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京劇《謝瑤環》的行當
《謝瑤環》是劇壇大師田漢根據陝西碗碗腔《女巡按》為杜近芳重新寫作的京劇,這部由田漢、鄭亦秋、杜近芳聯手打造的大戲自1962年首演以來就廣受歡迎,是新編戲中引人矚目的名劇。「自奉聖命斗豪強,早把江南做戰場。生死禍福全不想,一片丹心報君王」,這鏗鏘有力的宣言書在中華大地遍地開花。但也正因為此,在文革橫掃一片的年代,編劇田漢因為《謝瑤環》被打倒,杜近芳也曾因為《謝瑤環》被安上一大串莫須有的罪名。那遠離舞台的十幾年說起來短暫,而對視戲如命的杜老來說卻那麼漫長。文革過後,隨著田漢昭雪,《謝瑤環》也得以重見天日。該劇復排的演出更是受到各界追捧,當時在人民劇場售票處排隊購票的隊伍浩浩盪盪從護國寺一直蜿蜒到積水潭,群眾對文藝的熱情、對田漢老的懷念、對杜近芳的熱愛都能在這次演出中釋放出來了。 好一出喜憂參半《謝瑤環》啊。該劇因為要表現謝瑤環為國為民的人物特徵,所以演員要跨青衣和小生兩個行當,可以說是極大地發揮了演員的表演才能,同時也極考驗演員的功力。在杜老看來,追求完美是沒有止境的,她在多年演出實踐的提煉、反思之中,對該劇的劇情和唱腔都有革新的想法。丁曉君本人嗓音條件極好,能完全勝任這極重的唱功,同時她軍人的氣質就很符合謝瑤環的人物要求,所以74歲的杜老親自上陣,對《謝瑤環》再次進行調整,並悉數傳授給了愛徒曉君。在07年和08年初兩次預演之後,4月29日到5月1日,最新版的《謝瑤環》將登陸新裝修的梅蘭芳大劇院,演繹揚善懲奸的忠臣才女,也同時詮釋著兩代青衣割不斷的戲緣,割不斷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⑵ 謝瑤環的介紹
1961年田漢根據碗碗腔《女巡按》改寫的歷史劇,中國京劇院杜近芳首演。此劇為杜近芳代表作,表演清新明快,柔美大方,融青衣、小生與一體,賞心悅目,光彩照人。 此劇亦是中國京劇院(即中國國家京劇院)的看家戲,該院著名旦角演員李維康、陳淑芳、李勝素等先後將其搬上舞台。京劇名家關肅霜、雲燕銘等也排演過此劇。
⑶ 謝瑤環 京劇 情節∞
謝瑤環是唐江南人士,女,十四五歲被選入宮,武則天稱金輪聖神皇帝時任尚儀院司籍女官。梁王武三思得報:蘇州農民逃往太湖謀亂,武三思與來俊臣極力主剿,謝瑤環以此系豪強兼並土地所致,力主安撫,徐有功深然其說,旋又爭辯於武則天駕前,武則天雖未置可否,確認為謝瑤環見識勝於男子,傳旨謝瑤環,改名謝仲舉,賜尚方劍巡按江南,並命「凡侵奪民田魚肉百姓者,勛戚貴胄一不寬貸。」
謝瑤環到蘇州,與蘇鸞仙便服私訪,隱察民間疾苦,適有袁行健,因其父被酷吏周興陷害,斬首洛陽,改名阮華,逃亡在外,曾追至嶺南道上殺了周興,訪友不遇,困居蘇州。一日游伍員廟,適逢武宏蔡少炳強搶民女肖慧娘,行健不平,擊散豪奴,與武宏等訴諸公堂。行健並舉發武宏強占農民永業田,徵收銅鐵各款。瑤環勸武宏和解,武宏侍父勢咆哮公堂,瑤環怒,斬來俊臣異父兄弟蔡少炳,杖責武宏。一時人心稱快,但以此結怨。武三思、俊臣合詞誣瑤環通敵謀反。俊臣並慫恿武三思曲解武則天口諭,聯翩南下,將加害於謝瑤環。謝瑤環見袁行健英挺慷慨,抱負不凡,初則八拜訂交,後因月夜花園與鸞仙吐透南來鬥志和愛慕行健之意,被行健所聞,兩人遂成永好。
當行健與武存厚同往太湖勸慰農民回鄉時,瑤環被武三思、來俊臣拘審。武則天因瑤環密奏,對三思等誣控,疑信參半,後因龍象乾千里告密,又發現三思、俊臣矯制南下,因即與徐有功等密幸江南,則天到達時,瑤環已被嚴刑致死。則天因生平與豪門貴族為敵,而自己的子侄與近臣卻走上豪門貴族的道路,極為痛心。命徐有功嚴查此案,誅來俊臣貶武三思、追贈瑤環定國侯,禮葬吳江東岸。
⑷ 謝瑤環這個人物是否是以歷史上的某個真實人物為原型創作的
《謝瑤環》一劇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移植始自田漢創作的京劇公演之後,此本是1961年根據碗碗腔《女巡按》改寫的,中國京劇院杜近芳首演。
