏爾(1900~1950) 生於德國的音樂家。在柏林師從洪佩爾丁克。其早期管弦樂創作受勛伯格的影響極大。第一部成功之作《三分錢歌劇》(1928)是與貝托爾特·布萊希特合作的《乞丐歌劇》的現代版本。這部作品表現了強烈的社會良知,旋律纏綿悱惻,伴奏立足於爵士樂,可以和德國畫家喬治格羅斯筆下的漫畫媲美。第二部更有雄心的歌劇《羅馬岡尼城的興亡》(1930)繼續這一風格,仍和布萊希特合作。但如此揭露社會黑暗,加上魏爾是個猶太人,當然日益引起納粹的不滿。1933年定居美國後,寫成名作《七大罪孽》。
1930年魏爾為了躲避納粹迫害逃離德國,結果在美國百老匯大放異彩。魏爾定居美國之後的時間里,所作音樂「鋒芒」略減當年。晚期作品如《黑暗中的女郎》和《在山谷下》滿足於採用當代音樂喜劇的語言,比他在德國期間所作的「美國式」作品《圓滿結局》和《林德伯格的飛行》(1927~1929)大為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