故事大意:唐,約公元693年,武則天執政,江南豪紳兼並土地,農民逃往太湖聚義。武則天欽命謝瑤環為右台御史,賜尚方劍,巡按江南。蘇州,武三思子武宏和來俊臣弟蔡少炳,因強搶民女與袁行健爭執,喬裝改扮的謝勸雙方到衙門申訴。大堂之上,謝斬蔡少炳,杖責武宏。後,謝與袁行健結緣。武三思誣謝謀反,並矯命審謝,酷刑致死。武則天盛怒,誅殺奸臣,追封謝瑤環為定國侯。
此劇為杜近芳代表作,表演清新明快,柔美大方,融青衣、小生與一體,賞心悅目,光彩照人。其中的〔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等唱腔十分動聽。
「花園」一折的〔四平調〕清新別致,可以說給傳統的〔四平調〕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活力。前四句表現謝瑤環對袁行健由敬重而愛慕的心情,「袁仁兄」三字用羞澀的輕聲行腔,「奇」字用一個硬滑音,再接長拖腔,含情脈脈,情意深長。中間的四句描繪出謝瑤環的苦悶心境,尤其是「誰」字的處理,一個小甩腔生動地刻畫出謝瑤環的一籌莫展。從「自奉聖命……」開始的四句是〔四平調頂板〕,字多腔少,節奏緊湊,以示自鼓自勵。最後的四句是情感的集中宣洩,唱腔華麗多姿,「哪有個……」一句非常新穎地轉到反調上來行腔,把謝瑤環的羞怯和顧慮形象地展示出來。
「大堂」中的〔高撥子〕一段小生唱腔,氣勢激昂悲壯,一瀉千里。尤其是其中的〔垛板回龍〕的處理很是獨到。從唱詞來講,它是不屬於垛板性質的,但用變化節奏的辦法處理,句句聯貫,層層遞進,再甩一個跌宕迂迴的拖腔,憤懣之意盡顯。
此劇亦是中國京劇院的看家戲,該院著名旦角演員李維康、陳淑芳、李勝素等先後將其搬上舞台,不久前長春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影視部、中國京劇院聯合將其製作成電視連續劇榮獲「五個一工程獎」,主演是李勝素、李軍、袁慧琴、楊燕毅、朱強、管波等。
同時,京劇名家關肅霜、雲燕銘等也排演過此劇。
地方戲中除碗碗腔的原版之外,評劇名家花淑蘭根據京劇移植的同名劇目聲震劇壇。此劇的唱腔充分體現了花派的特色:激越中不失柔美,豪爽中蘊涵細膩,「花園」和「大堂」兩折精彩絕倫。評劇版讓謝瑤環起死回生的改動曾引起田漢的異議,認為不如處理成悲劇更有回味,更具感染力。不過,從欣賞的角度,京劇演出版自「大堂」受審之後,謝瑤環的戲便打住了,之後的武皇申冤和袁郎祭墓不能說不好看,但總有意猶未盡之感,我想,其主要原因就在於謝瑤環的「過世」。所以,評劇將「大堂」一折做為大軸,在唱腔安排上張馳有度,尤其是最後的打段陳訴:「秉滴淚咬牙關渾身抖戰……」,將整個劇情圓滿收尾。
評劇《謝瑤環》「大堂」中的「忽聽得堂上一聲喊」一段唱腔是「花派」的代表唱段,將小生腔與高亢的女腔相融合,剛柔相濟,激越奔放。此段唱由一陣強烈的打擊樂引出尖板大過門,「謝瑤環」三字甩一個長腔,把謝瑤環的激憤和蔑視充分地表現了出來。此後的四句「愁只愁……」是節奏舒緩的〔快三眼〕,柔腸百轉,動人心弦,氣氛上的反差既體現了創作者的功力,也考驗著演唱者的技藝,花淑蘭的演唱感染力極強。尾聲是鏗鏘有力的大段〔垛板〕,一字一句痛快淋漓。
也許是出於同樣的考慮,李維康曾將結尾改作夫妻歸隱太湖,其中設置了一段精巧動聽的「送別」唱段。
⑸ 京劇梅派都有那些傳人
著名梅派傳人有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胡文閣.李勝素等。
言慧珠(1919年,農歷己未年-1966年9月11日,農歷丙午年七月廿七日 ),原名義來,學名仲明;蒙族旗人,祖籍北京,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崑曲旦角女演員。
12歲從姜順仙、程玉菁等學藝。1935年登台初演《扈家莊》,後相繼在上海、天津演出,1943年在上海拜梅蘭芳為師——能得梅蘭芳實授真傳者,只有李世芳與她二人;建國後備受排擠,1957年在上海戲曲學校執教,1960年同俞振飛再婚;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受到批鬥;9月11日凌晨在衛生間懸梁自盡;代表作品有《西施》、《太真外傳》、《生死恨》、《春香傳》、《霸王別姬》、《鳳還巢》、《牆頭馬上》等劇。
杜近芳(1932年,農歷壬申年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女,1932年生於北京。她曾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和平聯歡節金質獎章。京劇演員,工旦行,師承梅蘭芳,王瑤卿。從1951年起成為國家演員,在中國文化部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實驗京劇團工作。與李少春、葉盛蘭等固定合作,曾隨團到多國演出。與李少春共同主演的新編歷史(古裝)京劇《野豬林》(飾演林沖妻子張氏)在1962年由崔嵬、陳懷皚合作拍成彩色京劇電影。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祖籍江蘇泰州,出生於上海思南路,京劇演員 ,國家一級演員。梅葆玖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第九個孩子,梅派藝術傳人,原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代表作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太真外傳》、《洛神》、《西施》等。2016年4月25日上午11時許,京劇大師梅葆玖病逝,享年82歲。
胡文閣,1967年出生於陝西西安,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領銜主演,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梅(蘭芳)派青衣,第三代嫡傳弟子。
李勝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中國國家京劇院主要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花衫。現任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京劇界領軍當紅名角,該團領銜主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拓展資料:
「梅派」藝術的特點是從不強調特點中來體現的。梅蘭芳所創立的「梅派」,也和其他京劇流派一樣,在承師前輩藝人的基礎上,走自己的創新發展道路。梅蘭芳從吳菱仙所學到的戲,基本都是京劇青衣應工的開蒙戲,從陳德霖、王瑤卿等所學到的也都是規規矩矩的傳統老戲。梅蘭芳不僅在唱、念、做、打方面,樣樣精通,在繼承前輩藝人的藝術風格中有所創新與發展,形成獨樹一幟的京劇旦行流派--梅派,另外在表演、服裝、音樂、化妝、舞蹈、舞台燈光等方面,也有改革與創造。
網路——梅派
⑹ 謝瑤環 是誰呀
《謝瑤環》簡介
《謝瑤環》,歷史劇。是1961年田漢根據碗碗腔《女巡按》改寫的,中國京劇院杜近芳首演。此劇為杜近芳代表作,表演清新明快,柔美大方,融青衣、小生與一體,賞心悅目,光彩照人。 此劇亦是中國京劇院(即中國國家劇院)的看家戲,該院著名旦角演員李維康、陳淑芳、李勝素等先後將其搬上舞台。京劇名家關肅霜、雲燕銘等也排演過此劇。